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来自载金黄铁矿NanoSIMS多元素Mapping及原位微区硫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6
1
作者 赵静 梁金龙 +2 位作者 李军 倪师军 向启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是中国"滇黔桂"金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床之一。黄铁矿和毒砂是水银洞金矿的主要载金矿物。背散射电子图像和NanoSIMS高分辨率元素面扫描分析显示载金黄铁矿普遍发育环带结构,不同环带的... 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是中国"滇黔桂"金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床之一。黄铁矿和毒砂是水银洞金矿的主要载金矿物。背散射电子图像和NanoSIMS高分辨率元素面扫描分析显示载金黄铁矿普遍发育环带结构,不同环带的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有显著差别。如增生环带富集Au、Cu、As元素,而核部则相对贫这些元素,富Se。同时,即使在富Au环带中,Au和微量元素也并非均匀分布,环带之中又发育次一级环带。这表明热液来源呈现阶段性和"脉冲式"特征。在元素面扫描分析(Mapping)基础上,本次研究对载金黄铁矿中不同成分特征的核部和环带分别进行了原位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核部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1.3‰~6.5‰,而富金环带的δ34S值为-3.5‰~7.4‰。与国内外同类矿床的硫同位素特征比较之后发现,这些硫同位素显示岩浆硫特征,暗示载金黄铁矿的硫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计算表明,有部分沉积硫混入了成矿流体。最终,我们为水银洞金矿建立了岩浆-热液模式:从深源岩浆分异出的超临界气-液流体携带Au、As等元素沿区域深断裂上升,在区域不整合面和灰家堡背斜轴部破碎带等构造薄弱部位,通过充填、交代围岩的方式沉淀成矿。大气降水的淋滤和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金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银洞金矿 环带黄铁矿 元素mapping原位硫同位素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晚中生代火山岩Sr-Nd-Pb同位素填图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4
2
作者 周新华 张国辉 +2 位作者 杨进辉 陈文寄 孙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23,共14页
辽宁西部广泛分布着晚中生代火山岩,横跨华北克拉通和兴-蒙造山带两大构造单元,一般认为它们是以在这一地区发育的两条主要断裂——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源断裂为界。这些火山作用曾被认为是中生代伊泽奈崎板块西向或西北向消减作... 辽宁西部广泛分布着晚中生代火山岩,横跨华北克拉通和兴-蒙造山带两大构造单元,一般认为它们是以在这一地区发育的两条主要断裂——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源断裂为界。这些火山作用曾被认为是中生代伊泽奈崎板块西向或西北向消减作用的结果。在岩性上它们主要以中酸性岩石为主,玄武岩等中基性岩石较少。为查明下伏岩石圈对这些岩浆作用成因的影响,对其中的 SiO2含量 < 60%的中基性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 Sr- Nd- Pb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以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源断裂两侧为界,两侧火山岩的同位素特征存在显著区别。南区有明显的 EMI特征并具 EMI- PM混合趋势,而北区则显示了原始或略亏损的特征。南北两区之间的过渡带(介于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源断裂之间)则表现了同位素组成上相应的过渡特征。这一地球化学观测与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颇为吻合。基于新生代幔源岩石化学反演的中国东部陆下地幔化学区划研究揭示了克拉通下 (subcratonic)岩石圈地幔与 EMI存在着密切关系。本研究所提供的地球化学证据说明了采用中生代中基性岩类作为类似研究途径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对华北克拉通边缘中生代火山作用成因另一种可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火山岩 华北克拉通 古消减带 地质填图 岩浆作用 地质构造 锶-钕-铅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Sr-Nd同位素区划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7
3
作者 范蔚茗 郭锋 +1 位作者 高晓峰 李超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1-372,共12页
东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的Sr-Nd同位素填图显示该区可划分为4个Sr-Nd同位素省:大兴安岭北区同位素省(I)、大兴安岭南区(Ⅱ1)-辽源-延吉(Ⅱ2)同位素省、张广才岭-佳木斯同位素省(Ⅲ)及完达山外来地体(Ⅳ)。在南兴安岭的林西-霍林河地区存... 东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的Sr-Nd同位素填图显示该区可划分为4个Sr-Nd同位素省:大兴安岭北区同位素省(I)、大兴安岭南区(Ⅱ1)-辽源-延吉(Ⅱ2)同位素省、张广才岭-佳木斯同位素省(Ⅲ)及完达山外来地体(Ⅳ)。在南兴安岭的林西-霍林河地区存在一条近似平行索伦-贺根山-小兴安岭古缝合带的高εNd(t)早白垩世中酸性火成岩带,该带很可能为南北大兴安岭的岩石圈边界。在西乌珠穆沁旗一带出露具低εNd(t)(-10.5~-6.3)、高TDM(1.22~1.51Ga)和中等放射成因Sr(87Sr/86Sr(i)=0.7063~0.7066)的安山岩,可能反映区域上存在古老的岩石圈或微古陆块。张广才岭-佳木斯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εNd(t)为-3.5~+2.1、TDM=1.0~1.27Ga和87Sr/86Sr(i)=0.705~0.711,反映了古亚洲洋远洋沉积物或变沉积岩为区域地壳的重要组分之一。完达山地体出露了中国东部唯一的中生代HIMU型洋岛玄武岩,为拼贴增生的外来地体。Sr-Nd同位素填图结果反映东北地区地壳增生作用主要发生在中侏罗世前,局部的地壳增生作用可能一直持续到早白垩世,主要出现在活动深大断裂带或古缝合带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架 地壳增生作用 Sr—Nd同位素填图 火成岩 中生代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晚古生代地壳组成与生长:来自Sr-Nd-Pb同位素填图的证据 被引量:5
4
作者 徐盛林 丁伟翠 +5 位作者 陈宣华 李廷栋 韩乐乐 刘勇 马飞宙 王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1-280,共20页
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剧烈,地壳的垂向和侧向增生显著,地壳生长和演化存在多阶段性。本文重点通过Sr-Nd-Pb同位素填图研究,发现西准噶尔地区ε_(Nd)(t)值为2.29~8.75,(^(87)Sr/^(86)Sr)_(i)值为0.697397~0.708336,(^(206)Pb/^(2... 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剧烈,地壳的垂向和侧向增生显著,地壳生长和演化存在多阶段性。本文重点通过Sr-Nd-Pb同位素填图研究,发现西准噶尔地区ε_(Nd)(t)值为2.29~8.75,(^(87)Sr/^(86)Sr)_(i)值为0.697397~0.708336,(^(206)Pb/^(204)Pb)_(i)值为17.4975~19.0352,整体表现为高正ε_(Nd)(t)、低(^(87)Sr/^(86)Sr)_(i)和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特征,源区以古生代新生地壳为主,地幔贡献值整体大于50%,深部地壳几乎不存在古老的结晶基底,可以与区域构造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作较好匹配。区域晚古生代主要经历3个时期的造山阶段,分别对应造山带演化的第一阶段(中晚石炭世,岛弧为代表的侧向生长为主)、第二阶段早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后碰撞阶段的垂向生长为主)和第二阶段晚期(早二叠世—早三叠世,壳幔混源背景下的垂向生长),区域造山作用结束于早三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同位素填图 地壳组成 地壳生长 造山演化 西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岩浆岩揭示大陆聚合、地壳生长、物质架构及其成矿制约
5
作者 王涛 童英 +13 位作者 丁毅 黄河 郭磊 王朝阳 张晓伟 范润龙 张建军 张颖慧 曹光跃 薛怀民 王杨刚 孙超 孙会一 张菊仙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1-853,共13页
岩浆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质体之一,数字岩浆岩是数字地球的重要内容。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岩浆岩数据库创建及其应用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创建了国内首个岩浆岩数据库及研究平台,核心数据和平台功能在某些方... 岩浆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质体之一,数字岩浆岩是数字地球的重要内容。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岩浆岩数据库创建及其应用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创建了国内首个岩浆岩数据库及研究平台,核心数据和平台功能在某些方面已优于国际已有数据库。基于这些数据,研究团队编制并发布了一系列数字化全球岩浆岩、亚洲岩浆岩和深时岩浆岩图,取得了以下重要研究进展:1)创建了亚洲花岗岩时空演化格架,提出亚洲大陆平直、弯曲旋转、剪刀状3种方式和5个阶段的聚合模式;2)通过对比全球8个典型造山带同位素填图,确定了从典型增生到典型碰撞不同类型造山带的深部物质架构特征,鉴别出显生宙巨量地壳生长,丰富了地壳生长理论;3)定量刻画了深部物质架构及其成矿制约,构建了深部物质探测方法体系框架,提出造山带分类和物质造山带新概念,为深化认识造山带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数据库 同位素填图 深部物质架构 大陆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冉泽宇 贾永锋 +5 位作者 姜永海 史浙明 尚长健 臧永歌 陈帆 廉新颖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污染过程缓慢且难以治理,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支撑“以防为主”保护理念的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技术研究已成为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国内外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方面的主要技术方法... 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污染过程缓慢且难以治理,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支撑“以防为主”保护理念的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技术研究已成为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国内外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方面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同位素法、荧光光谱法、地质统计学法、主成分分析法、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自组织映射技术6种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在地下水污染识别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动态,总结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性,并就上述方法在地下水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源解析 同位素法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 自组织映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过程和物质架构对大陆碰撞带Cu-REE成矿系统的控制:以冈底斯和三江碰撞带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瑞 张京渤 +3 位作者 罗晨皓 周秋石 夏文杰 赵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25,共15页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典型的大陆碰撞带,发育世界级规模的斑岩Cu成矿带和REE成矿带,但目前尚不清楚大陆碰撞如何控制它们的形成。基本问题是:触发碰撞增厚的岩石圈熔融的机制,岩石圈架构与Cu-REE成矿的关系以及Cu-REE和挥发分的来源及成矿...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典型的大陆碰撞带,发育世界级规模的斑岩Cu成矿带和REE成矿带,但目前尚不清楚大陆碰撞如何控制它们的形成。基本问题是:触发碰撞增厚的岩石圈熔融的机制,岩石圈架构与Cu-REE成矿的关系以及Cu-REE和挥发分的来源及成矿机制。利用深反射地震和卫星重力数据的联合反演,结合大地电磁(MT)阵列和地球化学数据,对冈底斯正向碰撞带和三江侧向碰撞带的岩石圈结构进行了成像分析,探讨深部过程和物质架构对于Cu-REE成矿的控制。新生代印度大陆-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俯冲的印度大陆岩石圈发生了显著的撕裂,从而为软流圈上升流提供了通道,改造了上覆的岩石圈并引发融熔。这一过程产生超钾质熔体,这些熔体上升并在地壳底部积聚,其高的热流值和挥发分释放诱发了上覆新生下地壳的熔融形成富水岩浆,角闪石分离结晶造成岩浆氧化,这种富水高氧逸度的岩浆有利于Cu的迁移和富集。研究表明,三个关键因素形成了与碰撞相关的斑岩矿床:中等角度板片俯冲,板片撕裂和富硫化物新生下地壳的熔融。在三江侧向碰撞带的扬子克拉通边缘,由印度大陆俯冲或地幔对流驱动的热软流圈的垂直上升流和横向流动导致克拉通大陆岩石圈发生热侵蚀和部分熔融。克拉通边缘的大陆岩石圈先前经历了来自再循环海洋沉积物的富含REE和CO_(2)的流体的交代作用,从而富集了REE,后来又被沿着岩石圈不连续面(例如走滑断层、裂谷)上升的碳酸岩熔体携带,形成大型的碳酸岩型稀土矿床。而缺乏源区交代作用的克拉通大陆岩石圈的熔融可能会产生碳酸岩、超钾质岩和镁铁质岩熔体,但它们形成碳酸岩型稀土矿床的潜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俯冲 大陆碰撞 板片撕裂 Hf填图 新生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弧南缘侏罗纪岩浆弧地壳组成及俯冲和碰撞相关斑岩矿床成因联系——来自Nd同位素、ΔFMQ和Eu/Eu^(*)填图的认识
8
作者 全海辉 柴鹏 +6 位作者 朱雄飞 袁玲玲 苏崇斌 李龙星 罗关银 张万元 徐家益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3-1530,共18页
侏罗纪岩浆弧位于冈底斯弧南缘,其中发育有侏罗纪与俯冲相关的Cu-Au和中新世与碰撞相关的Cu-Mo斑岩矿床。然而,目前对俯冲和碰撞相关的斑岩Cu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知之甚少。本文以已发表的侏罗纪弧岩浆岩全岩主微量元素、Sm-Nd同位素和... 侏罗纪岩浆弧位于冈底斯弧南缘,其中发育有侏罗纪与俯冲相关的Cu-Au和中新世与碰撞相关的Cu-Mo斑岩矿床。然而,目前对俯冲和碰撞相关的斑岩Cu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知之甚少。本文以已发表的侏罗纪弧岩浆岩全岩主微量元素、Sm-Nd同位素和锆石微量元素数据为基础,在侏罗纪岩浆弧范围内进行了全岩Nd同位素、锆石ΔFMQ和Eu/Eu^(*)值填图。填图结果显示,侏罗纪与俯冲相关的斑岩Cu-Au矿床主要发育区域,在侏罗纪时期具有高εNd(t)和年轻Nd模式年龄,表现出新生地壳特征,而中新世与碰撞相关的斑岩Cu-Mo矿床发育位置,在侏罗纪时期为新老地壳接触界面附近;侏罗纪斑岩Cu-Au矿床基本发育于在侏罗纪时期具有高ΔFMQ和Eu/Eu^(*)值的岩浆区域,中新世斑岩Cu-Mo矿床发育区域的岩浆,在侏罗纪时期表现出高ΔFMQ、低Eu/Eu^(*)值或低ΔFMQ、Eu/Eu^(*)值的特征。这表明在侏罗纪时期,侏罗纪斑岩Cu-Au矿床所在区域的岩浆,相较于中新世斑岩Cu-Mo矿床发育区域的岩浆,具有更高的氧逸度和含水量。富水和氧化的岩浆通过抑制深部岩浆的早期硫化物饱和,为侏罗纪斑岩Cu-Au矿床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S和成矿金属。相对而言,中新世斑岩Cu-Mo矿床发育区域岩浆可能由于古老地壳组分混入而未达到抑制深部岩浆早期硫化物饱和条件,触发了早期硫化物饱,导致大量含Cu下地壳堆积形成,抑制了其在侏罗纪成矿。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热软流圈熔体底侵,触发了含Cu下地壳堆晶重熔,为中新世斑岩Cu-Mo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金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Nd同位素填图 锆石ΔFMQ填图 锆石Eu/Eu^(*)填图 侏罗纪岩浆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体锆石Hf同位素填图:对地壳性质和成矿潜力的约束 被引量:44
9
作者 张立雪 王青 +5 位作者 朱弟成 贾黎黎 吴兴源 刘盛遨 胡兆初 赵天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681-3688,共8页
迄今对拉萨地体(尤其是北部拉萨地体)地壳性质的空间展布特征并未得到有效讨论,直接限制了对拉萨地体成矿规律和成矿潜力的总结和评价。本文收集了拉萨地体已经发表和本团队未发表的中生代-早新生代(210~40Ma)大量酸性岩浆岩的锆... 迄今对拉萨地体(尤其是北部拉萨地体)地壳性质的空间展布特征并未得到有效讨论,直接限制了对拉萨地体成矿规律和成矿潜力的总结和评价。本文收集了拉萨地体已经发表和本团队未发表的中生代-早新生代(210~40Ma)大量酸性岩浆岩的锆石Hf同位素数据,利用Surferl0软件填制了拉萨地体锆石Ⅲ同位素和地壳模式年龄图。本文结果进一步证实中部拉萨地体曾经是一个微陆块,南部和北部拉萨地体总体显示新生地壳特征,在北部拉萨地体日土-盐湖一带,锆石εH(t)值和地壳模式年龄与南部拉萨地体的日喀则-八一一带类似,均以高的锆石εHt(t)值(因而非常明显的新生地壳)为特征。本文大量数据结合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地壳性质(新生地壳或古老成熟地壳)很可能是控制成矿作用类型的关键因素。通过与南部拉萨地体地壳性质和成矿作用类型的类比,结合北部拉萨地体目前已有矿床资料,提出日土-盐湖一带可能是北部拉萨地体最有潜力的Cu—Au成矿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Hf同位素填图 地壳性质 成矿潜力 拉萨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石Hf和全岩Nd同位素填图研究进展:以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为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杜斌 王长明 +5 位作者 贺昕宇 杨立飞 陈晶源 石康兴 罗政 夏锦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555-2570,共16页
近年来,区域性的Nd-Hf同位素填图正成为探索岩石圈结构和演化,制约陆块边界位置和壳-幔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金属成矿作用耦合关系的重要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的拉萨地体以及澳大利亚太古宙尤冈克拉通,包括地体地壳性质与... 近年来,区域性的Nd-Hf同位素填图正成为探索岩石圈结构和演化,制约陆块边界位置和壳-幔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金属成矿作用耦合关系的重要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的拉萨地体以及澳大利亚太古宙尤冈克拉通,包括地体地壳性质与空间变化规律、成矿系统约束和区域找矿潜力等方面。本文以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为例,使用克里格插值法在MAPGIS平台完成同位素等值线图,基此解析三江地区岩石圈结构以及大规模成矿作用。Nd-Hf同位素填图支持昌宁-孟连缝合带为冈瓦纳和泛华夏古陆的分界。昌宁-孟连缝合带划分了两个εNd(t)同位素明显不同的异常区,缝合带以西表现为古老地壳基地组成,而缝合带以东部表现为较年轻的地体。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中不同类型与岩浆岩有关的发矿床大多汇聚在同位素边界处,这些同位素边界可能代表着地体边界或缝合带、岩浆弧。沿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分布的斑岩型或斑岩-矽卡岩型Cu-(Mo)矿床,具有高εHf(t)正值和较高εNd(t)负值的特征,对应始新世钾质斑岩及有关的矿化。在腾冲-保山地块、义敦岛弧和临沧次地块,具有低εHf(t),低εNd(t)值岩浆岩分布特征,主要形成与过铝质花岗岩型有关的锡-钨矿床。因此,我们认为区域尺度的同位素填图对研究岩石圈结构和演化、解剖壳-幔相互作用机理、解析深部动力学机制和成矿机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指导区域成矿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Hf同位素填图 板块边界 金属矿床 三江特提斯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 被引量:4
11
作者 董建力 白海波 +4 位作者 赵朋 吕学莲 朱永兴 李树华 王中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64-1670,共7页
为探讨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与抗旱性及产量性状的关系,以小麦品种宁春4号和宁春27号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分析△在不灌水(W0)、灌1水(W1)、灌2水(W2)和灌3水(W3)四种水分条件下与其他不同性状间的遗传... 为探讨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与抗旱性及产量性状的关系,以小麦品种宁春4号和宁春27号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分析△在不灌水(W0)、灌1水(W1)、灌2水(W2)和灌3水(W3)四种水分条件下与其他不同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并定位控制小麦△的QTL位点。结果表明,△在RILs群体中呈双向超亲分离,分布频率表现为正态分布。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强,△值降低,RILs株系间的△变异程度增大,△双向超亲分离的比例增加。四种水分处理下叶片△与千粒重、穗粒重均呈负相关。穗粒重(Y)与△(X1)、叶绿素含量(X2)、千粒重(X3)的回归方程为:Y=0.056-0.110 X1+0.046 X2+0.037 X3,表明在适度干旱条件下低△影响了穗粒重。采用QTL IciMapping 4.0对△进行QTL检测,共检测到5个QTL,其中位于7B染色体上的有3个,位于5B和3D上的各1个。位于7B染色体上的3个QTL是在W0、W2和W3三种水分条件下分别检测到的,且W0和W3下检测到的2个QTL的标记区间相同(barc267~gwm46),其中Q△-7B.3对△表型的贡献率达到4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重组自交系 碳同位素分辨率 遗传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fer和AutoCAD软件在编制矿井瓦斯地质图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林海飞 陈勇 +2 位作者 李树刚 成连华 王红胜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8-90,共3页
通过交叉验证的方法,优选了格网内插方法,采用Surfer和AutoCAD软件绘制出了煤层瓦斯地质图中的瓦斯压力、含量及涌出量等值线,同时阐述了使用Surfer和AutoCAD软件绘制矿井瓦斯地质图中瓦斯含量等值线的方法及过程。
关键词 SURFER软件 AUTOCAD软件 瓦斯地质图 等值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分析和气象信息综合表征大气铅污染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婉 刘咸德 +2 位作者 赵立蔚 郭冬发 鲁毅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13,22,共5页
对天津市1998年11月—1999年2月期间21个玻璃纤维滤膜大气颗粒物样品,采用稀酸浸出法溶解后,测量了ρ(Pb),w(Pb)和同位素丰度比206Pb 207Pb。采用IDAS软件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分组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各种污染源排放的贡献... 对天津市1998年11月—1999年2月期间21个玻璃纤维滤膜大气颗粒物样品,采用稀酸浸出法溶解后,测量了ρ(Pb),w(Pb)和同位素丰度比206Pb 207Pb。采用IDAS软件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分组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各种污染源排放的贡献也不同。48h反向风迹图提供了大量详实的气象信息,结合ρ(TSP),ρ(Pb),w(Pb)和同位素丰度比的数据,可用于综合表征铅污染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铅同位素丰度比 反向风迹图 大气铅污染 气象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异常成因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亚龙 杨志斌 +2 位作者 张舜尧 张富贵 孙忠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47-2561,共15页
为了发挥油气化探“迅速掌握全局快速缩小靶区”的战略性作用,服务油气化探全国扫面计划,选择塔里木含油气盆地北部开展低密度(1点/25 km~2)油气地球化学填图试点。油气化探填图指标土壤酸解烃、顶空气轻烃、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 为了发挥油气化探“迅速掌握全局快速缩小靶区”的战略性作用,服务油气化探全国扫面计划,选择塔里木含油气盆地北部开展低密度(1点/25 km~2)油气地球化学填图试点。油气化探填图指标土壤酸解烃、顶空气轻烃、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蚀变碳酸盐在大型油气田、油气富集区带上方均发育地球化学省异常,异常平面空间分布与地下油气富集区带具有良好的套合关系,对油气富集具有指示意义。区域性的荧光光谱等指标异常浓集中心沿轮台断裂等主干断裂带分布,与地下断裂位置良好的匹配性指示了油气大规模的运聚。甲烷碳同位素证实研究区油气地球化学省异常成因为热解成因,土壤样品三维荧光光谱发育共性峰,三维荧光光谱指纹特征反映了近地表土壤烃类异常与地下油气运移和油气藏类型相关。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油气地球化学填图试点结果表明,大型盆地可以采用甚低密度油气地球化学填图技术,圈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和油气富集区带的异常区,发挥油气化探“迅速掌握全局快速缩小靶区”的战略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解烃 顶空气轻烃 荧光光谱 蚀变碳酸盐 甲烷碳同位素 油气地球化学填图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花岗岩分类与锶同位素和莫霍面的关系:花岗岩系列/类型分布与锶同位素趋势面分布和莫霍面深度变化的制约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联魁 王谦身 +2 位作者 徐文新 陈根文 张绍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8-363,共6页
根据花岗岩系列和类型编图,华南地区浅源南岭系列(系列I)花岗岩多产于中部和西部,深源长江系列(系列II)花岗岩主要分布在东部。诸广山型(Ⅰ1型)、大容山型(Ⅰ2型)和关帝庙型(Ⅰ3型)花岗岩的重点分布区,分别在中心腹地、西部和西北部湖... 根据花岗岩系列和类型编图,华南地区浅源南岭系列(系列I)花岗岩多产于中部和西部,深源长江系列(系列II)花岗岩主要分布在东部。诸广山型(Ⅰ1型)、大容山型(Ⅰ2型)和关帝庙型(Ⅰ3型)花岗岩的重点分布区,分别在中心腹地、西部和西北部湖南境内;宁芜型(Ⅱ1型)、德兴型(Ⅱ2型)和闽浙沿海型(Ⅱ3型)花岗岩的重点分布区,分别在长江中下游、中西与中东部深断裂带、东南沿海地区。花岗岩系列、类型的趋势面分析和莫霍面深度变化与上述花岗岩系列、类型分布特点对应得非常好,它们的等值线变化趋势几乎重合,相互间吻合一致,可以认为花岗岩的形成与地幔莫霍面的隆起与坳陷密切相关,地幔隆起区产出深源系列II花岗岩,其中Ⅱ1、Ⅱ3型花岗岩尤为典型;地幔坳陷区发育浅源系列I花岗岩,以Ⅰ2、Ⅰ3型花岗岩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图 花岗岩系列和类型 锶同位素 趋势面分析 花岗岩编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通岩石圈三维物质架构示踪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立强 和文言 +9 位作者 高雪 王偲瑞 李楠 邱昆峰 张良 马强 苏玉平 李大鹏 张智宇 于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91-405,共15页
克拉通岩石圈三维物质组成架构示踪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前沿,面临系列挑战。在对已有相关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实现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时空、由单一方法到多学科综合约束3个战略思路转变的基本要点;并以华北克拉通为例,提... 克拉通岩石圈三维物质组成架构示踪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前沿,面临系列挑战。在对已有相关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实现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时空、由单一方法到多学科综合约束3个战略思路转变的基本要点;并以华北克拉通为例,提出了亟待深化的研究领域和未来方向。多种地球物理方法联立约束和综合解释,不仅开拓了岩石圈物质组成研究的新思路,而且有利于获得更可信的结果。逼近实际的岩石圈物质组成架构必须符合岩石探针、岩石圈物性结构、岩石物理性质与矿物及化学组成的测试分析/模拟计算结果等观测事实,并遵循地球化学热力学-地球动力学理论框架;这就需克服单一资料和方法各自的局限性,由单一手段向多方法综合约束转变,实现多学科融合来开展岩石圈物质组成的研究。据此提出“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和“反馈修正、不断逼近”的岩石圈物质组成架构的多学科综合示踪研究流程。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三维物质架构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恢复不同时期的构造格架和对应的物质组成,示踪其岩石圈物质架构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物质组成架构 岩石探针 同位素填图 地球物理反演 多学科融合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幔化学不均一性与块体地球化学边界研究 被引量:34
17
作者 朱炳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1期72-82,共11页
壳幔派生岩石的多元同位素体系研究表明,地球存在块体的化学不均一性,可划分出地球化学省,并以地球化学急变带作为边界。全球总体上分成东冈瓦纳(如华夏与青藏—印支)、西冈瓦纳、太平洋(如佳木斯、中蒙古、辽胶渤、北疆—南戈壁... 壳幔派生岩石的多元同位素体系研究表明,地球存在块体的化学不均一性,可划分出地球化学省,并以地球化学急变带作为边界。全球总体上分成东冈瓦纳(如华夏与青藏—印支)、西冈瓦纳、太平洋(如佳木斯、中蒙古、辽胶渤、北疆—南戈壁)与劳亚(如华北、中朝、兴安、塔里木等)四种类型的地球化学省。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球物理场变化存在密切关系。在构造上,地球化学急变带可分成构造显性与构造隐性两种类型。应用深、浅构造立交模型及其相互转化可对两种类型地球化学急变带的出现作出较合理的解释。地球化学急变带,特别是急变带的转折端对超大型矿床和成矿密集区的分布有密切控制作用;显性急变带主要表现为与动力变质和岩浆活动有关的改造成矿作用,隐性急变带主要表现为火山与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具有工业意义的油气田均位于构造隐性急变带与中新生代盆地的立交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化学 不均一性 地球化学 超大型矿床 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揭示三维岩石圈物质架构的技术方法体系框架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涛 黄河 +11 位作者 杨立强 郑远川 许博 孙剑 侯通 鲍学伟 张建军 朱小三 范润龙 尹继元 苏玉平 侯增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589-3618,共30页
长期以来,岩石圈深部探测主要依赖地球物理手段和深部钻探,缺乏深部物质探测技术。对深部物质的了解也主要局限于两种途径:一类是地球物理推测方法,依据地表获得的深部岩石的物性测定,解释或推测深部物质的某些特征;另一类是捕虏体方法(... 长期以来,岩石圈深部探测主要依赖地球物理手段和深部钻探,缺乏深部物质探测技术。对深部物质的了解也主要局限于两种途径:一类是地球物理推测方法,依据地表获得的深部岩石的物性测定,解释或推测深部物质的某些特征;另一类是捕虏体方法(Xenolith-based methodology),直接获取深部物质信息。本文重点探索的第三种途径,即充分利用地表出露的岩浆岩,通过岩石探针和同位素填图,示踪深部物源(物质)特征。特别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数字填图,了解深部物质三维架构及四维演变。在此基础上,总结上述三种途径,构建较完整的以岩石探针和同位素填图为核心的揭示岩石圈三维物质组成架构的方法体系。研究显示,在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开展Sr、Nd、Hf、Pb等多元同位素示踪填图,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可有效揭示岩石圈深部物质组成架构。通过中亚增生造山带(北疆)、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冈底斯-三江)和华北-扬子克拉通三个典型大地构造单元关键地区的实践,显示多元同位素示踪深部物质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以及同位素填图结果与地球物理探测结果的对应性。基于这些成果,笔者初步提出了揭示岩石圈三维物质组成架构的方法体系框架。该方法体系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与地球物理探测相结合和匹配的深部物质架构探测技术,为规范开展深部物质架构探测、物质演变过程及深部动力学过程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岩石探针 同位素填图 深部物质 地球物理 实验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填图与深部物质探测(Ⅱ):揭示地壳三维架构与区域成矿规律 被引量:30
19
作者 侯增谦 王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41,共22页
地球深部是大规模成矿作用的“驱动机”、“供应源”和“传输带”。深入揭示深部物质组成与分布、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三维架构与动力过程,对理解成矿作用至关重要。岩浆岩“探针”及区域同位素(如全岩Nd、锆石Hf)填图是探索深部物质... 地球深部是大规模成矿作用的“驱动机”、“供应源”和“传输带”。深入揭示深部物质组成与分布、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三维架构与动力过程,对理解成矿作用至关重要。岩浆岩“探针”及区域同位素(如全岩Nd、锆石Hf)填图是探索深部物质组成与演化过程的主要手段,可以探测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的三维架构,揭示新生地壳/古老地壳/再造地壳的空间分布与时空演变,从而为提升区域成矿规律认识提供深部物质制约证据,有助于成矿潜力的定量半定量评价及其区域成矿预测。文章重点总结和探讨了岩浆岩全岩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区域填图在解决地壳三维架构与成矿规律方面的应用成果,深入探讨了巨量岩浆岩发育的深部驱动机制及其成矿制约,对比总结了不同类型造山带(如中亚增生造山带、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秦岭复合造山带等)和不同克拉通的地壳深部组成结构与成矿制约特色。研究显示:不论是什么造山带和克拉通,深部年轻地壳分布区制约了铜金、铜镍等矿床的形成分布;古老地壳控制了大型钼矿、铅锌矿、稀有金属等矿产;两者过渡地带常常发育铁矿等。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区域成矿规律,而且对成矿预测与成矿潜力评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可能成为成矿规律研究特别是深部物质探测及成矿背景研究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探针 同位素填图 深部物质组成 三维架构 区域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填图与深部物质探测(Ⅰ):揭示岩石圈组成演变与地壳生长 被引量:27
20
作者 王涛 侯增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共19页
固体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探测地球深部过程与不同圈层协同演变。深部物质探测、地球物理结构探测和深钻一起构成深部探测的三大途径。岩浆岩“探针”及区域同位素(如全岩Nd、锆石Hf)示踪填图是深部物质探测的主要手段,可以用来揭... 固体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探测地球深部过程与不同圈层协同演变。深部物质探测、地球物理结构探测和深钻一起构成深部探测的三大途径。岩浆岩“探针”及区域同位素(如全岩Nd、锆石Hf)示踪填图是深部物质探测的主要手段,可以用来揭示深部物质组成特征及时空变化,确定不同类型地壳省,划分大地构造边界,估算大陆地壳生长量、方式,分析区域成矿规律。这一技术广泛应用后,有望实现深部结构探测与物质探测结合,开展深部物质填图。中国大陆是深部物质探测的良好实验室,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包括:多块体拼合的岩石圈及陆壳深部物质组成架构,不同类型造山带地壳生长与深部物质组成结构,不同构造单元深部物质组成与成矿作用及其浅部成矿制约。文中重点总结和探讨了岩浆岩全岩Sr-Nd同位素和锆石Lu-Hf同位素区域填图以及捕获锆石信息填图的思路、方法和注意的问题,以及可以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并探索性提出今后开展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探针 同位素填图 深部物质组成 三维架构 地壳生长 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