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癌性发热病因病机及论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习弯弯 谷宁 +1 位作者 徐羽 李志刚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97-1202,共6页
基于大量中西医文献研究,癌性发热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癌组织本身释放的多种病理因子所致的非感染性发热,病情演变与肿瘤的消长相关,控癌是治疗的关键。中医病机为郁、虚、毒、瘀等或交织为病,郁多为气郁、湿郁,前者治以调... 基于大量中西医文献研究,癌性发热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癌组织本身释放的多种病理因子所致的非感染性发热,病情演变与肿瘤的消长相关,控癌是治疗的关键。中医病机为郁、虚、毒、瘀等或交织为病,郁多为气郁、湿郁,前者治以调畅肝气、清热泻火;后者结合虚实清热利湿、通腑泻浊或健脾升阳、化浊除湿。因虚发热,以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多见,治以甘温除热、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正虚内生癌毒,侵袭流注、耗伤正气,湿、瘀互结成痰形成实质肿块,脏腑功能失调蒸酿而成痰毒,毒邪内蕴,耗气伤血损津,“毒”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手术、化放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以“外邪”与癌毒相裹挟,加重毒聚之势,耗正气伤精血,治以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瘀分虚实,实则气血瘀滞于经脉化热,治以活血祛瘀清热;虚则阴血亏虚,瘀滞经脉,治以养阴化瘀退热。基于病机辨证也可辅以针刺、中药穴位贴敷等疗法,控制热势后要着眼于癌病本身以防病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发热 论治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阴火实质探讨气虚发热的机理 被引量:6
2
作者 袁莎莎 杨宏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2575-2578,共4页
从对阴火实质的分析认识来探讨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病机,就阴火的涵义、存在形式及其与气虚发热的关系分析阐述其发病机理,认为气虚发热只是阴火证的一种表现类型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的代偿性发热,可以称之为... 从对阴火实质的分析认识来探讨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病机,就阴火的涵义、存在形式及其与气虚发热的关系分析阐述其发病机理,认为气虚发热只是阴火证的一种表现类型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的代偿性发热,可以称之为功能性发热;二是因气虚而导致的推动无力,代谢产物堆积,郁而化热、化火而发热。再结合东垣对阴火理论的论述,认为其脾胃内伤,阴火上冲的病机,也就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实质是脾胃气虚,导致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中焦,阳气郁而不得泄,转变为病理之火,继而出现火热病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 气虚发热 甘温除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免疫球蛋白D伴周期性发热综合征1例病例报告 被引量:3
3
作者 侯佳 刘丹如 +4 位作者 朱晓华 王宏胜 孙金峤 翟晓文 王晓川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提高对高Ig D伴周期性发热综合征(HID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儿童HIDS病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血清Ig D、MVK酶和MVK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6岁7个月男孩,2岁起病,呈周期性发作性发热,每2~4周发热1次,每次持续3~7 d。发热时... 目的提高对高Ig D伴周期性发热综合征(HID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儿童HIDS病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血清Ig D、MVK酶和MVK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6岁7个月男孩,2岁起病,呈周期性发作性发热,每2~4周发热1次,每次持续3~7 d。发热时伴腹痛,腹泻,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发热时未用抗生素经退热对症治疗,体温可恢复正常。发热时WBC、N和CRP升高,热退后可降至正常。免疫接种后有发热和感染史。经全面检查排除感染性、风湿性及血液肿瘤相关疾病。MVK基因分析发现外显子11,c.1129G>A,p.V377I,为杂合型错义突变,外显子9,c.790_791ins C,p.Leu264fs X12,为杂合型插入突变(首次报道的新突变)。患儿血清Ig D(1 084μg·m L^(-1))显著高于正常参照值(<100μg·m L^(-1))。MVK酶(23 ng·m L^(-1))低于正常参照值(50~300ng·m L^(-1))。本文病例临床特征典型,HIDS诊断明确。结论婴儿期起病的周期性发作性发热,需警惕HIDS可能,免疫接种后发热是重要的诊断线索,检测血清Ig D和MVK酶水平是重要诊断依据,MVK基因突变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IgD综合征 周期性发热 甲羟戊酸激酶缺陷 自身炎症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与不同剂量柴胡配伍的退热作用及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赵荣华 高秀兰 +1 位作者 谢鸣 张敬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0期1222-1224,1227,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芪与不同剂量柴胡配伍对脾虚发热大鼠模型的退热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发热组、芪柴大、中、小剂量组、柴胡组共6组。采用饮食失节+游泳疲劳+LPS制备大鼠脾虚发热模型。实验第17d开始,各... 目的:探讨黄芪与不同剂量柴胡配伍对脾虚发热大鼠模型的退热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发热组、芪柴大、中、小剂量组、柴胡组共6组。采用饮食失节+游泳疲劳+LPS制备大鼠脾虚发热模型。实验第17d开始,各给药组大鼠分别按剂量4.56 g/kg、2.95 g/kg、2.41 g/kg、2.41 g/kg给予灌胃,正常组和脾虚发热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6 d。第22天模型组和各给药组ip LPS(80μg/kg),正常对照组ip等量生理盐水。观测各组大鼠ip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测定血中细胞因子和下丘脑体温调节递质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脾虚发热组大鼠在ip LPS后各点体温均见不同程度升高,60 min和220 min时升高明显(P<0.05);血IL-2显著升高(P<0.05);下丘脑cAMP和PGE2显著升高(P<0.05),AVP呈下降趋势。与脾虚发热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体温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P<0.05),下丘脑PGE2或AVP呈现降低或升高趋势,其中柴胡组和芪柴小剂量组的体温下降明显,下丘脑IL-1β显著降低(P<0.05),芪柴大剂量组血IL-1β显著升高(P<0.05)。与芪柴大剂量组比,芪柴中、小剂量组及柴胡组血IL-1β均显著降低(P<0.05),芪柴中、小剂量组血IL-2显著升高(P<0.05)。结论:黄芪配伍柴胡不同剂量及单用大剂柴胡对脾虚发热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退热作用,其退热机制可能与降低中枢发热递质PGE2和升高AVP有关,黄芪与小剂柴胡配伍和单纯大剂柴胡的退热作用可能还涉及到中枢IL-1β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柴胡 配伍 脾虚发热 退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发热和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一例误诊分析并相关文献复习 被引量:1
5
作者 余美霞 周咏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6期3108-3110,共3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可侵犯人体多个器官,引起众多症状,极易误诊。本文报道的病例由于免疫力极度低下,引起发热,白细胞计数减少,纵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误诊为淋巴结结核,经治疗好转,1年后再次出现发热,头痛,症状复发,累及脑膜,才考...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可侵犯人体多个器官,引起众多症状,极易误诊。本文报道的病例由于免疫力极度低下,引起发热,白细胞计数减少,纵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误诊为淋巴结结核,经治疗好转,1年后再次出现发热,头痛,症状复发,累及脑膜,才考虑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经对因治疗病情好转。通过本病例提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可累及全身器官,诊断时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以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发热 淋巴结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阿胶抗疲劳、抗氧化及止血作用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姜一朴 邸志权 +5 位作者 王延涛 安梦培 胡金芳 金涌 张宗鹏 张淹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3-208,共6页
目的探讨小分子阿胶的抗疲劳、抗氧化及止血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复合血虚模型,检测游泳力竭时间、血液学指标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LPO)水平,... 目的探讨小分子阿胶的抗疲劳、抗氧化及止血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复合血虚模型,检测游泳力竭时间、血液学指标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LPO)水平,考察小分子阿胶的抗疲劳、抗氧化作用。测定ICR小鼠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建立大鼠血热出血模型和肝素化出血模型,考察小分子阿胶在止血方面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小分子阿胶各剂量均明显延长大鼠游泳力竭时间(P<0.05,P<0.01),明显降低血清MDA、LPO含量(P<0.05,P<0.01);小分子阿胶1.500、0.375 g·kg^(-1)明显升高大鼠血中淋巴细胞数量(P<0.05);3.00、1.50 g·kg^(-1)明显缩短小鼠BT和CT(P<0.05);1.500 g·kg^(-1)逆转延长的凝血酶原时间(P<0.05,P<0.01),逆转血细胞的不良改变。结论小分子阿胶具有抗疲劳、抗氧化、增强耐力的作用,并有止血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阿胶 复合血虚模型 抗疲劳 抗氧化 血热出血模型 止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气虚发热”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顾思臻 黄震 窦丹波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1期2456-2461,共6页
统计408篇"气虚发热"个案中所载的症状,方药以及涉及的疾病,以期了解现代医家对该证候的认识及临床应用情况,作为中医特有的退热方法,通过该文献研究试图明确"气虚发热"的适用范围,为实际临床运用的进一步研究打下... 统计408篇"气虚发热"个案中所载的症状,方药以及涉及的疾病,以期了解现代医家对该证候的认识及临床应用情况,作为中医特有的退热方法,通过该文献研究试图明确"气虚发热"的适用范围,为实际临床运用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发热 医案 统计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