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RS结合免疫层析同时检测螺旋霉素和替米考星的方法
1
作者 赵翔 疏小惠 +5 位作者 袁少锋 于航 马宁 常化仿 章祥 姚卫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89-297,共9页
该研究制备了以金核银壳为增强基底的拉曼免疫探针,通过优化抗体添加量、促凝剂种类和添加量、包被抗原浓度、探针添加量等关键因素,实现了对螺旋霉素和替米考星的同时检测。在该方法中,螺旋霉素和替米考星均为0.0001~10 ng/mL,浓度的... 该研究制备了以金核银壳为增强基底的拉曼免疫探针,通过优化抗体添加量、促凝剂种类和添加量、包被抗原浓度、探针添加量等关键因素,实现了对螺旋霉素和替米考星的同时检测。在该方法中,螺旋霉素和替米考星均为0.0001~10 ng/mL,浓度的对数值与抑制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螺旋霉素和替米考星的检测限分别为0.57 pg/mL和0.25 pg/mL。选用牛奶进行加标实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发现两者的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均符合方法要求。通过测定交叉反应率,确定螺旋霉素和替米考星之间无交叉反应,且均与红霉素、竹桃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无交叉反应,确保了方法的特异性。该方法快速便捷、灵敏度高,可满足螺旋霉素和替米考星的现场同时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霉素 替米考星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免疫层析 同时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螺旋霉素发酵液中的有机酸 被引量:55
2
作者 李友元 陈长华 陶萍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6-48,共3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Zorbax 30 0 SBC18色谱柱 (5 μm ,4 6mmi.d .× 15cm)上以 0 0 1mol/L磷酸缓冲液(pH 2 32 )和甲醇的二元流动相梯度分离测定了螺旋霉素发酵液中的有机酸 ,流动相的流速为 0 6mL/min ,紫外检测波长为 2 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Zorbax 30 0 SBC18色谱柱 (5 μm ,4 6mmi.d .× 15cm)上以 0 0 1mol/L磷酸缓冲液(pH 2 32 )和甲醇的二元流动相梯度分离测定了螺旋霉素发酵液中的有机酸 ,流动相的流速为 0 6mL/min ,紫外检测波长为 2 10nm。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0 33%~ 0 10 % ,回收率为 99 95 %~ 10 0 0 8%。方法简便、快速、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 螺旋霉素 发酵液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基激酶和酰基CoA合成酶对螺旋霉素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友元 陈长华 +2 位作者 李永东 李东红 陈国豪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1-253,共3页
螺旋霉素链霉菌生物合成螺旋霉素的过程受许多酶的调控作用。酰基激酶和酰基 Co A合成酶是螺旋霉素内酯环合成的重要酶。实验测定了它们的酶活趋势和酶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酰基激酶和酰基 Co A合成酶都有两个活力峰 ,前者活性集中在... 螺旋霉素链霉菌生物合成螺旋霉素的过程受许多酶的调控作用。酰基激酶和酰基 Co A合成酶是螺旋霉素内酯环合成的重要酶。实验测定了它们的酶活趋势和酶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酰基激酶和酰基 Co A合成酶都有两个活力峰 ,前者活性集中在发酵中前期 ,后者活性集中在发酵中后期。实验发现 Co2 + 、Mn2 + 对酰基激酶和酰基 Co A合成酶有较强的激活作用 ,Cu2 + 对酰基激酶有抑制作用 ,但对酰基 Co A合成酶有很强的激活作用。在发酵中期向摇瓶中补加二价阳离子比在发酵初期加入有更明显的激活作用 ,平均效价最高提高了 3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霉素 酰基激酶 酰基CoA合成酶 影响因子 生物合成 激活作用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水产品中螺旋霉素与泰乐菌素药物残留 被引量:26
4
作者 杨方 李耀平 +1 位作者 方宇 刘正才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2-274,共3页
建立了同时检测水产品中螺旋霉素与泰乐菌素药物残留的分析方法。在碱性条件下采用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挥干后溶于酸性缓冲液中,经正己烷去脂、HLB SPE小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采用Meck Purospher STAR RP18色谱柱(250 mm... 建立了同时检测水产品中螺旋霉素与泰乐菌素药物残留的分析方法。在碱性条件下采用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挥干后溶于酸性缓冲液中,经正己烷去脂、HLB SPE小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采用Meck Purospher STAR RP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及乙腈和pH 2.5磷酸缓冲溶液的混合液作梯度淋洗进行分离。分别在232 nm及287 nm对螺旋霉素及泰乐菌素进行紫外检测。方法在1-200 ng之间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在0.999 8以上,平均回收率为82.2%-89.0%,相对标准偏差为6.24%-9.83%,对螺旋霉素、泰乐菌素的检出限分别为0.005 4 mg.kg-1与0.031 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溶剂萃取 固相萃取 螺旋霉素 泰乐菌素 水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品中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与北里霉素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同时测定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永涛 艾晓辉 +1 位作者 邹世平 杨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6-320,共5页
建立了水产品肌肉组织中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北里霉素同时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UPLC—TUV)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浓缩至近干,用4%NaCl溶解残渣,正己烷除脂,经固相萃取小柱净化,乙腈洗脱;以乙腈-25mmol... 建立了水产品肌肉组织中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北里霉素同时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UPLC—TUV)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浓缩至近干,用4%NaCl溶解残渣,正己烷除脂,经固相萃取小柱净化,乙腈洗脱;以乙腈-25mmol/L磷酸二氢铵(pH2.5,含10%乙腈)为流动相,以ACQUITYUPLCBEHC18为分离柱,柱温为45℃,流速为0.3mL/min,紫外检测。方法在0.100—20.0mg/L范围内呈线性相关,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和北里霉素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7、0.9993、0.9994和0.9980。平均回收率为70%~102%,相对标准偏差为2.9%-11.2%,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和北里霉素的检出限分别为25、25、50、75μg/kg。方法满足水产品肌肉组织中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和北里霉素的残留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螺旋霉素 替米考星 泰乐菌素 北里霉素 残留量 超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鸭肉中螺旋霉素残留检测 被引量:7
6
作者 洪茜 刘木华 +3 位作者 袁海超 彭义杰 李耀 赵进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64-1468,共5页
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法结合自适应迭代重加权惩罚最小二乘法(air-PLS)快速检测鸭肉中的螺旋霉素残留。首先采用OTR202作为SERS活性基底,确定了螺旋霉素的1 622 cm-1峰可以作为其在鸭肉提取液中残留检测的拉曼特征峰;然后,通过单... 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法结合自适应迭代重加权惩罚最小二乘法(air-PLS)快速检测鸭肉中的螺旋霉素残留。首先采用OTR202作为SERS活性基底,确定了螺旋霉素的1 622 cm-1峰可以作为其在鸭肉提取液中残留检测的拉曼特征峰;然后,通过单因素分析法确定了实验的最佳条件,并在该条件下建立了螺旋霉素浓度范围介于4.0~50.0 mg/L之间的鸭肉提取液加标样本的标准曲线,并获得了良好的线性关系且线性回归方程为y=26.681x+1233.5,决定系数R2=0.980 2,最低检测限为4 mg/L,预测样本的平均回收率为73.38%~105.25%。研究表明,采用SERS技术可以实现鸭肉中螺旋霉素残留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霉素 SERS air-PLS 鸭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盐和剪切力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储炬 李友荣 +2 位作者 张栩 王妍琳 俞俊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4期455-459,共5页
文题试验结果表明,磷酸盐(Pi)过高固然有利于细胞生长,不利于螺旋霉素(SPM)合成,但过低对生产也不好。发酵过程中补入适量Pi能显著提高细胞菌体的生产能力。根据静息细胞试验结果推测,Pi具有缓解过量葡萄糖或氨离子(... 文题试验结果表明,磷酸盐(Pi)过高固然有利于细胞生长,不利于螺旋霉素(SPM)合成,但过低对生产也不好。发酵过程中补入适量Pi能显著提高细胞菌体的生产能力。根据静息细胞试验结果推测,Pi具有缓解过量葡萄糖或氨离子(NH)对SPM合成的阻遏作用;能减少SPM对其自身合成的反馈抑制,促进己糖和大环内酯的合成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摇瓶发酵结果表明,单次补Pi的时间以发酵72h最有利,分二次补时以42h和86h最好,补入的Pi量以0.05%~0.1%为宜。试验中还发现,SPM发酵对剪切力很敏感,搅拌转达过高或摇瓶中加入玻璃珠会导致SPM效价为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霉素 发酵 磷酸盐 剪切力 铵盐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霉素生物合成中间代谢物的LC-ESI-MS定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友元 陈长华 陶萍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0-43,共4页
利用液相色谱 -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分析了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代谢物 ,在螺旋霉素发酵液中共检出7个中间代谢物 ,分别是 :forocidinⅠ、forocidinⅡ、neospiramycinⅠ、neospiramycinⅡ、spi ramycinⅠ、spiramycinⅡ、spi... 利用液相色谱 -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分析了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代谢物 ,在螺旋霉素发酵液中共检出7个中间代谢物 ,分别是 :forocidinⅠ、forocidinⅡ、neospiramycinⅠ、neospiramycinⅡ、spi ramycinⅠ、spiramycinⅡ、spiramycin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合成 LC-ESI-MS 定性分析 液相色谱-质谱法 电喷雾离子化 螺旋霉素 中间代谢物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同步检测抗生素生产废水中螺旋霉素与新螺旋霉素残留 被引量:6
9
作者 白辉 贲伟伟 +1 位作者 周维芝 强志民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0-95,共6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步测定了抗生素生产废水中残留的螺旋霉素(SPM-Ⅰ)和新螺旋霉素(NSPM-Ⅰ)。考察了萃取溶剂种类、水样pH值、萃取次数、水样与萃取溶剂的体积比等因素对目标物回收率的影响。以ACQUITY UPLC BEH C18(100 ...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步测定了抗生素生产废水中残留的螺旋霉素(SPM-Ⅰ)和新螺旋霉素(NSPM-Ⅰ)。考察了萃取溶剂种类、水样pH值、萃取次数、水样与萃取溶剂的体积比等因素对目标物回收率的影响。以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 i.d.,1.7μm)为分析柱,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淋洗,流速0.2 mL/min,电喷雾正离子多重反应监测模式检测。标准曲线在0.02~1.0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9。方法回收率为70%~8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检出限(S/N=3)分别为0.03μg/L(SPM-Ⅰ)和0.06μg/L(NSPM-Ⅰ)。该方法应用于无锡市某制药厂抗生素生产废水中SPM-Ⅰ和NSPM-Ⅰ的检测,检出质量浓度分别为(115.6±2.7)mg/L和(5.3±0.4)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生产废水 螺旋霉素 新螺旋霉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霉素与螺旋霉素对眼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晓慧 郭跃伟 宋海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34-836,共3页
目的比较红霉素与螺旋霉素对眼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biofilm,BF)的影响,及其与环丙沙星合用的抗菌协同作用。方法平板法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BF模型,分别测定红霉素、螺旋霉素及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值,银染金黄色葡萄球菌BF,扫描电... 目的比较红霉素与螺旋霉素对眼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biofilm,BF)的影响,及其与环丙沙星合用的抗菌协同作用。方法平板法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BF模型,分别测定红霉素、螺旋霉素及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值,银染金黄色葡萄球菌BF,扫描电镜观察BF形态结构,环丙沙星单独用药或联合红霉素、螺旋霉素用药后采用连续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结果红霉素最低抑菌浓度值为128mg·L-1,螺旋霉素为64mg·L-1,环丙沙星为2mg·L-1。金黄色葡萄球菌刚果红培养基结果为阳性,滤膜银染后,肉眼可见膜表面呈致密灰黑色;光镜下可见黑色浓厚絮状物覆盖于滤膜,表明滤膜表面有BF形成。BF于1周左右达到成熟;螺旋霉素给药后BF结构完整,没有明显被破坏;红霉素给药后,BF结构外形被破坏,胞外多糖复合物大部分崩解,只有少数细菌彼此粘连。红霉素可使环丙沙星作用后BF内的活菌数减少,与单用环丙沙星比较,差异均有经计学意义(均为P<0.05),呈现出协同作用;而螺旋霉素没有显示出协同作用。结论红霉素能显著提高环丙沙星对BF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 螺旋霉素 生物膜 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鸡肉中的螺旋霉素(Ⅰ型)和新螺旋霉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凤娟 罗耀 +3 位作者 宫本宁 张毅 肖陈贵 牛娜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4602-4608,共7页
目的:建立鸡肉中螺旋霉素(I 型)和新螺旋霉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磷酸盐缓冲溶液(0.1 mol/L, pH=8.0)提取,正己烷脱脂后,经HLB固相萃取柱净化,... 目的:建立鸡肉中螺旋霉素(I 型)和新螺旋霉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磷酸盐缓冲溶液(0.1 mol/L, pH=8.0)提取,正己烷脱脂后,经HLB固相萃取柱净化,氮吹浓缩,采用LC-MS/MS,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结果该方法在螺旋霉素(I 型)和新螺旋霉素的浓度为0~200μg/kg 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r〉0.995,定量限均为10μg/kg。螺旋霉素(I 型)和新螺旋霉素在3个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7.1%~102%,相对标准偏差为3.45%~6.5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可以满足鸡肉中螺旋霉素(I型)和新螺旋霉素的测定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霉素(I型) 新螺旋霉素 鸡肉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霉素联合替硝唑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姚庆国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1期18-18,20,共2页
目的探讨螺旋霉素联合替硝唑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2011年间收治的94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给予螺旋霉素联合替硝唑局部应用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替硝唑局部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螺旋霉素联合替硝唑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2011年间收治的94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给予螺旋霉素联合替硝唑局部应用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替硝唑局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47例患者治疗后显效39例(83.0%),有效5例(10.6%),无效3例(6.4%),治疗总有效率为9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螺旋霉素与替硝唑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牙周组织稳定再生,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螺旋霉素 替硝唑 局部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抑制法检测活动物红霉素、螺旋霉素残留
13
作者 黄晨 王乃福 吴冬雪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67-170,共4页
采用藤黄微球菌CMCC 28001作为指示菌,用微生物抑制法对活体动物中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螺旋霉素残留进行检测。对菌种的选择性和特异性、样品提取方法、平板制备条件、方法检出限等技术参数进行研究。
关键词 微生物抑制法 藤黄微球菌 红霉素 螺旋霉素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霉素(SPM)膜透析发酵研究
14
作者 邹崇达 李友荣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2期257-264,共8页
本文采用膜透析法对SPM发酵工艺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经透析向发酵液提供新鲜基质,稳定了铵离子、葡萄糖浓度。同时除去了部分产物,减轻了碳、氮代谢物调节作用及终产物反馈调节作用,减少了微生物生长及产物合成的不稳定性。当透析膜孔为... 本文采用膜透析法对SPM发酵工艺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经透析向发酵液提供新鲜基质,稳定了铵离子、葡萄糖浓度。同时除去了部分产物,减轻了碳、氮代谢物调节作用及终产物反馈调节作用,减少了微生物生长及产物合成的不稳定性。当透析膜孔为3.0μm,开始透析时间为60h,发酵液与透析液体积之比为1时,SPM总产增加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透析法 螺旋霉素 发酵 大环内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硝唑与乙酰螺旋霉素混合粉剂在根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5
作者 曹必宏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51-52,共2页
目的 探讨甲硝唑与乙酰螺旋霉素混合粉剂在治疗坏死性牙髓炎、根尖周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10例需作根管治疗的患牙应用甲硝唑与乙酰螺旋霉素混合剂棉捻消毒根管 ,其中一次封药可完成根充者 85例 ( 77.2 7% ) ;对 13 5例需作根管... 目的 探讨甲硝唑与乙酰螺旋霉素混合粉剂在治疗坏死性牙髓炎、根尖周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10例需作根管治疗的患牙应用甲硝唑与乙酰螺旋霉素混合剂棉捻消毒根管 ,其中一次封药可完成根充者 85例 ( 77.2 7% ) ;对 13 5例需作根管治疗的患牙应用酚类棉捻消毒根管 ,其中一次封药完成根充者 2 4例 ( 17.78% )。对 70例牙髓病、根尖周病患者经根管预备后 ,将甲硝唑与乙酰螺旋霉素调和成糊状 ,导入根管作药物根管充填 (空管治疗 ) ;对 75例牙髓病 ,根尖病患者经根管预备后 ,应用根充糊剂作根管充填。结果 经两年多的随防 ,前者有效率为 97.14 % ,后者有效率为 95 .99%。结论 观察表明甲硝唑与乙酰螺旋霉素混合粉剂作根管和髓腔消毒以及作药物根管充填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硝唑 螺旋霉素 根管治疗 牙髓炎 尖周炎 常规酚类 混合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制药废水中10种抗生素 被引量:17
16
作者 邱盼子 郭欣妍 +2 位作者 王娜 孔祥吉 何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22-729,共8页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制药废水中3类10种抗生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水样用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通过比较在不同的固相萃取柱和洗脱液等条件下水样中目标物的回收率,优化了前处理方法。采用Agilent C18色谱柱(75 mm×...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制药废水中3类10种抗生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水样用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通过比较在不同的固相萃取柱和洗脱液等条件下水样中目标物的回收率,优化了前处理方法。采用Agilent C18色谱柱(75 mm×2.1 mm,2.7μm),以0.2%(v/v)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梯度洗脱的流动相,在电喷雾-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0.1~1000μg/L 范围内,6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螺旋霉素及3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峰面积与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 r2>0.995),方法检出限为0.07~4.37 ng/L,定量限为0.22~14.55 ng/L;目标抗生素的加标水平为0.002~40μg/L 时,平均回收率为50.4%~114.1%,相对标准偏差均不高于9.89%( n=3)。基于上述方法,对江苏省某制药厂废水中相关物质进行检测,在各废水处理单元中检出3种目标抗生素,质量浓度范围为0.46~1033.60μg/L。该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适用于制药厂废水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螺旋霉素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 螺旋霉素 氟喹诺酮类 制药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霉素发酵过程动态建模的神经网络方法
17
作者 胡泽新 邵惠鹤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A00期119-124,共6页
对文题所述方法,根据实验数据进行仿真研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为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生化过程的模型化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 神经网络 螺旋霉素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三醇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蓉 陈长华 +1 位作者 张琪 刘迎宾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4,共5页
在螺旋霉素链霉菌发酵过程中,添加丙三醇有助于螺旋霉素的合成。在摇瓶实验中,于发酵开始时添加丙三醇(φ=0.000 8)效价提高约20%~30%。在50 L发酵罐上进行放大实验,不仅成功地验证了丙三醇的促进作用,还通过测定发酵液中多种相关有... 在螺旋霉素链霉菌发酵过程中,添加丙三醇有助于螺旋霉素的合成。在摇瓶实验中,于发酵开始时添加丙三醇(φ=0.000 8)效价提高约20%~30%。在50 L发酵罐上进行放大实验,不仅成功地验证了丙三醇的促进作用,还通过测定发酵液中多种相关有机酸含量、菌浓、总糖和NH2-N浓度等参数,初步分析了丙三醇的作用机理,即丙三醇主要增加了EMP途径和TCA循环的代谢流,在发酵初期可能有助于激活菌体,促进细胞的初级代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螺旋霉素的生产速率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三醇 螺旋霉素 促进剂 单因子设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植物油及脂肪酸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俊 叶蕊芳 +2 位作者 管莹 梁鸿 朱德育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2,共4页
在螺旋霉素发酵中添加不同种类植物油时,发现不同种类植物油对其效价的影响不同,河北油(简称大豆油)的效果最好。为了解释不同种类植物油对螺旋霉素发酵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GC–MS测定了各植物油中的脂肪酸含量,并进行了单一添加各脂肪... 在螺旋霉素发酵中添加不同种类植物油时,发现不同种类植物油对其效价的影响不同,河北油(简称大豆油)的效果最好。为了解释不同种类植物油对螺旋霉素发酵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GC–MS测定了各植物油中的脂肪酸含量,并进行了单一添加各脂肪酸、组合不同脂肪酸以及缺项组合各脂肪酸的试验,确认了亚油酸及脂肪酸的复杂程度是影响螺旋霉素效价的主要因素,并得出了螺旋霉素效价最高时的最优脂肪酸比例,为工业生产采购优质油提供了参考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霉素 植物油 脂肪酸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三醇对螺旋霉素Ⅰ发酵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培培 高淑红 +3 位作者 姚开亚 孙玲玲 张志勇 赖珅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47,共7页
以提高螺旋霉素Ⅰ产量及降低杂质D(Spiramycin V)组分质量分数为目标,研究添加丙三醇对螺旋霉素I产生菌生二素链霉菌发酵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摇瓶添加最终体积分数为0.4%的丙三醇使螺旋霉素I效价提高17.12%,杂质D质量分数降... 以提高螺旋霉素Ⅰ产量及降低杂质D(Spiramycin V)组分质量分数为目标,研究添加丙三醇对螺旋霉素I产生菌生二素链霉菌发酵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摇瓶添加最终体积分数为0.4%的丙三醇使螺旋霉素I效价提高17.12%,杂质D质量分数降低21.39%。15 L发酵罐的放大实验表明,添加最终体积分数为0.4%的丙三醇,螺旋霉素I最终效价达到23314 U/mL,相比对照组(18329 U/mL)提高27.20%,最终杂质D质量分数为8.84%,与对照组(11.99%)相比降低了26.27%。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研究发现,聚酮合酶基因srm10(内酯环合成相关基因),氨基转移酶基因srm20(福洛氨糖合成相关基因)与甲基转移酶基因srm33(碳霉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提高。结果表明,在发酵15 h添加最终体积分数为0.4%的丙三醇,能提高内酯环合成相关基因及糖基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从而提高螺旋霉素I效价,降低杂质D组分的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二素链霉菌 螺旋霉素I 丙三醇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