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支持下的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 被引量:53
1
作者 赵筱青 王海波 +1 位作者 杨树华 徐晓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892-4910,共19页
以防治水土流失和维护景观整体生态优化为目标,选择我国滇西南地区亚热带山地为典型案例,利用遥感数据和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采用适宜性评价与土地资源利用格局整体优化相结合的方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 以防治水土流失和维护景观整体生态优化为目标,选择我国滇西南地区亚热带山地为典型案例,利用遥感数据和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采用适宜性评价与土地资源利用格局整体优化相结合的方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和生态格局组分,探讨山地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途径。结果表明:(1)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成本距离加权"制图分析工具,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的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方法是可行的;(2)将水平生态过程作为一种对景观的控制过程来对待,以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为保护源,基于最小累积阻力面(MCR)模型,构建了对土地资源整体生态功能起维护作用,对源内物种的迁移或扩散过程具有关键作用的廊道、辐射道和战略点等生态格局组分;(3)基于MCR阻力值建立的频率序列及拐点图,拐点两侧的土地利用类型异质性较大,可以作为划分土地功能分区的临界点,以此划分出有利于生态安全的核心源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边缘区、农业耕作区和居民生活区等6类土地功能区,并提出各功能区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空间格局生态优化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GIS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蛙跳算法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被引量:19
2
作者 郭小燕 刘学录 王联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81-288,63,共9页
针对传统的土地优化模型,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灰色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等不能实现土地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有效统一的问题,在研究现有智能优化模型,如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混合蛙跳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型。该模型以3... 针对传统的土地优化模型,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灰色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等不能实现土地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有效统一的问题,在研究现有智能优化模型,如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混合蛙跳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型。该模型以30 m×30 m的地理栅格单元作为基本操作对象,实现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优化。以兰州市2014年土地利用格局为基础数据验证优化模型的有效性。在优化前各种地类所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701×109元,优化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802×109元,优化前土地格局标准紧凑度为0.37,优化后为0.47。优化后牧草地面积增长了8 431 hm2,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了1.71×108元,林地面积增加了1.453×105 hm2,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2.49×108元。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利用青蛙的群体空间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能在多目标控制下找到问题的最优解,实现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模型具有较强的全局优化能力以及较快的收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算法 优化 混合蛙跳算法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城区扩展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吴克宁 史原轲 +2 位作者 冯新伟 史春玲 吕巧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22,16,共7页
研究目的:探讨优化城市扩展用地空间布局的方法。研究方法:回归分析法、空间叠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结合MAP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出了城市扩展用地合理的空间布局。研究结论: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 研究目的:探讨优化城市扩展用地空间布局的方法。研究方法:回归分析法、空间叠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结合MAP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出了城市扩展用地合理的空间布局。研究结论: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优化城市扩展用地空间布局,不仅保障了城市发展用地,而且保护了一部分优质耕地,保障了粮食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分等 城区扩展用地 空间布局优化 驻马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 被引量:49
4
作者 李益敏 管成文 +3 位作者 郭丽琴 朱军 段亚苹 谢亚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267-276,共10页
为优化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该文以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为研究区,将CLUE-S(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 extent)模型和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于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以高度... 为优化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该文以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为研究区,将CLUE-S(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 extent)模型和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于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以高度敏感区为CLUE-S模型中区域约束文件,突出研究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并以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区为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提出一种将生态敏感性融入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的过程和结果中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方法,并借助2006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对江川区自然发展情景和土地生态优化情景2种模式下202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优化配置,并基于生态敏感性分区对优化配置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情景下2025年江川区土地利用格局既有共同特征也存在差异。在2种情景下均有效的保护了原有林地、耕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格局,但新增林地、草地等空间分布格局不同。根据2025年2种情景与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在不同敏感性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情况表明,情景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于自然发展情景和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结果认为土地生态优化情景更为合理,该结果可为江川区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生态敏感性 空间格局 优化配置 江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杨婉 李鹏 于书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21143-21146,共4页
选择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为对象,分析了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格局优化的关系。在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主要研究内容、实现方法和研究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认为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研究土地利用... 选择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为对象,分析了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格局优化的关系。在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主要研究内容、实现方法和研究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认为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主要方法是模型法,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模型和空间配置模型。已有研究中,数量结构优化模型包括线性规划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空间配置模型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配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CA)和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模型(CLUE-S)等,分析并探讨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方法的发展弱势和现有模型无法完成从数量优化到空间配置的完整过程是该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随着对配置结果精度和可行性要求的提高,空间配置模型的发展完善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同时开发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到空间格局配置的完整模型也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优化配置 模型法 空间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国土空间开发布局方法研究 被引量:60
6
作者 叶菁 谢巧巧 谭宁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62-271,共10页
为揭示城市生态承载力空间特征,探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方法,该文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弹性力-社会经济协调力"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采用状态空间法在市域范围进行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利用三维... 为揭示城市生态承载力空间特征,探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方法,该文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弹性力-社会经济协调力"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采用状态空间法在市域范围进行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利用三维魔方法设计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关联模型,结合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与评价单元主体功能分区结果进行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最大值为0.233 8,位于梁子镇,最小值为0.050 9,位于临江乡。受到资源环境本底和社会经济投入条件影响,研究区生态承载力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湖一带,北部相对较低,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国土空间格局划为城市经济核心区、城市经济拓展区、农业生产区、生态功能涵养区四大功能区域和一类禁止开发区域,能够较好地反映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能够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理论与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优化 生态承载力 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状态空间法 三维魔方法 鄂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目标下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特征识别与优化研究——以哈尔滨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董禹 安淇 +1 位作者 董慰 谭卓琳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121,共6页
低碳发展背景下,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优化被视为降低城市CO_(2)浓度的有效途径。为深入了解城市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和其对CO_(2)浓度的影响关系,尝试构建了低碳目标下耦合优先尺度与空间格局特征识别的城市生态用地规划优化综合研究框... 低碳发展背景下,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优化被视为降低城市CO_(2)浓度的有效途径。为深入了解城市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和其对CO_(2)浓度的影响关系,尝试构建了低碳目标下耦合优先尺度与空间格局特征识别的城市生态用地规划优化综合研究框架,并以哈尔滨市为例,提取与计算了2000—2020年城市生态用地与CO_(2)浓度的多年空间分布数据。基于多尺度的景观格局指数与CO_(2)浓度相关性变化,识别研究二者影响关系的优先尺度为10km。在优先尺度下,通过划分城市生态用地空间格局类型单元、筛选特征指数,明确高碳汇单元内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特征与阈值范围,并以此提出了城市生态用地合理发展与规划布局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低碳规划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用地 优先尺度 空间格局特征 二氧化碳浓度 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灾后重建的国土空间生态优化--以芦山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柴慧霞 饶胜 +2 位作者 牟雪洁 黄琦 王睿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8-1076,共9页
在GIS支持下,基于芦山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研究灾区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方法,提出灾后重建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格局的方案,指出各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按照主要功能定位,... 在GIS支持下,基于芦山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研究灾区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方法,提出灾后重建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格局的方案,指出各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按照主要功能定位,优化后的国土空间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和生态城镇复合发展区3个区域:1)芦山地震灾区生态保护区,占区域总面积的80.6%,以维护生态安全为目标,保护和恢复区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实施生态修复;2)生态农业发展区,约占区域总面积的13.4%,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功能区,其主导生态功能为农产品供给保障,同时兼具土壤保持功能;3)生态城镇复合发展区,仅占区域总面积的6.0%,是区域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应依据当地发展需求,进行生态城镇化建设,同时注重生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灾区 国土空间优化 生态保护区 生态农业发展区 生态城镇复合发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 被引量:116
9
作者 刘洋 蒙吉军 朱利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6980-6989,共10页
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多角度的分析和多种实现手段的结合,一般从景观格局优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景观恢复等途径入手,构建结构合理... 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多角度的分析和多种实现手段的结合,一般从景观格局优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景观恢复等途径入手,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区域生态安全模式。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数量优化、空间优化和综合优化等方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思路:区域生态现状评价、情景预案与目标设定、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案实施及其效果评价、方案调整与管理。未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趋势表现为:空间优化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区域生态安全标准量化的探索;注重公众参与机制和不同组织水平利益相关者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优化 空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薇 甘德清 王晓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3期4089-4091,共3页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而GIS以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研究从GIS与数学模型结合、GIS与智能算法结合以及GIS在土地...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而GIS以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研究从GIS与数学模型结合、GIS与智能算法结合以及GIS在土地利用辅助决策3个方面入手,总结了GIS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中的应用,阐述了不同优化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未来一定时期内GIS应用于土地利用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土地利用结构 优化模型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设用地扩张的皖江地区生态用地格局演化与优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雪微 于立 +2 位作者 王士君 曹卫东 范大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0-132,144,共14页
【目的】分析皖江地区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提出生态用地格局优化策略,为皖江地区生态用地保护、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80-2018年皖江地区土地利用数据、交通数据、社会经济... 【目的】分析皖江地区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提出生态用地格局优化策略,为皖江地区生态用地保护、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80-2018年皖江地区土地利用数据、交通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自然概况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法,提取皖江地区滁州、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安庆、铜陵、池州8个城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6类用地面积并计算面积增长率;利用凸壳原理法识别皖江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模式及系数,利用空间分析法识别皖江地区生态用地并计算生态用地指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面和自然断点法构建皖江地区生态用地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1)1980-2018年,皖江地区耕地和林地面积持续下降,分别减少了2552.48和306.58 km^(2),草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皖江地区建设用地加速扩张,其中合肥市最为明显,共增加了865.62 km^(2),宣城市、芜湖市、池州市建设用地扩张比例均超过100%,铜陵市建设用地扩张面积最小。(2)1980-2018年皖江地区平均生态用地指数为0.412,其中宣城市、安庆市、池州市生态用地指数均高于皖江地区平均水平,其他城市低于区域平均水平。1980-1990年和2000-2010年皖江地区生态用地指数均有所增加,而在1990-2000年和2010-2018年均有所下降,且后一阶段下降明显。(3)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用地产生的冲突区域面积以合肥市最大,其次为芜湖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铜陵市冲突区域面积最小,仅有81.18 km^(2)。【结论】通过合理选择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差异化保护生态用地斑块、加强生态用地间廊道连接可促进区域生态用地空间格局优化,是维护皖江地区生态用地系统安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空间格局优化 建设用地扩张 皖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的区域生态屏障建设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蒋蕾 韩维峥 孙丽娜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9-226,共8页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长春经济圈西北部地区生态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已成为区域生态安全的短板所在。以该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其生态本底特征和主要生态问题,构建了包含区域生...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长春经济圈西北部地区生态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已成为区域生态安全的短板所在。以该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其生态本底特征和主要生态问题,构建了包含区域生态屏障因子的景观生态风险定量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生态屏障建设的关键区域包括景观生态风险相对较高地区和生态屏障建设相对薄弱地区2类;②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农安县中部等地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5%和1.74%;③生态屏障建设相对薄弱地区是引入生态屏障因子后景观生态风险提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长岭县与农安县交界地带,约占总面积的1/4。综合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加强景观生态风险管控、推进薄弱地区生态建设2方面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策略,助推长春经济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为区域生态屏障建设研究和相关生态规划提供较为可行的思路,并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屏障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安全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长春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空间格局优化与土地综合整治研究——以常州市西夏墅镇梅林村为例
13
作者 孙益权 陈逸飞 +1 位作者 施晓辉 朱春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213-217,共5页
为优化常州市西夏墅镇梅林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并对梅林村进行土地综合整治,以常州市梅林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点数变差-均值比法进行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并依据优化结果提出土地综合整治建议。结果表明,低田里等8个居民点由于交通不便、... 为优化常州市西夏墅镇梅林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并对梅林村进行土地综合整治,以常州市梅林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点数变差-均值比法进行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并依据优化结果提出土地综合整治建议。结果表明,低田里等8个居民点由于交通不便、湿地生态区保护等原因予以撤并,最终保留以长巷里、龙王庙等核心村为主体的居民点,并对居民点整合、农用地整合、土地入市以及基础设施配套提出规划建议。该研究结果可为常州地区其他村镇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优化 居民点撤并 集聚度 土地综合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