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大豆花叶病毒基因位点qTsmv-3候选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1
作者 林静 史晓蕾 +6 位作者 徐俊杰 于翠红 曹志敏 唐晓东 杨春燕 张孟臣 闫龙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4,共8页
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SMV)相关基因功能,为培育抗SMV品种提供基因资源。以前期构建抗SMV位点qTsmv-3的近等基因系和转基因拟南芥为材料,对6个MATE候选基因在抗SMV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进行分析和鉴定。在大豆基因组中预测到128个MATE家族基因... 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SMV)相关基因功能,为培育抗SMV品种提供基因资源。以前期构建抗SMV位点qTsmv-3的近等基因系和转基因拟南芥为材料,对6个MATE候选基因在抗SMV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进行分析和鉴定。在大豆基因组中预测到128个MATE家族基因,可分成5个亚家族。qTsmv-3位点的6个MATE候选基因均位于第Ⅰ亚家族,根据公共数据显示它们的表达量或表达部位存在显著差异,Glyma.03G005600在地上部叶和茎中整体表达量最高,Glyma.03G005800在地下部根和根瘤中整体表达量最高。qTsmv-3近等基因系接种SMV后,与#NIL-SMC家系相比,GmICS1和GmPR1在#NIL-NC中的表达量分别上调2.40,15.16倍,SMV浓度降低70%,表明qTsmv-3位点的抗性与水杨酸(SA)介导的抗病通路相关。此外,6个MATE候选基因仅有Glyma.03G005300和Glyma.03G005600的表达量在近等基因系间出现显著差异,分别下调表达61.0%,82.1%。综合考虑6个MATE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对SMV侵染后的响应,Glyma.03G005600可能为qTsmv-3位点的关键候选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携带Glyma.03G005600的转基因拟南芥(OE_MATE)受UV-B胁迫后,AtICS1和AtPR1的表达量比野生型(WT)分别显著上调4.22,9.12倍,说明Glyma.03G005600能够显著促进或影响SA信号通路上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初步证实Glyma.03G005600是抗SMV位点qTsmv-3的关键调控基因,为克隆抗SMV关键调控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抗病候选基因 MATE qTsmv-3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高压冷冻-冷冻置换技术研究受Potyvirus侵染的寄主细胞超微结构 被引量:5
2
作者 郑瑛 洪健 +1 位作者 祝建 陈集双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6-151,共6页
应用高压冷冻-冷冻置换技术(HPF-FS)制备了马铃薯Y病毒属的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和大豆花叶病毒(SMV)侵染寄主植物叶细胞的超薄切片样品,并与传统化学固定方法进行比较。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病毒粒子和内含体的形态分布在两种方... 应用高压冷冻-冷冻置换技术(HPF-FS)制备了马铃薯Y病毒属的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和大豆花叶病毒(SMV)侵染寄主植物叶细胞的超薄切片样品,并与传统化学固定方法进行比较。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病毒粒子和内含体的形态分布在两种方法处理的样品中无明显差异,但高压冷冻样品的细胞超微结构精细,细胞壁与细胞质之间边界清晰,质膜平滑而完整,细胞基质丰富;细胞核和叶绿体、线粒体等形态饱满,高尔基体潴泡结构及分泌小泡清晰,在ZYMV感染细胞的叶绿体中观察到囊泡结构。而化学处理的样品普遍存在细胞结构的收缩和变形,特别是质膜褶皱,与细胞壁分离,叶绿体呈梭形,片层结构发生改变,高尔基体潴泡结构及分泌小泡相当少见。实验结果有利于正确区别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病理变化和化学处理而产生的人工假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冷冻-冷冻置换 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 大豆花叶病毒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2种类型SMV分离物的抗性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被引量:1
3
作者 高齐齐 刘兵强 +5 位作者 赵田湉 陈强 史晓蕾 林静 杨春燕 张孟臣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5-1262,1307,共9页
【目的】为了挖掘大豆抗重组型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的基因资源,进一步为探索抗重组型SMV与抗非重组型SMV遗传和分子机制差异提供支撑。【方法】以冀豆17(抗病)×绥农14(感病)构建的包含272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 【目的】为了挖掘大豆抗重组型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的基因资源,进一步为探索抗重组型SMV与抗非重组型SMV遗传和分子机制差异提供支撑。【方法】以冀豆17(抗病)×绥农14(感病)构建的包含272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2种不同环境下对非重组型SMV(HB-SC3)和重组型SMV(HB-RS)株系进行抗性遗传定位分析及分子机制探索。【结果】RIL群体在2种环境下接种HB-SC3和HB-RS后抗感家系分离比均符合1∶1抗感分离比(P>0.05),且F1植株对HB-SC3和HB-RS均表现为抗病,表明冀豆17携带对2种类型SMV的抗性均由1对主效显性基因控制。但受HB-SC3和HB-RS侵染后,不同级别的感病家系在不同环境下变化幅度较大,分别为4.3%~22.2%和11.1%~129.63%之间,表明环境对HB-RS侵染植株后的症状影响显著。QTL分析共定位到3个QTL位点,其中qRsmv13为稳定的主效QTL位点,对2种类型SMV均具有显著抗性,LOD值在23.94~40.42之间,可解释遗传变异率在35.80%~50.46%之间,抗性增效基因来源于冀豆17。此外,2个微效QTL位点qRsmv7和qRsmv14的LOD值分别为2.95和2.62,可分别解释2.58%和2.72%的表型变异,抗性增效基因也均来源于冀豆17。结果还显示,感病植株HB-SC3的浓度显著高于HB-RS约20倍,植株接种HB-SC3后可引起3个与坏死相关的PR1基因的上调表达,且3个PR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接种HB-RS的植株,表明2种类型SMV致病分子机制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大豆抗重组型SMV主效QTL位点为qRsmv13,微效位点为qRsmv7和qRsmv14,抗重组型SMV与抗非重组型SMV遗传和分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 QTL 坏死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大豆区域试验品种对SMV和SCN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李凯 刘志涛 +5 位作者 李海朝 张锴 王成坤 任锐 卢为国 智海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0-675,共6页
人工接种我国黄淮、长江流域及南方大豆产区流行SMV株系SC3、SC7和SC15、SC18及黄淮海流行SCN1号生理小种,对国内主要育种单位近年来选育的参加2010—2012国家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的122个参试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对SC3... 人工接种我国黄淮、长江流域及南方大豆产区流行SMV株系SC3、SC7和SC15、SC18及黄淮海流行SCN1号生理小种,对国内主要育种单位近年来选育的参加2010—2012国家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的122个参试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对SC3表现较好抗性(高抗、抗病)的品种32个,占接种该株系品种总数的32%,对SC7表现较好抗性的品种34个,占接种该株系品种总数的34%,同时对SC3和SC7表现较好抗性的品种22个,占接种2个株系品种总数的22%;对SC15表现较好抗性的品种3个,占接种该株系品种总数的13.6%,对SC18表现较好抗性的品种3个,占接种该株系品种总数的13.6%,同时对SC15和SC18表现较好抗性品种的2个,占接种2个株系品种总数的9.09%;近10年SMV抗性鉴定结果分析表明,我国抗SMV育种水平有所提高,新培育的中抗品种比率显著增加,感病品种比率下降。SCN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仅沧豆11为高抗,高感品种34个,分别占参试品种总数的1.96%和66.67%,其余为中间型(中抗和中感)。近10年SCN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我国抗SCN育种水平没有明显改善。鉴定出鲁98011-14、沧豆11、开豆41、鲁97013-1兼抗SMV和SCN两种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大豆胞囊线虫 抗性鉴定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SMV株系SC-11的抗性遗传及抗病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海朝 智海剑 +4 位作者 白丽 杨华 马莹 刘宁 王大刚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5-368,共4页
利用对我国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表现抗病的材料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齐黄22、诱变30、PI96983、Kwanggyo和感病材料南农1138-2、南农18-6配制的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了对SC-11的抗性遗传以及不同材料的抗病基因间的等... 利用对我国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表现抗病的材料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齐黄22、诱变30、PI96983、Kwanggyo和感病材料南农1138-2、南农18-6配制的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了对SC-11的抗性遗传以及不同材料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PI96983、Kwanggyo、齐黄22、诱变30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表现抗病,F2呈3抗∶1感分离比例,F2∶3家系呈1抗∶2分离∶1感病的分离比率,证明它们对SC-11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PI96983×Kwanggyo和齐黄22×诱变30杂交后的F2群体未发现抗感分离,表明PI96983与Kwanggyo以及齐黄22与诱变30对SC-11的抗性基因是等位或紧密连锁的。大白麻与科丰1号、邳县茶豆、诱变30,科丰1号与Kwanggyo,PI96983与邳县茶豆杂交的F2呈15抗∶1感的比例分离,初步表明大白麻与科丰1号、邳县茶豆、诱变30,科丰1号与Kwanggyo,PI96983与邳县茶豆所携带的抗SC-11的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2个抗性基因独立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遗传 等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SMV数量(程度)抗性的综合分级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智海剑 盖钧镒 何小红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1,共7页
 选用63个不同抗性类型的代表品种,进行接种大豆花叶病毒病,分析了品种发病率、病级、潜育期和病害扩展速度4个数量抗性组分的遗传变异特点,以 4 个组分为基础指标,对 63 个品种的程度抗性进行了聚类分析。发现在距离约为 0.38 时,63 ...  选用63个不同抗性类型的代表品种,进行接种大豆花叶病毒病,分析了品种发病率、病级、潜育期和病害扩展速度4个数量抗性组分的遗传变异特点,以 4 个组分为基础指标,对 63 个品种的程度抗性进行了聚类分析。发现在距离约为 0.38 时,63 个品种被分成免疫、高抗、中抗、中间、中感和高感6种类型,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各抗性级别的判别函数;另外,利用发病率、病级和接种至最大病情的天数构建了度量数量抗性强弱的综合病情指数(SDI),提出各抗性级别的临界标准;并对同一批材料聚类和判别分析分级结果与综合病情指数分级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可取得类似的分级效果,而综合病情指数是对感病对照的相对统计量,不受时间、地点和批次的限制,便于不同环境下品种抗性的鉴定以及品种间抗性的比较,且简单易行。因此,综合病情指数可作为对SMV数量抗性鉴定的分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抗性 病情指数 病级 品种 合病 大豆 潜育期 发病率 对照 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SMVSC-13株系群的抗性遗传及基因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郭东全 王延伟 +3 位作者 智海剑 盖钧镒 李海朝 李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4,共4页
在接种SC-13株系群的情况下,鉴定了科丰1号×南农1138-2的P1、P2、F1、F2和184个重组自交家系(RIL)的抗性,结果显示,科丰1号(P1)与F1全部表现抗病,南农1138-2(P2)全部表现感病,表明抗性为显性;F2群体和184个重组自交家系出现抗感分... 在接种SC-13株系群的情况下,鉴定了科丰1号×南农1138-2的P1、P2、F1、F2和184个重组自交家系(RIL)的抗性,结果显示,科丰1号(P1)与F1全部表现抗病,南农1138-2(P2)全部表现感病,表明抗性为显性;F2群体和184个重组自交家系出现抗感分离,卡方适合性检测表明F2群体抗感分离符合3∶1的比例,重组自交家系抗、感符合1∶1分离比率。表明对SC-13株系群的抗性由一对基因控制,以Rsc-13表示。利用已建立的遗传连锁图对Rsc-13进行了连锁分析,结果将抗病基因Rsc-13定位于N8-D1b+W连锁群上,并与抗性基因Rn1、Rn3、Rsc-7连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遗传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i介导SMV-P3基因沉默增强大豆对花叶病毒病的抗性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向东 牛陆 +6 位作者 张伟 杨静 杜茜 邢国杰 郭东全 李启云 董英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47-1655,共9页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各大豆主产区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籽粒外观品质。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基于植物介导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将编码参与...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各大豆主产区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籽粒外观品质。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基于植物介导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将编码参与SMV运动和影响宿主域范围的P3蛋白基因RNAi片段导入栽培大豆品种,研究RNAi介导SMV-P3基因沉默对大豆抗SMV的影响。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RNAi片段以低拷贝的形式(1~4个)整合至大豆基因组中。对T_1~T_3代转基因大豆喷施除草剂和PCR鉴定结果表明,外源T_-DNA插入片段在转基因大豆不同代际间能够稳定遗传。对T_2和T_3代转基因大豆接种SMV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对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较非转基因对照受体品种Williams 82和SN9的抗性水平显著提高,病情指数降低至4.37~18.51,且抗性能够稳定遗传。综上所述,RNAi介导SM-P3基因沉默能够显著提高转基因大豆对SMV的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病 smv-P3 RNAi介导基因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SMV SC-7株系群的抗性遗传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8
9
作者 战勇 喻德跃 +1 位作者 陈受宜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36-938,共3页
科丰1号×南农1138-2的P1、P2、F1和180个重组自交家系接种SC-7株系群的鉴定表明,P1与F1全抗,P2全感,说明抗性为显性;重组自交家系抗、感按1∶1分离,说明抗性由一对基因控制。利用王永军等的遗传连锁图对SC-7株系群的抗性基因进行... 科丰1号×南农1138-2的P1、P2、F1和180个重组自交家系接种SC-7株系群的鉴定表明,P1与F1全抗,P2全感,说明抗性为显性;重组自交家系抗、感按1∶1分离,说明抗性由一对基因控制。利用王永军等的遗传连锁图对SC-7株系群的抗性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将抗病基因Rsc-7定位于N8-D1b+W连锁群上,并与已定位的5个抗性基因中的3个连锁,还有一个与之相连锁的标记LC5T,其排列顺序和遗传距离为Rsa(30.6 cM)Rsc-7(22.1 cM)Rn3(10.3 cM)Rn1(15.8 cM)LC5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smv) SC-7株系群 抗性遗传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质资源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郑翠明 常汝镇 +2 位作者 邱丽娟 吴宗璞 高凤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99-306,共8页
本研究对348份大豆种质资源,包括“七五”、“八五”鉴定出的抗源,各地推广 品种及国外引进品种,人工汁液摩擦法接种SMV3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鉴定结果 表明,113份资源表现为高抗 SMV3,占 32. 47%,113份... 本研究对348份大豆种质资源,包括“七五”、“八五”鉴定出的抗源,各地推广 品种及国外引进品种,人工汁液摩擦法接种SMV3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鉴定结果 表明,113份资源表现为高抗 SMV3,占 32. 47%,113份表现为中抗,占 32. 47%, 122份感病,占35. 06%。抗源主要来自于东北春作大豆区和黄淮海夏作大豆区,本实 验南方大豆产区资源抗性较弱。高抗资源主要来源于辽宁、山东、山西、北京以及美国 和韩国。不同品种接种后的症状类型不同,表明症状反应是品种与株系互作的结果。 国外引进资源接种后顶枯症状较多,表明症状反应和品种的地理来源有一定关系。本 文还分折了美国一些抗源对 SMV3的抗性反应及抗性基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抗性鉴定 大豆花叶病毒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4和SC8的抗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大刚 马莹 +4 位作者 刘宁 郑桂杰 杨中路 杨永庆 智海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209,共8页
选用我国黄淮和长江流域大豆产区发生频繁的SMV株系SC4和SC8,利用大豆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抗病材料对SC4和SC8株系的遗传方式以及不同大豆材料对SMV抗性基因位点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接种SC4株系后,由冀... 选用我国黄淮和长江流域大豆产区发生频繁的SMV株系SC4和SC8,利用大豆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抗病材料对SC4和SC8株系的遗传方式以及不同大豆材料对SMV抗性基因位点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接种SC4株系后,由冀LD42、徐豆1号、跃进4号、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9个抗感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经卡方测验,F2抗感分离比例3:1,F2:3家系分离比例为1(抗):2(分离):1(感),表明这些抗源均有1对基因控制对SC4株系的抗性,且抗病表现为显性;5个抗抗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大白麻与汾豆56、科丰1号和齐黄1号携带抗SC4的基因是不等位的,冀LD42与汾豆56,晋大74与中作229是不等位的。接种SC8株系后,用齐黄1号、中作229、NY58、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抗感组合杂交后代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且F1均表现抗病,说明这些品种对SC8株系的抗性也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组合晋大74×汾豆56接种SC8株系后的F2群体全部表现抗病,F2:3家系没有抗感分离,表明抗病品种晋大74与汾豆56携带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齐黄1号×科丰1号、大白麻×汾豆56的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抗病亲本齐黄1号与科丰1号、大白麻与汾豆56携带抗SC8的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独立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遗传 等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的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凯 夏迎春 +5 位作者 王大刚 杨永庆 任锐 高乐 张锴 智海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80-884,共5页
2012年大豆花叶病毒(SMV)病发病盛期,在我国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的哈尔滨、绥化、黑河、齐齐哈尔、佳木斯和牡丹江市的68块大豆生产田、国营农场及部分科研单位的试验田采集病样461份,经在感病大豆品种南农1138-2上初步繁殖鉴定、单斑分... 2012年大豆花叶病毒(SMV)病发病盛期,在我国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的哈尔滨、绥化、黑河、齐齐哈尔、佳木斯和牡丹江市的68块大豆生产田、国营农场及部分科研单位的试验田采集病样461份,经在感病大豆品种南农1138-2上初步繁殖鉴定、单斑分离纯化和血清学鉴定,最终获得阳性SMV单一分离物63个。采用一套共10个大豆鉴别寄主鉴定了63个分离物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发现63个分离物分属2个SMV致病型。其中6个(9.5%)分离物属SC15株系,57个(90.5%)分离物属SC18株系。发现黑龙江省SMV株系组成较简单,强毒株系SC15零星发生,弱毒株系SC18为优势株系且分布较广。与以往鉴定结果比较,发现SC15与吕文清等鉴定的东北3号株系致病性相近,SC18与东北1号株系相近。建议黑龙江省大豆SMV防控和大豆抗病育种应以优势SMV株系SC18为主,并兼顾强毒株系SC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单斑分离生物学纯化 血清学鉴定 鉴别寄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新品系抗SMV鉴定及其抗性来源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黄志平 李杰坤 +3 位作者 王维虎 胡国玉 吴倩 王大刚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8-605,共8页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危害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黄淮大豆产区的SMV优势株系SC3和SC7对选育的394份大豆高世代新品系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分析其抗性来源。结果表明:对SC3株系表现高抗的品系有120份,占试...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危害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黄淮大豆产区的SMV优势株系SC3和SC7对选育的394份大豆高世代新品系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分析其抗性来源。结果表明:对SC3株系表现高抗的品系有120份,占试验品系总数的30.46%;高抗SC7株系的品系有80份,占20.30%;对SC3和SC7株系都表现高抗的品系有64份,占鉴定品系数的16.24%。如大豆新品系H20443、H21660、H22501、Y50574和Y52933等通过审定后用于大田的生产将对SMV的流行起到控制作用。对选育的大豆新品系进行抗性来源分析可以发现,RT(抗病型)×RT组合获得抗病型后代品系的概率最高,其后依次为RT×IT(中间型)>RT×ST(感病型)>IT×RT>IT×IT>ST×RT>ST×IT,后代品系出现抗病型概率最低的组合是ST×ST。这些结果可为大豆新品系的选育和抗病育种亲本的组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鉴定 抗性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育成大豆品种对SMV和SCN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大刚 卢为国 +6 位作者 马莹 刘宁 陈珊宇 郑桂杰 杨中路 刘若淼 智海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9-953,共5页
存接种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及SC-7和SCN1号生理小种的条件下,对新育成的参加2004~2007年国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试的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SMV鉴定的334个品种中,对SC-3抗性较好(高抗和... 存接种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及SC-7和SCN1号生理小种的条件下,对新育成的参加2004~2007年国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试的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SMV鉴定的334个品种中,对SC-3抗性较好(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数有148个,占参试品种数的44.31%;对SC-7抗性较好的有71个,占参试品种数的21.26%。同时对2个株系抗性表现较好的有55个,占参试品种数的16.47%。这些抗性较好的品种既可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研究还显示,来自于西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的参试品种一般抗性较好。抗SCN鉴定的193个大豆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25个,占12.92%。汾9877-10、邯601、蒙9793—1、沧豆九号等7个品种兼抗SMV和SCN2种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大豆花叶病毒 大豆胞囊线虫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豆核心种质南方材料对SMV流行株系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19
15
作者 陈珊宇 郑桂杰 +2 位作者 杨中路 刘若淼 智海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3-516,共4页
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我国南方大豆核心种质93份野生大豆和99份栽培品种对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流行株系(SC-3、SC-7)和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SC-13)的抗性。结果显示,栽培大豆樟潭大青豆对4个株系表现无症状,ZYD03715、ZYD0425... 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我国南方大豆核心种质93份野生大豆和99份栽培品种对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流行株系(SC-3、SC-7)和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SC-13)的抗性。结果显示,栽培大豆樟潭大青豆对4个株系表现无症状,ZYD03715、ZYD04257、上饶青皮豆3份材料对除SC-7外的3个株系表现无症状,5份材料(ZYD04203、ZYD04856、82-16、82-24和渠县八月黄)对SC-3和SC-7两个株系表现无症状,另有8、2、4份材料分别对SC-3、SC-7、SC-13表现无症状。参试材料中,免疫、高抗和高感材料较少,中度抗性的材料所占比例较高;来自四川的17份材料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核心种质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质对SMV抗性鉴定的SSR辅助选择 被引量:21
16
作者 滕卫丽 李文滨 +3 位作者 韩英鹏 邱丽娟 常汝镇 关荣霞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4-228,共5页
对70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并利用抗性相关的SSR标记验证抗病毒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接种SMV1和SMV3,选出双抗种质17份;单抗种质9份;双感种质44份。利用与抗SMV3相关的SSR标记Satt114和Satt362进行检测,抗病... 对70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并利用抗性相关的SSR标记验证抗病毒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接种SMV1和SMV3,选出双抗种质17份;单抗种质9份;双感种质44份。利用与抗SMV3相关的SSR标记Satt114和Satt362进行检测,抗病毒资源筛选的准确率分别达到82.4%和68.8%;利用与抗SMV1相关的SSR标记Satt114、Satt362、HSP176、Satt510、Satt334和Sct_033进行检测,HSP176标记达82.8%,Satt114、Satt510和Satt334标记均达70%以上,可以用作抗病毒分子辅助育种的选择标记。70份大豆种质资源经聚类可划分为两大类群,Ⅰ类群为感病群,Ⅱ类群为抗病群,分组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分子标记 种质资源 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资源对大豆花叶病毒病(SMV)东北3号及黄淮7号株系的抗性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刚 郜李斌 +1 位作者 陶波 曹越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11-14,共4页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危害大豆的世界性病害之一,不同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致病力不同,不同大豆品种对不同株系的抗病性反应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试验对237份大豆种质资源,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接种大豆花叶病毒东北3...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危害大豆的世界性病害之一,不同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致病力不同,不同大豆品种对不同株系的抗病性反应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试验对237份大豆种质资源,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接种大豆花叶病毒东北3号株系和黄淮7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出高抗,5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出高抗。高抗材料主要来自于河北、山东、北京。野生大豆品种中,4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出高抗,2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出高抗。高抗材料主要来自于山西、甘肃、河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感染SMV_3后多酚类物质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栾晓燕 陈怡 +3 位作者 杜维广 满为群 张桂茹 刘鑫磊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6-189,共4页
以对SMV3抗性不同的四个大豆品种 (系 )为材料 ,分析其感染SMV后各生育阶段的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及变化。结果表明 :抗感病品种未接种健株中总黄酮、总多酚含量 ,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接种SMV3后总黄酮、总多酚含量抗病品种变... 以对SMV3抗性不同的四个大豆品种 (系 )为材料 ,分析其感染SMV后各生育阶段的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及变化。结果表明 :抗感病品种未接种健株中总黄酮、总多酚含量 ,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接种SMV3后总黄酮、总多酚含量抗病品种变化不大 ,感病品种两指标含量明显提高 ,二者动态变化也明显不同。抗感病品种类黄酮配基组成相同 ,接种SMV3后 ,感病品种增加了P3配基 ,部分缺少了P4 配基。大豆中总黄酮、总多酚的动态变化及黄酮配基的组成与增减均可作为鉴定抗感病品种的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smv3 多酚类物质 总多酚 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SMV SC-3株系的抗性遗传和QTL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郭丹丹 陈海峰 +5 位作者 杨中路 单志慧 朱晓玲 陈水莲 周新安 周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1-516,共6页
为研究大豆对SMV抗扩展的遗传机制,以中豆29×中豆3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人工接种SC-3株系。以病情指数为抗性指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该RIL群体对S... 为研究大豆对SMV抗扩展的遗传机制,以中豆29×中豆3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人工接种SC-3株系。以病情指数为抗性指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该RIL群体对SC-3株系的抗性遗传符合B-2-3遗传模型,即抗性由2对等加性主基因控制,加性效应为-9.78,主基因遗传率为97.65%。在3个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抗性相关QTL,表型贡献率为10.80%~1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smv 遗传分析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质资源对东北SMV1号和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文福 刘春燕 +7 位作者 于妍 蒋洪蔚 李灿东 宋万坤 孙佳莹 孙殿君 陈庆山 胡国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96,共3页
采用556份大豆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在2006和2007年连续两年分别接种SMV1号和3号株系,对其成株抗性和种粒斑驳抗性均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接种1号株系的成株抗病资源446份,占80.2%;抗种粒斑驳资源107份,占19.2%;对成株和种粒斑驳均表现... 采用556份大豆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在2006和2007年连续两年分别接种SMV1号和3号株系,对其成株抗性和种粒斑驳抗性均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接种1号株系的成株抗病资源446份,占80.2%;抗种粒斑驳资源107份,占19.2%;对成株和种粒斑驳均表现抗性的资源103份,占18.5%。接种3号株系的成株抗病资源151份,占27.2%;抗种粒斑驳资源87份,占15.7%;对成株和种粒斑驳均表现为抗性的资源76份,占13.7%。对1号和3号株系,在成株和种粒抗性上均表现抗病的资源69份,占12.4%。以上资源特别是兼抗资源在大豆生产和抗病育种中应予以重视。研究还显示,来自辽宁和吉林的供试资源对1号和3号株系的成株和种粒抗性均较好;来自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黑龙江的供试资源对1号株系的成株抗性较好,但对1号和3号株系的种粒抗性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种质资源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鉴定 种粒斑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