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酵谷朊粉对大豆分离蛋白膜理化性质的影响
1
作者 江睿钊 赵源 +3 位作者 石林凡 任中阳 张玉苍 翁武银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93-99,共7页
为改良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膜的性质,利用发酵时间为0、2、4、8和24 h的谷朊粉(wheat gluten,WG)与SPI制备复合膜。通过测定膜的微观结构、傅里叶红外光谱、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率和热稳定性等指标,探究不同发酵时间... 为改良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膜的性质,利用发酵时间为0、2、4、8和24 h的谷朊粉(wheat gluten,WG)与SPI制备复合膜。通过测定膜的微观结构、傅里叶红外光谱、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率和热稳定性等指标,探究不同发酵时间的WG对WG-SPI膜理化性质的影响。WG-SPI膜下表面的球形颗粒随WG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消失,且含有发酵4 h WG的复合膜具有致密的网络结构。WG-SPI膜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中的酰胺A带吸收峰强度随着WG发酵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WG发酵时间的增加,WG的高分子量聚合物(high-molecular-weight aggregate,HMWA)条带逐渐减弱,而在干燥形成的WG-SPI膜中HMWA条带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当WG发酵时间从0 h延长至24 h时,WG-SPI膜的a^(*)值从-3.24逐渐升高至-2.84,b^(*)值从15.02降低至12.19。添加发酵4 h WG制备的WG-SPI膜的抗拉伸强度、上表面接触角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达到4.99 MPa、99.67°和59.73℃的最高值,水蒸气透过率、透明度值和溶解度分别达到1.34×10^(-10) g·m^(-1)·s^(-1)·Pa^(^(-1))、2.11和6.42%的最低值。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发酵处理4 h的WG能改善WG-SPI膜的抗拉伸强度、水蒸气阻隔能力和热稳定性,这将为利用WG改良SPI膜的理化性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谷朊粉 发酵 复合膜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和小麦粉筋度对发酵小麦粉-大豆分离蛋白膜理化性质的影响
2
作者 江睿钊 赵源 +3 位作者 石林凡 任中阳 张玉苍 翁武银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6-143,共8页
为利用小麦粉(wheat flour,WF)改良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膜的性质,利用发酵的中筋WF-SPI在pH为7、8、9下制备了膜,以及利用含有低筋、中筋、高筋、特高筋的WF通过发酵后在pH9下制备了WF-SPI膜。通过测定膜的微观结构... 为利用小麦粉(wheat flour,WF)改良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膜的性质,利用发酵的中筋WF-SPI在pH为7、8、9下制备了膜,以及利用含有低筋、中筋、高筋、特高筋的WF通过发酵后在pH9下制备了WF-SPI膜。通过测定膜的微观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率和热稳定性,探究pH和WF筋度对发酵WF-SPI膜理化性质的影响。WF-SPI膜的表面结构伴随pH的增加逐渐光滑致密,且膜中的蛋白分子间相互作用逐渐增强。伴随pH的增加,WF-SPI膜的抗拉伸强度(tensile strength,TS)和玻璃化转变温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T_(g))逐渐提高,而断裂伸长率(elongation at break,EAB)和水蒸气透过率(water vapor permeability,WVP)逐渐降低。特高筋WF中的蛋白结构没有完全展开无法与SPI发生充分的相互作用,结果导致特高筋WF-SPI膜中的蛋白质会聚集在膜的下表面并破坏其致密的网络结构。中筋WF-SPI膜的TS和T_(g)分别达到12.53 MPa和50.94℃的最高值,而其WVP、透明度值和溶解度均达到最低值。因此,中筋WF和SPI经过发酵后在pH9下制备的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将为WF-SPI膜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小麦粉 PH 筋度 复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诱导法制备番茄红素纳米胶囊及其稳定性分析
3
作者 肖骏 张紫阳 +3 位作者 骆霜霜 柴燃 常世敏 齐立军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16,共8页
以番茄红素粗乳液为芯材,海藻酸钠(SA)和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壁材,采用热诱导法制备番茄红素纳米胶囊,优化其制备工艺,并对纳米胶囊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红素纳米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SPI∶SA质量比40∶1、芯壁材质量比1∶1... 以番茄红素粗乳液为芯材,海藻酸钠(SA)和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壁材,采用热诱导法制备番茄红素纳米胶囊,优化其制备工艺,并对纳米胶囊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红素纳米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SPI∶SA质量比40∶1、芯壁材质量比1∶12.3、盐离子浓度0 mmol/L、pH 8、热诱导温度95℃、热诱导时间11 min。在此条件下番茄红素纳米胶囊的包埋率为89.93%,粒径为150.9 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280。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纳米胶囊结构可以有效保护番茄红素抵抗温度、光照以及长期贮藏的影响,提高番茄红素在素肉肠中的着色效果,明显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热诱导法 纳米胶囊 大豆分离蛋白 海藻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梨多酚-海藻酸钠-大豆分离蛋白纳米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抗氧化活性
4
作者 刘含 刘晓燕 +2 位作者 郭银萍 穆兴燕 石自慧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9,共11页
为了探究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SPI)与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刺梨多酚(Rosa roxburghii Tratt polyphenols,RRTP)形成的二元复合物(SPI-SA、SPI-RRTP)和三元复合物(SPI-SA-RRTP)的稳定性与功能特性。以SPI、SA、R... 为了探究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SPI)与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刺梨多酚(Rosa roxburghii Tratt polyphenols,RRTP)形成的二元复合物(SPI-SA、SPI-RRTP)和三元复合物(SPI-SA-RRTP)的稳定性与功能特性。以SPI、SA、RRTP为原料制备复合物,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条件。通过粒径、分散性系数(PDI)、Zeta电位、荧光光谱、表面疏水性、差示扫描量热仪、傅里叶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复合物进行表征,同时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理论验证。结果表明,最适条件为SPI添加量为2.95%、SA添加量为0.036%、RRTP添加量为0.25%、pH为7.57,此时粒径为140.41 nm。实验上验证了理论结合。其中SPI-SARRTP三元复合物平均粒径(140.93±0.32 nm)、PDI(0.155±0.004)最小、Zeta电位(-31.06±2.20 mV)绝对值最大,三元复合物稳定性最好。相比于SPI和二元复合物,三元复合物结合紧密程度、亲水性、热稳定性、抗氧化性等都显著提高。本研究以期能使SPI-SA-RRTP纳米复合物广泛地应用在食品行业,为其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多酚 大豆分离蛋白 海藻酸钠 复合物制备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朊粉对大豆分离蛋白膜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江睿钊 石林凡 +3 位作者 任中阳 杨燊 张玉苍 翁武银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5,共7页
为利用枧水处理的谷朊粉(WG)改良大豆分离蛋白(SPI)膜性质,考察了m_(WG)∶m_(SPI)分别为0∶10、1∶9、2∶8、3∶7、4∶6时对复合膜理化性质的影响,测定膜的微观结构、蛋白结构、机械性能等理化性质。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添加的WG主... 为利用枧水处理的谷朊粉(WG)改良大豆分离蛋白(SPI)膜性质,考察了m_(WG)∶m_(SPI)分别为0∶10、1∶9、2∶8、3∶7、4∶6时对复合膜理化性质的影响,测定膜的微观结构、蛋白结构、机械性能等理化性质。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添加的WG主要聚集在复合膜下表面,当m_(WG)∶m_(SPI)超过2∶8时膜的下表面网络结构会遭到破坏。根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的结果,发现WG会阻碍SPI分子之间的交联。SPI膜的抗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6.60 MPa和54.91%,伴随WG的添加抗拉伸强度逐渐下降而断裂伸长率逐渐上升。复合膜的水蒸气阻隔能力和上表面接触角随着WG比例的增加而增大。当m_(WG)∶m_(SPI)增加到2∶8时,WG/SPI复合膜的b*值达到了18.72的高值。差示扫描量热法的结果表明,在m_(WG)∶m_(SPI)为1∶9时,复合膜的热稳定性最高。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添加枧水预处理的WG能提高SPI膜的部分物理性质,这将为SPI膜理化性质改良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谷朊粉 枧水 复合膜 水蒸气透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物质对大豆分离蛋白/黄原胶复合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杰 曾馨俞 +6 位作者 薛艺璇 赵萍 赵瑛 刘小春 汪瑞 刘冰 何海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9,共9页
本文研究大豆分离蛋白(SPI)和黄原胶(XG)与不同基底添加物成膜的结构和性能。以SPI和XG为基材,加入海藻酸钠(SA)、羧甲基纤维素(CMC)、明胶(GEL)、果胶(PEC)和琼脂(Agar)制备复合膜,对复合膜厚度、机械性能、透氧性和不透明度进行测定,... 本文研究大豆分离蛋白(SPI)和黄原胶(XG)与不同基底添加物成膜的结构和性能。以SPI和XG为基材,加入海藻酸钠(SA)、羧甲基纤维素(CMC)、明胶(GEL)、果胶(PEC)和琼脂(Agar)制备复合膜,对复合膜厚度、机械性能、透氧性和不透明度进行测定,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1.5 g不同添加物的复合膜厚度显著增高(P<0.05),拉伸强度最大为SPI/XG-Agar膜5.90±0.32 MPa(P<0.05),透氧性显著降低(P<0.05),不透明度最低为SPI/XG-Agar膜0.45±0.09 Abs_(600)/mm(P<0.05)。SEM显示,SPI/XG-Agar复合膜表面平坦光滑且无颗粒,而其他复合膜表面有颗粒和褶皱。红外光谱显示,基材之间均有良好的相容性。SPI/XGAgar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不透明度及SEM结果优于其他复合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黄原胶 复合膜 机械性能 添加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海藻酸钠-乳清蛋白复合膜结构及性质研究
7
作者 廖海周 柯发辉 +1 位作者 杨敏 魏彦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42-48,56,共8页
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和乳清蛋白(whey protein,WP)为基质,以单宁酸(tannic acid,TA)为交联剂,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复合膜,研究了热处理和超声处理对不同PVA∶SA(质量比,12∶8和14∶6)复... 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和乳清蛋白(whey protein,WP)为基质,以单宁酸(tannic acid,TA)为交联剂,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复合膜,研究了热处理和超声处理对不同PVA∶SA(质量比,12∶8和14∶6)复合膜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利用复合膜基液对圣女果进行涂覆,评价了复合膜对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与PVA膜相比,随着SA、WP和TA的添加,复合膜基液黏度显著下降,膜的亮度降低,水接触角增大。热处理与超声处理均增大了复合膜的含水率,降低了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其中PVA∶SA为12∶8的热处理组复合膜的水接触角最大,水蒸气透过率最低。与PVA膜相比,添加SA后,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显著提升,其中14∶6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最大。圣女果保鲜试验显示,复合膜包覆的圣女果贮藏30 d后色泽依然鲜艳,有效延长了保鲜期。研究结果可为果蔬保鲜涂覆膜材料的制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海藻酸钠 乳清蛋白 单宁酸 复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纳米纤维素疏水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方便食品调料包中的应用
8
作者 金诗雨 刘勇 +4 位作者 李娜 王斯瑶 梁月 郭旭 常南 《特产研究》 2024年第6期39-46,共8页
为提高蛋白膜的应用性,本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为成膜基料,通过添加纳米纤维素和硬脂酸进行改性,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方法,获得大豆分离蛋白纳米纤维素复合膜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添加量6.0%、甘油浓度为26%、硬脂酸添... 为提高蛋白膜的应用性,本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为成膜基料,通过添加纳米纤维素和硬脂酸进行改性,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方法,获得大豆分离蛋白纳米纤维素复合膜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添加量6.0%、甘油浓度为26%、硬脂酸添加量为5.0%时,其综合性能得分最高。通过扫描电镜可知复合膜表面更加平整,内部网络结构更为致密。利用复合膜制备调料包对方便食品调味料贮藏试验表明,贮藏120 d期间,调味粉和干菜中水分含量、大豆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均上升较为缓慢,且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大豆蛋白膜的工业化生产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纳米纤维素 复合膜 调料包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对圣女果涂膜保鲜效果研究 被引量:44
9
作者 庞凌云 李瑜 +1 位作者 祝美云 何华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426-429,共4页
以壳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为保鲜剂,添加吐温-20对圣女果进行涂膜保鲜,每隔2d分别测定圣女果失重率、呼吸强度、可滴定酸含量及VC含量四个指标研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壳聚糖浓度为1.0%、壳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比例为2:1(g/g)、吐温-20... 以壳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为保鲜剂,添加吐温-20对圣女果进行涂膜保鲜,每隔2d分别测定圣女果失重率、呼吸强度、可滴定酸含量及VC含量四个指标研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壳聚糖浓度为1.0%、壳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比例为2:1(g/g)、吐温-20浓度为0.8%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圣女果的营养损失,降低失水率,抑制呼吸强度,保鲜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女果 壳聚糖 大豆分离蛋白 复合膜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复合蛋白膜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郭新华 张子勇 +1 位作者 欧仕益 黎明庆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4,共3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基料,分别加入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糊精 2种多糖来制备可食性复合包装膜。比较加入不同比例的复合膜的各种性能,包括机械强度,屏蔽水蒸气的能力,以及白度和透光率, 从中找出综合性能最优异的复合膜。
关键词 麦芽糊精 大豆分离蛋白 可食性 白度 可溶性淀粉 性能研究 复合包装膜 复合膜 基料 透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朊粉-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成膜条件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章存 赵学伟 +2 位作者 郑坚强 李昌文 王吉中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14,共5页
以谷朊粉为主要原料并添加适量的大豆分离蛋白(SPI)制备复合蛋白膜,研究了不同成膜条件(如SPI、甘油、亚硫酸钠和硫酸钙添加量等)对膜性能的影响,并考查了亚硫酸钠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成膜过程中,增加SPI的比例可提高膜的抗张强度,但降... 以谷朊粉为主要原料并添加适量的大豆分离蛋白(SPI)制备复合蛋白膜,研究了不同成膜条件(如SPI、甘油、亚硫酸钠和硫酸钙添加量等)对膜性能的影响,并考查了亚硫酸钠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成膜过程中,增加SPI的比例可提高膜的抗张强度,但降低膜的延伸性能;增加甘油添加量时膜的延伸性提高,但膜的抗张强度下降且透水率增加;添加亚硫酸钠可以明显改善复合膜的抗张强度,但导致透水性增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膜的透水性、抗张强度和延伸性加权分析结果为指标,用正交试验优化的成膜条件为:大豆蛋白占总蛋白比例为25%、亚硫酸钠添加量为0.25%、甘油为25%、硫酸钙为0.75%时所得复合蛋白膜的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朊粉 大豆分离蛋白 复合蛋白膜 亚硫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制备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少博 陈复生 +3 位作者 刘昆仑 李彦磊 方志峰 徐卫河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7-112,共6页
以胶原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制备复合膜,综合考虑复合膜的拉伸性能(抗拉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并与市场上的胶原蛋白肠衣的拉伸性能及专利数据进行比较,确定所制膜的拉伸性能目标,利用完全析因设计试验进行制膜工艺优化。在单因素试验... 以胶原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制备复合膜,综合考虑复合膜的拉伸性能(抗拉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并与市场上的胶原蛋白肠衣的拉伸性能及专利数据进行比较,确定所制膜的拉伸性能目标,利用完全析因设计试验进行制膜工艺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试验因素和水平,试验研究了胶原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质量比、甘油用量(占复合物质量的百分比)、成膜液pH值及处理温度对复合膜抗拉强度与断裂伸长率的影响。发现质量比、甘油质量分数、成膜液pH值及处理温度对复合膜抗拉强度的影响较大,影响程度依次是处理温度>质量比>pH值>甘油质量分数;甘油质量分数和处理温度对复合膜断裂伸长率的影响较大,影响程度依次是处理温度>甘油质量分数。最终得到最佳工艺参数:胶原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质量比2∶1,甘油质量分数30%,成膜液pH值10.0,处理温度40℃时,复合膜的综合拉伸性能最佳,即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21.15MPa和21.05%。该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基本达到了胶原蛋白肠衣应用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大豆分离蛋白 复合膜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联合海藻酸钠制备番茄红素胶束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磊 张晓蕾 +2 位作者 胡济美 赵磊 王成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6,共6页
采用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共聚物(soy protein isolate-sodium alginate,SPI-SA)和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混合物(SPI+SA)分别制备番茄红素胶束,并考察了番茄红素胶束的稳定性和消化释放特性。结果表明:SPI-SA与SPI+SA对番茄红素的包封... 采用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共聚物(soy protein isolate-sodium alginate,SPI-SA)和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混合物(SPI+SA)分别制备番茄红素胶束,并考察了番茄红素胶束的稳定性和消化释放特性。结果表明:SPI-SA与SPI+SA对番茄红素的包封效果相当;而SPI-SA胶束的抗氧化能力及稳定性均优于SPI+SA胶束;经模拟胃肠消化SPI-SA和SPI+SA制备的番茄红素胶束均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故SPI-SA可作为新型壁材对番茄红素进行包埋,生产新型保健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大豆分离蛋白 海藻酸钠 胶束 稳定性 消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大豆分离蛋白膜机械强度和阻湿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郭新华 张子勇 欧仕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8-150,共3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基料,制备可食性包装膜。首先以单一因素考察加入交联剂葡萄糖、还原剂亚硫酸钠、防腐剂丙酸钙分别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机械强度,屏蔽水蒸汽的能力,还用透光率和白度进行表征膜的性能;然后对三种物质进行复配,...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基料,制备可食性包装膜。首先以单一因素考察加入交联剂葡萄糖、还原剂亚硫酸钠、防腐剂丙酸钙分别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机械强度,屏蔽水蒸汽的能力,还用透光率和白度进行表征膜的性能;然后对三种物质进行复配,研究可食性包装膜的各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可食性包装膜 葡萄糖 亚硫酸钠 丙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对可食性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桂云 雷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00-403,共4页
在均匀实验设计方法得到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复合蛋白膜的工艺参数的基础上,采用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海藻酸钠共混法制备可食性复合膜,研究海藻酸钠对复合膜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和比例的海藻酸钠能提高膜的机械... 在均匀实验设计方法得到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复合蛋白膜的工艺参数的基础上,采用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海藻酸钠共混法制备可食性复合膜,研究海藻酸钠对复合膜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和比例的海藻酸钠能提高膜的机械性能和水溶性,但也降低了膜的透明度和阻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食性复合膜 乳清分离蛋白 酪蛋白酸钠 海藻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硬脂酸添加量下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膜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朱秀清 陈华 +3 位作者 和铭钰 冯旭梅 李杨 滕飞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6-412,共7页
为改善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复合膜的耐水性,通过添加不同添加量(0、2%、4%、6%、8%、10%)硬脂酸制备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硬脂酸三元复合膜,探究硬脂酸对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复合膜的机械性能、阻水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最终明... 为改善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复合膜的耐水性,通过添加不同添加量(0、2%、4%、6%、8%、10%)硬脂酸制备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硬脂酸三元复合膜,探究硬脂酸对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复合膜的机械性能、阻水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最终明确不同硬脂酸添加量对耐水性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二元复合膜相比,添加6%和8%硬脂酸后,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率显著下降,并且对其含水率及水溶性也有显著影响。当硬脂酸添加量为8%时,三元复合膜的水蒸气渗透性最低,水蒸气透过系数为(2.95±0.49)g·mm/(m^(2)·h·kPa),接触角最大,为91.68°±9.02°。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可知,大豆分离蛋白和海藻酸钠通过共价交联形成网络结构,加入的硬脂酸则分布在网络结构的缝隙中,当硬脂酸添加量为8%时,膜的表面较为光滑平整,内部结构致密,能够形成良好的网络结构,键与键之间结合较强,能有效提高复合膜的阻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脂酸 大豆分离蛋白 海藻酸钠 复合膜 耐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对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复合膜热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震 刘姗姗 +2 位作者 韩宇辰 宋娇娇 王艺儒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 CAS 2012年第1期51-61,共11页
本文采用流延法制备了一系列甘油增塑、与海藻酸钠共混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复合膜,并利用热重分析方法对这些复合膜的热分解性能进行了考察。热分解实验中,通过改变升温速率,研究甘油含量对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复合膜热分解... 本文采用流延法制备了一系列甘油增塑、与海藻酸钠共混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复合膜,并利用热重分析方法对这些复合膜的热分解性能进行了考察。热分解实验中,通过改变升温速率,研究甘油含量对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复合膜热分解性能的影响。从所得到的TGA和DTA曲线可知,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复合膜的热分解行为可以分为三个较明显的降解阶段。根据失重速率的变化确定热分解反应最剧烈的温度区间为420~630K,对此采用Coats-Redfern方法进行了热分解动力学分析,并得出该阶段为一级热分解反应的结论。通过动力学模型,可以计算得到这些复合膜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如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实验结果显示,甘油的加入使复合膜更易热分解;计算也表明热分解活化能随着甘油量的增加而不断下降,降幅可达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 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复合膜 热重分析 热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黑木耳多糖复合膜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海涛 赵婉竹 +5 位作者 赵兵兵 邵信儒 钟子杰 石金风 姜瑞平 刘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6-82,共7页
利用超声波、微波、紫外光及其协同改性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黑木耳多糖复合膜,研究不同改性方法对膜性质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微波、紫外光改性处理可改善膜的机械性能、阻隔性能,其中超声波微波协同改性作用最明显,膜的抗拉... 利用超声波、微波、紫外光及其协同改性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黑木耳多糖复合膜,研究不同改性方法对膜性质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微波、紫外光改性处理可改善膜的机械性能、阻隔性能,其中超声波微波协同改性作用最明显,膜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21.67 MPa和78.02%);水蒸气透过系数和氧气透过率达到最小值(1.34×10^(-12)g/(cm·s·Pa)、0.47×10^(-2)g/(m^(2)·d))。超声波微波协同改性亦可显著增加膜的亮度和白度,提高膜的透光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复合膜进行表征,表明经过超声波、微波、紫外光改性处理加强了膜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致密、稳定的网络结构,提高了复合膜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微波 紫外光 协同改性处理 复合膜 大豆分离蛋白 壳聚糖 黑木耳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C/SPI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质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莉莉 陈野 +3 位作者 闫晓光 梁文明 李运通 董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4-217,共4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聚丙撑碳酸酯(poly(propylene carbonate),PPC)为原料,甘油为增塑剂,采取挤压成膜的方法制备PPC/SPI复合膜,并研究PPC与SPI的质量比对复合膜的力学性质、不透明性、耐水性(吸水性和水溶性)的... 以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聚丙撑碳酸酯(poly(propylene carbonate),PPC)为原料,甘油为增塑剂,采取挤压成膜的方法制备PPC/SPI复合膜,并研究PPC与SPI的质量比对复合膜的力学性质、不透明性、耐水性(吸水性和水溶性)的影响以及分析复合膜的热特性和结构。结果表明:随着PPC与SPI质量比(1.0∶1、1.5∶1、2.0∶1、2.5∶1、3.0∶1)的增加,复合膜的柔韧性增强,不透明度增加,吸水率成下降趋势,膜的质量损失率显著降低;同时PPC/SPI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稳定、致密均一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聚丙撑碳酸酯 复合膜 力学性质 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膜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民 秦培军 刘丁玉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0-22,共3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甘油为成膜基质,研究多聚磷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微波及磷酸化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质影响。结果表明,多聚磷酸钠可显著提高膜的水溶性(ρ<0.01)和抗拉伸强度(ρ<0.05),显著降低膜的氧气透过性(ρ&...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甘油为成膜基质,研究多聚磷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微波及磷酸化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质影响。结果表明,多聚磷酸钠可显著提高膜的水溶性(ρ<0.01)和抗拉伸强度(ρ<0.05),显著降低膜的氧气透过性(ρ<0.01)和水蒸气透过性(ρ<0.05);CMC–Na能显著提高膜抗拉伸强度(ρ<0.01)和氧气透过性(ρ<0.05),显著降低膜的水溶性、透光率及水蒸气透过性(ρ<0.01);微波处理可显著提高膜的抗拉伸强度(ρ<0.05),降低膜的水溶性(ρ<0.05);磷酸化可显著降低膜的氧气透过性(ρ<0.05)、透光率及抗拉伸强度(ρ<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膜 多聚磷酸钠 羧甲基纤维素钠 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