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湾台风浪特征分析——以2304号台风“泰利”为例
1
作者 王煜林 张渊博 +1 位作者 陈锦康 谢玲玲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8-321,共14页
基于海浪浮标观测数据与ADCIRC-SWAN波流耦合模型,分析了2023年2304号台风“泰利”过境期间南海北部湾区域海浪特征,以及不同要素对有效波高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泰利”过境期间测站有效波高峰值为2.73 m,波周期为6~9 s,海浪以东向... 基于海浪浮标观测数据与ADCIRC-SWAN波流耦合模型,分析了2023年2304号台风“泰利”过境期间南海北部湾区域海浪特征,以及不同要素对有效波高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泰利”过境期间测站有效波高峰值为2.73 m,波周期为6~9 s,海浪以东向传播为主;北部湾内有效波高最大可达3.7 m,高值主要分布于北部湾东侧靠近雷州半岛与琼州海峡海域。过境前,北部湾东侧涌浪为主,而过境后则主要受风浪控制。近岸有效波高在水深15 m以上区域主要受白冠效应、底摩擦、涌浪与四波相互作用影响,随着水深降低至5 m,波浪破碎与三波相互作用快速增强,致使有效波高快速降低。耦合实验显示,底摩擦主要影响北部湾水深20 m以内的浅水区域,水位耦合对有效波高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北部湾北部与东部近岸区域,而流速耦合的影响主要集中于琼州海峡与远离近岸的北部湾内水域,潮流的周期变化对海峡内有效波高的调制作用更强,能在12 h内使琼州海峡内有效波高最大减弱近0.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海浪 浮标观测 数值模拟 南海 北部湾 波流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斜压模式对冬季南海环流的数值计算 被引量:8
2
作者 游小宝 李荣凤 +1 位作者 张铭 曾庆存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0,共10页
用一个三维、自由表面、原始方程模式对南海环流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 :黑潮在巴士海峡以西呈一反气旋弯曲流动路径 ,有一相对高温高盐的水舌从巴士海峡伸入南海 ,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侵入南海 .冬季南海的一些观测事实在模式结果里得... 用一个三维、自由表面、原始方程模式对南海环流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 :黑潮在巴士海峡以西呈一反气旋弯曲流动路径 ,有一相对高温高盐的水舌从巴士海峡伸入南海 ,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侵入南海 .冬季南海的一些观测事实在模式结果里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像冬季逆风向东北方向流动的“南海暖流”和一些中尺度涡旋 .同时还分析了巴士海峡沿 1 2 0 75°E断面的流速和盐度的垂直结构 ,并同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根据模式结果 ,我们还进一步讨论了“南海暖流”的形成和驱动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斜压模式 涡旋 南海 暖流 环流 形成机制 驱动机制 盐度 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海陆架暖流”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2
3
作者 孙湘平 修树孟 苏玉芬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0,共10页
根据南海北部及东海陆架区的表层、10m层及近底层的海流实测资料,分析指出,在表层以下,尤其是近底层或深层,南海暖流、(台湾)海峡暖流和台湾暖流,三者为一脉相连成片,构成一个体系,故提出“东、南海陆架暖流“的见解,它由三段组成:南段... 根据南海北部及东海陆架区的表层、10m层及近底层的海流实测资料,分析指出,在表层以下,尤其是近底层或深层,南海暖流、(台湾)海峡暖流和台湾暖流,三者为一脉相连成片,构成一个体系,故提出“东、南海陆架暖流“的见解,它由三段组成:南段——南海暖流;中段——(台湾)海峡暖流;北段——台湾暖流.并对该海流的去向也作了初浅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南海 陆架 暖流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4
作者 贾英来 刘秦玉 孙即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5-362,共18页
根据Levitus资料 ,对具有立体结构的南海暖水给出了定义 ,分析发现 :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过程可分为发展、维持、退缩和消失 4个阶段 ;就气候平均而言 ,南海暖水在季节变化中始终保持西北部浅、东南部深的特点 ;南海暖水的深度与同期温... 根据Levitus资料 ,对具有立体结构的南海暖水给出了定义 ,分析发现 :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过程可分为发展、维持、退缩和消失 4个阶段 ;就气候平均而言 ,南海暖水在季节变化中始终保持西北部浅、东南部深的特点 ;南海暖水的深度与同期温跃层上界的深度在空间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趋势上都基本类似。采用“intermediate”模式模拟了南海暖水的范围和厚度 ,结果表明发展阶段的南海暖水范围和厚度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南海地区受到的局地加热。维持阶段南海暖水的厚度主要由湍流混合作用和Ekman效应来维持 ;退缩阶段南海混合层顶部的降温和冷水从底部的卷入都是南海暖水消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暖水 温跃层上界 数值模拟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10月和12月南海北部海流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马云龙 朱小华 +2 位作者 张钟哲 龙钰 樊孝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9-315,共7页
基于2012年10月和12月两次南海北部走航ADCP和站位CTD等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流的流速结构和温盐特征。通过校正ADCP失准角,将ADCP流速测量精度控制在5 cm/s,并得到两个航次7个断面的流速数据。走航ADCP成功地观测到了南海西边界流和... 基于2012年10月和12月两次南海北部走航ADCP和站位CTD等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流的流速结构和温盐特征。通过校正ADCP失准角,将ADCP流速测量精度控制在5 cm/s,并得到两个航次7个断面的流速数据。走航ADCP成功地观测到了南海西边界流和南海暖流,其中西边界流流幅和厚度分别为120 km和200 m,顺风流向西南,最大流速和流量范围分别为30~67 cm/s和0.74~9.70 Sv(1 Sv=106m3/s);而暖流流幅和厚度分别为40 km和600 m,呈带状结构,逆风流向东北,最大流速和流量范围分别为12~18 cm/s和0.14~1.13 Sv。对海南岛东部同一断面不同时间的两次观测表明,海流的流速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0月观测时西边界流和暖流分别位于陆架附近的表层和陆坡附近200 m以深的次表层,而12月观测时暖流出现在陆架附近表层到800 m以深的全深度范围,西边界流则分布于暖流南北两侧。在海南岛南部17.1°N、109.9°E附近观测到有暖流通过,此暖流的位置是迄今为止所有报道中的最西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南海暖流 南海西边界流 走航ADCP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VCOM的南海北部海域潮汐潮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万康 尹宝树 +1 位作者 杨德周 徐振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19,共10页
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数值模型,对南海北部海域的潮汐、潮流进行了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并根据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M2,S2,K1,O1分潮的潮汐和潮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神泉港到甲子港海域表现为... 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数值模型,对南海北部海域的潮汐、潮流进行了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并根据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M2,S2,K1,O1分潮的潮汐和潮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神泉港到甲子港海域表现为正规全日潮性质,珠江口附近海区潮汐以不正规半日潮为主,其他海域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全日潮;陆架海域和深水海域主要表现为往复流,陆架坡折区存在较强的旋转流,陆架坡折区为不规则半日潮流和不规则全日潮流的分界线;东沙群岛附近海域以不规则全日潮流为主,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整个海域的最大流速分布与等深线基本平行,东沙群岛附近速度明显变大,最大值出现在台湾浅滩附近,最大值超过70 cm/s;南海潮波系统以巴士海峡传入的大洋潮波为主,分为三支潮流,以不同的形式进出南海北部海域;余流在台湾浅滩附近达到最大,超过6 cm/s,自南向北进入台湾海峡,近岸余流自东向西沿岸流动。本研究在东沙群岛周边的模拟结果与前人基于实测资料的分析吻合较好,并且由于采用了高精度的三角网格,本文对东沙群岛周边海域的潮汐潮流结构和性质的刻画和分析是迄今为止较为精细的,同时本研究还提高了对沿岸验潮站调和常数的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 潮汐 潮流 陆架坡折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域海-气耦合模式及其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16
7
作者 吕世华 陈玉春 朱伯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15-416,共2页
在NCAR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和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基础上发展了适用于区域海 -气相互作用研究的区域海 -气耦合模式。模式采用同步耦合 ,海洋模式将海表温度提供给大气模式 ,大气模式为海洋模式提供太阳短波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 在NCAR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和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基础上发展了适用于区域海 -气相互作用研究的区域海 -气耦合模式。模式采用同步耦合 ,海洋模式将海表温度提供给大气模式 ,大气模式为海洋模式提供太阳短波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海洋与大气模式每 1 5min交换一次通量。耦合过程没有使用通量校正。使用该模式对中国南海区域1 995年 5~ 7月大气和海洋进行了模拟试验 ,将模拟结果与COADS通量强迫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 ,该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南海海洋环流和中尺度海 -气相互作用过程 ,可以用于区域海 -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 南海 海洋环流 数值模拟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Ⅱ.近海和区域环流模式 被引量:7
8
作者 李荣凤 游小宝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29-739,共11页
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和区域海洋环流模式发展和应用的历程。介绍了正压区域海流模式在中国近海海流数值模拟研究当中的应用以及一个24层、最高水平分辨率为0.25&... 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和区域海洋环流模式发展和应用的历程。介绍了正压区域海流模式在中国近海海流数值模拟研究当中的应用以及一个24层、最高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三重嵌套的中国近海环流模式及其应用。在嵌套模式基础上,基于变分原理,建立了一个中国近海环流的资料同化分析系统。初步结果表明,资料同化提高了模式计算的真实性,所揭示的黑潮的强度和流幅、夏季黄海冷水团的位置等都更接近观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流模式 正压模式 斜压模式 南海暖流 嵌套 变分原理 资料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流、风暴潮耦合模型推算珠江口海域极值流速 被引量:6
9
作者 夏华永 詹华平 +2 位作者 朱鹏利 于斌 夏综万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41,共10页
分别采用模式气压场及模式台风场计算气压分布及风速分布,采用地形拟合的sigma坐标水动力方程组及紊流方程建立了潮流、风暴潮耦合模型。三维水动力方程组通过分裂算子法与Casulli半隐式差分格式直接求解。在珠江口的极值流速计算中,先... 分别采用模式气压场及模式台风场计算气压分布及风速分布,采用地形拟合的sigma坐标水动力方程组及紊流方程建立了潮流、风暴潮耦合模型。三维水动力方程组通过分裂算子法与Casulli半隐式差分格式直接求解。在珠江口的极值流速计算中,先进行了南海北部的潮流、风暴潮耦合模拟,模拟水位与实测值符合较好。以大区域模拟结果为边界,采用嵌套网格方法,在珠江口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潮流、风暴潮耦合模拟。选用1968~1999年共65个影响工程区域的台风过程,计算出珠江口的海域年极值流速序列,分析了该海域多年一遇的极值流速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风暴潮耦合模型 多年一遇极值流速 南海北部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守恒的自适应网格模式在南海月平均流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卓 曾庆存 李荣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0-51,共12页
本文在正压原始方程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套适用于自适应网格坐标的自适应网格模式。该模式保持了笛卡尔坐标系下原有的整体积分性质。由于自适应网格与计算区域边界相重合,因而该模式可用于具有复杂形状的区域边界的计算问题。本文将其用... 本文在正压原始方程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套适用于自适应网格坐标的自适应网格模式。该模式保持了笛卡尔坐标系下原有的整体积分性质。由于自适应网格与计算区域边界相重合,因而该模式可用于具有复杂形状的区域边界的计算问题。本文将其用于南海月平均流的数值模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网格模式 能量守恒 暖流 南海 月平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西沿岸流及其沿岸沉积 被引量:24
11
作者 应秩甫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5-89,共5页
从珠江口到湛江湾海域有一股常年存在的向西沿岸流,它与珠江下泄的冲淡水有关,也与南海暖流等有关.在沿东经112°附近海陵岛和漠阳江口之间的外海,有一股沿底部向岸涌升的陆架高咸海水,从而迫使由珠江口西来的、浑浊的“淡... 从珠江口到湛江湾海域有一股常年存在的向西沿岸流,它与珠江下泄的冲淡水有关,也与南海暖流等有关.在沿东经112°附近海陵岛和漠阳江口之间的外海,有一股沿底部向岸涌升的陆架高咸海水,从而迫使由珠江口西来的、浑浊的“淡水皮”逐渐离开海岸;而海陵岛以西的向西的沿岸流已由从陆架涌升的外海高盐度海水所代替.其结果是使海陵岛以西成为沙质海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岸流 南海暖流 海陵岛 斜压力 沿岸沉积 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中尺度暖涡对声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凤芹 张海刚 屈科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96-1502,共7页
中尺度涡是引起海洋声速水平非均匀分布以及声传播起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了南海东北部单个中尺度暖涡的声传播效应。根据暖涡现场观测数据,利用涡旋动力学模型求解流函数,进而获得声速场数据,再结合PE方法计算了中尺度暖涡对声传... 中尺度涡是引起海洋声速水平非均匀分布以及声传播起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了南海东北部单个中尺度暖涡的声传播效应。根据暖涡现场观测数据,利用涡旋动力学模型求解流函数,进而获得声速场数据,再结合PE方法计算了中尺度暖涡对声传播的影响,并给出了声源处于不同位置处声传播效应。结果表明:暖涡的存在,改变了声道轴深度,从而对声线传播方向产生影响,暖涡的存在使从暖涡中心出发的声线会聚区宽度减小,汇聚位置前移,暖涡引起的传播损失在有涡和无涡时可以达到30 dB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暖涡 声传播 PE方法 传播损失 会聚区 观测数据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附近环流的一个耦合模式Ⅰ.模式的建立及背景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树群 王文质 麦波强 《热带海洋》 CSCD 1998年第3期18-27,共10页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邻近海域环流产生影响的各个动力因子进行量级分析,在Hurlburt等人数值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耦合模式,以便能反映大陆架、大陆坡变化剧烈的底形效应对边缘海环流的影响。将该模式用于南...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邻近海域环流产生影响的各个动力因子进行量级分析,在Hurlburt等人数值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耦合模式,以便能反映大陆架、大陆坡变化剧烈的底形效应对边缘海环流的影响。将该模式用于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附近环流的数值研究。初步的试验计算结果表明,耦合模式能克服两层模式易发生"交面"和"交底"等现象的缺点,同时能反映斜压效应及底形效应的影响,使模拟的计算结果更切合实际,即:(1)黑潮通过巴士海峡侵入南海海域,并导致东沙群岛附近终年存在一个气旋涡;(2)台湾海峡西南海域的大陆架-大陆坡底形效应十分重要;(3)海水在台湾海峡的流动基本上为N向流动,流量约为2×10~6m^3·s-1;(4)模式中有类似于南海暖流的海流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式 暖流 黑潮 气旋涡 南海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暖流研究回顾 被引量:18
14
作者 管秉贤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23-329,共7页
阐述了南海暖流的发现经过,对进一步的观测实验以及形成机制等方面作了回顾,重点是阐述各学者对南海暖流形成机制的看法,并概括出各学者的观点至少存在着4种较大的差异,期望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将会逐步达到一个合理的共识。
关键词 南海 暖流 黑潮 正压效应 气候性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环流机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蔡树群 王文质 《热带海洋》 CSCD 1997年第1期7-15,共9页
利用1个正压的数值模式研究风应力、黑潮对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环流的影响,结果为:(1)以风应力为驱动机制时其流态特别是在台湾海峡的流动具有季节性,但未反映南海黑潮分支的存在;在冬季也未见有南海暖流出现,但在东沙群岛附近... 利用1个正压的数值模式研究风应力、黑潮对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环流的影响,结果为:(1)以风应力为驱动机制时其流态特别是在台湾海峡的流动具有季节性,但未反映南海黑潮分支的存在;在冬季也未见有南海暖流出现,但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终年存在着1个气旋涡;(2)以黑潮为驱动机制时,黑潮通过巴士海峡侵入南海海域,并导致东沙群岛附近气旋性涡旋的形成。另外,模式体现黑潮南海分支、南海暖流及台湾暖流的存在,并表明广东沿岸大陆架坡折区底形效应的重要性;(3)以风应力及黑潮入流作为联合驱动机制时,模式的结果似为第1,2种情形结果的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 南海 台湾海峡 黑潮 数值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风生冷暖涡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6
作者 钱永甫 王谦谦 朱伯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25-633,共9页
利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海洋模式(POM)对风应力和海岸线共同作用下的南海冷暖涡生成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风应力的作用总可在其下方的海洋中激发出与风应力旋转方向相同的直接涡旋。当地球自转参数f≠0时,通过埃克曼(... 利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海洋模式(POM)对风应力和海岸线共同作用下的南海冷暖涡生成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风应力的作用总可在其下方的海洋中激发出与风应力旋转方向相同的直接涡旋。当地球自转参数f≠0时,通过埃克曼( Ekman)抽吸作用可在南海分别产生与反气旋性和气旋性海面风应力强迫相对应的暖涡和冷涡。如果f=0,风应力激发出的直接涡旋流更强,但均为冷性涡旋。β效应使激发出的海洋涡旋东西方向的非对称性增大,并且诱生出一个与直接涡旋反向的间接涡旋,两涡间的海流和海洋西边界流均增强。文中还对上述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冷暖涡 风生流 数值模拟 β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以东外海的暖涡 被引量:10
17
作者 管秉贤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7年第4期1-7,共7页
本文对出现在海南岛以东外海的暖涡及其形成机制作了简略的回顾及分析,认为这个暖涡是常常出现在这区域的,其存在与南海北部的西向流在遇到陆架—陆坡海域作反气旋式偏转而延伸为南海暖流有关;同时当南海暖流流向东北作反气旋式弯曲... 本文对出现在海南岛以东外海的暖涡及其形成机制作了简略的回顾及分析,认为这个暖涡是常常出现在这区域的,其存在与南海北部的西向流在遇到陆架—陆坡海域作反气旋式偏转而延伸为南海暖流有关;同时当南海暖流流向东北作反气旋式弯曲时,在暖流右侧也会出现暖涡。暖涡冬季较弱,夏季当海南岛东岸在西南风作用下出现上升流时会得到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东外海 暖涡 反气旋式偏转 暖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附近环流的一个耦合模式Ⅱ.模式的试验结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树群 黄企洲 麦波强 《热带海洋》 CSCD 1998年第4期73-78,共6页
利用一个耦合的数值模式对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附近的环流进行数值模拟,以研究多种可能的动力机制对该海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风应力、黑潮作为驱动机制时,该模式的计算结果大致与正压模式的计算结果相同;风应力促使研究海区流... 利用一个耦合的数值模式对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附近的环流进行数值模拟,以研究多种可能的动力机制对该海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风应力、黑潮作为驱动机制时,该模式的计算结果大致与正压模式的计算结果相同;风应力促使研究海区流场的结构和强度发生变化,而黑潮才可能是该海区动力机制的主要因子。黑潮人流、入射角及海区层结程度等因素对该海区流态变化的影响较大;文章同时指出摩擦效应对于流场结构产生影响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式 南海 暖流 环流 黑潮 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次表层高盐水的季节变化及其与西北太平洋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爱梅 杜岩 +2 位作者 庄伟 王发云 齐义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共8页
次表层高盐水(〉34.68‰)作为北太平洋热带水(NPTW)的示踪, 可用来研究黑潮入侵, 了解南海与太平洋的水体交换.文章利用基于高分辨率混合坐标海洋模式(HYCOM)的海洋再分析资料, 研究了南海北部次表层高盐水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次表层高盐水(〉34.68‰)作为北太平洋热带水(NPTW)的示踪, 可用来研究黑潮入侵, 了解南海与太平洋的水体交换.文章利用基于高分辨率混合坐标海洋模式(HYCOM)的海洋再分析资料, 研究了南海北部次表层高盐水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模拟结果显示, 南海北部高盐水位于100-200m 水深, 最西可达111°E, 其体积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12 月达到极大值, 6 月达到极小值.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其季节变化主要受低纬度西北太平洋大尺度环流的调制, 与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的季节变化(1 月到达最北端、6 月到达最南端)呈现很好的相关性.受太平洋大尺度风场的影响, 北赤道流分叉点上半年(下半年)向南(北)移动, 导致黑潮输运增强(减弱), 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的盐通量减少(增加), 从而使南海次表层高盐水的盐度降低(升高).吕宋海峡断面的流速和盐通量分布特征显示, 西太平洋高盐水主要通过吕宋海峡中部(20?~21?18?N)进入南海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北赤道流分叉点 盐度 高分辨率混合坐标海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对一次粤北暖区暴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梁钟清 张艳霞 +1 位作者 钟水新 韦翠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6-550,共15页
地形对暖区暴雨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以粤北一次暖区暴雨为例,从大尺度背景、中尺度特征及预报难点等方面分析了地形的作用,并利用CMA-GD模式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在副高与西风槽之间的双低空急流下发生,南岭地... 地形对暖区暴雨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以粤北一次暖区暴雨为例,从大尺度背景、中尺度特征及预报难点等方面分析了地形的作用,并利用CMA-GD模式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在副高与西风槽之间的双低空急流下发生,南岭地形对低空急流的动力作用、对θse舌和水汽的阻滞拦截作用,为暴雨出现在粤北创造有利条件;地形热力作用下产生的中尺度辐合线是对流触发的机制。敏感性试验显示南岭地形对暖区暴雨的落区影响显著,降水落区随南岭地形升高(降低)而往南(北)偏移。西南急流在经过南岭时,低层风速、散度、温度以及垂直速度都会随地形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当南岭地形高度降低时,正面阻挡和摩擦作用减弱,急流、辐合及上升运动区向北推进到西风槽附近,导致雨区往北偏移;南岭地形高度升高时,地形阻挡和摩擦作用增强,辐合及上升运动区被阻隔在南岭南侧,暖区对流提前触发,雨区发生在粤北。可见,此次暴雨过程主要来自大尺度环流背景的影响,但其落区与南岭地形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暖区暴雨 南海副高 南岭地形 CMA-GD模式 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