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MA-CPSv3对夏季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的预测能力评估
1
作者 陈明升 宋敏红 +2 位作者 梁潇云 裴宇菲 吴统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8-1151,共14页
为了评估CMA-CPSv3模式对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两个高压系统-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预测能力,利用该模式2001-2020年3月、5月起报的回报结果和ERA5再分析数据,首先评估了该模式对两个高压系统特征指数的预测能力,然后分析了不同... 为了评估CMA-CPSv3模式对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两个高压系统-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预测能力,利用该模式2001-2020年3月、5月起报的回报结果和ERA5再分析数据,首先评估了该模式对两个高压系统特征指数的预测能力,然后分析了不同起报时间对东亚地区夏季环流系统的预测能力,最后对比了两个高压系统预测同好年和同差年夏季环流系统、水汽输送特征的差异以及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并探讨了两个高压系统预测偏差的可能原因。研究表明:(1)CMA-CPSv3模式对西太副高和南亚高压的平均脊线位置的预测效果最好,预测的强度指数和面积指数明显偏强、偏大;与3月起报相比,5月起报的预测结果对西太副高的预测有一定的提高。(2)CMA-CPSv3模式较好地预测了100 hPa和500hPa环流形势,其中温度场和风场的预测效果较好,但预测的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的范围整体偏强。(3)预测的两个高压系统同好年和同差年,两个高压脊线位置预测较好,预测的面积和强度均明显偏强,同好年的预测偏差较小;能够较好地预测出东亚地区水汽通量的空间分布和我国夏季降水分布格局。(4)预测的两个高压系统所在经度区域的上升运动较ERA5结果偏弱,可能是引起预测的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范围偏大、强度偏强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CPSv3模式 预测能力评估 南亚高压 西太副高 特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过程中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水汽的分布和传输特征
2
作者 唐南军 任荣彩 +1 位作者 祝传栋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7-986,共20页
夏季南亚高压的“双模态”分布对应着其中心位置在10~20天准双周时间尺度上的东—西振荡,对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的水汽分布和传输有显著影响。本文利用夏季7~8月逐日的ERAI再分析资料,通过基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指数的位相合成分析... 夏季南亚高压的“双模态”分布对应着其中心位置在10~20天准双周时间尺度上的东—西振荡,对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的水汽分布和传输有显著影响。本文利用夏季7~8月逐日的ERAI再分析资料,通过基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指数的位相合成分析发现,当南亚高压呈青藏高原模态时,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地区上对流层水汽含量异常偏高(低),伊朗高原模态时则相反;伴随南亚高压中心位置由青藏高原向西移至伊朗高原上空,上对流层水汽含量正异常中心亦自青藏高原东侧向西逐渐传播到伊朗高原以西地区。进一步诊断表明,除了在青藏高原北侧和南侧水汽经向绝热输送异常有抵消作用外,两高原地区上对流层水汽倾向异常主要由水汽纬向绝热输送异常及其辐合辐散异常所贡献,而青藏高原地区对流活动引起的垂直非绝热输送异常在上对流层则主要与剩余项(水汽的凝结和蒸发)相抵消。因此,青藏高原(伊朗高原)上对流层为水汽含量正异常时对应着青藏高原上空的对流活动异常偏弱(强)。而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和上对流层水汽含量正异常中心自青藏高原向伊朗高原移动的过程,对应着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流活动异常和垂直向上的水汽非绝热输送异常不断增强,同时上对流层水汽凝结异常也不断增强。此外,南亚高压向西移动过程中,上对流层水汽绝热辐合(辐散)异常主要发生在其西(东)侧,这是造成水汽含量异常中心纬向传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东—西振荡 青藏高原周边 上对流层水汽 分布与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东西区夏季不同强度降水事件天气成因分析
3
作者 杨庆怡 朱姜韬 田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97-203,共7页
基于1961—2018年甘肃省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逐年降水变化“东西反向”型分布模态,将甘肃以104°E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开展不同强度的降水事件变化研究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中降水事件在两区夏季降水的占比均... 基于1961—2018年甘肃省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逐年降水变化“东西反向”型分布模态,将甘肃以104°E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开展不同强度的降水事件变化研究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中降水事件在两区夏季降水的占比均超46%,占主导作用;西区强、中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东区各强度降水事件频次均呈下降趋势。天气成因分析表明,甘肃东西区降水偏强时,南亚高压异常增强,提供了较好的高空辐散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或偏西,中纬度地区“+-+”的位势高度异常促使冷暖空气增强并交汇于甘肃地区,西风带波动小槽的发展,配合近地层高原东侧低涡将低纬度水汽接力向西北输送,导致降水发生;相较于东区,西区降水夏季风系统异常更强,西风带波动显著,位势高度负异常位置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强度降水 夏季风 南亚高压 西风急流 甘肃东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129
4
作者 吴国雄 毛江玉 +1 位作者 段安民 张琼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8-540,共13页
文中回顾了近 10a来吴国雄等在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东西风交界面的演变证明 ,由于青藏高原的春季加热 ,亚洲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冬季盛行偏东风转变为夏季偏西南风最早发生在孟加拉湾东部 ,与其相伴随的... 文中回顾了近 10a来吴国雄等在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东西风交界面的演变证明 ,由于青藏高原的春季加热 ,亚洲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冬季盛行偏东风转变为夏季偏西南风最早发生在孟加拉湾东部 ,与其相伴随的激烈对流降水出现在其东面。因此孟加拉湾东部至中印半岛西部是亚洲季风最早爆发的地区。同时也指出盛夏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加热所激发的同相环流嵌套在欧亚大陆尺度的热力环流中 ,从而加强了东亚的夏季风 ,加剧了中西亚的干旱 ;并通过其所激发的波动对夏季东亚的气候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文中还比较了夏季南亚高压的伊朗模态和青藏模态性质的异同及其对亚洲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亚洲季风 南亚高压 气候研究 孟加拉湾 最新进展 夏季降水 春季 冬季 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热带夏季风的首发地区和机理研究 被引量:52
5
作者 钱永甫 江静 +2 位作者 张艳 姚永红 徐忠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文中分析了多年逐候平均 85 0hPa风场和黑体辐射温度等物理量的时空演变 ,结果表明 ,90°E以东的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和南海是亚洲热带夏季风首先爆发的地区 ,爆发时间在 2 7~ 2 8候 ,具有突发性和同时性。 90°E以西的印度半... 文中分析了多年逐候平均 85 0hPa风场和黑体辐射温度等物理量的时空演变 ,结果表明 ,90°E以东的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和南海是亚洲热带夏季风首先爆发的地区 ,爆发时间在 2 7~ 2 8候 ,具有突发性和同时性。 90°E以西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海是热带夏季风爆发较晚的地区 ,季风首先在该区 10°N以南爆发 ,时间约在 30~ 31候 ,然后向北推进 ,6月末在全区建立 ,爆发过程具有渐进性。机制分析表明 ,由于 110~ 12 0°E的中高纬东亚大陆在春季和初夏地面感热通量、温度和气压的迅速变化 ,使热带低压带首先在该处冲破高压带 ,生成大陆低压 ,并引导西南气流在 90°E以东地区首先建立。在 90°E以西的印度半岛地区 ,地面感热通量在 4~ 5月间几乎没有明显变化 ,因而印度季风比南海季风晚爆发约 1个月。由此得出 ,90°E是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的分界线。此外 ,还着重探讨了南亚高压的季节变化与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时间联系。发现南亚高压中心位置与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南亚高压中心跳过 2 0°N时 ,南海夏季风爆发 ,跳过 2 5°N时 ,印度夏季风在其南部爆发。将用上述方法确定的爆发时间与用其他方法确定的爆发时间相比较 ,发现它们在南海地区有较好的一致性 ,在印度地区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热带夏季风 南海季风 印度季风 机理分析 南亚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抬升加热气候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57
6
作者 吴国雄 刘新 +4 位作者 张 琼 毛江玉 刘屹岷 李伟平 钱永甫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184-201,共18页
对近4年来关于青藏高原加热影响气候的研究进行回顾。首先介绍利用位涡方程和热力适应理论,揭示夏季高原上空低层气旋式及高层反气旋式环流结构稳定维持的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加热作用造成的低层正涡源显低层气旋式环流得以稳定维... 对近4年来关于青藏高原加热影响气候的研究进行回顾。首先介绍利用位涡方程和热力适应理论,揭示夏季高原上空低层气旋式及高层反气旋式环流结构稳定维持的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加热作用造成的低层正涡源显低层气旋式环流得以稳定维持的重要原因。而边界层摩擦产生的负位涡是平衡正位涡的主要因素。高原加热还在高原上空形成负位涡,它影响着盛夏的大气外流,是青藏高原上空强大而稳定的反气旋环流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在春夏过渡季节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对大气环流季节变化以及亚洲季风爆发的影响方面,进一步确认了感热加热在过渡季节早期(5月中旬以前)环流演变中的重要作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时间演变引起了海陆热力差异对比的变化,使副热带高压带首先在盂加拉湾东部断裂,亚洲季风因而在盂加拉湾爆发。结果还表明,用纬向风垂直差异的时空分布能更准确地表示季节变化的区域差异。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与北半球环流系统年际变化的联系方面,发现夏季青藏高原的加热强(弱)的年份,高原感热加热气泵(SHAP)高(低)效工作,使高原加热对周边地区低层暖湿空气的抽吸效应和对高层大气向周边地区的排放作用加强(减弱),高原及邻近地区的上升运动、下层辐合和上层辐散均增强(减弱),从而影响着高原和周边地区的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效应 高原加热 季节转化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 环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苏力”与“潭美”相似路径台风大暴雨落区差异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林小红 刘爱鸣 +3 位作者 刘通易 韩美 吴巍 吴幸毓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7-525,共9页
以2013年两个路径相似但大暴雨分布有较大差别的台风"苏力"和"潭美"为研究对象,从台风结构及其动力、水汽等方面讨论了它们的降水条件差异,结果表明:台风登陆过程中,"苏力"结构发生南倾是造成台风南侧大... 以2013年两个路径相似但大暴雨分布有较大差别的台风"苏力"和"潭美"为研究对象,从台风结构及其动力、水汽等方面讨论了它们的降水条件差异,结果表明:台风登陆过程中,"苏力"结构发生南倾是造成台风南侧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副高南侧弱东风气流导致"苏力"北侧水汽辐合上升运动较弱,水汽辐合呈现南强北弱的分布;流场垂直运动南强北弱的不均分布是台风环流南侧大暴雨产生的有利动力条件;台风受南亚高压的东南侧东北气流影响,二者的相对位置,有可能影响到台风辐合区随高度向南倾斜和高层辐散场南强北弱的分布,从而对台风暴雨南强北弱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中层弱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西南侧,对台风南侧暴雨增幅起重要作用。台风"潭美"结构对称,低空西南与东风两支急流将充沛水汽汇合于台风环流北侧,副高南侧东风急流的增强和闽东北地形抬升对台风北侧暴雨的增幅作用十分显著。台风位于南亚高压东环的西南侧,受偏东气流的分流辐散影响,"潭美"辐合中心随高度北倾和中层弱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北侧,也是促进台风北侧暴雨增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路径台风 大暴雨落区 差异 台风结构 东风急流 南亚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的一组环流指数及其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延聪 王盘兴 +3 位作者 周国华 李丽平 王蕊 施宁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2-838,共7页
用NCEP/NCAR100 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定义了6、7、8月逐月南亚高压的面积(S)、强度(P)、中心位置(λc,φc)3种环流指数,求出了它们1948—2007年的60a序列。用它们对夏季南亚高压气候及异常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 用NCEP/NCAR100 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定义了6、7、8月逐月南亚高压的面积(S)、强度(P)、中心位置(λc,φc)3种环流指数,求出了它们1948—2007年的60a序列。用它们对夏季南亚高压气候及异常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6月气候强度最弱、面积最小,中心位于尼泊尔西南边界;7月最强、最大,中心位于巴基斯坦北部;8月较7月略减弱、减小,但较6月强、大,中心位于印度北部。(2)南亚高压各月强度、面积异常作年际准同步变化,故异常分析中P′可代表S′;P′有季内一致性,同年6、7、8月P′同号率达41/60。(3)南亚高压6、7、8月强度的慢变分量小波功率谱在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均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故P′存在显著年代际变化。(4)南亚高压历年各月的中心位置分布区域作准纬向分布,其经(纬)向延伸范围与该月气候强度成正(反)比;中心位置异常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南亚高压环流指数 面积 强度 中心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对青藏高原臭氧谷的动力作用 被引量:20
9
作者 郭栋 周秀骥 +2 位作者 刘煜 李维亮 王盘兴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02-1311,共10页
利用臭氧观测光谱仪/太阳紫外线后向散射仪(TOMS/SBUV)的臭氧总量资料和SAGEⅡ臭氧廓线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区纬向偏差(一个量减去该量的纬圈平均值,定义为该量的纬向偏差)臭氧总量的逐月变化和高原区150—50hPa高度纬向偏差臭氧量的变化... 利用臭氧观测光谱仪/太阳紫外线后向散射仪(TOMS/SBUV)的臭氧总量资料和SAGEⅡ臭氧廓线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区纬向偏差(一个量减去该量的纬圈平均值,定义为该量的纬向偏差)臭氧总量的逐月变化和高原区150—50hPa高度纬向偏差臭氧量的变化,二者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为0.977。由于在150—50hPa高度,夏季青藏高原臭氧谷最强,南亚高压最活跃,因此,青藏高原臭氧谷与南亚高压可能存在联系。在运行WACCM3模式时,将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削减至1500m,在150—50hPa高度南亚高压和青藏高原臭氧谷仍存在;该高度上南亚高压强度变小,青藏高原臭氧谷也减弱;南亚高压季节移动发生改变,青藏高原臭氧谷季节变化也随之改变。因此,推测南亚高压可能对青藏高原臭氧谷有重要作用。接着分析了模式输出的青藏高原区经向、纬向和垂直方向的臭氧输送。在南亚高压季节变化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向上,环流对青藏高原臭氧谷的作用明显不同。150—50hPa,南亚高压上高原时,纬(经)向输送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加深(变浅),垂直输送在低(高)层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加深(变浅),总的动力作用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减弱;南亚高压稳定在高原上空时,纬(经)向输送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变浅(加深),垂直输送在中(底和顶)层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加深(变浅),总的动力作用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加深;在南亚高压从高原撤退时,纬(经)向作用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加深(变浅),垂直作用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变浅,总的动力作用使青藏高原臭氧谷中(底和顶)层加深;当南亚高压移至热带太平洋时,南亚高压对高原区臭氧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臭氧谷 南亚高压 季节演变 动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8月甘肃省持续性高温过程及其异常大气环流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叶培龙 刘新伟 +3 位作者 赵文婧 杨晓军 李艳 刘卫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83-1292,共10页
利用1960-2016年甘肃省81个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发生在甘肃省的高温天气基本特征及高温期间异常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2016年夏季高温日数甘肃东部地区大部分站点比气候平均值多5天左... 利用1960-2016年甘肃省81个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发生在甘肃省的高温天气基本特征及高温期间异常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2016年夏季高温日数甘肃东部地区大部分站点比气候平均值多5天左右;尤其是7月底至8月下旬的高温天气过程,不论是高温天气强度,还是高温天气范围,均为历史罕见。(2)高温发生期间,南亚高压中心较同期偏北5~10个纬距,且中心略向东偏移,造成冷空气不易南下;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覆盖面积明显扩大,急流核的位置偏北3~5个纬距,急流中心区向东明显移动,且分布形态由纬向型转为经向型,对高温天气的发展维持有重要作用。(3)受南亚高压、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稳定,同时,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出现天数达10天以上,抑制西风带槽脊系统的东移,甘肃境内难以形成有效的降温降水天气。(4)甘肃境内水汽含量虽较往年偏多约20%,尤其是甘肃西部地区,但水汽辐散偏强,不易形成降水;此外,下沉气流异常偏强,高层空气下沉增温,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发展与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高温天气 异常环流特征 南亚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7月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机制 被引量:64
11
作者 任荣彩 刘屹岷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3-197,共15页
利用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8年7月二度梅期间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诊断。结果发现,梅雨间歇期副高单体异常向西、向北发展期间,高层南亚高压曾离开高原上空东移(伸)至120°E以东;... 利用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8年7月二度梅期间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诊断。结果发现,梅雨间歇期副高单体异常向西、向北发展期间,高层南亚高压曾离开高原上空东移(伸)至120°E以东;南亚高压返回高原上空时,中层副热带高压减弱南落,两者有相向然后相背移动的趋势。进一步研究这两个高压系统密切关联的原因又发现,南亚高压通过两种作用机制影响中层副高的短期变异:南亚高压在东移过程中,高空负涡度平流动力强迫的下沉运动在中层副高区域产生辐散,从动力上影响副高内的负涡度发展;另一方面,强烈下沉运动伴随的绝热加热效应又有利于纬向温度梯度维持,有利于南北风发展,从热力上间接影响西太副高的发展。最后,利用R42L9/LASG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敏感性数值试验,通过改变高空南亚高压东移产生的负涡度效应,发现中层副热带高压区确有强迫产生的动力辐散和绝热加热出现,并对应副高的异常加强,成功地验证了诊断所揭示的1998年夏季副高短期变异过程的两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副高短期变异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的南北偏移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49
12
作者 魏维 张人禾 温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0-659,共10页
该文定义了一个能较好反映南亚高压南北偏移的指数,并发现该指数与我国夏季降水,尤其是华北和长江流域的降水,无论在年际变化上还是长期趋势上都具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南亚高压位置偏北时,在我国东部至日本上空存在一个显著的异常反... 该文定义了一个能较好反映南亚高压南北偏移的指数,并发现该指数与我国夏季降水,尤其是华北和长江流域的降水,无论在年际变化上还是长期趋势上都具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南亚高压位置偏北时,在我国东部至日本上空存在一个显著的异常反气旋,其中心自上而下向南倾斜,在高层给华北地区带来辐散,在低层使得气流在长江流域辐散,在华北地区辐合,造成华北地区降水偏多,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同时,南亚高压偏北对应着高层两风急流以及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使得我国整个雨带偏北。此外,通过与海温的相关分析发现,南亚高压的长期偏南趋势可能受到印度洋增暖的直接影响。南北偏移指数可作为预测我国夏季区域降水的重要指标,在气候预测业务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南北偏移 我国夏季降水 印度洋增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夏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系统 被引量:9
13
作者 次仁央宗 柯宗建 +1 位作者 陈丽娟 尼玛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42-1350,共9页
利用西藏地区1980-2013年夏季降水量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西藏地区夏季降水主模态季节内变化特征,尤其是盛夏7和8月降水异常对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结果表明:西藏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6和7月降水主模态的... 利用西藏地区1980-2013年夏季降水量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西藏地区夏季降水主模态季节内变化特征,尤其是盛夏7和8月降水异常对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结果表明:西藏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6和7月降水主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具有较好的持续性,而7和8月降水主模态的时间系数的相关关系明显减弱。西藏地区7和8月降水偏多年,西藏地区上游低层纬向风场均呈西风异常,但是水汽来源有差异;同时欧亚中高纬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环流存在显著差异。西藏7月降水与南亚高压强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南亚高压偏强/弱时,降水偏少/多。西藏8月降水与南亚高压的位置关系更密切,南亚高压偏南/北,降水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夏季降水 季节内变化 南亚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强度年代际变化及其与热带副热带海温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彭丽霞 朱伟军 +3 位作者 李忠贤 倪东鸿 陈海山 潘林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采用1948—2012年NCEE/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CAM3.0大气环流模式,探讨了南亚高压(SAH)强度年代际变化及其与热带、副热带海温的关系。(1)SAH呈显著年代际变化,以1970年代末期为界,之前强度偏弱;之后强度增强、面积扩大、东西扩展,冬... 采用1948—2012年NCEE/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CAM3.0大气环流模式,探讨了南亚高压(SAH)强度年代际变化及其与热带、副热带海温的关系。(1)SAH呈显著年代际变化,以1970年代末期为界,之前强度偏弱;之后强度增强、面积扩大、东西扩展,冬季西侧扩展程度大于东侧,夏季则相反。(2)与SAH强度年代际变化相对应,1970年代末期以后,热带、副热带辐散风分量表现为显著的两个上升区和三个下沉区。两个上升区一个位于东太平洋,另一个随季节变化位置有所改变,冬季位于印度洋,夏季位于南海-西太平洋海域;三个主要下沉区分别位于非洲中北部、亚洲东部和中太平洋地区。(3)与SAH强度年代际变化相对应,夏季低层涡旋风分量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表现为异常气旋性环流,冬季低层涡旋风分量在印度洋表现为异常气旋性环流,而在赤道中太平洋则呈现异常反气旋性环流。(4)数值试验表明:SAH年代际变化与热带、副热带海温关系密切,冬季印度洋海温起作用较大,夏季则是南海-西太平洋海温起作用较大,另外东太平洋海温也起了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年代际 辐散风 涡旋风 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对川渝地区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小波 杨淑群 马振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4-393,共10页
利用夏季川渝地区30个台站降水和NCEP/NCAR 2.5°×2.5°的高度场、风场等再分析资料,通过CCA、相关、回归等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夏季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与川渝地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南北位置... 利用夏季川渝地区30个台站降水和NCEP/NCAR 2.5°×2.5°的高度场、风场等再分析资料,通过CCA、相关、回归等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夏季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与川渝地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南北位置异常对川渝降水有重要影响。当西风急流轴线偏北(南)时,造成四川盆地西部降水偏多(少),盆地东部和川西高原降水偏少(多),夏季平均急流轴线指数对降水的预报指示意义要好于夏季各月。当西风急流轴线偏北(南)时,对应南亚高压东伸脊点偏西(东)、面积偏小(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南)、西伸脊点偏东(西)、面积偏小(大),这种高低层环流的异常配置造成了川渝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同时,西风急流轴线南北位置的年代际变化,是导致1965-1982年和1983-2006年四川盆地东部、川西高原降水由少转多、盆地西部由多转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急流 南亚高压 年代际变化 川渝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61
16
作者 黄樱 钱永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2-607,共6页
利用1958—1997年40年华北地区逐月降水资料与南亚高压的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分别检验了同一年6月南亚高压中心经度和前一年6月高压中心强度与华北夏季降水的相关性。从100hPa流场形势、低层到高层速度势和流函数的上下配置、辐合辐散风... 利用1958—1997年40年华北地区逐月降水资料与南亚高压的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分别检验了同一年6月南亚高压中心经度和前一年6月高压中心强度与华北夏季降水的相关性。从100hPa流场形势、低层到高层速度势和流函数的上下配置、辐合辐散风场以及涡旋风场的高低空配置等不同方面讨论了南亚高压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如果当年6月南亚高压的位置偏西,华北夏季降水就有可能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华北降水 流函数 速度势 涡旋场 辐合辐散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季节持续性异常及其与ENSO关系 被引量:8
17
作者 彭丽霞 孙照渤 +1 位作者 陈海山 倪东鸿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5-864,共10页
南亚高压是对流层中上层重要的大气活动中心.文中选取200hPa等压面,应用1948—2006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NCAR的CAM3.0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南亚高压强度的季节持续性异常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强度的冬—... 南亚高压是对流层中上层重要的大气活动中心.文中选取200hPa等压面,应用1948—2006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NCAR的CAM3.0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南亚高压强度的季节持续性异常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强度的冬—春—夏的季节持续性异常特征,这种长达半年以上的季节持续性异常与ENSO事件存在密切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南亚高压强度异常程度的时间演变特征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表征的ENSO信号的演变特征并不一致,南亚高压强度度异常滞后ENSO信号,对ENSO信号的响应从前一年的12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当年的9月,1—5月强度异常最强,6—9月强度异常次之。1月Nino3.4指数时滞自相关表征的ENSO事件春季开始,夏秋季发展,冬季成熟,来年春季开始减弱,夏季基水消失。不同海区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ENSO事件成熟期的冬季,南亚高压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关系密切,在ENSO事件衰减期的春季,与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关系密切,在ENSO事件衰减期的夏季,与印度洋海温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季节持续性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华北降水特征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10
18
作者 黄燕燕 钱永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8-74,共7页
利用多年月平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的典型旱涝年降水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发现两地区的典型旱涝现象与南亚高压的异常增强或减弱、中心位置的经纬度偏差均有关。南亚高压异常增强,易造成长江... 利用多年月平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的典型旱涝年降水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发现两地区的典型旱涝现象与南亚高压的异常增强或减弱、中心位置的经纬度偏差均有关。南亚高压异常增强,易造成长江流域涝、华北地区旱;南亚高压异常减弱,易造成长江流域旱、华北地区涝。同时发现,长江流域、华北地区的典型旱涝现象具有明显的反位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长江流域旱涝 华北地区旱涝 合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SST海盆模态的“充电/放电”作用--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影响 被引量:28
19
作者 杨建玲 刘秦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9,共8页
根据观测资料和海气耦合模式初值试验结果,通过比较分析热带太平洋SST主模态(ENSO模)和热带印度洋SST主模态(海盆模)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影响,揭示了印度洋海盆模的“充电/放电”作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首先对印度洋进行“充电”... 根据观测资料和海气耦合模式初值试验结果,通过比较分析热带太平洋SST主模态(ENSO模)和热带印度洋SST主模态(海盆模)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影响,揭示了印度洋海盆模的“充电/放电”作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首先对印度洋进行“充电”,形成热带印度洋SST对太平洋EN-SO的响应模态——海盆模。该模态在ENSO发生翌年春季达到峰值位相,而且有很好的持续性,可以从春季持续到夏季,该暖(冷)模态可以引起大气的“Matsuno-Gill pattern”响应,并通过亚洲夏季平均西南季风的异常水汽输送等使得夏季南亚高压偏强(弱),即为“放电”过程。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夏季南亚高压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并指出了夏季南亚高压和超前3-12个月Ni o3指数之间高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只是一个表象,并不是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南亚高压的直接影响结果,而是通过印度洋海盆模态的“充电/放电”作用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盆模态 充电/放电 南亚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与邻近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水汽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莹 郭栋 +5 位作者 周顺武 施春华 李震坤 覃皓 苏昱丞 王琳玮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4-942,共9页
利用1979—2015年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SAH)与邻近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水汽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二者的相关关系和因果联系。结果表明:(1)在对流层上层,水汽大值区位于南亚高压的东南侧,并随高度升高向... 利用1979—2015年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SAH)与邻近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水汽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二者的相关关系和因果联系。结果表明:(1)在对流层上层,水汽大值区位于南亚高压的东南侧,并随高度升高向西北倾斜到100 hPa,水汽大值中心基本位于南亚高压中心附近。(2)南亚高压偏强(弱)时,南亚高压东部UTLS区水汽显著偏多(少),而南亚高压西北部水汽异常不显著。(3)南亚高压偏强(弱)时南亚高压中部UTLS区水汽偏多(少)可能与南亚高压对水汽的抽吸和对水汽输送屏障有关。(4)而南亚高压东南侧UTLS区水汽偏多(少)时南亚高压偏强(弱)可能与深对流输送的水汽潜热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水汽 因果联系 夏季 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