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8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 sampling under turbulent conditions and for the simultaneous collecting of tracer gases 被引量:1
1
作者 Underwood Susanne W. Jong Edmund C. +3 位作者 Luxbacher Kray D. Sarver Emily A. Ripepi Nino S. Mc Nair Harold 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4期559-563,共5页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is a solvent-flee method of sample collection. SPME is an appealing method for sample collection because it is designed for the sampling of trace level analytes with short sampling...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is a solvent-flee method of sample collection. SPME is an appealing method for sample collection because it is designed for the sampling of trace level analytes with short sampling times in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s. Additionally, SPME can be used to directly deliver a sample to a gas chromatograph (GC) for analysis by means of thermal desorption. In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of SPME under dynamic conditions was investigated. Additionally, the competence of SPME sampling for the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multiple trace analytes was also evaluated. This work is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underground mine ventilation surveys but is applicable to any industry in which ventilation circuits must be evaluated.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show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100 ~m PDMS SPME fiber was both precise and rapid under dynamic conditions. This SPME fiber was also able to simultaneously collect sulfur hexafluoride (SF6) and perfluoromethylcyclohexane (PMCH) with adequate sensi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ulfur hexafluoride Perfluoromethylcyclohexane Tracer gas Mine ventilation Air samp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HS-SPME-GC-MS方法表征香菇不同成熟阶段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 被引量:1
2
作者 侯振山 许贺然 +4 位作者 夏榕嵘 李昀婷 王娅飞 潘松 辛广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通过优化的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香菇不同成熟阶段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 通过优化的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香菇不同成熟阶段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1.0 g香菇样品在50℃提取25 min,解吸3 min;在香菇不同成熟阶段共鉴定出71种挥发性化合物,不同成熟阶段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PLS-DA和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筛选出18种挥发性化合物,可作为区分香菇不同成熟阶段的挥发性生物标志物;OAV结果表明,有16种挥发性化合物为香气活性化合物,其中,1-辛烯-3-醇、3-辛醇、1-辛烯-3-酮、3-辛酮、苯乙醛、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2,3,5-三硫杂己烷和1,2,4-三硫杂环戊烷同时满足VIP>1和OAV≥1,是香菇不同成熟阶段最重要的差异挥发性化合物。本研究为探究香菇成熟过程中香气形成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成熟阶段 香气 挥发性化合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ME-GC-MS技术分析黑海棠果加工前后挥发性香气成分
3
作者 李柏阳 李国巍 +5 位作者 姬妍茹 董艳 魏连会 杨庆丽 张正海 石杰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1期136-143,共8页
黑海棠果是以鲜海棠果为原料采用变温熟成技术加工而成的一种新型食品。为了对比加工前后海棠果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鲜海棠果和黑海棠果的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与... 黑海棠果是以鲜海棠果为原料采用变温熟成技术加工而成的一种新型食品。为了对比加工前后海棠果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鲜海棠果和黑海棠果的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结果显示,鲜海棠果中鉴定出78种挥发性化合物,占峰面积的92.23%;黑海棠果中鉴定出61种挥发性化合物,占峰面积的93.20%。海棠果中烃类与酯类为主要的挥发性成分,经过加工后,醇类、酯类化合物含量下降,醛类与酮类化合物含量显著上升,产品的香气更加丰富。本研究有助于了解海棠果与黑海棠果的香气特征,为海棠果产品研发与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棠果 变温熟成技术 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解析水豆豉挥发性风味物质
4
作者 冉浩宇 杨申 +6 位作者 吴钰 周旭浩 杨昊智 朱文优 尹礼国 李岑 闫岩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4,共8页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对水豆豉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萃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样品不经研磨处理、萃取头采用2 cm 30/50μm二乙烯基苯/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A...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对水豆豉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萃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样品不经研磨处理、萃取头采用2 cm 30/50μm二乙烯基苯/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AR/PDMS)、萃取温度80℃、萃取时间35 min、平衡时间15 min、饱和NaCl溶液添加量4 mL。在此最优条件下,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峰面积为3.02×10^(10)±1.43×10^(9)。HS-SPME-GC-MS分析共鉴定出13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萜类46种、酯类27种、醇类16种、含氮化合物10种、醛酮类15种、呋喃类7种、酚类6种以及其他类7种。基于半定量结果发现,α-姜油烯、β-红没药烯、顺-α-红没药烯、β-水芹烯有较高的含量,分别为12.90 mg/kg、6.98 mg/kg、4.10 mg/kg和3.79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豆豉 顶空固相微萃取 条件优化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ME-GC-MS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龙牙百合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5
作者 尹乐斌 李敏娟 +2 位作者 黄秋萍 龙盼 唐衍洲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3期71-74,共4页
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龙牙百合风味的影响,利用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真空冷冻干燥以及热风干燥后的龙牙百合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干燥方式下,龙牙百合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由酸类、醇类、酯类、烷类、... 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龙牙百合风味的影响,利用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真空冷冻干燥以及热风干燥后的龙牙百合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干燥方式下,龙牙百合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由酸类、醇类、酯类、烷类、烯烃类、醛类和酮类组成。真空冷冻干燥下龙牙百合检测到3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且酯类物质(5种,15.65%)较多,其中醋酸(0.52%)、己醛(6.35%)、辛醛(0.25%)、正壬醛(1.79%)、三甲基戊基酯(10.21%)含量较高,还保留了菲醇醋酸酯(0.25%)等活性成分,而热风干燥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仅有16种。本研究为高品质龙牙百合干燥技术的选择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牙百合 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固相微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分析不同包揉方式安溪黄金桂乌龙茶香气成分 被引量:2
6
作者 任卫威 徐梦婷 +5 位作者 陈文贤 谷梦雅 曾珊珊 金珊 陈百文 叶乃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63-271,共9页
为探究不同包揉方式安溪黄金桂乌龙茶的香气品质特征,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与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茶叶感官审评,对包揉和压... 为探究不同包揉方式安溪黄金桂乌龙茶的香气品质特征,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与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茶叶感官审评,对包揉和压揉安溪黄金桂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包揉安溪黄金桂花香明显带果香,压揉安溪黄金桂花香明显带蜜香。通过HS-SPME-GC-MS技术共检测出605种茶叶香气成分,以VIP>1,P<0.05为条件筛选出49个主要差异香气物质;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香气特征影响值(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ACI)分析表明,压揉安溪黄金桂中苯乙醛和β-罗勒烯的OAV较高,是压揉安溪黄金桂呈现花蜜香气的特征香气物质;包揉安溪黄金桂中橙花叔醇、丁酸叶醇酯、异丁酸香叶酯和吲哚的OAV较为突出,是包揉安溪黄金桂花果香气的特征香气物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安溪黄金桂乌龙茶的香气品质特征,为安溪黄金桂生产及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溪黄金桂 香气特征 感官审评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O分析滇绿茶特征香气物质 被引量:2
7
作者 杨雪 王静 +2 位作者 胡月朦 韦朝领 翟小婷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5-565,共11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HS-SPME/GC-MS/O)技术,对滇绿茶的香气物质进行定性、相对定量以及感官分析。将26个茶样根据产地分为四组,通过绿茶传统感官审评和香气定量描述性分析(QDA)筛选出3个品质突出的滇绿茶样品。HS...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HS-SPME/GC-MS/O)技术,对滇绿茶的香气物质进行定性、相对定量以及感官分析。将26个茶样根据产地分为四组,通过绿茶传统感官审评和香气定量描述性分析(QDA)筛选出3个品质突出的滇绿茶样品。HS-SPME/GC-MS/O分析结果表明:在上述3个样品中共鉴定出83种挥发性成分,总相对含量为10.694%,主要为醛、酮和芳香族化合物,对应的主要香气物质有22种。综合仪器分析和感官评价结果得出,香气强度最高的化合物有2,3-辛二酮(奶香)、月桂烯(柑橘香/花香)、(E,E)-2,4-庚二烯醛(花香)、苯甲醛(杏仁味)、芳樟醇(柑橘香/花香)、二氢芳樟醇(柠檬味/甜香)、香叶醇(玫瑰香/柑橘味)、柠檬烯(柑橘味)、香叶基丙酮(青草味)、二甲基硫醚(玉米香)、3-甲基丁醛(麦芽香)、6-甲基-5-庚烯-2-酮(爆米花香/烘烤香)、别罗勒烯(罗勒草香)、己醇(青草味/杏仁味)、水杨酸甲酯(清凉/薄荷味)、β-大马士酮(煮苹果味)、茉莉酮(花香)和β-紫罗兰酮(花香),上述化合物为滇绿茶特征香气成分。该研究为滇绿茶香气品质提升和工艺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绿茶 特征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GC-MS/O)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与电子鼻分析芹菜贮藏期间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芦佳琪 吴玉珍 +3 位作者 张瑞 韩晶晶 熊爱生 郁志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222,共11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电子鼻技术分析了20.0℃贮藏期间芹菜叶片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采用H...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电子鼻技术分析了20.0℃贮藏期间芹菜叶片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采用HS-SPME-GC-MS技术从芹菜中共检测到108种挥发性物质,单萜类(43.2%~52.92%)和苯酞类(19.93%~28.97%)为主要组分,其中D-柠檬烯含量丰富(6600.64~48566.12μg/kg)。新鲜芹菜总挥发性物质含量为165682.48μg/kg,贮藏9 d后含量下降了40.92%,单萜类和苯酞类物质分别下降了9.72%和上升了8.98%。OAV分析结果表明芹菜叶片中共有31种OAV>1的特征挥发性物质,0~7 d特征挥发性物质有31种且组成相同,第9 d特征挥发性物质减少至29种,贮藏期间总OAV值呈下降趋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0~3 d芹菜叶片以薄荷香和青草香为主,第7 d具有甜香、木香和樟脑香,第9 d后以辛辣和药草气味为主。基于电子鼻检测结果的主成分分析可以清晰区分不同贮藏时间芹菜叶片的香气,基于Pearson相关性分析,引起电子鼻响应值变化的物质主要是芹菜中萜类、醇类、芳香型挥发性物质(r≥0.80,P<0.05)。本研究的结果阐明了贮藏期间芹菜叶片挥发性物质组成和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贮藏期间芹菜新鲜度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 贮藏 HS-spme-GC-MS 电子鼻 挥发性物质 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分析不同龙眼果酒中香气成分 被引量:4
9
作者 徐佳 李嘉俊 +3 位作者 朱文海 彭萱 梁丽宝 傅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8-263,共6页
该研究以龙眼为原料,3种酿酒酵母(LABA、CRI、L-EL)为发酵菌种制备龙眼果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法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香气成分对龙眼果酒总体风味的贡献程度,以确定关键香... 该研究以龙眼为原料,3种酿酒酵母(LABA、CRI、L-EL)为发酵菌种制备龙眼果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法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香气成分对龙眼果酒总体风味的贡献程度,以确定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3种酿酒酵母酿造的龙眼果酒中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8种,其中,酯类19种、醇类8种、醛类7种、烯类2种、酸类4种、醚类3种、酚类5种、醛酮类6种、呋喃类4种。CRI酵母发酵果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最丰富(43种),酯类物质含量最高(1.54 g/L),关键香气成分(ROAV≥1)有7种,分别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庚酸乙酯、辛酸乙酯、水杨酸甲酯、丁二酸二乙酯、苯乙酸乙酯。因此,酵母CRI更适合酿造龙眼果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酿酒酵母 龙眼果酒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HS-SPME-GC-MS和HS-GC-IMS评价不同制油工艺对大豆油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思雨 谢萱 +2 位作者 刘雨雯 孙树坤 陈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3-196,共14页
为探究不同制油工艺(冷榨法、浸出法、冷榨-浸出法)对三级大豆油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测定了大豆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别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 为探究不同制油工艺(冷榨法、浸出法、冷榨-浸出法)对三级大豆油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测定了大豆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别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HS-SPME-GC-MS)法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HS-GC-IMS)法鉴定3种豆油中挥发性化合物,并借助聚类热图、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3种豆油的挥发性化合物数据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冷榨型豆油的水分含量最低,浸出型豆油过氧化值显著偏高且油脂色泽最深;浓香型豆油中亚油酸含量最多,营养价值更高;被检出的挥发性组分中,醇类、醛类以及吡嗪类化合物为豆油风味的形成做出主要贡献,明晰了部分风味化合物形成的原因。最终通过OPLS-DA筛选出45种贡献较大的挥发性化合物,同时构建可靠的用以鉴别浓香型豆油的模型。此外,发现豆油的品质与风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理化性质 挥发性化合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和HS-SPME-GC-MS技术探究带皮发酵对猕猴桃果酒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智博 张子涵 +2 位作者 何依璇 朱成林 胡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03-212,共10页
为探究带皮发酵对猕猴桃果酒挥发性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spectrometry,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 为探究带皮发酵对猕猴桃果酒挥发性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spectrometry,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结合感官评价对去皮发酵和带皮发酵两种前处理工艺下发酵猕猴桃果酒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C-IMS和HS-SPME-GC-MS技术联用在猕猴桃果酒样品中共检测出124种挥发性物质,远高于单一技术所定性出的挥发性物质,表明多技术结合可以更为全面系统地表征猕猴桃果酒的风味特征。与去皮发酵相比,带皮发酵得到的猕猴桃果酒酯类和醛类的挥发性物质增加了13种,而酸类和酮类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减少了4种。其中,癸酸乙酯、正辛醛、己酸异戊酯、2-甲基乙基乙酸酯、戊酸乙酯、戊酸丁酯和左旋玫瑰醚的相对含量在带皮发酵的猕猴桃果酒中显著升高(P<0.05),3-辛醇和2,6-二甲基吡啶的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感官评价结果显示带皮发酵组的猕猴桃果酒整体评分较高,特征香气突出,且在整体平衡性方面优于去皮发酵组。本研究表明带皮发酵前处理工艺可以提升猕猴桃果酒的风味品质,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猕猴桃果酒发酵工艺的优化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果酒 带皮发酵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风味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的不同生产月份馥郁香型白酒酿造用大曲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谭笑 余佶 +2 位作者 雷鹏 陈才 张庆华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0-48,69,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产月份的馥郁香型白酒酿造用大曲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种类及其含量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HP-SPME-GC-MS)对7组不同生产月份的馥郁香型白酒酿造用大曲曲皮、火圈、曲心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 [目的]探究不同生产月份的馥郁香型白酒酿造用大曲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种类及其含量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HP-SPME-GC-MS)对7组不同生产月份的馥郁香型白酒酿造用大曲曲皮、火圈、曲心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大曲共检测出挥发性香气成分97种,醇类物质4种、酯类物质6种、芳香类物质9种、吡嗪类物质10种、烷烯类物质41种、醛酮类物质15种、杂环类物质8种、其他类物质4种。大曲火圈检出57种香气成分,主要为芳香类、烷烯类化合物;曲皮检出52种香气成分,主要为芳香类、烷烯类和吡嗪类化合物;曲心部位香气成分最少为49种,主要为芳香类、烷烯类和吡嗪类化合物。[结论]馥郁香型白酒酿造用大曲中火圈及曲皮是香味物质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馥郁香型白酒 大曲 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探究压制及陈化对南川大树茶毛茶及其沱茶香气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白菲 缪伊雯 +5 位作者 郑姝婷 王立磊 崔俊峰 魏昊 闫敬娜 童华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79-289,共11页
为探究南川大树茶毛茶压制前后香气成分的变化及陈化对其沱茶香气的影响,本文采用传统感官评审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 为探究南川大树茶毛茶压制前后香气成分的变化及陈化对其沱茶香气的影响,本文采用传统感官评审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茶样香气进行分析,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analysis, OPLS-DA)建立判别模型,并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ariableimportancein projection,VIP值)结合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筛选不同茶样中的特征香气。结果表明:南川大树茶毛茶压制前后与沱茶陈化处理后其香气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HS-SPME-GC-MS从6个茶样中共鉴定出114种香气成分,与毛茶相比,压制后沱茶的香气种类及含量均明显降低,1-辛烯-3-醇等低沸点香气化合物损失较大;通过陈化处理的沱茶香气种类更为丰富,其中1,2-二甲氧基苯为陈化处理后沱茶样品中的特有物质。基于107种共有香气成分建立的OPLS-DA可实现对不同茶样的有效区分,以VIP值>1与OAV>1为标准共筛选出23种特征香气成分,苯乙醇、(E)-2-庚烯醛等17种香气成分为大树茶毛茶样品中重要的香气成分,反式-2-壬醛、反-2-辛烯醛等6种香气成分为大树茶沱茶样品中的重要香气成分。本研究为大树茶沱茶的加工贮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川大树茶沱茶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香气 压制 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鉴定不同采收程度霞晖水蜜桃的风味物质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塔娜 陈小龙 +5 位作者 张佳辉 王冬兰 王亚 宋立晓 马凤鸣 余向阳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427-435,共9页
风味物质常用来评价桃果实的品质,香气成分不仅能反映果实的风味特征和品质,还能体现果实的成熟度。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了霞晖水蜜桃果实可挥发性风味物质,并针对水蜜桃S形成熟曲线,成熟后... 风味物质常用来评价桃果实的品质,香气成分不仅能反映果实的风味特征和品质,还能体现果实的成熟度。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了霞晖水蜜桃果实可挥发性风味物质,并针对水蜜桃S形成熟曲线,成熟后期快速软化的特点,选择后期外观差异较小且按照售卖经验分类为可采摘与不可采摘两类水蜜桃进行差异分析,寻找其特征差异物质。本研究共分离得到45种风味物质,主要包括苯甲醛、壬醛、十一醛、芳樟醇、2-乙基己醇、正癸醇、1-十一醇、γ-癸内酯、γ-十二内酯、辛酸乙酯和壬酸等。不可采收的霞晖水蜜桃果实和可采收的霞晖水蜜桃果实中差异特征风味物质分别是苯甲醛(35.84%)降低和γ-癸内酯(17.81%)升高。总体来看,醛类和内酯类化合物对霞晖水蜜桃果实香气的贡献值得关注。上述研究以期为水蜜桃精准采摘、智慧化采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霞晖水蜜桃 采收程度 风味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结合HS-SPME-GC-MS技术解析贵州主产区红酸汤香气成分 被引量:1
15
作者 陆敏 陈菊 +4 位作者 王雪雅 殷勇 孙小静 李文馨 何建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1-236,共6页
利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红酸汤样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通过测色仪测定红酸汤的颜色参数,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构建模型,研究贵州主产区红酸汤的香气成分构成及差异。基于气味活... 利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红酸汤样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通过测色仪测定红酸汤的颜色参数,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构建模型,研究贵州主产区红酸汤的香气成分构成及差异。基于气味活度值(OAV)和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筛选关键风味物质(OAV>1)和关键差异风味物质(OAV>1且VIP>1)。结果表明,4种红酸汤样品的L^(*)值、a^(*)值、b^(*)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4种红酸汤样品具有相似的风味轮廓,但其挥发性风味物质有所差异,对硫化物、芳香类化合物电子鼻响应值最高,基于电子鼻响应值的主成分分析(PCA)及线性判别分析(LDA)能够有效区分不同产区红酸汤样品。通过HS-SPME-GC-MS从4种红酸汤样品中共检测出13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3个及以上红酸汤样品共有的香气物质26种。红酸汤样品中筛选出9种关键风味物质和2种关键差异风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酸汤 贵州主产区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技术对不同产地9种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分析
16
作者 王进 陈涛 +2 位作者 王新杰 骆业巧 于单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1-166,共6页
为探究不同产地黄酒的品质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对不同产地9种黄酒样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黄酒中共检测出香气成分109种,其中醇类、酯类和醛类物质是构成黄酒香气的基... 为探究不同产地黄酒的品质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对不同产地9种黄酒样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黄酒中共检测出香气成分109种,其中醇类、酯类和醛类物质是构成黄酒香气的基础。基于香气成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聚类分析可以有效区分不同产地的黄酒,其中7种差异香气成分可用于黄酒的产地鉴别。结合香气活力值(OAV)及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分析,共筛选出24种关键香气化合物(OAV>1)及7种差异香气化合物(OAV>1,VIP>1),其中乙酸异戊酯、苯甲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2,4-二叔丁基苯酚、苯乙醇、苯甲醛对黄酒整体香气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香气差异 香气活力值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法检测白酒制曲原料中的挥发性成分
17
作者 代森 张志勇 +3 位作者 李娜 薛锡佳 潘天全 程伟 《酿酒科技》 2024年第9期135-139,共5页
大曲作为白酒酿造的糖化、发酵、酒化和生香剂,不仅是白酒酿造功能微生物群的载体,也是香味及前驱物质的来源,对白酒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探究小麦、豌豆、大麦等3种不同制曲原料中挥发性成分的分布及其特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 大曲作为白酒酿造的糖化、发酵、酒化和生香剂,不仅是白酒酿造功能微生物群的载体,也是香味及前驱物质的来源,对白酒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探究小麦、豌豆、大麦等3种不同制曲原料中挥发性成分的分布及其特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不同制曲原料中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豌豆、大麦等3种不同制曲原料中共检测出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小麦、豌豆、大麦中分别检测出挥发性成分29种、9种、21种,混合原料中共检测出22种挥发性成分;对比发现数量最多的挥发性成分是醛酮类(22种),占所有检测成分的55%;3种不同制曲原料中挥发性成分的总含量分别为:小麦(7.6025μg/g±0.7604μg/g)>大麦(5.7687μg/g±0.5738μg/g)>豌豆(2.0534μg/g±0.2027μg/g)。本研究对白酒酿造过程中制曲原料的选择和白酒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探究制曲原料中挥发性成分对白酒风味的影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制曲原料 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法对比河内白曲种子液及其固体麸曲挥发性组分差异
18
作者 张志勇 代森 +3 位作者 李娜 薛锡佳 潘天全 程伟 《酿酒》 CAS 2024年第4期115-120,共6页
为探究不同培养条件下河内白曲的代谢风味变化及其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89种,其中液体培养基、液体种曲和麸皮、麸曲中分别检测出46、26、30和12种挥发... 为探究不同培养条件下河内白曲的代谢风味变化及其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89种,其中液体培养基、液体种曲和麸皮、麸曲中分别检测出46、26、30和12种挥发性组分,主要是芳香族物质;其中,液体培养基(5.3640 mg/kg)、液体种曲(2.2739 mg/kg)、麸皮(3.7173 mg/kg)、固体麸曲(5.0524 mg/kg),在所有样品中检测到含量最高的物质是乙酸,为2.3600 mg/kg。另外,吡嗪类物质检测到两种,分别是2-甲基吡嗪和2,5-二甲基吡嗪。本研究分析不同条件下麸曲培养过程中的产生的挥发性成分,有利于探究在白酒酿造过程中风味的变化,以进一步明确白酒酿造微生物的代谢机理,为麸曲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麸曲 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ME-GC-MS分析不同磨浆温度对神仙豆腐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贺超 尹乐斌 +4 位作者 何攀 邹文广 刘聪 龙盼 李敏娟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58,共8页
通过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不同磨浆温度下制作的神仙豆腐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并结合聚类分析(CA)和感官性状分析磨浆温度对神仙豆腐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磨浆温度制作的神仙豆腐... 通过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不同磨浆温度下制作的神仙豆腐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并结合聚类分析(CA)和感官性状分析磨浆温度对神仙豆腐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磨浆温度制作的神仙豆腐样品中共鉴定出70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17种,烃类13种,醛类8种,芳香族类8种,酮类7种,酯类6种,醚类2种,酸类2种,烷类2种,酚类1种,其他化合物4种。不同磨浆温度对神仙豆腐风味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样品风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醇类、酯类和烃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上,对风味的形成有较大作用,磨浆温度50℃下制作的神仙豆腐中酯类物质含量较高,磨浆温度60、70、80℃下制作的神仙豆腐在醇类和烃类物质的含量上有较高含量,磨浆温度90℃下制作的神仙豆腐在酮类物质的含量上有较高含量。该研究不仅为食品不同加工方式风味物质变化机制提供参考,也为控制食品风味质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仙豆腐 风味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法检测白酒酿造原辅料中的挥发性成分
20
作者 代森 薛锡佳 +2 位作者 潘天全 李娜 程伟 《酿酒科技》 2024年第10期58-64,共7页
中国传统白酒酿酒工艺中粮食作为基础,其自身所含的挥发性成分对原酒的风味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酿酒原料对白酒风味的贡献,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不同白酒酿酒原辅料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高粱、小麦、大米、糯米、玉米、稻... 中国传统白酒酿酒工艺中粮食作为基础,其自身所含的挥发性成分对原酒的风味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酿酒原料对白酒风味的贡献,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不同白酒酿酒原辅料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高粱、小麦、大米、糯米、玉米、稻壳中分别检测出挥发性成分17种、27种、12种、22种、10种、50种,清蒸后的稻壳检测出挥发性成分40种,混合原料检测出挥发性成分19种,6种原料中检测出最多的挥发性成分是醛酮类物质(56种);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稻壳(57.4845μg/g±5.6758μg/g)>高粱(7.9538μg/g±0.7598μg/g)>小麦(7.6025μg/g±0.7591μg/g)>糯米(3.3102μg/g±0.3385μg/g)>玉米(2.8107μg/g±0.2664μg/g)>大米(2.6869μg/g±0.2771μg/g)。本研究对白酒酿造原料的挥发性风味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并比较了不同原料之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可为探究酿酒原料中挥发性成分对白酒风味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酿造原料 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