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Factors Controlling on Distribution of Selenium in the Soil Profiles
1
作者 Zhao Sun,Qingye Hou,Zhongfang Yang,Xiaoyan Yang,Yong Huang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04-304,共1页
Selenium is a useful element in plant growth and it’s also an necessary ingredient for animal life.The inadequateness or excessiveness of selenium content and different forms of selenium in soil can affect the plant ... Selenium is a useful element in plant growth and it’s also an necessary ingredient for animal life.The inadequateness or excessiveness of selenium content and different forms of selenium in soil can affect the plant growth directly and then bring about further influence to the health of human and animals by food-chain.So it is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lenium in the soil prof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enium soil PROFIL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土壤锌硒锗富集靶区优选及健康潜力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亚峰 施泽明 +6 位作者 苗国文 许光 金戈 马风娟 姬丙艳 姚振 马瑛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2-352,共11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结构复杂,农畜产业集聚,是开展健康地质服务农畜生产的良好区块。通过地质手段查明典型健康元素Zn、Se和Ge的分布、富集特征及健康潜力,可为挖掘地域特色资源禀赋、优选生态健康靶区、开展健康地质研究和发展特色产...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结构复杂,农畜产业集聚,是开展健康地质服务农畜生产的良好区块。通过地质手段查明典型健康元素Zn、Se和Ge的分布、富集特征及健康潜力,可为挖掘地域特色资源禀赋、优选生态健康靶区、开展健康地质研究和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采集研究区8273组表层土壤样品,分析测试pH及Zn、Se和Ge含量,选用地累积指数、标准比对、健康潜力指数和复合指数法多角度评价土壤Zn、Se和Ge的富集特征、规模和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整体呈低硒、低锗和高锌的背景,空间变异呈硒强、锗中和锌弱的特征。对照中国土壤背景值,研究区土壤Zn、Se和Ge的富集规模和强度依序递减;对照现行相关标准和中国土壤统计分级,研究区土壤整体呈富锌贫硒锗的特征,局部存在富硒和富锗区,具有一定的健康贡献和生态潜力;综合考虑富集程度和各指标健康贡献差异,研究区Zn和Se存在一定健康潜力,Ge具较低健康潜力,中度以上潜力区占比14.8%;对照健康元素组的复合指数,并以累计频率85%以上划定优势区,结合地质背景,土地利用、地貌景观和富集强弱规模等因素,选定优先利用靶区5处。靶区选定为快速推进青海健康地质的研究和应用深度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健康元素 土壤锌、硒和锗 靶区优选 健康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对富硒稻田土壤有效硒及富硒稻米生产的影响
3
作者 黄太庆 陈锦平 +4 位作者 江泽普 廖青 邢颖 潘丽萍 刘永贤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172,共7页
研究不同轮作体系下水稻自然富硒能力差异,确定较好的冬种绿肥种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富硒稻田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大田开展紫云英-水稻(T1)、油菜-水稻(T2)和肥田萝卜-水稻(T3)3种轮作试验研究,并以冬闲-水稻为对照(CK),系统分... 研究不同轮作体系下水稻自然富硒能力差异,确定较好的冬种绿肥种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富硒稻田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大田开展紫云英-水稻(T1)、油菜-水稻(T2)和肥田萝卜-水稻(T3)3种轮作试验研究,并以冬闲-水稻为对照(CK),系统分析不同冬种绿肥品种对土壤硒富集、土壤有效硒、水稻生长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绿肥-水稻轮作体系中,绿肥翻压时和水稻成熟期的土壤有效硒含量均与绿肥硒总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并且稻谷硒含量与水稻孕穗期土壤有效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绿肥种植对硒的吸收累积存在明显差异,其硒总累积量表现为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与稻田土壤有效硒含量的结果相一致。冬种绿肥有助于提高下一季稻米硒含量,T1、T2和T3处理糙米硒含量分别比CK提高57.7%、51.6%和25.9%,但有机硒含量占比与CK均无显著差异。可见,冬种绿肥可影响土壤有效硒含量,进而影响水稻对硒的吸收,其中,冬种紫云英更有利于提高富硒稻田土壤有效硒含量和稻谷硒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水稻轮作 土壤有效硒 硒总累积量 富硒水稻 稻米硒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贵池土壤硒地球化学特征与开发潜力
4
作者 侯克斌 徐利强 +2 位作者 刘超 许斌 王永香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6期62-68,84,共8页
基于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对贵池地区土壤硒含量与分布特征、富硒土壤资源与农产品开发潜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51 mg/kg,达到富硒土壤标准的土壤总面积为1376.65 km^(2),占行政区划总面积的54.22%... 基于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对贵池地区土壤硒含量与分布特征、富硒土壤资源与农产品开发潜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51 mg/kg,达到富硒土壤标准的土壤总面积为1376.65 km^(2),占行政区划总面积的54.22%;富硒土壤成因主要与晚古生代二叠纪、三叠纪地层以及燕山期花岗岩等成土母岩有关;304件农产品中达到富硒标准的共203件,总富硒率66.78%,水稻、小麦、油菜、黄精、木耳等可作为富硒农产品规模化种植的主要品种考虑;研究区可被作物直接吸收的土壤有效硒含量0.002~2.372 mg/kg,占总硒含量的23.88%~99.63%,土壤Se主要以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形态赋存,三者合计占比达94.89~96.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质量 土壤硒 地球化学特征 富硒土壤 富硒农产品 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硒与有机质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来素涵 孙阳阳 +1 位作者 李帅 王晓波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30,共13页
硒(Se)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类金属元素,缺乏和过量均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由于饮食是人体摄入硒的主要来源,了解环境中硒的分布和生物有效性是评估硒相关健康问题的关键。土壤有机质是控制硒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土壤组分,因此深入了解土壤硒与有... 硒(Se)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类金属元素,缺乏和过量均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由于饮食是人体摄入硒的主要来源,了解环境中硒的分布和生物有效性是评估硒相关健康问题的关键。土壤有机质是控制硒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土壤组分,因此深入了解土壤硒与有机质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土壤硒与有机质的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发现:土壤有机质对硒的生物作用与非生物作用过程实际上是相关联的;对于非生物作用机制来说,现有假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硒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硒与有机质的作用机制;有机质结合态硒的形成和分解产生源汇效应,在硒的生物有效性中发挥双重作用,维持着土壤中生物有效硒的动态平衡;此外,施用有机肥影响着硒形态的转化及有机质与硒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土壤中硒的有效性。但目前依然面临着土壤有机质结合态硒(OM-Se)的表征方法、在微生物介导的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对硒形态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有机质与硒非生物作用机制、OM-Se对生物有效性增加或降低的影响等难题亟待解决。厘清土壤硒与有机质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评估土壤有效硒的含量,丰富硒生物强化的应用,有效避免硒缺乏和硒中毒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有机质 作用机制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与AM真菌对金线莲微量元素吸收及相关药用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陈玮 甘志凯 谌希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5,共9页
本试验选用金线莲品种“大元宝”为试材,采用棚内模拟种植试验方式,设置3个施硒(Se)水平(0、6、18 mg/L,分别记为Se_(0)、Se_(1)、Se_(2))与3个接菌水平(不接种、接种根内根孢囊霉、接种摩西斗管囊霉,分别记为Am_(0)、Am_(1)、Am_(2))... 本试验选用金线莲品种“大元宝”为试材,采用棚内模拟种植试验方式,设置3个施硒(Se)水平(0、6、18 mg/L,分别记为Se_(0)、Se_(1)、Se_(2))与3个接菌水平(不接种、接种根内根孢囊霉、接种摩西斗管囊霉,分别记为Am_(0)、Am_(1)、Am_(2))的组合处理,研究施硒与丛枝菌根(AM)真菌对金线莲生长发育、微量元素含量、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及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金线莲的高效栽培和富硒提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外源硒可提高金线莲叶绿素含量、微量元素含量、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及挥发性物质含量,接种AM真菌可进一步促进金线莲的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整体上以Se_(1)水平上述参数存在极值。土壤硒赋存形态中,Se_(1)水平及接种AM真菌处理下可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占比较高,铁锰氧化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硒占比较低,且结合植株相对生长率、硒含量及品质参数来看,Se_(1)Am_(1)处理优于Se_(1)Am_(2)。主成分分析表明,金线莲硒含量、生物活性成分(总酚、总黄酮、金线莲苷、多糖)含量、挥发性物质(醛、醇、酮)含量是判断施硒和AM真菌效果的主要指标,且其与土壤有效硒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外源硒与AM真菌组合施用可显著促进金线莲根际土壤硒活性,提高有效硒含量,从而提高金线莲的硒吸收、生物活性成分累积及挥发性物质含量,进而提高其药用品质,各处理中以施6 mg/L Se与接种根内根孢囊霉组合处理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AM真菌 土壤硒形态 生物活性成分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与富氢水配施对盐胁迫下绿豆幼苗生长及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武泉栋 张振鑫 +3 位作者 张丁 郭锋 申慧芳 王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6,共9页
为探究硒与富氢水配施对盐胁迫下绿豆幼苗生长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晋绿8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硒(2.5、5.0和7.5 mg·kg^(-1))与富氢水(25%、50%和100%)配施对1.5 g·kg^(-1)NaCl胁迫下绿豆幼苗生... 为探究硒与富氢水配施对盐胁迫下绿豆幼苗生长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晋绿8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硒(2.5、5.0和7.5 mg·kg^(-1))与富氢水(25%、50%和100%)配施对1.5 g·kg^(-1)NaCl胁迫下绿豆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盐胁迫处理绿豆幼苗株高、根长、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POD、CAT、SOD活性均受到显著抑制。(2)与盐胁迫相比,不同浓度硒与富氢水配施均能有效促进株高和根长,使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POD、CAT、SOD活性增强,丙二醛含量减少。(3)不同浓度硒与富氢水配施对盐胁迫下根际土壤细菌结构有一定影响,其中T8(7.5 mg·kg^(-1)亚硒酸钠+50%富氢水)和T9(7.5 mg·kg^(-1)+100%)处理则显著增加盐胁迫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ACE指数分别增加24.51%和19.67%,Chao1指数分别增加24.75%和19.97%。不同浓度硒与富氢水配施均能有效缓解绿豆幼苗盐胁迫,改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其中,7.5 mg·kg^(-1)亚硒酸钠与50%富氢水配施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氢水 根际土壤 细菌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良剂对富硒高镉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对硒、镉吸收的影响
8
作者 王钊 张小莉 +5 位作者 杨杰 陈继平 张浩楠 吕家珑 贾汉忠 代允超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7-525,共9页
为改良富硒高镉耕地土壤,本研究选取凹凸棒土、叶面硅肥、生物炭、微生物菌剂作为改良剂,通过单独或联合施用的方式,探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对硒、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土壤pH值、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机质含量... 为改良富硒高镉耕地土壤,本研究选取凹凸棒土、叶面硅肥、生物炭、微生物菌剂作为改良剂,通过单独或联合施用的方式,探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对硒、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土壤pH值、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土壤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土壤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土壤有效硒含量、有效镉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与单独施用生物炭或微生物菌剂处理相比,施用生物炭+微生物菌剂使土壤有效磷含量、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土壤有效镉含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施用凹凸棒土+叶面硅肥,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有效硒含量、玉米籽粒硒含量显著升高,同时土壤有效镉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施用生物炭+微生物菌剂、凹凸棒土+叶面硅肥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为富硒高镉耕地的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富硒高镉耕地 镉污染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农作物系统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熊佳毅 周卫军 +4 位作者 周雨舟 徐章倩 宁驰 欧阳凯 刘沛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1期43-52,共10页
为探明硒(Se)在土壤—农作物(水稻、玉米)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集并测定了1429组水田—水稻、1536组旱地—玉米样本,结合反距离权重插值、冷热点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对研究区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硒... 为探明硒(Se)在土壤—农作物(水稻、玉米)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集并测定了1429组水田—水稻、1536组旱地—玉米样本,结合反距离权重插值、冷热点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对研究区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硒的分布与富集特征及规律进行了研究,并解析了成土母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有机质含量(SOM),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和pH]、必需微量元素[铜(Cu)、锌(Zn)]、气候因素[海拔(ASL)、坡度(SLP)、年降水量(PRCP)与平均气温(TEMP)]与土壤硒、作物硒及作物富集因子(BCF)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田土壤平均硒含量0.66 mg/kg,富硒率80.13%;旱地土壤平均硒含量0.58 mg/kg,富硒率73.83%。(2)水田硒、旱地硒、稻米硒、玉米硒含量与水稻富集因子、玉米富集因子的Moran’s I指数分别为0.46、0.31、0.38、0.17、0.13、0.07,空间自相关程度为中等,受空间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影响。(3)成土母质对土壤硒的空间变异有显著影响,成土母质对稻米硒含量的影响大于玉米硒含量,可能与作物的种类有关。(4)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表明,PRCP、ASL、TEMP与SOM是研究区土壤硒含量的主要预测因子;PRCP、TEMP与ASL是作物硒含量的主要预测因子;SOM、PRCP是水稻富集因子的主要预测因子,SOM、ASL、TEMP是玉米富集因子的主要预测因子。本研究为相关地区富硒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作物硒 生物富集因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庆安地区土壤-作物系统硒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刘婷 张立 +3 位作者 吕石佳 张思宇 王刚 孙振伟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8-1107,共10页
我国土壤普遍缺硒(Se),近年来松嫩平原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壤带,但目前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硒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足,严重制约了富硒土地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以黑龙江省庆安地区土壤和农作物为研究对象,采集了8689件表层土壤样品... 我国土壤普遍缺硒(Se),近年来松嫩平原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壤带,但目前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硒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足,严重制约了富硒土地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以黑龙江省庆安地区土壤和农作物为研究对象,采集了8689件表层土壤样品、40件垂向剖面土壤样品、180套农作物及根系土样品,分析测试了各类样品总硒、重金属元素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硒含量为0.03~0.93 mg/kg,平均含量0.28 mg/kg,以足硒土壤为主,占比93.93%,Se垂向分布特征表现为表聚型,次生富集作用明显;成土母质以湖积物发育的土壤Se含量较高,土壤类型对Se含量影响较小,黑土和草甸土Se含量相对较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耕地土壤Se含量较高,不同作物籽实对Se元素富集能力强弱依次为:水稻>大豆>玉米。元素间的相关分析与统计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土壤有机质、pH是影响研究区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硒、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农作物籽实硒含量的关键因素,建议该地区以水稻、大豆逐渐代替玉米的种植结构调整可降低农作物缺硒风险,以满足居民硒健康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农作物 地球化学特征 影响因素 庆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地区富硒土地资源评价及开发潜力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欣 刘强 +2 位作者 丁小琴 杨贵芳 王丹菱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8-1118,共11页
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备受关注,然而,对于远离母岩的平原区富硒土壤评价标准还存在硒有效性评估不足和有机质考虑不全面等问题。本次研究在1∶5万土地质量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江苏海安里下河平原地区富硒土地资源分区及开发潜力评价,... 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备受关注,然而,对于远离母岩的平原区富硒土壤评价标准还存在硒有效性评估不足和有机质考虑不全面等问题。本次研究在1∶5万土地质量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江苏海安里下河平原地区富硒土地资源分区及开发潜力评价,以期为当地富硒农业布局规划及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潟湖相沉积区土壤硒含量明显高于周边土壤,硒含量最高达0.63 mg·kg^(-1),富集区面积约66 km^(2);土壤硒与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地形条件及有机质(SOM)等均出现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36、-0.60和0.86(P<0.01)。土壤富硒成因为古潟湖相的母质经表生富集作用形成的,有机质在成壤过程中对硒具有重要的吸附和固定作用,为表层土壤硒富集的关键因素。采用改进富硒土壤评价方法,圈定了优质富硒区、一般富硒区和潜在富硒区分布范围,面积分别为9.87、23.42和32.96 km^(2);小麦富硒率分别为86.7%、63.3%、33.3%,稻米富硒率分别为50%、25%、5%,小麦籽粒Se最高含量为0.20 mg·kg^(-1),总体上较稻米更易吸附硒。研究区有机质丰富,土地综合质量较好,富硒区成片分布,具有开发天然富硒小麦和水稻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壤 有效硒 里下河平原 有机质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硒镉高背景区域稻田富硒水稻生产的影响
12
作者 韦文茵 路丹 +3 位作者 龙海媛 李家瑜 索尔沁格 杨曙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78-83,共6页
为探讨生物炭对硒镉高背景区域稻田富硒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水稻产量、稻米硒、镉含量,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效态硒、镉含量和硒、镉形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用BC2水平的生物炭... 为探讨生物炭对硒镉高背景区域稻田富硒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水稻产量、稻米硒、镉含量,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效态硒、镉含量和硒、镉形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用BC2水平的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为6.2%,显著增加了糙米硒含量,降低了镉含量。施用生物炭提高了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并随着生物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施用生物炭提高了土壤有效态硒含量,降低了有效镉含量,其中BC3处理的土壤有效硒含量提高了118.3%,有效镉含量降低了20.2%;施用生物炭增加了土壤水溶态和交换态硒的含量占比,降低了土壤铁锰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硒的含量占比,其中对水溶态和交换硒影响较大,处理间的变异系数为21.4%和34.0%;施用生物炭可使土壤镉形态向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综上所述,适量生物炭施用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并实现稻米富硒降镉的目标,其中BC2处理的生物炭施用量效果最好,是富硒镉污染区农田生产富硒、安全水稻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水稻 富硒高镉土壤 硒形态 镉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海安里下河地区富硒土壤分布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晋炜 刘强 +5 位作者 任衍斌 丁小琴 杨贵芳 张松伟 胡利 张頔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84,共12页
【研究目的】近年来,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对于远离母岩的平原区富硒土壤成因尚不明确。以海安里下河地区为例,探讨平原区富硒土壤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而指导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研... 【研究目的】近年来,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对于远离母岩的平原区富硒土壤成因尚不明确。以海安里下河地区为例,探讨平原区富硒土壤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而指导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研究区1800组表层土壤样品和1000组土壤剖面样品地球化学数据,并给合以往研究资料,对数据开展了综合分析研究,采用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反演了母质沉积环境。【研究结果】研究区农用地表层土壤中Se含量最高达0.63 mg/kg,富集区(≥0.3 mg/kg)面积达66 km2。土壤垂向剖面上,耕作层(0~20 cm)、犁底层(20~40 cm)、心土层(50~80 cm)、底土层(80~100 cm)和深土层(150~180 cm)Se平均含量分别为0.23 mg/kg、0.18 mg/kg、0.13 mg/kg、0.12 mg/kg、0.11 mg/kg,表聚性十分明显;表层土壤Se含量与母质层呈高度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6~0.8(p<0.01)之间。地表高程与土壤Se含量出现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6(p<0.01),地势越高,土壤Se含量越低;土壤有机质与Se呈显著的正相关,成壤过程对硒具有重要的吸附和固定作用。【结论】研究区母质层主要受古潟湖-砂坝沉积体系的控制,富硒土壤主要为发育于古潟湖相的母质经表生富集作用形成,潟湖相沉积环境控制了土壤硒富集边界。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技术揭示了土壤硒富集控制因素,其中土壤有机质对于研究区Se的富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土壤硒富集的贡献率达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壤 土壤有机质 潟湖 里下河 成因 江苏海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连城县潜在富硒土壤典型种植区花生-土壤系统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14
作者 黄彪 鲁菲菲 +2 位作者 李巍 林永辉 吴建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10-1720,共11页
为了探究福建连城县潜在富硒土壤典型种植区花生-土壤系统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及进行健康风险评价,本研究采集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主要种植点土壤和花生样品各32份,使用原子荧光光谱仪(AF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Se及Ca、Cd... 为了探究福建连城县潜在富硒土壤典型种植区花生-土壤系统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及进行健康风险评价,本研究采集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主要种植点土壤和花生样品各32份,使用原子荧光光谱仪(AF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Se及Ca、Cd、Cr、Cu、Fe、K、Mg、Mn、Na、Pb、Zn等11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分析种植地土壤的污染情况,运用相关性分析研究花生对土壤中元素富集特征,并采用国际常用风险评估模型靶标危害系数(THQ)和综合危害指数(TTHQ)评价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Se含量为0.14~0.63 mg·kg^(-1),平均含量为0.25 mg·kg^(-1);花生中Se含量范围为0.006~0.079 mg·kg^(-1),平均含量为0.012 mg·kg^(-1)。各元素在土壤中含量平均值大小为K>Fe>Na>Ca>Mg>Mn>Cr>Zn>Pb>Cu>Se>Cd,在花生中含量平均值大小则为Mg>K>Ca>Mn>Zn>Fe>Na>Cr>Cu>Pb>Cd>Se。区域土壤内梅罗指数的平均值为0.61,说明研究区土壤整体处于清洁的水平,但Cd单项污染在警戒限水平的占56.3%。花生对不同元素富集系数差异明显,富集系数值大小顺序为Mg>Zn>Mn>Cd>K>Ca>Se>Cu>Cr>Pb>Na>Fe。花生对Mg、Zn富集系数均超过1,分别为2.838和1.009。花生样品中重金属元素以Cr含量为最高(0.18~0.81 mg·kg^(-1)),但所有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在国家安全标准范围内;样品中人体必需元素以Mg、K含量较高,其平均值分别为5.51、4.31 mg·kg^(-1)。相关性分析表明,花生中Cd、Cu、Na、Zn 4种元素与Se元素存在正相关,但不存在显著性;Pb元素含量与Se元素含量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表明,4种重金属通过花生的摄入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顺序为Cr>Cd>Pb>Cu,Cr是对研究区花生健康风险贡献率最大的因子;但研究区花生中Pb、Cd、Cr、Cu的THQ和TTHQ值均小于1,对人体健康无明显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土壤 金属元素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奉节县南部土壤-作物系统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5
作者 唐彦杰 王显卿 +3 位作者 何昌成 胡小兰 陈际行 胡小俊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75,共10页
为查明土壤硒元素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采集重庆市奉节县南部地区表层土壤样品2735件、农作物及其根系土样品各141件。通过对农作物硒含量、土壤样品中硒和其他理化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奉节县南部表层土壤硒含量为0.05~17.01 mg/kg,平均为... 为查明土壤硒元素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采集重庆市奉节县南部地区表层土壤样品2735件、农作物及其根系土样品各141件。通过对农作物硒含量、土壤样品中硒和其他理化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奉节县南部表层土壤硒含量为0.05~17.01 mg/kg,平均为0.45 mg/kg,足硒及富硒土壤总计占比97.02%;成土母质以炭质页岩及二叠系吴家坪组地层发育的土壤硒含量较高,平均硒含量分别为4.70和5.33 mg/kg;不同土壤类型中,黄壤中硒含量相对较高,为0.07~5.24 mg/kg,平均为0.60 mg/kg;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乔木林地硒含量最高,为15.4 mg/kg,平均为1.07 mg/kg,水田最低,为0.10~0.98 mg/kg,平均为0.20 mg/kg;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及土壤淋溶强度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不同作物籽实对硒元素富集能力强弱为水稻>玉米>萝卜。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及统计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壤有机质、pH及铁铝氧化物是影响研究区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硒含量是影响农作物籽实硒含量的关键因素,建议该地区采用水稻、玉米的种植结构来打造特色富硒农作物种植体系,促进当地富硒农作物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农作物 地球化学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岩溶区土壤硒含量影响因素及其储量研究
16
作者 丁峰 李杰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121,共10页
现有研究对岩溶区土壤硒储量特征的研究很少,而这一参数对区域富硒资源的战略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以典型岩溶地质单元——广西武鸣富硒区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2 547组表层土壤样本、134组深层土壤样本及220组剖面硒元素样本。... 现有研究对岩溶区土壤硒储量特征的研究很少,而这一参数对区域富硒资源的战略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以典型岩溶地质单元——广西武鸣富硒区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2 547组表层土壤样本、134组深层土壤样本及220组剖面硒元素样本。通过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等多元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土壤硒的地球化学特征、物质来源及其控制机制,并构建了硒储量计算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表层土壤硒含量呈现0.07~9.04 mg/kg的宽幅分布(均值0.85 mg/kg),具有显著的高背景值特征(变异系数为0.46%),其与深层硒元素呈极显著正相关(r=0.24,P<0.01),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r=-0.29,P<0.01)。(2)空间分布格局显示硒元素具有显著的分带性特征,PCA分析揭示其物质来源与基性岩地层存在成因关联,空间耦合分析表明高值区与复向斜构造带及水系沉积环境具有显著对应关系,证实地质背景对硒分布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3)方差分解表明土地利用对表层硒变异解释度达17.5%,显著高于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贡献,而深层硒分布未显现显著环境响应。(4)基于剖面数据的非线性回归分析,据此推导出分层积分储量计算公式,并拟量化了不同母质-土壤-土地利用复合系统的硒储量差异。研究结果为岩溶区富硒土地资源评价提供了定量化方法论框架,并为区域特色农业开发与生态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地球化学特征 影响因素 来源分析 硒储量 广西武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家湾稻田硒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17
作者 吴格格 王莉莉 +7 位作者 王晓虎 张泽洲 陈清清 宋佳平 王张民 孙辰璐 牛珊珊 尹雪斌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目的]探究余家湾万亩水稻基地的土壤-稻米系统中硒(Se)的空间分布特征、稻米中Se形态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余家湾地区富Se稻米的开发及高效利用土壤中Se元素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集余家湾万亩水稻基地75组耕地表层土壤样品与对... [目的]探究余家湾万亩水稻基地的土壤-稻米系统中硒(Se)的空间分布特征、稻米中Se形态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余家湾地区富Se稻米的开发及高效利用土壤中Se元素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集余家湾万亩水稻基地75组耕地表层土壤样品与对应稻米样品,检测土壤与稻米中Se、钙(Ca)、铁(Fe)、锌(Zn)等12种矿质元素的含量,以探讨Se与土壤中其它矿质元素关系,并通过Arc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Se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土壤总Se含量为35~350μg/kg,均值200μg/kg;土壤有效Se含量为19~44μg/kg,均值为28μg/kg。稻米总Se含量为13~96μg/kg,均值为31μg/kg;稻米硒代蛋氨酸(SeMet)含量最高,占总Se含量的64%~96%,平均为88%;硒代胱氨酸(SeCys_(2))占总Se含量的0%~22%,平均为5%;土壤有效Se与稻米中钾(K)、Ca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7和0.72(P<0.01),与稻米硼(B)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64(P<0.05);稻米中Se含量与土壤Ca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为0.63(P<0.05),且稻米中SeMet含量与土壤Ca含量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R^(2)=0.3777(P<0.05)。[结论]该研究区域整体上处于足Se水平,有效Se占比与恩施地区基本一致,潜在富Se能力强,虽籼稻比粳稻更易富Se,但稻米Se含量总体较低;影响土壤-稻米系统Se的分布主要与人类活动与元素互作等因素有关;Ca为无机Se转化为有机Se供能,以此来增加稻米中有机硒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稻米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余家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技术在土壤硒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潘明星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2期193-197,共5页
硒(Se)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摄入量须严格控制在安全阈值内,过量或缺乏均可能引发疾病;土壤是人体摄入硒元素的根本来源,因此准确高效地检测土壤中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具有操作便捷、化... 硒(Se)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摄入量须严格控制在安全阈值内,过量或缺乏均可能引发疾病;土壤是人体摄入硒元素的根本来源,因此准确高效地检测土壤中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具有操作便捷、化学干扰少、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和样品重现性好等优势,特别适用于环境样品中元素的痕量分析检测。重点综述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技术在土壤硒检测领域的技术演进,深入剖析了4类前处理方法(微波消解、石墨消解、超声波辅助消解、沸水浸提)的机理特征,系统评估了多元素同步检测与形态分析的技术进展,并对HG-AFS测定土壤硒的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
19
作者 刘永林 刘丁慧 +5 位作者 肖慧娴 钟明洋 赵家宇 刘怡 邓晓蓉 袁余洋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2-700,共9页
为研究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的影响,以近20年“退耕还林”历史的重庆江津区为例,分别采集旱地、水田和林地(天然林和次生林)表层土壤各40份、10份和40份,室内测试分析土壤p H、有机质、常量元素、总硒及其5种硒赋存形... 为研究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的影响,以近20年“退耕还林”历史的重庆江津区为例,分别采集旱地、水田和林地(天然林和次生林)表层土壤各40份、10份和40份,室内测试分析土壤p H、有机质、常量元素、总硒及其5种硒赋存形态。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土壤总硒、水溶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和有机结合态硒均高于旱地和水田;(2)次生林地土壤总硒、水溶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和有机结合态硒均显著高于旱地;(3)天然林和次生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旱地,且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总硒、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有机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均呈显著正相关。综合结果表明土地覆被类型及其转化显著影响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研究可为更好地管理和开发富硒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变化 硒形态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硒处理对弥勒珠芽魔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20
作者 何平 焦洪鹏 +5 位作者 吴吉利 麦顺之 冯先翠 江海燕 余磊 杨敏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1期161-166,171,共7页
[目的]探究外源硒处理对弥勒珠芽魔芋(以下简称珠芽魔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借助16S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外源硒处理下珠芽魔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并通过PICRUSt进一步解析相关群落的功能。[结果]外源硒处... [目的]探究外源硒处理对弥勒珠芽魔芋(以下简称珠芽魔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借助16S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外源硒处理下珠芽魔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并通过PICRUSt进一步解析相关群落的功能。[结果]外源硒处理同时增加了珠芽魔芋根际土壤内细菌群落的OTU丰度、特有细菌OTUs和群落多样性,其中OTU丰度及特有细菌OTUs分别是对照组的1.03和1.08倍。PCoA主坐标分析进一步发现外源硒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样本在第1主成分上发生了明显分离且间隔距离较远,表明2组间珠芽魔芋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物种组成分析发现,外源硒处理组根际土壤中放线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鞘氨醇杆菌属、链霉菌属、芽单胞菌属等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均较对照组有所增加。PICRUSt功能预测显示,外源硒处理后珠芽魔芋根际细菌群落的较多相关代谢功能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如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代谢等。[结论]外源硒处理会引起珠芽魔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变化,有利于营造稳定和更多样化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芽魔芋 根际土壤 外源硒处理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