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6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级恢复阈值的长江流域骤发干旱识别 被引量:1
1
作者 薛联青 张泽华 刘远洪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6,共8页
为探究恢复阈值设定对骤发干旱识别的影响以及骤发干旱时空特征,采用1979—2022年ERA5-Land土壤水分数据,设定第20、30和40百分位数的分级恢复阈值识别了长江流域骤发干旱事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骤发干旱频次以及强度较高区域均位于四... 为探究恢复阈值设定对骤发干旱识别的影响以及骤发干旱时空特征,采用1979—2022年ERA5-Land土壤水分数据,设定第20、30和40百分位数的分级恢复阈值识别了长江流域骤发干旱事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骤发干旱频次以及强度较高区域均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及长江流域东南部区域,骤发干旱频次较低区域的骤发干旱事件平均持续时间更长;1979—2022年长江流域骤发干旱特征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2022年骤发干旱持续时间及强度达到最大值;长江流域骤发干旱频次对恢复阈值最敏感,骤发干旱平均持续时间受恢复阈值影响表现出上游向中下游逐渐增大的特征,骤发干旱平均强度受恢复阈值影响程度最低;随恢复阈值升高,骤发干旱事件频次、平均持续时间上升,平均强度降低;低恢复阈值适用于识别短历时骤发干旱,高恢复阈值适用于识别季节尺度的骤发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发干旱 干旱识别 土壤水分百分位数 恢复阈值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安全保障分析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2
2
作者 姚仕明 姚立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共7页
目前长江流域基本建立了防洪减灾、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体系,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已初见成效,但影响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问题尚未根除。深入剖析了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特征与防御、水环境质量与重金属污... 目前长江流域基本建立了防洪减灾、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体系,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已初见成效,但影响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问题尚未根除。深入剖析了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特征与防御、水环境质量与重金属污染、水生生境与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现状与水资源调度、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围绕长江流域在水灾害防御、水环境质量提升、水生态系统修复、供水安全保障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挑战与重点,提出了防洪体系建设及水利工程优化调度、工业园区与沿江企业优化布局及生产工艺提升、岸线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枯水期用水安全保障与水资源监督管理、水土流失区划与分类治理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支撑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保障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安全 防汛抗旱 水生态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旱对水稻和土壤镉含量及镉抗性相关微生物的影响
3
作者 张慧 王谊 +3 位作者 杭晓宁 张健 廖敦秀 唐荣莉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0-16,共7页
在中海拔地区遭受旱灾的典型田块进行取样,采集轻度受旱、中度受旱、严重受旱田块的水稻(Oryza sativa L.)和土壤,测定土壤和水稻不同部位Cd含量,并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分析土壤镉抗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结果表明,土壤中镉含... 在中海拔地区遭受旱灾的典型田块进行取样,采集轻度受旱、中度受旱、严重受旱田块的水稻(Oryza sativa L.)和土壤,测定土壤和水稻不同部位Cd含量,并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分析土壤镉抗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结果表明,土壤中镉含量表现为严重受旱<中度受旱<轻度受旱,水稻各部分镉含量则呈相反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镉抗性相关微生物种类以中度受旱最多,其次为轻度受旱,严重受旱最少;NMDS分析显示,受旱程度显著影响镉抗性相关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3个受旱组中主要的微生物菌门,但各菌门相对丰度不同,其中严重受旱下土壤中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在属水平上,3个受旱组中占比最大的微生物均为出芽菌属(Gemmata),且严重受旱下土壤出芽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轻度受旱和中度受旱,中度受旱下土壤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轻度受旱下土壤Haliang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Alloactinosynnema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综上,严重受旱增加了糙米Cd含量,影响镉抗性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因此通过合适的水分管理有望降低土壤重金属的迁移,实现耕地的安全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旱 水稻(Oryza sativa L.) 土壤 镉抗性微生物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液流密度对极端土壤干旱的响应
4
作者 康敏敏 李平平 +6 位作者 万艳芳 段文标 于澎涛 王彦辉 张小全 李未来 高原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9-69,共11页
【目的】准确量化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的树干液流密度对极端土壤干旱的响应,明确其应对极端干旱胁迫的水分利用策略,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北京山区林水协调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4年生长季(5—10月),在北京市密云区五座楼林场选... 【目的】准确量化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的树干液流密度对极端土壤干旱的响应,明确其应对极端干旱胁迫的水分利用策略,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北京山区林水协调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4年生长季(5—10月),在北京市密云区五座楼林场选取侧柏(当地主要造林树种)人工林,设置1块20m×20m固定样地。采用热扩散液流探针连续监测树干液流密度变化,并同步观测气象因子和0~40cm土层土壤湿度(用土壤相对可利用水分REW表示),分析树干液流密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1)2024年生长季出现连续73天的极端土壤干旱(干旱期5月1日—7月12日),期间REW极低,平均仅为0.11,并伴随着持续高温和强太阳辐射。干旱降低了侧柏的树干液流密度,其在干旱期内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平均值仅为0.0044mL·cm^(-2)min^(-1),显著低于生长季内非干旱期的平均值(0.0202mL·cm^(-2)min^(-1))(P<0.01)。2)干旱胁迫使干旱期内晴天、阴天和雨天等天气类型的液流密度差异减小且不显著(P>0.05)。干旱期内的日间降雨使液流密度短暂回升,导致雨天的平均液流密度(0.0049mL·cm^(-2)min^(-1))略高于晴天和阴天,分别高4.3%和16.7%。3)干旱改变了液流密度的日变化模式和昼夜占比。非干旱期晴天和阴天的液流密度呈“单峰型”日变化模式,且日间液流密度占比达95%以上,而干旱期晴天和阴天的液流密度日变化呈“波谷型”,且日间液流密度占比大幅降低到44%和51%。干旱期的日间降雨会改变液流密度日变化特征,表现为随日间降雨量增加而增大,有可能日变化模式也恢复为“单峰型”,且日间液流密度占比也逐渐增加。4)侧柏树干液流密度在干旱期主要受气象因子(太阳辐射强度、饱和水汽压差、降水量)影响,而在非干旱期主要受气象因子和土壤湿度的共同影响。【结论】在极端土壤干旱胁迫下,侧柏会显著降低其液流密度,并改变液流密度日变化特征。在干旱期白天基本未测定到侧柏的树干液流,夜间反而测定到用于补充树体储水的液流。这表明侧柏具有较强的抗旱性,通过白天关闭气孔降低液流密度以减少蒸腾耗水、夜间维持较高液流密度以补充树体储水的方式来改变液流日变化模式和昼夜比例,从而形成较高的干旱胁迫环境适应性。因此,对于极易遭受土壤干旱胁迫的旱区阳坡瘠薄立地,应优先选择栽植耐旱性强的侧柏,并通过密度管理等措施降低林木蒸腾和蒸散耗水,维持基本的林水平衡。本研究阐明了侧柏适应严重土壤干旱胁迫的用水策略,为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林水协调综合管理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极端土壤干旱 土壤湿度 树干液流密度 日变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树苗生长的干旱胁迫响应取决于低序级根性状
5
作者 杨智慧 韦柳端 +5 位作者 于淼 董天心 张星宇 张新娜 马冰倩 徐程扬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1-89,共9页
【目的】分析1~3序级根系性状的变化及其对生长在不同土壤干旱胁迫程度中树苗的苗高、地径相对生长量的影响,揭示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的树种个体生长对干旱胁迫的1~3序级根系响应机制。【方法】选用生长速度、生态习性差异较大的4个树种... 【目的】分析1~3序级根系性状的变化及其对生长在不同土壤干旱胁迫程度中树苗的苗高、地径相对生长量的影响,揭示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的树种个体生长对干旱胁迫的1~3序级根系响应机制。【方法】选用生长速度、生态习性差异较大的4个树种(元宝枫、山桃、栓皮栎和栾树)的1年生实生苗,通过土壤水分梯度控制试验,测量1~5序级根系的平均直径(RD)、比根长(SRL)、比根表面积(SRA)和根组织密度(RTD),利用相对相互作用指数来评价干旱强度对苗木生长和根系性状的相对影响程度,分析了干旱胁迫对苗木的高相对生长量、地径相对生长量的影响,研究了低序级根系RD、SRL、SRA及RTD对高相对生长量、地径相对生长量的影响机制。【结果】土壤干旱对4个树种幼苗的高相对生长量、地径相对生长量均产生极显著的影响(P<0.001),并且这种影响的种间差异极显著(P<0.001),种间差异远大于干旱梯度间差异:严重干旱使元宝枫和栾树幼苗的高、地径生长同步降低,山桃幼苗的高、地径生长在干旱环境中向细、高方向发展,而栓皮栎幼苗的高、地径同步提高。苗木生长差异格局显著受到低序级(1~3序级)根系的RD、SRL、SRA及RTD变化的影响,与高序级(4和5序级)根系性状间相关性较低;幼苗的高相对生长量、地径相对生长量与低序级根的RD、SRA显著正相关(P<0.05),与低序级根的SRL、RTD显著负相关(P<0.05),即苗木的土壤资源获取策略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苗木地上生长。元宝枫和栾树幼苗的高、地径相对生长量较高,并伴随着较高的低序级根系的RD和SRA,即以资源获取对策适应干旱环境;而山桃和栓皮栎幼苗的高、地径相对生长量较低,并伴随着较高的SRL和RTD,即以保守策略适应干旱环境。【结论】土壤干旱对树木幼苗的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与低序级根系性状变化密切相关,且这种关系存在树种差异。在干旱土壤环境中,元宝枫和栾树幼苗依赖大量细根获取土壤资源,属于快速投资收益型;而山桃和栓皮栎的根系直径较大,属于慢速投资收益型。4个树种在土壤干旱环境中吸收根的性状总体上向避旱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序级根 根系功能性状 土壤干旱 树苗相对生长量 树种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S干旱监测指数结合PSO_RBFNN反演甘肃省胡麻出苗期土壤湿度
6
作者 杨慧 李玥 +6 位作者 武凌 吴兵 高玉红 剡斌 周慧 唐洁 赵永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7-277,共11页
针对目前单一的遥感干旱监测指数难以全面反映作物生长期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等问题,以甘肃省胡麻出苗期田间土壤相对湿度为研究对象,选取作物形态及绿度、冠层温度、冠层含水量等指标作为遥感干旱监测指数。利用MODIS遥感干旱监测指数... 针对目前单一的遥感干旱监测指数难以全面反映作物生长期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等问题,以甘肃省胡麻出苗期田间土壤相对湿度为研究对象,选取作物形态及绿度、冠层温度、冠层含水量等指标作为遥感干旱监测指数。利用MODIS遥感干旱监测指数和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实测数据,结合经过粒子群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PSO_RBFNN),构建了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反演模型,并基于BP_NN、RBFNN、PSO_RBFNN人工神经网络和逻辑回归(LR)4种机器学习方法,利用土壤相对湿度实测数据对不同模型反演结果的精度进行了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3种模型相对比,MODIS遥感干旱监测指数与PSO_RBFNN结合反演甘肃省胡麻出苗期的农田土壤相对湿度效果较好;模型对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相对湿度的反演结果平均精度分别达到89.91%和91.71%。与RBFNN、LR和BP_NN模型相比,PSO_RBFNN模型10 cm土层平均预测精度分别提高8.69个百分点、4.94个百分点、4.76个百分点,20 cm土层平均预测精度分别提高6.91个百分点、6.86个百分点、9.32个百分点。模型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1∶1斜线,PSO_RBFNN模型偏差最小,与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8和0.74,说明利用PSO_RBFNN模型反演有效,可为区域农田土壤湿度遥感监测反演提供新的案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壤湿度 干旱指数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矿粉和玻尿酸废液对紫花苜蓿减肥和耐旱效果的研究
7
作者 王涛 梁红怡 +6 位作者 王显 许钊 商建英 李彦明 陈清 崔建宇 常瑞雪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8-629,共12页
为解决肥料过量以及草地干旱问题,本文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中苜一号’)为供试作物,在常规和缺水条件下通过比较紫花苜蓿的株高、分枝数、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并检测土壤基本养分、土壤酶活以及紫花苜蓿酶活的变化,探究了硅藻... 为解决肥料过量以及草地干旱问题,本文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中苜一号’)为供试作物,在常规和缺水条件下通过比较紫花苜蓿的株高、分枝数、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并检测土壤基本养分、土壤酶活以及紫花苜蓿酶活的变化,探究了硅藻矿粉替代有机肥的可能比例及其对土壤及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同时设置叶面喷施稀释后的玻尿酸废液处理组,在生长过程中测量分析硅藻矿粉以及玻尿酸废液对土壤施肥效果和紫花苜蓿耐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硅藻矿粉最多可以减少羊粪有机肥10%的使用,其中碱解氮含量高于只施加羊粪有机肥组(90.91 mg·kg^(-1));在干旱条件下,20%硅藻矿粉替代有机肥在株高、分枝数、叶片数、叶面积以及叶绿素含量都显现出优势,其中紫花苜蓿的生长状况以及耐旱性与只施用羊粪有机肥的处理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或更为优越。因此,干旱条件下推荐硅藻矿粉替代比例为20%。玻尿酸废液的施用可以提高紫花苜蓿的养分利用效率,但是对于生长状况和耐旱性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干旱胁迫 土壤调理剂 硅藻矿粉 玻尿酸废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不同坡向华北落叶松林分蒸腾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8
作者 杨世纪 万艳芳 +5 位作者 白雨诗 王冬梅 于澎涛 王彦辉 王巍樾 陈瑜佳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20,共13页
【目的】在作为我国黄土高原重要水源地宁夏六盘山的半干旱区,定量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蒸腾对气象条件、土壤水分、林冠结构的响应规律及其坡向差异,为该区域林水协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3年5—10月,在叠叠沟小流域西北坡NW5... 【目的】在作为我国黄土高原重要水源地宁夏六盘山的半干旱区,定量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蒸腾对气象条件、土壤水分、林冠结构的响应规律及其坡向差异,为该区域林水协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3年5—10月,在叠叠沟小流域西北坡NW50°、正北坡N0°、东北坡NE30°的典型坡面中部,各设置1块20m×20m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连续监测树干液流密度、气象因子(表示为日潜在蒸散量PET)和0~60cm土层含水量(表示为相对土壤含水量REW),并定期监测林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分析不同坡向林分蒸腾对PET、REW和LAI的响应。【结果】1)2023年生长季(5—10月),正北坡林分日均蒸腾量最大(0.93mm·d^(-1)),比西北坡(0.59mm·d^(-1))和东北坡(0.73 mm·d^(-1))分别高0.34、0.20 mm·d^(-1);在干旱期(REW<0.45)的林分蒸腾各坡向间较接近且差异不显著(P>0.05)。2)林分日蒸腾量随REW和LAI增加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上升并渐趋稳定的变化,可用指数函数描述;随PET增加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上升并在达到某峰值后略微下降的变化,可用二项式函数描述。3)林分日蒸腾量对PET的响应在非干旱期(REW>0.45)显著强于干旱期(REW<0.45),表现为林分蒸腾量随PET增加的增长速率在非干旱期大于干旱期,且阴坡林分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半阴坡林分;而干旱期林分蒸腾量受到土壤水分的限制,表现为林分蒸腾随REW增加呈快速增加趋势,且半阴坡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阴坡,即半阴坡林分蒸腾对土壤干旱的响应比阴坡林分更敏感。基于各因子对林分蒸腾影响的贡献率分析,发现REW是导致干旱期林分蒸腾差异的主导因素,平均贡献率为10.21%,且在半阴坡样地的抑制效果最明显(11.8%);在非干旱期,LAI是导致林分蒸腾差异的主导因素,偏离正北方向越大时LAI抑制林分蒸腾效果越弱。【结论】在持续土壤干旱期,华北落叶松林分蒸腾受到土壤干旱的明显抑制,其中土壤水分相对较好的阴坡林分的蒸腾受到的土壤干旱限制作用低于半阴坡林分。在未来森林管理中,考虑到干旱事件会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应根据不同坡向进行管理。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具有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林水协调管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林分蒸腾 坡向 干旱 土壤水分 潜在蒸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禾本科植物对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贾红磊 安昊东 +1 位作者 王晴 李成涛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8,共6页
以秦岭腹地凤县典型铅锌尾矿区周边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黑麦草、剪股颖、百慕大草三种类型的草本植物进行室内盆栽实验,阐述了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不同禾本科植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期筛选... 以秦岭腹地凤县典型铅锌尾矿区周边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黑麦草、剪股颖、百慕大草三种类型的草本植物进行室内盆栽实验,阐述了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不同禾本科植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期筛选出能够适合在金属矿区修复中种植的耐旱性草本植物.结果表明:相比剪股颖和百慕大草,黑麦草在该土壤条件下能够具有较高的生物量累积,且在干旱条件下生物量降低的较少(P<0.05),黑麦草的丙二醛(MDA)含量与电导率(EC)较低,说明其具有较好的耐旱能力和较高的重金属耐受能力(P<0.05).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黑麦草中Cd、Pb和Zn的含量最高,且对Cd的富集系数可达到0.98,种植黑麦草对土壤中Cd的去除效率高达50%以上,Pb的去除效率为15.5%.因此,研究认为黑麦草对于凤县矿区Pb、Zn和Cd污染土壤具有更好的修复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干旱 土壤修复 植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干湿边界的淮河流域麦田墒情反演
10
作者 陈鹏宇 翟亚明 +3 位作者 黄明逸 朱成立 杜炜 涂昕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8-141,共14页
根据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ought index,TVDI)的区域土壤含水率反演对于流域旱情监测、水资源规划等具有极大潜力,但TVDI特征空间干湿边量化的经验性和不确定性易导致反演精度受限。提出了TVDI干湿边多目标优化求... 根据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ought index,TVDI)的区域土壤含水率反演对于流域旱情监测、水资源规划等具有极大潜力,但TVDI特征空间干湿边量化的经验性和不确定性易导致反演精度受限。提出了TVDI干湿边多目标优化求解方法,通过最大化TVDI与地表反照率(Albedo,A)、土壤部分红波反射率(Soil red band reflectance,Rs,red)和土壤部分近红外波反射率(Soil near-infrared band reflectance,Rs,nir)的相关性实现特征空间干湿边定量求解,并对淮河流域麦田墒情进行了反演分析。结果表明:TVDI干湿边优化求解时,地表反照率对墒情反演精度的提升占主导作用,权重为0.5~0.8,其次是土壤红波和土壤近红外波反射率,分别为0.1~0.2和0.1~0.3;优化后TVDI对生育期内气象干旱变化具有更好的响应,特征空间涵盖范围增加了24.05%~54.02%,干边截距增加了1.72%~5.69%,干边斜率减小了8.04%~66.51%;优化后TVDI与实测土壤含水率的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增加了33.12%~82.61%,反演土壤含水率时的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NRMSE)降低了5.09%~20.52%、7.73%~21.16%、7.69%~21.27%,在不同生育期和土层深度均能保持较高精度;2023年淮河流域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0~40 cm平均土壤含水率分别为0.242、0.255、0.259、0.237 cm^(3)/cm^(3),流域内河南省和山东省麦地墒情较低,适宜在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进行补充灌溉。综上,干湿边多目标优化求解方法提升了TVDI在区域尺度麦田墒情反演的适应性和准确性,可为旱情监测及防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可靠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冬小麦 土壤墒情反演 干旱指数 NSGA-Ⅱ 干湿边界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水后历史干旱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及其胞外酶活性的遗留效应
11
作者 曾江涛 韩诗慧 +5 位作者 何彧 彭铮 徐江兵 刘蕾 马闻聪 邓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583-8598,共16页
长期干旱和随后的复水过程是许多陆地表层土壤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在复水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所主导的变化,很可能才是干旱对土壤产生深远影响的真正根源。在极端天气逐渐加剧的当下,这一过程对森林土壤的影响至关重要。实验采集经过8年... 长期干旱和随后的复水过程是许多陆地表层土壤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在复水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所主导的变化,很可能才是干旱对土壤产生深远影响的真正根源。在极端天气逐渐加剧的当下,这一过程对森林土壤的影响至关重要。实验采集经过8年干旱处理和未经过干旱处理(对照)的中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土壤样品,开展室内不同水平复水(田间持水量的40%、60%和80%)培养实验,并对培养前后的土壤进行微生物群落及其胞外酶活性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壤真菌丰度以及10-20 cm土壤有机碳和总磷含量,以及β-半乳糖苷酶(GAL)和β-葡萄糖苷酶(BG)的活性。不同复水处理下,对照土壤微生物群落组分和丰度变化不大,但在复水60%处理下土壤微生物胞外酶活性普遍高于其他两个处理,表明60%复水处理可能最适合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复水后历史干旱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丰度在不同程度上仍低于对照处理,其中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是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的关键环境因子。复水后历史干旱土壤微生物胞外酶活性均能快速回复至对照水平,但在复水40%处理下历史干旱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胞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水平,导致该土层土壤有机碳在历史干旱和对照之间差异显著。此外,历史干旱也降低了复水60%处理下(由25.56 g/kg到20.53 g/kg,P=0.053)和复水80%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由24.92 g/kg到17.58 g/kg,P<0.01)。这些发现表明历史干旱对中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在短期复水时具有明显的遗留效应,即延缓土壤微生物群落恢复但可能会在低水平复水后更大程度上刺激土壤微生物胞外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极端气候下,无论是长期干旱还是短期复水后均可能会导致我国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库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长期干旱 复水 遗留效应 微生物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哌鎓对中国南方红壤侵蚀区芒萁抗旱性的诱导
12
作者 冯柳俊 陈志强 +2 位作者 陈志彪 罗立津 王健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2-259,共8页
全球气候变暖使干旱胁迫愈发严重,生态环境因此面临挑战。芒萁是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植物,增强其抗旱性以覆盖环境恶劣区域是该区的治理关键之一,而甲哌鎓能够促进植物抗逆性。因此,选择了南方红壤侵蚀区典型代... 全球气候变暖使干旱胁迫愈发严重,生态环境因此面临挑战。芒萁是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植物,增强其抗旱性以覆盖环境恶劣区域是该区的治理关键之一,而甲哌鎓能够促进植物抗逆性。因此,选择了南方红壤侵蚀区典型代表长汀县为样地,从形态性状、养分和逆境生理三个方面探讨甲哌鎓喷施对芒萁抗旱性的诱导。结果表明,甲哌鎓使干旱胁迫下芒萁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相对含水率变小,而叶组织密度和叶干物质含量增加,叶厚度基本不变;甲哌鎓喷施显著促进芒萁N和P的积累,最终使干旱胁迫样地和对照样地芒萁N含量无显著差异;甲哌鎓喷施促使脯氨酸含量增加但未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00 mg·L^(-1)浓度的甲哌鎓喷施对芒萁抗旱性的诱导效果较好。综上,甲哌鎓能够通过影响叶片形态性状和养分吸收与积累以提高芒萁抗旱性,并一定程度上诱导芒萁抗旱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萁 干旱胁迫 甲哌鎓 水土流失 养分 形态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与水分条件下黄腐酸对旱区土壤磷有效性及玉米生长与磷吸收的调控效应
13
作者 莫桂梅 张泽坤 +3 位作者 贺露露 金倩玮 杜宜春 何红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66-1377,共12页
【目的】干旱和缺磷影响土壤磷有效性并限制旱区作物生长。研究不同磷水平和水分条件下黄腐酸对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植物生长和磷吸收的作用效果,对旱区磷养分高效利用和农业发展有着现实意义。【方法】以玉米为供试作物,以黄绵土为基质... 【目的】干旱和缺磷影响土壤磷有效性并限制旱区作物生长。研究不同磷水平和水分条件下黄腐酸对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植物生长和磷吸收的作用效果,对旱区磷养分高效利用和农业发展有着现实意义。【方法】以玉米为供试作物,以黄绵土为基质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盆栽试验。其中,磷素设置低、中、高3个水平:P 30 mg/kg(P30)、P 60 mg/kg(P60)和P 120 mg/kg(P120);水分设置正常供水(W1)、轻度干旱(W2)和中度干旱(W3)3个水平,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60%和45%;黄腐酸3个水平分别为0(FA0)、50 mg/kg(FA1)和100 mg/kg(FA2)。玉米生长60天后收获,测定玉米株高、生物量和磷含量,同时测定土壤pH、速效磷、磷组分、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根际有机酸。【结果】施用黄腐酸提高了干旱条件下土壤磷有效性,其效应与磷水平和水分条件有关。在P60W2和P120W2条件下,FA1和FA2处理通过酸化效应使得土壤pH显著降低0.14~0.21个单位,驱动土壤速效磷和活性磷含量分别增加15%~19%和44%~47%;在P60W3条件下,FA2处理增加酒石酸盐含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且酒石酸盐含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黄腐酸还可以通过促进根际有机酸的分泌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在3个磷水平的干旱条件下,黄腐酸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在P30W2条件下,FA1和FA2处理降低了玉米各部位的干生物量(35%~39%)和植物磷累积量(20%~38%)。但在P60W2和P120W2条件下,施用黄腐酸对玉米生长和磷吸收有促进效果。在P60W2条件下FA2处理磷吸收效率增加38%,P120W2条件下FA1处理玉米株高增加10%,FA2处理根磷含量增加12%。【结论】在干旱且土壤磷素为中、高水平下,施用黄腐酸可通过酸化效应和有机酸调控效应,驱动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增加土壤速效磷和活性磷含量,提高土壤磷有效性,但仅在轻度干旱条件下,施用黄腐酸能促进玉米生长和磷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腐酸 干旱 土壤磷有效性 玉米生长 磷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及陆面反馈的可能贡献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祎 陈海山 董寅硕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9-244,共16页
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异常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此次极端复合事件的发生机理,本文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极端复合事件的基本特征和异常环流特征,并结合陆气耦合指数,探讨与土壤湿度... 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异常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此次极端复合事件的发生机理,本文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极端复合事件的基本特征和异常环流特征,并结合陆气耦合指数,探讨与土壤湿度相关的陆面反馈对此次复合事件的影响及可能机理。结果表明,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高温干旱复合天数高达20天,为1979年以来最高;西太副高异常西伸,南亚高压异常东伸,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深厚的异常高压控制,局地表现为强烈的辐合下沉运动,下沉绝热增温是导致近地面温度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西风急流北移增强,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不利于水汽在长江流域辐合,导致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偏少,进而形成此次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此外,同期局地土壤湿度异常偏低,陆气耦合指数异常偏高,说明此时温度异常受到与土壤干燥有关的蒸发和感热加热的影响。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偏干会导致感热通量增加,有利于对流层中上层反气旋环流发展,异常高压在局地形成下沉运动,造成云量减少,入射短波辐射增加,进而导致地表增温且不利于降水的形成。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进一步量化了长江中下游局地土壤湿度对温度的贡献为65.6%。陆气耦合及陆面反馈的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减少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土壤湿度 陆面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持续干旱及再湿润的响应
15
作者 孙志强 韩春雪 李海港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5-546,共12页
气候变化下频繁和严重的干湿循环事件对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本研究2023年在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荒漠草原生长季初期(5—6月)和旺盛期(7—9月)设置了持续干旱及再润湿模拟试验,测定土壤总呼吸(... 气候变化下频繁和严重的干湿循环事件对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本研究2023年在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荒漠草原生长季初期(5—6月)和旺盛期(7—9月)设置了持续干旱及再润湿模拟试验,测定土壤总呼吸(Soil respiration,Rs)和土壤异养呼吸(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Rh),同时测量表层土壤温度、湿度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对样地进行了植被调查。结果表明:持续干旱及再湿润均显著影响Rs与Rh,生长季旺盛期Rs和Rh较生长季初期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更强烈;Rh是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的主要成分,占比约为63.0%,其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显著;土壤自养呼吸(Soil autotrophic respiration,Ra)主要受植被生物量的影响,但由于土壤根际微生物受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影响,Ra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线性关系不显著。本研究对评估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平衡与量化土壤碳排放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 土壤异养呼吸 土壤自养呼吸 干旱胁迫 复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常见气象干旱指数在新疆的适宜性评估
16
作者 陈珍 蔡朝朝 +2 位作者 马楠 戴硕 王震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0-269,共10页
利用新疆地区2001—2022年间的4种常用气象干旱指数(SPI、SPEI、PDSI、SC-PDSI),通过其与土壤湿度、河川径流量和陆地水储量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对历史典型干旱时间的响应能力,同时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四... 利用新疆地区2001—2022年间的4种常用气象干旱指数(SPI、SPEI、PDSI、SC-PDSI),通过其与土壤湿度、河川径流量和陆地水储量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对历史典型干旱时间的响应能力,同时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四种指数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评估各指数在新疆地区的适宜性。结果表明:(1)PDSI指数与土壤湿度、河川径流量呈现出最强的相关性,与陆地水储量变化量的相关性仅次于SC-PDSI;在典型干旱事件反映上,PDSI指数表现最优。(2)新疆整体正处于湿润状态;在时间序列上,四种干旱指数均反映出研究时段内新疆地区轻微变干的趋势(趋势值均在-0.01左右),干湿突变点出现的时间和数量也各不相同。(3)整体来看,在空间分布上,新疆北部、中部和中南部的干旱程度高于新疆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相比PDSI的描述情况,SC-PDSI指数较其他三种干旱指数表现出较大的趋势率变化幅度(趋势率范围为-0.3054~0.3237),对干湿变化幅度描述过重、SPI描述过轻、SPEI描述情况相近。总体而言,PDSI指数在新疆地区的适宜性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指数 适用性分析 土壤湿度 河川径流量 陆地水储量 新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干旱期稻田土壤水分衰减规律及影响机理
17
作者 刘方平 冼婷婷 +1 位作者 徐涛 杨士红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4期41-47,共7页
在晚稻不同生育期设置非充分灌溉处理和正常灌溉处理,测定试验期间土壤含水率、日腾发量、气象因子数据,分析各生育期非充分灌溉下土壤水分、日腾发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含水率和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探究鄱阳湖流域季节性干旱期稻田... 在晚稻不同生育期设置非充分灌溉处理和正常灌溉处理,测定试验期间土壤含水率、日腾发量、气象因子数据,分析各生育期非充分灌溉下土壤水分、日腾发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含水率和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探究鄱阳湖流域季节性干旱期稻田土壤水分的衰减规律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非充分灌溉下,晚稻各生育期的土壤水分下降速率整体大于正常灌溉;土壤含水率日平均下降速率以分蘖前期最大,抽穗开花期最小。(2)晚稻各生育期的日腾发量均呈不规则波动变化状态,其中以分蘖前期最大,抽穗开花期最小;各生育期日腾发量平均值均小于正常灌溉。(3)晚稻各生育期日腾发量和土壤含水率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拔节孕穗前期呈极显著正相关性,表现为对缺水最为敏感,短期内缺水容易产生干旱;各生育期日腾发量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表现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季节性干旱 非充分灌溉 土壤含水率 日腾发量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响应干旱的时空动态
18
作者 宋仕燕 祁旭阳 +4 位作者 田露荷 陆欣雨 王颖颖 吴侗昱 张添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916-4926,共11页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有机碳汇潜力库,也是响应气候变化敏感的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引发的不同干旱严重威胁了区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不同类型干旱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影响的解析仍然不足。采用黄...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有机碳汇潜力库,也是响应气候变化敏感的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引发的不同干旱严重威胁了区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不同类型干旱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影响的解析仍然不足。采用黄土高原定位观测站点的AGPP数据、遥感估算的AGPP(2004—2020年)和气候要素数据集,解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系统AGPP时空动态变化,探讨了干燥度指数(AI)、大气饱和水汽压差(VPD)和土壤水分(SM)的时空动态格局及其与AGPP年际变异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近20年AGPP总体增加了38.30%,主要植被恢复区的AGPP增加了56.45%,并且呈现出AGPP均值越大的区域增加速率越快的空间分异规律;SM和AI具有显著的增加趋势,VPD不具有显著的趋势性变化;AGPP与SM和AI的年际变异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VPD年际变异的相关性不显著。AGPP与SM、AI和VPD的年际动态响应关系表明,在主要植被恢复区和整体区域水文和气象干旱主导了区域生态系统AGPP的年际变异,而大气干旱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将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提升生态碳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总初级生产力 土壤水分 大气饱和水汽压差 干旱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平原复合农业干旱和高温事件的特征变化——以蚌埠站为例
19
作者 黄禹鑫 朱永华 +5 位作者 王启猛 吕海深 陆玟 王怡宁 朱嘉琪 孙千桢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9,共9页
为了更精准地进行水资源调配并制定应对复合农业干旱和高温事件(CADHEs)风险的田间管理对策,需要明晰淮北平原冬小麦在抽穗-灌浆期、灌浆-成熟期以及夏玉米全生育期内CADHEs的特征趋势及潜在驱动因素。基于五道沟水文试验站从1986—202... 为了更精准地进行水资源调配并制定应对复合农业干旱和高温事件(CADHEs)风险的田间管理对策,需要明晰淮北平原冬小麦在抽穗-灌浆期、灌浆-成熟期以及夏玉米全生育期内CADHEs的特征趋势及潜在驱动因素。基于五道沟水文试验站从1986—2021年的日均温度和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数据,使用标准化温度和土壤湿度指数来识别CADHEs,研究对比了气温突变年(1994年)前后CADHEs的发生频率、烈度以及最大连续天数的变化趋势,并通过Copula方法确定了CADHEs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浆-成熟期和夏玉米拔节-抽雄期CADHEs的发生频率最高,分别为13和23 d/a;这两个时期CADHEs的烈度最大,且存在较多极值,分别可达5.68和6.00;在这两个关键生长期内,出现连续5 d及以上CADHEs的频率最高,并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最长连续天数分别达到了12和21 d;温度与土壤湿度之间的相关性变化是导致CADHEs增加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温度本身的变动。研究成果为更精确地进行水资源调配,以及制定有效的田间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是对于如何调整灌溉制度和提升田间管理水平以应对CADHEs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和高温事件 标准化温度 土壤湿度 驱动因素 COPULA函数 淮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樟子松幼苗生长、土壤养分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20
作者 王文富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对樟子松幼苗生长特性、土壤养分含量以及渗透调节物质产生的影响。[方法]取2 a生状况良好、无病虫害且长势趋于一致的樟子松幼苗,在人工干预方式下,分别设置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和对照组4组干... [目的]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对樟子松幼苗生长特性、土壤养分含量以及渗透调节物质产生的影响。[方法]取2 a生状况良好、无病虫害且长势趋于一致的樟子松幼苗,在人工干预方式下,分别设置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和对照组4组干旱胁迫,比较不同干旱胁迫水平下对樟子松幼苗生长特性、土壤养分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1)生长特性: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剧,樟子松生长状况逐渐变劣,其苗高、地径呈现降低趋势,重度干旱<中度干旱<轻度干旱<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土壤养分:对照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明显高于三组干旱胁迫,表现为空白对照组>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P<0.05);3)调节物质:干旱胁迫水平越高,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越高,重度干旱>中度干旱>轻度干旱>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干旱胁迫水平下,对樟子松幼苗生长、土壤养分含量均产生一定影响,但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升,有效保护根系活力,所以,可通过提高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植株抗旱能力,降低干旱胁迫对植株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干旱胁迫 生长特性 土壤养分 可溶性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