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8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ified Conway Method for soil available nitrogen testing
1
作者 于增寿 黄德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2期106-109,共4页
The ideal reducing reagent in testing available nitrogen of soil by Conway Methodis Devard‘s alloy.The optimum ratio of soil:Devard’s alloy:1.0N NaOH solution is 5.0g:0.2g:5ml.When reaction goes on at 30℃ for 4 hou... The ideal reducing reagent in testing available nitrogen of soil by Conway Methodis Devard‘s alloy.The optimum ratio of soil:Devard’s alloy:1.0N NaOH solution is 5.0g:0.2g:5ml.When reaction goes on at 30℃ for 4 hours,the rate of soil NO<sub>3</sub>-N reduction is about 90%,and the recovery rate of soil NH<sub>4</sub>-N is about 95%.Some organic nitrogen can be measured at thesame time.This method is defined as the Modified Conway Method and the soil N-min is r=0.982(n=10).In predicting soil nitrogen supplying power,the Modified Conway Method takesonly 1/6 of time needed by Conway Method.The Modified Conway Method can also be used forthe measure of soil N-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available NITROGEN Conway METHOD Devard’s ALLOY RE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Biochar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s 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ollisol and Soybean's Biomass
2
作者 Zhang Shuaikun Xu Zhiyuan +4 位作者 Shi Fangfang Yang Jing Luo Xu Jiang Zhenfeng Liu Zhihu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3期33-41,共9页
Long term tillage in mollisol of Northeast China has led to an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Biochar,a carbon material,changes the soil carbon pool and physical-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ft... Long term tillage in mollisol of Northeast China has led to an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Biochar,a carbon material,changes the soil carbon pool and physical-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fter adding to the soil.However,the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 and biochar amount.So,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oybean growth in a two-year pot experiment were detected at three level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hree biochar additions(0,1%and 10%).The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wo biochar application rates.The 1%biochar addition had no positive effect on the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based the two-year experiment.However,10%biochar applic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il water content(8.0%-39.7%),the total porosity(9.7%-21.3%),pH(0.26-0.84 unit),organic matter content(89.0%-261.2%),and the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29.0%-109.1%).The biomass of soybean increased by 19.4%-78.1%after biochar addition,yet,the soil bulk density reduced at the range of 12.6%-26.0%by 10%biochar addition.Only the 100-grain weight was cor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 of biochar and the native soil organic matter.All the indicators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iochar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 was weak in mollisol.The effects of biochar on the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relied on its amount.When biochar is applied to the soil,the amount of biochar should be considered rather than the native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R soil organic matter bulk density available nutr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有效性与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平 聂浩 +3 位作者 郎漫 施明杨 杨彬妍 罗小三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9-609,共11页
重金属污染是我国耕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可能会对土壤养分状况产生潜在影响。为探究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有效性与酶活性的影响,以铜(Cu)、镉(Cd)污染水稻土为对象,开展水稻盆栽试验,分析施用0.1%... 重金属污染是我国耕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可能会对土壤养分状况产生潜在影响。为探究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有效性与酶活性的影响,以铜(Cu)、镉(Cd)污染水稻土为对象,开展水稻盆栽试验,分析施用0.1%和0.4%(质量比)的聚丙烯酸(PAA)、聚丙烯酰胺(PAM)、聚乙烯醇(PVA)和腐殖酸(HA)这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后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与酶活性的变化,并阐明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对照(CK)处理相比,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7.4%~22.7%、4.9%~68.9%、5.3%~20.7%和5.1%~108.5%,土壤结构改良剂施用量越高,各养分含量增幅越大。施用0.1%和0.4%的PAA后收获期水稻根中全磷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78.8%和90.6%,其余处理水稻根中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则分别降低了11.6%~41.7%、26.4%~70.6%和18.3%~58.7%;施用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处理水稻秸秆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14.0%~87.1%、62.0%~524.2%和6.4%~31.9%;施用0.1%和0.4%的PAM后稻米全氮含量较CK处理分别降低了15.1%和12.2%,而施用PAA、PVA和HA后稻米全氮含量增加了6.1%~23.1%,施用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后稻米全磷和全钾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7.3%~21.1%和2.4%~20.1%。施用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处理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17.8%~94.3%、18.5%~163.0%和2.0%~22.0%,施用PAA和HA后土壤脲酶活性较CK处理降低了3.3%~5.0%,而施用PAM和PVA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CK处理增加了3.8%~71.0%。综上,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能够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养分有效性及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利于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保持,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过程中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改良剂 重金属污染 养分有效性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条山不同混交类型油松林土壤化学特性
4
作者 马淑敏 法蕾 +4 位作者 吴迪 吴莎 辛学兵 王海霞 裴顺祥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725,共8页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理配置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层,J3土壤pH显著高于J1和J2;在0~10cm表层,J1土壤养分显著提高,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速效P含量比J2分别高35.6%、42.65%、10.87%、38.95%、18.03%。随土层加深,3种林型土壤pH变化不显著;除速效P外,土壤养分显著降低,土壤养分呈明显的表聚效应。有效养分比率表示林分对土壤养分的活化能力。J1显著提高10~20cm土层N元素的有效养分比率,较J2、J3分别提高20.44%、24.03%;J1显著提高10~20cm和20~40cm土层P元素的活化能力。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土壤有机质是N、P养分的重要来源,它们的变化往往具有一致性,土壤pH则通过影响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土壤养分。综上所述,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明显优于油松纯林和油松-华山松混交林,因此,可以通过营造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模式,改善油松人工纯林的土壤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中条山 混交林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有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细菌群落对稀土元素镧、钆、钇及秸秆还田的响应
5
作者 金姝兰 满百膺 +4 位作者 段桂兰 金德才 张洲 保琼莉 胡忠俊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501,共16页
探讨不同类型、不同量的稀土与不同比例的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轻、中、重不同稀土矿区秸秆科学还田及土壤修复精准施策提供有益参考。分别将不同量的轻稀土元素镧(La)、中稀土元素钆(Gd)、重稀土元素钇(Y)及秸秆添加至对应... 探讨不同类型、不同量的稀土与不同比例的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轻、中、重不同稀土矿区秸秆科学还田及土壤修复精准施策提供有益参考。分别将不同量的轻稀土元素镧(La)、中稀土元素钆(Gd)、重稀土元素钇(Y)及秸秆添加至对应的PVC桶内(每桶装有1000 kg土壤),使添加的稀土及秸秆在土壤样品中的含量分别达0 mg·kg^(-1)(稀土)、1%(秸秆),0 mg·kg^(-1)(稀土)、2%(秸秆),500 mg·kg^(-1)(稀土)、1%(秸秆),500 mg·kg^(-1)(稀土)、2%(秸秆),1000 mg·kg^(-1)(稀土)、1%(秸秆),1000 mg·kg^(-1)(稀土)、2%(秸秆),探讨土壤细菌群落的不同响应。实验表明,添加秸秆可提高土壤N、P、K含量及pH值,稀土添加量为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2%的土壤样品全磷、全氮、铵态氮、有机质、速效钾、pH均高于稀土添加量为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1%的样品;随着稀土添加量的升高,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降低,La、Gd、Y添加量为1000 mg·kg^(-1)的土壤细菌α多样性、OTU数均低于500 mg·kg^(-1)的样品。La、Gd、Y与秸秆添加至土壤,细菌群落反应和生物毒性不同,毒性大小表现为Y>La>Gd,对Y有极高耐受性的菌是厚壁菌门,其余大部分物种显著被Y抑制,Y与Alicyclobacillus及Bacillus正相关,与其他大部分菌属负相关;La与Cellulomonas正相关,与Candidatus Solibacter负相关,Gd与Massilia和Candidatus Solibacter正相关。通过三维荧光发现,秸秆添加量为2%的样品,其溶解性有机物(DOM)与稀土元素形成的络合物较显著,络合物影响了稀土形态,降低了其生物有效性,从而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导致Y添加量为50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1%的样品,土壤细菌致病功能显著高于Y添加量为50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2%的样品,前者相关值是后者的1.36倍;La添加量为100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1%的样品,其通过KEGG预测功能在pathway.L2层级检测到的癌症指标显著高于La添加量为100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2%的样品,前者相关值是后者的1.51倍。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重稀土元素的毒性大于轻、中稀土,随着浓度增大其对微生物的毒性增强;土壤细菌受稀土、秸秆、土壤理化性质、气温等影响显著,细菌又反作用于土壤理化性质;稀土元素与DOM形成了有机络合物,影响了稀土元素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有机络合物的形成影响了土壤细菌的功能;不同稀土种类与添加量及不同量的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细菌群落 生物有效性 秸秆还田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浸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土壤中有效钼含量
6
作者 田丽 雷建容 +4 位作者 陈春秀 何娟 肖春 阳路芳 杨晶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36-1643,共8页
目前土壤有效钼的检测标准在样品前处理上耗费时间长,试剂用量大,研究一种高效快捷的检测方法,满足大批量样品检测的时效性意义重大。以草酸-草酸铵作为浸提剂,采用超声浸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建立了土壤中有效钼的... 目前土壤有效钼的检测标准在样品前处理上耗费时间长,试剂用量大,研究一种高效快捷的检测方法,满足大批量样品检测的时效性意义重大。以草酸-草酸铵作为浸提剂,采用超声浸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建立了土壤中有效钼的分析方法。称取样品2.50 g,加入25.00 mL草酸-草酸铵浸提剂,超声浸提20 min,将样品稀释5倍,以^(103)Rh作为内标,用ICP-MS在动能歧视模式(KED)下选用^(98)Mo质量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待测液稀释5倍后选用^(98)Mo质量数测定,^(103)Rh内标回收率在90.0%~98.0%,呈稳定趋势,质谱干扰和基体背景干扰均得到有效消除。通过11份全流程空白的测定,方法检出限为0.003 mg/kg,国家标准物质6次平行测定的相对误差和RSD均小于5%。建立的方法准确性高,适合于大批量样品有效钼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浸提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土壤 有效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对富硒稻田土壤有效硒及富硒稻米生产的影响
7
作者 黄太庆 陈锦平 +4 位作者 江泽普 廖青 邢颖 潘丽萍 刘永贤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172,共7页
研究不同轮作体系下水稻自然富硒能力差异,确定较好的冬种绿肥种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富硒稻田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大田开展紫云英-水稻(T1)、油菜-水稻(T2)和肥田萝卜-水稻(T3)3种轮作试验研究,并以冬闲-水稻为对照(CK),系统分... 研究不同轮作体系下水稻自然富硒能力差异,确定较好的冬种绿肥种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富硒稻田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大田开展紫云英-水稻(T1)、油菜-水稻(T2)和肥田萝卜-水稻(T3)3种轮作试验研究,并以冬闲-水稻为对照(CK),系统分析不同冬种绿肥品种对土壤硒富集、土壤有效硒、水稻生长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绿肥-水稻轮作体系中,绿肥翻压时和水稻成熟期的土壤有效硒含量均与绿肥硒总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并且稻谷硒含量与水稻孕穗期土壤有效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绿肥种植对硒的吸收累积存在明显差异,其硒总累积量表现为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与稻田土壤有效硒含量的结果相一致。冬种绿肥有助于提高下一季稻米硒含量,T1、T2和T3处理糙米硒含量分别比CK提高57.7%、51.6%和25.9%,但有机硒含量占比与CK均无显著差异。可见,冬种绿肥可影响土壤有效硒含量,进而影响水稻对硒的吸收,其中,冬种紫云英更有利于提高富硒稻田土壤有效硒含量和稻谷硒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水稻轮作 土壤有效硒 硒总累积量 富硒水稻 稻米硒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葡萄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和适宜施钾量研究
8
作者 孙洪仁 朱凯迪 +3 位作者 王彦 张吉萍 王尚波 王志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20,共11页
【目的】钾是保证葡萄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营养元素。我们整合近几十年全国各地的葡萄施钾试验结果,研究了葡萄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以期为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葡萄”、“施肥”、“... 【目的】钾是保证葡萄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营养元素。我们整合近几十年全国各地的葡萄施钾试验结果,研究了葡萄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以期为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葡萄”、“施肥”、“钾”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采用“零散实验数据整合法”,建立我国葡萄缺钾处理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回归方程。采用“土壤养分丰缺分级改良方案”,对土壤速效钾含量进行分级。采用“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应用公式”,计算不同目标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情形下各个丰缺级别土壤的葡萄适宜施钾量。【结果】共检索到葡萄施钾论文52篇,获得80组包含不施钾和施钾处理葡萄产量数据,及对应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数据,建立我国葡萄缺钾处理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回归方程为:y=13.686 ln(x)+20.225。我国葡萄土壤速效钾第1~6级丰缺指标依次为:≥340、164~340、79~164、38~79、19~38和<19 mg/kg。当葡萄目标产量15~60 t/hm^(2)、钾肥利用率40%~60%、土壤速效钾丰缺级别1~6级时,第1~6级土壤适宜施钾量分别为0、14~83、28~165、41~248、55~330和69~413 kg/hm^(2);钾肥利用率为60%、55%、50%、45%和40%的适宜施钾量范围分别为0~275、0~300、0~330、0~367和0~413 kg/hm^(2);目标产量为15、22.5、30、37.5、45、52.5和60 t/hm^(2)的适宜施钾量范围分别为0~103、0~155、0~206、0~258、0~309、0~361和0~413 kg/hm^(2)。【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葡萄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推荐施钾系统,可为我国葡萄测土施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测土施肥 Meta分析 土壤速效钾 丰缺指标 施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和pH对Olsen法测定有效磷的影响
9
作者 王登芝 任忠秀 +2 位作者 李寒 薛思远 栾亚宁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8-254,共7页
Olsen法是测定中性、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最常用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需用无磷活性炭脱去有机质颜色和用2,4-硝基酚或对硝基酚酸碱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这使得操作步骤繁琐而耗时,危险试剂使用易污染环境。以Olsen法为基础,采用钼蓝-抗坏血酸... Olsen法是测定中性、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最常用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需用无磷活性炭脱去有机质颜色和用2,4-硝基酚或对硝基酚酸碱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这使得操作步骤繁琐而耗时,危险试剂使用易污染环境。以Olsen法为基础,采用钼蓝-抗坏血酸分光光度法测定两种国家认证标准土壤样品和采自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15种不同土壤类型的农业表层土壤样品的有效磷(Olsen-P)含量,其中钼锑抗显色剂中含有5.5 mol/L(H^(+))H_(2)SO_(4)、10 g/L钼酸铵、0.5 g/L酒石酸锑钾和15 g/L抗坏血酸。采用标准曲线中添加有机质(腐植酸)和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对磷(P)标准曲线的影响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活性碳和指示剂对土壤样品Olsen-P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45.6 g/kg和pH在6.69~9.07范围内,不使用无磷活性炭脱去有机质颜色和不用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对Olsen-P的测量结果没有显著影响,相对误差在-10.9%~8.3%,并且与常规方法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y=1.0006x,R^(2)=0.9994)。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在一定范围对Olsen-P的测量结果没有显著影响,并且作为干扰因素被消除,同时优化了Olsen法使其测定有效磷更加准确、高效和环保,从而更好地满足农业和其他行业对土壤有效磷测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磷 OLSEN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 土壤有机质 土壤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速效养分和烟株碳氮代谢的影响
10
作者 张鲁民 宋文峰 +4 位作者 周磊 吕亚媚 李艳 吕凯 欧阳铖人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20-27,共8页
耕作方式通过改变烟田烟株生长微环境而影响烟株生长。为探究山地植烟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烟株生长和烟叶产值的影响,以烤烟K326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宽垄处理(WR)、宽窄行处理(WNR)、常规处理(CK)不同耕作方式下烟株农艺性状、烟叶碳氮代谢... 耕作方式通过改变烟田烟株生长微环境而影响烟株生长。为探究山地植烟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烟株生长和烟叶产值的影响,以烤烟K326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宽垄处理(WR)、宽窄行处理(WNR)、常规处理(CK)不同耕作方式下烟株农艺性状、烟叶碳氮代谢酶活性、烟叶产量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WR、WNR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21.98%、58.72%,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5.79%、40.54%,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24.95%、16.47%,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29.29%、20.54%;WNR处理的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分别比WR处理增加了30.12%、32.84%,但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与WR处理间差异不显著。WR、WNR处理的硝酸还原酶(NR)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显著高于CK处理,WR处理的烟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α-淀粉酶(α-AL)活性显著高于WNR、CK处理。与CK相比,WR、WNR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5.65%、4.23%,产值分别增加10.26%、6.89%,表明WR、WNR处理可以改善烟株的农艺性状。综上,宽垄种植方式不仅增加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促进烟株生长;而且增加了烟叶的碳氮代谢酶活性,促进了烟叶产量、产值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宽垄 土壤速效养分 碳氮代谢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大豆生长季土壤有效氮供给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世杰 黄绍敏 +5 位作者 张水清 郭斗斗 宋晓 张珂珂 岳克 郭腾飞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1-403,共13页
为探究施肥模式对潮土区大豆生长季土壤有效氮供给的影响,本研究基于3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取4种处理:不施肥(CK)、施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秸秆还田(SNPK)与氮磷钾化肥+有机肥(MNPK),测定分析大豆生长季内土壤铵态氮(NH_(4)^(... 为探究施肥模式对潮土区大豆生长季土壤有效氮供给的影响,本研究基于3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取4种处理:不施肥(CK)、施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秸秆还田(SNPK)与氮磷钾化肥+有机肥(MNPK),测定分析大豆生长季内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变化动态,以及参与土壤氮素转化的有机氮矿化酶活性、氨化作用强度与硝化潜势。结果表明,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可提高土壤全氮、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这对土壤脲酶、酰胺酶、蛋白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及氨化作用强度和硝化潜势的提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土壤NH_(4)^(+)-N含量与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酰胺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NO_(3)^(-)-N含量与氨化作用强度、硝化潜势呈极显著正相关。SNPK、MNPK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高于NPK、CK处理。潮土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与大豆地上部氮素吸收呈极显著正相关,并最终影响大豆生长;成熟期SNPK、MNPK处理下的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均高于CK、NPK处理。综上所述,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可通过提高全氮、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正向调控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作用强度与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效氮供给能力,促进大豆生长。本试验结果可为潮土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有效氮 有机氮矿化酶 氨化作用强度 硝化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调理剂种类及施用量对石灰性褐土镉有效性及小麦镉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雪晴 赵欧亚 +6 位作者 刘蕾 肖广敏 孙世友 侯利敏 王策 王凌 茹淑华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9-807,共9页
为探讨施用土壤调理剂对镉(Cd)污染石灰性褐土的钝化效果,通过盆栽试验,以不施用土壤调理剂为对照(CK),选择4种土壤调理剂(无机类调理剂、有机无机复合类调理剂、铁改性有机类调理剂和巯基改性黏土矿物类调理剂,分别用SF、GF、IMP和SGP... 为探讨施用土壤调理剂对镉(Cd)污染石灰性褐土的钝化效果,通过盆栽试验,以不施用土壤调理剂为对照(CK),选择4种土壤调理剂(无机类调理剂、有机无机复合类调理剂、铁改性有机类调理剂和巯基改性黏土矿物类调理剂,分别用SF、GF、IMP和SGP表示)为对象,每种调理剂分别设置两个施用量(SF:0.75%和1.5%;GF:1.5%和3.0%;IMP:1.5%和3.0%;SGP:0.75%和1.5%),分析了土壤调理剂种类及施用量对种植在Cd污染石灰性褐土上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各器官干重和Cd含量、籽粒微量元素和Si含量、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土壤调理剂处理后小麦根、茎秆、叶片和颖壳的干重与小麦籽粒Fe和Cu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而IMP和SGP处理的籽粒干重均显著增加;施用土壤调理剂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小麦各器官Cd含量,且高剂量处理的效果均优于低剂量处理,其中1.5%SGP处理的小麦籽粒Cd降幅最大(90.25%);除3.0%IMP处理外,其余施用土壤调理剂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小麦籽粒Zn含量;IMP和SF处理可显著降低小麦籽粒Mn含量;3.0%IMP、1.5%SF、GF和SGP处理的小麦籽粒Si含量均显著升高。与CK相比,SF、GF和SGP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幅24.71%~92.37%),其中0.75%SGP处理的效果最佳;SF、GF、3.0%IMP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0.27~2.24),除SF处理外,其他施用土壤调理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0.75%SF处理对土壤电导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土壤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铁含量,显著增加有效Si含量。综合考虑土壤调理剂对土壤化学性质、土壤Cd的钝化效果、小麦籽粒Cd吸收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推荐0.75%SGP为Cd污染石灰性褐土上最佳土壤调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 土壤调理剂 小麦 石灰性土壤 镉有效性 镉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对红壤硅磷形态转化、有效性及大豆植株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家欣 邓金环 +1 位作者 田纪辉 蔡昆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目的】大量研究证实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养分有效性及促进作物生长。中国南方地区红壤硅、磷元素有效性低,有必要研究生物炭添加对其化学形态和植物吸收的影响。【方法】以富硅的稻秆生物炭和稻壳生物炭为供试材料,研究... 【目的】大量研究证实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养分有效性及促进作物生长。中国南方地区红壤硅、磷元素有效性低,有必要研究生物炭添加对其化学形态和植物吸收的影响。【方法】以富硅的稻秆生物炭和稻壳生物炭为供试材料,研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1%、2%、4%)的生物炭对红壤硅、磷形态转化和有效性以及大豆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生物炭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性酸含量,提高土壤pH和C/N,增加土壤有效阳离子交换量及盐基饱和度,且添加量越大,涨幅越显著;稻秆生物炭的效果显著高于稻壳生物炭。生物炭处理的土壤有效态硅和活性磷组分NaHCO_(3)−Po的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4.1%~85.0%和175.2%~2139.6%。添加生物炭显著增加大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改善根系形态,提高大豆根系和叶片的硅含量,促进根系对硅、磷元素的吸收转运,其中秸秆生物炭效果更为显著。【结论】施用秸秆和稻壳生物炭显著影响酸性土壤的磷素和硅素形态及转化,提高了养分有效性,促进植株对硅和磷的吸收和利用,其中秸秆生物炭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红壤 有效态硅 活性磷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和稻糠对稻田土壤硅素转化及水稻硅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丽雯 陈剑珠 +1 位作者 宁川川 蔡昆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为促进有机物料循环利用、提高稻田土壤硅有效性,设计2季水稻盆栽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对照(CK)、0.5%秸秆(JG1)、1%秸秆(JG2)、1.5%秸秆(JG3)、0.5%稻糠(DK1)、1%稻糠(DK2)、1.5%稻糠(DK3),研究2种有机物料稻秆和稻糠不同用量对土壤硅... 为促进有机物料循环利用、提高稻田土壤硅有效性,设计2季水稻盆栽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对照(CK)、0.5%秸秆(JG1)、1%秸秆(JG2)、1.5%秸秆(JG3)、0.5%稻糠(DK1)、1%稻糠(DK2)、1.5%稻糠(DK3),研究2种有机物料稻秆和稻糠不同用量对土壤硅形态、水稻植株硅吸收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富硅有机物料显著提高土壤水溶性硅、有效硅、有机结合态硅、无定形硅含量,总体上与用量成正比,以稻糠处理的提高幅度较高。与CK相比,1%、1.5%稻糠施用分别使土壤水溶性硅含量提高18.85%~46.58%,有效硅含量提高11.51%~118.82%,有机结合态硅含量提高21.88%~51.95%,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含量提高3.38%~19.17%,无定形硅含量提高6.41%~22.14%。2种有机物料提高水稻茎叶硅含量和积累量,稻糠施用效果更显著;与CK相比,秸秆和稻糠施用分别使水稻茎叶硅积累量显著提高0.60~2.51倍、1.33~4.08倍。2种有机物料提高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综上,2种有机物料都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硅有效性,促进水稻对硅的吸收,其中稻糠的提高幅度更大,但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看,秸秆更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 稻糠 土壤硅形态 硅有效性 硅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加土壤团聚体中芳香碳比例和土壤养分有效性
15
作者 郭昕宇 赵巍 +5 位作者 吴春艳 唐旭 尹昌 孙涛 郭彬 李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5-1108,共14页
【目的】团聚体粒级大小及其有机碳的化学结构,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储存与转化,也会影响由胞外酶活性驱动的磷素转化等过程。探究有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团聚体粒级比例及相应的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影响,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稻... 【目的】团聚体粒级大小及其有机碳的化学结构,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储存与转化,也会影响由胞外酶活性驱动的磷素转化等过程。探究有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团聚体粒级比例及相应的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影响,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稻油轮作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11年,试验包括不施肥对照(CK)、氮钾肥(NK)、氮磷钾肥(NPK)、有机肥(M)、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5个处理。2023年5月对油菜进行测产,同时采集土壤样品,用筛分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分析土壤中磷含量、胞外酶活性及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氮磷钾含量,利用13C-NMR分析土壤有机碳结构组成。【结果】与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及全量和速效氮、钾含量,提高了土壤和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效磷含量,对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磷含量无显著影响;NPKM处理大团聚体、小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分别显著提升(P<0.05)。本试验条件下,NPKM处理获得了较高的油菜籽粒和秸秆产量,是CK、NPK处理的2~4倍左右。与CK、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降低各粒级团聚体中烷基碳比例,提高芳香碳和羰基碳比例,但是烷氧碳比例仅在粉黏粒级团聚体中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小粒级团聚体中芳香碳和羰基碳比例与土壤有效磷、无机磷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分别与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与长期不施肥或NPK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团聚体土壤有机碳中芳香碳、羰基碳含量,促进了土壤中有机磷的转化,减少了磷的固定,进而提高了土壤磷的有效性,更有利于油菜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有效性 土壤团聚体 土壤胞外酶活性 有机碳化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土壤有效养分联合浸提测定方法的建立
16
作者 李正雄 傅国海 +6 位作者 杨建豪 张育维 钟永红 杜森 高祥照 史建国 汪洪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2-544,共13页
快速测定土壤有效养分,评价土壤肥力水平,为指导科学施肥提供重要依据。常规测试方法存在耗时长、分析步骤繁琐等问题。选择9种不同类型土壤,设置浸提液体积、振荡时间、振荡温度、浸提液pH值四个因素,采用正交设计L^(9)(3^(4))试验,研... 快速测定土壤有效养分,评价土壤肥力水平,为指导科学施肥提供重要依据。常规测试方法存在耗时长、分析步骤繁琐等问题。选择9种不同类型土壤,设置浸提液体积、振荡时间、振荡温度、浸提液pH值四个因素,采用正交设计L^(9)(3^(4))试验,研究方法最佳浸提条件;对浸提方法测定值与常规方法测定值、玉米作物生物量及养分吸收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浸提方法测定值影响因素依次为浸提液pH值、浸提液体积、振荡时间、振荡温度。浸提液pH值对土壤养分测定值影响明显。土壤中磷、钾、钙、镁、硫、铁、铜、锌等有效养分含量测定值和常规法测定值、与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植株养分吸收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一种土壤有效养分联合浸提测定方法,命名为G20方法,浸提程序组合为:称取5.00 g土壤样品,加入50.00 mL浸提液(pH=2.5),25℃和180 r/min下振荡15 min,过滤待测液中养分元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一次同时测定。G20方法能够同时提取多种土壤有效态养分元素,可表征土壤有效养分供应水平,有望可用于土壤测试推荐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养分 正交试验 联合浸提 校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下栗钙土田土壤水分浸润与释水特征
17
作者 韩云杰 宋晋辉 +3 位作者 张立峰 高伏龙 卢海涛 张继宗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5,136,共9页
为明确冀西北地区滴灌条件下栗钙土农田土壤水分的运移特征与对作物生产的有效性。本试验在中壤质和砂壤质栗钙土田分别设置5、10、15、20和25 mm滴灌量处理,监测不同滴灌量下土壤湿润体形态特征、分析土体可供作物利用的释水量。结果表... 为明确冀西北地区滴灌条件下栗钙土农田土壤水分的运移特征与对作物生产的有效性。本试验在中壤质和砂壤质栗钙土田分别设置5、10、15、20和25 mm滴灌量处理,监测不同滴灌量下土壤湿润体形态特征、分析土体可供作物利用的释水量。结果表明:两种栗钙土下滴灌水分均呈现以滴灌点为中心,径向与纵向递减的双向非均匀分布特征。在较低滴灌量下土体湿润剖面呈“半球状”;中壤质栗钙土田超过15 mm后,湿润剖面呈“水盂状”;砂壤质栗钙土田在较低滴灌量时就以“水盂状”润湿土壤。对湿润体水分空间分布与可供水数量的模拟分析,明确了不同滴灌量下,表征“水盂状”湿润体相对含水率加权平均值的位点,以及期望相对含水量下限时,一定土层厚度的释水量。研究结果可为冀西北地区依水调根、促进根-水耦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技术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量 栗钙土 湿润体特征 水分空间分布 释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功能菌配施协同促进设施樱桃番茄连作土壤质量提升及养分吸收
18
作者 史永佳 陈义轩 +5 位作者 张爱佳 沈玥 周明慧 黄玉威 孟军 刘赛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4-1150,共17页
【目的】设施栽培土壤集约化利用强度大,养分失衡、有效性低等问题突出,削弱了土壤微生物维持养分循环和土壤健康的功能。通过研究生物炭与功能菌配合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酶活性和作物养分吸收的效应,旨在为研制基于生物炭的微生物肥... 【目的】设施栽培土壤集约化利用强度大,养分失衡、有效性低等问题突出,削弱了土壤微生物维持养分循环和土壤健康的功能。通过研究生物炭与功能菌配合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酶活性和作物养分吸收的效应,旨在为研制基于生物炭的微生物肥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连作3年的设施樱桃番茄栽培土壤为供试土壤,开展盆栽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水稻秸秆炭与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单独施用(B、P1、P2、P3)以及配施(BP1、BP2、BP3),同时设置空白对照(CK),所有处理均基施等量复合肥。在成熟期(移栽后90天),取根区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酶活性,测定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调查植株生物量和产量。【结果】与CK相比,BP1、BP2、BP3处理根区土壤全碳含量分别提高了31.0%、30.1%和15.4%,碳氮比分别增加了18.2%、19.2%和14.4%,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45.2%、63.3%和47.1%,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50.8%、56.7%和38.4%,樱桃番茄产量分别增加了65.1%、44.5%和50.4%,与CK相比,BP1和BP2处理土壤质量指数分别增加了85.3%和123.0%。BP1处理土壤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11.3%和29.8%,分别较P1处理增加了36.2%和24.5%,BP2处理土壤酸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较CK分别增加了25.7%和8.4%。与CK相比,BP1、BP2、BP3处理植株根系氮含量分别提高了33.5%、24.9%和17.8%,磷含量分别提高了46.7%、47.3%和76.9%,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14.6%、159.8%和252.8%。BP2处理根系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40.0%、175.0%和405.0%。植株地上部和根系养分含量总体上与土壤质量指数(SQI)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尤以根系最为明显。【结论】生物炭的功能主要在于改善土壤养分有效性,提高碳含量;功能菌的作用为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樱桃番茄的养分吸收和积累。生物炭与3个功能菌配施,均可有效提高根区连作土壤全碳和速效磷钾含量,提升碳氮比,最终提高樱桃番茄养分吸收和产量。其中,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配施提高土壤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的效果较为显著,与巨大芽孢杆菌配施提高磷酸酶活性的作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土壤 生物炭 功能菌 土壤质量指数 养分有效性 樱桃番茄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岩山地不同生境淡竹蔸根和鞭根氮磷根际效应
19
作者 陈永镇 王光如 +5 位作者 于鸿莹 周利平 张扬 黎祖尧 施建敏 申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7,共9页
【目的】探寻不同生境下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 Clure蔸根和鞭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供应特征与根际效应差异,为喀斯特生境植物的养分管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石灰岩山地裸岩率的不同划分了连续土(... 【目的】探寻不同生境下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 Clure蔸根和鞭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供应特征与根际效应差异,为喀斯特生境植物的养分管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石灰岩山地裸岩率的不同划分了连续土(CS)、半连续土(SCS)、零星土(SS)3种生境,对3种生境淡竹林设置样地调查,进行淡竹不同类型根系土壤取样,测定其养分含量及根际效应,分析不同生境下淡竹根系土壤养分含量及根际效应的变化。【结果】1)随着裸岩率的升高,淡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有效磷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以SS生境淡竹蔸根非根际土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最高,分别为(28.10±1.70)、(2.81±0.35)mg/kg;有效磷则以SCS生境鞭根的非根际土含量最高,为(5.97±0.23)mg/kg,不同生境类型土壤铵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2)淡竹铵态氮根际效应随裸岩率的升高呈现由正效应转变为负效应的趋势,分布范围为-6.56%~44.57%。硝态氮根际效应在3种生境中变化趋势与铵态氮相同,分布范围为-35.22%~1.33%。3)蔸根和鞭根土壤有效磷含量及根际效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石灰岩山地淡竹蔸根和鞭根的根际效应无显著差异,但从不同生境淡竹根系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根际效应来看,淡竹具有喜铵厌硝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竹 石灰岩山地 根际效应 土壤有效态养分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DTPA浸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步测定土壤中10种有效态元素
20
作者 昌晓宇 涂田华 +3 位作者 张康康 刘清兰 靳丹丹 张标金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04-1616,共13页
土壤中元素有效态含量与土壤肥力、农作物生长及可食部位微量元素和重金属积累密切相关。研究土壤中有效态元素的有效提取方法及检测手段是评估土壤质量和生态风险的必要条件。以江西省宜春市富硒地区镉污染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10... 土壤中元素有效态含量与土壤肥力、农作物生长及可食部位微量元素和重金属积累密切相关。研究土壤中有效态元素的有效提取方法及检测手段是评估土壤质量和生态风险的必要条件。以江西省宜春市富硒地区镉污染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10种不同类型的浸提剂,比较分析不同浸提剂对Zn、Mn、Cu、Fe、Pb、As、Cr、Ni、Se、Cd微量元素和重金属有效态的浸提效果,筛选出最优的可同步浸提10种元素有效态的浸提剂,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土壤样品中有效态元素进行测试,并进行方法优化。结果表明:0.05 mol/L AB-DTPA对土壤中Zn、Cu、Ni、Fe、Pb、Cd、Cr等7种有效态元素提取效果最佳;0.05 mol/L EDTA对有效态Mn提取效果最优,其次为0.2 mol/L HOAC-0.5 mol/L NH_(4)OAC-0.005 mol/L DTPA和0.05 mol/L AB-DTPA;0.1 mol/L NaOH对有效态As与Se提取效果最优,其次为0.05 mol/L AB-DTPA。方法的检出限为0.008~1.7μg/L,测定下限为0.03~5.0μg/L,精密度为0.30%~2.2%,总体平均加标回收率99.2%。AB-DTPA浸提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能够满足同步测定Zn、Mn、Cu、Fe、Pb、As、Cr、Ni、Se、Cd等10种有效态元素的要求,适用于土壤中多种有效态元素批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效态元素 浸提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