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红壤基质组分对磷吸持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6
- 1
-
-
作者
王艳玲
章永辉
何园球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2-559,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901146)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No.10KJB210003)
+1 种基金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资助
-
文摘
在红壤旱地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8年)中,选取了无机肥试验区的NPK、NP、NK、PK,有机无机配施试验区的CK、CK+猪厩肥(BM)及CK+花生秸秆(SR)等7个施肥处理土壤,测定了土壤磷吸持指数(Phosphate sorption index,PSI),分析了PSI与红壤最大吸磷量(Xm)的相关关系,讨论了土壤pH、有机质、黏粒、铁铝氧化物及无机磷酸盐等基质组分对PSI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磷或配施有机肥均可显著降低红壤PSI值,随着土壤pH的升高、有机质及铁结合态磷酸盐(Fe-P)含量的增加,红壤PSI显著降低;土壤游离铁铝氧化物及黏粒含量越高,PSI也越大。PSI与Xm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Xm=0.5PSI+412.8,n=15,r=0.967**,p<0.01),因此,可以用PSI替代Xm来表征土壤固磷能力,亦可由PSI的大小来推断土壤磷的供磷能力。
-
关键词
红壤
磷吸持指数
有机质
PH
铁铝氧化物
磷酸盐组成
-
Keywords
Red soil
phosphate sorption index(psi)
Organic matter
pH
Iron-Aluminum oxides
Inorganic phosphate
-
分类号
S158.5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团聚体磷素固持与释放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8
- 2
-
-
作者
王经纬
王艳玲
姚怡
徐江兵
樊剑波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生态气象环境研究中心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40-1250,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286
41571130053)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Y412201419)资助~~
-
文摘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26年的旱地红壤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选取无机肥试验区的NPK、NK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试验区的对照(CK)、CK+稻秆(RS)、CK+花生秸秆还田(PS)、CK+绿肥(FR)及CK+猪厩肥(PM)等7个肥料处理土壤,采用湿筛法逐级提取并得到粒级依次为>2 mm、2~1 mm、1~0.25 mm与0.25~0.053 mm的团聚体土壤样品;通过室内分析获得了土壤及各粒级团聚体的全磷(TP)、有效磷(Available P)、水溶性磷(CaCl_2-P)、土壤磷素吸持指数(PSI)及土壤磷素饱和度(DPS)等指标值,并探讨了上述测定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可有效保持旱地红壤的供磷水平,配施猪厩肥可显著增加旱地红壤及大小团聚体的TP、有效磷及CaCl_2-P含量、降低土壤PSI并显著增大旱地红壤DPS,加大了旱地红壤磷素的流失风险;随着土壤中>1 mm粒级团聚体数量的增多,旱地红壤磷素储量显著增加,磷素固持能力显著下降,土壤磷释放潜能随之增大。由DPS、有效磷及CaCl_2-P的分段线性拟合方程可以推断得出,当旱地红壤中有效磷为168~260 mg kg^(-1)时或DPS<28%,土壤磷素具有潜在流失风险;当有效磷≥260 mg kg^(-1)或DPS≥28%,土壤磷素具有极高的流失风险,应立即停止施用磷肥尤其是有机磷肥,并重新调整施肥方案,以避免土壤磷素流失及其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
关键词
旱地红壤
长期施肥
团聚体
磷素饱和度(DPS)
土壤磷素吸持指数(psi)
-
Keywords
Upland red soil
Long-term fertilization
Aggregates
Degree of phosphate saturation ( DPS )
soil phosphate sorption index ( psi )
-
分类号
S158.5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2.4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红壤磷素径流流失特征
被引量:4
- 3
-
-
作者
刘娟
张乃明
徐红娇
张淑香
-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云南省土壤培肥与污染修复工程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3-110,共8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201208-2)。
-
文摘
土壤磷素流失已成为地表水富营养化的重要威胁,红壤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分布面积大,研究红壤磷素累积与流失特征可为红壤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防止区域地表水污染提供科学依据。选取红壤区牧草地、休闲地、玉米地、菜地、大棚5种常见土地利用方式,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红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磷素累积状况、形态组成和随地表径流的迁移特征及其环境阈值。结果表明:(1)供试土壤Olsen-P含量的范围为6.81~178.17 mg/kg,土壤溶解态活性磷(CaCl 2-P)含量的范围为0.29~8.26 mg/kg,藻类可利用总磷(NaOH)的变化范围为30.34~369.81 mg/kg,不同利用方式红壤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磷素累积;(2)不同利用方式红壤的磷吸持指数PSI范围为31.95~47.05,均值大小表现为牧草地>玉米地>菜地>休闲地>大棚;(3)红壤地表径流中TP的浓度范围为0.245~2.073 mg/L,TDP浓度范围为0.023~0.308 mg/L,PP浓度范围为0.223~1.826 mg/L,不同场次降雨地表径流中TP和PP平均浓度和流失量大小与土壤表层Olsen-P含量分布规律一致,TDP平均浓度表现为大棚>菜地>旱地玉米>牧草地>休闲地,而TDP流失量却表现为大棚>菜地>牧草地>休闲地>旱地玉米;径流输出以PP为主,占TP的比例为82.46%~90.15%;(4)土壤Olsen-P与NaOH-P和CaCl 2-P存在极显著正相关,随着Olsen-P含量的增加,NaOH-P和CaCl 2-P提高,且Olsen-P与NaOH-P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突变点”,确定36.17 mg/kg为红壤磷素流失的环境阈值,同时还指出,径流TP浓度或流失量与土壤NaOH-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红壤
环境阈值
磷吸持指数
-
Keywords
land use pattern
red soil
environmental threshold
phosphate sorption index
-
分类号
S158.5
[农业科学—土壤学]
X5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