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沟壑区粉砂壤土崩解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试验研究——以王茂沟小流域为例
1
作者 张思靖 马建业 +5 位作者 李占斌 李鹏 陈亚军 吕小永 李海波 代启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2,共12页
土壤崩解是土壤可蚀性的重要表征指标,在阐明土壤侵蚀机理和构建侵蚀模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有关植物根系对土壤崩解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土壤崩解受到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双重影响,而有关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崩... 土壤崩解是土壤可蚀性的重要表征指标,在阐明土壤侵蚀机理和构建侵蚀模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有关植物根系对土壤崩解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土壤崩解受到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双重影响,而有关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崩解的协同作用仍缺乏深入量化研究。以王茂沟小流域5个土地利用下的原状土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崩解试验测定土壤崩解参数,并分析其与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及主控因子,量化土壤崩解的变化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崩解速率、崩解比速率和崩解量三个崩解指标,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的崩解性均呈现出草地<坡耕地<梯田<果园<坝地;(2)利用VPA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解释了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特征及其协同作用对土壤崩解性的贡献并分析其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含根土体中,根系对土壤崩解的直接效应强于间接效应,其直接贡献为16%,较土壤理化性质(16.4%)偏低,但较两者的协同效应偏高62.5%。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崩解性能的变化主要以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为主;(3)Spearman相关分析和RDA分析表明,与土壤崩解相关性最高的根系因子为RLD,土壤因子为粉粒,所有环境因子中以RLD的效应最强。不同土地利用下,影响土壤崩解性能的主控因子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条件下的土壤崩解研究和侵蚀机理的解析提供参考,对于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和生态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不同土地利用 植物根系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崩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塑料对植物吸收积累镉的影响研究进展
2
作者 郑伊柠 郭静婕 +2 位作者 孙俊凯 宋璐璐 周华君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2025-2031,共7页
土壤微塑料通常伴随着重金属同时存在,二者相互作用可能改变彼此的迁移转化行为和生物有效性,从而导致植物对镉的吸收积累发生变化,给农产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文章综述了土壤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及其与镉的相互作用,对微塑料影响植物吸收... 土壤微塑料通常伴随着重金属同时存在,二者相互作用可能改变彼此的迁移转化行为和生物有效性,从而导致植物对镉的吸收积累发生变化,给农产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文章综述了土壤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及其与镉的相互作用,对微塑料影响植物吸收积累镉的因素和途径进行了分析,微塑料可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镉的生物有效性,并与镉形成复合物进入植物根系增加植物吸收积累镉的风险。同时,微塑料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均产生一定影响,并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影响植物对镉的吸收积累。最后,本文对未来微塑料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复合污染风险的评估与治理以及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系统 微塑料 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条状施肥下成龄密植库尔勒香梨根系和土壤性状的空间关系
3
作者 邓永辉 兖攀 +7 位作者 安世杰 陈奇凌 郑强卿 马凌 王振东 王国栋 刘静 王欣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6-347,共12页
【目的】探明长期条状施肥下密植成龄库尔勒香梨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特征,为密植梨园科学高效水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剖面挖掘法和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11年生梨园行间距树干50~200 cm距离、10~110 cm深剖面根系的形态和... 【目的】探明长期条状施肥下密植成龄库尔勒香梨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特征,为密植梨园科学高效水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剖面挖掘法和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11年生梨园行间距树干50~200 cm距离、10~110 cm深剖面根系的形态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结果】梨根长和根表面积均以吸收根为主,占比分别为92.57%、62.62%;根体积以输导根为主,占比52.98%。在施肥沟附近,根长、根表面积的占比最高,分别为32.32%、27.06%;在深度10~90 cm、水平距离140 cm以内的区域,平均根长密度为0.62 mm·cm^(-3),占整个采样区域根长的75.56%,表明该区域是梨根系密集分布区。长期条状施肥导致不同养分的富集区存在差异,有机质和速效磷在施肥沟处聚集,表现层性分布的特征,且在深层土壤含量极少,其中10~30 cm深度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含量分别是90~110 cm深层土壤的2.62倍、16.28倍;碱解氮和速效钾由施肥沟向近主干方向分布且其含量显著高于行间方向,50~80 cm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分别是140~170 cm处土壤的1.35倍、1.21倍;碱解氮和速效钾在深层土壤积累,90~110 cm深度碱解氮含量是10~30 cm土层的2.28倍。10~50 cm深度土壤,施肥沟与行间土壤的部分物理性质存在显著差异。与施肥沟处相比,行间距主干150 cm长期受机械碾压处的土壤容重显著增加而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显著下降。吸收根的根长密度与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长期条状施肥下,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空间差异性分布以及施肥沟和机械压实处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是成龄密植库尔勒香梨根系延伸生长的不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尔勒香梨 密植 树龄 根系 土壤养分 空间分布 条状施肥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草本植物根系影响土壤可蚀性的时空差异特征
4
作者 刘均阳 周正朝 苏雪萌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55-4866,共12页
结合人工种植试验(时间)和野外采样试验(空间),运用原状土水槽冲刷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草本植物根系影响土壤可蚀性的时空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上(观测期内):黑麦草和紫花苜蓿的根系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呈现出先... 结合人工种植试验(时间)和野外采样试验(空间),运用原状土水槽冲刷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草本植物根系影响土壤可蚀性的时空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上(观测期内):黑麦草和紫花苜蓿的根系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呈现出先快速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根系驱动下,植被样地的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显著增长,黑麦草样地的变化范围是1.65—2.74 g/kg和9.24—15.54 cmol/kg,紫花苜蓿样地的变化范围是1.53—3.37 g/kg和8.63—15.91 cmol/kg。在根系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双重影响下,黑麦草和紫花苜蓿样地的土壤可蚀性在观测初期快速减少,减蚀率达到了35.68%—54.40%,之后逐渐平稳;(2)空间上:长芒草的根系密度在永寿和神木地区显著高于安塞地区;铁杆蒿的根系密度在永寿地区显著高于神木和安塞地区。根系驱动下,土壤有机质在永寿地区增长最多,相较于对照地,长芒草和铁杆蒿样地分别增长了43.63%和97.23%;长芒草和铁杆蒿样地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分别在神木和永寿地区增长最多,为18.87%和68.21%。基于不同试验区植物根系的生长情况及土壤抗蚀性能,长芒草和铁杆蒿根系均在神木地区的减蚀效果最明显,其土壤可蚀性分别降低了97.55%和98.54%。因此,黄土高原地区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可蚀性的调控作用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此结果有助于提升对植物根系减蚀效应与机理的系统认识,为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根系 土壤可蚀性 时空差异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北方植物对土壤加固机制的差异性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丹 马超 +4 位作者 王云琦 王玉杰 吕柏伟 徐淑蕾 朱锦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8-106,共9页
为深入分析植物对土壤加固的影响效益和机制,该研究选取重庆缙云山地区和陕西延安黄土丘陵区种植一年的乔木(火炬树、榆树)和灌木(荆条、酸枣),测定其根系形态、力学参数和土壤的抗剪强度,通过RBMw模型计算根系固土效益,综合评估不同植... 为深入分析植物对土壤加固的影响效益和机制,该研究选取重庆缙云山地区和陕西延安黄土丘陵区种植一年的乔木(火炬树、榆树)和灌木(荆条、酸枣),测定其根系形态、力学参数和土壤的抗剪强度,通过RBMw模型计算根系固土效益,综合评估不同植物的固土效能和贡献度。结果表明:2地种植的物种平均根直径的差异不显著(P>0.05),重庆种植的乔木(火炬树、榆树)的根长、分叉数和根尖数显著高于延安,灌木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根系的抗拉强度与直径都符合负幂函数关系,其中平均抗拉强度最大的为荆条。除荆条外,同种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并未因不同地区的种植产生显著差异。4个植物种根系的固土效率为0.65~4.12 kPa,各物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重庆2种乔木种植下的根土复合体有效黏聚力高于裸地(约10%),灌木种植下则普遍略低于裸地。除酸枣外,种植于重庆的4种植物的根系固土作用和效率都显著的高于延安(P<0.05)。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地区固土护坡的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根系 植物 抗拉特性 抗剪强度 综合固土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系吸水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杨乐 龙兰 +3 位作者 艾施荣 施俊林 王龙飞 李紫怡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6-1337,共12页
根系是植物获取水分的主要器官,它直接影响整个植株的输水量以及生命活动。在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下,了解根系生长过程中的需水特性并提高农业中水资源的利用率,一直是节水灌溉技术中研究创新的热点。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植物根系的吸... 根系是植物获取水分的主要器官,它直接影响整个植株的输水量以及生命活动。在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下,了解根系生长过程中的需水特性并提高农业中水资源的利用率,一直是节水灌溉技术中研究创新的热点。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植物根系的吸水量进行精确估算,建立根系吸水模型是定量化研究植物根系吸水特性的重要方法。概述根系吸水的原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不同研究方法下的根系吸水模型进行分类研究,并阐述其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同时介绍了水盐共同胁迫下的根系吸水模型。最后对目前的根系吸水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为构建水稻根系三维动态吸水模型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根系 吸水模型 宏观模型 微观模型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塑料与重金属复合污染机理及其植物生理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黄硕霈 谭长银 +5 位作者 涂晨 曹雪莹 杨佳 邢倩雯 马军 张培育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12,共9页
微塑料能够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形成复合污染,改变单一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本研究综合评述了土壤微塑料与重金属的复合污染机理、关键控制因素及其对植物的生理影响。土壤中的微塑料可作为载体吸附重金属,影响重... 微塑料能够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形成复合污染,改变单一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本研究综合评述了土壤微塑料与重金属的复合污染机理、关键控制因素及其对植物的生理影响。土壤中的微塑料可作为载体吸附重金属,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改变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行为,且该过程与微塑料种类、形貌、粒径、老化程度以及重金属种类、浓度、生物有效性等因素密切相关。土壤微塑料与重金属能够吸附在植物表面或进入植物体内,影响植物生长,改变光合作用强度,诱导氧化应激和抗氧化活性酶变化,影响植物代谢和营养吸收等。同时,植物体内富集的微塑料与重金属可沿食物链进行迁移,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本文最后对土壤微塑料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系统 微塑料 重金属 复合污染 生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忠兰 翟凡 +5 位作者 温莉 颜蒙蒙 肖嬴 张永浩 姚锋先 曾希柏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4-472,共9页
硒的生物有效性是决定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转运、积累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该方面研究进展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和论述。本文结合赣南富硒脐橙调查研究结果,以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运移为切入点,系统总结和论述了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 硒的生物有效性是决定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转运、积累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该方面研究进展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和论述。本文结合赣南富硒脐橙调查研究结果,以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运移为切入点,系统总结和论述了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氧化-还原、吸收、转运过程,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施肥、农艺管理和植物生长阶段等对硒生物有效性和迁移的影响,并提出未来硒的研究热点: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硒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耦合关系;植物生长、果实品质与硒代谢相关的分子机制;结合同位素示踪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原位探究硒在生物地球化学中的归趋。本综述可为土壤硒生物有效性调控、植物体系中硒的有效积累和农艺生物强化富硒措施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生物有效性 土壤-植物系统 硒转运 赣南脐橙 硒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带坡沟系统不同坡位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9
作者 杜华栋 车旭曦 +1 位作者 孙浩 聂文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4-193,共10页
[目的]定量分析和探究黄土高原不同坡位自然条件下植物群落数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该地区坡沟系统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论研究和人工恢复植物群落设计的实践指导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在阐明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带自然条件下阳沟... [目的]定量分析和探究黄土高原不同坡位自然条件下植物群落数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该地区坡沟系统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论研究和人工恢复植物群落设计的实践指导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在阐明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带自然条件下阳沟坡、阳峁坡、峁顶、阴峁坡和阴沟坡5个坡位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稳定性和优势植物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构建环境因子、土壤侵蚀强度与植物多样性、稳定性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不同坡位影响植物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①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带阳沟坡和阳峁坡垂直结构均为2层构成,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优势植物分布格局呈分散分布;峁顶垂直结构1层,以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为主,植物主要呈高强度聚集分布;阴沟坡群落垂直结构3层,植物呈聚集分布。②阴沟坡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稳定性最高,阳峁坡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低且其较阴沟坡分别显著下降了18.4%和26.5%,峁顶植物群落稳定性最小,仅29。③影响不同坡位群落特征的共同关键因子是土壤侵蚀强度和土壤水分,而阳沟坡的土壤容重、阳峁坡和阴峁坡的有机质、峁顶和阴沟坡的光照强度分别为各坡位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差异化生态因子。[结论]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带不同坡位应制定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阳沟坡利用多年生灌木形成的“肥岛”效应改善地表环境;阳峁坡通过微地形改造减小土壤侵蚀;峁顶通过添加耐旱性较高的植物改善植物群落结构;阴峁坡和阴沟坡不过分要求复杂的植物群落结构,以免造成人工林林下因光照不足而使得草本层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坡沟系统 土壤侵蚀 植物群落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机制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鑫雨 罗庆 +4 位作者 方旭 吴慧秋 寇力月 张截流 冯良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0 nm为纳米塑料。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难以降解、容易发生积累和可长距离迁移等特点,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与其他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相比,人们对土壤环...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0 nm为纳米塑料。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难以降解、容易发生积累和可长距离迁移等特点,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与其他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相比,人们对土壤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的认识与了解还比较少。所以,本文详细阐明了微纳米塑料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迁移过程与机制,系统总结了微纳米塑料从土壤到植物的转运过程,并探讨了微纳米塑料对植物种子萌发和根系发育产生的直接毒性效应,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吸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进而成为污染物传输载体而对植物产生的间接毒性作用。最后,提出了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处理的问题。本文可为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肥还田对土壤-植物系统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子寒 李红娜 +1 位作者 王雪荣 李思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4-1156,共13页
粪肥还田对土壤-植物系统造成了抗生素和抗性基因(ARGs)的污染,具有潜在环境风险。本文系统总结了粪肥、土壤、植物中抗生素和ARGs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微生物长时间处于低抑制浓度的抗生素... 粪肥还田对土壤-植物系统造成了抗生素和抗性基因(ARGs)的污染,具有潜在环境风险。本文系统总结了粪肥、土壤、植物中抗生素和ARGs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微生物长时间处于低抑制浓度的抗生素和重金属环境中容易诱导ARGs的产生,粪肥还田和改良土壤中抗生素浓度和ARGs丰度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区和粪肥种类差异。总体来看猪粪和鸡粪肥及对应土壤中的抗生素和ARGs残留高于牛粪肥,叶类与茄科类蔬菜容易富集抗生素及ARGs。粪肥类型、植物种类、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以及微生物群落等均影响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抗生素和ARGs的分布规律;粪肥中抗生素向土壤和植物的迁移受抗生素特性的影响较大,且其浓度随跨介质迁移过程不断降低;细菌群落显著影响ARGs的迁移,ARGs在从土壤到植物的迁移过程中可被稀释100~1000倍。未来需加强有机肥产品中抗生素及ARGs的浓度控制标准以及环境中ARGs的产生与迁移机制等研究。本综述旨在全面揭示土壤-植物系统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科学有效应对微生物耐药性的跨介质迁移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养殖 粪肥 抗生素 抗性基因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负荷增强对闽江口短叶茳芏湿地植物-土壤系统氮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钦予 孙志高 +6 位作者 胡星云 李亚瑾 宋振阳 贺攀霏 夏星辰 武慧慧 方冠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31-4843,共13页
选择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NT对照处理,0 g N m^(-2)a^(-1);LNT低氮处理,12.5 g N m^(-2)a^(-1);MNT中氮处理,25.0 g N m^(-2)a^(-1);HNT高氮处理,... 选择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NT对照处理,0 g N m^(-2)a^(-1);LNT低氮处理,12.5 g N m^(-2)a^(-1);MNT中氮处理,25.0 g N m^(-2)a^(-1);HNT高氮处理,75.0 g N m^(-2)a^(-1))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的氮累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湿地土壤(TN)、NH+4-N和NO-3-N含量均发生了明显改变。相较于NNT,LNT和MNT的TN、NH+4-N和NO-3-N含量均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9.44%、3.57%、11.99%(LNT)和6.71%、9.37%、46.50%(MNT)。与之不同,HNT的TN含量相比NNT增幅不大,而其NH+4-N、NO-3-N含量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9.26%和40.77%。不同氮负荷处理下土壤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亦发生了明显变化。除HNT外,LNT和MNT的TN、NH+4-N和NO-3-N含量均以表层土壤最高。不同氮负荷处理下的TN和NH+4-N含量分布主要受SOM的影响,而NO-3-N含量分布主要受植物吸收和垂直淋失的影响。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植物不同器官的TN含量整体表现为叶>茎>根。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植物-土壤系统的氮储量整体以LNT和MNT较高,而HNT最低。研究发现,短叶茳芏在中低氮负荷条件下可能将更多的氮优先分配给根系,进而以拓展地下空间和提高地下生物量的方式来适应环境;而在高氮负荷条件下,其可能通过增强“自疏效应”,并通过拓展地上空间的方式来适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负荷 氮分配 植物-土壤系统 短叶茳芏湿地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土烟区烤烟不同种植体系对根际土壤特性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宗云 李顺 +6 位作者 诸泽明 徐卫学 秦春丽 杨加标 李微杰 杨树明 张素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7-1253,共7页
【目的】筛选适合云南省植烟水稻土耕层土壤质量提升及烟叶提质增效、烤烟与多元产业有效融合的最佳种植模式。【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87号为材料,在水稻土上进行3年大田试验,设置5个处理:烤烟连作(T1,CK)、2年紫花苜蓿—1年烤烟轮作(T2... 【目的】筛选适合云南省植烟水稻土耕层土壤质量提升及烟叶提质增效、烤烟与多元产业有效融合的最佳种植模式。【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87号为材料,在水稻土上进行3年大田试验,设置5个处理:烤烟连作(T1,CK)、2年紫花苜蓿—1年烤烟轮作(T2)、1年紫花苜蓿—2年烤烟轮作(T3)、烤烟套作玉米(T4)、烤烟—羊肚菌轮作(T5),探讨种植模式对烟田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烟叶产量、品质的改良效应。【结果】与T1(CK)相比,烤烟轮作、套作后土壤容重降低2.47%~21.77%,土壤孔隙度、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氯无明显变化;提高土壤中大粒径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及其稳定性。与T1(CK)相比,烤烟轮作、套作后根际土壤的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61.82%~176.4%、13.0%~49.73%、25.38%~130.05%,微生物量碳、氮及碳氮比分别提高13.81%~60.38%、9.96%~52.40%、3.51%~5.48%。烤烟轮作、套作后烟叶的叶面积、上等烟比例、产量和产值显著增加,其中处理T2、T5产值最高,分别较T1(CK)显著提高43.28%、50.22%。与T1(CK)相比,T2、T3、T4、T5烟叶总糖、还原糖、氧化钾含量显著升高,增幅为13.96%~56.51%、7.46%~27.91%、40.76%~52.72%;烟叶总氮、烟碱含量显著降低4.13%~11.00%、3.39%~16.41%。【结论】采用“烤烟—紫花苜蓿”“烤烟—羊肚菌”轮作体系,可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通透性、团聚体结构及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对提高烟叶产量、产值,改善烟叶化学成分协调作用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种植体系 土壤特性 产量 烟叶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茹岚 常博然 +1 位作者 朱静丹 薛会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5-19,31,共6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从生态系统能量和元素平衡的角度,揭示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调控机制。总结近年来在我国西藏地区针对植物、凋落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的研究...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从生态系统能量和元素平衡的角度,揭示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调控机制。总结近年来在我国西藏地区针对植物、凋落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相关研究表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C、N、P化学计量具有较强相关性,并受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和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植物生长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C、P极度下降时N含量升高,植物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内稳性;土壤养分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效应;受海拔高度和温度的影响,微生物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高海拔地区土壤肥力较贫瘠的原因。关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今后可在多尺度、不同生态系统下进行长期的、多因子交互控制试验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 影响因素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U系统的深圳城市绿地优势观花树种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延军 来雨晴 +5 位作者 张炎晶 战国强 邓星 陈晓熹 郭微 蓝伟根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5期78-87,共10页
为促进城市绿地优势观花树种健康管理,以深圳城市绿地优势观花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树木雷达系统(Tree radar unit,TRU)检测方法,对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凤凰木Delonix regia、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黄花风铃木Handroanthu... 为促进城市绿地优势观花树种健康管理,以深圳城市绿地优势观花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树木雷达系统(Tree radar unit,TRU)检测方法,对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凤凰木Delonix regia、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黄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anthus进行根系检测,探寻不同树种、不同立地下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根系水平分布的特征为距离树干越远,根系密度越小。不同树种水平根系分布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2)垂直方向根系分布以20~40 cm土层密度最高,而0~20 cm、40~60 cm土层范围根密度较小,绝大多数根系分布在0~60 cm范围土层中。(3)不同树种总体垂直分布密度差异显著(P<0.05),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规律,通常于20~40 cm土层范围内达到峰值。(4)道路立地与硬质铺装环境根系相比于草坪绿地具有更明显的胁迫响应,根系为应对胁迫普遍采取侧重于分支生长的策略,具体表现为道路立地与硬质铺装环境下相同树种水平与垂直根系密度远高于草坪绿地,且在表层土壤根系形成聚集效应,表层土壤范围内根系含量相比草坪绿地显著增加(P<0.05)。总体根系密度呈道路立地>硬质铺装>草坪绿地。(5)在城市硬质环境胁迫下,各树种根系横向扩张能力呈凤凰木>火焰木>美丽异木棉>黄花风铃木。为了改善城市绿地树木的根系发育,建议采用土壤改良、生根剂施用、新型基质换填和菌根形成诱导等方法,并结合引根管、隔根挡板、树池和绿化带的工程技术改造,以促进根系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花乔木 植物根系 土壤环境 空间分布 城市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艳 蔡泽慧 +3 位作者 苟小梅 叶想 李冰 张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目的】探讨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土壤钾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为该区域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和玉米地土壤钾素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春播前采集红壤区撂荒(CK)、玉米连作(CY)、豌豆-玉米轮作(RWY)和西葫芦-玉米轮作(RXY)4个种植制度下耕... 【目的】探讨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土壤钾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为该区域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和玉米地土壤钾素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春播前采集红壤区撂荒(CK)、玉米连作(CY)、豌豆-玉米轮作(RWY)和西葫芦-玉米轮作(RXY)4个种植制度下耕层(0~20 cm)和亚耕层(20~40 cm)土壤,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和各形态钾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4个玉米种植制度下土壤各形态钾分布规律不同,耕层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均高于亚耕层,矿物钾含量未表现出典型规律,种植制度对耕层土壤钾素含量影响更大。耕层和亚耕层土壤的水溶性钾、特殊吸附钾和非特殊吸附钾均与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特殊吸附钾是该区有效钾的最大供应源。与玉米轮作相比,玉米连作导致土壤酸化程度增加,尽管其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壤(P<0.05),但长期采用玉米连作不利于维持土壤钾素平衡。轮作可降低土壤酸化程度,防止速效钾过度累积,其中西葫芦-玉米轮作可使土壤供钾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并保持稳定。【结论】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耕层钾形态及其有效性影响较大,其中西葫芦-玉米轮作是该区钾素可持续利用的玉米最佳种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钾形态 有效钾 红壤 玉米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阶段香根草根土复合体的邓肯—张本构模型
17
作者 吴锐斌 及金楠 杨彧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04,共8页
[目的]为研究根土复合体破坏全过程的本构关系。[方法]以不同生长阶段的香根草(20,40,60天)和红壤的原状根土复合体为对象,基于邓肯—张模型,结合三轴试验,构建根土复合体破坏全过程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模型,并分析模型参数对根系生物量... [目的]为研究根土复合体破坏全过程的本构关系。[方法]以不同生长阶段的香根草(20,40,60天)和红壤的原状根土复合体为对象,基于邓肯—张模型,结合三轴试验,构建根土复合体破坏全过程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模型,并分析模型参数对根系生物量变化的响应。[结果](1)邓肯—张本构关系模拟根土复合体力学行为的效果理想,除个别素土的应变软化现象不能捕捉外,应力应变曲线、抗剪强度指标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均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R^(2)>0.91),并且能够很好地预测曲线在弹性阶段、硬化阶段和塑性阶段的变化特征。(2)根土复合体的邓肯—张本构模型参数与根系特征参数相关性较强。随着香根草的生长,模型参数c_(c)、φ_(c)、K、R_(f),以及初始抗剪强度(Ei)均增大。参数n的变化规律略特殊,素土大于根土组,而在根土组中,n仍随着植物的生长而逐渐增大。(3)香根草根系有效地加固土体。在生长周期内,生长时间越长,根系越发达,根系生物量越大,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抗剪强度指标(c_(t)、φ_(t))也提高得越多。[结论]建立了基于邓肯—张模型的根土复合体本构关系,解析根土复合体在浅表层滑坡过程中的力学行为,为有效防治浅表层滑坡灾害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固土 植物生长 三轴压缩试验 邓肯—张模型 根系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营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8
作者 李金峰 聂兆君 +2 位作者 赵鹏 高巍 刘红恩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9-656,共8页
硒作为人类和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也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但硒缺乏和硒污染均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文章从硒的生物学功能、硒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其含量安全标准、土壤中硒的含量及有效性、植物中硒的含... 硒作为人类和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也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但硒缺乏和硒污染均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文章从硒的生物学功能、硒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其含量安全标准、土壤中硒的含量及有效性、植物中硒的含量及吸收转运、硒与磷、硫的营养关系等进行综述,提出今后应加强土壤硒形态及形态转变、硒蛋白及含硒氨基酸分离和纯化、植物体内硒的生理生化作用机制及农作物富硒机理研究;同时,应从筛选富硒突变体入手,优选出富硒的植物新品种,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硒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系统 有效性 含量 分布 吸收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形态与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32
19
作者 智颖飙 王再岚 +3 位作者 马中 王中生 邓自发 李红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030-2039,共10页
采用Tessier A连续提取法对鄂尔多斯地区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Pb、Zn、Cu、Ni、Cr)化学形态进行了测定。同时对土壤pH值、重金属含量和公路绿化植物重金属(Cd、Hg、Pb、Cu、Zn、Ni、Cr、As和Se)含量进行了分析,对该区域重金属的生物有效... 采用Tessier A连续提取法对鄂尔多斯地区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Pb、Zn、Cu、Ni、Cr)化学形态进行了测定。同时对土壤pH值、重金属含量和公路绿化植物重金属(Cd、Hg、Pb、Cu、Zn、Ni、Cr、As和Se)含量进行了分析,对该区域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与潜在生态风险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占总量百分比的大小序列为Zn>Pb>Ni、Cr>Cu,与重金属元素在绿化植物中含量大小序列Zn>Cu>Ni、Cr、As、Pb>Cd>Hg并非完全趋于一致。不同公路段土壤重金属与其不同形态存在较大的变幅。公路沿线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占其总量为G109(东胜-准格尔段)15.7%~46.1%,G210(达拉特-东胜段)8.0%~40.9%,G109(东胜-鄂托克段)9.1%~33.9%,而且以有机态和Fe-Mn氧化结合态的比例较大,为各元素有效态的主要形态特征。Cu在不同植物不同器官中的含量较高,可能在鄂尔多斯地区特定环境条件下随植物的蒸腾拉力、水分和营养盐运移的生理生态作用下使其在植物体中富集。土壤重金属Zn的有效态含量较高,而残渣态含量低,须特别注意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形态特征 生物有效性 土壤-植物系统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凰铅锌矿区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的行为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20
作者 姬艳芳 李永华 +2 位作者 孙宏飞 杨林生 王五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43-2150,共8页
基于野外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凤凰铅锌矿区耕层土壤中Pb、Cd、Hg、As等重金属的质量状况及其在水稻不同部位的迁移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土壤和稻米均受到多种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耕层土壤中Ph、Cd、Hg、As的平均含量... 基于野外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凤凰铅锌矿区耕层土壤中Pb、Cd、Hg、As等重金属的质量状况及其在水稻不同部位的迁移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土壤和稻米均受到多种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耕层土壤中Ph、Cd、Hg、As的平均含量分别达到875、10.70、4.25租62.24mg·kg^-1,与国家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15618--1995)相比,分别超标2.9、35.7、8.5、2.5倍;稻米中Pb、As污染严重,与国家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相比,Pb、As分别超标2.0~7.7倍和0.9~2.9倍,而稻米№、Cd污染相对较轻。植株各部位重金属的含量顺序除Cd为稻根〉茎秆〉稻叶〉稻米外,Pb、Hg、As均表现为稻根〉稻叶〉茎秆〉稻米。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砂粒含量正相关,与硅铝铁率、粉砂粒和粘粒含量负相关,并显著影响其在稻根中的含量水平。相较土壤而言,稻叶与稻米中重金属含量间的相关性更强,且大多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在凤凰铅锌矿区,除从土壤摄取外,叶面传输也是稻米中重金属累积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重金属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