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bcutaneous pedicle Limberg flap for repairing skin defects in the face
1
作者 李军辉 邢新 +3 位作者 欧阳天祥 李萍 许洁 郭恩覃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5年第2期110-113,共4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 subcutaneous pedicle Limberg flap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medium-sized skin defects in the face following skin tumor or scar excision. Methods: From August 2002 to June 2004,...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 subcutaneous pedicle Limberg flap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medium-sized skin defects in the face following skin tumor or scar excision. Methods: From August 2002 to June 2004,the subcutaneous pedicle Limberg flap was designed to repair facial skin defects in 17 patients(19 flaps),and the size of the lesions ranged from 2.0 cm×1.9 cm to 5.0 cm×4.5 cm.The operation was performed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in 2 children,and under local anesthesia in the remaining 15 patients. Results: All flaps survived with primary healing postoperatively.With a follow-up from 1 to 22 months,neither short-term nor long-term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uch as flap necrosis,hematoma,infection,visible dog-ear and trap door deformity were found,and functionally and cosmetically satisfactory outcomes were achieved. Conclusion: This subcutaneous pedicle Limberg flap provides a competitive repair alterna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medium-sized skin defects in the 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cutaneous pedicle Limberg flap skin defect F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系统理论下的系统化护理在手部软组织缺损行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秦霞 姚瑶 张宇轩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0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应激系统理论下的系统化护理在手部软组织缺损行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10例拟行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治疗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应激系统理论下的系统化护理在手部软组织缺损行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10例拟行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治疗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系统化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应激系统理论下的系统化护理,均持续干预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皮瓣成活情况、血管危象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应激反应[应激反应问卷(SRQ)评分]及创伤后成长水平[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评分]。结果两组皮瓣成活率、血管危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SRQ评分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PTGI评分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部软组织缺损行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患者采用应激系统理论下的系统化护理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应激反应,改善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软组织缺损 带蒂皮瓣移植 系统化护理 应激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A-YOLO:面向蒙皮表面缺陷的实时分割算法
3
作者 张纵驰 王华伟 周长威 《航空计算技术》 2024年第5期64-68,73,共6页
针对当前蒙皮外观人工检查效率低且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蒙皮表面缺陷实时分割算法MSA-YOLO。使用多尺度注意力MSA模块替换YOLOv8 seg网络骨干的C2f模块,改进特征表示的同时实现网络轻量化;在网络的小目标检测层加入eSE注意力机制层,... 针对当前蒙皮外观人工检查效率低且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蒙皮表面缺陷实时分割算法MSA-YOLO。使用多尺度注意力MSA模块替换YOLOv8 seg网络骨干的C2f模块,改进特征表示的同时实现网络轻量化;在网络的小目标检测层加入eSE注意力机制层,增强小目标缺陷的检测能力;最后,使用Inner CIOU损失函数代替原CIOU损失函数,使用辅助边框加速了样本的收敛过程。制作包含五种蒙皮表面典型缺陷的数据集进行验证,结果显示MSA-YOLO分割算法相较于原算法在目标框(BOX)和掩膜(MASK)的平均精度值(mAP)分别提高了4.6%和5.3%,且检测速度提升了9.1%;与现阶段流行的其他实时分割算法相比有一定的性能优势,对于实现蒙皮表面缺陷自动化分割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蒙皮 缺陷检测 实例分割 YOLO seg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流程再造在皮肤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
作者 许雪芹 陈晓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1期146-148,共3页
目的:分析护理流程再造在皮肤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12月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皮肤缺损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与流程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流程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分析护理流程再造在皮肤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12月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皮肤缺损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与流程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流程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流程再造。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流程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0)。护理后,两组焦虑评分低于护理前,且流程组低于对照组(P<0.05)。流程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0)。结论:护理流程再造在皮肤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流程再造 皮肤缺损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侧方皮瓣修复术治疗伴皮肤缺损断指再植的临床效果
5
作者 王仁款 孙学强 +1 位作者 赵振程 赵树林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1期30-34,共5页
目的 探讨伴皮肤缺损(SD)断指再植患者采用指侧方皮瓣修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4例伴SD断指再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n=22)和对照组(n=22)。对照组给予静脉皮瓣修复术治疗,研究组给予指侧方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 探讨伴皮肤缺损(SD)断指再植患者采用指侧方皮瓣修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4例伴SD断指再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n=22)和对照组(n=22)。对照组给予静脉皮瓣修复术治疗,研究组给予指侧方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优良率、损指功能、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优良率为100.00%(22/22),与对照组的72.73%(16/22)相比更高(P<0.05)。术后1个月,两组关节自主活动度、日常活动、外观、血液循环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与对照组的(15.02±2.34)、(15.34±2.41)、(16.43±2.52)、(7.26±1.36)分相比,研究组关节自主活动度评分(16.94±2.25)分、日常活动评分(17.15±2.07)分、外观评分(18.05±1.77)分、血液循环评分(8.33±1.48)分更高(P<0.05)。术后1个月,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与对照组的(171.86±14.31)ng/ml、(4.03±0.98)mg/L、(109.88±8.92)pg/ml、(500.87±17.32)ng/ml相比,研究组IL-6(162.37±12.43)ng/ml、CRP(3.21±0.94)mg/L、TNF-α(98.45±7.34)pg/ml、INF-γ(441.26±15.44)ng/ml更低(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5%(1/22),与对照组的36.36%(8/22)相比更低(P<0.05)。结论 伴SD断指再植患者采用指侧方皮瓣修复术治疗,能够提高手术优良率,改善损指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侧方皮瓣修复术 皮肤缺损 断指再植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岛状皮瓣在大面积面部软组织皮肤缺损美容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6
作者 徐功志 吕璐 +1 位作者 毛水红 张家鹏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375-377,共3页
目的:探究岛状皮瓣在大面积面部软组织皮肤缺损美容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大面积面部软组织皮肤缺损美容修复患者共计80例,根据修复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修复组(n=36)以及改良修复组(n=4... 目的:探究岛状皮瓣在大面积面部软组织皮肤缺损美容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大面积面部软组织皮肤缺损美容修复患者共计80例,根据修复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修复组(n=36)以及改良修复组(n=44),常规修复组接受游离皮瓣修复术;改良修复组接受岛状皮瓣修复术。于术后7 d评估两组面部软组织修复治疗的总有效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术后疼痛程度;采用毛细血管反应时间、术后皮瓣温度评估术后皮瓣修复效果;记录总住院时间;于术后14 d比较面部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感觉评分、外形评分。结果:改良修复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显著高于常规修复组的80.56%(P<0.05);另外改良修复组的VAS评分、毛细血管反应时间短于常规修复组(P<0.05),且修复后皮瓣温度、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感觉评分、外形评分均高于常规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岛状皮瓣在大面积面部软组织皮肤缺损修复中应用效果良好,且面部功能、感觉恢复情况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软组织皮肤缺损 岛状皮瓣 腹部带蒂皮瓣 修复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的疗效
7
作者 朱伟 谌宏运 张金松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8期524-528,共5页
目的 探讨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疗效。方法 选取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手术治疗的面部皮肤肿瘤患者,共41例,包括基底细胞癌19例,鳞状细胞癌(含角化棘皮瘤)16例,色素痣5例,表皮囊肿并感染1例。根据术... 目的 探讨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疗效。方法 选取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手术治疗的面部皮肤肿瘤患者,共41例,包括基底细胞癌19例,鳞状细胞癌(含角化棘皮瘤)16例,色素痣5例,表皮囊肿并感染1例。根据术后面部缺损不同部位及大小,使用易位皮瓣、推进皮瓣、旋转皮瓣等类型的局部皮瓣一期修复创面,恶性肿瘤者经病理回示边缘及基底无肿瘤细胞后再行局部皮瓣修复。所有缺损修复时切缘不能有太大张力,均行皮下缝合及皮肤缝合,术后5~7 d拆线。结果 拆线时41例患者局部皮瓣均存活,面部轮廓基本正常,面部器官游离缘无扭曲;随访6~12个月,术区功能恢复良好,皮瓣色泽与周围组织较好匹配,平整度可、质地柔软,局部无牵拉变形、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 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有较好功能恢复及美容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皮瓣 皮肤肿瘤 面部缺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被引量:10
8
作者 胡勇 王增涛 +4 位作者 朱小雷 孙文海 刘志波 朱磊 许庆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636-637,共2页
目的 探讨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以胫前动脉皮支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胫前供区直接缝合或用腹股沟全厚皮打包植皮。结果 7例胫前动脉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6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6个... 目的 探讨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以胫前动脉皮支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胫前供区直接缝合或用腹股沟全厚皮打包植皮。结果 7例胫前动脉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6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色泽良好,外形满意。结论 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缺损可行,取材方便、操作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前动脉 皮瓣 皮肤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再植后手指皮肤缺损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静 郭永强 +1 位作者 顾欣欣 杨红红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掌指背皮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再植术后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护理。方法对实施掌指背神经的筋膜蒂岛状皮瓣逆行旋转修复再植手指皮肤缺损的1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皮瓣观察,舒适护理,... 目的探讨应用掌指背皮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再植术后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护理。方法对实施掌指背神经的筋膜蒂岛状皮瓣逆行旋转修复再植手指皮肤缺损的1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皮瓣观察,舒适护理,功能锻炼及追踪随访。结果 19例皮瓣全部成活,无护理并发症。随访1~12个月,外观良好、质地柔软、色泽正常,手指功能按TAM法评定,优1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达89.5%。结论掌指背皮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是再植手指术后皮肤缺损的良好选择,根据病例特点实施针对性干预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患者的手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神经筋膜皮瓣 再植后手指 皮肤缺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膜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卢晓林 徐青峰 +2 位作者 童昕 戴建武 胡勤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7期630-634,共5页
目的:观察胶原膜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CM)促进兔颅顶部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建立兔颅顶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2cm×2cm)。将5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胶原复合bFGF组(bFGFCM)、胶原组(CM)和空白对照组(Control)。分... 目的:观察胶原膜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CM)促进兔颅顶部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建立兔颅顶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2cm×2cm)。将5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胶原复合bFGF组(bFGFCM)、胶原组(CM)和空白对照组(Control)。分别于术后1、2、4周处死实验动物,采用大体观察、石蜡切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评价创面愈合状况。结果:术后1周,胶原复合bFGF组创面显著缩小(P<0.05),肉芽组织增生及胶原合成明显;胶原组次之;空白对照组无明显肉芽增生及胶原合成。术后2周,胶原复合bFGF组创面愈合率仍较另外两组显著(P<0.05),肉芽组织成熟程度较高,胶原合成量大;胶原组次之;空白对照组最小。术后4周,各组实验动物创面基本愈合,胶原复合bFGF组瘢痕挛缩较另两组轻。镜下观,胶原复合bFGF组表皮及真皮层发育较另两组成熟,空白对照组胶原纤维的状态和排列似瘢痕组织。结论:胶原复合bFGF膜比单纯胶原膜能更有效的促进兔皮肤缺损后的再生并减少瘢痕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胶原 皮肤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神经、血管预构皮瓣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占胜 王伯珉 +4 位作者 王永会 张云峰 李连欣 穆卫东 陈振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14,共2页
目的 探讨带神经、血管的预构皮瓣治疗四肢严重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动物实验: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随机分为3组各5只。A组:植入腹壁下动静脉血管束;B组:植入阴部外动静脉血管束;C组:植入股动静脉血管束及部分股神经。术后3周观察... 目的 探讨带神经、血管的预构皮瓣治疗四肢严重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动物实验: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随机分为3组各5只。A组:植入腹壁下动静脉血管束;B组:植入阴部外动静脉血管束;C组:植入股动静脉血管束及部分股神经。术后3周观察血管、神经生长情况。临床应用:手背皮肤缺损患者2例,用腹壁下深动脉和股外侧皮神经转移至腹壁皮下预构皮瓣,修复创面。结果 动物实验:3组预构皮瓣血管生长良好,C组可见少量神经纤维和轴突向远端生长。临床应用:2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良好,且有皮肤浅感觉。结论 预制带神经、血管的皮瓣并用于治疗四肢严重皮肤缺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构皮瓣 动物实验 带神经 临床应用研究 手背皮肤缺损 血管束 大耳白兔 股动静脉 神经生长 神经转移 股外侧皮 血管生长 修复创面 神经纤维 腹壁下 新西兰 植入 股神经 严重 四肢 治疗 C组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植皮术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感染性缺损 被引量:17
12
作者 贝朝涌 王锐英 +1 位作者 李强 唐际存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1-12,共2页
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术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感染性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83例四肢皮肤软组织感染性缺损患者局部采用VSD术治疗;感染控制后行二期植皮术。结果术后7~10 d感染均得以控制,创面缩小,肉芽新鲜。49例行二期植... 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术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感染性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83例四肢皮肤软组织感染性缺损患者局部采用VSD术治疗;感染控制后行二期植皮术。结果术后7~10 d感染均得以控制,创面缩小,肉芽新鲜。49例行二期植皮术后创面愈合;34例感染未控制者再次行VSD术,术后植皮或行皮瓣修复术,创面均愈合。结论VSD治疗四肢软组织感染性缺损,可在短期内控制感染,为进一步行植皮术创造条件;手术简单,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损伤 感染性缺损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 植皮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真皮联合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指端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磊 祁义民 +3 位作者 杨蓊勃 刘康 杨大伟 隋吉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皮耐克联合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治疗指端皮肤缺损的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讨人工真皮联合rhaFGF与单独应用人工真皮治疗指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41例指端... 目的皮耐克联合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治疗指端皮肤缺损的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讨人工真皮联合rhaFGF与单独应用人工真皮治疗指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41例指端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联合组(人工真皮联合rhaFGF组,n=21)和单独组(单独人工真皮移植,n=20)。通过创面愈合时间、疤痕形成情况、指端感觉恢复、指端功能恢复情况来评价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在皮温、疼痛、活动功能、痛温觉恢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瘢痕形成、创面愈合时间、色泽和弹性方面比较,联合组优于单独组(P<0.05)。色泽、弹性方面比较,联合组优于单独组(P<0.05)。结论rhaFGF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联合人工真皮治疗指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真皮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创面修复 指端皮肤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目鱼肌肌瓣加网状植皮修复小腿皮缺损31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中何 康金绍 +1 位作者 刑培武 苏彦河 《中国骨伤》 CAS 2002年第4期236-236,共1页
我院1992年5月-1999年5月,采用比目鱼肌肌瓣加网状植皮治疗小腿皮肤缺损3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比目鱼肌肌瓣 网状植皮 修复 小腿皮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美容胶原注射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夏有辰 牛星焘 +4 位作者 李比 谢宏彬 陈育哲 秦荣生 李健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24-225,F003,共3页
目的 评估胶原注射矫治皮肤缺陷的效果。 方法 对不同种类的皮肤缺陷注射医用美容胶原。 结果 用胶原注射矫治皮肤缺陷共 10 3例 ,近期效果优良率为 85 5 % ,未见严重并发症。 结论 胶原注射矫治皮肤缺陷的方法安全、简便、有效。
关键词 医用美容胶原 临床疗效 皮肤缺陷 充填材料 面部整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机器绞伤皮肤缺损的护理 被引量:9
16
作者 韦亚红 姜傲 +1 位作者 倪晓威 孟宜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378-379,共2页
目的探讨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外伤皮肤缺损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13例机器绞伤先期行清创、VSD负压吸引术,后期行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包括注重心理护理、加强基... 目的探讨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外伤皮肤缺损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13例机器绞伤先期行清创、VSD负压吸引术,后期行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包括注重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术后控制感染、严密观察血管危象、指导功能训练、重视出院指导等。结果 13例患者皮瓣血运良好,全部成活。结论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外伤皮肤缺损疗效满意,根据皮瓣血运的特点开展全面的围术期护理,可有效判断血管危象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而提高皮瓣移植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背侧动脉 岛状皮瓣 皮肤缺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股外侧皮神经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缺损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小雷 胡勇 +3 位作者 王增涛 孙文海 刘志波 朱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0期783-784,共2页
目的探讨用带股外侧皮神经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同时用股外侧皮神经与腓浅神经吻合修复足背皮肤缺损38例。结果皮瓣全部存活。术后足背感觉2~4个月完全恢复,供区3~6个月逐渐恢复... 目的探讨用带股外侧皮神经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同时用股外侧皮神经与腓浅神经吻合修复足背皮肤缺损38例。结果皮瓣全部存活。术后足背感觉2~4个月完全恢复,供区3~6个月逐渐恢复触、痛、温觉。38例随访4~18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功能均正常。结论带神经的股前外侧皮瓣,神经位置恒定,切取方便,术后皮瓣有感觉,耐磨,是修复足背大面积皮肤缺损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足背 皮肤缺损 股外侧皮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科黄水/聚乙烯醇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创面敷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雷凯君 强润润 +6 位作者 李怀国 郑芳昊 焦自学 王宗良 王宇 何明丰 章培标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39-1549,共11页
浸有中药伤科黄水的纱布处理伤口,药效短,需要反复用药,且易与伤口粘连,无法在吸收伤口分泌物的同时防止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等,限制了伤科黄水的应用和效果。针对上述问题,以超亲水高分子聚乙烯醇(PVA)为原料,通过高压静电纺丝,制备了... 浸有中药伤科黄水的纱布处理伤口,药效短,需要反复用药,且易与伤口粘连,无法在吸收伤口分泌物的同时防止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等,限制了伤科黄水的应用和效果。针对上述问题,以超亲水高分子聚乙烯醇(PVA)为原料,通过高压静电纺丝,制备了一种担载伤科黄水的聚乙烯醇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创面敷料。该创面敷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吸液能力和药物缓释功能,细胞毒性实验中,伤科黄水/PVA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组的细胞存活率均在75%以上;其中,PVA质量分数为10%、黄水质量分数为2%的静电纺丝纤维膜,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吸收渗出液能力,吸液能力可达自身重量的8倍以上。大鼠皮肤全层缺损修复实验中,该组创面敷料的愈合速度和创面修复效果明显优于伤科黄水原药组及其它低药物含量组。该伤科黄水/PVA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创面覆盖物,吸收创口渗出、加速皮肤缺损修复,在拓宽院内制剂中药伤科黄水的应用形式和增强其使用效果等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乙烯醇 伤科黄水 细胞毒性 皮肤缺损修复 医用敷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诱导再生材料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列 高长有 +2 位作者 李明忠 白伦 沈家骢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0年第9期34-45,共12页
烧伤、机械创伤等导致的皮肤缺损及功能丧失是常见的临床难题之一。介绍了皮肤缺损修复的研究背景和皮肤修复材料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国内外原位诱导皮肤再生材料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影响皮肤诱导再生材料性能的关键科学问题,即原位诱... 烧伤、机械创伤等导致的皮肤缺损及功能丧失是常见的临床难题之一。介绍了皮肤缺损修复的研究背景和皮肤修复材料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国内外原位诱导皮肤再生材料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影响皮肤诱导再生材料性能的关键科学问题,即原位诱导血管化与原位诱导细胞迁移,并归纳介绍了相应的材料设计与改性方法。最后根据皮肤诱导再生材料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皮肤诱导再生材料的研究与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皮肤缺损 诱导再生 血管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在四肢软组织缺损及后期植皮中的疗效及护理体会 被引量:15
20
作者 卞娜 王汝娜 +8 位作者 孙彦敏 刘丹 王雪 杨永红 程媛媛 张静 宋信艳 尚乐 韩康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7期61-63,共3页
目的观察并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四肢软组织缺损及游离植皮中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应用VSD技术对6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并后期进行游离植皮的患者进行治疗,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目的观察并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四肢软组织缺损及游离植皮中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应用VSD技术对6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并后期进行游离植皮的患者进行治疗,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结果 60例患者均至少随访至缺损愈合后3个月,所有患者创面均完全愈合,无复发,无局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 VSD技术对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愈合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效促进了肉芽的生长及游离皮片的成活,降低感染率和住院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和医护人员工作量,是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及后期游离植皮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软组织缺损 游离植皮 疗效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