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渣颗粒影响下盐穴储气库变形破坏热力耦合分析
1
作者 张华宾 余豪毅 +2 位作者 王来贵 完颜祺琪 冉莉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7-150,共14页
盐穴储气库注采气时腔内气体质量、压力和温度不断变化,动态内边界条件对围岩的影响较大,围岩局部可能产生大的变形和破坏,可威胁到盐穴储气库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此,考虑温度、流体以及沉渣对围岩力学作用机制的不同,基于热力耦合和FLAC... 盐穴储气库注采气时腔内气体质量、压力和温度不断变化,动态内边界条件对围岩的影响较大,围岩局部可能产生大的变形和破坏,可威胁到盐穴储气库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此,考虑温度、流体以及沉渣对围岩力学作用机制的不同,基于热力耦合和FLAC3D-PFC3D耦合方法,对注采气条件下的围岩位移、应力和塑性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采气和注气的进行,盐腔顶板竖向位移的绝对值逐渐增大,围岩塑性破坏范围逐渐扩大;②沉渣颗粒对围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空间效应,距离沉渣颗粒越远的围岩变形和塑性破坏范围越大;③对于采气过程,沉渣颗粒的粒径和初始孔隙率越大,则腔顶围岩竖向位移和腔腰围岩第一主应力的代数值越小,围岩的塑性破坏范围越小;④对于注气过程,沉渣颗粒的粒径和初始孔隙率越大,则腔顶围岩竖向位移的代数值越大,腔腰围岩第一主应力代数值越小,围岩的塑性破坏范围越大。结论认为:①沉渣颗粒细观结构对围岩变形、应力以及塑性破坏区有重要影响,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建议采用离散元热力耦合方法精细刻画沉渣颗粒体系来评估其对围岩的影响;②沉渣颗粒影响下盐穴储气库变形破坏热力耦合分析,对我国盐穴储气库建设、沉渣利用、稳定性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非连续耦合 热力耦合 盐岩储气库 颗粒材料计算力学 沉渣 围岩变形和破坏 时间效应 注采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佘治成 陈利新 +2 位作者 徐三峰 肖云 张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148,共11页
哈拉哈塘奥陶系油藏是典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储层发育,储层储渗空间主要由大小不等的溶洞、溶蚀孔洞和裂缝组成,宏观上离散,局部连续,储集体空间多尺度,缝洞体空间形态及分布复杂。水驱是这类油藏最主要的开发方式,经过15 a开发... 哈拉哈塘奥陶系油藏是典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储层发育,储层储渗空间主要由大小不等的溶洞、溶蚀孔洞和裂缝组成,宏观上离散,局部连续,储集体空间多尺度,缝洞体空间形态及分布复杂。水驱是这类油藏最主要的开发方式,经过15 a开发,注水失效单井和单元逐年增多,水驱失效后,注气成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最重要手段,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哈拉哈塘进行了现场试验和推广应用,并且建立了6因素注气选井标准,从岩溶背景、井储关系、钻揭深度、储量规模、生产动态及剩余油类型等6个方面选井,依据注气时机、注气方式、注气量、焖井时间及指示曲线等5个方面进行注气参数设计,取得了一些注气选井原则和注气参数设计的初步认识,以期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储层 局部连续 水驱失效 注气提高采收率 注气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嵌件注射成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津烁 何继敏 +2 位作者 张文武 张禹 周麒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8-182,共5页
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嵌件注射成型工艺通过结合连续和非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优势,提升了产品的力学性能和生产效率,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车领域。介绍了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嵌件注射成型工艺特点及应... 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嵌件注射成型工艺通过结合连续和非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优势,提升了产品的力学性能和生产效率,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车领域。介绍了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嵌件注射成型工艺特点及应用,综述了材料体系、界面改性、工艺参数对嵌件注射成型制件界面结合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总结了嵌件注射成型复合材料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界面性能的方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件注射成型 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界面改性 性能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入锁定技术的单频连续高功率1342 nm Nd:YVO_(4)激光器
4
作者 周子涵 王志敏 +6 位作者 薄勇 张丰丰 赵文成 付莉 何汉星 崔大复 彭钦军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0,共7页
研究了一种基于注入锁定技术的888 nm半导体激光器(LD)泵浦的高功率单频可调谐1 342 nm Nd:YVO_(4)激光器。采用最大输出功率20 mW分布式反馈单频半导体1 342 nm激光器作为注入种子,利用lock-in (LI)技术,对LD端泵的Nd:YVO_(4)环形腔激... 研究了一种基于注入锁定技术的888 nm半导体激光器(LD)泵浦的高功率单频可调谐1 342 nm Nd:YVO_(4)激光器。采用最大输出功率20 mW分布式反馈单频半导体1 342 nm激光器作为注入种子,利用lock-in (LI)技术,对LD端泵的Nd:YVO_(4)环形腔激光器进行种子注入,实现了单频可调谐激光输出。激光器最大平均输出功率为13.9 W,测量的线宽为41 MHz,调谐范围为1 341.677 4~1 341.802 5 nm。x轴和y轴的光束质量M2因子分别为M_(x)^(2)=1.30和M_(y)^(2)=1.23。实验结果表明:与先前文献报道的注入锁定1 342 nm可调谐激光的结果相比,所需种子功率大幅减小,输出功率也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YVO_(4)激光器 连续波 单频 可调谐 注入锁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封存机理的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注采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远铎 丁帅伟 +3 位作者 张蒙 许川 樊纹宇 屈传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1-718,共8页
低渗透油藏采用CO_(2)驱油,既可以提高油气采收率,又能实现CO_(2)地质封存。基于CO_(2)封存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CO_(2)构造封存、束缚封存和溶解封存的驱油与封存机理模型,研究在连续注气开发和水气交替注入开发下,不同注... 低渗透油藏采用CO_(2)驱油,既可以提高油气采收率,又能实现CO_(2)地质封存。基于CO_(2)封存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CO_(2)构造封存、束缚封存和溶解封存的驱油与封存机理模型,研究在连续注气开发和水气交替注入开发下,不同注采参数(注水年限、CO_(2)注入速度、注采比、生产井井底流压下限、注入井井底流压上限、循环次数和气水段塞比)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采收率与CO_(2)封存效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CO_(2)封存机理会对CO_(2)驱油以及CO_(2)封存造成很大的影响。连续注气开发时,CO_(2)束缚封存有利于驱油,但对CO_(2)封存影响不大;CO_(2)溶解封存不利于CO_(2)驱油,但是有利于CO_(2)封存。水气交替注入开发时,CO_(2)封存机理不利于CO_(2)驱油,但是对CO_(2)封存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揭示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封存机理对驱油与封存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油 CO_(2)封存 封存机理 连续注气开发 水气交替注入开发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微纳米气泡辅助技术的可变光程水质多参数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文 李德健 +6 位作者 马永跃 田旺 陈银银 王利民 吕赫 李杰 骆紫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37-2044,共8页
针对目前国家标准分析检测水质多参数方法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声-微纳米气泡(US-MNB)辅助技术、连续光谱法和顺序注射分析法(SIA)的可变光程水质多参数检测新方法。设计水质多参数检测系统,通过检测总磷(TP)、化学需... 针对目前国家标准分析检测水质多参数方法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声-微纳米气泡(US-MNB)辅助技术、连续光谱法和顺序注射分析法(SIA)的可变光程水质多参数检测新方法。设计水质多参数检测系统,通过检测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N)和六价铬(Cr^(6+))四种水质参数,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系统设计的核心是基于超声与微纳米气泡相结合的消解室以及具有可变光程功能的光谱扫描检测室,可达到快速消解和稳定检测的目的。同时系统基于国家水质检测标准,优化了水质多参数联合检测流程,并利用分光光度法和顺序注射分析技术对四种水质参数的含量进行连续光谱检测。首先,在常温常压下采用US-MNB辅助技术结合强氧化剂对TP进行消解,同时对检测室中NH_(3)-N参数显色反应后的化合物直接进行光谱扫描测定,消解后,再进行TP的测定。同理,消解COD的同时,对检测室中的Cr^(6+)参数显色反应后的化合物直接进行光谱扫描测定,消解后,再进行COD的测定。整个检测过程所用时间大幅降低,可在短时间内自动完成水质多参数的测定,显著地提高了检测的效率。以上述四种水质参数为测定对象,利用最小二乘法构建回归模型,拟合回归方程并计算相关系数,并绘制各参数的浓度-吸光度标准工作曲线。结果表明:TP标准工作曲线拟合系数≥0.9845,且浓度与吸光度成正相关,重复性(RSD)为3.05%~3.62%,加标回收率为97.8%~103.6%;COD标准工作曲线拟合系数≥0.9987,且浓度与吸光度成负相关,重复性(RSD)为2.12%~2.74%,加标回收率为98.7%~104.7%;NH_(3)-N标准工作曲线拟合系数≥0.9953,且浓度与吸光度成正相关,重复性(RSD)为3.41%~3.59%,加标回收率为99.2%~102.4%;Cr^(6+)标准工作曲线拟合系数≥0.9938,且浓度与吸光度成正相关,重复性(RSD)为3.51%~3.92%,加标回收率为98.9%~109.3%。系统可准确测定水样中TP、COD、NH_(3)-N和Cr^(6+)的含量,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基于超声-微纳米气泡辅助技术的可变光程水质多参数检测方法研究,对于拓宽光谱法在水质多参数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以及提升检测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光谱 超声-微纳米气泡 顺序注射分析法 可变光程 多参数水质检测 联合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渗透率级差下化学驱油体系优选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姗姗 武滨 +4 位作者 康晓东 薛新生 胡科 张健 朱玥珺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108,共5页
针对聚合物驱过程中出现的剖面返转现象,选取不同驱油体系(聚合物、微球、凝胶、泡沫),开展了渗透率级差为3、6、10时不同驱油体系单一或交替注入的驱油效果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为3时,浓度为1 400 mg/L和800 mg/L的聚合物交替... 针对聚合物驱过程中出现的剖面返转现象,选取不同驱油体系(聚合物、微球、凝胶、泡沫),开展了渗透率级差为3、6、10时不同驱油体系单一或交替注入的驱油效果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为3时,浓度为1 400 mg/L和800 mg/L的聚合物交替注入较浓度为1 100 mg/L的聚合物连续注入可提高采出程度3.5个百分点;渗透率级差为6或10时,凝胶和聚合物交替注入效果最好,采出程度较聚合物连续注入可分别提高14.6个百分点或20.3个百分点。对于渗透率级差较小的储层,推荐采用高低浓度聚合物交替注入;对于渗透率级差较大的储层,高低浓度聚合物交替注入失效,采用高黏体系封堵高渗层再注入聚合物的方式能够显著改善吸液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级差 驱油体系 微球 凝胶 泡沫 聚合物 连续注入 交替注入 提高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CO_2非混相驱生产特征与气窜规律 被引量:78
8
作者 高云丛 赵密福 +1 位作者 王建波 宗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9-85,共7页
基于吉林腰英台油田CO2非混相驱先导试验区生产动态数据、吸水(气)剖面监测、示踪剂监测、原油和地层水组成分析,研究CO2非混相驱油井生产特征和气窜规律。先导试验中较好地利用了CO2的萃取、降黏、膨胀原油体积、增大地层有效孔隙等特... 基于吉林腰英台油田CO2非混相驱先导试验区生产动态数据、吸水(气)剖面监测、示踪剂监测、原油和地层水组成分析,研究CO2非混相驱油井生产特征和气窜规律。先导试验中较好地利用了CO2的萃取、降黏、膨胀原油体积、增大地层有效孔隙等特点,增油效果较明显。对于特低渗、强非均质性油藏,水驱或气驱过程均存在单层突进、平面指进现象,水气交替注入可有效提高波及体积,有助于缓解气窜,注水转注气后产油量增幅低于注气转注水,水气交替注入过程中注水半周期的调整对气驱开发效果改善起主要作用。腰英台油田油井见气类型包括沿裂缝方向见气、沿高渗条带见气和低渗区域见气。根据建立的油井气窜标准,保持油井见气但不气窜、减缓气油比上升速度是改善非混相驱效果的关键。关停气窜井、调整生产井井底流压、实施水气交替注入是控制气窜的良好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CO2非混相驱 水驱 连续注气 水气交替注入 生产特征 气窜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Air连续旋转爆震波的起爆及传播过程试验 被引量:25
9
作者 刘世杰 林志勇 +2 位作者 林伟 周朱林 刘卫东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3-489,共7页
在环缝-喷孔对撞式喷注模型发动机上,采用H2/O2热射流切向喷注的起爆方式,进行了H2/Air组合的连续旋转爆震试验,试验成功起爆并实现了爆震波的持续旋转传播。切向喷注的热射流并没有直接诱导形成旋转爆震波,从点火到形成稳定传播的旋转... 在环缝-喷孔对撞式喷注模型发动机上,采用H2/O2热射流切向喷注的起爆方式,进行了H2/Air组合的连续旋转爆震试验,试验成功起爆并实现了爆震波的持续旋转传播。切向喷注的热射流并没有直接诱导形成旋转爆震波,从点火到形成稳定传播的旋转爆震波之间存在时间间隔。对高频信号的时频分析结果表明,在该试验工况下,旋转爆震波的传播过程非常稳定,其传播频率为5.5~5.95 kHz,平均传播频率为5.75 kHz,对应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716.4m/s,为理论预测值的91.14%。在没有测量高频压力的情况下开展了长程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旋转爆震波也可以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稳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旋转爆震波 H2/Air组合 喷注方式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好氧矿化垃圾床处理渗滤液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何水晶 李启彬 刘忠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52-155,共4页
在实验室对渗滤液进行一次过流处理,通过比较连续进水与间歇进水条件下准好氧矿化垃圾床处理渗滤液的效果,探讨准好氧矿化垃圾床处理能力提高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5L/d时,连续进水条件下准好氧矿化垃圾反应床对渗滤液COD... 在实验室对渗滤液进行一次过流处理,通过比较连续进水与间歇进水条件下准好氧矿化垃圾床处理渗滤液的效果,探讨准好氧矿化垃圾床处理能力提高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5L/d时,连续进水条件下准好氧矿化垃圾反应床对渗滤液COD、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85.68%、86.51%,较间歇进水分别高5.92%、5.78%。因而采用连续进水可提高准好氧矿化垃圾床的处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好氧矿化垃圾床 连续进水 间歇进水 渗滤液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流动注射法同时测定海水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被引量:21
11
作者 朱敬萍 胡红美 +3 位作者 张小军 顾蓓乔 梅光明 严忠雍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543-547,共5页
采用AA3连续流动注射法同时测定海水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通过实验条件的优化选择,建立最佳测定方法,检测结果与分光光度法保持一致。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检出限分别为:0.000 15 mg/L和0.000 029 mg/L,实际海水样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采用AA3连续流动注射法同时测定海水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通过实验条件的优化选择,建立最佳测定方法,检测结果与分光光度法保持一致。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检出限分别为:0.000 15 mg/L和0.000 029 mg/L,实际海水样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4.67%~101.2%和86.67%~100.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067%~5.27%和0.00%~4.35%(n=6)。本方法具有快速、省时、方便、基体干扰小,精密度和准确性高等优点,能满足大批量海水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 亚硝酸盐 海水 连续流动注射法 同时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罗培南静脉持续泵入时血液和脑脊液药物浓度的测定 被引量:17
12
作者 徐明 王强 +4 位作者 史中华 杨莉 韩荣 陈光强 周建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584-586,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持续注射美罗培南后血清和脑脊液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开颅术后保留脑室引流的患者8例。于手术后6h内静脉持续注射美罗培南,给药方案为开始30min持续静脉泵入美罗培南0.5g,随后24h持续静脉泵入美罗培南3.0g... 目的探讨静脉持续注射美罗培南后血清和脑脊液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开颅术后保留脑室引流的患者8例。于手术后6h内静脉持续注射美罗培南,给药方案为开始30min持续静脉泵入美罗培南0.5g,随后24h持续静脉泵入美罗培南3.0g。分别于给药前即刻,给药后10、20和30min、1、2、3、4、6、8、10、12和24h采集静脉血和脑脊液标本,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美罗培南浓度。结果美罗培南的血清峰浓度为(63.72±22.08)mg/L,达峰时间为30min,静脉持续注射3h后达到稳态,血清浓度为(21.44±3.36)mg/L。脑脊液美罗培南的峰浓度为(3.97±0.45)mg/L,达峰时间为3h,静脉持续注射6h后达到稳态,脑脊液浓度为(2.65±0.06)mg/L。美罗培南血清和脑脊液稳态药物浓度达到并超过颅内感染常见细菌的90%最小抑菌浓度。结论采用静脉持续注射的方法给予美罗培南能够早期达到有效的稳态药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静脉持续注射 血清 脑脊液 药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层注浆条件下覆岩变形破坏特征的连续探测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忠昶 张文泉 赵德深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94-1098,共5页
覆岩破坏的发育高度及其分布形态是合理确定开采边界及留设防水煤岩柱的基础。为了探讨覆岩离层注浆条件对导水裂隙带形态的影响,采用前端泄露式多回路注(放)水系统,应用井下仰孔分段注水法对东滩煤矿14308工作面覆岩离层带实施注浆充... 覆岩破坏的发育高度及其分布形态是合理确定开采边界及留设防水煤岩柱的基础。为了探讨覆岩离层注浆条件对导水裂隙带形态的影响,采用前端泄露式多回路注(放)水系统,应用井下仰孔分段注水法对东滩煤矿14308工作面覆岩离层带实施注浆充填条件下综采放顶煤导水裂隙带的破坏特征进行了连续探测。探测结果表明:厚煤层综采放顶煤条件下覆岩离层带注浆时的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高度略高于正常条件下的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高度,走向方向的采动导水裂隙带高度低于倾向方向的采动导水裂隙带高度;离层带注浆时的覆岩破坏形态和范围向工作面外侧突出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注浆 仰孔分段注水 导水裂隙带 连续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微孔发泡塑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静莉 罗世凯 +2 位作者 沙艳松 杨海波 刘涛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9-113,共5页
将超临界流体技术与微孔发泡技术结合,阐述了制备微孔发泡塑料常用的几种方法(间歇成型法、连续挤出法及注射成型法),比较了几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微孔发泡塑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最后分析了利用超临界流体作为发泡剂的... 将超临界流体技术与微孔发泡技术结合,阐述了制备微孔发泡塑料常用的几种方法(间歇成型法、连续挤出法及注射成型法),比较了几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微孔发泡塑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最后分析了利用超临界流体作为发泡剂的优势及两种技术结合后所带来的成果及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发泡 连续挤出成型 注射成型 超临界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注射液联合延续护理对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韩瑞霞 韩瑞敏 +4 位作者 陈立坤 刘明娟 都海明 唐志前 耿连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4期1601-1603,共3页
目的:观察苦参注射液联合延续护理对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行膀胱灌注化疗的膀胱癌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常规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化疗,观察组在常规灌注化疗的基础... 目的:观察苦参注射液联合延续护理对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行膀胱灌注化疗的膀胱癌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常规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化疗,观察组在常规灌注化疗的基础上配合苦参注射液静滴及延续护理,对比两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免疫指标改善情况,并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D4^+及NK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D8^+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CD4^+、CD8^+及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其间膀胱刺激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化疗期间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苦参注射液联合延续护理能有效调节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担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注射液 延续护理 膀胱癌 膀胱灌注化疗 免疫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对于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任丹虹 李国辉 +4 位作者 孙静 李志会 石占利 鲍彰 方堃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675-2677,共3页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于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9月入住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51例脓毒症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接受"严重感染的集束化治疗"...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于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9月入住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51例脓毒症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接受"严重感染的集束化治疗"[2];治疗组在集束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50 m 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 d)。测量患者入ICU(治疗前)以及治疗6 h、12 h、24 h以及48 h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PICCO监测指标包括心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的变化,并观察患者28 d脱离呼吸机时间以及生存率。结果:两组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时表现为HR增快,血压降低,低CI,低SVRI以及高EVLWI等血液动力学特征。通过集束化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表现为HR减慢,血压增高,CI增加,GEDVI增加,ITBVI增加,EVLWI降低以及SVRI增高,但是参麦组在6 h以及12 h CI增加更明显以及迅速,48 h EVLWI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麦组患者多巴酚丁胺使用量在6 h以及12 h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量在24 h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脱离呼吸机时间以及28 d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参麦注射液可改善脓毒症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麦注射液 脓毒性休克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微量注射泵在临床持续静脉给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苏晓飞 马建华 +3 位作者 余江毅 付丽媛 李倩 王英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1059-1061,共3页
目的便携式微量注射泵是一种微电脑控制下的活塞泵;无需交流电,输液袋规格有多种选择(50~500ml),具有便携和支持大量输液特点,弥补了现有产品的不足。文中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评价活塞型便携式微量注射泵在持续静脉给药方面的有... 目的便携式微量注射泵是一种微电脑控制下的活塞泵;无需交流电,输液袋规格有多种选择(50~500ml),具有便携和支持大量输液特点,弥补了现有产品的不足。文中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评价活塞型便携式微量注射泵在持续静脉给药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3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6例,使用便携式微量注射泵),对照组(66例,使用WZ-50C2型微量注射泵),经过4 h比较2组输液总量准确性,即输液精度、输液速度稳定性、合格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输液精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别比较2组用药0.5、1、3、4 h后血糖与胰岛素量,间接推断2组输液速度的稳定性相似;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者综合评价2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组活塞型便携式微量注射泵与对照组微量注射泵在持续静脉给药方面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综合评价合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微量注射泵 持续静脉给药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治疗吗啡持续注射所致不良反应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宁 殷东风 +1 位作者 张宁苏 邢玉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7-709,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针药并用治疗吗啡持续注射所致副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27例采用持续注射吗啡患者的副作用的频度及采用中医针药治疗的疗效。结果:便秘14例,有效率85.7%;恶心呕吐8例,有效率100%;尿潴留8例,有效率37.5%。结论:中医针... 目的:观察中医针药并用治疗吗啡持续注射所致副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27例采用持续注射吗啡患者的副作用的频度及采用中医针药治疗的疗效。结果:便秘14例,有效率85.7%;恶心呕吐8例,有效率100%;尿潴留8例,有效率37.5%。结论:中医针药并用可以控制或减轻持续注射吗啡所致便秘、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疗法 吗啡 持续注射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非间隔性注氮防火效果及施工参数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红青 刘星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6-712,共7页
为了考察采空区非间隔性注氮的防火效果及确定合理施工参数,根据质量、动量和组分守恒方程建立反映采空区气体体积分数变化的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通过对该模型求解,对塔山矿自燃"三带"进行预测,并确定了最佳注氮位置和注... 为了考察采空区非间隔性注氮的防火效果及确定合理施工参数,根据质量、动量和组分守恒方程建立反映采空区气体体积分数变化的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通过对该模型求解,对塔山矿自燃"三带"进行预测,并确定了最佳注氮位置和注氮量。研究结果表明:注氮位置应和氧化带保持一段距离,这样可以给氮气一定的预留空间充分破坏采空区内流场。在一定条件下,单纯靠提高注氮量的防火效果提升有限,需要配合其他措施实现综合防治。最后利用动网格技术比较了非间隔性注氮和传统循环注氮的注氮效果,结果显示采用传统注氮工艺由于注氮口位置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逐渐偏离设计位置导致注氮效果降低,研究结论从采空区防火的角度对非间隔性注氮的必要性进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FLUENT 注氮位置 注氮量 非间隔性注氮 防火效果 注氮效果 动网格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薄夹层油藏细分注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汉周 彭太祥 +1 位作者 郭振杰 石建设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4-169,共6页
针对江苏油田现有偏心分注工艺及配套测调一体化技术适应性差的问题,在偏心分注工艺的基础上,研制了双导向封隔配水器及配套测调仪器,缩小注水层间距,并配合小螺旋角双导向结构,提高大斜度井适应性;配套测试工艺采用集流式流量计测下层... 针对江苏油田现有偏心分注工艺及配套测调一体化技术适应性差的问题,在偏心分注工艺的基础上,研制了双导向封隔配水器及配套测调仪器,缩小注水层间距,并配合小螺旋角双导向结构,提高大斜度井适应性;配套测试工艺采用集流式流量计测下层注水量、外磁式流量计测总注水量的方式,形成了一套连续薄夹层油藏细分注水工艺,可实现8. 0 m油层细分4层注水,卡封间距最小达到1. 0 m,适应井斜提高至45. 00°。现场成功应用13口井,最小卡封间距为2. 5 m,最大井斜为31. 25°,均完成了分层流量测调,平均合格率为88. 7%,井下仪器对接成功率达到91. 0%。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有效解决了薄夹层油藏细分注水及测调的难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薄夹层 细分注水 封隔配水器 大斜度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