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NUSPLIN模型的柴达木盆地2000-2019年降水时空格局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文奇 赵媛媛 +2 位作者 赖宗锐 超宝 韩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7-748,共12页
柴达木盆地既是响应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的敏感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带,评估该区域降水时空格局对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治理至关重要,然而盆地内部气象台站稀少且分布不均,为区域降水插值带来挑战。本文使用专业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 柴达木盆地既是响应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的敏感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带,评估该区域降水时空格局对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治理至关重要,然而盆地内部气象台站稀少且分布不均,为区域降水插值带来挑战。本文使用专业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Spline)模型进行插值,以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气象台站2019年降水数据为基础,参与插值的气象台站数和9种薄盘光滑样条函数(独立变量、协变量和样条次数多种组合)为第三变量,筛选最优插值台站数和最优模型,并分析该区域2000-2019年降水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选择盆地内部及其周边共120个气象台站,三变量局部薄盘光滑样条函数(TVPTPS4)进行区域尺度降水插值精度最高,均方根误差(RTGCV)、期望真实均方误差(RTMSE)和信噪比(SNR)均达到最小值,分别小于0.6 mm、0.3 mm和0.25。(2)柴达木盆地降水量具有地域分布差异和季节性特征。年、季降水量东丰西少,具有明显的经向地带性特征;四季中夏季降水量最大,占全年总量的62.13%。(3)2000-2019年,柴达木盆地年均、季节平均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最大增速达5.85 mm·a^(-1)(p<0.05),显著增加区域约占盆地总面积的42.36%。本研究结果证明AUNSPLIN模型结果能更清晰地表达出柴达木盆地降水的分布状况,对于该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ANUSPLin模型 降水 空间格局 时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生态风险视角下皖西大别山区土地利用格局模拟及权衡分析
2
作者 於冉 魏靖阳 +1 位作者 苏越 王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335,共13页
通过探究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模拟不同情景下风险变化趋势,可为山区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风险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缓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PLU... 通过探究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模拟不同情景下风险变化趋势,可为山区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风险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缓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PLUS模型,模拟多情景下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演化趋势,并权衡发展方向。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2000—2020年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林地为主要转出地类,景观生态风险呈现南部高、北部较高、中部低的态势,草地、水域等用地类型交错区域为风险易发区,风险聚集性不断减弱,高、低风险区面积均缩小。(2)除建设用地外,研究区地类扩张主要受自然因素及风险指数的影响,城市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生态建设情景下林地、水域面积提升,协调发展情景下经济生态用地需求得到满足。(3)城市发展情景下各城区景观生态风险等级显著下降,高风险区面积略有增加;生态建设情景下水域林地地类风险降低明显,高风险区面积占比最小;协调发展情景下较高以上风险区面积最小,适合未来发展模式。该研究基于风险评价及预测结果,为山区生态安全治理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抉择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格局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皖西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T宁静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情景模拟
3
作者 黄贤凤 苏维词 +1 位作者 勾容 权小丫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5-304,共10页
[目的]揭示FAST宁静区2000—2020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为维护该区域的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FAST宁静区生态本底特征,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角度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AHP-熵权法和GIS技术等对FAST宁静... [目的]揭示FAST宁静区2000—2020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为维护该区域的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FAST宁静区生态本底特征,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角度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AHP-熵权法和GIS技术等对FAST宁静区2000—2020年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未来预设情景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1)研究区脆弱性以中度脆弱为主,轻度、中度、重度脆弱区合计占75%左右,微度和极度脆弱区合计只占约25%。(2) 20年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整体下降,高强度生态脆弱区主要向较低等级转化,前10 a生态脆弱性略有上升,而后10 a生态脆弱性明显降低,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呈改善的趋势。(3)从FAST圈层(核心区、中间区、边远区)动态变化看,核心区的生态得到较好的改善,恶化区面积占比由前10 a的19.57%降至7.12%,而稳定区和低度改善区的面积在上升,由前10 a的79.88%增至92.50%;中间区和边远区变化趋于稳定,中间区稳定区和低度改善区面积占比由68.36%增至87.10%,而边远区稳定区占比由40.78%增至59.50%,但边远区局部存有恶化风险。(4)基于生态优先保护和乡村振兴需求两种情景模拟,2030年FAST宁静区的生态脆弱性整体指数分别下降5.91%和2.22%,前者生态保护效果较优,但后者更好地兼顾生态保护和乡村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建议推荐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结论]研究时段内,FAST宁静区生态脆弱性整体降低,核心区生态环境改善明显,中间区、边远区后10 a相比前10 a整体生态在缓慢转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时空演变 情景模拟 FAST宁静区 圈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流域河流氮素变化趋势及关键因子识别
4
作者 汪昊 高凯璐 +9 位作者 尹高飞 孙学莹 刘一航 张旭琳 王凤 翟梦瑜 王佳宝 李昭慧 文宏达 李文超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68-3977,共10页
基于2021~2024年海河流域69个水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通过耦合随机森林模型(RF)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构建了TN浓度预测的RF-LSTM数据驱动模型,并探究了TN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1年TN浓度较高,2022年TN浓... 基于2021~2024年海河流域69个水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通过耦合随机森林模型(RF)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构建了TN浓度预测的RF-LSTM数据驱动模型,并探究了TN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1年TN浓度较高,2022年TN浓度较低,年均值变化在4.97~5.22mg/L;5个子流域TN浓度年内呈U型的季节变化特征,TN浓度最高值出现在1月和2月,最低值出现在8月;水温和溶解氧浓度是影响海河流域水体TN浓度的关键因子,水温与TN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溶解氧浓度与T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F-LSTM数据驱动模型的预测效果(R^(2):0.830~0.939)优于传统单一LSTM(R^(2):0.818~0.931)模型,且RF-LSTM数据驱动模型具有更强的泛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时空变化规律 影响因子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化参与实例的空间并置模式增量挖掘方法
5
作者 芦俊丽 昌鑫 +1 位作者 罗浩瑜 刘士虎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1-440,共10页
空间并置模式是一组空间特征的子集,它们的实例在空间中频繁关联。空间并置模式挖掘是空间数据挖掘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空间数据库随时间不断变化,高效的空间并置模式增量挖掘显得尤为重要。提出基于变化参与实例的空间并置模式增量... 空间并置模式是一组空间特征的子集,它们的实例在空间中频繁关联。空间并置模式挖掘是空间数据挖掘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空间数据库随时间不断变化,高效的空间并置模式增量挖掘显得尤为重要。提出基于变化参与实例的空间并置模式增量挖掘方法,相比传统的增量挖掘算法,不进行耗时的变化表实例生成操作,直接搜索变化参与实例。为加速变化参与实例搜索过程,提出了实例级搜索优化策略、启发式模式剪枝技术,进而提出了IMCP-CPI,讨论了算法的复杂度、正确性和完备性。在真实和模拟数据集上进行了大量实验验证IMCP-CPI的性能。结果表明IMCP-CPI远优于当前已知的5个空间并置模式增量挖掘算法,其效率提升数倍甚至数个量级。在变化数据占比为原数据集5%的新数据集中,当距离阈值d很大或者参与度阈值min_prev很小时,IMCP-CPI的性能比当前并置模式挖掘较优算法CPM-Col及改进算法CPM-iCol提升2~3倍。此外,当变化数据占比分别小于等于原数据集的25%和50%时,无论在参数变化还是可扩展性方面,IMCP-CPI均优于CPM-iCol和CPM-Col,这对具体实践中的方法选取给与了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并置模式挖掘 增量挖掘 变化参与实例 实例搜索空间 模式剪枝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变量分区的KMeans++-ConViT-CA建模方法及土地覆被变化模拟
6
作者 王恩铭 刘明皓 +2 位作者 王琨 代俊 许汀汀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9,共9页
分区建模和多尺度信息挖掘是当前解决空间异质性建模的主要途径。该文针对现有模型对空间异质性挖掘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一种耦合分区与多尺度信息挖掘的KMeans++-ConViT-CA建模方法,在综合考虑因变量地类的邻域元胞活跃度和自变量驱动因... 分区建模和多尺度信息挖掘是当前解决空间异质性建模的主要途径。该文针对现有模型对空间异质性挖掘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一种耦合分区与多尺度信息挖掘的KMeans++-ConViT-CA建模方法,在综合考虑因变量地类的邻域元胞活跃度和自变量驱动因子的空间相似度并采用KMeans++聚类算法进行分区基础上,应用ConViT模型挖掘土地适宜性的尺度信息,并以重庆都市圈为例从分区效应、尺度效应、模型效应3个角度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模型Kappa系数达0.8362,FoM达0.4178,比未分区的ConViT-CA模型分别提升0.0541、0.0507,比单独基于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分区模型分别提升0.0221、0.0291和0.0381、0.0442(分区效应);与挖掘转换规则时只关注局部特征的双变量单一尺度的KMeans++-CNN-CA模型及KMeans++-ViT-CA模型相比分别提升0.0294、0.035和0.0206、0.0244(尺度效应),比其他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分别提升0.0884、0.0826(模型效应)。②分区方法对建模精度影响较大,考虑邻域元胞活跃度分区的双变量建模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变量建模方法对空间异质性规律学习不足的问题,模拟精度更高。③分区与多尺度模型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通过模型耦合可发挥该模型在区域尺度和像元尺度的综合优势,从而改善建模效果,提高土地覆被变化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变化模拟 深度学习 分区建模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1990-2020年耕地景观破碎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7
作者 陈文彦 李婷 +3 位作者 孙俊颖 黄洁宜 冼智韬 李志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0-1491,共12页
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耕地破碎化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等多种方法,评估1990—2020年广东省耕地区、县尺度的景观破碎度,并分析其动态变换特征,以最优参数地理... 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耕地破碎化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等多种方法,评估1990—2020年广东省耕地区、县尺度的景观破碎度,并分析其动态变换特征,以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方差膨胀系数检验法识别耕地景观破碎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揭示其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广东省耕地破碎度总体呈小幅下降—持续上升—迅速降低的趋势,破碎度高值集中于粤西,低值集中于粤北,随时间变化破碎度高值由粤西和粤东转移至珠三角;2)农林牧渔总产值、城镇化率和GDP等社会经济因子对广东省耕地破碎度演变影响显著,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3)驱动机制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导致耕地破碎化的关键动力,耕地“非粮化”及土地利用类型转变进一步加剧了破碎化程度,生态及耕地保护重视度的提高对耕地破碎化起到减缓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及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与管理措施的调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破碎度 地理探测器 景观格局指数 时空变化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供需与土地变化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
8
作者 施晓辉 梁坤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3-434,共12页
[目的]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阴市为研究区,通过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水平,结合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江阴市生... [目的]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阴市为研究区,通过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水平,结合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江阴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错配关系;(2)通过PLUS模型对江阴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城镇中心周边,主要用地转换类型为耕地和水域转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净增加61.92 km^(2),扩张主要发生在南部和东北部;(3)将剔除生态退化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高值区作为生态源地,使用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表征人类活动干扰修正景观地类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共识别江阴市116个生态源地,210条生态廊道,以及80处生态夹点、20处生态障碍点与17处生态断裂点;(4)为提升区域生态质量,江阴市应加强生态源地保护、生态廊道维护、生态节点修复。[结论]在快速城市化地区,通过顾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土地利用变化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可较为有效地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与人类生态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生态网络 江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9
作者 李海洋 蒋剑 +1 位作者 李巍 石泽振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64-70,共7页
以吉林省松原市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松原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要优势景观,面积变化明显的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1年来耕地总面积始终占全域75%以上,建设用地... 以吉林省松原市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松原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要优势景观,面积变化明显的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1年来耕地总面积始终占全域75%以上,建设用地的面积总体上增加,未利用地的面积骤减,林地、草地的面积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耕地、水域的面积整体呈现减少趋势。2000—2010年,松原市景观的破碎度呈现递增趋势,多发生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形状复杂度持续增加,景观连通性较弱,在松原市南部较为剧烈;2010—2020年,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现象较少,城市景观依旧朝着破碎化、不规则化的趋势发展,但变化程度远小于2000—201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松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多情景模拟——基于FLUS和InVEST模型 被引量:9
10
作者 姚龙杰 岳邦瑞 +1 位作者 潘卫涛 朱宗斌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5期152-158,共7页
科学评估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汇效应,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陕西省渭北旱塬区旬邑县为例,基于InVEST和FLUS模型,评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工程双重实施背景下的旬邑县2000—2030年的土地利... 科学评估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汇效应,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陕西省渭北旱塬区旬邑县为例,基于InVEST和FLUS模型,评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工程双重实施背景下的旬邑县2000—2030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碳储量及碳汇价值。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旬邑县工程实施效果显著,县域东侧林地面积持续增长,西南侧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境内林草覆盖率提升至56.2%,碳储量增加2.11×10^(6) t;2)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因素设定惯性发展情景、基本农田保护情景与生态保护情景,预计到2030年,此3类发展情景对应的县域碳汇总价值将分别提升至13 179.54、13 190.58和13 279.74万元,地均碳汇经济价值将分别提升至1 411.02元/hm^(2)、1 411.68元/hm^(2)、1 416.78元/hm^(2)。研究结果说明旬邑县碳储量多年变化呈现“东北、东南增加,西南处减少”的分区模式;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是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因素;预计到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带来的碳汇价值增量最高,此类情景可为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布局与双碳目标设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国土空间规划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3种主要火源引发森林火灾次数和面积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恒 周振东 王玉霞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174,共9页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1981—2020年森林火灾资料为基础,分别分析3种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通过MK突变检验进行趋势分析;使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与核密度分析方法分析3种火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1981—2020年间雷击火的辐...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1981—2020年森林火灾资料为基础,分别分析3种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通过MK突变检验进行趋势分析;使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与核密度分析方法分析3种火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1981—2020年间雷击火的辐射范围最广,吸烟火与农事用火相对集中;3种火源(除雷击火频次在增加)的发生频次与危害均在减小;雷击火高发于夏季,以5—7月最为活跃,且在00:00—0:59发生次数最多,04:00—4:59危害最大,吸烟火与农事用火高发于春季,以4—5月份最为活跃,且在08:00—19:59期间多发频发并具有一定危害性;雷击火重点防范地区为北部原始林区、满归、阿龙山、莫尔道嘎、根河、甘河、克一河、伊图里河林业局,吸烟火与农事用火的重点防范地区为大杨树和毕拉河林业局。随着内蒙古大兴安岭火源管控、林火监测和扑救能力的逐渐加强,致使3种火源在近年来造成的火场总面积都有大幅度下降;3种火源引发的森林火灾多发生于春季和夏季,引发的森林火灾在空间上都呈显著聚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大兴安岭 森林火灾 火源 时间变化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指数的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程度的时空变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奥勇 张亦恒 +1 位作者 王晓峰 吴京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1-411,共11页
[目的]优化陕西耕地细碎化治理,协调粮食需求增长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法]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自然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洛伦兹曲线、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空间自相关... [目的]优化陕西耕地细碎化治理,协调粮食需求增长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法]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自然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洛伦兹曲线、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构建耕地细碎化评价模型以探索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简称CLF)的时空变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区内CLF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1)关中地区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相对均衡,耕地专业化程度保持较高水平。(2)关中地区的CLF程度变化时空差异显著,CLF程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但部分地区CLF程度呈增减并存趋势,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的态势。(3)关中地区CLF时空分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明显强于自然因素,其中海拔高度、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和地区总产值GDP为主要影响因素;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强于单因子,以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为主。[结论]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问题在20年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应进一步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对耕地细碎化现象加强综合治理,以推动关中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耕地细碎化时空变迁 地理探测器 景观指数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大连市“三生”空间时空演变与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磊 任志宇 +2 位作者 赵瑜 谭琴 王权明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7期170-175,共6页
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PLUS模型探究并预测大连市“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评估国土空间状况和制定协调开发措施提供有效支持。结果表明:①大连市“三生空间”多功能性显著,生产主-生态副-生活次和... 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PLUS模型探究并预测大连市“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评估国土空间状况和制定协调开发措施提供有效支持。结果表明:①大连市“三生空间”多功能性显著,生产主-生态副-生活次和生态主-生产副空间分布最广,占比分别为40%、30%。②2000-2020年,生活主-生产副和生态主-生产副空间分别增加592 km^(2)和491 km^(2);生产生态均衡-生活副空间减少了921 km^(2);其余空间较稳定,呈现先增后减规律。③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相对稳定需注意耕地减少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经济优先情景生态风险增加,需建立监测机制;生态保护情景提高了生态空间占比,但需平衡生态要素的结构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效益。研究可为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演变 P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大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闾河道形态演变特征的模拟试验研究
14
作者 白玉川 孙艳杰 +3 位作者 宋晓龙 徐海珏 吴金森 田源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8-520,共13页
尾闾河道是河流与海洋交互的关键地带,对其形态演变研究具有生态环境意义。采用物理试验方法对常见的喇叭状和蜿蜒状(河口左偏与右偏)尾闾河道演变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不同水沙条件下河道演变规律,并以河相系数和相对粗糙度为基准对不同... 尾闾河道是河流与海洋交互的关键地带,对其形态演变研究具有生态环境意义。采用物理试验方法对常见的喇叭状和蜿蜒状(河口左偏与右偏)尾闾河道演变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不同水沙条件下河道演变规律,并以河相系数和相对粗糙度为基准对不同河型稳定性进行评估。试验发现:河道平面形态会经历一个“稳定—微变—强变”阶段;河床平均高程和比降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模型河道上游和河口段变化最大,中游段变化最小;加沙时上游河岸侵蚀、河床淤积,加沙停止后下游与河口段河岸侵蚀大于河床侵蚀,河口分汊、摆动。平面形态不稳定区域:蜿蜒状为下游段,最大与最小河相系数相差6.51倍以上;喇叭状为河口段,最大与最小河相系数相差3.32倍以上。断面形态不稳定区域:左偏蜿蜒状为下游段,最大与最小相对粗糙度相差3倍以上;右偏蜿蜒状为上游段,最大与最小相对粗糙度相差2.03倍以上;喇叭状为下游段,最大与最小相对粗糙度相差4.09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形态 水沙变化 河相关系 物理试验 尾闾河道-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UE-S模型的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萍 林乐乐 +4 位作者 彭杨靖 黄治昊 宋超 张童 崔国发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6-206,共11页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未来发展情景对省域土地合理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东部典型区域浙江省为例,根据浙江省2013和2018年两期精度500 m×500 m土地利用数据、浙江省陆地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据,分别设置了土...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未来发展情景对省域土地合理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东部典型区域浙江省为例,根据浙江省2013和2018年两期精度500 m×500 m土地利用数据、浙江省陆地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据,分别设置了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速率维持现状的情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情景和城市扩张情景。选取高程、坡度、人口等11种影响因素作为驱动因子,采用CLUE-S模型拟合浙江省2018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并判断拟合精度,进而模拟出三种情景下研究区203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ROC值均大于0.699,表明所选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的解释能力较为准确。2)Kappa系数高达0.9460,表明模型能够准确的模拟浙江省土地利用分布格局;3)与2018年浙江省土地利用情况相比,2030年在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面积与空间分布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持现状情景下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6575 hm^(2),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杭州市郊和温州市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情景下,林地、水域分别增加了15625、1600 hm^(2),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减少了1550、1700和13975 hm^(2),空间上都呈现均匀变化。城市扩张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145800 hm^(2),增加部分多数位于原有建设用地的外围。三种情景对比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情景是浙江省2030年最适宜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2030年浙江省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情景下生态空间的面积最大,为6741925 hm^(2),年均增加速度为0.01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驱动因子 情景模拟 CLUE-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土地覆被格局变化模拟:基于CLUE-S和Markov-CA模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端睿 毛德华 +2 位作者 王宗明 相恒星 冯凯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9-339,共11页
研究以遥感解译的东北地区2000年、2010年、2015年的土地覆被变化为基础,充分考虑自然和社会因素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分别通过CLUE-S模型和Markov-CA模型对东北地区2015年和2030年土地覆被格局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与遥感解译的... 研究以遥感解译的东北地区2000年、2010年、2015年的土地覆被变化为基础,充分考虑自然和社会因素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分别通过CLUE-S模型和Markov-CA模型对东北地区2015年和2030年土地覆被格局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与遥感解译的2015年实际土地覆被类型数据对比验证,CLUE-S模型和Markov-CA模型模拟结果的总体Kappa指数分别为0.9700和0.9649,结果表明2种模型的模拟结果较为理想,CLUE-S模型的模拟精度较Markov-CA模型更高。2015—2030年东北地区草地、耕地、湿地、其他用地和水体面积呈现下降趋势,林地、人工表面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人地关系越发紧张。东北地区作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区域需警惕不可持续的土地覆被变化,需权衡生态保护、粮食增加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和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E-S模型 Markov-CA模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空间模拟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中西部植被覆盖度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佳乐 杨兴川 +4 位作者 赵文吉 杨志强 钟一雪 师乐颜 马鹏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08-1018,共11页
植被覆盖的动态演变能够有效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为探究内蒙古中西部5个盟市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MODISNDVI数据和同期气候因子(平均气温、累计降水、平均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数据,利用Theil-Sen Med... 植被覆盖的动态演变能够有效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为探究内蒙古中西部5个盟市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MODISNDVI数据和同期气候因子(平均气温、累计降水、平均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K检验、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中西部5个盟市2000-2021年植被覆盖度和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1年,内蒙古中西部5个盟市的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321,处于较低水平;22年间,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4%。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低覆盖度面积为53.2%,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约占总面积的10%。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平均Sen斜率为0.004,表明植被覆盖整体呈上升趋势;植被改善区域面积达89.1%,植被退化部分占比为10.6%。Hurst指数均值为0.423。结合Sen趋势,预测出未来覆盖度以稳步增长为主,其中48.4%的区域不会发生显著的植被改善或退化现象,30.6%的区域未来以植被改善为主。研究区平均气温、累计降水量呈上升趋势,而平均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植被覆盖度与平均气温的关系以不显著相关为主,其中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的正相关面积为14.7%;植被覆盖度与累计降水量的关系以正相关为主,正相关面积占比为98.1%;与平均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湿度的关系均以不显著相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格局 气候变化 相关分析 趋势预测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用水总量演变规律及驱动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嘉锐 杨明智 +3 位作者 许继军 桑连海 刘强 程卫帅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19,共8页
针对当前我国稳步推进的节水和水网建设的工作需求,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存在较大差异的特点,利用我国2000-2020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量、产业增加值、人口结构等数据,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和GDP不... 针对当前我国稳步推进的节水和水网建设的工作需求,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存在较大差异的特点,利用我国2000-2020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量、产业增加值、人口结构等数据,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和GDP不变价换算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各分区用水总量、用水结构变化差异以及用水强度、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四方面驱动效应的强度和贡献比例,旨在支撑我国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以及用水结构调整。从时间角度,经济增长是我国用水总量增加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行业用水强度降低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第一产业用水强度和占比的降低是抑制区域用水总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其中用水强度效应略大于产业结构效应,而人口规模增加对用水总量增加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因此我国的用水量控制应该在提高用水效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策略上。从空间角度方面,我国各大分区4种驱动效应对用水总量上升的促进或抑制作用稳定,西南、西北等内陆地区需要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规模,同时西北地区还迫切需要提高第一产业用水效率,而华东地区可适当控制人口规模,东北和西北则需要控制人口流出,以缩小我国各区域用水量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水总量 变化规律 时空差异 驱动效应 LMDI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广 王妍 +2 位作者 刘云根 徐劲成 林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4,377,共13页
[目的]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空间分布特征,为揭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对岩溶石漠化景观识别、处理、分类得到核心、环线... [目的]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空间分布特征,为揭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对岩溶石漠化景观识别、处理、分类得到核心、环线等互不重叠的7类景观类型,应用景观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景观转移矩阵和热点分析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①2000年形态学景观类型分布最广(190.60 km^(2)),2022年分布最少(147.32 km^(2)),在形态学景观类型中核心是研究区内主要的景观类型,2000年面积最大为121.62 km^(2),2022年面积最少为76.05 k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和南部区域;孤岛在形态学景观类型中面积最小,其面积1990年最少为1.12 km^(2),2022年最多为3.07 km^(2),孤岛和分支等景观类型分散分布在各核心之间。②研究区形态学景观空间分布趋于分散,且形态学景观多样性、复杂程度和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研究时段内,形态学景观类型单一动态度分别为0.10,-0.18和-2.13,说明形态学景观面积呈现收缩趋势并且形态学景观类型1990—2000年发育最为剧烈,2000—2010年发育最为平缓。③形态学景观类型转移方向主要是核心景观类型转移为边缘和孔隙景观类型,总体来看形态学景观主要转移方向是形态学景观转移为背景,并且背景的转入量大于转出量。高—高聚集区域呈现出向磨合村、老街村和安乐村扩张的趋势,低—低聚集区域呈现出向三光村和老街村扩张的趋势。[结论]研究区形态学景观面积处于快速减少阶段且形态学景观类型趋于复杂,核心是主要的形态学景观类型,形态学景观的演变特征主要由核心的变化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分析 峰丛洼地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景观动态度 热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雨洪过程模拟与海绵体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城市适应性规划方法——以长汀县汀江上游流域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军 徐建刚 +3 位作者 尹海伟 沈舟 明昊霖 曾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051-7062,共12页
统筹考虑流域海绵体的空间布局及其与雨洪过程的功能耦合关系是解决城市雨洪灾害问题的重要途径。以长汀县汀江上游流域为例,分别使用SWAT和SCS模型模拟雨洪径流和淹没过程,利用InVSET模型评价海绵体建设适宜性,进而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 统筹考虑流域海绵体的空间布局及其与雨洪过程的功能耦合关系是解决城市雨洪灾害问题的重要途径。以长汀县汀江上游流域为例,分别使用SWAT和SCS模型模拟雨洪径流和淹没过程,利用InVSET模型评价海绵体建设适宜性,进而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基于雨洪过程模拟和海绵体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城市适应性规划方法。结果表明:(1)构建的汀江上游流域SWAT和SCS模型可以准确识别出研究区的雨洪产流区、汇流廊道、汇流节点和淹没区域,并反映其空间分布特征;基于InVEST模型结合雨洪调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水质净化等指标实现了定量刻画海绵体建设适宜性的目标,集成雨洪过程模拟与海绵体建设适宜性评价为重构流域海绵系统空间格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2)长汀县中心城区低雨洪安全格局面积占其安全格局总面积的37.51%,呈现出沿河道集中分布的特点,使中心城区面临较大的雨洪风险;海绵体建设适宜区域呈现出不均匀分布的特征,高适宜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7.91%,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北面的大片农田中。通过优化研究区海绵空间格局,并依据地块使用性质设定差异化的管控目标,实现减缓研究区雨洪风险的目标,为海绵城市规划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洪过程模拟 海绵体建设适宜性 海绵系统空间格局 适应性规划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