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扰动方法集合离散度演变的异同性暨地形扰动初探 被引量:9
1
作者 李俊 杜钧 +1 位作者 刘羽 许建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3-146,共24页
基于北京"7.21"特大暴雨个例,设计了一种考虑地形不确定性对降水影响的集合预报方案,在对该方案进行初步评估的基础上,重点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扰动总能量和尺度分解,对包括地形扰动方案在内的4种集合预报方案(初值、多物理、... 基于北京"7.21"特大暴雨个例,设计了一种考虑地形不确定性对降水影响的集合预报方案,在对该方案进行初步评估的基础上,重点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扰动总能量和尺度分解,对包括地形扰动方案在内的4种集合预报方案(初值、多物理、地形、初值-多物理混合)中离散度演变的异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考虑模式地形不确定性的扰动方案,在不影响集合平均降水预报质量的基础上,对集合降水预报的离散度和概率预报略有正贡献。(2)离散度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天气形势的演变密切相关。不同扰动方案产生的离散度在初始时刻的空间分布各不相同,但随模式向前积分其离散度的相似度快速增大,其中0—6 h内增长速度最快,离散度场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超过0.6。混合方案与单一扰动方案相比,对离散度空间结构的贡献不大。(3)虽然不同方案的离散度空间结构相似,但其幅度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地形扰动方案的离散度幅度明显小于初值扰动和物理过程扰动方案。混合方案可以增加原单一扰动方案的离散度振幅,但这种增加在高层明显,而在近地面层并不明显,因而增加降水和其他近地面大气变量的离散度要比增加上层大气变量的离散度更困难。(4)尺度分离的结果表明,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和积分时间的延长,不同扰动方法产生的离散度结构会逐渐变得相似,但在积分早期(<12 h)和较小的空间尺度(<448 km)上离散度结构的差异仍明显,并且在较小的空间尺度(<448 km)上,不同扰动方法产生的离散度幅度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对于小空间尺度系统或甚短期预报,选择扰动方案比大尺度和较长期的预报更重要。以上研究可为集合预报如何合理采用不同扰动方案或不同方案的组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7.21”大暴雨 集合预报 地形扰动 初值和物理扰动 离散度的异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简《蟋蟀》与《唐风·蟋蟀》之异同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强 董立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154-163,共10页
清华简《耆夜》记载周公赋《蟋蟀》,《诗经·唐风》亦有《蟋蟀》,两诗不仅题目相同,而且内容多有关联。通过对比清华简《蟋蟀》与《唐风·蟋蟀》,可以确定两者关系密切,但在用韵、演唱曲调、起兴上又有诸多不同,尤其是诗歌主题... 清华简《耆夜》记载周公赋《蟋蟀》,《诗经·唐风》亦有《蟋蟀》,两诗不仅题目相同,而且内容多有关联。通过对比清华简《蟋蟀》与《唐风·蟋蟀》,可以确定两者关系密切,但在用韵、演唱曲调、起兴上又有诸多不同,尤其是诗歌主题差异较大。由此,我们认为清华简《蟋蟀》与《唐风·蟋蟀》是两首不同的诗歌。《诗经》中的同题诗,如《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唐风·扬之水》,还有相似度较高的非同题诗皆可证两者的关系。先秦时期,在诗歌创作后、《诗经》编辑中,诗歌有由地方向中央传播的“采诗”及“献诗”的过程,同样,诗歌也有由中央向地方及个人传播影响的过程。这种传播途径更多地体现在王畿地区的诗歌对地方及个人诗歌创作的影响方面。诗歌的传播过程中自然会有同题诗的产生,它们有同样的复沓方式、吟唱方式来吟唱,同时也会改造、增添一些新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变调。清华简《蟋蟀》和《唐风·蟋蟀》两首同题诗正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蟋蟀》 《唐风·蟋蟀》 同题诗 异同 诗歌传播 雅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