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尔库塞非压抑性文明理论的逻辑考察
1
作者 宋宽锋 许中天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5-59,97,共6页
马尔库塞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的视角,重新解读并改造弗洛伊德的压抑性文明论,提出非压抑性文明理论。马尔库塞的非压抑性文明理论深刻揭示了发达工业资本主义社会极度压抑性的异化本质,探讨了在物质文明发达的条件下,通过人的爱欲解... 马尔库塞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的视角,重新解读并改造弗洛伊德的压抑性文明论,提出非压抑性文明理论。马尔库塞的非压抑性文明理论深刻揭示了发达工业资本主义社会极度压抑性的异化本质,探讨了在物质文明发达的条件下,通过人的爱欲解放,重建非压抑性社会文明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该理论构想的逻辑考察认为,马尔库塞依据发达工业社会的(物质)成就作为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条件是不充分的;非压抑性的生活方式必然导致的物质文明的倒退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文明观是相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库塞 弗洛伊德 马克思 非压抑性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析美学视域下的作品解读——以超现实主义艺术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沈文婷 樊波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5-192,共8页
精神分析美学脱胎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最初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艺术创作活动到对艺术家创作动机的考察和对作品主题和审美的深入解析,弗洛伊德在其理论中逐渐形成了独属于精神分析领域的美学观并影响深远。2... 精神分析美学脱胎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最初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艺术创作活动到对艺术家创作动机的考察和对作品主题和审美的深入解析,弗洛伊德在其理论中逐渐形成了独属于精神分析领域的美学观并影响深远。20世纪现代艺术的代表"超现实主义"正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并用于艺术创作来实现表达自我与认识世界的方式。此后,精神分析法作为一种方法已经成为解决艺术家的创作和解读艺术作品题材与内容、观众与作品关系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作品 艺术创作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美学 超现实主义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分析与新感觉派之辨——为施蛰存正名,与严家炎商榷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福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22-28,共7页
施蛰存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批心理分析小说,被楼适夷误批为新感觉主义,又被严家炎错划为新感觉派,应该彻底纠正。严著中的中国新感觉派的概念不能成立,既违反基本的逻辑常识,又不符合事实,犯了虚假论据等错误。施蛰存所根据的弗洛伊德... 施蛰存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批心理分析小说,被楼适夷误批为新感觉主义,又被严家炎错划为新感觉派,应该彻底纠正。严著中的中国新感觉派的概念不能成立,既违反基本的逻辑常识,又不符合事实,犯了虚假论据等错误。施蛰存所根据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是探索人性的伟大科学假说。不懂心理分析,袭用划成分式的左翼文学批评法,正是严著所反对的"异元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Interpretations of “Mother Images” and Their “Self-Trauma-Healing Mechanism” in Kipling's War Poetry
4
作者 张济春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7期166-168,共3页
Rudyard Kipling is the first British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07.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huge blow of his own beloved son John's death on the battlefield,Kiplin... Rudyard Kipling is the first British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07.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huge blow of his own beloved son John's death on the battlefield,Kipling's later writing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pain and trauma which the war brings,and the noble qualities of love,belief,and tenacity in human nature after the baptisms of pain and trauma.This paper selects two poems—"My Boy Jack"and"A Nativity"in Kipling's later poetry creation career.Freud's "trauma" and treatment theories a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two mothers' "self- trauma- healing mechanism"in face of pain and trauma,and to interpret the two mother images that experience the war-torn pain and trauma,and achieve their spiritual salvation at last.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wo mothers,Kipling wants to mourn his beloved son's death and expresses his determination and hope of faith and commitment in order to heal his inner pain and trauma,which unwittingly realizes Freud's trauma-healing theory.Key w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dyard Kipling WAR TRAUMA self-healing mechanism sigmund freud mother im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夫》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阐释 被引量:2
5
作者 何祯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82-85,共4页
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杀夫》中的主要人物林市、陈江水和阿罔官进行深层的精神剖析,阐释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在其内心世界的彼此纠结中揭示林市的悲剧是源于群体和社会的悲剧。从而引起人们去思考怎样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机制才是完... 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杀夫》中的主要人物林市、陈江水和阿罔官进行深层的精神剖析,阐释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在其内心世界的彼此纠结中揭示林市的悲剧是源于群体和社会的悲剧。从而引起人们去思考怎样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机制才是完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 生的本能 死的本能 自我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阿凡达》精神分析的美学解读
6
作者 孟婷婷 丛尧 《安顺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7-18,61,共3页
文章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探讨《阿凡达》颇受欢迎的魅力所在,并从卡梅隆的人生经历之中寻找一些关联,在论析中力图能给观众以新的启示和理解。
关键词 弗洛伊德 詹姆斯·卡梅隆 精神分析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洛伊德道德起源观探赜
7
作者 魏俊杰 龚安静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43-47,共5页
与其他学派论述道德起源思想不同,弗洛伊德的道德起源观建立在图腾禁忌、矛盾情感、俄狄浦斯情结之相互作用关系之上。他认为道德起源于人内心具有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图腾制度与各项禁令的压抑之下产生的道德焦虑和矛盾情感既是产生道德... 与其他学派论述道德起源思想不同,弗洛伊德的道德起源观建立在图腾禁忌、矛盾情感、俄狄浦斯情结之相互作用关系之上。他认为道德起源于人内心具有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图腾制度与各项禁令的压抑之下产生的道德焦虑和矛盾情感既是产生道德的基础又是道德起源的心理原因。通过对弗洛伊德道德起源观的考察,不难发现弗洛伊德将道德问题放在其潜意识理论和本能理论中进行研究,图腾与禁忌在一定意义上规范了人的行为,维系了人类伦理秩序,升华了人的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道德起源 禁忌 矛盾情感 俄狄浦斯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皇帝、汉字与缠足:弗洛伊德与中国的隔空对话
8
作者 徐胤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3期113-125,共13页
弗洛伊德晚年对中国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刻意将中国元素融入到工作与生活之中,但其著述却鲜少提及中国。本文梳理其中与中国相关的几处论述,总结出以下三个特征:首先,弗氏对中国的了解间接来自19世纪西方汉学家的文字记述。作为服... 弗洛伊德晚年对中国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刻意将中国元素融入到工作与生活之中,但其著述却鲜少提及中国。本文梳理其中与中国相关的几处论述,总结出以下三个特征:首先,弗氏对中国的了解间接来自19世纪西方汉学家的文字记述。作为服务于西方政治霸权的东方学体系的一部分,中国在其中被想象成一个有待被征服的异域世界。这种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失真话语,也间接渗透到弗洛伊德涉及中国的论述之中。因其独特的犹太人身份,弗氏虽对东方思想表现出一定兴趣,但对泛东方道路持保守态度。他刻意与东方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也没有对中国文明作深入研究。其次,弗氏重视语言的心理载荷,推崇文字考古。在前人古文字学研究的影响下,他认为原始的象形文字蕴含内在的心理规律,并试图借助中文避免语义模糊的内在法则说明梦的心理机制,论证模糊的梦境仍然可被阐释,且具有唯一解。但因其对中文了解有限,这番努力并不成功。第三,弗氏关注古老民族的传统风俗,并将其视作具有普遍心理学意义的文化遗迹。在这一背景下,他将中国女子的缠足风俗解读为阉割情结的替代形式;这一说法看似充满矛盾,实则与其对性别、器官和图腾崇拜的认知一脉相承,也是他从个体心理研究转向社会文化研究的必然结果。总之,弗洛伊德取中国文化为己用,但也因其认知的局限而留下遗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中国 精神分析 东方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