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原子在Si(111)-7×7表面吸附的STM研究
1
作者 臧侃 于迎辉 +1 位作者 秦志辉 曹更玉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2,共4页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在液氮(78K)及液氦(4.2K)低温条件下研究了H/Si(111)-7×7吸附体系。H原子易于吸附在表面增原子(adatom)以及剩余原子(rest atom)的位置,导致表面局域电子态密度(LDOS)和STM图像发生明显的变...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在液氮(78K)及液氦(4.2K)低温条件下研究了H/Si(111)-7×7吸附体系。H原子易于吸附在表面增原子(adatom)以及剩余原子(rest atom)的位置,导致表面局域电子态密度(LDOS)和STM图像发生明显的变化。利用扫描隧道谱技术(STS)测量获得了H吸附前后这些位置的LDOS并阐明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测量获得了表面单分子Si-H化学键的振动和摆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 si(111)-7×7 局域电子态密度(LDOS) 单分子振动谱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的硅化物薄膜在Si(111)-7×7表面的固相反应生长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丹 邹志强 +1 位作者 孙静静 赵明海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91-1295,共5页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沉积在Si(111)-7×7重构表面上的锰薄膜在300-650℃之间的固相反应进行了研究.锰原子最初在Si(111)衬底上形成锰的纳米团簇的有序阵列,经过300℃退火后,锰纳米团簇的尺寸增大并且纳米团簇阵列由...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沉积在Si(111)-7×7重构表面上的锰薄膜在300-650℃之间的固相反应进行了研究.锰原子最初在Si(111)衬底上形成锰的纳米团簇的有序阵列,经过300℃退火后,锰纳米团簇的尺寸增大并且纳米团簇阵列由有序变为无序;当退火温度达到400℃左右时,锰纳米团簇与硅衬底发生反应生成富锰的三维岛状物和由MnSi构成的平板状岛;500℃退火后生成物全部转变为MnSi平板状岛;650℃退火后生成物则由MnSi平板状岛全部转变为富硅的不规则的大三维岛,同时被破坏的衬底表面重新结晶形成7×7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si(111)-7×7重构表面 固相反应 锰的硅化物 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硅化物在Si(111)-7×7表面的制备及其STM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丹 邹志强 孙静静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2,共4页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室温至610℃的条件下锰在Si(111)-7×7表面的反应生长情况,制备出了锰纳米团簇和几种锰硅化物。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低于260℃时,生成了占据在衬底7×7结构亚单胞上大小统一的锰纳米团簇;温度高...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室温至610℃的条件下锰在Si(111)-7×7表面的反应生长情况,制备出了锰纳米团簇和几种锰硅化物。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低于260℃时,生成了占据在衬底7×7结构亚单胞上大小统一的锰纳米团簇;温度高于500℃时,生成的锰硅化物可分为三类:纳米线、平板状的岛和三维不规则的岛。除此以外,390℃至610℃锰硅化物岛的成核密度符合传统成核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si(111)-7×7重构表面 纳米团簇 锰硅化物 传统成核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M研究Si(111)7×7表面畴界结构
4
作者 刘宁 杨海强 +4 位作者 古乾军 马自力 高鸿钧 薛增泉 庞世瑾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6期757-759,共3页
根据对Si(111)表面各种不同畴界的研究,我们发现并提出了在畴界形成过程中决定这些畴界结构的三个重要因素:二聚体(dimer)和顶戴原子(adatom,亦称吸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7×7单胞中层错半单元(fa... 根据对Si(111)表面各种不同畴界的研究,我们发现并提出了在畴界形成过程中决定这些畴界结构的三个重要因素:二聚体(dimer)和顶戴原子(adatom,亦称吸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7×7单胞中层错半单元(faultedhalf)和非层错半单元(unfaultedhalf)的差异;亚稳态的(2n+1)×(2n+1)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原子操纵 表面畴界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STM在Si(111)7×7表面进行“有序移植”
5
作者 刘宁 杨海强 +3 位作者 马自力 高鸿钧 薛增泉 庞世瑾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6期782-783,共2页
我们用STM在低压大电流条件下对Si(111)7×7表面进行了原子操纵研究,这种方法即可从表面提出原子而形成沟槽结构,又可将提出的原子重新植入样品表面形成一维凸起,在样品表面形成有序排列,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对原子群... 我们用STM在低压大电流条件下对Si(111)7×7表面进行了原子操纵研究,这种方法即可从表面提出原子而形成沟槽结构,又可将提出的原子重新植入样品表面形成一维凸起,在样品表面形成有序排列,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对原子群体的“有序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原子操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TM研究Ag粒子在Si(111)7×7重构表面的生长 被引量:1
6
作者 柏亚军 申自勇 +2 位作者 侯士敏 赵兴钰 薛增泉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1-414,共4页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 (UHVSTM)研究了室温条件下沉积在Si(111) 7× 7重构表面不同覆盖度的Ag粒子。实验结果表明 ,低覆盖度时的Ag粒子主要有A、B两种类型 ,其中A型Ag粒子呈环状结构 ,最小的A型Ag粒子由 3个Ag原子组成 ;而B...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 (UHVSTM)研究了室温条件下沉积在Si(111) 7× 7重构表面不同覆盖度的Ag粒子。实验结果表明 ,低覆盖度时的Ag粒子主要有A、B两种类型 ,其中A型Ag粒子呈环状结构 ,最小的A型Ag粒子由 3个Ag原子组成 ;而B型Ag粒子则是由两层Ag原子构成。高覆盖度时Ag粒子的生长过程为层岛混合生长 (Stranski Krastanov)模式。本文还研究了不同蒸发速率对Ag原子成核的影响 ,发现在高蒸发速率条件下Ag原子在Si(111) 7× 7重构表面更容易成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 原子 表面 成核 STM 室温条件 环状结构 si(111) 超高真空 扫描隧道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u2Si2O7∶Ce纳米晶的溶胶-凝胶法合成和闪烁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乾利 胡亚华 +4 位作者 马玉彬 黄世明 顾牡 张志军 赵景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4-370,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u2Si2O7∶Ce纳米晶,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光谱仪、X射线激发发射谱仪对制备的Lu2Si2O7∶Ce纳米晶的晶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Lu2Si2O7∶Ce前驱体...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u2Si2O7∶Ce纳米晶,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光谱仪、X射线激发发射谱仪对制备的Lu2Si2O7∶Ce纳米晶的晶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Lu2Si2O7∶Ce前驱体在煅烧温度为1000℃时开始晶化,晶粒尺寸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变大,1200℃煅烧2 h后的晶体颗粒均匀,分散性最优,平均晶粒尺寸约为28.9 nm,呈近球形;Lu2Si2O7∶Ce纳米晶的紫外吸收谱存在峰位分别为304 nm和350 nm两个吸收峰,源自于Ce^3+离子的4f→5d跃迁;光致发射谱和X射线激发发射谱都表现为典型的非对称双峰结构,归属于Ce^3+离子的5d^1→2F5/2和5d^1→2F7/2跃迁,Ce^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约为1%;荧光衰减时间约为37.2 ns,可满足高时间分辨X射线探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烁材料 Lu2si2O7∶Ce纳米晶 溶胶-凝胶法 荧光光谱 X射线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111)7×7表面Na沉积过程的光学二次谐波法研究
8
作者 孙丽娜 邓冬梅 +3 位作者 白丽华 王春涛 曹世勋 张金仓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45-849,共5页
用原位光学二次谐波方法监测了室温时Na在Si(111)7×7表面沉积过程中的信号变化。室温下Na沉积量小于饱和单层时信号变化比较复杂,随Na沉积量的变化依次出现三个特征峰。覆盖度约0.45 ML时出现较弱的峰A,其产生可能与碱金属诱导的... 用原位光学二次谐波方法监测了室温时Na在Si(111)7×7表面沉积过程中的信号变化。室温下Na沉积量小于饱和单层时信号变化比较复杂,随Na沉积量的变化依次出现三个特征峰。覆盖度约0.45 ML时出现较弱的峰A,其产生可能与碱金属诱导的占据态F和没有被占据的态A间的跃迁所引起的共振增强有关;随后在约0.9 ML的覆盖度下出现峰B并在沉积量大于饱和单层后信号快速增大,形成陡峭的峰C。相测量表明峰B与峰C信号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位差,说明两者的起源有不同之处。峰C的出现与等离激元的激发密切相关。在峰B所处的覆盖度下,二维及二维-三维过渡结构的存在可能产生两种以上不同起源的二次谐波信号,其相干叠加促成了峰B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 si(111)7×7 真空蒸镀 吸附 薄膜 二次谐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111)7×7表面Gd@C_(82)分子的STM研究
9
作者 刘宇 申自勇 +5 位作者 孙涛 侯士敏 赵兴钰 薛增泉 施祖进 顾镇南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7,共5页
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研究了金属富勒烯分子Gd@C82在Si(111)7×7重构表面的吸附特性和电学特性。STM形貌像显示Gd@C82分子和Si基底之间相互作用较强,Gd@C82分子吸附在Si基底的三种特定的位置上,其中在Si(111)7×7... 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研究了金属富勒烯分子Gd@C82在Si(111)7×7重构表面的吸附特性和电学特性。STM形貌像显示Gd@C82分子和Si基底之间相互作用较强,Gd@C82分子吸附在Si基底的三种特定的位置上,其中在Si(111)7×7单胞内三个顶戴原子间的吸附位最稳定。扫描隧道谱(STS)的测量显示Gd@C82分子呈现半导体特性。分子表面局域电子态密度(LDOS)在Gd附近受到Gd与碳笼间电子转移的影响,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C82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扫描隧道谱(STS) si(111)7×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X A4和BML-111对巨噬细胞内TLR4/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谢大泽 黄利兴 +3 位作者 刘东升 朱俊 谢勇 周南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799-2802,共4页
目的:肠道巨噬细胞定位于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及黏膜固有层,在保持肠道稳态及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脂氧素(LXs)A4及其受体激动剂BML-111对脂多糖(LPS)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存活和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CCK-8法观察LPS... 目的:肠道巨噬细胞定位于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及黏膜固有层,在保持肠道稳态及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脂氧素(LXs)A4及其受体激动剂BML-111对脂多糖(LPS)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存活和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CCK-8法观察LPS对RAW264.7的毒性作用,RT-q PCR法检测细胞内TLR4、TRAF6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TLR4、TRAF6和p NF-κB p65的蛋白水平。结果:在1 000 ng/m L浓度LPS组,作用6 h后,LX A4组和BML-111组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显著增高(P<0.05)。在LPS作用下,LX A4组和BML-111组对RAW264.7细胞的TLR4 m 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相对应的无LPS组(P<0.05),TRAF6 m RNA的表达均高于相对应的无LPS组(P<0.05);而LX A4组和BML-111组的TRAF6蛋白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5),高于相对应的无LPS组(P<0.05)。在LPS作用下,LX A4组和BML-111组p NF-κB p65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又高于相对应的无LPS组(P<0.05);且LX A4和BML-111作用无差异(P>0.05)。结论:LX A4和BML-111能够抑制LPS对RAW264.7细胞的作用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助减轻炎症反应;性质稳定的BML-111更有望成为IBD治疗的新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X A4 BML-111 RAW264-7细胞 TLR4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诱导Si(111)表面重构和相变机制的研究
11
作者 王畅 王学森 肖文德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6-259,共4页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在Si(111)表面沉积Ce原子后在不同温度下退火得到的多种重构。在Ce覆盖度为1/3 ML和样品退火温度500℃下,得到√3×√3-R30°结构。提高样品退火温度至850℃,得到2×3重构。随着样品退火温度升至...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在Si(111)表面沉积Ce原子后在不同温度下退火得到的多种重构。在Ce覆盖度为1/3 ML和样品退火温度500℃下,得到√3×√3-R30°结构。提高样品退火温度至850℃,得到2×3重构。随着样品退火温度升至950℃,样品表面出现2×3、17×6、11×6和5×2等多种重构共存。进一步提高样品退火温度至1150℃,得到单一的5×2相。根据电子计数规则理论,提出了由蜂窝链和Seiwatz链构成的2×3、5×2和(2n+1)×6中间相的结构模型。其中,5×2重构中蜂窝链的Si原子占比最大,Ce原子覆盖度最低,结构最稳定。不同相的转变是由于Seiwatz链和蜂窝链的形成导致了体系能量的降低。本文研究对理解稀土金属诱导Si(111)表面重构的物理机制和转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111)-7×7 扫描隧道显微镜 表面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构建纳米结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绍春 贾金锋 薛其坤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63-369,共7页
通过对在Si(111)-7×7表面上生长的Pb岛施加脉冲偏压,Pb岛受到触发而自发再生长。通过调节操纵参数(如脉冲电压的大小和时间),岛的高度及形状可以较精确地控制。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制造出一些特定形状的纳米结构,例如中空和半中空... 通过对在Si(111)-7×7表面上生长的Pb岛施加脉冲偏压,Pb岛受到触发而自发再生长。通过调节操纵参数(如脉冲电压的大小和时间),岛的高度及形状可以较精确地控制。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制造出一些特定形状的纳米结构,例如中空和半中空的纳米阱等,还可以在更大尺度(微米)上进一步构建由这些纳米结构单元构成的图案。在纳米结构的构建过程中,还观察到了量子效应对薄膜生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原子操纵 si(111)-(7×7) PB 纳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荷和转速对铜合金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樊文欣 郭佩剑 +2 位作者 原霞 王玉帅 魏悦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1-832,共12页
采用MMW-1A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比研究干摩擦条件下,载荷和转速对QSn7-0.2、CuZn31Si1和Cu9Ni6Sn三种铜合金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分析磨损表面形貌及元素成分,讨论了QSn7-0.2、CuZn31Si1和Cu9Ni6S... 采用MMW-1A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比研究干摩擦条件下,载荷和转速对QSn7-0.2、CuZn31Si1和Cu9Ni6Sn三种铜合金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分析磨损表面形貌及元素成分,讨论了QSn7-0.2、CuZn31Si1和Cu9Ni6Sn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当载荷和转速增大时,平均摩擦系数和磨损率为Cu9Ni6Sn<CuZn31Si1<QSn7-0.2.当载荷增大时,QSn7-0.2的磨损机理由磨粒磨损逐渐加剧转变为黏着磨损;CuZn31Si1的磨损机理由塑性变形磨损加重并伴有轻微的磨粒磨损转变为磨粒、黏着磨损;Cu9Ni6Sn的磨损机理由轻微的磨粒、塑性变形磨损转变为疲劳磨损.当转速增大时,QSn7-0.2的磨损机理由塑性变形磨损加重转变为黏着磨损,整个过程伴随着轻微的磨粒磨损;CuZn31Si1的磨损机理由磨粒磨损转变为塑性变形磨损;Cu9Ni6Sn的磨损机理由轻微的磨粒磨损转变为磨粒磨损与塑性变形磨损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轴承 QSn7-0.2 CuZn31si1 Cu9Ni6Sn 摩擦系数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效率的原子操纵方法
14
作者 刘宁 杨海强 +3 位作者 马自力 高鸿钧 薛增泉 庞世瑾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6期784-786,共3页
我们在恒流模式和扫描偏压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隧道电流成功地在Si(111)7×7表面实现了原子操纵,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快的操纵速率。其作用机理是:当偏压小于0.5V时,化学相互作用成为针尖和样品之间的... 我们在恒流模式和扫描偏压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隧道电流成功地在Si(111)7×7表面实现了原子操纵,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快的操纵速率。其作用机理是:当偏压小于0.5V时,化学相互作用成为针尖和样品之间的主要作用;而当偏压大于0.8V时,场蒸发的影响则成为一个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原子操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分辨率短程化学力提取与势能谱解算 被引量:2
15
作者 魏久焱 马宗敏 +5 位作者 温焕飞 常诞 曲章 许军 金晨 武兴盛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2-127,共6页
超高真空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近年来飞速发展,在表面物理探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短程化学力的定量测量对剖析物质特性及反应机理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实现显微镜原子分辨率的关键要素。为精确测量短程化学力,基于球锥探针模型从... 超高真空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近年来飞速发展,在表面物理探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短程化学力的定量测量对剖析物质特性及反应机理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实现显微镜原子分辨率的关键要素。为精确测量短程化学力,基于球锥探针模型从理论上推导了频率偏移(Δf)与原子间总作用力(F(ts))的转换关系,并分析作用力成分推导短程力求解算法。实验中,频率偏移谱由汉明窗滤波后根据Δf-F(ts)方程解算得到总力谱(F(ts)-z),对其拟合并剔除长程力以精确求解短程力谱(F(short)-z),并积分得到势能谱。本文以Si(111)-(7×7)表面为实验研究对象验证算法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力谱 长程力 短程力 原子间作用力 si(111)-(7×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