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fferent Ablation Models for the Wall-plasma Interaction Process in Pulsed Plasma Thruster 被引量:3
1
作者 YANG Lei LIU Xiangyang WANG Siyu XIE Kan WU Zhiwen WANG Ningfei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301-2308,共8页
Ablation excited by current pulses is a very critical physical process in pulse plasma thrusters(PPT).Its effects on wall-plasma interaction directly determine the PPT performances.In order to reveal the process of th... Ablation excited by current pulses is a very critical physical process in pulse plasma thrusters(PPT).Its effects on wall-plasma interaction directly determine the PPT performances.In order to reveal the process of the ablated wall interaction with the discharge plasma in PPT,ablation models formulated by three different boundary conditions at the wall-plasma interface are studied.These are the two widely used high-speed evaporation models(Model-L and Model-M),and the recently developed Keida-Zaghloul model(Model-K)of the Knudsen layer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nternal degrees of freedom on the energy flux conservation.First,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the three ablation models are clarified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order to gain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wall-plasma interaction.Then,the applicability of different ablation models with the numerical solutions of LES-6 PPT is investigated in detail using magnetohydrodynamic(MHD)modeling.Results show that Model-L and Model-M are actually special cases of Model-K when a simplified jump conditions limited by high velocity at the vapor/plasma interface is used;A ratio of ablation rate in Model-L to that in Model-M is about 0.8at the same wall surface temperature,while it rises to 1 at different surface temperature determined by Model-L and Model-M in PPT.Even though Model-K solution requires significant computational time,it shows more accurate ablation feature for the wall-plasma interaction and possesses better computing precision of impulse bit during post-pulse which is useful for future studies of the late time ab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推进器 蒸发模型 电流脉冲 壁挂式 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 相互作用 交互 放电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靳世鑫 苏承国 +3 位作者 黄佳荣 王慧亮 严登华 王占桥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3,共13页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中水-土-碳等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框架,提出耦合非线性多目标规划和逐次逼近法的双层嵌套算法以实现框架的迭代求解,得到区域水土资源联合配置方案。【结果】洛阳市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各县区土地利用格局及水资源供给量实现了协同优化,区域水资源总量增加了0.2923亿m^(3),净碳排放量减少了0.3814%(折合90698 t标准煤),GDP维持稳定,各行政单元间供需水比值的差异程度达到最小。【结论】研究成果为提高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障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联合配置 生态-经济-社会需求 二元水循环 相互作用关系 双层嵌套算法 影响因素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循环神经网络的联合深度推荐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郭东坡 何彬 +1 位作者 张明焱 段超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4,共5页
为了向用户推荐符合兴趣偏好的项目,设计一种基于注意力循环神经网络的联合深度推荐模型。将双层注意力机制设置于网络中,该模型由五个部分构成,在输入层中生成联合深度推荐模型的输入矩阵,通过序列编码层对项目评论文本语义展开正向和... 为了向用户推荐符合兴趣偏好的项目,设计一种基于注意力循环神经网络的联合深度推荐模型。将双层注意力机制设置于网络中,该模型由五个部分构成,在输入层中生成联合深度推荐模型的输入矩阵,通过序列编码层对项目评论文本语义展开正向和反向编码,获得隐藏状态输出,并将其输入双层注意力机制中,提取项目特征,利用全连接层提取用户偏好特征。在预测层中建立项目与用户的交互模型,获得项目评分,为用户推荐高评分的项目。为了提高模型精度,加权融合MSE损失函数、CE损失函数和RK损失函数建立组合损失函数,对深度联合训练模型展开训练,提高模型的推荐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良好的推荐效果,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用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注意力机制 循环神经网络 用户偏好 组合损失函数 交互模型 联合深度推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层交互Q学习算法的轴承生产智能排程 被引量:1
4
作者 裴志杰 杨晓英 +1 位作者 杨欣 杨逢海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1-462,共12页
针对带装配的两阶段分布式混合流水车间(TSDHFSSP)环境下的轴承排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交互Q学习算法(DIQLA)的车间调度方法,以解决轴承生产智能排程问题。首先,描述了轴承的排程问题,建立了以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为目标的数学模型... 针对带装配的两阶段分布式混合流水车间(TSDHFSSP)环境下的轴承排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交互Q学习算法(DIQLA)的车间调度方法,以解决轴承生产智能排程问题。首先,描述了轴承的排程问题,建立了以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为目标的数学模型;然后,引入马尔科夫决策过程(MDP),模拟了轴承生产排程过程,根据两阶段生产过程,搭建了双智能体交互的Q学习模型,接着对两阶段的的智能体进行了建模,设计了双智能体的状态变量、调度规则动作集和即时奖励函数,改进了传统的贪婪搜索策略,提出了两阶段联合排程算法;最后,利用实例数据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将其与单一智能体Q学习算法(QL)及非支配遗传算法(NSGA-II)、带精英策略的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IWOA)等算法进行了对比,先在同一算例下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再通过对比不同订单算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性能,并利用实例数据再次验证了该算法在两阶段排程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阶段联合排程算法在解决轴承排程问题时具有可行性,在优化轴承生产排程方面上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实际的应用中,与原有人工排产相比,其产品的加工周期平均缩减了17%,订单交付率平均提升了9%。该方法为轴承制造类企业生产排程提供了一种智能化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承生产 车间调度方法 智能排程 两阶段分布式混合流水车间 Q学习 双层交互 两阶段联合排程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海冰弯曲强度计算参数确定及锥体破冰数值研究
5
作者 朱圣涛 邹璐 +1 位作者 邹早建 邹明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为构建黏聚单元物理参数与海冰弯曲强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回归模型用于海冰弯曲强度计算参数的确定。首先,基于有限元法及黏聚单元法对海冰三点弯曲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并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然后,选择五个影响参数,采用拉... 为构建黏聚单元物理参数与海冰弯曲强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回归模型用于海冰弯曲强度计算参数的确定。首先,基于有限元法及黏聚单元法对海冰三点弯曲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并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然后,选择五个影响参数,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算法生成427个样本,通过数值模拟得到其对应的海冰弯曲强度,构建神经网络的数据集。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对所有样本预报结果进行训练,得到预报海冰弯曲强度的回归模型。以此建立与试验海冰弯曲强度相近的层冰数值模型,并考虑流体浮力和拖曳力对碎冰的作用,对不同参数影响下的锥体层冰相互作用进行数值模拟及分析。结果显示,锥体受到层冰纵向力的均值、标准差以及峰值均随碰撞速度、锥体水线面直径和锥体角度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法 黏聚单元法 海冰弯曲强度 神经网络 结构物-层冰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多层感知机交互融合方法
6
作者 孙婧 王志社 +1 位作者 杨帆 余朝发 《红外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9-627,共9页
现有的Transformer融合方法利用自注意力机制建立图像上下文的全局依赖关系,从而产生优越的融合性能。然而由于与注意力机制相关的模型高复杂度,导致训练效率较低,限制了图像融合的实际应用。为此,本文提出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多层感知... 现有的Transformer融合方法利用自注意力机制建立图像上下文的全局依赖关系,从而产生优越的融合性能。然而由于与注意力机制相关的模型高复杂度,导致训练效率较低,限制了图像融合的实际应用。为此,本文提出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多层感知机交互融合方法。首先,构建轻量化多层感知机网络架构,利用全连接层建立全局依赖关系,在获得较高的计算效率时,具有较强的特征表征能力。其次,设计了级联空间通道交互模型,实现不同空间位置和独立通道之间的特征交互,从而聚焦源图像各自的内在特征,增强模态间特征的互补性。与其他7种典型的融合方法相比,TNO、MSRS数据集以及目标检测任务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主观视觉描述和客观指标评价都优于其他融合方法。本方法利用多层感知机建立图像的长距离依赖关系,构建了级联空间通道交互模型,从空间和通道维度提取图像全局特征,比其他典型融合方法具有更优越的融合性能和更高的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融合 多层感知机 特征交互 红外图像 可见光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向多层级交互网络的肺部CT图像分类
7
作者 龙肖 黄巍 胡凯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85-90,共6页
近年来,基于局部窗口的Self-Attention机制在视觉分类任务中表现突出。然而,由于存在感受野有限和建模能力弱的问题,其在处理复杂数据时效果不佳。肺部CT图像中的特征复杂多样,包括结节的形状、大小、密度等,给深入挖掘数据中的深层次... 近年来,基于局部窗口的Self-Attention机制在视觉分类任务中表现突出。然而,由于存在感受野有限和建模能力弱的问题,其在处理复杂数据时效果不佳。肺部CT图像中的特征复杂多样,包括结节的形状、大小、密度等,给深入挖掘数据中的深层次特征带来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双向多层级交互网络模型Bi-directional Multi-level Interaction Vision Transformer(Bi-MI ViT)。该网络通过双向多层级交互机制有效融合空间和通道信息,从而显著提升特征提取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Transformer分支中,引入了高效的级联组注意力机制,旨在丰富注意力头特征的多样性,并增强模型对关键信息的捕捉能力。同时,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分支中,通过设计DP block,并利用点卷积(Point-Wise Convolution,PW)和深度卷积(Depth-Wise Convolution,DW)深入挖掘局部信息,以优化模型的表达能力。此外,深度特征提取模块(Deep Feature Extraction,DFE)的建立增强了特征传播和复用,提高了数据利用效率,实现了实质性的性能改进。实验结果显示,在公开的COVID19-CT数据集和私有的LUAD-CT数据集上,所提算法优于对比的8种方法,实现了准确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CT图像 双向多层级交互 卷积神经网络 TRANSFORMER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子式抽吸-射流激励器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研究
8
作者 郑飞飞 张悦 +3 位作者 谭慧俊 于航 黄子誉 张梁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54,共14页
激波/边界层干扰(SWBLI)是超声速进气道中常见的流动现象,其诱导产生的分离往往会导致进气道气动性能严重下降。针对超声速进气道内Ma2.5来流条件下的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现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转子式抽吸-射流激励器的控制方法... 激波/边界层干扰(SWBLI)是超声速进气道中常见的流动现象,其诱导产生的分离往往会导致进气道气动性能严重下降。针对超声速进气道内Ma2.5来流条件下的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现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转子式抽吸-射流激励器的控制方法,并采用动网格技术和非定常仿真方法对激励器工作过程中的非定常流动现象和流动控制机理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相关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转子逆时针转动,激励器左右两通道连通的工作腔产生周期性的容积变化,进而在激励器顶端两侧孔口处形成周期性的正负压差和抽吸-射流效应,从而实现与外部流场的动量交换,达到减小分离区尺度、提高流场品质的控制效果。此外,当激波入射到不同位置时,激励器左右两通道进出口与分离区的相对位置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SWBLI控制效果,当射流频率为500 Hz时,激波入射到右侧通道出口下游X=10位置处时控制效果最佳,时均结果下分离区长度可减小14.39%,瞬时最高可减小25.37%。激励器对SWBLI的控制能力随着射流频率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但射流频率达到400 Hz后,继续增加射流频率,控制能力的提升速率明显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式抽吸 射流激励器 激波/边界层干扰 主动流动控制 动网格技术 脉冲式抽吸-射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对斜楔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蔡含怡 谢旅荣 +2 位作者 潘纪富 高寒 韩家启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4-85,共12页
为减弱斜激波/边界层干扰的不利影响,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开展基于各向同性多孔介质凹腔的斜楔/平板模型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控制研究。定义无量纲位置参数D为无流动控制下的基准流场分离点位置至多孔介质区域末端的距离与多孔介质区... 为减弱斜激波/边界层干扰的不利影响,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开展基于各向同性多孔介质凹腔的斜楔/平板模型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控制研究。定义无量纲位置参数D为无流动控制下的基准流场分离点位置至多孔介质区域末端的距离与多孔介质区域长度之比。分析了多孔介质位置参数D对激波/边界层干扰产生的分离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各向同性多孔介质位于D=0.1~0.5分离区的分离长度和分离高度减小、分离点位置延迟,D=0.5模型的分离区分离长度和分离高度相比无多孔介质控制的基准模型分别下降65.8%和45.1%。分析了多孔介质位置参数D=0.1~0.5模型的边界层参数变化,结果表明与基准模型相比各向同性多孔介质流动控制降低了湍流边界层厚度及速度剖面形状因子,增大了壁面摩擦系数,边界层抵抗逆压力梯度能力增加,因此有效减缓了斜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通过改变斜楔前缘楔角,研究总结了各向同性多孔介质对流场分离区的控制规律:随着多孔介质位置参数D值增加,分离长度及分离高度减小,分离点后移;当分离区完全进入多孔介质区域内后,随着D值增大,多孔介质的流动控制效果减弱甚至恶化,分离长度及分离高度回升,分离点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楔/平板 激波/边界层干扰 多孔介质 流动控制 分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目相机的复杂场景深度估计网络
10
作者 陈占国 陈振军 +4 位作者 薛晨霞 王国亮 李金峄 李玉廷 于保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512,共8页
为提升复杂多变场景下深度估计的精度,提出一种基于U型编码器-解码器的单目深度估计网络。采用Swin Transformer架构作为编码器核心,实现对输入数据多层级、多尺度的精细化特征提取。采用逐层扩张卷积提取多尺度局部特征,通过特征交互... 为提升复杂多变场景下深度估计的精度,提出一种基于U型编码器-解码器的单目深度估计网络。采用Swin Transformer架构作为编码器核心,实现对输入数据多层级、多尺度的精细化特征提取。采用逐层扩张卷积提取多尺度局部特征,通过特征交互模块交互局部和全局特征,实现对复杂场景的更全面理解。采用对称式Transformer解码器并结合图像块扩展层将相邻维度的特征图重塑为更高分辨率的特征图,最终输出像素级深度预测结果。在NYU Depth v2数据集和KITTI数据集上进行定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网络在复杂多变场景中具有高效性和实用性。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方法在复杂多变场景下的局限性,为深度估计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目深度估计 U型编码器-解码器 逐层扩张卷积 特征交互模块 对称式Transformer解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减震层对地铁隧道及其邻近地表建筑地震响应的影响
11
作者 谢军 赵国帆 +2 位作者 庞博蕾 宋煜堃 张斌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为研究在隧道处设置不同弹性模量的橡胶减震层对隧道-土-地表建筑相互作用体系的减震效果,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构建三维数值模型,对设置橡胶减震层前后体系中隧道及其邻近地表建筑地震响应进行比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设置橡胶减震层后... 为研究在隧道处设置不同弹性模量的橡胶减震层对隧道-土-地表建筑相互作用体系的减震效果,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构建三维数值模型,对设置橡胶减震层前后体系中隧道及其邻近地表建筑地震响应进行比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设置橡胶减震层后,隧道地震响应明显降低,震级越低,减震效果越明显;橡胶弹性模量越小,减震效果越好。在0.05 g地震波作用下设置弹性模量为1 MPa的橡胶减震层时,隧道减震效果最佳。设置橡胶减震层后,地表建筑地震响应基本呈放大趋势,震级越高,放大效果越明显;橡胶弹性模量越小,放大效果越强。在0.30 g地震波作用下设置弹性模量为1 MPa的橡胶减震层时,地表建筑放大效果最为显著。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设置橡胶减震层均会使隧道减震,地表建筑地震响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橡胶减震层 地表建筑 相互作用体系 地震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ngitudinal dynamic response of pile in layered soil based on virtual soil pile model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文兵 王奎华 +1 位作者 马少俊 CHIN Jian Le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7期1999-2007,共9页
Taking the effect of finite soil layers below pile end into account,the longitudinal dynamic response of pile undergoing dynamic loading in layered soil was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Firstly,finite soil layers below ... Taking the effect of finite soil layers below pile end into account,the longitudinal dynamic response of pile undergoing dynamic loading in layered soil was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Firstly,finite soil layers below pile end are modeled as virtual soil pile whose cross-section area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pile and the soil layers surrounding the pile are described by the plane strain model.Then,by virtue of Laplace transform and impedance function transfer method,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f longitudinal dynamic response at the pile head in frequency domain is yielded.Also,the semi-analytical solution in time domain undergoing half-cycle sine pulse at the pile head is obtained by means of inverse Laplace transform.Based on these solutions,a parametric study is conducted to analyze emphatically the effects of parameters of soil below pile end on velocity admittance and reflected wave signals at the pile head.Additionally,a comparison with other models with different supporting conditions from soil below pile end is performed to verify the model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pile dynamic interaction virtual soil pile layered soil longitudinal vibration velocity admittance reflected wavesign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告点击率预估的逐层残差交互网络 被引量:2
13
作者 尹云飞 龙连杰 +1 位作者 黄发良 吴开贵 《计算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5-588,共14页
网络广告费的收取通常是以用户的点击次数来计算的,因此如何准确地预估点击率(CTR)是广告公司十分关心的问题.当前先进水平的方法集中在构建各种高阶特征交互模型来预估CTR,但是高阶特征交互会丢失低阶信息,尤其是丢失原始特征的信息.为... 网络广告费的收取通常是以用户的点击次数来计算的,因此如何准确地预估点击率(CTR)是广告公司十分关心的问题.当前先进水平的方法集中在构建各种高阶特征交互模型来预估CTR,但是高阶特征交互会丢失低阶信息,尤其是丢失原始特征的信息.为此,本文提出一个新的逐层残差交互网络,它在每次交互时都考虑原始特征的引导作用,被命名为逐层残差交互网(LRIN).LRIN强调高阶特征交互应该建立在原始特征逐层交互的基础上.n阶特征交互由原始特征与n-1阶特征通过元素积运算得到.进而,本文引入了多尺度方法来设计注意力网络.受逐层交互的影响,注意力网络也被设计成多层,称之为逐层注意力网络.为了将二者结合起来,本文提出将逐层残差交互网络的输出作为逐层注意力网络的权重,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双网络训练模型.在多个benchmark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LRIN的性能比当前先进的方法在Criteo数据集上平均提高1.24%,在Avazu数据集上平均提高2.16%,在MovieLens-1M数据集上平均提高了1.3%,在Book-Crossing数据集上平均提高了1.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差网络 逐层 特征交互 CTR预估 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摩阻超静定土工格栅在粗粒土夹层中的剪胀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崔新壮 姜鹏 +2 位作者 王艺霖 金青 陈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在加筋土工程中,采用异型格栅和设置粗粒土夹层可以有效增强筋土相互作用。然而粗粒土夹层厚度的确定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一种带有凸起节点结构的高摩阻超静定土工格栅(high resistance hyperstatic geogrids,简称HRHG)与砾石的... 在加筋土工程中,采用异型格栅和设置粗粒土夹层可以有效增强筋土相互作用。然而粗粒土夹层厚度的确定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一种带有凸起节点结构的高摩阻超静定土工格栅(high resistance hyperstatic geogrids,简称HRHG)与砾石的直剪试验结果,建立了剪切硬化筋土界面的剪胀本构模型,并进一步研究了筋土剪胀应力在土体内引起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通过开展不同法向压力(30、50、80 kPa)下的直剪试验,研究了不同粗粒土夹层厚度(60、100、140、180 mm)对筋土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与筋土界面剪胀应力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筋土界面剪胀本构模型可以有效计算剪缩位移和剪胀位移,且最终剪胀位移随法向压力增加而减小。由界面剪胀应力引起的粗粒土中附加应力随着与筋土界面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剪胀范围逐步增大。粗粒土夹层厚度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界面剪切强度,但存在最优夹层厚度使界面剪切强度的增幅迅速降低。最优夹层厚度随着法向压力的增加而减小。通过对比分析最优夹层厚度与剪胀应力比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筋土界面剪胀本构模型的确定最优夹层厚度的半经验公式,可为HRHG在工程中的设计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静定土工格栅 筋土相互作用 直剪试验 剪胀应力 粗粒土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gnetospheric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and Dynamics as Seen From Cluster and Double Star Measurements
15
作者 Y V Bogdanova C J Owen +2 位作者 M W Dunlop M G G T Taylor A N Fazakerley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7-603,共27页
In this review,we discuss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magnetospheric LowLatitude Boundary Layer(LLBL)based on recent results from multi-satellite missions Cluster and Double Star.This boundary layer,adjacent to ... In this review,we discuss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magnetospheric LowLatitude Boundary Layer(LLBL)based on recent results from multi-satellite missions Cluster and Double Star.This boundary layer,adjacent to the magnetopause on the magnetospheric side,usually consists of a mixture of plasma of magnetospheric and magnetosheath origins,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fer of mass and energy from the solar wind into the magnetosphere and subsequent magnetospheric dynamics.During southward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conditions,this boundary layer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formed as a result of the reconnection process between the IMF and magnetospheric magnetic field lines at the dayside magnetopause,and the structure and plasma properties inside the LLBL can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the time history since the reconnection process.During northward IMF conditions,the LLBL is usually thicker,and has more complex structure and topology.Recent observations confirm that the LLBL observed at the dayside can be formed by single lobe reconnection,dual lobe reconnection,or by sequential dual lobe reconnection,as well as partially by localized cross-field diffusion.The LLBL magnetic topology and plasma signatures inside the different sub-layers formed by these process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review.The role of the 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y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LLBL at the flank magnetopause is also discussed.Overall,we conclude that the LLBL observed at the flanks can be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processes,(dual)lobe reconnection and plasma mixing due to non-linear Kelvin-Helmholtz w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结构 磁层顶 双星 群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等离子体特性 测量 拓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喷层与围岩相互作用的能量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余朝 朱斌忠 +3 位作者 劳志伟 廖保林 仇文革 章慧健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0-192,共13页
探明喷层-围岩相互作用的能量机理,对弥补以强度设计为主的支护设计理论不足、发展基于能量原理的隧道设计方法至关重要。基于应力释放的数值方法系统研究隧道喷层-围岩相互作用的能量机理,定义喷层整体失效时的弹性应变能为其极限应变... 探明喷层-围岩相互作用的能量机理,对弥补以强度设计为主的支护设计理论不足、发展基于能量原理的隧道设计方法至关重要。基于应力释放的数值方法系统研究隧道喷层-围岩相互作用的能量机理,定义喷层整体失效时的弹性应变能为其极限应变能,其可用于评价喷层承载能力;开展模型试验,通过分析逐级加载作用下喷层支护力学行为与能量演化,验证隧道喷层-围岩相互作用的能量机理与喷层极限应变能的存在;基于数值试验,开展喷层极限应变能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喷层极限应变能随地层侧压力系数、围岩等级和喷层厚度增加而增加,并建立多因素极限应变能标准化拟合函数公式。进一步给出基于能量原理的喷层极限状态验算公式,应用该公式验算模型试验原型隧道喷层设计厚度范围,与隧道喷层厚度设计值接近,该验算公式考虑喷层与围岩基于能量的力与位移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为高储能围岩中隧道喷层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能量理论 模型试验 喷层-围岩相互作用 极限应变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跨模态交互网络的时序多模态情感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力 钟俊弘 +1 位作者 张赟 宋欣渝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8-1327,共10页
针对多模态情感分析中存在的不同模态间语义特征差异性导致模态融合不充分、交互性弱等问题,通过研究分析不同模态之间存在的潜在关联性,搭建一种基于复合跨模态交互网络的时序多模态情感分析(CCIN-SA)模型。该模型首先使用双向门控循... 针对多模态情感分析中存在的不同模态间语义特征差异性导致模态融合不充分、交互性弱等问题,通过研究分析不同模态之间存在的潜在关联性,搭建一种基于复合跨模态交互网络的时序多模态情感分析(CCIN-SA)模型。该模型首先使用双向门控循环单元和多头注意力机制提取具有上下文语义信息的文本、视觉和语音模态时序特征;然后,设计跨模态注意力交互层,利用辅助模态的低阶信号不断强化目标模态,使得目标模态学习到辅助模态的信息,捕获模态间的潜在适应性;再将增强后的特征输入到复合特征融合层,通过条件向量进一步捕获不同模态间的相似性,增强重要特征的关联程度,挖掘模态间更深层次的交互性;最后,利用多头注意力机制将复合跨模态强化后的特征与低阶信号做拼接融合,提高模态内部重要特征的权重,保留初始模态独有的特征信息,将得到的多模态融合特征进行最终的情感分类任务。在CMU-MOSI和CMUMOSEI数据集上进行模型评估,结果表明,CCIN-SA模型相比其他现有模型在准确率和F1指标上均有提高,能够有效挖掘不同模态间的关联性,做出更加准确的情感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模态交互 注意力机制 特征融合 复合融合层 多模态情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入射地震波下单层球面网壳土-结构相互作用及其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庆华 王月 +2 位作者 芦燕 李亚明 薛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5-264,共10页
为分析斜入射地震波下单层球面网壳土-结构相互作用及其地震响应,采用等效节点力实现地震波输入,通过黏弹性人工边界处理无穷远辐射条件,分析了地震波类型、土体参数、入射角度等因素对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及其地震响应... 为分析斜入射地震波下单层球面网壳土-结构相互作用及其地震响应,采用等效节点力实现地震波输入,通过黏弹性人工边界处理无穷远辐射条件,分析了地震波类型、土体参数、入射角度等因素对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及其地震响应影响。结果表明: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在地震波入射一侧出现翘起,网壳总体沿入射方向发生旋转,当P波斜入射时支座位移差最大达0.514 m,为网壳跨度的1/250。当P波斜入射时,软弱土情况下网壳顶点位移比中硬土和中软土大,顶点位移随入射角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SV波入射时,中软土情况下网壳顶点位移比中硬土和软弱土大,顶点位移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斜入射地震波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网壳顶点位移增幅最大达5.5倍,网壳外圈位移增幅大于网壳跨中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层球面网壳结构 土-结构相互作用 斜入射P波 斜入射SV波 黏弹性人工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伟 吴瀚 +2 位作者 钟翔宇 杜兆波 柳军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61,共13页
从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机理以及流动控制的迫切需求入手,从自适应涡流发生器、自适应鼓包、自适应微射流以及自适应次流循环四个方面对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结合AI技术发展自适应流动控... 从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机理以及流动控制的迫切需求入手,从自适应涡流发生器、自适应鼓包、自适应微射流以及自适应次流循环四个方面对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结合AI技术发展自适应流动控制技术,加速控制方式智能化,可作为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宽速域飞行的重要技术手段。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调节外加激励对高超声速飞行器不同区域实现局部流动加/减速、气动热防护、气动控制等功能,根据流场参数建立控制反馈回路,自适应调整局部流场结构,以满足工程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流动控制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 高超声速飞行器 自主决策 分离 热流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涡流发生器的内转式进气道流场组织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卫星 刘佳思 +2 位作者 刘精彩 李冬 朱家浩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39,共16页
内转式进气道唇罩激波/边界层扫掠干扰诱发类锥形涡并进一步发展成空间流向涡,导致低能流向压缩面侧堆积,流场参数分布不均匀。为了改善内转式进气道流场结构,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开展了涡流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VG)及其几何参数... 内转式进气道唇罩激波/边界层扫掠干扰诱发类锥形涡并进一步发展成空间流向涡,导致低能流向压缩面侧堆积,流场参数分布不均匀。为了改善内转式进气道流场结构,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开展了涡流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VG)及其几何参数对内转式进气道流动特性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VG安装于干扰区内,其诱导形成反向漩涡,减弱了压缩面侧流向涡强度,有效阻碍了低能流向压缩面迁移堆积,促进了低能流与主流掺混,原型进气道隔离段出口大尺度类圆形低总压区被分割成两个小尺度低总压区,有效提升了进气道流场均匀度。在研究范围内,VG高度和安装角影响进气道流动特性,随着VG高度与安装角增大,其诱导的反向漩涡增强,流场均匀度提升,总压恢复系数下降。与原型进气道相比,设计状态,通流条件下VG进气道隔离段出口总压恢复系数与畸变指数DC_(60)分别下降0.54%,36.8%;84,141倍反压条件下,VG进气道隔离段出口总压恢复系数分别上升4.60%,12.0%;有效改善了进气道流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转式进气道 涡流发生器 流动控制 流向涡 扫掠激波/边界层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