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经典与生活世界的连接: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短视频的互文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范明献 杨璧全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6,共14页
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视听系统的关键是创新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制。聚焦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借助“文本—话语—文化”的互文性分析框架,对抖音平台2 150条苏轼诗词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文... 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视听系统的关键是创新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制。聚焦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借助“文本—话语—文化”的互文性分析框架,对抖音平台2 150条苏轼诗词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文本层面,短视频“重置”了高传播力的苏轼诗词篇目,并以人生故事叙述、诗词赏析、诗词唱诵等方式呈现诗词的内容;在话语层面,社交短视频平台形成了“温暖现实主义”叙事、现代爱情悲剧叙事、互联网“模因”的“破圈叙事”等三类叙事话语;在文化层面,社交媒介不仅在具体文本中将文学经典编入短视频,而且将其与当下加速社会下当代人的生活世界相勾连,形成了连接“传统”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世界的双重跨媒介互文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短视频平台 文学经典 跨媒介叙事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之“体”与诠释之“用”——试以“体用”范畴讨论中国阐释学传统
2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9,232,233,共11页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演绎、引用等文本意义的实现方式。以“《易》无达占”为代表的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诠释活动的多元性。“从变从义”是经典文本多元阐释的基础,《周易·系辞》提出的“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等,成为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一般观念和方法论。“经同而传异”揭示了经典文本开放性与诠释多元性之间的互动,“《诗》无达诂”表现为“兴观群怨”“断章取义”、集句诗、集注等各种文本的诠释和使用。宋代以降,儒家与佛教的阐释观念相互渗透,禅宗“活参”观念与钟惺“诗为活物”说,呼应“生生之谓易”的古老命题,强调文本鲜活的生命力与诠释的自由灵活性,深化了“从变从义”的传统。经典作为生生不息的生命体,迫使诠释者不断产生新的意义。最终,中国古代阐释学在“体一用万”的逻辑下形成的独特体系,彰显着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经典文本 多元诠释 体用 生生之谓易 诗为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论骈诗与骈文学的建构
3
作者 王正刚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0,154,共9页
清代骈文理论集历代之大成,论骈诗多作于清代。清代论骈诗的主要内容包括骈文文道论、经典批评和艺术风格诸方面。骈文文道论立足于骈文文体的自足性和兼容性,重在厘清骈文渊源,论证骈文有资政统,追求文道合一;骈文经典批评通过题咏、... 清代骈文理论集历代之大成,论骈诗多作于清代。清代论骈诗的主要内容包括骈文文道论、经典批评和艺术风格诸方面。骈文文道论立足于骈文文体的自足性和兼容性,重在厘清骈文渊源,论证骈文有资政统,追求文道合一;骈文经典批评通过题咏、褒扬历代名家名篇,推崇汉魏六朝骈文,标举徐陵、庾信等名家名篇在骈文史上的经典地位;骈文风格论则重在评骘清代骈文作家作品,指出骈文重“气”的风格,强调“性灵”“简质清刚”“清转华妙”等风格在骈文史上的重要性。这些论述丰富了清代骈文批评的内容,促进了骈文学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骈诗 骈文学 文道 经典 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体诗名作多诗病原因--基于宋元人“诗病”观的讨论
4
作者 李虹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5-212,共8页
许多高知名度的古代近体诗作存在不同程度的诗病,探究原因有助于把握古代近体诗创作观念,从而客观评价古代诗歌、指导今人创作。通过对近体诗名作和宋元诗话的考察,可知该现象原因有三:一是诗歌名作成为经典在先,而相关“诗病”观念形... 许多高知名度的古代近体诗作存在不同程度的诗病,探究原因有助于把握古代近体诗创作观念,从而客观评价古代诗歌、指导今人创作。通过对近体诗名作和宋元诗话的考察,可知该现象原因有三:一是诗歌名作成为经典在先,而相关“诗病”观念形成在后;二是古代诗论家会结合诗人、作品语境看待诗病,对后人眼中的形式问题态度较包容;三是诗歌成为名作的原因复杂多样,印象式的接受过程和诗歌“以句名篇”的流传特点可能减弱、规避具体诗病在篇中的影响。名作而存诗病的现象揭示宋元人与今人不同的诗病观念与融通眼光,亦可见诗歌创作和接受体系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病 宋元诗话 宋代诗学 诗法 “犯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的可行性及对参与者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彪 王珍珍 刘兴华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0-1124,共15页
本研究基于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和诗歌疗法,开发了一种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方案,旨在提高参与者的依从性。研究1分别从可接受性、需求性、可执行性、实用性、有效性检验等维度对该干预方案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 本研究基于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和诗歌疗法,开发了一种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方案,旨在提高参与者的依从性。研究1分别从可接受性、需求性、可执行性、实用性、有效性检验等维度对该干预方案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2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探索比较有无中国诗词的线上正念干预对参与者依从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具有可行性,而且其显著提高了参与者的依从性。本研究首次将中国诗词和正念进行结合,开发了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线上正念干预形式,不仅改善了参与者的正念水平、知觉压力、总体幸福感,提升了其参与积极性和项目完成度,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发挥了一定作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念 中国诗词 线上自助正念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歌诗”作为一种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与重构 被引量:5
6
作者 罗小凤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7,共9页
“歌诗”本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脉重要传统,但在新诗中,由于诗与歌分离的态势成为主导倾向,因而“歌诗”传统长期处于被冷落或被遮蔽的尴尬境地,导致新诗缺乏音乐性而危机频仍。21世纪以来的一批诗人和学者在回望古典诗词时重新意识到歌... “歌诗”本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脉重要传统,但在新诗中,由于诗与歌分离的态势成为主导倾向,因而“歌诗”传统长期处于被冷落或被遮蔽的尴尬境地,导致新诗缺乏音乐性而危机频仍。21世纪以来的一批诗人和学者在回望古典诗词时重新意识到歌诗传统的重要性,因而重新发掘歌诗传统,对其进行重新阐释与界定,在重认歌诗传统的重要性、歌诗范畴的重新认知、歌诗对新诗建设的启示三方面构成了对古代歌诗传统的再发现。然而,“歌诗”作为一种古代诗歌传统,其口耳相传的歌诗形式已难以为继,因而新诗无法照搬古代歌诗形式,而应在新诗创作的文本策略上构建诗的节奏和韵,以此重构诗的“歌性”质素;在传播路径上将诗、歌、舞相结合进行跨界演绎,张扬诗的“歌性”;在诗与歌的体式上,让新诗与歌词之间通过跨体创作凸显“歌性”,由此建构新诗自身的歌诗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诗 古典诗 新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理、事、情”:四部之文与文学分类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1
7
作者 伏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1,共8页
以“理、事、情”为核心的三分法和与之对应的文学表达方式,即议论、叙事、抒情,作为文学在内容上的分类标准,与包括六经、子史与后世各体文章在内的四部之文,共同建构了一个多层次的文体分类体系。在古文理论的视域内,“理、事、情”... 以“理、事、情”为核心的三分法和与之对应的文学表达方式,即议论、叙事、抒情,作为文学在内容上的分类标准,与包括六经、子史与后世各体文章在内的四部之文,共同建构了一个多层次的文体分类体系。在古文理论的视域内,“理、事、情”三分法也存在着“变体”:强调“子史”的并立即议论与叙事的二元对立以及在乾嘉汉学的时代背景下,考据作为新的要素进入这一体系。诗歌既可能兼包“理、事、情”三者,又在整个文学分类体系中作为抒情文类的代表与“情”对应,故而诗歌与“理、事、情”具有双重关系,而加入以古文为主的这一分类体系,既符合诗歌源于六艺之一的学术史事实,亦有利于丰富这一体系的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子史 考据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辞可控的中国古典诗歌生成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媛婷 朱泓禹 +3 位作者 马安香 刘玉豪 罗应峰 肖桐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7-174,共8页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语义丰富的文学艺术,它的创作因素有许多方面,修辞手法是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诗人在进行创作时通常会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该文致力于构建具有修辞手法创作能力的诗歌生成模型,...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语义丰富的文学艺术,它的创作因素有许多方面,修辞手法是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诗人在进行创作时通常会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该文致力于构建具有修辞手法创作能力的诗歌生成模型,以此来提升生成诗歌的多样性、趣味性和新颖性,从而增加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该文首先通过人工标注、词句特征提取、训练基于BERT的修辞分类器的方式构建一个修辞诗句数据库,然后将每首诗按照一定的方式序列化成一个长句子,并以此来训练语言模型得到诗歌生成模型。自动评测和人工评测结果表明,模型可以生成具有特定修辞手法的诗歌,且生成诗歌的质量相比基线有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诗歌生成 修辞可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9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0,共12页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唐宋经学转型 两《唐书》 《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本的海外接受研究——以《诗经》英文全译本为例
10
作者 李广伟 李宝虎 何婷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122,共12页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瑰宝,其英译工作和在海外的接受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译者的诗学观念构成了译本接受的基础性要素;成熟的赞助人体系为译本接受的关键性要素;顺应受众需求则为译本接受的决定性要素。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诗经》 海外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英语专业实习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以中华经典诗文双语诵读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师卓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93-97,共5页
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百家思想汇合的同时,英语教学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实现英语专业课程全方位育人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首先阐释了英语专业实习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百家思想汇合的同时,英语教学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实现英语专业课程全方位育人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首先阐释了英语专业实习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然后以天津农学院英语专业课程“专业实习4”为教学个案,缕析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中华经典诗文双语诵读融入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诗文 双语诵读 英语专业实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创新与道统阐扬:论《元和圣德诗》的典范价值
12
作者 刘怀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212,213,共10页
《元和圣德诗》作于韩愈创作《原道》、确立儒家道统观之后,因诗中有行刑场面的血腥描写及“颂圣”的内容,历来的唐诗选本多不选录,当代研究者也很少关注。诗歌称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重振帝国雄风之“盛德”,具有“诗史”性质。在艺... 《元和圣德诗》作于韩愈创作《原道》、确立儒家道统观之后,因诗中有行刑场面的血腥描写及“颂圣”的内容,历来的唐诗选本多不选录,当代研究者也很少关注。诗歌称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重振帝国雄风之“盛德”,具有“诗史”性质。在艺术上突破了“颂圣”诗的传统写法,创新特征鲜明。其中“以丑为美”的血腥描写意在“震慑藩镇”、表现“尊王攘夷”、维护皇权的道统观;“以文为诗”的破体探索是为更好地阐扬道统所采取的表现策略;尊经用典则从语言表达形式上体现了回归儒家正统的价值取向。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创新,皆服务于道统观的表达,而道统观则为前者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二者相得益彰,在思想与诗艺、复古与创新、尊体与破体、美与丑之间,匠心独运,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该诗不仅是韩愈将道统观与诗歌怪奇审美探索自觉结合、开拓新诗境的典范之作,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均应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元和圣德诗》 道统观 以丑为美 以文为诗 尊经用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晶晶 顾正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1-137,共7页
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必须传递其负载的深厚文化内容与审美情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目的以及古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综合进行。通过对水文化... 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必须传递其负载的深厚文化内容与审美情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目的以及古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综合进行。通过对水文化意象文化内涵的分析,从技巧层面深入探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能够推动中国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词 文化意象 翻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诗统计建模与宏观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钱鹏 黄萱菁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7-123,共7页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处理文学文本是计算语言学领域近年来的热门话题.该文结合点态互信息量与频率阈值,自动发现中国古诗词汇.基于构建的诗歌词典,利用启发式的正向最大匹配算法,对中国古诗作分词处理.采用主题模型对分词后的诗歌文本...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处理文学文本是计算语言学领域近年来的热门话题.该文结合点态互信息量与频率阈值,自动发现中国古诗词汇.基于构建的诗歌词典,利用启发式的正向最大匹配算法,对中国古诗作分词处理.采用主题模型对分词后的诗歌文本进行统计建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主题演变和诗人群体风格网络的探索性分析.基于全唐诗语料的实验结果表明:主题模型可以给出具有较好解释力的中国古诗统计模型,验证已有的文学史研究,并在传统的文本细读的研究范式之外,对中国诗学提供了全新视角的宏观刻画、描述与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 统计建模 分词 主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无邪”与儒家伦理教育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汉生 徐柏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5-280,共6页
“思无邪”不仅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也是孔子“诗教”的目的和要求。以“礼乐教化”形式出现的先秦儒家伦理教育,包括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无邪”并非简单的强制人的思想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 “思无邪”不仅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也是孔子“诗教”的目的和要求。以“礼乐教化”形式出现的先秦儒家伦理教育,包括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无邪”并非简单的强制人的思想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而是注重引导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以个体审美人格的完成契合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汉宋诸儒拘于其社会的政治伦理要求,未能对此作出正确理解,致使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诸多弊端。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道德建设中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正确处理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儒家礼乐教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礼乐教化 审美教育 审美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祝辞系文学与《诗经》时代的言灵信仰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树国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65,共6页
祝辞系文学属于文艺诸形态尚未完全分化的《诗经》时代,与原始巫术宗教结合紧密,具体表现为祈祷、祝颂、诅咒等多种特征。周初祝官制度对《诗经》祝辞系文学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诗经》中的祝辞系文学体现为两种样态,一是全篇为祝辞,... 祝辞系文学属于文艺诸形态尚未完全分化的《诗经》时代,与原始巫术宗教结合紧密,具体表现为祈祷、祝颂、诅咒等多种特征。周初祝官制度对《诗经》祝辞系文学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诗经》中的祝辞系文学体现为两种样态,一是全篇为祝辞,二是包含祝官活动和祝辞成分。祝辞系文学之根源及兴盛时期在西周春秋,随着原始宗教信仰的淡薄,祝辞系文学由正统地位跌落回民间形态,并与愚昧迷信结合在一起,从此再也没有机会登上正统文学的大雅之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辞系文学 言灵信仰 《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卞之琳诗歌的古典语言意识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泽龙 杨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3-99,共7页
卞之琳对诗歌语言有着永不满足、近乎苛刻的追求,执着于创造一种典雅圆融、凝练精致的现代白话诗语。在语言本体层面上,他在坚持使用现代白话口语的前提下,熔铸古典雅言诗语,从词汇、语法和语义层面改造新诗语言,努力创造一种适合现代... 卞之琳对诗歌语言有着永不满足、近乎苛刻的追求,执着于创造一种典雅圆融、凝练精致的现代白话诗语。在语言本体层面上,他在坚持使用现代白话口语的前提下,熔铸古典雅言诗语,从词汇、语法和语义层面改造新诗语言,努力创造一种适合现代新诗诗意表达和诗体要求、与散文白话相区别的新诗白话。卞之琳追求凝练的古典诗语意识,发挥古典诗歌"字思维"的优势,提高诗歌语言中名词和动词的比重,注重文言虚词的运用和表达效果,从而提升了白话诗语构筑意象的能力,拓展了新诗的表意空间。此外,还对诗歌用典作了现代传承和改造,在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架起了一道精神桥梁,探索了现代白话诗语的多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诗 语言意识 卞之琳 古典诗语 诗歌用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显化现象 被引量:12
18
作者 冯全功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7,共11页
中国古典诗词体裁特殊、言简意赅,中西语言、文化、思维、诗学等方面又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有很多显化现象。本文将这些显化现象总结为四类,即句法显化、语用显化、思维显化和意境显化,涉及人称、数量、时体、典故... 中国古典诗词体裁特殊、言简意赅,中西语言、文化、思维、诗学等方面又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有很多显化现象。本文将这些显化现象总结为四类,即句法显化、语用显化、思维显化和意境显化,涉及人称、数量、时体、典故、专名、逻辑、比兴、意象、情志等多个方面。显化主要通过在译文中增添相关表述或副文本信息实现,适宜的显化有助于传达原诗的意境,提高译文本身的审美价值与可接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 英译 显化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诗经》写卷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9
作者 许建平 WANG Pingxian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7,共10页
敦煌《诗经》写本的发现为《诗经》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从1911年刘师培发表两篇关于敦煌本《诗经》的提要始,一百年来,共有三十多位学者发表了七十多篇论著,本文从《毛诗》写本的研究与《毛诗音》写本的研究两个方面做了全面的梳理,展... 敦煌《诗经》写本的发现为《诗经》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从1911年刘师培发表两篇关于敦煌本《诗经》的提要始,一百年来,共有三十多位学者发表了七十多篇论著,本文从《毛诗》写本的研究与《毛诗音》写本的研究两个方面做了全面的梳理,展示了一百年来学术界对敦煌《诗经》写本的研究历程,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诗经 百年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简逸诗《交交鸣■》考论 被引量:5
20
作者 曹建国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9-93,共5页
The character ‘wu’(乌) in one of the leftover poems ‘Jiao Jiao Ming Wu’among the Chu bamboo strips is a phonetic variant of ‘yi’(鷖),which means a type of bird relevant to phoenix.In this poem,‘yi’was an analo... The character ‘wu’(乌) in one of the leftover poems ‘Jiao Jiao Ming Wu’among the Chu bamboo strips is a phonetic variant of ‘yi’(鷖),which means a type of bird relevant to phoenix.In this poem,‘yi’was an analogy for gentleman and this analogy was related to worship of phoenix.‘Jiao Jiao Ming Wu’was created by Chu peop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hijing,especially poems in ‘Ya’(encomia) 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逸诗 凤崇拜 楚诗 《雅》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