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nite element model updating for large span spatial steel structure considering uncertainties 被引量:4
1
作者 滕军 朱焰煌 +2 位作者 周峰 李惠 欧进萍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4期857-862,共6页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baseline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a new method of model updating was proposed after analyzing the uncertainties of measured data and the error of finite element m...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baseline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a new method of model updating was proposed after analyzing the uncertainties of measured data and the error of finite element model.In the new method,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replaced by the multi-output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machine(MSVR).The interval variables of the measured frequency were sampled by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 method.The samples of frequency were regarded as the inputs of the trained MSVR.The outputs of MSVR were the target values of design parameters.The steel structure of National Aquatic Center for Beijing Olympic Games was introduced as a case for finite element model updat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avoi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complicated calculation.Both the estimated values and associated uncertainties of the structure parameters can be obtained by the method.The static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dated finite element model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 updating UNCERTAINTY interval analysis multi-output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large span spatial steel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ll feature data model for spatial information network integration
2
作者 邓吉秋 鲍光淑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5期584-589,共6页
In allusion to the difficulty of integrating data with different models in integrating spatial inform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ster structure, vector structure and mixed model were analyzed, and a hierarchical v... In allusion to the difficulty of integrating data with different models in integrating spatial inform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ster structure, vector structure and mixed model were analyzed, and a hierarchical vector-raster integrative full feature model was put forward by integrating the advantage of vector and raster model and using the object-oriented method. The data structures of the four basic features, i.e. point, line, surface and solid, were described. An application was analyzed and describ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odel were described. In this model, all objects in the real world are divided into and described as features with hierarchy, and all the data are organized in vector. This model can describe data based on feature, field, network and other models, and avoid the disadvantage of inability to integrate data based on different models and perform spatial analysis on them in spatia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 feature model spatia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data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年内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肖海 朱鸿宇 +5 位作者 张伦 刘德玉 向瑞 洪焕 杨悦舒 夏振尧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共7页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SEM结构方程模型以及PLS-PM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明确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Dc随时间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随高程的增大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在高程为165~170m时达到最小;Dc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黏粒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CR分析表明对Dc负向贡献度依次为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作为外生变量,通过调节次级因子(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对关键因子MWD施加间接影响,进一步作用于Dc,MWD在路径中起到核心的中介作用,是Dc的核心影响因子.本文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对三峡水库的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离能力 三峡水库消落带 时空变化 结构方程模型 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 主成分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4
作者 肖义 杨浩南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8,共13页
研究目的: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赫芬达尔指数法,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总体上显著推动城市空... 研究目的: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赫芬达尔指数法,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总体上显著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2)经济集聚、产业集聚、扩大市场开放程度,促进要素市场高效配置以及改善政府间协作水平是国家级城市群规划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机制;(3)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偏单中心和偏多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均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但对过渡型城市的空间结构作用效果不显著,且该规划对促进外围城市、“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博台线”西南半壁、第一梯队城市群以及第二批次规划实施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效果更显著。研究结论:应因地制宜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动态规划方案,重点关注过渡型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问题,分类引导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系统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城市群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结构特征与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5
作者 刘恺希 孙浩鑫 张沛 《园林》 2025年第1期23-32,共10页
面对西安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空间碎片化问题,生态功能完善的需求及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分析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提取其结构特征进而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等方法提取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结... 面对西安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空间碎片化问题,生态功能完善的需求及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分析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提取其结构特征进而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等方法提取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结构特征,通过植被覆盖演变分析并识别潜在的具有生态功能的用地,通过设计转化阻力指标体系获得区域生态网络的构建基础。提出网络整合、廊道桥接、网络织补、生态修复4种生态网络整合策略。通过分析生态空间结构发现都市圈的生态斑块、廊道等不同类型生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针对都市圈尺度提出多中心生态网络的规划模式,针对重要生态单元提出“核心—廊道—缓冲区”的规划模式,基于不同的整合策略调整生态用地布局及空间结构,以提高生态网络的连通性与稳定性,构建都市圈生态网络。聚焦生态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生态网络构建技术路径及模式探索,提出西安都市圈的生态空间结构,为生态空间规划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这对于推动中国都市圈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都市圈 生态空间结构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
6
作者 吴朝霞 龙思宇 +1 位作者 杨胜苏 孙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736-5752,共17页
精准把握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探究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动态演变机制,找寻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优提升路径,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的关键所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2006—2021年中国30... 精准把握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探究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动态演变机制,找寻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优提升路径,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的关键所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2006—2021年中国30个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特征,结合TERGM模型探究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不均衡特征,且由于马太效应东西差距逐渐扩大。(2)省际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合作关联突破了地理邻近性。探索发现虽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复杂、多线程的结构特征,但核心-边缘结构明显,说明目前尚未构成完整的要素传递路径。(3)借助块模分析将总区域划分为四个板块,发现板块发展不平衡,板块内联系稀疏,板块间联系存在深化空间。其中以北京、天津、上海为主的“净受益”板块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主导地位凸显;以内蒙古、黑龙江、青海等在内的“净溢出”板块溢出效应显著,绿色发展潜力有待激发。(4)TERGM结果表明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受到要素、市场、政府、地理距离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缓解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发挥多主体、多要素、多环节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产业结构升级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敏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46,共6页
文章选取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可显著提升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对邻近地区具有明显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对... 文章选取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可显著提升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对邻近地区具有明显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对三大地区本地与邻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显著赋能作用,但对中西部地区本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高于邻近地区;数字金融影响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呈现“东部>中西部”的异质性特征。机制检验证实,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数字金融释放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红利的关键传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角尺度、混交度和胸径优势度的杉木混交林空间结构优化
8
作者 陈超 赵吟吟 +5 位作者 俞家聪 李雪建 方庆 张晔华 宋美萱 杜华强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7,共10页
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不仅能够提高森林质量,还可以进一步发挥森林的功能效益。以浙江省建德市梅城林场的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乘除法对角尺度(W)、胸径优势度(U)和混交度(M)进行多目标规划,构建起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使用模拟退火... 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不仅能够提高森林质量,还可以进一步发挥森林的功能效益。以浙江省建德市梅城林场的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乘除法对角尺度(W)、胸径优势度(U)和混交度(M)进行多目标规划,构建起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使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求解,获得最优采伐方案;对比分析模拟择伐前后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及其二元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模拟择伐,林分角尺度提高了2.34%,胸径优势度下降了0.82%,树种混交度提高了11.36%,目标函数值增大了12.42%,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林分的空间结构。经过择伐,林分空间结构二元分布特征更加趋向于合理。由此可见,基于角尺度、混角度和胸径优势度所构建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体系能够有效改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为制定后续森林经营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 择伐 优化模型 模拟退火算法 二元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妍 刘凯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5,共9页
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7—2022年中国29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夜间灯光数据计算赫芬达尔指数以表征城市空间结构,通过空间自相关研究其空间分异规律,建立双向固定效应的空... 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7—2022年中国29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夜间灯光数据计算赫芬达尔指数以表征城市空间结构,通过空间自相关研究其空间分异规律,建立双向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国和不同类型城市均呈现多中心演变趋势,且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明显,局部空间自相关以高—低型和低—低型为主;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城市空间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先趋于单中心后趋于多中心”演化过程,物流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演化,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提高有利于城市空间结构向单中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空间杜宾模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解析与优化策略——以四川省为例
10
作者 于洋 董刘洋 +2 位作者 张家帅 周睿 王辛岩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2,共7页
厘清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是优化红色旅游线路、用好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文章以四川省91个红色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析四川省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旅游流强联系形成了规模较大的3... 厘清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是优化红色旅游线路、用好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文章以四川省91个红色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析四川省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旅游流强联系形成了规模较大的3个组团;(2)旅游流网络整体密度较低,所有景区可聚类成8个块,核心—边缘结构明显;(3)四姑娘山等7个景区是网络核心节点,太平古镇等少数景区在网络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最后,研究从网络结构、旅游线路、景区发展3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 社会网络分析 引力模型 旅游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气污染空间关联分析
11
作者 李峰 卢治霖 +1 位作者 梁宇超 庞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6-185,共10页
论文通过空间计量模型,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为例,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对PM_(2.5)、SO_(2)与黑碳三种空气污染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指数来刻画产业结构升级,然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刻画“2+2... 论文通过空间计量模型,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为例,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对PM_(2.5)、SO_(2)与黑碳三种空气污染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指数来刻画产业结构升级,然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刻画“2+26”城市之间空气污染的空间关系,研究发现:(1)“2+26”城市之间的PM_(2.5)、SO_(2)与黑碳三种污染物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位于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的城市,其空气污染浓度的高低会对邻近地区产生影响;(2)产业结构高级化对降低三种污染物浓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提高会对周边邻近地区的空气污染产生协同作用;(3)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并不明显,其估计结果不具有稳定的统计显著性与经济显著性。应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联动,推进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同时,未来研究应关注如何改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以纳入更多的生产要素与技术进步等因素,并考虑产业结构变化对臭氧等其他污染物的空间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京津冀地区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安徽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谷欣逾 赵明松 +2 位作者 李欣雨 祁奥 姜宗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73-2682,共10页
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因素,对调节气候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例,估算0~10cm、10~20 cm、20~30 cm和30~10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SOCD),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气候、地形... 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因素,对调节气候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例,估算0~10cm、10~20 cm、20~30 cm和30~10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SOCD),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气候、地形、植被、土壤含水量、人类活动等环境因子对SOCD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30 cm土层中SOCD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0~10 cm、10~20 cm和20~30 cm 3个土层的SOCD平均值分别为2.09、1.63和1.10 kg/m2;30~100 cm土层的SOCD平均值为4.46 kg/m2;(2)全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呈自北向南方向逐渐增长趋势。0~10 cm和10~20 cm土层SOCD高于5.00 kg/m2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20~30 cm土层SOCD高于3.00 kg/m2的区域呈点状分布在皖南丘陵山区;30~100 cm SOCD的高值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地丘陵区;(3)在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土地利用对SOCD的正向影响最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22、0.20、0.22,年均温对SOCD的负向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0.04、-0.03、-0.03。30~100 cm土层中受到年降雨量的影响最大,但土地利用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地形通过土地利用、NDVI、年降水量和年均温4个路径影响SOCD。人类足迹通过NDVI影响SOCD,对NDVI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本研究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初步说明了不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SOCD的调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结构方程模型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随机参数的空间结构热致振动分析
13
作者 严律豪 靳艳飞 孙加亮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3-1245,共13页
在轨空间结构受到周期性太阳辐射会产生热变形和热振动,考虑到设计及装配制造过程中的误差影响,研究具有随机参数的空间结构动力学模型的动态响应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热环境下考虑多个随机参数的空间结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 在轨空间结构受到周期性太阳辐射会产生热变形和热振动,考虑到设计及装配制造过程中的误差影响,研究具有随机参数的空间结构动力学模型的动态响应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热环境下考虑多个随机参数的空间结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多项式展开(PCE)的随机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了结构热致振动的动态响应,分析了不同随机参数对热致振动的影响.首先,利用绝对节点坐标法(ANCF)对涉及热效应的空间简化模型进行建模,通过傅里叶温度单元法分析结构温度响应,推导出空间热-结构耦合模型.其次,利用PCE法构建原系统的代理模型,通过单项求容积法则(MCR)选取样本点,结合随机响应面法(SRSM)计算出PCE系数,得到热致振动响应的均值和标准差,并与蒙特卡洛模拟(MCS)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本文提出的算法在满足精度要求的情况下,所需样本点仅为MCS方法的1.5%,计算效率比MCS方法提高了76倍.最后,分析了多个随机参数包括弹性模量、梁的长度、太阳辐射吸收率、表面辐射系数、太阳辐射强度和太阳辐射角度对结构热致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梁的长度和弹性模量的随机离散程度对热致振动响应的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致振动 绝对节点坐标法 混沌多项式展开 随机参数 空间热-结构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如何驱动制造业结构升级:理论与证据
14
作者 于斌斌 《管理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共21页
本研究拓展了新兴古典一超边际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关于互联网驱动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模型,揭示了互联网驱动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并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互联网发展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 本研究拓展了新兴古典一超边际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关于互联网驱动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模型,揭示了互联网驱动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并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互联网发展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升级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长期效应要大于短期效应.机制检验发现,互联网发展主要通过深化专业分工和提升生产效率驱动了制造业结构升级,并且专业分工的中介效应要明显大于生产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与拥有互联网资源相比,提高一个地区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更能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因在“互联网+”方面的绝对优势,不仅加快了本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升级,还对周边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升级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以上研究结论为中国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制造业结构升级 超边际分析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M模型遴选林火驱动因子研究
15
作者 于闻天 高仲亮 +1 位作者 曹宇飞 王秋华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7-833,共7页
森林火灾干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科学评价森林火灾驱动因子是预防森林火灾的有效途径。以云南省安宁市为研究区,应用核密度分析林火空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修正和验证结构方程(SEM)模型遴选林火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安宁市北部是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干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科学评价森林火灾驱动因子是预防森林火灾的有效途径。以云南省安宁市为研究区,应用核密度分析林火空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修正和验证结构方程(SEM)模型遴选林火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安宁市北部是森林火灾的高发区,有向全域扩展的趋势,火灾空间聚集程度分散,单因子无法驱动林火发生;建立修正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安宁市森林火灾风险驱动因子及权重,即夜间灯光指数(0.329)、人口密度(0.278)、GDP(0.201)、距道路距离(0.192)、最大持续风速(0.344)、平均风速(0.322)、露点(0.288)和降水量(0.106)、海拔(0.412)、坡向(0.369)和坡度(0.219),模型经过检验,预测结果准确。研究结果能够应用于森林火灾发生概率预测、森林火灾风险评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空间分布 驱动因子 结构方程 火灾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视角下绿色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及路径研究
16
作者 郭远通 李苏 张倩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60,共9页
绿色金融作为破解金融排斥困境与助推共同富裕的核心动能,其普惠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本文基于2006—2022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偏微分分解法,从时空维度考察绿色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规模、范围及传导路径。研究发现... 绿色金融作为破解金融排斥困境与助推共同富裕的核心动能,其普惠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本文基于2006—2022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偏微分分解法,从时空维度考察绿色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规模、范围及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绿色金融通过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双路径驱动共同富裕,其传导机制为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研究表明,发展绿色金融可以显著拉动后富地区富裕水平,但这种拉动作用存在衰减特征,其中150km和550km分别为空间溢出效应密集区和溢出效应边界的半径距离。因此,在利用绿色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明晰各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健全绿色产业体系,着力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探索差异化致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绿色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高级化 共同富裕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具有非局部扩散和空间异质性年龄-空间结构松材线虫病模型动力学分析
17
作者 吴鹏 张帅 方诚 《数学物理学报(A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6-959,共14页
松材线虫病作为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森林病害,其主要传播媒介是松墨天牛.为了研究在空间异质情形下天牛的非局部扩散和感染年龄对该病传播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类具有非局部扩散的年龄-空间松材线虫病动力学模型.首先研究了模型的适定性,其次... 松材线虫病作为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森林病害,其主要传播媒介是松墨天牛.为了研究在空间异质情形下天牛的非局部扩散和感染年龄对该病传播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类具有非局部扩散的年龄-空间松材线虫病动力学模型.首先研究了模型的适定性,其次通过建立模型更新方程,推导出模型下一代自生算子R,继而得出基本再生数R_(0)是R的谱半径.此外,证明了R_(0)<1时疾病是消亡的.最后,利用Krasnoselskii不动点原理证明了系统非平凡解的存在性,并在特殊情形下分析了系统非平凡解的渐近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非局部扩散 空间异质性 年龄-空间结构 基本再生数 阈值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效应分析
18
作者 叶阿忠 田小梅 +1 位作者 李田田 张源野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2,共12页
文章立足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法、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考察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稳健通达,不存在... 文章立足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法、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考察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稳健通达,不存在等级森严的网络结构,但关联紧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无锡、苏州、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强,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网络密度的提高和网络效率的降低有利于整体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而个体网络中心度的提高对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城市群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空间关联网络结构 长江经济带 社会网络分析 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构建的空间尺度规律
19
作者 陈盼 林寿明 +2 位作者 吴林芳 彭威雄 郭盛才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为了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构建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立20hm^(2)网格,通过在网格内设置样地,对样地监测调查、构建谱系树,并应用PER-SIMPER生态模型,从物种共存和谱系结构的角度,明确了亚热带常绿阔... 为了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构建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立20hm^(2)网格,通过在网格内设置样地,对样地监测调查、构建谱系树,并应用PER-SIMPER生态模型,从物种共存和谱系结构的角度,明确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构建机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谱系结构呈现聚集分布,且具有尺度依赖性,即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聚集程度逐渐增强;该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构建主要受扩散限制过程的驱动,但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生态位分化过程的作用逐渐增强,使得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过程由扩散限制主导转变为扩散限制和生态位分化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系结构 空间尺度 生态模型 群落构建机制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番茄田桃蚜种群空间结构及其抽样技术研究
20
作者 李平 景亮亮 唐宗云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447-451,共5页
探明河西地区寒旱农业番茄田桃蚜的种群发生分布特征及其测报抽样技术,为当地桃蚜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提供技术参考。采取田间随机调查、空间分布型指数法测定和线性回归检验的方法,研究了甘肃武威凉州区番茄田间桃蚜种群空间结构特征及... 探明河西地区寒旱农业番茄田桃蚜的种群发生分布特征及其测报抽样技术,为当地桃蚜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提供技术参考。采取田间随机调查、空间分布型指数法测定和线性回归检验的方法,研究了甘肃武威凉州区番茄田间桃蚜种群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序贯抽样技术。结果表明,凉州区寒旱农业番茄桃蚜种群发生及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呈聚集分布型。根据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虫口密度(m)之间Iwao回归关系式M^(*)=1.8369 m-1.1692,得出番茄桃蚜若虫及成虫的理论抽样模型N=1.96^(2)/D^(2)(-0.1692/m+0.8369)和序贯抽样技术模式T_((1,2))=5n±8.7808√n,根据模型在估计防治指标下可得出最适抽样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番茄 桃蚜 空间结构 最适抽样数 理论抽样模型 序贯抽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