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土壤盐分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董林水 宋爱云 +5 位作者 孙景宽 赵西梅 杨红军 屈凡柱 李华 付战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89-295,共7页
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贝壳砂基质和相邻滨海盐土的盐分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系统分析贝壳堤岛土壤盐分的空间异质性。选择不同地下水埋深梯度下2种土壤类型进行剖面盐分特征测定,比较研究土壤类型及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盐分特征的影响,并应用... 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贝壳砂基质和相邻滨海盐土的盐分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系统分析贝壳堤岛土壤盐分的空间异质性。选择不同地下水埋深梯度下2种土壤类型进行剖面盐分特征测定,比较研究土壤类型及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盐分特征的影响,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盐分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除Ca2+外,贝壳砂基质剖面中其余盐分特征指标由表层至底层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Ca2+含量由上至下则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2)贝壳砂基质剖面盐分含量与地下水埋深密切相关,近海侧剖面(地下水埋深1.5m)细颗粒含量、含水量、含盐量及pH值均高于滩脊剖面(地下水埋深2.5m)对应各层次;而各盐分离子中,近海侧剖面各层K+、Na+、Cl-、SO42-含量明显高于滩脊剖面对应各层次;而Ca2+、Mg2+则不同,其近海侧剖面与滩脊剖面对应各层次含量均比较接近;(3)贝壳堤岛土壤样品盐分特征指标相关分析表明,除Ca2+外,其余各指标之间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贝壳堤岛土壤样品盐分特征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4.265%,分别依次可以理解为土壤的盐化状况因子、土壤Ca2+含量因子、土壤含盐量及碱化特征因子、土壤K+含量因子;主成分得分可以很好的将各土壤样品进行分类和排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贝壳堤岛 土壤盐分 空间变异性 地下水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北部贝壳堤岛的近期演变 被引量:10
2
作者 杜廷芹 黄海军 +1 位作者 王珍岩 刘艳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29,共7页
通过不同年代地形图、卫星影像的对比及野外实地测量等,综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北部开敞型和潮沟型两类贝壳堤岛近50年来的数量和面积变化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两类贝壳堤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 通过不同年代地形图、卫星影像的对比及野外实地测量等,综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北部开敞型和潮沟型两类贝壳堤岛近50年来的数量和面积变化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两类贝壳堤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其演化特征因岛屿成因的类型差异而各不相同。目前,该区贝壳堤岛群逐渐萎缩,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三角洲北部两类贝壳堤岛发育演变的主导因素,特别是潮沟型贝壳堤岛,基本上结束了自然演化的历史,呈现出新的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堤岛 近期演化 人类活动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柽柳植株周围土壤盐分离子的分布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立华 陈沛海 +2 位作者 李健 陈小兵 冯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741-5749,共9页
为探讨柽柳的盐分富集效应及其对不同盐分离子分布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柽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离植株不同距离不同土层中的盐分离子组成、含量、离子比及不同离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层阳离子中Na^+含量最高,其次是Ca^... 为探讨柽柳的盐分富集效应及其对不同盐分离子分布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柽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离植株不同距离不同土层中的盐分离子组成、含量、离子比及不同离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层阳离子中Na^+含量最高,其次是Ca^(2+)和Mg^(2+),K^(+)最低,Cl^(-)在阴离子中的含量最高,SO_4^(2-)次之,HCO_3^-最低,而未检测到CO_3^(2-)。在柽柳植株周围,尤其是表层土壤中,离植株越近盐分含量越高,显示出柽柳对盐分的富集效应,其中对不同阳离子的富集程度表现为K^+>Na^+>Mg^(2+)>Ca^(2+),而对阴离子的富集程度表现为HCO_3^->Cl^->SO_4^(2-)。冠层下凋落物中盐分的释放和树干径流可能是导致盐分在柽柳植株周围水平方向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土壤总可溶性盐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升高。阳离子和阴离子向下迁移程度分别表现为Na^+>Mg^(2+)>Ca^(2+)>K+和Cl^->SO_4^(2-)≈HCO_3^-,因而随土层加深而升高的Na^+、Ca^(2+)、Mg^(2+)和Cl^-,显示出底聚特征,而K+、SO_4^(2-)和HCO_3^-含量则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具有表聚特征。降水淋溶、盐分离子迁移速率的差别和各土层中不同生物量根系对盐分吸收的差异可能是造成盐分在垂直方向上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盐碱地 柽柳 盐岛 盐分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OES研究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的含量与空间分布特征(英文) 被引量:9
4
作者 杨红军 孙景宽 +3 位作者 宋爱云 屈凡柱 董林水 付战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07-1313,共7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高效、快速地测定了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土壤中重金属As,Cd,Cu,Fe,Hg,Mn,Pb,Se和Zn的有效态浓度,研究了它们在贝壳堤岛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保护区土壤环...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高效、快速地测定了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土壤中重金属As,Cd,Cu,Fe,Hg,Mn,Pb,Se和Zn的有效态浓度,研究了它们在贝壳堤岛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保护区土壤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土壤样品中9种有效态重金属的含量除镉(Cd)和汞(Hg)稍高外,其余均远远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一级背景含量,贝壳堤岛土壤整体处于清洁水平。从水平分布来看,由于背海侧受人类干扰较多,且海水淋洗较少,七种重金属(As,Cd,Cu,Fe,Mn,Pb,Zn)有效态含量背海侧明显高于向海侧,且呈显著差异(p≤0.05)。从纵向土壤剖面分析,受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取沙和地形与水流方向的影响,有效态重金属浓度平均值随剖面样品中<0.5mm粒径土壤颗粒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随>0.5mm粒径土壤颗粒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减小;贝壳堤岛土壤中的重金属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大部分有效态重金属含量的最大值都位于表层以下各层,但各层重金属含量整体上变化不大。贝壳堤岛土壤中重金属As,Cd,Cu,Fe,Pb,Zn可能有大致相同的来源,而与Hg,Mn和Se的来源不同。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土壤环境未受到明显外源污染,贝壳堤岛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滤食性贝类对海水中重金属的富集、风化过程中土壤颗粒对环境中重金属的吸附,以及外源工业区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 有效态重金属 土壤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 空间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及邻区的风暴潮沉积 被引量:17
5
作者 丁东 任于灿 +1 位作者 李绍全 周永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34,共10页
黄河三角洲及邻区具有形成风暴潮灾的环境和条件。风暴潮作用在河口淤积区、蚀退型海岸和相对稳定型海岸会形成不同的地貌现象,其沉积物也会因不同的岸段而有差别。本区风暴潮沉积有别于其它的沉积物。
关键词 黄河 三角洲 风暴潮 沉积 贝壳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的动力地貌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可锋 郑金海 +3 位作者 陆培东 王艳红 张弛 王乃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0-242,共13页
江苏沿海辐射沙脊群在国内潮成沙体中较为罕见,有关辐射沙脊形成的动力机制已有定论,但对其形成时间和物质来源说法不一。运用长时间尺度动力地貌过程数学模型复演了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江苏岸外辐聚辐散的流场不依赖于局... 江苏沿海辐射沙脊群在国内潮成沙体中较为罕见,有关辐射沙脊形成的动力机制已有定论,但对其形成时间和物质来源说法不一。运用长时间尺度动力地貌过程数学模型复演了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江苏岸外辐聚辐散的流场不依赖于局部海底地形而独立存在;不同初始地形下只要泥沙供给充足,经过150年左右潮流动力对地形不断塑造,辐射状"水道-沙脊"相间的地貌格局都能基本形成;辐射沙脊群是废黄河北归约150年后,随着废黄河水下三角洲不断被侵蚀,辐聚辐散的潮流对不同来源物质重新塑造的结果,是动力-泥沙-地形相互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废黄河三角洲 地貌模型 长时间尺度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二色补血草生长和保护酶特性对盐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6
7
作者 李田 刘庆 +1 位作者 田家怡 孙景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88,共4页
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0,50,100,200,300mmol/L)模拟盐胁迫,研究盐胁迫对二色补血草幼苗生长特性及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100和200mmol/L盐胁迫下,根长和叶片数分别为对照的1.3,1.67倍,根(叶)鲜重、干重显著高于对照;根鲜重和... 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0,50,100,200,300mmol/L)模拟盐胁迫,研究盐胁迫对二色补血草幼苗生长特性及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100和200mmol/L盐胁迫下,根长和叶片数分别为对照的1.3,1.67倍,根(叶)鲜重、干重显著高于对照;根鲜重和叶干重在100mmol/L盐胁迫下最高,分别为对照的1.35,1.6倍;300mmol/L盐胁迫下,根长和叶片数均为对照的0.78倍,根(叶)鲜重、干重分别为对照的0.67(0.79)和0.85(0.69)。地上、地下生物量受盐胁迫的抑制程度大小不明显。(2)随着盐胁迫的增加,二色补血草叶片中SOD,POD,CAT3种保护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在盐浓度为300mmol/L时活性最大,分别为对照的2.12,1.83,2.57倍;MDA含量在盐浓度300mmol/L下,才显著高于对照,为对照的1.6倍。(3)从研究结果初步判定,二色补血草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可以在盐浓度300mmol/L以下的环境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色补血草 生长 盐胁迫 保护酶 贝壳堤岛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黄河三角洲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8
8
作者 薛春汀 周永青 王桂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29,共7页
孟村古黄河三角洲分流河道体系代表歧口三角洲超级叶瓣(700BC—11AD)的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其下的三角洲沉积层序多属于更老的超级叶瓣。山东北部大口河至徒骇河口海岸700BC—1099AD多次受到黄河的影响,埕口—马山子东北部的海岸平原主... 孟村古黄河三角洲分流河道体系代表歧口三角洲超级叶瓣(700BC—11AD)的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其下的三角洲沉积层序多属于更老的超级叶瓣。山东北部大口河至徒骇河口海岸700BC—1099AD多次受到黄河的影响,埕口—马山子东北部的海岸平原主要形成于893—1048年,那里岛链状贝壳堤开始形成的时间晚于1128年,与贝壳堤的14C年龄相差700~1850a。苏北斗龙港口—港海岸平原地表之下约9m厚的沉积物主要是黄河入海泥沙在海流作用下向南搬运,并沉积下来。苏北黄河三角洲南界在港附近。自然地理和海洋地质工作者采纳"公元前602年或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发生第一次大改道"的观点是一个误会,实际上这是多数历史地理学家已经放弃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超级叶瓣 三角洲叶瓣 贝壳堤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魏晓明 夏江宝 +2 位作者 孔雪华 任加云 杨吉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32,38,共6页
以滩涂裸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向海侧的盐生灌草、滩脊地带的旱生灌草及向陆侧的盐生草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文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贝壳堤生境条件下的盐生灌草、旱生灌草及盐生草3种植被类型土壤容重降低了8.5%... 以滩涂裸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向海侧的盐生灌草、滩脊地带的旱生灌草及向陆侧的盐生草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文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贝壳堤生境条件下的盐生灌草、旱生灌草及盐生草3种植被类型土壤容重降低了8.5%~20.8%,总孔隙度增加了17.1%~46.1%。滩脊地带的旱生灌草改善土壤孔隙状况效果最好,向陆侧的盐生草最差。3种植被类型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应,降盐碱功能表现为滩脊地带的旱生灌草最好,其次为向海侧的盐生灌草,而向陆侧盐生草最差。不同被覆地类土壤渗透性能大小表现为:向陆侧盐生草〈滩脊地带旱生灌草〈向海侧盐生灌草〈裸地。0—40cm土层的土壤饱和贮水量和毛管贮水量表现为:滩脊地带旱生灌草〉向海侧盐生灌草〉向陆侧盐生草。在垂直层次上,贝壳堤不同植被类型改良盐碱、土壤孔隙状况及贮水性能均表现为0—20cm优于20—40cm土层。研究表明,贝壳堤滩脊地带旱生灌草植被的土壤贮蓄水分及降盐改土能力最优,其次为向海侧的盐生灌草,向陆侧的盐生草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质 植被类型 土壤水文效应 贝壳堤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植被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艳云 胡相明 +1 位作者 刘京涛 孙景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7-180,185,共5页
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汪子岛、大口河两地区进行了植被调查分析。详查结果表明,两地区共有植物32种,隶属于13科29属,且以旱生中旱生以及耐盐碱植物分布为主。沿靠海,滩脊,向陆断面方向,物种数不断增加,群落的均匀度指数、辛普森指数和Sh... 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汪子岛、大口河两地区进行了植被调查分析。详查结果表明,两地区共有植物32种,隶属于13科29属,且以旱生中旱生以及耐盐碱植物分布为主。沿靠海,滩脊,向陆断面方向,物种数不断增加,群落的均匀度指数、辛普森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也逐渐增加。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不同,大口河地区物种数远低于汪子岛地区,同时,沿从西往东方向,两地区群落物种分布的均匀性逐渐减少。而在时间尺度上,8月份降水充沛,温度适宜,表现为不同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堤岛 黄河三角洲 植被特征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底质粒度特征及其输运趋势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嵘 张永战 +1 位作者 夏非 赵善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共8页
为研究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泥沙输运、地形变化和物质来源,探求黄河、长江迁移的南北界及其输运入海沉积物扩散和影响范围、沙脊群的演变趋势与潮滩的淤涨潜力,对辐射沙脊群海域获取的117个底质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端元组分分析(EMM... 为研究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泥沙输运、地形变化和物质来源,探求黄河、长江迁移的南北界及其输运入海沉积物扩散和影响范围、沙脊群的演变趋势与潮滩的淤涨潜力,对辐射沙脊群海域获取的117个底质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端元组分分析(EMMA),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以粉砂质和砂质沉积为主,区域分异明显,北部的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地区是主要的粉砂质分布区,辐射沙脊群北部以砂质粉砂、中部以粉砂质砂为主,沙脊以细砂质沉积为主,南部粉砂质含量增加。EMMA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和长江泥沙对研究区底质分布影响突出;废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有向南和东北方向输运的趋势,长江三角洲沉积物向北输运显著,沙脊群中部的细砂质沉积物有向南一直输运到如东—吕四近岸的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调查结果比较,研究区泥质沉积减少,沉积物粗化明显,侵蚀调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底质粒度 端元组分分析(EMMA) 物源 废黄河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典型建群植物养分吸收积累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庆 孙景宽 +1 位作者 田家怡 张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3-156,161,共5页
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8种主要建群植物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与累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8种植物氮元素累积大小的顺序为:沙打旺>砂引草>杠柳>柽柳>狗尾草>二色补血草>蒙古蒿>芦苇;磷元素累积大... 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8种主要建群植物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与累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8种植物氮元素累积大小的顺序为:沙打旺>砂引草>杠柳>柽柳>狗尾草>二色补血草>蒙古蒿>芦苇;磷元素累积大小的顺序为:杠柳>狗尾草>砂引草>蒙古蒿>沙打旺>柽柳>芦苇>二色补血草;钾元素累积大小的顺序为:砂引草>狗尾草>杠柳>沙打旺>蒙古蒿>二色补血草>芦苇>柽柳。植物不同部位对营养元素积累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基本规律以叶部最大,根部次之,茎部最小。根、茎、叶三个部位均以氮的积累量最大,钾元素次之,磷元素积累量最小。从叶部与整个植株的N/P和N/K比值比较来看,叶部的N/P与N/K比值均大于整个植株中两种元素的比值。养分在植物叶部的积累情况更能反映植物对养分的需求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营养 吸收与累积 贝壳堤岛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贝壳沙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形态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庆 孙景宽 +2 位作者 田家怡 吕振江 许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4-207,212,共5页
通过对不同植被覆盖、不同剖面层次贝壳沙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研究了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贝壳沙中微量元素Fe,Mn,Cu,Zn的含量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贝壳沙中全Fe含量明显高于全国土壤中Fe的含量均值,而Mn,Cu,Zn 3种元素却远低于全国土壤中... 通过对不同植被覆盖、不同剖面层次贝壳沙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研究了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贝壳沙中微量元素Fe,Mn,Cu,Zn的含量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贝壳沙中全Fe含量明显高于全国土壤中Fe的含量均值,而Mn,Cu,Zn 3种元素却远低于全国土壤中的含量。无论是表层样品还是剖面样品,微量元素含量均具有较大变异,且表层以下剖面样品4种元素含量高于表层样品含量。受植物生长的影响,有机枯落物较多的表层贝壳沙样品,其元素含量相应高于没有植被覆盖的表层样品。不同剖面样点自上而下,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并不一致,其全量与有效态含量的相关性大小也不一样。Mn,Cu两种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之间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P<0.01),而Fe,Zn两种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却不显著,这可能是受元素种类与环境条件的双重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含量与形态 贝壳沙 贝壳堤岛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丽萍 段代祥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2-556,共5页
为了给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初步统计本地区维管植物共有58科、149属、228种。其中,蕨类植物3科、5属、9种;裸子植物1科、1属、... 为了给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初步统计本地区维管植物共有58科、149属、228种。其中,蕨类植物3科、5属、9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54科、143属、218种。从科、属、种三个层次对其植物区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该区植物多样性贫乏;区系属的分化程度高;地理成分复杂,分布类型多样;无特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贝壳堤岛 维管植物 植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枣轮纹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制效果 被引量:6
15
作者 范延辉 王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4-119,共6页
旨在筛选出能高效抑制冬枣轮纹病病原真菌的放线菌,为冬枣轮纹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纯培养法从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贝沙沉积物中分离获得198株放线菌,对抑菌作用最强的菌株BK作了进一步研究。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 旨在筛选出能高效抑制冬枣轮纹病病原真菌的放线菌,为冬枣轮纹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纯培养法从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贝沙沉积物中分离获得198株放线菌,对抑菌作用最强的菌株BK作了进一步研究。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BK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其对冬枣轮纹病菌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菌株BK对冬枣轮纹病菌丝生长抑制率达72.30%。菌株BK发酵液对离体冬枣果实轮纹病的防效为73.72%,与50%多菌灵的防效相差不显著。经鉴定菌株BK为绛红北里孢菌是一株较为理想的拮抗菌,在冬枣轮纹病生物防治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 拮抗放线菌 冬枣 轮纹病 抑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滨海新区全新世沉积特征和沉积过程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长荣 胥勤勉 +4 位作者 袁桂邦 李亚平 胡云壮 肖国强 杨吉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8-50,53,共4页
从地貌、沉积和年代等方面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形成演变过程。研究区中部和南部主要为不同时期的古黄河三角洲,每期古黄河三角洲发育时均形成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潮间带等沉积层序,三角洲的不同部位分别形成河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 从地貌、沉积和年代等方面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形成演变过程。研究区中部和南部主要为不同时期的古黄河三角洲,每期古黄河三角洲发育时均形成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潮间带等沉积层序,三角洲的不同部位分别形成河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三角洲废弃后,形成三角洲平原—贝壳堤—滨海沙坝的地貌体系。研究区北部的沉积层序和地貌特征反映了少泥沙河流在海洋动力逐渐减弱条件下的河海相互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地貌演变 沉积层序 贝壳堤 黄河三角洲 天津滨海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荧光光谱法研究贝壳堤岛贝壳沙中As的空间分布特征
17
作者 刘庆 赵西梅 +3 位作者 谢文军 孙景宽 夏江宝 陆兆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133-3136,共4页
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贝壳沙中As元素含量,研究了As在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贝壳沙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贝壳沙中As与其他营养元素的相关性,并对影响其含量与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贝壳沙样品中As的含量范围为0.78~... 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贝壳沙中As元素含量,研究了As在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贝壳沙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贝壳沙中As与其他营养元素的相关性,并对影响其含量与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贝壳沙样品中As的含量范围为0.78~8.76mg·kg,平均值为3.11mg·kg~,整体上处于清洁的水平。贝壳沙中As含量有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贝壳沙粒径大小也影响贝壳沙中As的含量,贝壳沙粒径越小,As含量越高,且不同粒径贝壳沙中As含量差异显著(P≤o.05)。贝壳沙中As与全磷(to-tal phosphor,TP)和全钾(total potassium,TK)以及Cu,Zn,Mn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全氮(total nitrogen,TN)和Fe的相关性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贝壳沙中As主要来自于风化后的贝壳沙对环境中As元素的吸附与固定而非贝壳形成过程中对该元素的富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贝壳堤岛 黄河三角洲 原子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贝沙岛及其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丽萍 谷奉天 《福建林业科技》 2009年第3期186-189,共4页
阐述了黄河三角洲及贝沙岛的现状,贝沙岛及其药用植物的开发与保护,优势药用植物与稀有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充分认识贝沙岛植被结构特点与生态特性是开发贝沙岛药用植物资源的前提。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贝沙岛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宁夏园艺场河段复杂浅滩群航道治理初探
19
作者 倪志辉 陈凯 +3 位作者 吴立春 周家俞 张绪进 杜宗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4-29,共6页
黄河宁夏园艺场河段河道基本处于天然状态,主流摆动频繁,水流散乱,主槽游荡不定,致使防洪、通航安全问题突出。考虑到其复杂的河道及水沙情况,通过建立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并由实测资料验证其相似性,分别对3个方案的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计... 黄河宁夏园艺场河段河道基本处于天然状态,主流摆动频繁,水流散乱,主槽游荡不定,致使防洪、通航安全问题突出。考虑到其复杂的河道及水沙情况,通过建立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并由实测资料验证其相似性,分别对3个方案的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计算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整治线主要依托主导河岸布设且在上游布置了一条洲脊顺坝以归顺河势的方案,其整治效果较优,泥沙回淤量较少,航槽相对稳定,且工程量较小,可作为该滩目前应急整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整治 泥沙冲淤 通航条件 洲脊顺坝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泥沙质海岛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20
作者 刘晓 黄海军 +2 位作者 刘桂卫 刘艳霞 马立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24,27,共4页
综合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及2005年海岛专项调查结果数据,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三角洲北部地区泥沙质海岛的变化,并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海岛在此期间数量、面积上都发生了较... 综合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及2005年海岛专项调查结果数据,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三角洲北部地区泥沙质海岛的变化,并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海岛在此期间数量、面积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海岛总数由89个减少到47个,总面积由33.79 km2减少到5.62 km2,其中消失的海岛主要集中在土地被改造为盐田、养殖池的区域。泥沙质海岛的变化,主要受人类修建盐田、养殖池等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黄河入海泥沙变化导致的陆源物质减少、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增加、区域沉降及海平面上升,亦是其变化的原因。泥沙质海岛的变化,减少了土地资源量,加剧了风暴潮灾害的后果,并改变了地下水的贮存条件,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在综合该地区海岛特点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海岛保护、开发及利用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质海岛 海岛演变 驱动力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