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ol Fungicide Screening and Resistance Monitoring to Thifluzamide of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 Rhizoctonia solani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
作者 Zhang Junhua Lv Anqi +6 位作者 Chen Wanying Liu Qingran Xiong Tianliang Zhang Yifei Tian Ziyu Wu Jiaju Zhao Guohu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In recent years,the prevalence of rice sheath blight caused by Rhizoctonia solani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Chemical control has become the primary control method.To cope with this,a novel m... In recent years,the prevalence of rice sheath blight caused by Rhizoctonia solani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Chemical control has become the primary control method.To cope with this,a novel mycelium growth rate method was employed to assess the toxicity of 13 fungicides,including a combination of 45%prochloraz and 125 g·mL^(-1)epoxiconazole,against R.solani.Additionally,the resistance of 99 R.solani strains to thifluzamide across various regions was also evaluated.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75%trifloxystrobin-tebuconazole exhibited the most effective inhibitory effect,with an effective inhibitory medium concentration(EC50)value of 0.0101μg·mL^(-1).The EC50 values for 20%prothioconazole,125 g·mL^(-1)epoxiconazole,24%thifluzamide,and 50%hexaconazole were all less than 10μg·mL^(-1),indicating a better inhibitory effect on R.solani.The strongest synergistic effect was noted in the mixture of prochloraz and epoxiconazole at a 1:2 ratio,resulting in an EC50 value of 2.9917μg·mL^(-1),and a co-toxicity coefficient of 213.38.Among the 34 strains from Harbin City,the average EC50 value was 196.9341μg·mL^(-1)indicating the highest susceptiblility to thifluzamide.Conversely,15 strains from Shuangyashan City exhibited an average EC50 value of 364.7323μg·mL^(-1),reflecting the lowest sensitivity to thifluzamide.The sensitivity baseline EC50 value for R.solani was 253.8854μg·mL^(-1),with an overall resistance level between 0.1567 and 3.3292,indicating that the resistance level of R.solani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remained low.Therefore,R.solani was still sensitive to thifluzamide in most area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but there was a certain risk of resistance in Qitaihe City,which needed to be continuously monitored.At the same time,this study might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enhancing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rice sheath b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heath blight Rhizoctonia solani fungicide screening THIFLUZAMIDE resistance monit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Exogenous Ethylene Induced Rice Resistance to Rhizoctonia solani
2
作者 Yang Shuo Zhong Qing-yan +7 位作者 Xu Xiao-feng Yang Ming-xiu Liu Lian-fu Shu Yu-wei Wang Meng Mukadasi·Rexiti Yang Song-run Zhang Jun-hu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2年第2期1-9,共9页
Rice sheath blight is one of the main diseases in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which can make rice unable to absorb and utilize nutrients,and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rice yield and quality.In this study,exogenous ethylene... Rice sheath blight is one of the main diseases in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which can make rice unable to absorb and utilize nutrients,and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rice yield and quality.In this study,exogenous ethylene was used to induce rice resistance against rice sheath blight,aiming at exploring a new environment-friendly control method of rice sheath bligh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in a range of certain concentrations,ethylen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mycelium growth,but it could induce resistance to sheath blight in rice.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 was 0.2 mmol•L^(-1) and the relative control was 86.17%.It was found that ethylene could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activities of peroxidase(POD),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β-1,3-glucanase and reduce the contents of malondialdehyde(MDA),which could enhance the resistance of rice against Rhizoctonia solani.In addition,qRT-PCR detected the expressions of rice defense genes,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expressions of the POX,PAL and OsPR1b genes were up-regul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heath blight exogenous ethylene induced disease res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改良新抗源YSBR1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36
3
作者 左示敏 王子斌 +4 位作者 陈夕军 顾芳 张亚芳 陈宗祥 潘学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8-614,共7页
从籼粳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到一份抗纹枯病水稻新种质YSBR1。多年的大田和温室接种鉴定以及立枯丝核菌毒素对水稻胚根伸长抑制率试验结果均表明,YSBR1的抗性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参试品种(系),且稳定、可靠,在大田接种试验中的纹枯病平均病级... 从籼粳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到一份抗纹枯病水稻新种质YSBR1。多年的大田和温室接种鉴定以及立枯丝核菌毒素对水稻胚根伸长抑制率试验结果均表明,YSBR1的抗性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参试品种(系),且稳定、可靠,在大田接种试验中的纹枯病平均病级为2.39±0.23级(按0~9级评价标准),达"抗病"水平。YSBR1的株高为(102±4.32)cm,叶片稍内卷而挺拔,株形优良,生育期适中,在水稻抗纹枯病遗传育种中可有较大研究价值和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创新抗性种质Ysbr1 抗性鉴定 抗性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新种质YSBR1抗纹枯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左示敏 张玉梅 +5 位作者 薛芗 朱亚军 张亚芳 陈宗祥 陈夕军 潘学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2-140,共9页
通过测定蜡质含量、硅化细胞、硅含量以及相关防御酶和防卫基因诱导表达特征,对抗纹枯病品系YSBR1的抗性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叶片和叶鞘的蜡质含量在不同抗、感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叶片上、下表面的硅化细胞排列密度在各品种间... 通过测定蜡质含量、硅化细胞、硅含量以及相关防御酶和防卫基因诱导表达特征,对抗纹枯病品系YSBR1的抗性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叶片和叶鞘的蜡质含量在不同抗、感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叶片上、下表面的硅化细胞排列密度在各品种间总体差异不明显,各品种叶鞘内侧均未发现硅化细胞;纹枯菌接种后YSBR1叶片下表面和叶鞘内表面硅元素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上升,中抗品种Jasmine 85叶鞘内表面硅含量亦极显著上升,感病品种Lemont不同部位的硅含量在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纹枯病菌接种后YSBR1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诱导表达及活性高峰值总体上快于或高于其它供试品种;接种后12h,防卫基因OsPR4的表达量在YSBR1中急速上升且明显高于Jasmine 85和Lemont,OsPR10在特青中为诱导表达,但在YSBR1和Lemont中为组成型强表达。综上,YSBR1对纹枯病的高水平抗性与其防卫反应的快速启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抗病种质 蜡质 防御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免疫诱抗剂维大力对水稻抗病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缪康 束兆林 +5 位作者 张付强 张国 于居龙 项礼睿 徐超 赵来成 《农学学报》 2024年第12期8-13,共6页
为进一步验证维大力对水稻产量及抗病性方面的功效,为其在水稻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了不同施用时间(播种前、苗期、破口期、齐穗期)及不同施用方法(拌种、茎叶喷雾)组合的处理。结果表明,维大力不同处理方式处理后,水稻纹... 为进一步验证维大力对水稻产量及抗病性方面的功效,为其在水稻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了不同施用时间(播种前、苗期、破口期、齐穗期)及不同施用方法(拌种、茎叶喷雾)组合的处理。结果表明,维大力不同处理方式处理后,水稻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以拌种+破口期喷雾+齐穗期喷雾效果最好,病指防效达76.53%,且该处理组合方式对水稻产量的提升也最为明显,增产了13.27%;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不同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因此,在水稻生产中,推荐使用维大力拌种,并在水稻破口期、齐穗期150 g/hm2茎叶喷雾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维大力 抗病性 产量 水稻纹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及有关外因对水稻纹枯病抗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6
作者 袁筱萍 魏兴华 +2 位作者 余汉勇 王一平 汤圣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68-773,共6页
选择 9个具不同纹枯病抗性的水稻品种 ,采用 3个纹枯病菌株和 2种接种方法 ,在 2个生长季进行水稻品种纹枯病抗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生长季、接种方法和菌株极显著地影响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反应 ,其中 ,以生长季因子的效应最大... 选择 9个具不同纹枯病抗性的水稻品种 ,采用 3个纹枯病菌株和 2种接种方法 ,在 2个生长季进行水稻品种纹枯病抗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生长季、接种方法和菌株极显著地影响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反应 ,其中 ,以生长季因子的效应最大。不同接种方法对水稻纹枯病发病程度的影响因生长季的不同有所变化。不同品种在同一生长季、接种方法和菌株条件下 ,抗性反应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本试验中 ,籼稻品种“白叶秋”在 2个生长季、2种接种方法和 3个菌株接种条件下表现了较稳定的纹枯病抗性 ,可作为纹枯病抗性种质用于水稻抗病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水稻 纹枯病 抗性 综合评价 生长季 接种方法 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交高代选择导入系的纹枯病抗性与抗旱性的遗传重叠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郑天清 徐建龙 +7 位作者 傅彬英 高用明 Satish VERUKA Renee LAFITTE 翟虎渠 万建民 朱苓华 黎志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80-1384,共5页
利用来自抗旱性较好的供体亲本(BG300和BG304)、具有两种遗传背景(IR64和特青)的水稻高代回交(BC2)抗旱选择导入系,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鉴定纹枯病抗性,考察纹枯病抗性与抗旱性之间可能存在的遗传重叠。通过与受体亲本的纹枯病抗性表现... 利用来自抗旱性较好的供体亲本(BG300和BG304)、具有两种遗传背景(IR64和特青)的水稻高代回交(BC2)抗旱选择导入系,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鉴定纹枯病抗性,考察纹枯病抗性与抗旱性之间可能存在的遗传重叠。通过与受体亲本的纹枯病抗性表现比较发现,具有特青背景的抗旱选择导入系倾向于纹枯病抗性的降低,而IR64背景的抗旱选择导入系则倾向于纹枯病抗性的增强。基于基因型与表型的方差分析共鉴测到6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位点,其中QSbr6在不同供体和背景的两个群体中分别检测到,而QSbr10则在同一供体的两个遗传背景下均检测到;有3个位点(QSbr6、QSbr8和QSbr10)与同一群体中检测到的抗旱性位点位置相近,很可能是两种抗性重叠的遗传基础。尽管方差分析的方法在选择导入系的非选择目标性状相关位点的鉴定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偏低估计,本研究所检测到的纹枯病抗性位点,特别是那些与抗旱性重叠位点的分子标记以及相关的抗性株系仍将为进一步的水稻纹枯病抗性和抗旱性的多抗性育种和深入的遗传重叠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旱性 纹枯病抗性 遗传重叠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水稻纹枯病抗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8
作者 陈宗祥 邹军煌 +7 位作者 徐敬友 童蕴慧 汤述翥 王子斌 蒋日民 凌兵 唐进 潘学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18,共4页
:对引自美国的水稻纹枯病抗源进行了 2年的田间接种试验和 1年的田间性状考察。结果显示 ,抗源与感病对照以及抗源间 ,在抗性水平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且品种与年份间的互作不显著 ,抗性与株型性状及生育期的相关也不显著 ,表明抗性是... :对引自美国的水稻纹枯病抗源进行了 2年的田间接种试验和 1年的田间性状考察。结果显示 ,抗源与感病对照以及抗源间 ,在抗性水平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且品种与年份间的互作不显著 ,抗性与株型性状及生育期的相关也不显著 ,表明抗性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遗传性状。多数抗源在中美两地的抗性表现大体一致 ,且多数引进抗源为半矮秆品种 (系 )或推广品种 ,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抗源 农艺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水稻纹枯病遗传研究的改良方法及其验证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宗祥 邹军煌 +5 位作者 韩月澎 徐敬友 童蕴慧 于恒秀 张亚芳 潘学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4-76,共3页
报道了抗水稻纹枯病遗传研究的一种新方法体系 ,包括采用新的接种方法、评定病级指标和适宜调查时间 ,采用永久性遗传分析群体设置有重复的田间试验 ,田间保持中肥水平 ,以及浅水灌溉不脱水等内容。用 F2 无性系群体和重组自交系群体 ,... 报道了抗水稻纹枯病遗传研究的一种新方法体系 ,包括采用新的接种方法、评定病级指标和适宜调查时间 ,采用永久性遗传分析群体设置有重复的田间试验 ,田间保持中肥水平 ,以及浅水灌溉不脱水等内容。用 F2 无性系群体和重组自交系群体 ,对新方法进行了 4年的验证试验 ,证明新方法有相当好的重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 水稻纹枯病 研究方法 遗传分析 改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纹枯病育种成效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27
10
作者 潘学彪 陈宗祥 +2 位作者 张亚芳 朱建 纪雪梅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8-220,共3页
以广东省和江苏省里下河农科所新近育成的部分籼稻品种 (系 )、扬州大学农学院的研究组以不同抗源杂交后代向抗感两个极端选育的 9份籼稻品系以及另一组合向抗病方向选育的 5份籼稻品系为材料 ,设置抗感病对照 ,进行田间纹枯病菌接种试... 以广东省和江苏省里下河农科所新近育成的部分籼稻品种 (系 )、扬州大学农学院的研究组以不同抗源杂交后代向抗感两个极端选育的 9份籼稻品系以及另一组合向抗病方向选育的 5份籼稻品系为材料 ,设置抗感病对照 ,进行田间纹枯病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间对纹枯病的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 ;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按抗性水平高低聚为 6类 :高度感病、感病、中等感病、中等抗病、抗病和更高水平抗病。广东品种在 6种类型中均有分布 ,但属于抗和更抗类型的品种只有 3个。扬州大学农学院对抗×抗杂交向抗感两个极端选育的品系在病级的中间类型中几乎没有分布 ;而向抗病方向选育的品系则仅分布于中抗至抗病的范围内 ,且属于抗的品种数占此类品种的 6 0 %。江苏省里下河农科所近些年育成的几个品种则只分布于后 4类之中 ,且最高水平抗性的 3个品种中 ,其品种占 2 / 3。表明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可遗传的性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聚类分析 抗病性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纹枯病抗性鉴定及抗病资源筛选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杨爱国 潘光堂 +2 位作者 叶华智 唐莉 荣廷昭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28,共4页
连续 2年以土壤接菌的方式对 4 5个玉米自交系进行田间纹枯病抗病性鉴定 ,同时对自交系R15和R0 9盆栽于玉米第 6叶鞘接种纹枯病菌进行抗病性比较。结果表明 :自交系间抗感性存在明显差异 ,抗感性在两年度间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 ,但单... 连续 2年以土壤接菌的方式对 4 5个玉米自交系进行田间纹枯病抗病性鉴定 ,同时对自交系R15和R0 9盆栽于玉米第 6叶鞘接种纹枯病菌进行抗病性比较。结果表明 :自交系间抗感性存在明显差异 ,抗感性在两年度间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 ,但单个自交系在两年度的抗感性表现具有相对稳定性 ,自交系R15的抗性强于R0 9。 4 5份材料中没有发现对纹枯病菌表现免疫的自交系 ,其中 ,高抗材料占所鉴定总数的 2 2 % ,中抗占 17 8% ,中感占5 5 6 % ,高感 2 4 4 %。依相对抗病性指数 ,从中选出最抗的和最感的自交系各 3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纹枯病 抗性鉴定 抗病资源 抗病虫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抗性关联分析及抗性等位变异发掘 被引量:18
12
作者 孙晓棠 卢冬冬 +8 位作者 欧阳林娟 胡丽芳 边建民 彭小松 陈小荣 傅军如 贺晓鹏 贺浩华 朱昌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79-787,共9页
采用苗期微室接种鉴定法,用144个分布于水稻全基因组的多态性标记,利用TASSEL软件GLM(Q)、MLM(Q+K)和MLM(PCA+K)3种模型对456份水稻材料组成的自然群体进行纹枯病抗性关联分析。结果发现,有13个标记位点至少在2种模型中均被检测到与纹... 采用苗期微室接种鉴定法,用144个分布于水稻全基因组的多态性标记,利用TASSEL软件GLM(Q)、MLM(Q+K)和MLM(PCA+K)3种模型对456份水稻材料组成的自然群体进行纹枯病抗性关联分析。结果发现,有13个标记位点至少在2种模型中均被检测到与纹枯病抗性显著关联,单个位点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84%~8.42%;其中10个标记位点位于以往报道的连锁定位的抗纹枯病QTL附近,3个标记位点(RM1036、RM5371和RM7585)是未曾报道的新的抗病相关位点。抗性等位变异RM7585-150对纹枯病发病病级减效效应最大;有259份材料携带抗性等位变异RM5371-129,占供试材料总数的56.8%,只有26份材料携带抗性等位变异RM1036-82,占供试材料总数的5.7%。水稻纹枯病发病病级与其含有的抗性等位变异数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本研究结果将为水稻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关联分析 抗性等位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几丁质酶基因(RC24)水稻中大2号抗纹枯病特性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袁红旭 许新萍 +2 位作者 张建中 郭建夫 李宝健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42,共4页
导入外源几丁质酶基因“RC2 4”的水稻中大 2号接种纹枯病菌的结果表明 ,接种病菌后病斑扩展速率和田间病情指数小 ,表现为对水稻纹枯病高抗。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纹枯病菌能侵入中大 2号 ,并引发纹枯病 ,入侵时间和症状出现的时间与非... 导入外源几丁质酶基因“RC2 4”的水稻中大 2号接种纹枯病菌的结果表明 ,接种病菌后病斑扩展速率和田间病情指数小 ,表现为对水稻纹枯病高抗。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纹枯病菌能侵入中大 2号 ,并引发纹枯病 ,入侵时间和症状出现的时间与非转基因感病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但病菌菌丝体消解现象出现早于对照 ,其抗病性主要表现为限制病菌扩展。以中大 2号与非转基因水稻材料配制的杂交组合的抗病性表明 ,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均高于非转基因亲本 ,但其抗病性也会因母本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几丁质酶基因 纹枯病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细菌B-916对水稻植株的抗性诱导作用 被引量:52
14
作者 陈志谊 许志刚 +1 位作者 陆凡 刘永锋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44-48,共5页
选择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 (PO)和多酚氧化酶 (PPO)作为植物抗病性反应的指标 ,对接种纹枯病菌 (RH 2 )和拮抗细菌 (B 916)后水稻植株体内这些酶的活性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接种拮抗菌B 916、病... 选择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 (PO)和多酚氧化酶 (PPO)作为植物抗病性反应的指标 ,对接种纹枯病菌 (RH 2 )和拮抗细菌 (B 916)后水稻植株体内这些酶的活性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接种拮抗菌B 916、病原菌RH 2及同时接种B 916和RH 2 ,都是在接种 2 4hr后PAL和SOD活性最先达到最大值 ,PO在 4 8hr后活性达到最高峰 ,PPO则在 72hr出现高峰值。这些酶活性高峰出现的早迟可能与它们在植物体内所起作用的时间有关。比较不同接种处理诱导产生各种酶活性的强弱可发现 ,接种拮抗菌B 916后诱导产生的PAL和SOD活性数量与接种RH 2 +B 916和接种RH 2的没有明显的差异 ,而接种B 916诱导生产的PO和PPO活性数量要比接种R +B和接种RH 2的少一些。叶面喷施拮抗菌B 916后可以诱导水稻植株内一些与抗病性有关的酶类活性大幅度提高 ,从而增加了水稻抵御病原菌侵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细菌 芽孢子菌 水稻 纹枯病 抗性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抗性基因定位及抗性资源发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曾宇翔 李西明 +2 位作者 马良勇 季芝娟 杨长登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4-550,共7页
纹枯病是水稻三大主要病害之一。抗纹枯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对防治纹枯病具有决定性意义,而纹枯病抗性资源的发掘、抗性遗传、抗性基因定位及外源基因的利用是抗性品种选育的基础。综述了水稻纹枯病抗性基因的定位、纹枯病抗性QTL的潜在... 纹枯病是水稻三大主要病害之一。抗纹枯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对防治纹枯病具有决定性意义,而纹枯病抗性资源的发掘、抗性遗传、抗性基因定位及外源基因的利用是抗性品种选育的基础。综述了水稻纹枯病抗性基因的定位、纹枯病抗性QTL的潜在应用价值以及纹枯病抗性资源挖掘的最新进展,以期对纹枯病抗性育种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基因定位 数量性状基因座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05年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病性鉴定和评价 被引量:22
16
作者 陈志谊 刘永锋 +2 位作者 吉健安 刘邮洲 苏东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4-387,共4页
2001~2005年,对江苏省水稻区试和预试品种(系)808份进行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被测的各种水稻类型中,籼稻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比粳稻好;在粳稻类品种(系)中杂交粳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叉略比常... 2001~2005年,对江苏省水稻区试和预试品种(系)808份进行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被测的各种水稻类型中,籼稻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比粳稻好;在粳稻类品种(系)中杂交粳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叉略比常规粳稻好;粳稻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比籼稻好;常规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明显比杂交稻好;大部分被测水稻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抗性鉴定 稻瘟病 白叶枯病 纹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21
17
作者 黄天述 叶华智 +3 位作者 王晓鸣 唐莉 王晓梅 金庆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91-294,347,共5页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对国内常用的285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纹枯病大田鉴定与评价,未发现免疫材料,抗病材料很少。高抗、抗和中抗材料的比例分别为1.0%、3.2%、13.7%;绝大多数材料属于感病或高感,分别占29.8%、52.3%。株高、主穗位高、主...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对国内常用的285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纹枯病大田鉴定与评价,未发现免疫材料,抗病材料很少。高抗、抗和中抗材料的比例分别为1.0%、3.2%、13.7%;绝大多数材料属于感病或高感,分别占29.8%、52.3%。株高、主穗位高、主穗位高/株高之比值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病斑高、病斑高/株高、病斑高/主穗位高之比值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可以将病斑高度与主穗位高度的比值作为抗性鉴定与评价指标之一。采用带菌麦粒在拔节中后期定位接种,以病斑到达的叶鞘位作为病情和抗性评价体系是较为准确和规范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质资源 纹枯病 抗性鉴定 抗性评价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 被引量:19
18
作者 敖世恩 杨媚 +2 位作者 周而勋 唐倩菲 潘汝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0,共4页
以水稻成熟胚培养产生的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为筛选材料,以广东省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强致病力菌株GD-11和GD-118产生的粗毒素为选择压力,从水稻品种的选择、粗毒素致病力的鉴定、突变体的筛选方法、突变体的再生以... 以水稻成熟胚培养产生的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为筛选材料,以广东省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强致病力菌株GD-11和GD-118产生的粗毒素为选择压力,从水稻品种的选择、粗毒素致病力的鉴定、突变体的筛选方法、突变体的再生以及突变体再生植株对粗毒素的抗病性鉴定等方面展开研究,建立了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筛选体系并获得了抗病突变体.筛选体系为:两步筛选法,即以粤香占的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为筛选材料,以φ(粗毒素)为3.5%和4.0%分别作为第1、2步的处理浓度,每一步处理的时间为20 d;筛选出的突变体再生苗的病情指数为37.55,而原始型再生苗的病情指数为87.50,抗病效果达57.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菌 粗毒素 抗病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纹枯病QTL qSB-11的育种价值及其进一步定位 被引量:14
19
作者 左示敏 殷跃军 +3 位作者 张丽 张亚芳 陈宗祥 潘学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6-142,共7页
在相对感纹枯病品种Lemont的第11染色体上存在1个抗性QTLqSB-11(抗性等位基因为qSB-11Le)。对qSB-11Le的育种效应即挽回产量损失率进行了研究。在纹枯病较轻发生(4级左右)情况下,qSB-11Le基本未表现出明显的育种效应,相反在重发生(8级左... 在相对感纹枯病品种Lemont的第11染色体上存在1个抗性QTLqSB-11(抗性等位基因为qSB-11Le)。对qSB-11Le的育种效应即挽回产量损失率进行了研究。在纹枯病较轻发生(4级左右)情况下,qSB-11Le基本未表现出明显的育种效应,相反在重发生(8级左右)条件下,qSB-11Le能挽回的产量损失率达到10.71%。利用发展的多态性分子标记及BC4F2代分离群体,qSB-11Le的存在区间被缩小到分子标记Z405与Z286之间,物理距离在1000kb左右。可以认为,在水稻抗纹枯病分子育种中,qSB-11Le具有较大的育种价值,利用研究发展的多态性标记可以提高qSB-11Le的选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抗性 数量性状座位 育种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品质性状的回交选择导入系挖掘水稻抗纹枯病QTL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芳 程立锐 +7 位作者 许美容 周政 张帆 孙勇 周永力 朱苓华 徐建龙 黎志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29-1737,共9页
将优质、抗纹枯病的高秆供体Tarom Molaii和Binam导入半矮秆IR64和特青背景,培育品质性状回交选择构建的4个导入系群体IR64/Tarom Molaii、特青/Tarom Molaii、IR64/Binam和特青/Binam,定位了影响水稻抗纹枯病病级(disease scale,DS)、... 将优质、抗纹枯病的高秆供体Tarom Molaii和Binam导入半矮秆IR64和特青背景,培育品质性状回交选择构建的4个导入系群体IR64/Tarom Molaii、特青/Tarom Molaii、IR64/Binam和特青/Binam,定位了影响水稻抗纹枯病病级(disease scale,DS)、相对病斑高度(relative lesion height,RH)和株高(plantheight,PH)的QTL。结果表明,4个导入系群体的DS与RH高度正相关,两者与PH呈显著负相关。导入系后代各性状均呈现超亲分离,出现抗性明显优于双亲的抗病个体,其中40%左右属半矮秆抗病类型。采用单向方差分析,在这4个群体中分别定位到10、8、8和6个影响3个性状的QTL,多数基因座上降低DS和RH即增强抗病性同时增加株高的等位基因均来自两个供体。未在同一供体两个不同背景下检测到影响3个性状的相同QTL,表明抗纹枯病QTL表达有明显的遗传背景效应。PH与DS及PH与RH被定位在同一个显著标记位点的QTL数分别占两个性状QTL总数的38%和52%,表明水稻纹枯病抗性与株高关系密切,两者存在许多连锁位点。与以往相同群体品质性状QTL的定位结果相比,发现品质性状QTL与抗纹枯病QTL大多分布在染色体的不同区域,彼此独立遗传。对利用目标性状选择导入系定位非目标性状QTL的效果、影响因素及育种应用进行了探讨,强调了目标性状选择导入系对非目标性状QTL发掘及育种应用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交选择导入系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水稻纹枯病抗性 稻米品质 株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