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从上海方言看海派文化 |
钱乃荣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5
|
|
|
2
|
宁波话与上海话比较及其历史成因 |
赵则玲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
3
|
语音分析软件Speech Analyzer和Praat在上海市区方言鼻化韵单一化演变研究中的应用 |
顾钦
|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
4
|
论上海话的使役、被动标记 |
杨凯荣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
5
|
上海话与普通话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
程禹
丁洋洋
杨利霞
朱勇
许永华
张政
|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
6
|
上海方言的组合式谓补结构 |
薛才德
姚琳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
7
|
文学苏白的“地域神味”--论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的汉语诗学 |
文贵良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
8
|
上海方言语音司法鉴定中的难点问题探析 |
刘阳生
潘祺
|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
9
|
重写上海: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中的沪语 |
都文伟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
10
|
俗话雅说、沪语改良与声音呈现——金宇澄《繁花》的文本阅读与语言考察 |
刘进才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
11
|
“粤语”“闽南语”和“沪语”:汉语方言称“语”的三种形成模式 |
李佳
|
《语言战略研究》
|
2018 |
3
|
|
|
12
|
永远的外地人还是名义上的上海人:语言批判、社会阶层和地方身份的模糊性 |
徐舫
刘毅敏(译)
陈吉(校)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