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近100年来的气温变化研究
被引量:44
- 1
-
-
作者
王劲松
陈发虎
张强
靳立亚
李静
金明
陈建徽
-
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德干旱环境研究中心
-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35-1045,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5057)
甘肃省气象局“十人计划”项目共同资助
-
文摘
利用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1961—2003年共计69个站的气温实测资料,并通过EOF展开的延长插补方法,将研究区的气温序列延长到1901年,进而分析了这一区域近100年来的气温变化。研究表明,该区域气温的一致性变化占主导地位,同时存在东部季风区、中亚、蒙古高原和塔里木干旱区等4个主要温度变化分区,均表现出显著的增暖趋势,其代表站近100年来线性拟合的增温率分别为0.19,0.16,0.23和0.15℃/10a,研究区平均增温率为0.18℃/10a,冬季达0.21℃/10a,远高于北半球、全球和我国的增温率,但与青藏高原增温率相近。除20世纪10年代和50年代外,研究区气温变化主要取决于冬季温度的变化。研究区近100年来的气温变化经历了70年代以前的相对缓慢升温和以后的显著升温过程,且增温率越来越大。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的气温变化过程与我国东部地区显著不同,没有出现明显的20~40年代暖期,整个升温过程由6次明显的锯齿状的升温-降温变化过程(即20,40,60,80,90年代和本世纪初气温变化过程)构成,升温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幅度较大,而降温阶段时间短,幅度小,但不论升温还是降温过程,其变化幅度均大于我国东部和全球平均。
-
关键词
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
气温变化
温度序列
锯齿状的变化过程
-
Keywords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series
serrated variation in middle part of asia
Air temperature change
Temperature process
-
分类号
P423.3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东亚中高纬土壤温度资料评估与分析
被引量:1
- 2
-
-
作者
于忠达
周广庆
周筠珺
-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7-166,共20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性能计算项目2016YFB0200800~~
-
文摘
本文以一套俄罗斯土壤温度历史观测资料RHSTD为基础,分析了四套土壤温度产品[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两套陆面模式离线运行产品ERA-Interim/Land(简称ERA-Land)和MERRA-Land、以及一套二十世纪再分析资料NOAA-CIRES 20CR]在东亚中高纬的可靠性,并重点关注春夏季,主要结论如下:观测地温在0~2 m波动较大,随季节在0°C上下摆动,而2 m以下地温稳定少变,并且在60°N以北地区出现永久冻结。四套地温产品较好地反映了这些特征。无论春夏,还是年平均,四套地温产品气候态都呈"南暖北冷"的特征,但ERA-Land的空间分布与观测最接近。就季节循环而言,ERA-Land最能反映该地区土壤的冻融过程和土壤温度的季节演变。四套地温产品年际变率(标准差)与观测的差异随季节和土壤层变化大,情况比较复杂。就年际变化趋势而言,四套地温产品与观测的相关性,夏季好于春季,表层好于深层,并且ERA-Land土壤温度拥有四套地温产品最多的共性,最能反映观测地温的年际变化。
-
关键词
东亚中高纬
土壤温度
资料评估
垂直廓线
气候态
季节循环
年际变化
-
Keywords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of East asia
Soil temperature
Data evaluation
Vertical profile
Climatology
Seasonal cycle
interannual variation
-
分类号
P46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