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6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al fuzzy PID controller with adjustable factors based on flexible polyhedron search algorithm 被引量:2
1
作者 谭冠政 肖宏峰 王越超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2年第2期128-133,共6页
A new kind of optimal fuzzy PID controller is proposed, which contains two parts. One is an on line fuzzy inference system, and the other is a conventional PID controller. In the fuzzy inference system, three adjustab... A new kind of optimal fuzzy PID controller is proposed, which contains two parts. One is an on line fuzzy inference system, and the other is a conventional PID controller. In the fuzzy inference system, three adjustable factors x p, x i , and x d are introduced. Their functions are to further modify and optimize the result of the fuzzy inference so as to make the controller have the optimal control effect on a given object. The optimal values of these adjustable factors a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ITAE criterion and the Nelder and Mead′s flexible polyhedron search algorithm. This optimal fuzzy PID controller has been used to control the executive motor of the intelligent artificial leg designed by the authors. The result of computer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is controller is very effective and can be widely used to control different kinds of objects and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MAL fuzzy inference PID controller adjustable factor flexible polyhedron search algorithm intelligent artificial l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Light Source System of Multi-star Simulator with Adjustable Background and Controllable Magnitude
2
作者 SUN Gaofei LIU Shi +3 位作者 ZHANG Guoyu ZHANG Yu LEI Jie MA Yiyuan 《空间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0-765,共6页
A light source of multi-star simulator capable of background adjustment and magnitude control has been designed.Two integrating spheres are employed as the star-point light source and the background light source respe... A light source of multi-star simulator capable of background adjustment and magnitude control has been designed.Two integrating spheres are employed as the star-point light source and the background light source respectively.A beam splitter prism has been designed to serve as the beam combiner for the star-point and the background light sources,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has been constructed respectively to compute the light flux of the two integrating spheres.A magnitude testing system and a background testing system have been created using low-light illuminometer,luminance meter,and testing instruments to measure the star-point magnitude and the background luminance of the multi-star simulator.The test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tar-point magnitude is adjustable from0 to+5 m_v,with a simulation precision superior to ±0.026 m_v.The maximum background luminance is 3.8×10~5 cd·m^(-2),and the minimum background luminance is6.4×10^(-2)cd·m^(-2).The designed light source system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simulating the stellar map with a sky back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justable background controllable magnitude Multi-Star simulator Light sour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the cultural techniques of cotton leaf-age adjusting-controlling for promotng early maturity
3
作者 范志杰 郭宽哲 马良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2期123-129,共7页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index of lint cotton yield over 100kg per mu(1/15ha)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mate factor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ime and space for cottonboll setting in 1985—1990,we establish...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index of lint cotton yield over 100kg per mu(1/15ha)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mate factor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ime and space for cottonboll setting in 1985—1990,we established a model of cultural techniques of cotton leaf-age-ad-justing-controlling for enhancing early maturity.By utilizing the principle of leaf-age model andthe principle of regulating nutrient distribution with DPC(Mepiquate chloride),the plants weretreated with DPC in proper time.A new type of population plant patterns was set up.It character-ized by high population density,dwarf,high boll weight,bolls near nodes,high energy and lowconsumption,short distance transport of nutrients,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We put forward aset of management measures,i.e.adjusting boll setting stage,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boll set-ting structure,stably applying N,increasing P,supplementing plants with K,increasing irrigationefficiency,techniques were applied and demonstrated in large areas in high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leaf-age adjusting-controlling TECHNIQUES early MATUR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PID和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温度控制算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敏 刘莎 +1 位作者 翟力欣 田光兆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118,共7页
针对传统温度控制系统控温时间长、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PID和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温度控制算法。首先,建立了结合BP神经网络的PID参数自调整温度控制模型,并对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进行改进,将更多的先验信息加入输入向量,用于训... 针对传统温度控制系统控温时间长、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PID和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温度控制算法。首先,建立了结合BP神经网络的PID参数自调整温度控制模型,并对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进行改进,将更多的先验信息加入输入向量,用于训练BP神经网络,以减少系统的不确定性;其次,通过增加状态观测器来估计系统扰动,针对控制系统的扰动进行补偿,并在仿真实验中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根据仿真实验结果显示,与参考文献中提及的算法相比,系统的上升时间减少了19.7%,超调量减少了81.7%,调节时间减少了41.7%,静态误差减少了7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PID控制 扩张状态观测器 温度控制 参数自调整 系统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大空间结构在轨组装的动力学与控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海岩 田强 +2 位作者 文浩 罗凯 马小飞 《力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共29页
在轨组装极大空间结构是实现大容量天基通信、高精度天基观测和天基太阳能电站等未来航天任务的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价值.针对百米级抛物面天线等在轨组装需求,本文综述极大空间结构在轨组装相关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进展与挑战... 在轨组装极大空间结构是实现大容量天基通信、高精度天基观测和天基太阳能电站等未来航天任务的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价值.针对百米级抛物面天线等在轨组装需求,本文综述极大空间结构在轨组装相关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进展与挑战,讨论五个关键环节,即模块化组装方案及其动力学问题、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计算、机器人运动规划与控制、组装结果的动态校验与调控、地面模拟实验.本文指出,在轨组装技术需解决柔性部件大范围运动的时空耦合动力学、机器人运动的高效规划与精准控制、力热耦合的误差校验与调控策略等难题,同时需要建立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地面实验验证相融合的研究框架,进而逐步推进从百米级到千米级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最后,本文展望了未来十年的研究重点,包括高效动力学建模、复杂环境下的运动规划与控制、多模块闭合组装的动态预测与调控、天地一致的实验验证体系,进而为推动空间结构在轨组装技术提供系统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装总体设计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 运动规划与控制 动态校验与调控 地面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气网延时的电-气综合能源系统近端策略优化双智能体安全校正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彭寒梅 颜飞 +2 位作者 谭貌 苏永新 李辉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0,共10页
电-气区域综合能源系统(EGRIES)中的电、气能源耦合且电力与天然气传输速率存在差异性,使得其安全校正的控制变量多且调整时间尺度不同。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双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的EGRIES多时间尺度安全校正控制方法。基于EGRIES多能流... 电-气区域综合能源系统(EGRIES)中的电、气能源耦合且电力与天然气传输速率存在差异性,使得其安全校正的控制变量多且调整时间尺度不同。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双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的EGRIES多时间尺度安全校正控制方法。基于EGRIES多能流模型和天然气网络调节较慢的特性,进行控制变量的调整时间尺度分类;构建基于双智能体强化学习的安全校正控制框架,采用合作型双智能体分别进行长时间和短时间尺度控制变量调整量的决策,设计基于近端策略优化(PPO)算法的智能体1和智能体2模型;在此基础上,离线训练PPO双智能体,当系统进入紧急状态时,双智能体相互合作在线产生可靠的安全校正控制策略,使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算例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区域综合能源系统 安全校正控制 双智能体 PPO算法 调整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切种机多刀闭环协同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7
作者 李尚平 甘伟光 +3 位作者 郑创锐 文春明 李凯华 李洋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7-154,共8页
针对课题组研发的预切种式智能甘蔗切种机(下称甘蔗切种机)切种效率不高的问题,设计开发了智能甘蔗切种机多刀闭环协同控制系统。为初步验证系统的有效性,搭建了调刀模拟平台进行试验,结果显示闭环控制平均调刀时间比开环控制少0.21 s... 针对课题组研发的预切种式智能甘蔗切种机(下称甘蔗切种机)切种效率不高的问题,设计开发了智能甘蔗切种机多刀闭环协同控制系统。为初步验证系统的有效性,搭建了调刀模拟平台进行试验,结果显示闭环控制平均调刀时间比开环控制少0.21 s。样机试验结果表明:(1)电机脉冲频率f=6 kHz时,调刀电机达到最佳速度120 mm/s,调刀绝对位移误差小于5 mm,相对位移误差<1%;当f>6 kHz时,调刀相对位移误差大于5%;当f≥8 kHz时,步进电机出现严重堵步,影响正常工作。(2)调刀速度为120 mm/s时,闭环控制切刀调刀时间为0.95 s/根,调刀效率提高了74.32%。(3)甘蔗传送速度达到0.15 m/s,提高了50%;甘蔗传送间距提升了80%;综合传送效率提升了86.6%。(4)切种合格率达98.02%,伤芽率小于1%,与原系统相比切种机总体切种效率提高83.20%,工作稳定,实现了连续、高效自动切种,满足实际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切种机 闭环控制 协同控制 调刀模拟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刚性变换与非线性改正的机载LiDAR测深航带平差
8
作者 高兴国 闫豆豆 +5 位作者 常增亮 尤超帅 来浩杰 杨安秀 宿殿鹏 阳凡林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9-171,共13页
机载LiDAR测深(Airborne LiDAR Bathymetry,ALB)测量过程中存在控制点布设困难、校准误差残余等问题,同时由于水下测点精度不一致导致机载LiDAR测深航带间出现高程不一致现象。鉴于此,提出一种无控制条件下联合刚性变换与非线性改正的... 机载LiDAR测深(Airborne LiDAR Bathymetry,ALB)测量过程中存在控制点布设困难、校准误差残余等问题,同时由于水下测点精度不一致导致机载LiDAR测深航带间出现高程不一致现象。鉴于此,提出一种无控制条件下联合刚性变换与非线性改正的航带平差方法。首先,基于八邻域提取航带间重叠区域,限定点面匹配范围;然后,通过构建三角不规则网络(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TIN)与相邻航带点匹配确定近似同名点,建立航带间的联系,采用随机抽样一致性(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算法优化匹配,构建区域网航带平差模型,求解航带最佳变换矩阵;最后,利用多项式曲面表达复杂地形,并根据点面匹配距离和最小求解多项式系数,计算各点改正值予以改正。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通过ALB系统Mapper 20KU采集数据开展实验,并以陆地RTK点和船载单波束测深点为基准评定平差前后的数据精度。ALB航带平差后陆地和水下测量偏差分别减小8.8 cm和7.5 cm,处理后数据测深精度为24.0 cm,满足国际海道测量标准IHO S-44(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IHO)Standards for Hydrographic Surveys(S-44))特级标准,为ALB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LiDAR测深 无控制条件 区域网航带平差 非线性改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定向参数精化的稀疏控制机载InSAR区域网平差试验分析
9
作者 张昊 熊新 王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6,共10页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对高精度地形数据支撑需求的提升,针对多云雨、山体密集区域地形数据获取难的问题,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成为解决该类型区域基础地形测绘的有效技术。为此,提出一种顾及方位向与距离向定向参...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对高精度地形数据支撑需求的提升,针对多云雨、山体密集区域地形数据获取难的问题,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成为解决该类型区域基础地形测绘的有效技术。为此,提出一种顾及方位向与距离向定向参数的InSAR区域网平差方法,系统分析控制点数量与空间分布对平差精度的影响。基于陕西渭南长条带状测区的双航带机载毫米波InSAR数据,采用三角形、四角形及距离向居中等布设策略开展控制点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控制点沿距离向均匀布设为三角形时,平差解算稳定性最佳;在仅需3个控制点的条件下,该方案可满足地形测量精度的要求。同时,该方案可减少外业控制测量,为多云雨山区水利工程勘察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定向参数 区域网平差 控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电解槽能量流优化的电解铝负荷网荷互动可调容量评估
10
作者 廖思阳 卞士琪 +2 位作者 徐箭 柯德平 孙元章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10-2120,I0006,共12页
电解铝负荷是典型的热蓄能高耗能工业负荷,具备良好的调节能力,充分挖掘其调节潜力,量化电解铝负荷的可调容量使其灵活参与电网互动,能够有效缓解新能源消纳、弃风弃光等问题。首先,从生产工艺角度详细分析电解槽的能量平衡机制和附加... 电解铝负荷是典型的热蓄能高耗能工业负荷,具备良好的调节能力,充分挖掘其调节潜力,量化电解铝负荷的可调容量使其灵活参与电网互动,能够有效缓解新能源消纳、弃风弃光等问题。首先,从生产工艺角度详细分析电解槽的能量平衡机制和附加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建立电解槽的热输出控制模型。其次,基于电解槽的电热能量转换原理,由负荷的生产特性和调控约束得到负荷功率的调节边界,建立考虑电解槽能量流优化的可调容量评估模型。最后,通过模拟算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加入附加换热器的工艺优化,使得铝厂在电解槽热平衡的能量输入和能量耗散方面均具有更强的可控性,电解铝负荷的功率调节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且功率调节的可持续时长也明显增加,显著增强了大容量电解铝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网荷互动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铝负荷 能量平衡 换热器 热输出控制模型 可调容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关节角加速度约束的移动机器人模糊控制方法研究
11
作者 商巍 孟祥祥 张道德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5-148,共4页
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过程中,关节角加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其可以确保机器人在执行各种任务时始终保持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避免机器人因运动过快或不稳定而出现损坏或执行任务失败的情况。基于此,提出一种考虑关节角加速度约... 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过程中,关节角加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其可以确保机器人在执行各种任务时始终保持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避免机器人因运动过快或不稳定而出现损坏或执行任务失败的情况。基于此,提出一种考虑关节角加速度约束的移动机器人模糊控制方法。依据移动机器人运动学方程计算移动机器人关节角加速度,同时以关节角加速度计算结果和期望关节角加速度之间的误差为约束,结合模糊算法设计模糊自适应增益调整的模糊控制器,结合自适应控制律实现移动机器人模糊控制。实验结果证明,所提方法可精准计算移动机器人关节角加速度,并确保移动机器人运行轨迹能精准跟踪目标运行轨迹,令运行速度快速稳定至设定值附近,控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关节角加速度 模糊控制 运动轨迹 自适应控制律 模糊增益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交流侧调频输出的AC-DC双向变换器研究
12
作者 刘晓东 张君扬 +2 位作者 李宁 刘宿城 孙海涛 《电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119,共9页
针对传统多级式AC-DC双向变换器功率密度较低、应用场景单一的问题,提出1种新型交流可调频输出AC-DC双向变换器。采用矩阵式变频电路代替全桥电路,结合整流与逆变2种工作模式控制方法,实现变换器无需直流环节的单级式交-交变频功能,使... 针对传统多级式AC-DC双向变换器功率密度较低、应用场景单一的问题,提出1种新型交流可调频输出AC-DC双向变换器。采用矩阵式变频电路代替全桥电路,结合整流与逆变2种工作模式控制方法,实现变换器无需直流环节的单级式交-交变频功能,使得变换器在满足车网互动V2G(vehicle-to-grid)能源交互策略的基础上新增新能源电动车的能量灵活外放功能。控制层面,当变换器工作在逆变模式时,采用比例谐振控制以获得较低的总谐波失真及频率可调特性,进而覆盖更多交流侧用电器需求;当变换器工作在整流模式时,基于连续导通模式CCM(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的平均电流控制可保证交流侧高功率因数值与直流侧稳压输出。最后,搭建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与硬件实验平台进行验证,结果证明了所提拓扑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DC双向变换器 比例谐振控制 车网互动 频率可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刚度支承结构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13
作者 龚存忠 王贵龙 +2 位作者 国阳 徐科繁 张广辉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4-288,298,共6页
为研究支承结构的刚度特性及其对转子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并搭建了可控刚度支承结构试验台。针对某船用汽轮给水机组转子,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其模化转子模型,依次开展了模化转子临界转速及模态振型仿真、支承刚度敏感性仿真、不... 为研究支承结构的刚度特性及其对转子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并搭建了可控刚度支承结构试验台。针对某船用汽轮给水机组转子,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其模化转子模型,依次开展了模化转子临界转速及模态振型仿真、支承刚度敏感性仿真、不平衡响应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可控刚度支承结构有效调节了转子临界转速,减少了转子振动峰值;通过调整鼠笼和金属橡胶环的刚度范围,实现了对转子不平衡响应的显著减振效果,减振效果达到39.22%。该研究为舰船动力装置转子系统的减振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刚度支承结构 模化转子 刚度调节 临界转速 不平衡响应 减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泰长江大桥主航道桥空间钻石型桥塔内力与线形主动调控技术
14
作者 郑清刚 李永乐 +2 位作者 王强 张皓清 张金涛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常泰长江大桥主航道桥采用钢-混混合空间钻石型桥塔,上塔柱采用钢箱-核芯混凝土组合索塔锚固结构,中、下塔柱采用钢筋混凝土四塔肢结构。桥塔施工过程中空间四塔肢内力与线形变化规律复杂,为有效控制桥塔内力与线形,在施工过程中采用“... 常泰长江大桥主航道桥采用钢-混混合空间钻石型桥塔,上塔柱采用钢箱-核芯混凝土组合索塔锚固结构,中、下塔柱采用钢筋混凝土四塔肢结构。桥塔施工过程中空间四塔肢内力与线形变化规律复杂,为有效控制桥塔内力与线形,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主动干预-智能修正-动态平衡”的主动控制技术。下塔柱施工时,通过设置横向临时对拉装置控制下塔柱自重作用应力,通过对纵梁后浇段位置进行对顶优化调整下塔柱边、中跨侧塔肢内力;中塔柱施工时,通过主动支撑优化塔肢内力,以直线为目标线形确定每个节段的无应力构形;上塔柱施工时,通过钢结构制造、安装和测量等技术实现其成桥线形控制,并设置体外索调整非对称荷载造成的塔偏。通过以上控制技术,桥塔封顶后,塔肢最大拉应力控制在1 MPa内,塔柱轴线最大偏差仅23 mm,满足小于塔高1/8000的控制精度要求,实现了预期的内力及线形控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铁路两用桥 斜拉桥 钻石型桥塔 内力 线形 主动调控技术 主动支撑 施工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信贷调控对企业杠杆率调整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赵红岩 陈文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9,共12页
基于2003-2019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信贷调控对企业杠杆率调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较低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使企业加速向目标杠杆率调整,而信贷紧缩则会削弱这种影响。此外,在低不确定性下放宽信贷对企... 基于2003-2019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信贷调控对企业杠杆率调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较低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使企业加速向目标杠杆率调整,而信贷紧缩则会削弱这种影响。此外,在低不确定性下放宽信贷对企业杠杆率调整的加速作用相对较大;而在高不确定性下收紧信贷对企业杠杆率调整的减速作用相对较大。进一步考虑企业杠杆率相对位置后发现,企业目标杠杆率两侧的杠杆率调整不仅呈现非对称性,而且还会随着企业杠杆率调整速度变化而动态翻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杠杆率调整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信贷调控 双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误差自抗扰控制与优化
16
作者 黄从智 蒋茜茜 谭祥帅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6,共13页
超超临界机组由于其高参数、高效率的优点,已成为电网深度调频调峰、抑制电网波动的有力支撑,超超临界机组控制策略的优化改造对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误差自抗扰控制策... 超超临界机组由于其高参数、高效率的优点,已成为电网深度调频调峰、抑制电网波动的有力支撑,超超临界机组控制策略的优化改造对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误差自抗扰控制策略和强化学习算法的智能控制策略。首先,在基于误差的自抗扰控制策略框架中,根据单元机组机炉耦合过程运行特性,简化机炉耦合过程被控对象模型,设计扩张状态观测器来实时估计并补偿机组的未建模动态特性和外部扰动。其次,构建奖励函数并利用柔性演员-评论家算法来实现控制器参数自适应调整。最后,基于某超超临界1000 MW二次再热机组实际历史运行数据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机组 误差自抗扰控制 强化学习 参数自适应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方格铺设机电液控制位姿调节悬挂设计及仿真验证
17
作者 常同立 仲亚林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4-110,共7页
针对防风固沙横向草方格铺设机在起伏不平沙漠表面作业的位姿调节需求,设计一种电液控制位姿调节悬挂系统,用于连接防风固沙横向草方格铺设机与拖拉机。分析位姿调节悬挂机械机构,建立运动学模型;设计位姿调节液压系统,建立阀控缸液压... 针对防风固沙横向草方格铺设机在起伏不平沙漠表面作业的位姿调节需求,设计一种电液控制位姿调节悬挂系统,用于连接防风固沙横向草方格铺设机与拖拉机。分析位姿调节悬挂机械机构,建立运动学模型;设计位姿调节液压系统,建立阀控缸液压动力元件模型;设计电液控制系统方案。采用AMESim软件建立横向草方格铺设机位姿调节悬挂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电液控制系统设计可行;横向草方格铺设机位姿调节悬挂设计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方格铺设机 位姿调节悬挂 电液控制系统 AMESim软件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缓冲函数和阻尼切换的构网型储能参数自适应调整方法
18
作者 崔杨 马搏余 +2 位作者 戴汉扬 马鑫 赵钰婷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7-86,共10页
新型电力系统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下,新能源并网采用构网型控制技术虽改善了系统因惯量和阻尼不足带来的稳定性问题,但同时也降低了系统动态调节性能。文中提出基于缓冲函数和稳态/暂态阻尼切换的构网型储能参... 新型电力系统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下,新能源并网采用构网型控制技术虽改善了系统因惯量和阻尼不足带来的稳定性问题,但同时也降低了系统动态调节性能。文中提出基于缓冲函数和稳态/暂态阻尼切换的构网型储能参数自适应调整方法以改善系统动态调节性能。首先,在惯量调整中使用缓冲函数增加系统的调节平滑度。其次,在阻尼调整中引入稳态/暂态阻尼切换环节,减少频率下降时有功功率输出稳态误差。然后,通过模糊控制为惯量和阻尼引入修正量并对所提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对提高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和功率响应动态性能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储能 构网型控制 转动惯量 阻尼系数 缓冲函数 自适应调整方法 小干扰稳定 模糊控制 动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导向混合励磁直线电机的法向偏移自抗扰控制
19
作者 许孝卓 毕征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54-263,共10页
针对无绳电梯用双边初级混合励磁直线同步电机(HEDPLSM)在垂直运行过程中存在法向气隙波动,引起双边磁拉力不平衡、轮轨间磨损严重的问题,提出HEDPLSM法向偏移改进型自抗扰控制方法,有效提升特殊工况下系统响应速度,提升系统抗扰能力。... 针对无绳电梯用双边初级混合励磁直线同步电机(HEDPLSM)在垂直运行过程中存在法向气隙波动,引起双边磁拉力不平衡、轮轨间磨损严重的问题,提出HEDPLSM法向偏移改进型自抗扰控制方法,有效提升特殊工况下系统响应速度,提升系统抗扰能力。建立表征HEDPLSM励磁电流调磁特性的法向力解析模型,针对法向偏移控制系统为恒值控制系统以及电机启动前存在初始法向偏移,采用函数发生器代替传统的微分跟踪器改进线性自抗扰法向偏移控制器,为系统安排过渡过程。在初始气隙不平衡工况下,采用改进型自抗扰控制策略的上升时间分别缩短45.7%和9.5%;调整时间分别缩短70.8%和61.1%,最大超调量分别降低95.5%和89.6%;在500N阶跃扰动工况下,调整时间分别缩短51.9%和30%,最大超调量分别降低50.9%和38.6%。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改进型自抗扰气隙调衡控制策略可有效提升系统抗扰能力,消除系统的扰动稳态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励磁直线电机 直线电机法向力 直线电机气隙调节 磁悬浮控制 线性自抗扰控制 微分跟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FIG-MBSDC参数多步优化及约束边界调整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抑制
20
作者 李生虎 汪壮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0-540,共11页
在双馈感应发电机(DFIG)上安装多通道附加阻尼控制器(MBSDC),可抑制电网多个低频振荡(LFO)模式,但控制效果与其控制参数有关。基于特征值灵敏度的单步优化算法存在截断误差,优化后危险模式和关键参数可能变化,因此不能确保抑制效果。该... 在双馈感应发电机(DFIG)上安装多通道附加阻尼控制器(MBSDC),可抑制电网多个低频振荡(LFO)模式,但控制效果与其控制参数有关。基于特征值灵敏度的单步优化算法存在截断误差,优化后危险模式和关键参数可能变化,因此不能确保抑制效果。该文在DFIG并网系统小扰动稳定模型基础上,基于模式危险程度,提出LFO模式相对灵敏度加权方法,确定MBSDC关键控制参数。提出MBSDC参数多步优化模型及优化目标对约束边界灵敏度,以调整MBSDC参数,改善阻尼效果。基于小/大扰动仿真分析,验证所提DFIG-MBSDC参数多步优化模型及约束边界调整方法的振荡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 灵敏度分析 优化 低频振荡 多通道附加阻尼控制器 约束边界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