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iodic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s potential precursor for seismic activity 被引量:1
1
作者 YONG Shan-shan WANG Xin-an +4 位作者 ZHANG Xing GUO Qin-meng WANG Jing YANG Chao JIANG Bing-h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8期2463-2471,共9页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may be a promising precursor to seismic activity which has been observed in many case studies in past decades.However,the correlation and causation between the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nd the s...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may be a promising precursor to seismic activity which has been observed in many case studies in past decades.However,the correlation and causation between the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nd the seismic activity are still unclear without intensive observation network.In order to find seismoelectromagnetic phenomenon,we deployed AETA(acoustic and electromagnetic testing all-in-one system),a high-density multi-component seismic monitoring system in the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 Experiment site(CESE,in Sichuan Province and Yunnan Province,China)and the capital circle(areas with a distance which is≤200 km from Beijing),to record electromagnetic and geo-acoustic data across 0.1 Hz−10 kHz.In the course of data collection,we discovered an electromagnetic waveform that occurs on a daily basis.Because the signal generally coincides with sunrise and sunset,we named this phenomenon the SRSS(Sunrise-Sunset)waveform.After conducting three statistical tests based on seismicity and SRSS,we determined that the SRSS waveform is rou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onset of seismic activity.It generally occurs at the regions where seismicity occurs.This discovery might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futur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precursor periodic electromagnetic signal Sunrise-Sunset(SRSS)wavefo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verse tracing of precursors and earthquake precursors in Taiwan
2
作者 王丽萍 李勇 +1 位作者 马丽 张淑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2-89,共8页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precursors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Taiwan by means of the reverse tracing of precursors. We discuss the parameter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seismic chains and ...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precursors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Taiwan by means of the reverse tracing of precursors. We discuss the parameter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seismic chains and intermedi- ate-term patterns in this region and obtain the threshold of the patterns. Applying the linear discriminate method to the intermediate-term patterns of seismic chains, we present an approach for exploring the precursors of large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reduce the false alarm rate for large earthquakes in this region, and the reverse tracing of precursors can be applied to the eastern region of Taiw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前兆逆向追踪 地震链 线性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强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增强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呼楠 石富强 +5 位作者 季灵运 刘洁 祁玉萍 王光明 张丽峰 郭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6-241,共16页
依据《中国震例》(1966—2017年)对1966年以来中国大陆东部M_(S)>6.0、西部M_(S)>7.0强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异常现象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试图总结不同活动构造地块周缘强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异常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①我国... 依据《中国震例》(1966—2017年)对1966年以来中国大陆东部M_(S)>6.0、西部M_(S)>7.0强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异常现象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试图总结不同活动构造地块周缘强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异常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①我国大陆大震前普遍存在地震活动增强现象,33个震例中有21个震例存在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占比达64%;②西部地区大多数震例的地震活动增强空间范围表现为中间尺度或构造尺度,且主震震级越大,越有可能出现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增强;③西部地区出现中强地震活动增强的概率高于东部地区,前兆地震活动增强的平均震级较大,发生大震(M>7.0)的概率增大;④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增强的时间尺度与震级成正比,而东部地区随着震级增大,更可能出现中期到中短期的地震活动增强异常;⑤多数西部地区震例在震前出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活动增强叠加的现象;⑥川滇菱形地块的强震前均出现了中长期尺度的地震条带交会现象、不同空间尺度的地震空区以及中短期尺度的中小震活动增强现象,并且对大震地点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巴颜喀拉东边界与北、西及南边界大震前存在显著的不同地震活动增强特征,震前未出现中强地震围空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兆地震活动增强 统计特征 活动地块 地震前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N SHORT-TERM PRECURSORY ANOMALIES AND SEQUENCE CHARACTERISTIC OF NINGLANG EARTHQUAKE 1998
4
作者 Mu Yayua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39-439,共1页
From Octobet 1998 to January 1999,5 earthquakes ( M s≥5) occurred between Ninglang and Yanyuan counties (27°07′~27°12′N,100°40′~101°00′E area).They were situated in 140km southwest of the Xi... From Octobet 1998 to January 1999,5 earthquakes ( M s≥5) occurred between Ninglang and Yanyuan counties (27°07′~27°12′N,100°40′~101°00′E area).They were situated in 140km southwest of the Xichang.Among them,the largest one is M s 6 2 on November 19,1998.Based on small seismic data by the seismic remote sensing station of Xichang and the seismological station of Muli,and regional observation data,passing through careful observation and scientific analyses,we had made better forecasts before the earthquakes.That results obvious social benefits.By processing data of precursory earthquakes,such as,original observation data of total geomagnetic intensity from the station of Xichang,pressure capacitance stressometer and quartz horizaontal pendulum tiltmeter from the Xiaomiao station of Xichang,we summarized the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ries earthquakes.The information about short\|term anomaly of gruond strain,total geomagnetic intensity and ground tilt before the earthquake is emphatically expl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nglang EARTHQUAKE precursor seismic SWARM ground TILT short\|term ANOMAL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 6.2地震的前兆异常和孕震过程 被引量:1
5
作者 许健生 李丽 +5 位作者 张瑜 闫万生 杨晓鹏 武银 陈双贵 陈雪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7-866,共10页
为了寻找确切的地震前兆异常,在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 6.2地震后,对甘肃省临夏地震台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临夏台所处地块从2023年1月10日起就处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地块内裂隙张开,吸纳空气,导致钻孔与地面气压差ΔP负异常;从2... 为了寻找确切的地震前兆异常,在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 6.2地震后,对甘肃省临夏地震台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临夏台所处地块从2023年1月10日起就处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地块内裂隙张开,吸纳空气,导致钻孔与地面气压差ΔP负异常;从2月22日起,自然电位差ΔV和单极电阻率ρK相继出现异常变化;从3月16日起,开始了小幅度的预滑活动Xpo,并于8月11日前后达到峰值Xpm。预滑活动使临夏台所处地块内多个小裂隙快速张开,并吸纳气体,导致钻孔气压在12月6日起出现多个负气压脉冲G P,这些异常现象直到震后才结束。震前十几个小时的临震预滑活动使得积聚在孕震断层上的应力进一步加大,克服了断层面上的摩擦力,导致孕震断层失稳破裂,发生了积石山M 6.2地震。鉴于观测到的预滑活动和前兆异常发生的时间、空间都与积石山M 6.2地震有较好的相关性,推测临夏台震前观测到的地块预滑活动、气压差变化、气压脉冲、自然电位差和单极电阻率变化可能是M 6.2地震的前兆异常。前兆异常时空演化过程表明,积石山M 6.2地震的孕震过程分4个阶段。因此,关注震前地块预滑活动和各类前兆异常,对预测未来破坏性地震和研究孕震过程有一定的前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滑活动 气压差ΔP 气压脉冲G P 地震前兆异常 孕震过程 甘肃积石山M 6.2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隧洞强岩爆微震活动特征分析及多元信息预警
6
作者 黄志平 黄紫怡 +2 位作者 于群 朱志威 陈俊羽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4-541,共8页
岩爆的监测和预警一直是岩石工程领域的挑战,如何有效预测和动态防治岩爆灾害已成为深部地下工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隧洞岩爆高风险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地震学原理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基于微震时、空、强分布... 岩爆的监测和预警一直是岩石工程领域的挑战,如何有效预测和动态防治岩爆灾害已成为深部地下工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隧洞岩爆高风险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地震学原理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基于微震时、空、强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揭示岩爆孕育发展过程中各震源参数的演化特征及规律.微震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开挖卸荷下的微震时空活动是由空间分散无序向集中有序的自组织演化过程,震源参数如微震事件密度、能量密度、视体积、能量指数及b值随时间突增或骤降等异常变化可视为岩爆征兆响应的预警指标.基于震源参数的时空演化特征,提出深埋隧洞岩爆多元信息预警方法和预警流程,该方法可为深部隧道工程的岩爆监测预警和顺利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爆 微震活动 震源参数 前兆特征 多元信息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年以来我国电磁辐射地震前兆信息的观测与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陈化然 杨冬梅 +3 位作者 李琪 朱荣 蒋淳 王建国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0-186,共7页
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低频电磁辐射,地震前电磁辐射现象越来越受到地震学家们的关注,监测并分析低频电磁信号异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近年来,我国从现场观测、震例研究、模拟实验及理论探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 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低频电磁辐射,地震前电磁辐射现象越来越受到地震学家们的关注,监测并分析低频电磁信号异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近年来,我国从现场观测、震例研究、模拟实验及理论探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对电磁辐射地震前兆信息的相关观测与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研究表明:电磁波辐射现象与地震活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电磁波观测资料是一种捕捉临震信号较有效的手段,有希望成为很有前途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电磁辐射 观测与研究 前兆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掩星技术和电离层反演 被引量:27
8
作者 周义炎 吴云 +1 位作者 乔学军 张训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5,共7页
系统地介绍了GPS无线电掩星技术的发展现状、系统组成和一些关键技术;论述了利用GPS掩星数据进行电离层反演的理论、模型及相应的计算流程,并结合GPS/MET和CHAMP卫星的实测资料,计算了电子密度剖面,与用其他方法所得结果的对比表明,GPS... 系统地介绍了GPS无线电掩星技术的发展现状、系统组成和一些关键技术;论述了利用GPS掩星数据进行电离层反演的理论、模型及相应的计算流程,并结合GPS/MET和CHAMP卫星的实测资料,计算了电子密度剖面,与用其他方法所得结果的对比表明,GPS掩星电离层观测具有精度高、覆盖范围大等特点;最后讨论了GPS掩星技术应用于地震前兆监测的机理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 电离层 反演法 电子密度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前兆数据库综合管理系统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建国 刘春国 +2 位作者 王伟 姚会琴 王宝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114-116,共3页
基于Oracle 10g分布式数据库,创建地震前兆数据库,用于存储字典信息、观测数据和观测日志等。通过数据交换,在前兆台站、区域中心、国家中心和学科中心多级节点实现地震前兆数据共享。采用C#语言研制地震前兆数据库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 基于Oracle 10g分布式数据库,创建地震前兆数据库,用于存储字典信息、观测数据和观测日志等。通过数据交换,在前兆台站、区域中心、国家中心和学科中心多级节点实现地震前兆数据共享。采用C#语言研制地震前兆数据库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划分为参数设置区、树形视图区、功能细化区,集中显示图形、数据、日志、字典等,监控前兆台网运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ACLE 地震前兆数据库 综合管理 数据共享 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卡尔曼滤波法分析汶川Ms8.0地震TEC异常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云 付宁波 +4 位作者 林剑 周义炎 祝芙英 杨剑 熊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7,共5页
对汶川Ms8.0地震前的TEC数据用卡尔曼滤波法进行异常检测,分析了TEC异常的可信性以及地震激发TEC异常的可能机制,确认地震前第3天(5月9日)和第2天(5月10日)的显著TEC异常与地震临近有关,可以作为地震电离层前兆信息之一。
关键词 卡尔曼滤波 GPS TEC 电离层 地震前兆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强震前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特征及其产生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陆明勇 范雪芳 +2 位作者 周伟 房宗绯 赵丽葵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分析了华北地区自1976年以来MS≥6.0地震前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的形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出现时间早、范围广,具有协调性、重复性、迁移性等特性,主要沿构造带迁移,迁移方向为外围向内迁移或内部向外迁移;形态主要... 分析了华北地区自1976年以来MS≥6.0地震前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的形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出现时间早、范围广,具有协调性、重复性、迁移性等特性,主要沿构造带迁移,迁移方向为外围向内迁移或内部向外迁移;形态主要为趋势转折、破年变、加速等,其中绝对大多数为趋势转折变化;地下水位分析表明长趋势变化绝大部分呈现为缓慢上升或下降减缓的走势。对比研究了地壳形变与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发现地壳形变长趋势时间早于地下流体;形变出现张压变化与水位变化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即形变绝大部分出现缓慢压性变化或张性减缓变化,水位绝大部分出现缓慢上升或下降减缓变化。最后讨论了强震前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产生的机理:在地震孕育过程初(早)期,构造应力的缓慢增强将使岩体所含裂缝闭合,地壳发生变形,从而改变岩体的空隙率及相应的孔隙压力和渗透率,引起诸如地下流体长趋势动态异常变化;构造应力缓慢增强并向未来震中聚集,造成地下流体长趋势动态异常变化向震中迁移;而深部物质的不断上涌和影响范围增大致使地下流体长趋势动态异常变化向外围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 地壳形变 强震 长趋势变化 地震前兆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变测量中光纤传感新方法 被引量:8
12
作者 邓涛 廖成旺 +2 位作者 丁炜 王浩 陈卫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2-136,共5页
提出一种基于光纤干涉和光纤光栅组合传感思路,利用光纤光栅的Bragg波长绝对测量和光纤干涉方法高精度相对测量的特点,将光纤传感应用于高精度地形变测量中的新方法。该传感系统有抗干扰能力强、耐腐蚀、防潮湿、无零点漂移、无须标定... 提出一种基于光纤干涉和光纤光栅组合传感思路,利用光纤光栅的Bragg波长绝对测量和光纤干涉方法高精度相对测量的特点,将光纤传感应用于高精度地形变测量中的新方法。该传感系统有抗干扰能力强、耐腐蚀、防潮湿、无零点漂移、无须标定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干涉 光纤光栅 地形变观测 地震前兆台网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国民 李丽 焦明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396-410,共15页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前兆观测 地震序列 地震孕育 孕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式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网络接口系统设计 被引量:7
14
作者 邓涛 廖成旺 +2 位作者 欧同庚 李胜乐 项大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8-122,共5页
针对"九五"期间地震前兆台站DSC系列公用数据采集器的工作状况及特点,研制出一种基于TCP/IP协议的嵌入式以太网通信接口设备——EP95型IP采集转换器。将"九五"地震前兆仪器的工作方式通过此接口设备转换成符合"... 针对"九五"期间地震前兆台站DSC系列公用数据采集器的工作状况及特点,研制出一种基于TCP/IP协议的嵌入式以太网通信接口设备——EP95型IP采集转换器。将"九五"地震前兆仪器的工作方式通过此接口设备转换成符合"十五"规范要求的各种方式,使其支持WEB和命令控制操作等,这样可方便数据中心的统一管理、数据资源共享和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P/IP协议 地震前兆仪器 数据采集器 网络接口 命令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块边界构造带形变速率变化与成组强震 被引量:20
15
作者 程万正 杨永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4期21-25,共5页
利用川滇地区 1982~ 2 0 0 1年断裂带附近的短水准、短基线、连续蠕变场地每年定期复测的观测资料 ,计算各场地的形变年速率值及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分析川滇地块主要边界构造带水平或垂向活动状态及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是 :现今滇... 利用川滇地区 1982~ 2 0 0 1年断裂带附近的短水准、短基线、连续蠕变场地每年定期复测的观测资料 ,计算各场地的形变年速率值及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分析川滇地块主要边界构造带水平或垂向活动状态及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是 :现今滇西地区和滇东南地区形变反映的构造活动剧烈 ;川滇地块东测边界带 ,由曲江、小江至鲜水河断裂带自南而北现今水平形变量逐渐减小 ;鲜水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每年垂向变化速率值小 ,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变化幅度相对较大 ;多个地震构造带附近的一些形变场地呈现形变速率的陡变则往往是成组强震发生的前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变 速率 地震前兆 地震构造带 形变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的地震孕震环境初探 被引量:4
16
作者 蒋靖祥 尹光华 +1 位作者 温和平 余建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6-354,共9页
库车坳陷中强地震前的小震活动不明显 ,而跨断层和流动重力等地球物理观测资料所反映的异常却相对清晰 ,笔者认为这是由其孕震环境所决定的。文中从库车坳陷的地质构造、地壳结构、地震活动、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等方面对地震孕震环境进行... 库车坳陷中强地震前的小震活动不明显 ,而跨断层和流动重力等地球物理观测资料所反映的异常却相对清晰 ,笔者认为这是由其孕震环境所决定的。文中从库车坳陷的地质构造、地壳结构、地震活动、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等方面对地震孕震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 ,库车坳陷是天山南缘和塔里木北缘的挤压破碎带 ,是具有前古生代基底的中、新生代沉积区 ;地壳结构不均一 ,地震震源分布在高低速过渡带附近 ;受塔里木地块周边 7级大震的启动 ,库车坳陷的地震活动具有后发性、成丛性、持续性和准周期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环境 地震活动性 地震前兆异常 库车坳陷 地质构造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1月19日伽师M_(S)6.4地震前后的基岩温度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顺云 宋春燕 +4 位作者 闫玮 刘琼颖 刘培洵 卓燕群 张智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7-458,共12页
2020年1月19日发生的伽师M_(S)6.4地震正好位于基岩温度观测区内,且西克尔观测台距离微观震中仅约1.3km,这为分析地震前后的地温变化提供了机会。结果显示:(1)在伽师M_(S)6.4震前及同震均观测到了清晰的地温变化。同震响应的出现,意味... 2020年1月19日发生的伽师M_(S)6.4地震正好位于基岩温度观测区内,且西克尔观测台距离微观震中仅约1.3km,这为分析地震前后的地温变化提供了机会。结果显示:(1)在伽师M_(S)6.4震前及同震均观测到了清晰的地温变化。同震响应的出现,意味着震前的这些变化与地震有关,可能属于前兆信号。(2)时间上,伽师地震前的基岩温度先是在稳定背景上出现异常变化,变化达到峰值后回落,一段时间后才发生地震。临近地震时,基岩温度呈现明显的加速上升变化。这种临震前的加速特征可能与地震亚失稳或成核过程有关。(3)空间上,震前变化出现在发震断层或附近,而在距离发震断层较远的测点基本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异常信息,预示着短临前兆更倾向于“近场”信息;从深度上看,只有局部深度的位置能观测到震前变化,前兆观测在深度上存在较明显的不确定性,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开展多深度联合观测,避免漏掉关键的前兆信息。(4)结合2014年11月22日康定M_(S)6.3地震的观测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伽师地震类似,康定M_(S)6.3地震前发震断层或附近基岩温度测点的观测结果也出现了明显变化,这意味着伽师地震前的温度变化并不是孤例。总之,从地震前后的基岩温度变化看,前兆信息具有近场、构造相关及对应力变化敏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温度 伽师地震 康定地震 地震前兆 地震亚失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FT方法对沿海宽频带倾斜仪的噪声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蔡佩蕊 陈伟 +5 位作者 林立峰 陈珊桦 沈健健 杨婕 吴劲柏 李毅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6-402,共7页
应用沿海台站莆田地震台、厦门地震台的宽频带倾斜仪观测数据,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分析方法对宽频带倾斜仪的噪声进行分析[1-5],总结噪声的几种表现形态,分析对应的物理意义。宽频带倾斜仪噪声主要有台风干扰,线路接触不良,主板干... 应用沿海台站莆田地震台、厦门地震台的宽频带倾斜仪观测数据,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分析方法对宽频带倾斜仪的噪声进行分析[1-5],总结噪声的几种表现形态,分析对应的物理意义。宽频带倾斜仪噪声主要有台风干扰,线路接触不良,主板干扰信号等。研究结果可应用于宽频带倾斜仪观测数据的跟踪分析,同时也可以用来判断宽频带倾斜仪的故障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带倾斜仪 STFT 噪声 地震前兆仪器 跟踪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RY型钻孔应变仪数据采集的高精度实现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涛 廖成旺 +1 位作者 唐小林 陈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8-122,共5页
根据地震前兆仪器——YRY钻孔应变仪的需求,构建了分辨率为6位半的数据采集系统。以24位Σ-Δ型ADCADS1201为核心部件,对主要电路的设计、高性能外围器件的选型、地的拓扑结构及软件关键性编程作了技术分析。测试结果及地震台站的观测... 根据地震前兆仪器——YRY钻孔应变仪的需求,构建了分辨率为6位半的数据采集系统。以24位Σ-Δ型ADCADS1201为核心部件,对主要电路的设计、高性能外围器件的选型、地的拓扑结构及软件关键性编程作了技术分析。测试结果及地震台站的观测资料证明该系统已达到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位∑-△型ADC ADS1210 地震前兆仪器 钻孔应变仪 数据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波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冯德益 聂永安 +1 位作者 郭瑞芝 吴国有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3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依据构造力源假说,对可能沿软流圈或构造带传播的四种类型的构造波进行了研究。这四种构造波为:广义瑞利型构造波;广义洛夫型构造波;广义构造导波及构造形变波。采用适当的软流圈模型,对这四种波型的频散关系及存在条件作了研究。... 本文依据构造力源假说,对可能沿软流圈或构造带传播的四种类型的构造波进行了研究。这四种构造波为:广义瑞利型构造波;广义洛夫型构造波;广义构造导波及构造形变波。采用适当的软流圈模型,对这四种波型的频散关系及存在条件作了研究。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软流圈中这四类波型均可能存在。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构造波所反映的地震前兆的周期(时间)长短,又把它们归为三类。第一类称为长周期的构造波,它反映了强震震中以波的形式迁移,这可以用来解释强震沿某些构造带与纬度方向迁移及其幅射状迁移等现象。第二类是中周期的构造波,它反映了地震前兆的三阶段发展变化。第三类为长周期的形变波,它是一种短周期的构造波,反映了短期或临震前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波 周期 地震前兆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