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rge-scale two-dimensional nonlinear FE analysis on PGA amplification effect with depth and focusing effect of Fuzhou Basin 被引量:2
1
作者 金丹丹 陈国兴 董菲蕃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894-2903,共10页
Based on the explicit finite element(FE) method and platform of ABAQUS,considering both the inhomogeneity of soils and concave-convex fluctuation of topography,a large-scale refined two-dimensional(2D) FE nonlinear an... Based on the explicit finite element(FE) method and platform of ABAQUS,considering both the inhomogeneity of soils and concave-convex fluctuation of topography,a large-scale refined two-dimensional(2D) FE nonlinear analytical model for Fuzhou Basin was established.The peak ground motion acceleration(PGA) and focusing effect with depth were analyzed.Meanwhile,the results by wave propagation of one-dimensional(1D) layered medium equivalent linearization method were added for contrast.The results show that:1) PGA at different depths are obviously amplified compared to the input ground motion,amplification effect of both funnel-shaped depression and upheaval areas(based on the shape of bedrock surface) present especially remarkable.The 2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GA displays a non-monotonic decreasing with depth and a greater focusing effect of some particular layers,while the 1D results turn out that the PGA decreases with depth,except that PGA at few particular depth increases abruptly; 2) To the funnel-shaped depression areas,PGA amplification effect above 8 m depth shows relatively larger,to the upheaval areas,PGA amplification effect from 15 m to 25 m depth seems more significant.However,the regularities of the PGA amplification effect could hardly be found in the rest areas; 3) It appears a higher regression rate of PGA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 with depth when under a smaller input motion; 4) The frequency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of input motion has noticeable effects on PGA amplification tend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effect of basin LARGE-SCALE fluctuation of topography inhomogeneity site focusing effect two-dimensional refined finite element model nonlinear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相孔隙介质模型的地震动传播特性研究
2
作者 杨艳霜 闫磊 +4 位作者 张占荣 刘永莉 崔臻 彭剑承 亢兆鹏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9-1121,共13页
研究地震动在软土层中的传播特性对建筑物抗震设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根据地震动在离心振动台试验中的衰减特性,将获取的土样重塑成35%、45%、55%含水率的土样并进行常规物理试验。通过宏细观参数对比来设定模型中颗粒之间的团簇形态和... 研究地震动在软土层中的传播特性对建筑物抗震设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根据地震动在离心振动台试验中的衰减特性,将获取的土样重塑成35%、45%、55%含水率的土样并进行常规物理试验。通过宏细观参数对比来设定模型中颗粒之间的团簇形态和颗粒之间黏结的切法向刚度、摩擦系数、泊松比、阻尼比等参数,并引入质量阻尼β_(n)和刚度阻尼k_(n)来限制颗粒的运动状态,调节颗粒运动中的碰撞。依据不同含水率常规物理试验结果修正三相孔隙介质地层模型的细观参量,以研究在地震荷载下不同含水率的软土对峰值加速度传播衰减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地震动条件下,峰值加速度在30m深度段,软硬分层土质中呈现出先缓慢衰减后急剧衰减再回弹上升的变化规律。随着含水率增加,深度30~8m地层内峰值加速度衰减倍率在2.33~2.70区间内增加;而深度8~0m地层对应放大倍率则在1.60~1.23区间内减小。反应谱周期0.2~1.1s对应中低频率范围,加速度值呈现增加趋势,在周期1.1~2.0s内对应的是高频率范围,加速度值普遍呈现减小趋势,这与高频衰减效应一致。通过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对比验证,初步探明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地震动在近地表的传播放大规律,为评估地震灾害风险及提升地震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放大效应 离散元 峰值加速度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场地效应的多点地震动作用下边坡永久位移分析
3
作者 宋健 潘驭航 +3 位作者 陆朱汐 姬建 张飞 高玉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5,共11页
地震动引起的边坡土层非线性动力响应可能导致坡体不同位置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不一致,从而对整个滑动体的极限平衡状态及之后的地震累积永久位移产生影响。为了研究场地效应对边坡地震永久位移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条分法,通过对不同土... 地震动引起的边坡土层非线性动力响应可能导致坡体不同位置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不一致,从而对整个滑动体的极限平衡状态及之后的地震累积永久位移产生影响。为了研究场地效应对边坡地震永久位移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条分法,通过对不同土条赋予不同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时程,推导出一种考虑场地效应的圆弧和任意形状滑面的多点地震作用下边坡永久位移分析方法。通过与有限差分软件FLAC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合理考虑地震动的场地效应。通过研究不同分布形式的多点地震动及竖向地震动对边坡永久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场地效应引起的水平地震动放大以及多点地震动不同分布模式会导致整个滑体平均地震惯性力作用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地震作用下滑动体沿滑面的永久变形量,竖向地震动对边坡地震位移影响较小。将方法应用于Lexington土石坝震后变形案例分析,计算得到的坝坡地震永久位移与实际震后观测值相吻合,证明了考虑场地效应的重要性及本文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边坡稳定性 场地效应 永久位移 极限平衡条分法 多点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动谱反演的我国场地效应经验模型
4
作者 温瑞智 李辉 +2 位作者 王宏伟 任叶飞 刘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102,共11页
为探讨场地效应的区域差异特征,同时给出经验性场地效应经验模型,本文利用我国强震动观测台网在2007~2020年间收集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基于地震动广义谱反演方法,给出了南天山西部、龙门山断裂带、云南地区的211个强震动观测台站的场地效... 为探讨场地效应的区域差异特征,同时给出经验性场地效应经验模型,本文利用我国强震动观测台网在2007~2020年间收集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基于地震动广义谱反演方法,给出了南天山西部、龙门山断裂带、云南地区的211个强震动观测台站的场地效应,分别建立了场地类别、地表以下30 m深度内的平均剪切波速(VS30)相关的场地效应经验模型,并探讨了场地效应的区域相关以及场地分类指标(覆盖层厚度H和等效剪切波速VSe)与场地效应的相关性。研究表明:Ⅰ、Ⅱ、Ⅲ类场地的平均放大效应经验模型可以在整个频段上体现不同类别场地的场地效应的整体差异;同类别场地的场地效应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尤其是南天山西部和云南地区III类场地表现出场地效应的显著差异;我国规范的场地分类指标(H和VSe)与场地效应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且可能存在区域性的差异;与VS30相关的场地效应的经验模型整体上能够体现场地条件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化地震动预测模型的构建、地震风险评估精度的提升提供依据,可指导区域场地放大效应的应用,并为探索更优场地分类指标、制定区域差异化场地分类标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谱反演 场地效应 经验模型 区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SSI效应的吹填岛礁场地风机地震响应研究
5
作者 蒲武川 田永强 朱泽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4-764,共11页
吹填珊瑚岛礁是我国南海疆域的重要陆地屏障,风机作为岛礁场地的供电设施,确保其地震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珊瑚砂的力学性质与一般陆相沉积物有明显区别,珊瑚砂土与风机结构的相互作用是影响风机结构地震响应的潜在因素之一,但目... 吹填珊瑚岛礁是我国南海疆域的重要陆地屏障,风机作为岛礁场地的供电设施,确保其地震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珊瑚砂的力学性质与一般陆相沉积物有明显区别,珊瑚砂土与风机结构的相互作用是影响风机结构地震响应的潜在因素之一,但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本文采用Matasovic本构模型开发珊瑚砂的动力非线性本构,建立局部成层的三维吹填岛礁场地和NREL 5MW风机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模型,设计刚性基础风机模型和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oil-Structure-Interaction,SSI)的风机-基础-地基整体模型,按持续时间和卓越频率选取四条代表性地震动,基于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地震动作用下风机的动力响应。计算分析表明:包含显著高频分量的地震动引起的吹填岛礁自由场的加速度响应更为显著,短持时的近断层地震动水平加速度放大系数平均为3.8,长持时的远断层地震动的平均放大系数为1.7;珊瑚岛礁和风机基础之间的SSI效应会增大风机的动力响应,在设防地震作用下,考虑SSI效应的塔筒位移最大增加0.24倍,应力增大0.87倍,剪力增大1.54倍,弯矩增大0.45倍,轴力增大0.23倍。吹填岛礁场地的风机地震响应分析应考虑SSI效应,以实现更可靠的抗震性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砂 吹填岛礁 风机 土—结构相互作用 场地地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局部场地效应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EMFEM耦合模拟方法
6
作者 于彦彦 刘梦娇 丁海平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32-1445,共14页
考虑局部场地影响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合理有效的地震动输入非常关键.基于分区计算思想,发展了一种谱元和有限元耦合的两步模拟方法.首先,采用谱元法(SEM)结合多次透射公式(MTF),模拟平面波入射下仅含局部场地模型内部缩减计算域边界... 考虑局部场地影响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合理有效的地震动输入非常关键.基于分区计算思想,发展了一种谱元和有限元耦合的两步模拟方法.首先,采用谱元法(SEM)结合多次透射公式(MTF),模拟平面波入射下仅含局部场地模型内部缩减计算域边界区节点的位移时程.结合谱元法的特点此时可采用只需满足背景场地模型模拟精度要求的相对粗略的网格.其次,将上述位移时程直接施加于土-结构计算域的边界区节点完成地震动输入,采用有限元法(FEM)模拟土-结构系统的动力反应.此时可对结构域采用精细化网格建模,并基于MTF实现结构引起的外行散射波的吸收.相比传统域分解法(DRM),方法省去了地震动输入所需的人工边界处等效节点力的计算而直接实现位移时程输入,且对不同属性介质可采用相同的计算式而无需修改.基于均匀半空间模型、盆地场地模型和地表局部凹陷模型采用整体方法解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度和有效性,同时讨论了子区域选取形状及多次透射公式阶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最后通过考虑盆地效应与否时地铁车站模型和地上框架结构模型在时域和频域内地震动反应的对比,验证了进行结构地震反应模拟时考虑局部场地影响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场地效应 结构地震反应 谱元法 有限元法 多次透射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计算的川滇地区场地非线性反应经验模型研究
7
作者 赵宇 任叶飞 +3 位作者 张鹏 刘也 王宏伟 温瑞智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我国川滇地区尚未通过场地信息建立各自适用的场地非线性反应经验模型。通过收集川滇地区大量工程场地钻孔资料,建立了适用于川滇地区的场地速度剖面随机生成经验模型,针对不同V S30和土层厚度组合的21种工况进行随机剪切波速剖面模拟... 我国川滇地区尚未通过场地信息建立各自适用的场地非线性反应经验模型。通过收集川滇地区大量工程场地钻孔资料,建立了适用于川滇地区的场地速度剖面随机生成经验模型,针对不同V S30和土层厚度组合的21种工况进行随机剪切波速剖面模拟生成。选取NGA-West数据库中的基岩场地强震动记录作为输入进行一维等效线性化场地地震反应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在不同场地和不同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地震动输入下与震级、距离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震中距和震级对场地地震反应影响均有限。场地放大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据此建立了适用于川滇地区的场地非线性反应经验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场地非线性效应与现有理论及认识相一致,残差分析亦验证了回归模型的可靠性;四川地区和云南地区的模型系数差异明显,体现了场地条件区域性差异的影响,也表明建立区域性经验模型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效应 川滇地区 场地非线性反应 经验模型 场地地震反应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图像特征识别的中国强震台站谱比曲线场地分类
8
作者 冀昆 任叶飞 +4 位作者 朱传彬 温瑞智 王宏伟 刘也 苟永刚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73-2585,共13页
随着各国地震观测台网的布设与地震记录的不断积累,采用强震动记录的单台水平/竖向谱比曲线进行场地放大特征分类已在多国强震台网应用.但是由于场地地震反应的不确定性,谱比曲线分类大多依靠主观判断与经验阈值,存在分类结果不稳定、... 随着各国地震观测台网的布设与地震记录的不断积累,采用强震动记录的单台水平/竖向谱比曲线进行场地放大特征分类已在多国强震台网应用.但是由于场地地震反应的不确定性,谱比曲线分类大多依靠主观判断与经验阈值,存在分类结果不稳定、可重复性差、难以适应大规模数据处理等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本研究采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图像识别技术,通过提取强震记录谱比曲线形状特征进行中国数字强震台网的台站场地分类.首先以钻孔资料较为完备和强震台站较为密集的日本KiK-net与K-NET台站作为训练数据集,依据中国抗震规范和30 m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_(S30))进行场地分类并进行标签标记,训练得到了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以及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分类模型.基于经过质量核查筛选的中国数字强震台网2008至2020年收录的11078组三分量强震记录,对满足计算条件的323个强震台站进行谱比曲线图像识别分类,并结合部分台站的钻孔与现场调查资料进行了分类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基于GRNN的中国抗震规范场地分类结果的总样本准确率,以及基于CNN的V_(S30)场地分类总样本准确率约为60%左右,证明基于日本数据训练的分类模型可在中国应用,具有较好的泛化性.作为我国台站场地类别主要组成的中国抗震规范Ⅱ类场地达到了65.7%的召回率,以及高达77.4%的精确率.同样,占台站大部分比例的以V_(S30)为依据的美国抗震规范C、D类场地的预测结果召回率分别达到85.1%和61.8%.场地软硬和放大特征差异较大的Ⅲ类和Ⅰ类场地(D类场地和A+B类场地)的混淆概率较低,证明神经网络图像识别技术较好把握了不同类别场地谱比曲线的形状特征,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本研究的相关结果已应用于开源的中国强震记录数据库项目(China-Flatf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放大效应 机器学习 场地分类 强震记录 谱比法 强震观测台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变压器抗震性能分析的简化动力学模型研究
9
作者 顾威 吴承宇 何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7-435,共9页
高压变压器是高压变电站的关键电气设施,起到为电力网络变换电压和分配电能的作用,其抗震性能是相关电网和供电区域抗震性能和震后恢复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高压变压器主要由油箱体系和升高座与瓷套管体系组成,它们都是地震易损的,需要... 高压变压器是高压变电站的关键电气设施,起到为电力网络变换电压和分配电能的作用,其抗震性能是相关电网和供电区域抗震性能和震后恢复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高压变压器主要由油箱体系和升高座与瓷套管体系组成,它们都是地震易损的,需要严格的地震可靠度和易损性等抗震性能分析。目前高压变压器抗震性能分析的常用方法是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分析,但财物成本或计算费用相当高昂,不适用于地震可靠度和易损性等需要多次地震响应分析的抗震性能分析。为了减少高压变压器单次地震响应分析的成本,本文进行了高压变压器抗震性能的简化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高压变压器地震响应分析的简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将高压变压器分解为油箱体系和升高座-瓷套管体系,油箱体系的加速度响应由油箱顶板的加速度放大系数来简化分析,升高座-瓷套管体系的地震响应由一个考虑升高座和瓷套管摇摆特性的4自由度振动系统来简化分析,然后,将油箱体系地震响应和升高座-瓷套管体系地震响应的简化分析模型进行耦合,最终形成高压变压器地震响应的快速计算方法。典型天然地震波作用下某220 kV变压器瓷套管顶端位移响应有限元分析结果和简化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简化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变压器 抗震性能 摇摆效应 加速度放大系数 简化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核电安全壳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10
作者 吴利华 蒋迪 +4 位作者 姚迪 吴杨周 赵密 高经纬 高志懂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随着核电适建厂址减少,核电厂址的选择将不可避免地遇到非基岩场地,因此需要研究土-结构相互作用(SSI)对核电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包括核安全壳结构、附属厂房和土体的精细化三维整体有限元模型,采用施加自由场荷载和黏弹... 随着核电适建厂址减少,核电厂址的选择将不可避免地遇到非基岩场地,因此需要研究土-结构相互作用(SSI)对核电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包括核安全壳结构、附属厂房和土体的精细化三维整体有限元模型,采用施加自由场荷载和黏弹性人工边界的波动输入方法,研究了不同频谱特性的地震动作用下SSI效应和附属厂房对核电安全壳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岩场地,考虑SSI效应会增大结构的位移响应,对加速度响应的影响与输入地震动频谱特性相关,对楼面谱峰值附近的频段影响显著。SSI效应显著时,周围附属厂房的存在会增大结构的地震响应。当土体剪切波速大于1500 m/s时,SSI效应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安全壳结构 非基岩场地 土-结构相互作用 附属厂房 抗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局部场地效应的深水多跨连续梁桥纵桥向地震响应分析
11
作者 吴堃 马杰 +4 位作者 苏俊省 陈宇 黄信 齐麟 李长辉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1,共8页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时应考虑桥墩处局部场地条件对其地震响应的影响。多点激励反应谱法是进行空间地震动作用下桥梁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常用方法。对于深水桥梁结构,现有的多点激励反应谱法未考虑水体的作用。本文基于辐射波浪理论,在桥梁...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时应考虑桥墩处局部场地条件对其地震响应的影响。多点激励反应谱法是进行空间地震动作用下桥梁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常用方法。对于深水桥梁结构,现有的多点激励反应谱法未考虑水体的作用。本文基于辐射波浪理论,在桥梁结构振动方程中引入动水压力,建立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多点激励反应谱法,并验证其正确性。以某深水5跨连续梁桥为例,通过改变桥墩所处场地类型、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等参数,研究了不同场地条件下桥梁的纵向地震响应,揭示了局部场地效应对多跨连续梁桥纵向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桥墩3场地逐渐变软,其墩顶相对位移最多减小93.0%,场地类型对墩顶相对位移的影响大于对主梁轴力和墩底弯矩的影响;随着抗震设防烈度的增大,桥墩墩顶相对位移、主梁轴力和墩底弯矩增大7倍;随着震中距的增大,桥墩墩顶相对位移最多增大41.0%,主梁轴力增大18.0%左右,墩底弯矩增大30.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场地效应 深水桥梁 纵向地震响应 反应谱法 多点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真实地形的山谷场地三维地震响应特征研究
12
作者 张超 张生海 +2 位作者 殷珂 张济 曾世超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8-589,共12页
为探讨典型山谷场地的地震响应特征,以北天山地区典型山谷场地为背景,还原真实地形,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脉冲及非脉冲地震作用下的场地位移、加速度和谱加速度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地震动力响应受地形影响显著,地表位移和加... 为探讨典型山谷场地的地震响应特征,以北天山地区典型山谷场地为背景,还原真实地形,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脉冲及非脉冲地震作用下的场地位移、加速度和谱加速度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地震动力响应受地形影响显著,地表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均随着地势的升高而整体放大,狭窄山谷区的位移响应强于宽阔山谷区,而加速度响应弱于宽阔山谷区;局部突起的山嘴地形会造成局部区域位移和加速度响应放大,非脉冲地震作用下局部加速度响应放大现象显著,而脉冲地震作用下该现象不明显;场地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均随着岩土体深度的减小而放大,且浅层岩土体对位移的放大效应有所减弱,但对加速度的放大效应明显增强;两种类型地震作用下地表位移响应差异显著,加速度响应差异相对较小,随着输入地震动PGA的增加,场地位移和加速度的响应均近线性增大;山峰等高地势区域的短周期谱加速度明显高于山谷等低地势区域,山谷低地势区域的长周期谱加速度则高于山峰区域,狭窄山谷区的长周期谱加速度明显高于宽阔山谷区。在山谷场地开展工程建设时宜根据建筑结构的自身特征进行合理规划和布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地形 山谷场地 地震响应 地形效应 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心机振动台的原状黄土地基动力响应研究
13
作者 吴江 邵帅 +2 位作者 张晓聪 张彬 马晓武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81-185,共5页
基于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地震荷载作用下原状黄土地基的加速度响应规律和震陷变形特征。结果表明:黄土地基的加速度响应规律呈现明显的高程效应。较强的激震作用会加剧土体的软化和松弛,从而抑制了地震加速度的传递;黄土层... 基于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地震荷载作用下原状黄土地基的加速度响应规律和震陷变形特征。结果表明:黄土地基的加速度响应规律呈现明显的高程效应。较强的激震作用会加剧土体的软化和松弛,从而抑制了地震加速度的传递;黄土层厚度的增加使土体刚度增强,从而减弱加速度的放大效应。此外,黄土地基的震陷变形与输入波的波形具有显著相关性,伴随着原生结构强度的丧失与次生结构的产生,表现为以竖向变形为主,同时伴随着不均匀变形产生的张拉裂隙发育,局部区域有着粉碎性破坏引发的地基失效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黄土 地基 离心机振动台 加速度放大效应 震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ite conditions on ground motion at far field loess sites during strong earthquake 被引量:2
14
作者 WU Zhi-jian WANG Lan-min +3 位作者 WANG Ping CHEN Tuo SHI Hang YANG Xiao-p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8期2333-2341,共9页
Loes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ina and the Loess Plateau is one of the major areas where strong earthquakes often take place. The seismic amplification effects were discovered in the Plateau during the Wenchuan Ms8.... Loes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ina and the Loess Plateau is one of the major areas where strong earthquakes often take place. The seismic amplification effects were discovered in the Plateau during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nd some other strong events. Based on earth tremor observation, borehole exploration and sit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the site effects of topography of Loess Yuan on ground mo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s. The earth tremor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predominant frequencies at the bottom sites of Loess Yuan are greater than those at the top obviously. The sites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oess Yuan may amplify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by 1.44 2.0 times. Therefore, site effects of mountains and loess topography on ground motion should be taken account into in seismic design in loess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 tremor borehole exploration site effects seismic respo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村镇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永强 田健叶 +4 位作者 周宝峰 聂桂波 王宏伟 谢贤鑫 戴君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7,共10页
积石山地震对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房屋建筑造成了严重破坏。调查了地震烈度7度和8度地区的11个调查点的村镇建筑震害。震害调查表明:地震灾区主要为乡镇和农村地区,房屋结构类型主要为土木、砖木和未设防砖混结构;在烈度8度地区,土木结... 积石山地震对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房屋建筑造成了严重破坏。调查了地震烈度7度和8度地区的11个调查点的村镇建筑震害。震害调查表明:地震灾区主要为乡镇和农村地区,房屋结构类型主要为土木、砖木和未设防砖混结构;在烈度8度地区,土木结构房屋主要表现为严重破坏或倒塌破坏,砖木结构和未设防砖混结构房屋主要表现为中等破坏和严重破坏,设防砖混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主要表现为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在烈度7度地区,土木结构房屋以中等破坏为主,砖木结构和未设防砖混结构房屋以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为主,设防砖混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以轻微破坏和基本完好为主。此次地震震害较同级别地震偏重,与震区复杂地形、地震动峰值放大效应、建筑砌筑质量差和结构受力不合理等因素相关。建议进一步开展复杂地形场地放大效应及频谱影响研究,重视建筑非结构构件抗震宣传与实用技术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村镇建筑震害 构造措施 场地放大效应 非结构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 M_(s)6.2级地震的震害特征与启示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丽丽 王兰民 +5 位作者 卢育霞 许世阳 夏晓雨 盖海龙 池佩红 郭梅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1,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35.70°N,102.79°E)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烈度为VIII度。地震发生后,通过实地烈度评估与科学考察,对震区VI~VIII度区不同建(构)筑物与生命线工程的震害特...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35.70°N,102.79°E)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烈度为VIII度。地震发生后,通过实地烈度评估与科学考察,对震区VI~VIII度区不同建(构)筑物与生命线工程的震害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抗震设计与施工管理、场地放大效应与地震次生灾害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等角度,提出了此次地震的震害启示。结果表明:1)严重破坏和毁坏的建筑结构主要集中在老旧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和无设防或设防不规范的砖混结构。2)造成建筑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少量自建房抗震设计和施工的不规范、场地放大效应和地震次生灾害。3)优化和改良生土砌筑材料,改进纵横墙间的拉结措施,强化结构整体性是提高土木结构抗震的有效方法;普及“上下圈梁与构造柱”等基本抗震设防措施,规范水泥砂浆强度,提升农村工匠的施工水平,可有效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性,避免房屋出现整体性垮塌;室内洗手间的墙体应该与房顶、纵横墙间建立有效联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4)孤突斜坡、河流高阶地与岸边为抗震不利地带。当建造用地极为匮乏,不得不选址在这些场地之上时,应该综合考虑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水文地质条件、抗震设防目标、建筑结构类型等影响因素,做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科学设防。灾后重建过程中,应由政府统一规划选址、统一设计,规范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震害调查 场地放大效应 黄土液化流滑 震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点激励地震动空间效应参数敏感性分析
17
作者 钟剑 王浩 朱小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7-1385,共9页
为了探究地震动空间效应的3个主要因素——失相干效应、行波效应及局部场地效应对非线性时程的影响,基于相干函数,研究了剪切波速、场地频率、阻尼以及失相干系数对目标点地震波频谱特性的影响,并对主要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探究地震动空间效应的3个主要因素——失相干效应、行波效应及局部场地效应对非线性时程的影响,基于相干函数,研究了剪切波速、场地频率、阻尼以及失相干系数对目标点地震波频谱特性的影响,并对主要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松软土层和中等土层以及松软土层和坚硬土层的频率响应函数在约1.5πHz出现峰值,在2πHz之后小于1;失相干效应参数从0.1 ms/m增加到1.0 ms/m时,地震动空间相关性逐渐减弱;距离从100 m变化到1000 m时,地震动空间相关性逐渐减小;距离与视波速的比值从0增加到1时,相位差呈现递增的趋势.松软土层对于低频有放大作用,对高频有滤波作用;随着失相干效应参数和距离的增加,地震动空间相关性减弱;距离与视波速的比值决定了相位差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空间效应 行波效应 局部场地效应 失相干效应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静力触探液化判别方法对比检验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思宇 李兆焱 袁晓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7-1526,1539,共11页
静力触探试验(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CPT)具有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了海上风电工程的主要勘察方法。海上风电工程位于液化易发区,因此研究基于CPT液化判别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详细介绍了4种国内外具有代... 静力触探试验(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CPT)具有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了海上风电工程的主要勘察方法。海上风电工程位于液化易发区,因此研究基于CPT液化判别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详细介绍了4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CPT液化判别方法,并采用理论分析及大量CPT液化实测数据检验,对现行的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简称NCEER)方法、《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方法(岩规法)、《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83-2011)方法(软土规程法)和《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CES 160:2004)方法(通则法)等4种方法进行对比检验,提出了4种主要方法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NCEER法液化判别临界线在低烈度区存在不合理的回弯现象,在高烈度区存在临界值增大过快的问题,在Ⅶ度区深层偏于危险,在Ⅸ度区深层明显偏于保守,在Ⅶ、Ⅸ度区浅层和Ⅷ度区判别结果较好;岩规法液化判别临界线存在很大的问题,液化判别临界线随深度递减,液化判别时在Ⅶ度区浅层偏于危险,在深层明显偏于危险,在Ⅷ、Ⅸ度区浅层偏于保守,在深层偏于危险;软土规程法液化判别临界线在土层深度约6 m处存在不合理的回弯现象,在Ⅶ度区浅层判别较好,在Ⅸ度区浅层偏于保守,在不同烈度区深层均偏于危险;通则法液化判别临界线是符合目前认知的,在不同烈度区和深度下的判别效果是最好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规范修订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工程 地震效应 原位测试 静力触探测试 液化场地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凸出部放大效应在桥址高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秦辉 汤华 +2 位作者 尹小涛 程谞 汤盛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35-3446,共12页
深切峡谷区桥址高边坡凸出部具有三面临空和多面卸荷的典型地质地貌特征,研究边坡凸出部地震地形放大效应对桥址边坡安全控制尤为重要。依托特大桥桥址高边坡,研究了地震作用下边坡凸出部放大效应和变形破坏机制,优化了墩台位置。研究... 深切峡谷区桥址高边坡凸出部具有三面临空和多面卸荷的典型地质地貌特征,研究边坡凸出部地震地形放大效应对桥址边坡安全控制尤为重要。依托特大桥桥址高边坡,研究了地震作用下边坡凸出部放大效应和变形破坏机制,优化了墩台位置。研究结果表明:(1)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综合印证了边坡凸出部山顶碎屑流和主墩下部危岩体发育,受历史震害强。加速度随坡高呈现非线性放大的规律,开挖加剧了挖方区域加速度放大效应。凸出部(坡脊)坡腰和坡顶位置放大系数最大,加速度放大系数M_(PGA)最大可达3.2。(2)坡脊高频部分(5~12 Hz)的加速度傅里叶谱幅值普遍比坡谷大,开挖导致墩台上(下)边坡的傅里叶幅值的峰值减小在(增大)。开挖位置附近的傅里叶谱幅值的峰值均随峰值加速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限制了最大坡高和放大系数极值,可能造成高边坡凸出部的动力放大效应被低估,使得凸出部地震稳定性评价结果偏危险。(4)为保证桥址边坡的地震稳定性,采用文中所述方法优化墩台外侧距坡面的距离为22~26 m。研究成果可为有凸出部的高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和墩台位置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址边坡 凸出部 地震放大效应 频谱特性 墩台位置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海岛礁与场地地震反应研究现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书序 胡进军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7,共12页
本文从岛礁地质构造、岛礁地震反应数值模拟方法和岛礁场地效应等方面总结了海域岛礁地震反应的研究现状,对比并且分析了海域岛礁数值模拟方法中的流固耦合模拟方法、固体边界模拟方法和地震动输入方法;总结了现有海域岛礁地震反应的场... 本文从岛礁地质构造、岛礁地震反应数值模拟方法和岛礁场地效应等方面总结了海域岛礁地震反应的研究现状,对比并且分析了海域岛礁数值模拟方法中的流固耦合模拟方法、固体边界模拟方法和地震动输入方法;总结了现有海域岛礁地震反应的场地效应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表明:海水对岛礁场地的放大系数有明显影响,岛礁表面砂层对水平向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放大显著,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增大,岛礁场地的PGA放大效应趋于减小;海域岛礁场地对中低频段的地震动反应较为显著,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一般介于1.5到4.0之间。为满足岛礁工程的抗震设计,需要进一步解决岛礁工程合理地震动输入、岛礁场地地震反应规律与岛礁工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等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海岛礁 地震反应 数值模拟 场地效应 设计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