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冲积岛岸滩剖面形态和冲淤规律 被引量:38
1
作者 杨世伦 姚炎明 贺松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64-769,共6页
根据海岸带和海岛两次调查的实测资料和水下地形图,用动力地貌学方法对长江口三岛岸滩剖面的形态和冲淤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汊河口冲积岛岸滩有“江岸型”、“洲头型”和“潮滩(tidalbeach)型”三种基本类型;河槽变迁导致“... 根据海岸带和海岛两次调查的实测资料和水下地形图,用动力地貌学方法对长江口三岛岸滩剖面的形态和冲淤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汊河口冲积岛岸滩有“江岸型”、“洲头型”和“潮滩(tidalbeach)型”三种基本类型;河槽变迁导致“江岸型”岸滩发生数年周期的变化,岸滩的季节性变化受风、海面、潮差和含沙量等多种因子影响,台风和寒潮则引起周期更短的“风暴旋回”,受植被保护的沼泽滩面的冲淤过程与光滩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岛 岸滩冲面 冲淤变化 长江口 冲淤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底沙运动规律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九发 沈焕庭 徐海根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8-145,共8页
于1981-1988年以浅地层剖面仪和回声测深仪取得沙波观测资料,运用这些资料以及河床表层沉积物和历年河口水文、地形资料,采用水文学、沉积学与泥沙运动力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长江河口底沙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长江河口底沙运... 于1981-1988年以浅地层剖面仪和回声测深仪取得沙波观测资料,运用这些资料以及河床表层沉积物和历年河口水文、地形资料,采用水文学、沉积学与泥沙运动力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长江河口底沙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长江河口底沙运动非常频繁,一般有单颗粒滚动、跳跃,沙波及沙体推移等形式;在沙质床面上沙波发育良好,其形成、发展和消失与潮差和落潮流速有一定的相关性,因受涨、落潮流改造,沙波难于得到充分发展;沙体推移为长江河口底沙运动的主要形式,推移量很大,有时甚至能使滩槽移位,迫使通海航道改线。研究底沙运动规律为长江河口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底沙输移 沙波 沉积物 运动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和东海海域沉积物粒径对有机质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于培松 薛斌 +2 位作者 潘建明 郑旻辉 张海生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3期202-208,共7页
利用2007年11月采集于长江口和东海陆架区域的7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2007年11月、2008年4月采集于长江口东南和浙江近岸泥质区的悬浮物样品,对长江口和东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以及部分站位的悬浮物进行了粒度、有机碳和总氮的分析... 利用2007年11月采集于长江口和东海陆架区域的7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2007年11月、2008年4月采集于长江口东南和浙江近岸泥质区的悬浮物样品,对长江口和东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以及部分站位的悬浮物进行了粒度、有机碳和总氮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沉积物粒径对有机质运移和沉积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体中悬浮物的平均粒径从长江口沿浙江近岸向南逐渐减小,与悬浮物含量和颗粒有机碳含量都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悬浮物粒径是影响有机质运移的重要因素。(2)表层沉积物粒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特征,有机碳、总氮的分布趋势与表层沉积物的粒径分布密切相关,表层沉积物的粒径越小,有机碳和总氮的含量则越高;长江口和浙江沿岸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含砂量低,而中外陆架和长江口水下三角洲东北隅表层沉积物中的含砂量较高,含砂量呈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随着含砂量的增加、沉积物粒径的增大,有机质含量由陆向海方向逐渐降低,而有机质含量与粘土粉砂含量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细粒沉积物是有机质运移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控制着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有机质 沉积物 长江口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动水絮凝沉降与拦门沙淤积的关系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志忠 阮文杰 蒋国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32-638,共7页
根据1982年4月-1983年3月长江口南槽3个站位全年逐月大潮的水化学成分、悬沙粒度与粘土矿物资料,1984-1992年在环形水槽中获得的近百个组次的动水絮凝沉降试验研究资料,以及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浮泥与底质研究成果,对拦门沙形成过... 根据1982年4月-1983年3月长江口南槽3个站位全年逐月大潮的水化学成分、悬沙粒度与粘土矿物资料,1984-1992年在环形水槽中获得的近百个组次的动水絮凝沉降试验研究资料,以及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浮泥与底质研究成果,对拦门沙形成过程及其机理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拦门沙为最年轻的活动三角洲,汛期集中输水输沙与台湾暖流同期相遇,为动水絮凝沉降最强和浮泥最为发育时期;涨潮期当盐度为(9-13)x10-3时,伊利石、高岭石在盐水楔顶部发生动水絮凝沉降,而落潮期当盐度在(19—24)X10-3时,蒙脱石在盐水楔尾部发生动水絮凝沉降,揭示了拦门沙水平淤积的基本规律;半月周期的浮泥透镜体所残积的中、粗粉沙形成钻孔中常见的透镜体与薄层理,则揭示了拦门沙的垂直加积的基本规律,为拦门沙综合治理与深水航道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拦门沙 细颗粒泥沙 动水絮凝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过程中表层沉积物氮营养盐的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张修峰 梅雪英 +1 位作者 童春富 陆健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6-1121,共6页
研究针对长江口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的不同时期表层沉积物中氮营养盐的变化规律,得出:(1)长江口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过程中,表层沉积物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氮营养盐含量逐步增加,处在陆向发育前期的白茆沙,全氮含量较低,仅为30mgkg,而... 研究针对长江口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的不同时期表层沉积物中氮营养盐的变化规律,得出:(1)长江口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过程中,表层沉积物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氮营养盐含量逐步增加,处在陆向发育前期的白茆沙,全氮含量较低,仅为30mgkg,而发育较为成熟的崇明东滩全氮含量较高,达470mgkg;同时随着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表层沉积物全氮分布越来越不均匀;(2)长江口岛屿沙洲湿地随高程梯度,全氮的含量逐步增加,其中芦苇带最高,420mgkg,光滩最低,110mgkg;这也说明岛屿沙洲陆向发育过程中,表层沉积物全氮含量逐步增加;另外,各形态无机氮含量占其所在高程无机氮的比例相对稳定,其中氨氮最高,59%~60%,亚硝酸盐最低,17%~19%,氨氮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长江口 岛屿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北槽抛泥作业状态下的悬沙浓度分布与扩散过程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加学 张叔英 任来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3-93,共11页
在长江河口北槽抛泥过程中 ,应用ASSM Ⅰ型声学悬浮泥沙观测系统观测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结合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走航式断面流速测量。研究发现 :( 1 )泥沙浓度垂向分布形成至少三种结构类型 ,即上小下大的“L”型和指数型 ,上大下... 在长江河口北槽抛泥过程中 ,应用ASSM Ⅰ型声学悬浮泥沙观测系统观测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结合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走航式断面流速测量。研究发现 :( 1 )泥沙浓度垂向分布形成至少三种结构类型 ,即上小下大的“L”型和指数型 ,上大下小的“漂浮”型 ;( 2 )受抛泥泥沙输移的影响 ,断面流场形成低流速区 ,或分布在水体表、中层 ,或贯穿整个水体 ,形成流速切变锋 ,它们的强度随抛泥泥沙输移扩散逐渐减弱 ;( 3)在落潮流和颗粒重力共同作用下 ,抛泥泥沙同时存在输移扩散和沉降过程。小潮型抛泥泥沙主要就近扩散和沉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扩散过程 悬沙 抛泥 声学后散射观测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入河口区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被引量:53
7
作者 沈焕庭 张超 茅志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8-294,共7页
根据大通站1950-1985年的水、沙实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长江人河口区水、沙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以及水、沙通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人河口区的水沙通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中沙通量的变化更为显著;... 根据大通站1950-1985年的水、沙实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长江人河口区水、沙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以及水、沙通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人河口区的水沙通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中沙通量的变化更为显著;丰水年很少连续出现,枯水年有75%以连续两年的形式出现;多沙年的出现形式有1年出现一次的,也有2-3年出现的,少沙年基本上以连续2-3年的形式出现;水沙通量间的相关性较差,其中细颗粒泥沙通量与水通量间基本上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河口 径流通量 悬沙通量 水沙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长江口崇明东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过程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高磊 李道季 +2 位作者 余立华 孔定江 王延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6,共8页
2005年3—5月,选取位于长江口崇明东滩的3个典型站点,对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剖面进行了观测;同时,通过模拟现场环境培养的方法测定了营养盐在沉积物-上覆水界面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间隙水中NH4+和SiO32-浓度比PO34-和NO-2+NO3-一般要... 2005年3—5月,选取位于长江口崇明东滩的3个典型站点,对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剖面进行了观测;同时,通过模拟现场环境培养的方法测定了营养盐在沉积物-上覆水界面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间隙水中NH4+和SiO32-浓度比PO34-和NO-2+NO3-一般要高2—3个数量级。沉积物-水界面交换过程在春季表现为对NO3-和SiO32-的吸收,吸收的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覆水中这两种营养盐的浓度;由上覆水和表层间隙水浓度梯度所决定的分子扩散通量对实际交换通量的控制有限。对NO3-,分子扩散通量占交换通量的比例不到21%;对SiO32-,前者和后者的方向相反;对NH+4,较大的浓度梯度支持显著的释放通量,而在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上覆水中NH+4浓度持续的增长。以上结果都说明其它因素,如浮游植物吸收、颗粒物吸附以及底栖动物扰动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崇明东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沉积物-水界面 间隙水 生物扰动 盐沼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拦门沙河床淤积和泥沙再悬浮过程 被引量:35
9
作者 李九发 何青 张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1-109,共9页
利用近20年来长江河口所观测的地形、水文、悬沙和河床沉积物资料,着重对1988、1989、1996和1997年最新观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河口航道拦门沙河段来水来沙量大,潮流作用强,潮波变形明显,水流挟沙... 利用近20年来长江河口所观测的地形、水文、悬沙和河床沉积物资料,着重对1988、1989、1996和1997年最新观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河口航道拦门沙河段来水来沙量大,潮流作用强,潮波变形明显,水流挟沙力强。该河段潮流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又处在盐淡水交换地带,流域和海域来沙在此河床时淤时冲,悬沙与床沙交换频繁,表现在涨急、落急时将河床淤积层泥沙再次起动悬浮,憩流时又重新淤积河床,在一个潮周期中含沙量出现2高2低。近河床若存在一层浮泥时,在下击和上升流的作用下,在一个潮周期中河床泥沙被3次或4次再悬浮。在大潮期河床泥沙普遍扬起,小潮汛期间再次淤积,河床冲淤层变幅为0.2-0.4m左右(南槽)。洪季来沙多,使河床普遍发生淤积;而枯季来沙少,河床发生自然冲刷,多年平均冲淤层变幅为0.6m左右,部分河床可达1.4-2.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泥沙运动 泥沙再悬浮 河口拦门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外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与物质来源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蓝先洪 张志珣 +2 位作者 田振兴 郭兴伟 徐晓达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3-19,共7页
对长江口外海域18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稀土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研究了稀土总量分布特征及与Fe2O3、TiO2、Cr、Co等元素含量和沉积物粒径的相关性,对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稀土... 对长江口外海域18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稀土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研究了稀土总量分布特征及与Fe2O3、TiO2、Cr、Co等元素含量和沉积物粒径的相关性,对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稀土元素总量(CREE)平均含量为186.5μg/g,最大值为307.2μg/g,最小值为126.7μg/g,标准差系数为0.15,反映不同站位CREE差异较小;稀土富集与重矿物有密切关系;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均呈现Eu负异常,模式具负斜率,表明表层沉积物物质主要来源于大陆地壳.相关分析表明,CREE与CFe2O3、CTiO2、CCr和CCo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CREE与CTiO2的线性相关较好(r=0.90).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区域变化来看,长江口外海域中北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物质;西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及浙江沿岸物质输入,局部有黄河物质存在;中部区域沉积物主要与长江及黄河物质东南、西南方向扩散有关;南部区域主要为长江物质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稀土元素 分布 表层沉积物 长江口外海域 物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2
11
作者 白有成 高生泉 +5 位作者 金海燕 孙向卫 李宏亮 卢勇 王奎 陈建芳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4期32-42,共11页
利用2007年10月和2009年6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其中Cu、Pb、Zn、Cd、Cr、As和Hg等7种重金属元素和TOC的含量,并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u、Pb、Zn、Cd、Cr、As... 利用2007年10月和2009年6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其中Cu、Pb、Zn、Cd、Cr、As和Hg等7种重金属元素和TOC的含量,并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u、Pb、Zn、Cd、Cr、As和Hg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43×10-6,36.85×10-6,93.48×10-6,0.17×10-6,72.91×10-6,10.60×10-6和0.043×10-6。各重金属元素空间上呈现长江口及杭州湾高、外陆架海区低的分布趋势,且总体上调查海区南部海域高于北部海域。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为:Cu>Cr>Zn>Pb>As>Cd>Hg,其中Cu和Cr元素是主要的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Hg>Cu>As>Pb>Cr>Zn,其中Cd、Hg和Cu元素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研究区仅局部海域受到了重金属元素的污染,RI值均小于150,属低潜在生态危害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沉积物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黏性细颗粒泥沙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扬 庞重光 +1 位作者 金鹰 周晶晶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4,共7页
选用长江口北槽黏性细颗粒泥沙,在不同盐度的人工海水中通过静水沉降、动水沉降等各种试验手段了解其基本特性。在静水沉降管中观测了胶粒的电化学絮凝过程和重力碰并过程,于不同盐度条件下找出最佳絮凝盐度;并通过黏性细颗粒泥沙在... 选用长江口北槽黏性细颗粒泥沙,在不同盐度的人工海水中通过静水沉降、动水沉降等各种试验手段了解其基本特性。在静水沉降管中观测了胶粒的电化学絮凝过程和重力碰并过程,于不同盐度条件下找出最佳絮凝盐度;并通过黏性细颗粒泥沙在流动海水中絮凝的试验研究,揭示其在动水中絮凝的机理和规律,及不同条件下的起动流速、不淤流速、沉降速度等特征值,从而分析其落淤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槽细颗粒黏性泥沙的最佳絮凝盐度约为15,起动流速为15~20cm/s,这与泥沙的淤积固结时间有关,而不淤流速约为60cm/s。并由试验得到了挟沙力与流速之间的经验关系,以及用于估算不同流速条件下泥沙沉降速度及淤积量的经验公式。这些结果可用于长江口航道的疏浚、整治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北槽 细颗粒泥沙 絮凝 沉速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悬浮物对几种金属吸附的pH效应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恩仁 张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7-273,共7页
在实验室中控制吸附反应体系的pH ,研究了长江河口现场悬浮颗粒物质对添加金属Cu、Pb、Zn和Cd吸附作用。结果表明 ,反应体系pH值的增大使得金属在悬浮颗粒物质上的吸附百分率增大。在长江河口水体pH变化范围内 ,pH的变化对Cu和Pb在悬浮... 在实验室中控制吸附反应体系的pH ,研究了长江河口现场悬浮颗粒物质对添加金属Cu、Pb、Zn和Cd吸附作用。结果表明 ,反应体系pH值的增大使得金属在悬浮颗粒物质上的吸附百分率增大。在长江河口水体pH变化范围内 ,pH的变化对Cu和Pb在悬浮颗粒物上的吸附作用影响较小 ,而对Zn和Cd的影响则非常显著。根据固 -液界面吸附模型 ,长江河口悬浮物质对Cu、Pb、Zn和Cd的吸附平衡常数 (lgK)分别为 - 8 87、- 6 5 1、- 1 3 6 8和 - 1 3 6 5。长江河口特定的水化学环境和水、沙特征决定了金属Zn和Cd的环境行为显著受到pH变化的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悬浮物 金属吸附 重金属 PH值 水化学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下长江口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薛文静 乔璐璐 +5 位作者 仲毅 薛程 陈树果 李舒豪 刘鹏 高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2-1013,共12页
长江入海泥沙是中国东部陆架海沉积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基于MODIS-Aqua卫星的遥感资料并结合实测悬浮体浓度,建立了基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的悬浮体浓度的反演方法,获取了2002 2017年长江口海域的表层悬浮体浓度分布,并分析其在潮周... 长江入海泥沙是中国东部陆架海沉积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基于MODIS-Aqua卫星的遥感资料并结合实测悬浮体浓度,建立了基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的悬浮体浓度的反演方法,获取了2002 2017年长江口海域的表层悬浮体浓度分布,并分析其在潮周期、季节内以及年际等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潮周期内,长江口122.3°E以西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大潮高于小潮,落潮大于涨潮,高潮大于低潮;在季节尺度内,6 8月表层悬浮体浓度逐渐增加。而122.3°E以东海域,则出现相反的情况;长江口122.3°E以西海域的夏季平均表层悬浮体浓度年际变化明显,主要受长江入海水沙量年际变化的影响。长江口122.3°E以东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的年际变化几乎不受长江入海泥沙的影响。风向对悬浮体浓度的扩散具有显著的作用,南风有利于高浓度悬浮体向外海扩散,东风则抑制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MODIS-Aqua卫星 表层悬浮体浓度 不同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春季长江河口水体与沉积物表层的叶绿素a浓度分布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子琳 张涛 +3 位作者 刘艳岚 潘建明 陈忠元 刘小涯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共7页
2004年5月7日至12日在31°~31.8°N、122.5°E以西到海水上溯至0盐度的长江河口进行14个站位叶绿素α浓度的现场观测,其中N1~N3、M1~M3、S1~S3和R6这10个观测站用3条渔船在4天内进行潮周期的涨憩、落急、落憩、涨急... 2004年5月7日至12日在31°~31.8°N、122.5°E以西到海水上溯至0盐度的长江河口进行14个站位叶绿素α浓度的现场观测,其中N1~N3、M1~M3、S1~S3和R6这10个观测站用3条渔船在4天内进行潮周期的涨憩、落急、落憩、涨急、涨憩5个潮时的准同步周日采样观测;对S2、S3、R2、R3、M3、N2和N3这7个位于长江入海口门站位进行表层泥样的叶绿素α浓度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海区表层海水叶绿素α浓度为0.230~11.500μg/dm^3,平均值为(1.514±1.712)μg/dm^3,高值出现在观测海区东北部的长江冲淡水稀释区,表层海水叶绿素α浓度平面分布从该区的东北部向西南方向逐渐降低,离岸越近叶绿素α浓度越低,低值出现在长江口门内和测区西南部的广阔浑水区域;底层叶绿素α浓度为0.291~2.620μg/dm^3,平均值为(1.186±0.531)μg/dm^3,其变化幅度与平均浓度均明显低于表层。在涨憩、落急、落憩、涨急和涨憩5个潮周期中水柱平均叶绿素α浓度为1.198~1.910μg/dm^3,涨憩和落急潮时,叶绿素α浓度自表层向底层逐渐下降;落憩和涨急潮时,表层的平均叶绿素α浓度略低于中层和底层。2004年春季观测海区叶绿素α浓度与往年夏季和秋季的观测结果相近,但明显高于冬季。表层沉积物叶绿素α浓度为(0.089±0.052)μg/g(湿重),仅占其上方水体平均叶绿素α浓度的极少部分,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α浓度 水体与沉积物表层 长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239+240)Pu和^(137)Cs的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曹立国 潘少明 +2 位作者 刘旭英 徐仪红 徐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7-102,共6页
在长江口水下三角洲采集沉积物柱状样SC07,通过测试沉积物柱样中239+240Pu和137Cs的活度,重点分析239+240Pu活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137Cs活度剖面的异同,以提取239+240Pu活度剖面中的信息。结果表明:239+240Pu活度剖面中存在与137Cs一致的... 在长江口水下三角洲采集沉积物柱状样SC07,通过测试沉积物柱样中239+240Pu和137Cs的活度,重点分析239+240Pu活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137Cs活度剖面的异同,以提取239+240Pu活度剖面中的信息。结果表明:239+240Pu活度剖面中存在与137Cs一致的1963年蓄积峰和1958年次蓄积峰,且两者呈较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765),表明在动力环境较强的河口地区,239+240Pu与137Cs仍可以反映相同的沉积过程。239+240Pu活度起始层位对应于1948年,而137Cs对应于1954年,表明239+240Pu具有更高的测试灵敏度。SC07柱状样中137Cs/239+240Pu的同位素比值比全球均值低,说明239+240Pu存在区域沉降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9+240Pu活度 137Cs活度 柱状样沉积物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崇明东滩沉积物中生源硅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磊 李道季 +2 位作者 余立华 孔定江 王延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11-419,共9页
对采集自长江口崇明东滩潮间带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生源硅含量(BSi)测定。BSi的测定采用了7h的碱液连续提取法以校正样品中粘土矿物非生源硅的溶出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渤海和黄海沉积物类似,研究区域沉积物BSi含量也处在较... 对采集自长江口崇明东滩潮间带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生源硅含量(BSi)测定。BSi的测定采用了7h的碱液连续提取法以校正样品中粘土矿物非生源硅的溶出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渤海和黄海沉积物类似,研究区域沉积物BSi含量也处在较低水平(<0.5Si%),沉积物中所含有的陆源粘土矿物也使SiO32?在间隙水中的浓度(<250μmol/L)远远低于纯BSi的溶解度。沉积物中含氮量以及N/BSi摩尔比等指标随深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这反映了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在早期成岩过程中的降解,并且N比BSi降解得快。沉积物中δ15N值与含氮量、N/BSi摩尔比等指标都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显示在早期成岩过程中,与14N相比,15N更容易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此外,在沉积物10—15cm深度处,发现含氮量、N/BSi比值等指标异常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修坝、台风等偶然事件对沉积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硅 沉积物 崇明东滩潮间带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地区近7000a来的植被、气候演变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玉兰 贾丽 吕炳全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34,共8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孢粉资料已相当丰富,但崇明岛地区以前孢粉研究资料较少,本文对崇明岛北侧的 CY孔作了高分辨率的孢粉研究,详细地划出了大西洋期以来的 个孢粉组合带,并结合邻区钻孔孢 9粉资...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孢粉资料已相当丰富,但崇明岛地区以前孢粉研究资料较少,本文对崇明岛北侧的 CY孔作了高分辨率的孢粉研究,详细地划出了大西洋期以来的 个孢粉组合带,并结合邻区钻孔孢 9粉资料研究,恢复了该区植被、气候演化的 个阶段。从大西洋中期起植被依次为:中亚热带含落叶树的 7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北缘以松、栎为主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北缘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气候经历如下的波动:热暖潮湿—暖热湿润—温和略干—温暖湿润—温暖略湿—温而略干—温暖湿润,其气候波动与世界性的气候变化相一致,而且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从而为本地区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丰富的孢粉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研究 长江口地区 崇明岛 植被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长江河口北支水沙特性与河槽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冯凌旋 李九发 +2 位作者 戴志军 闫虹 赵建春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3期40-47,共8页
根据崇头、青龙港、三条港和连兴港1950-2001年潮汐潮流观测资料和2005年6~7月的大、中、小潮及2007年5月5~10日沿北支河槽进行的两个连续潮周期水、沙、盐的现场观测数据并结合参考2005年的实测地形图。通过对长时间序列(1950-2001... 根据崇头、青龙港、三条港和连兴港1950-2001年潮汐潮流观测资料和2005年6~7月的大、中、小潮及2007年5月5~10日沿北支河槽进行的两个连续潮周期水、沙、盐的现场观测数据并结合参考2005年的实测地形图。通过对长时间序列(1950-2001年)的分流比、年均流量、潮位、潮历时等数据的整理分析并与近期(1998~2005年)的水文特征值比较,发现随着北支分流量逐渐减少,河槽内强烈的潮波已成为影响北支河槽不稳定的主要因素;青龙港近年来(1998-2005年)平均高、低潮位出现增高,比多年(1950~2001年)平均高、低潮位分别高出15和17cm,是北支河床近年来持续性淤浅的体现;大潮期间北支河槽涨潮含沙量无论量值还是扩散强度均大于落潮,明显表现出河口涨潮槽具有的泥沙运动规律。自2001年以来除少数年份的小潮汛外,均表现出明显的涨潮优势,其中2002年3月大潮的潮量优势流仅为9.42%,显示出涨潮优势十分明显,说明北支河槽近几年来正朝着衰退的过程发展;2005年北支河槽-2、-4和-6m等深线均呈喇叭状,闭合端指向上游,符合涨潮槽的几何形态;再从河槽类型系数(λ)看,大潮期间入值均大于1,最大值为31.1,涨潮槽特征显著;而洪季中、小湖各测站入值均小于1,最小值为0.0003,A、B两测站在大潮时入值均大于1,而小潮时又都小于1,显示北支河槽虽主要表现为涨潮槽的特征,但洪季受径流和潮汛影响,其涨潮槽特性不稳定。总体而言,目前北支河槽为一条不稳定的废弃型涨潮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特性 泥沙运动 河槽类型 长江口北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拦门沙地区的泥沙运动规律 被引量:17
20
作者 潘定安 孙介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9-286,共8页
依据1988年7月和12月水文观测资料,通过流、盐、沙的综合分析,认识到长江口拦门沙地区的泥沙运动有与河口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泥沙输移在水平面上和垂直面上存在着多种循环;潮流和盐水截留大量泥沙积聚在拦门沙地区;河口在盐淡水... 依据1988年7月和12月水文观测资料,通过流、盐、沙的综合分析,认识到长江口拦门沙地区的泥沙运动有与河口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泥沙输移在水平面上和垂直面上存在着多种循环;潮流和盐水截留大量泥沙积聚在拦门沙地区;河口在盐淡水交锋地带,除了涨、落急时段外,发现在转流时期泥砂也可能产生再悬浮,从而形成一个潮周期中出现3次或4次再悬浮的特殊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拦门沙 泥沙运动 运动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