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冷涡影响低温的关键环流型及其机理
1
作者 陈晨 谢作威 +5 位作者 肖天贵 成泽伦 布和朝鲁 李尚锋 杨旭 涂钢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90,共14页
东北冷涡常导致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给“东北粮仓”带来“哑巴灾”。本文利用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21年初夏(5~6月)东北冷涡影响低温的关键环流配置及其形成和维持机理。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地区和鄂霍茨克海上空的... 东北冷涡常导致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给“东北粮仓”带来“哑巴灾”。本文利用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21年初夏(5~6月)东北冷涡影响低温的关键环流配置及其形成和维持机理。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地区和鄂霍茨克海上空的高压脊与东北冷涡共同组成了典型的倒“Ω”环流型,有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和高位涡向南侵入东北地区;鄂霍茨克海地区高压南侧的偏东风也进一步向东北地区输送冷空气,这两股冷空气共同造成东北地区异常偏冷。自东欧平原至贝加尔湖的“-+-”Rossby波列是东北冷涡的前兆信号,非绝热加热和摩擦作用促进了这一Rossby波列的发展。随后,Rossby波的作用起着主要贡献,它使高位涡不断南下并堆积,在东亚急流的正压变形作用下,形成深厚的东北冷涡。随着Rossby波能量向下游频散以及非绝热加热和摩擦的耗散作用,东北冷涡急剧减弱。而当贝加尔湖北侧地区出现准定常脊时,它切断了东北地区与高纬度的冷空气和高位涡的联系,Rossby波也难以使东北冷涡发展,因而对东北地区无明显低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低温 ROSSBY波 位涡收支 阻塞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海山底部反气旋急流的不对称性研究
2
作者 黄阳阳 潘皓 谢晓辉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共12页
本文利用热带西太平洋采薇海山底部的锚系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分析海山底部反气旋急流的不对称性特征和机制。底部海流的观测结果显示,在海山底部存在东西方向上显著不对称的反气旋急流现象。双层模式再现了理想海山的底部流场结构及其... 本文利用热带西太平洋采薇海山底部的锚系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分析海山底部反气旋急流的不对称性特征和机制。底部海流的观测结果显示,在海山底部存在东西方向上显著不对称的反气旋急流现象。双层模式再现了理想海山的底部流场结构及其不对称性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对称性的主要来源是背景流的能量输入、β效应引发的涡度变化。文中依次分析了海山各个方位的流场特征,并详细解释了涡度变化如何影响底部急流及其不对称特征。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其他环境参数(如底摩擦系数、约化重力)改变时对底部急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反气旋急流 不对称性 位涡守恒 双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臭氧垂直运输特征及其对臭氧分布的影响
3
作者 金展 田荣湘 +3 位作者 叶一苇 朱彦橙 肖晨宇 施梦丽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2-262,282,共12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通过统计分析与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青藏高原臭氧的垂直输送特征及其对臭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高原地区臭氧主要呈向上输送特征,垂直通量约为1×10^(-9)kg...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通过统计分析与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青藏高原臭氧的垂直输送特征及其对臭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高原地区臭氧主要呈向上输送特征,垂直通量约为1×10^(-9)kg·m^(-2)·s^(-1);冬季,臭氧输送方向反转,表现为从平流层向近地面的向下输送,垂直通量约为3×10^(-9)kg·m^(-2)·s^(-1)。在空间分布上,夏季同一高度臭氧浓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冬季,在300 hPa以上高度,臭氧浓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在300 hPa以下高度则呈相反趋势。在季节变化上,从夏季到冬季,臭氧浓度高值区范围降低,并逐渐向南移动。此外,揭示了青藏高原冬季臭氧的垂直向下输送是导致高原对流层臭氧呈现南高北低分布的重要机制,而夏季低浓度臭氧向上输送则是高原地区出现臭氧低谷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青藏高原臭氧的时空分布及其动力机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通量 垂直输送 青藏高原 位势涡度 对流层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温度异常对夏季北极气旋发展与维持的影响分析
4
作者 白亚雯 卢楚翰 +3 位作者 粟云鹏 孔阳 陶玮 丁留贯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591,共16页
北极气旋是影响北极的重要天气系统,与温带气旋不同,一些气旋发展与维持过程受到对流层顶极涡(tropopause polar vortex,TPV)作用,其增强、维持以及垂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选取不同气旋过程,利用数值天气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 北极气旋是影响北极的重要天气系统,与温带气旋不同,一些气旋发展与维持过程受到对流层顶极涡(tropopause polar vortex,TPV)作用,其增强、维持以及垂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选取不同气旋过程,利用数值天气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数值模拟方法,设计模拟试验,分析平流层热力异常对夏季不同类别北极气旋及对应降水的影响。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与TPV联系紧密的气旋个例,其发展和维持受平流层高位涡(potential vorticity,PV)向下侵入到对流层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准正压以及上暖下冷结构的特征。敏感性试验中,减弱对流层上部及以上水平热力差异后,对流层顶的折叠特征明显减弱,与之对应气旋中心区域的平流层下侵位涡以及绝对涡度明显减弱,导致气旋中心强度及对应降水均发生显著的降低。与之相反,在另一个与TPV活动无关的北极气旋过程中,其形成发展主要受到斜压不稳定的作用,平流层的水平热力差异对气旋强度、降水量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气旋 平流层温度异常 位涡 斜压不稳定 北极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谱逼近探究台风初始场误差对路径误差的影响
5
作者 梁东 来志刚 +3 位作者 英晓明 曾志豪 高娜 赵明利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0,共10页
针对多层嵌套中尺度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RF),以1713号台风“天鸽”为例,研究不同的热启动方式对台风模拟精度的影响,并以1614号台风“莫兰蒂”、1822号台风“山竹”和2309号台风“苏拉”为例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使用谱逼近能够减... 针对多层嵌套中尺度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RF),以1713号台风“天鸽”为例,研究不同的热启动方式对台风模拟精度的影响,并以1614号台风“莫兰蒂”、1822号台风“山竹”和2309号台风“苏拉”为例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使用谱逼近能够减少大尺度环境场误差,改善台风周围环境场,减小多层嵌套WRF模式的初始场误差;此技术能避免由于垂直风切变的增强和累积降雨量的增大,减弱了非对称对流活动的强度;如果不使用该技术,加热项将削弱水平平流项对台风的引导作用,导致24~72 h台风路径模拟误差增加。结果揭示:采用谱逼近技术可有效缩小大尺度环境场的误差,优化台风周边环境场,并降低多层嵌套WRF模式初始场的误差,防止垂直风切变过度增强和累积降雨量异常增加,从而减轻非对称对流活动的强度,避免加热项削弱水平平流项对台风的导向作用,提高台风路径模拟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场误差 非对称对流 位涡趋势诊断 路径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暹芭”登陆后北折路径成因及诊断分析
6
作者 周云霞 翟丽萍 +2 位作者 覃皓 黄晴 祁丽燕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6,共10页
2022年第4号台风“暹芭”在7月2日夜间进入广西后出现突然北折路径,导致风雨预报出现显著偏差,对台风防御工作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卫星等多源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 2022年第4号台风“暹芭”在7月2日夜间进入广西后出现突然北折路径,导致风雨预报出现显著偏差,对台风防御工作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卫星等多源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提供的第5代再分析资料(ECMWF re-analysis 5,ERA5),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台风路径北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运用位涡倾向方程进行定量诊断。结果表明:(1)“暹芭”台风路径北折是大尺度环流形势变化导致的深层引导气流改变与台风内部非对称结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2)深层引导气流在路径转折中起主导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加强、高空西风槽前和南亚高压单体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台风北向出流的相互作用是引导气流改变的关键驱动因素;同时正涡度平流的变化对“暹芭”台风路径北折具有指示性意义;(3)“暹芭”台风呈现非对称结构特征,其内部垂直运动所引发的积云对流对台风北折有重要影响,台风云系形态变化也为台风移向的转折提供指示;(4)位涡倾向方程定量诊断进一步表明,台风在南海移动期间主要受外部大尺度环流形成的引导气流影响,而台风进入内陆后突然北折则是引导气流和台风非对称结构引发垂直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暹芭”台风具有趋向于位势倾向正值中心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路径北折 引导气流 台风非对称结构 位涡倾向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涡源汇和位涡环流及其天气气候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国雄 刘屹岷 +6 位作者 毛江玉 何编 包庆 谢永坤 生宸 马婷婷 李言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5,共18页
在扼要回顾地表位涡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复杂地形下的位涡及位涡制造的计算及近年来关于位涡源汇和位涡环流(PVC)的研究进展,侧重介绍青藏高原表层位涡的特殊性及其对天气气候的重要影响。阐明对于绝热和无摩擦大气运动,由于位... 在扼要回顾地表位涡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复杂地形下的位涡及位涡制造的计算及近年来关于位涡源汇和位涡环流(PVC)的研究进展,侧重介绍青藏高原表层位涡的特殊性及其对天气气候的重要影响。阐明对于绝热和无摩擦大气运动,由于位涡本身的结构重组(位涡重构)可以引起垂直涡度的发展,在夏季可以激发高原涡形成,冬季使青藏高原东部成为重要的表面涡源。基于导得的包括非绝热加热作用的、与等熵面的位移相联系的垂直运动(ωID)方程,进一步阐明青藏高原制造的正位涡沿西风气流东传会引起下游地区低空气旋性涡度、偏南风、和上升运动发展,导致位涡平流随高度增加,激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发展。指出青藏高原地表加热和云底的潜热释放的日变化显著地影响着地表层位涡的日变化,导致青藏高原的低涡降水系统多在午后至夜间发生发展。证明与传统的青藏高原感热加热指数相比,青藏高原地表层位涡指数能够更好地刻画关于降水的季节变化,与亚洲夏季风降水相关更密切。本文还简单介绍了PVC的概念。指出由于区域边界面的PVC的辐散辐合的变化直接与区域位涡的变化相关联,为保持北半球位涡总量的相对稳定,跨赤道面上的PVC变化与地表PVC的变化必须相互补充,因此跨赤道面上的位涡环流的变化可以成为监测近地表气候变化的窗口。近赤道的海气相互作用能够直接造成沿赤道垂直面上的纬向风垂直切变的变化,激发跨赤道位涡环流异常,从而通过大气内部PVC的变化和青藏高原的调控影响北半球近地表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位涡环流分析为建立热带和热带外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开辟了新的蹊径,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涡源汇 位涡环流 青藏高原 极端天气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4A数据在2021年1月6—8日寒潮监测中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牛宁 任素玲 覃丹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1-674,共14页
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图像解译理论和位涡理论,应用FY-4A水汽图像、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IIRS)产品和欧洲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对2021年1月6—8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和地面冷高压是影响此次寒... 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图像解译理论和位涡理论,应用FY-4A水汽图像、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IIRS)产品和欧洲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对2021年1月6—8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和地面冷高压是影响此次寒潮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冷空气5日08:00从贝加尔湖南部向东、向南加强发展,8日20:00减弱;对比FY-4A/GIIRS与ERA5850 hPa 24 h变温数据发现:两种数据反映的对流层低层冷空气东移南下特征和正负变温区域分布特征基本一致,FY-4A/GIIRS 850 hPa 24 h负变温中心和0℃等变温线的位置与ERA5数据接近,FY-4A/GIIRS 850 hPa 24 h变温中心值强度略大于ERA5。水汽图像暗区变暗附近的高层位涡的增加激发高层气旋性环流后侧下沉运动增强,干空气下沉造成了地面高压增强;500 hPa冷涡中心附近绝对涡度增加是引起冷空气增强的原因之一;冷空气急剧增强时段,中低层位涡的加大引起地面冷空气堆积,寒潮增强。FY-4A/GIIRS温度产品反映的冷空气移动特征与位涡理论对冷空气增强原因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应用FY-4A/GIIRS温度产品能够有效监测分析寒潮冷空气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水汽图像 GIIRS温度廓线 位涡 寒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中的穿透性对流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赖子洋 周玉淑 +1 位作者 葛旭阳 邓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5-772,共18页
2019年8月18~22日,高原东侧到四川盆地西部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其与穿透性对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揭示此次穿透性对流的形成机理和过程,本文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ERA5以及高分辨数值模式(WRF)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 2019年8月18~22日,高原东侧到四川盆地西部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其与穿透性对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揭示此次穿透性对流的形成机理和过程,本文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ERA5以及高分辨数值模式(WRF)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穿透性对流过程发生在中国沿海地区大范围对流层顶折叠导致盆地以东的上空出现平流层位涡(PV)下传的特殊天气背景下。穿透性对流的形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中低层对流的触发。由于大陆高压西伸,四川盆地附近气压梯度加强引起低空急流发展,在其左侧产生气旋性切变,同时引起与高原东南侧大地形正交的抬升气流分量增强。地形动力抬升叠加气流辐合抬升在不稳定层结下触发对流。(2)对流层高层上升运动发展。这主要与湍流扩散导致的平流层持续下传的PV气团在非绝热加热作用下的发展有关。盆地西侧对流发展引起的非绝热加热作用导致高层净增温垂直梯度增强,进而导致了高层局地正PV的加强。高层东风气流背景下,正PV异常的右侧为上升运动,使得300 hPa以上至下平流层上升运动的发展增强。(3)盆地附近的高中低层上升运动垂直耦合叠加,形成穿透性对流。中尺度对流系统层状模态的发展以及干燥环境下水汽的蒸发冷却导致300 hPa至600 hPa出现下沉运动。下沉运动造成的局地干冷侵入,既加强了上空“下湿上干”的不稳定层结,也加强了中低层的气流辐合,导致原中层300~600 hPa附近的下沉运动转为上升运动。低层由于正涡度倾斜发展,上升运动得以维持。由此,四川盆地上空的上升运动出现整层的垂直叠加耦合,表现为从对流层低层到平流层底的一致性上升运动,穿透性对流形成,导致后期降水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穿透性对流 位涡思想 非绝热加热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一次典型冰冻雨雪复合极端灾害天气事件的环流特征及降水相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媛 周玉淑 +2 位作者 杨帅 冉令坤 颜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7-430,共14页
在全球变暖气候背景下,复合型极端灾害天气事件频发。2008年以来我国南方冬季频发的雨雪冰冻,就是一种典型的复合型致灾极端天气事件。因此,本研究分析了西南地区一次典型大雪冻雨复合天气事件的大雪与冻雨期环流特征及降水相态差异,揭... 在全球变暖气候背景下,复合型极端灾害天气事件频发。2008年以来我国南方冬季频发的雨雪冰冻,就是一种典型的复合型致灾极端天气事件。因此,本研究分析了西南地区一次典型大雪冻雨复合天气事件的大雪与冻雨期环流特征及降水相态差异,揭示了二者的关联特征。冻雨发生在贵州境内的云贵准静止锋锋面强斜压环境中,降雪主要发生在四川北部,位于静止锋以北的冷区。降雪区和冻雨区的垂直环流存在显著差异:降雪区以上升运动为主,温度基本随高度递减;冻雨区大气中低层存在逆温层,导致温度层结出现冷—暖—冷的分布,垂直运动呈两层环流模态,低层的上升运动受到中层下沉运动抑制,强上升运动不易发展。借助可综合表征环流特征和水汽相变的广义湿位涡理论,分别诊断大雪和冻雨发生发展时期的广义湿位涡分布特点,发现其斜压项的异常能更好体现准静止锋附近的大气斜压性,也可指示出大雪冻雨降水的落区及变化,可作为大雪冻雨区的动力识别特征量之一。通过气压扰动方程的计算分析,表明向下的扰动气压梯度力与浮力的平衡差异,是降雪与冻雨垂直环流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从环流特征入手开展雨雪冰冻复合极端灾害天气分析,可为复合降水相态预报和发电企业电力运行保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大雪冻雨 广义湿位涡 环流差异 降水相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黄河气旋新生过程中湿斜压不稳定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驰钦 鲁蓉 +2 位作者 张万诚 金小霞 高守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5-654,共20页
作为温带气旋形成的主要机制,湿斜压不稳定在气旋动热力学研究中占据中心地位,其可进一步分为干斜压不稳定、湿不稳定、非绝热Rossby波和Type C气旋新生(对流层顶干侵入)四类。2016年7月18日黄河气旋快速生成后东移进入华北造成“7·... 作为温带气旋形成的主要机制,湿斜压不稳定在气旋动热力学研究中占据中心地位,其可进一步分为干斜压不稳定、湿不稳定、非绝热Rossby波和Type C气旋新生(对流层顶干侵入)四类。2016年7月18日黄河气旋快速生成后东移进入华北造成“7·20”特大暴雨,相比气旋成熟期,其初生阶段的动热力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与WRF模式,对该气旋新生过程的湿斜压不稳定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指出,对流层中低层呈非绝热Rossby波形态,即系统东移发展主要由垂直运动-非绝热效应的循环所推动,其中波动触发和传播所依赖的垂直运动更多由涡度平流提供;高层位涡汇与非地转风延缓了对流层顶干侵入位涡的东移,维持了高低层相位差,最终在干侵入前部发展出贯穿对流层的位涡柱。利用非线性片段位涡反演,分别从初始场中移除非平衡分量、对流层顶干侵入位涡、低层非绝热源位涡,设计了若干敏感性试验,结合广义垂直运动方程分析可得:本次过程斜压波必须在充足水汽条件下与非绝热过程耦合才能强烈发展,关闭潜热气旋新生将被抑制,干斜压不稳定无法解释本次过程;初始非平衡场的去除不影响本次斜压不稳定性质但将延后系统发展时间,受湿度条件和中尺度环流结构限制,低层非平衡风的活跃区域主要由干斜压动力学控制;该个例近地面位温梯度小,仅依赖低层初始位涡难以有效组织起非绝热Rossby波东传,同时有别于Type C气旋新生,高层位涡异常也不足以激发起强大的中低层非绝热加热。于本次黄河气旋新生而言,一方面要求初始低层位涡异常具有一定强度,以抵消高层干侵入前部伴随的冷却下沉对其的抑制;另一方面也需要高层位涡异常通过垂直渗透以涡度平流形式加强低层位涡东侧上升运动,在高低层初始相位差合适情况下,持续促使非绝热Rossby波东移发展,推动系统进入水汽条件更好的华北地区。干斜压不稳定、非绝热Rossby波和Type C气旋新生机制均不能独立解释本次事件,此次黄河气旋新生是在非绝热Rossby波和对流层顶干侵入混合作用下,初始时刻最优扰动增长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斜压不稳定 气旋新生 暴雨 位涡反演 广义垂直运动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7月20—22日豫北地区暴雨过程中尺度低涡和垂直运动发展的位涡动力学诊断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柯 毛江玉 +3 位作者 汪小康 生宸 张冠舜 任靖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6-318,共13页
2021年7月17—23日,河南省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简称河南“21.7”特大暴雨)。20—22日暴雨中心移至豫北地区,在太行山东侧新乡、鹤壁等地引发了洪涝灾害。基于自动雨量站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利用位涡倾向方程和垂直运动分解... 2021年7月17—23日,河南省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简称河南“21.7”特大暴雨)。20—22日暴雨中心移至豫北地区,在太行山东侧新乡、鹤壁等地引发了洪涝灾害。基于自动雨量站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利用位涡倾向方程和垂直运动分解方法,对河南“21.7”特大暴雨事件中豫北地区暴雨过程中中尺度低涡及垂直运动发展的热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强降水凝结潜热引起的大气非绝热加热,因其垂直分布在低空随高度上升而制造位涡,使得低层大气位涡增强,表明中尺度低涡发展;另外,加深的中尺度低涡又使得等熵面进一步下凹、倾斜坡度增大,从而增强大尺度东南暖湿气流向豫北地区的辐合与抬升,特别是沿等熵面上滑的上升运动分量和与凝结潜热有关的上升运动分量,导致降水进一步加强。由此,中尺度低涡、垂直运动和强降水发展之间形成一定的正反馈,在豫北造成持续性暴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暴雨 位涡 垂直运动 非绝热加热 中尺度低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伯海超级气旋风暴“查帕拉”(2015)快速加强过程中环境场特征
13
作者 柳龙生 刘莲 高拴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1,共12页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发布的北印度洋热带气旋数据、NOAA 0.25°×0.25°逐日OISST资料以及ERA5提供的0.25°×0.25°逐小时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阿拉伯海超级气旋风暴“查帕拉”(2015)快速加强过程中...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发布的北印度洋热带气旋数据、NOAA 0.25°×0.25°逐日OISST资料以及ERA5提供的0.25°×0.25°逐小时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阿拉伯海超级气旋风暴“查帕拉”(2015)快速加强过程中的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较常年平均偏暖3.0~3.5℃的暖水区,为“查帕拉”的快速加强提供了水汽和能量条件;“查帕拉”北侧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和南侧的高空出流通道的建立是其快速加强的重要高空强迫条件,高层辐散风的增强促进质量流出形成强上升运动,这也伴随着旋转风动能的快速增长;在“查帕拉”快速增强时段,高层150 hPa以上存在显著的正位涡异常,高层的正位涡异常能够调整引起低层气旋性环流加强,同时中层400 hPa有显著的正位涡平流输入,正涡度在垂直方向快速增长,300 hPa附近显著增暖,内核区的垂直对流运动达到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帕拉 快速加强 高空出流 涡度 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环境场对台风“黑格比”(2020)迅速增强的影响分析
14
作者 金茹 董美莹 +1 位作者 李颖 王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6-788,共13页
近海迅速增强(RI)是当前台风强度预报中的难点。为加深台风强度变化机理认识和提高台风强度预报水平,利用中国气象局最佳路径数据和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历史罕见的东海近海台风“黑格比”(2020)在RI阶段的高层环境场特征,着重探... 近海迅速增强(RI)是当前台风强度预报中的难点。为加深台风强度变化机理认识和提高台风强度预报水平,利用中国气象局最佳路径数据和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历史罕见的东海近海台风“黑格比”(2020)在RI阶段的高层环境场特征,着重探讨了高层环境场影响台风强度的可能过程。结果显示:(1)“黑格比”的RI过程中,南亚高压与热带对流层上部槽之间的强风速带增强了台风东南侧高空外流,中纬度高空槽增强了台风北侧高空外流。(2)高层环境场与台风高空外流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台风增强。一方面,有利的高空形势向台风中心传播涡动角动量通量辐合来增强台风高空外流,进而加强高空外流与上升运动形成的次级环流,促进台风中心气压降低和强度增强;另一方面,增强的台风高空外流限制了垂直风切变的发展,从而减弱环境场的通风效应,有助于台风加强。(3)360 K等熵面上环境场高位涡向台风中心输送,同时平流层“高位涡库”向下打通,可以促进台风高层暖心形成,有利于台风加强。针对高层环境场的综合分析可以为台风强度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迅速增强 高层环境场 高空外流 垂直风切变 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夏季一次暴雨事件伴随干侵入的位涡及垂直运动诊断分析
15
作者 金趁意 张冠舜 龙雨青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1-424,共14页
2020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频繁的暴雨事件与中、高纬度高位势涡度(简称位涡)南侵过程有关。基于观测和ERA5再分析资料,本文利用位涡诊断、垂直速度分解以及后向轨迹追踪模拟的方法对7月上旬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归因研究。结果表明:... 2020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频繁的暴雨事件与中、高纬度高位势涡度(简称位涡)南侵过程有关。基于观测和ERA5再分析资料,本文利用位涡诊断、垂直速度分解以及后向轨迹追踪模拟的方法对7月上旬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归因研究。结果表明:中、高纬度高位涡的侵入往往伴随干侵入的发生,高位涡南侵与高层槽、脊系统振幅增大及其辐合/辐散过程对位涡的平流有关。动力上,高位涡侵入和低空位涡增强会导致等熵面的倾斜发展,反映在等熵面位移造成的垂直速度分量变化上;高空偏北风沿等熵面的下滑导致下沉垂直运动分量发展,进而形成干侵入过程;相反,偏南风沿等熵面的上升运动会向高层持续输送水汽,水汽抬升凝结导致与非绝热加热相关的垂直速度分量发展,进一步导致抬升运动加强,触发对流起始。对流发生后,强降水引起对流层中、低层的潜热释放,因其垂直分布在低空随高度增加而制造位涡,增强的低涡通过影响等熵面结构和垂直运动促进降水进一步增强,位涡、强降水以及与三个垂直速度分量之间的正反馈机制是长江流域暴雨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涡 暴雨 干侵入 垂直运动 后向轨迹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侵入对陕西“2008.07.21”暴雨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白涛 李崇银 +2 位作者 王铁 谭言科 李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5-356,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21日发生在陕西西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条件,运用相对湿度、风矢量、湿位涡和垂直涡度等多种物理量场,研究了该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的机制和特征,以及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21日发生在陕西西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条件,运用相对湿度、风矢量、湿位涡和垂直涡度等多种物理量场,研究了该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的机制和特征,以及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气旋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持续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配置保证了低层源源不断的水汽辐合并抬升凝结,有利于转化为降水。受高空低槽发展东移的影响,干侵入在垂直层次上表现为由对流层中高层向低层的注入,水平方向上主要表现为由西向东的侵入,其中在103°E以西地区存在较强的下沉运动是干侵入的载体。应用湿位涡与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表明,当对流层中高层具有高值位涡的干空气侵入到低层时,由于湿位涡守恒特性,引起倾斜涡度发展,进而导致低层垂直涡度的急剧发展,有利于上升运动将水汽向上层输送,冷暖空气相遇,产生此次暴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侵入 暴雨 湿位涡 倾斜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适应、过流、频散和副高 I.热力适应和过流 被引量:123
17
作者 吴国雄 刘屹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3-446,共14页
利用位涡性质 ,讨论了因非绝热加热导致的大气动力特征的变化 ,阐明了大气动力过程向外加热强迫适应的原理。证明在热力适应过程中 ,沿着加热区的侧边界斜压位涡为负 ,且大于正压位涡 ,那里的大气出现对称不稳定。在加热区的上空尽管非... 利用位涡性质 ,讨论了因非绝热加热导致的大气动力特征的变化 ,阐明了大气动力过程向外加热强迫适应的原理。证明在热力适应过程中 ,沿着加热区的侧边界斜压位涡为负 ,且大于正压位涡 ,那里的大气出现对称不稳定。在加热区的上空尽管非绝热加热为零 ,仍然存在上升、辐散、反气旋环流及冷中心 ,证明这是由于“过流”引起的。通过总位涡的收支分析证明 ,由于边界层的摩擦作用 ,加热区上空多余的负位涡向外排放而成为大气中负涡度的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适应 过流 斜压位涡 正压位涡 频散 副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山东的台风暴雨天气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46
18
作者 赵宇 杨晓霞 孙兴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20,共6页
应用湿位涡理论 ,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由台风和台风减弱的低压引发的两场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 :这两场暴雨都产生在θe 陡立密集区附近 ,θe 陡立密集区附近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 ;对流层中低层MPV1 <0 ,850hPa上MPV2 >0 ,... 应用湿位涡理论 ,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由台风和台风减弱的低压引发的两场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 :这两场暴雨都产生在θe 陡立密集区附近 ,θe 陡立密集区附近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 ;对流层中低层MPV1 <0 ,850hPa上MPV2 >0 ,综合反映了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的发展 ;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 ,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使降水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位涡 台风 暴雨过程暴雨过程 大气动力 热力 水汽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一次台风暴雨的位涡与湿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54
19
作者 黄亿 寿绍文 傅灵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5-73,共9页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台风卡努模拟所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借助等熵位涡及湿位涡的方法进行诊断分析,揭示台风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以及探讨台风暴雨发展与维持的机制。结果表明:等熵面位涡图的分析清楚地揭示了台风低压及周边...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台风卡努模拟所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借助等熵位涡及湿位涡的方法进行诊断分析,揭示台风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以及探讨台风暴雨发展与维持的机制。结果表明:等熵面位涡图的分析清楚地揭示了台风低压及周边环境的位涡演变特征。暴雨区落在低层等熵面位涡高值中心的东北侧,或者在高层等熵面位涡高值中心右侧最大位涡梯度处;等位温面向正位涡异常中心收拢,高层的高位涡值下传,高位涡的干冷空气加强了低层的扰动,引起低层暖空气的抬升,这些条件促使对流不稳定能量与潜热能的释放,有利于暴雨增幅;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与对流不稳定是此次台风暴雨发展与维持的重要机制,暴雨区内中尺度系统的发展符合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等熵位涡 湿位涡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引发四川暴雨的位涡诊断 被引量:41
20
作者 邱静雅 李国平 郝丽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56-1565,共10页
利用目动气象站逐时降水量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28日至7月2日一次高原低涡(高原涡)与西南低涡(西南涡)相互作用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位涡诊断分析。根据Hoskins位涡理论,对比分析... 利用目动气象站逐时降水量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28日至7月2日一次高原低涡(高原涡)与西南低涡(西南涡)相互作用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位涡诊断分析。根据Hoskins位涡理论,对比分析了位涡、高度场、风场中低涡中心的位置差异,分别揭示并验证了高原涡、西南涡在移动过程中的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在高原涡、西南涡形成阶段,位涡中心都位于高度场、风场低涡中心的西侧。高原涡在东移到高原东部的过程中,强度加强;进入四川盆地继续东移的过程中,强度减弱。当高原涡与西南涡实现垂直耦合后,高原涡的强度再次加强;高原涡与西南涡处于非耦合状态时,高原涡东侧的下沉气流将抑制盆地西南涡的发展;而当高原涡东移出高原与盆地西南涡垂直耦合后可激发西南涡加强,高原涡与西南涡垂直合并为一个深厚强涡。从位涡剖面的垂直方向上不仅清晰地反映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过程以及两涡的移动,还可以表示低涡中心强度的变化。等嫡位涡水平面上能较好地反映高原涡、西南涡的移动及演变情况,对强降水中心也有指示作用,可从水平方向显示两涡相互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涡 西南涡 位涡 等熵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