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陆风对环珠江口地区臭氧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麦健华 于玲玲 +3 位作者 邓涛 吴道航 倾鹏程 余欣洋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8-1209,共12页
利用地面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及第五代欧洲中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对2022年环珠江口地区在海陆风环流影响下的臭氧(O_(3))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珠江口7市2022年海陆风日天数在40~64d,海陆风日主要集中在春季及秋季.区域... 利用地面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及第五代欧洲中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对2022年环珠江口地区在海陆风环流影响下的臭氧(O_(3))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珠江口7市2022年海陆风日天数在40~64d,海陆风日主要集中在春季及秋季.区域海陆风日各市平均O_(3)日最大8h滑动平均浓度(O_(3)-8h)中位数及超标率分别为141μg/m^(3)和38%,非海陆风日仅为74μg/m^(3)和11%.海陆风环流对珠江口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三市O_(3)污染影响最大,3市海陆风日O_(3)-8h相比非海陆风日分别偏高26%、41%和29%.海陆风环流使珠中江地区O_(3)峰值浓度的出现时间比非海陆风日平均偏晚0.5h,平均峰值浓度偏高29%.当海风在17:00或18:00首次出现,该时次O_(3)小时增长率为正增长的比例分别达72%和41%,平均增长率比非海陆风日分别偏高5%和7%,但海风出现1h后O_(3)小时增长率明显下降.珠中江地区海陆风日平均回流指数(RF)比北风日和南风日偏低39%,陆风转海风时段平均RF比陆风及海风时段分别偏低14%和15%,海陆风超标日平均RF比非海陆风超标日偏低28%,海陆风环流使大气扩散能力减弱,因此O_(3)污染比非海陆风日更趋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珠江口 O_(3)污染 回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地区2023年夏季海陆风特征研究
2
作者 王嘉鑫 杨洋 +4 位作者 张延宾 刘志涛 王乃哲 吕鑫 杨文霞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2,共11页
利用2023年7—9月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沿海锚碇浮标观测数据以及风廓线雷达数据,统计分析了秦皇岛地区6个代表性站点4类海陆风的发生频次、强度、开始和结束时间等特征,并比较不同类型海风间的差异、海陆风发生时的大气环流形势以及海... 利用2023年7—9月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沿海锚碇浮标观测数据以及风廓线雷达数据,统计分析了秦皇岛地区6个代表性站点4类海陆风的发生频次、强度、开始和结束时间等特征,并比较不同类型海风间的差异、海陆风发生时的大气环流形势以及海风发生时的动能增幅。结果表明:依据地面气象站10 m风向相对于海岸线的角度划分不同海风的风向范围,可将秦皇岛地区的海风划分为纯海风、螺旋海风、后门海风及天气学海风4类。秦皇岛地区海风主要发生于高压底部型、高压前部型、高压后部型、高压中心型及均压场型5种天气类型下,其中以均压场型和高压中心型为主,占比分别为50.3%和20.0%。秦皇岛地区海风主要为螺旋海风和天气学海风,其中螺旋海风占比为36.4%,平均风速为2.42 m/s,天气学海风占比为31.8%,平均风速为1.61 m/s。海风的发生迅速且持久,78.9%的海风发生于08—10时,且维持时间达到8 h的海风过程占比为81%;而陆风的发展缓慢且维持时间较短。秦皇岛地区海风垂直发展高度仅能到达500 m,海风动能相对于未发生海风时的增幅可达4~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环流背景 不同类型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峡下垫面对线性风暴强度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梅婵娟 侯淑梅 +2 位作者 汤欢 万夫敬 赵海军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结合2021年渤海海峡两类不同演变特征的强对流个例,分析了下垫面对线性风暴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减弱过程均发生在弱天气尺度系统影响下,低层均伴有暖温脊,有利于位势不稳定层结的...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结合2021年渤海海峡两类不同演变特征的强对流个例,分析了下垫面对线性风暴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减弱过程均发生在弱天气尺度系统影响下,低层均伴有暖温脊,有利于位势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夜间弱天气系统影响时,下垫面温度不均带来的热力环流和动力强迫起主要作用,白天海面温度差异引起的下垫面作用是次要的。一般情况下,夜间线性风暴东移至渤海海峡时,受渤海海峡冷水区上空的辐散气流影响减弱。当下垫面温度不均引起的近海层上升运动与环境辐合上下同位相叠加时,风暴增强。这种情况下,渤海海峡附近有暖水区上升、冷水区下沉的近海层相对浅薄的中尺度次级环流,环境辐合多有周围其他风暴的下沉出流与环境风辐合抬升形成。此外,环境偏东气流及0-1km较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线性风暴移动方向上升运动的维持;海陆风与海岸线曲率也对沿海对流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海面温度 冷空气 中尺度次级环流 垂直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表温度日变化特征对海陆风模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肖昀廷 蔡晨康 +1 位作者 黄亦心 朱佳雷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8-230,共13页
海陆风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热力差异导致的滨海地区一天内风向明显变化的天气现象,是滨海地区最为显著的区域大气中尺度环流过程之一。海陆风环流的强度、结构对滨海地区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大气化学过程、空气质量和辐射平衡等均有影响。... 海陆风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热力差异导致的滨海地区一天内风向明显变化的天气现象,是滨海地区最为显著的区域大气中尺度环流过程之一。海陆风环流的强度、结构对滨海地区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大气化学过程、空气质量和辐射平衡等均有影响。作为影响海陆风环流的直接热力条件,海洋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受太阳辐射、海洋热容量、风速、云量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对滨海地区海陆风发生发展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海表温度模拟数据结合中尺度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型(WRF),分析了中国近海典型海域海表温度日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海陆风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地区平均海表温度呈现出从南向北递减的趋势,渤海海域年均海温最低,为10.78℃,东海海域年均海表温度较渤海海域高94.6%,南海海域的年均海温最高,为25.19℃。渤海海域海温日变化的年内波动最大,可达0.55℃,最低仅为0.03℃,均值为0.25℃。东海海域海温日变化波动幅度适中,年均日温差为0.20℃,研究期间涉及的最高海温日变化幅度为0.45℃,约为渤海海域极值的82.0%,高出南海海域33%以上。通过考虑海温日变化的情景与以往模式海温恒定不变的假设情景对比发现,海温日变化可导致我国近海典型海域海陆风日数量增加,南海滨海地区年海陆风日数量增加了14天,涨幅为56.0%;渤海北部滨海地区年海陆风日数量增长了7天,涨幅为20.0%。从季节来看,海温日变化增加可导致冬季海陆风日数量增多,夏季海陆风日数量减少,对春秋两季的影响不大,从而导致我国沿海地区海陆风日季节差异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海表温度日变化 海陆风环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风对胶东沿海城市臭氧污染的影响
5
作者 魏巍 张玉卿 +4 位作者 方渊 孟赫 隋玟萱 兰培文 叶子恒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85-1495,共11页
为探究海陆风对胶东沿海城市臭氧(O_(3))污染的影响,以青岛市为代表城市,基于2023年4-10月地面空气、气象自动监测站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海陆风对O_(3)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探讨有、无海陆风日气象要素、O_(3)生成潜势以及本地生成与外... 为探究海陆风对胶东沿海城市臭氧(O_(3))污染的影响,以青岛市为代表城市,基于2023年4-10月地面空气、气象自动监测站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海陆风对O_(3)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探讨有、无海陆风日气象要素、O_(3)生成潜势以及本地生成与外来传输对O_(3)浓度贡献等的差异。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青岛市共有69 d海陆风日,占比为35.9%,主要分布在7-10月。②海陆风日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O_(3)-8 h浓度)的平均值(140μg/m^(3))明显高于无海陆风日(127μg/m^(3));相较于无海陆风日,海陆风日青岛市各点位O_(3)-8 h浓度平均值升高了3~23μg/m^(3),尤其是南部沿海点位表现更为明显。③海陆风日O_(3)最大小时生成速率[49.66μg/(m^(3)·h)]及日间O_(3)生成速率平均值[26.38μg/(m^(3)·h)]均高于无海陆风日。高温、低湿、强太阳辐射以及静稳的气象条件促进了海陆风日O_(3)的光化学生成和污染累积。海陆风日影响O_(3)生成的主要VOCs来源为机动车排放源、液化石油气和油气挥发源以及溶剂涂料使用源,其中以机动车排放源贡献率最大。④基于观测的模型(OBM)模拟结果显示,海陆风日06:00-08:00存在明显的外来传输影响,日均O_(3)本地生成和外来传输贡献率分别为85.1%和14.9%。日间尤其是上午时段较高的本地生成,加之早间外来传输进一步抬升了O_(3)的本底浓度,这是海陆风日O_(3)-8 h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海陆风日O_(3)污染以本地生成为主,同时也受外来传输影响,因此在加强本地重点VOCs源管控的同时,也应注重区域联防联控,从而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O_(3)污染 O_(3)生成潜势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沿海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土地覆盖变化对海风锋结构演变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依斯拉木·吾拉音 苗峻峰 吴冰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3-821,共19页
本文利用WRF-Noah陆气耦合中尺度模式,针对海南岛一次典型的海风锋事件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海南岛土地覆盖(下垫面)变化对海风锋结构演变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海南岛土地覆盖变化对海风锋的作用是通过多种地表和植被... 本文利用WRF-Noah陆气耦合中尺度模式,针对海南岛一次典型的海风锋事件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海南岛土地覆盖(下垫面)变化对海风锋结构演变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海南岛土地覆盖变化对海风锋的作用是通过多种地表和植被属性的综合影响决定的。森林化试验中动力和热力作用分别抑制和促进海风锋的发展,对海风锋的影响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反照率的减小引起净辐射的增大,从而使感热通量小幅增加,使低层大气增温而增加海陆温度梯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风驱动力,但地表粗糙度的增大减弱了海风风速,进一步减弱了海风锋传播距离和上升速度。然而,由于海南岛森林覆盖面积较大,导致森林化试验与控制试验中海风锋的整体差异较小。相比之下,荒漠化试验中热力和动力作用均有利于海风锋的发展;反照率的增大和叶面积指数的降低,改变了地表能量分配,造成潜热通量显著减小,感热通量先减少后增大,对低层大气的增温效应非常明显,从而加大了海陆温度梯度。另一方面,地表粗糙度显著减小,下垫面对海风的阻挡作用减弱,海风风速增大。因此,荒漠化试验海风锋传播距离、上升速度以及海风厚度都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锋 土地覆盖变化 森林化 荒漠化 热带岛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沿海城镇化对海风锋推进影响的数值模拟
7
作者 段懿轩 苗峻峰 冯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83,共18页
本文利用中尺度模式WRF-ARW(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Advanced Research WRF)(Version 4.0)对海南岛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典型海风锋个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通过设计局地城镇化的敏感性试验,重点分析了海南岛沿海城镇... 本文利用中尺度模式WRF-ARW(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Advanced Research WRF)(Version 4.0)对海南岛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典型海风锋个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通过设计局地城镇化的敏感性试验,重点分析了海南岛沿海城镇化对海风锋推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沿海城镇化造成的海风锋结构差异是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城镇下垫面的摩擦效应与城市热岛的增强阻碍海风向内陆推进,减弱了海风锋途经地区的降温增湿效应,造成海风锋位置相对滞后;而城镇化所引起的高海陆热力差异增强了海风风速及海风辐合,同时导致海风锋前的垂直上升气流和海风环流厚度也明显增强。海风锋发展不同时期,城镇化对海风锋的推进影响有所不同。海风锋发展初期,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推动作用与摩擦效应的阻碍作用相抵消,导致海风锋的推进无明显影响;海风锋发展强盛阶段,城镇化条件下内陆城市与非城市之间的热力差异有所增强,阻碍了海风锋向内陆推进,导致海风锋内陆渗透距离减小。不同天气条件下城市化对海风锋推进的影响有所不同,相比于晴空天气,多云天气下城市与非城市的热力差异稍强,加强了城市热岛效应对海风推进的阻碍作用,导致海风锋滞后距离稍远。此外,当土地利用类型更换为城镇后,净辐射与陆气间交换能量减少,导致其潜热通量显著减小,感热通量值变大,从而升高了下垫面温度,增强了海风的垂直上升运动,进而造成边界层高度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锋 城镇化 土地覆盖变化 复杂地形 热带海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影响过湖对流强度的数值模拟及机理分析
8
作者 陶雅琴 闵锦忠 +1 位作者 徐渊 朱利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湖陆下垫面的非均匀性对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演变有很大的影响。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面积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而模式中的下边界一般默认湖面积不变,这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较大,必然带来模式预报误差。利用WRF模式对夏季夜间... 湖陆下垫面的非均匀性对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演变有很大的影响。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面积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而模式中的下边界一般默认湖面积不变,这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较大,必然带来模式预报误差。利用WRF模式对夏季夜间发生在鄱阳湖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湖面积变化的敏感性试验,深入研究鄱阳湖对强对流天气发展演变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夏季夜间湖面上空2 m温度明显高于陆面,向湖陆风在湖面上空辐合上升,岸边则存在下沉辐散气流。这导致降水在湖西岸减弱、湖上空增强。随后用去湖敏感性试验印证了鄱阳湖的暖湖效应,湖泊的存在能够通过激发陆风次级环流对湖西岸(湖面)上空降水起抑制(促进)作用。去湖试验的降水在湖西岸增强20%,在湖面上空减弱16%,体现出湖泊对降水强度的重要影响。此外,还发现湖面积扩大1.5、2.5、3.5、4.0倍的扩湖敏感性试验的降水在湖面上空分别增幅7%、16%、30%、43%,进一步证实了强对流强度对鄱阳湖面积变化较为敏感。这指示我们在预报夏季夜间穿湖而过的强对流天气时,应重点关注其可能存在的入湖前减弱、入湖后增强的变化趋势。同时,在利用数值模式模拟湖区强对流天气过程时,如果湖面积与模式中默认的湖面积相差较大,则应考虑将实际湖面积引入模式下边界,以期提升模式对于湖区对流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强对流天气 湖陆风环流 湖面积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岸型背景风和海陆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灰霾天气的影响 被引量:67
9
作者 陈训来 冯业荣 +4 位作者 范绍佳 李江南 林文实 王安宇 冯瑞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0-542,共13页
不同类型的背景场和海陆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灰霾有不同的影响。作者主要利用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MM5/SMOKE/CMAQ)研究离岸型背景风和海陆风对珠江三角洲一次灰霾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次... 不同类型的背景场和海陆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灰霾有不同的影响。作者主要利用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MM5/SMOKE/CMAQ)研究离岸型背景风和海陆风对珠江三角洲一次灰霾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次灰霾天气的气象模拟,较好地模拟了风速和风向的变化。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MAQ模拟出了PM10浓度的变化,与观测值比较一致。在这次灰霾天气过程中,由于离岸型背景风与陆风风向一致,在陆风维持的情况下,内陆源区的PM10被输送到沿海地区,导致沿海城市和海面上PM10浓度比较高;而在海风维持的情况下,海风与离岸型背景风方向相反,造成海风较小,致使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灰霾天气都比较严重。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离岸背景风和海陆风的相互作用对灰霾天气的生成与分布有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风 海陆风 灰霾天气 PM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研究 被引量:101
10
作者 罗玮 王伯光 +2 位作者 刘舒乐 何洁 王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86,共7页
2008年秋季在广州城区及其下风向沿海乡村地区采用活性炭吸附管采集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应用二次热解吸-GC/MS联用技术测量56种VOC的大气浓度,研究在典型海陆风条件下VOC的组成特征和日变化规律,并采用臭氧最大增量及OH自由基反... 2008年秋季在广州城区及其下风向沿海乡村地区采用活性炭吸附管采集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应用二次热解吸-GC/MS联用技术测量56种VOC的大气浓度,研究在典型海陆风条件下VOC的组成特征和日变化规律,并采用臭氧最大增量及OH自由基反应活性两种方法估算了该地区各VOC的臭氧生成潜力,探讨了VOC优先控制物种及来源。结果表明,陆风有利于广州城区空气污染物扩散,城区高浓度VOC污染物被输送到沿海乡村地区,导致新垦大气VOC浓度升高;海风有利于改善新垦的空气质量,但不利于城区空气污染物扩散,造成广州城区的大气VOC浓度显著上升。广州城区大气各类VOC的臭氧生成潜势表现为烯烃>烷烃>芳香烃>OVOC,而新垦的臭氧生成潜势表现为烯烃>烷烃>OVOC>芳香烃。广州地区大气中较活泼的VOC物种为C4、C5烯烃和烷烃以及苯系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海陆风 臭氧生成潜势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地区夏季大气局地环流背景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游春华 蔡旭晖 +1 位作者 宋宇 郭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9-783,共5页
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ARPS5.0IHOP5,模拟京津地区夏季边界层大气的背景流场,同时用风场诊断模式和实际观测资料获取该地区2004年夏季1个月(8月)的逐时低层大气流场,作为模拟结果的比对。通过对模拟流场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京津地... 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ARPS5.0IHOP5,模拟京津地区夏季边界层大气的背景流场,同时用风场诊断模式和实际观测资料获取该地区2004年夏季1个月(8月)的逐时低层大气流场,作为模拟结果的比对。通过对模拟流场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京津地区夏季受昼夜循环的山谷风、海陆风影响明显,山谷风的最大影响范围可以覆盖区域内的平原地区,海陆风的影响可以伸展入陆地100km左右。在这两个环流的影响下,区域内主导风向出现更替,下午至上半夜主导风向为偏南风,下半夜至上午为偏北风。凌晨风向更替过程中可以在山前出现一条汇聚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PS中尺度模式 山谷风 海陆风 京津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10月珠江口西岸海陆风特征观测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李明华 范绍佳 +3 位作者 王宝民 吴兑 祝薇 刘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3-125,共3页
根据2004年10月在珠江口西岸新垦观测的大气边界层探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研究了珠江口西岸海陆风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口西岸海风出现频率较高,20时出现频率为51.8%;海风出现和结束时间都较晚,一般在14-18时之间出现,23时-次日02时... 根据2004年10月在珠江口西岸新垦观测的大气边界层探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研究了珠江口西岸海陆风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口西岸海风出现频率较高,20时出现频率为51.8%;海风出现和结束时间都较晚,一般在14-18时之间出现,23时-次日02时之间结束;海风环流高度随海风持续时间逐步升高,23时最高达到700 m左右;海风使珠江口西岸贴地逆温出现时间推迟,低空逆温出现频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10月 珠江口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夏季海陆风与热岛环流的相互作用及城市化的影响 被引量:67
13
作者 苗曼倩 唐有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80-289,共10页
用三维中尺度模式研究长江三角洲夏季海陆风与城市热岛环流的相互作用。白天由于东海海风和太湖湖风环流与上海市热岛环流相互增强,最大垂直速度可达6.2cm/s;夜间则相反。由于海风(包括长江江风)与湖风的对撞,因而在上海到... 用三维中尺度模式研究长江三角洲夏季海陆风与城市热岛环流的相互作用。白天由于东海海风和太湖湖风环流与上海市热岛环流相互增强,最大垂直速度可达6.2cm/s;夜间则相反。由于海风(包括长江江风)与湖风的对撞,因而在上海到江阴市沿江出现一条水平辐合带。如果上海周围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大片农田被城市下垫面所取代,而使绿地覆盖率下降到15%以下,则夏季夜间地面气温可上升3℃,两个增温中心分别在苏州和嘉兴附近,并且空气比湿下降,气候将出现又干又热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热岛环流 相互作用 城市化 长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阳江沿海地区海陆风观测结果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39
14
作者 周伯生 汪永新 +2 位作者 俞健国 蒋维楣 李宗恺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8-192,共5页
根据我国广东阳江某大型电力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中获取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海陆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海陆风频率较高,但相当一部分环流较浅(尤其是春季);海风持续时间平均为9~10小时;白天的海风比夜间的陆风要强得多,高空回... 根据我国广东阳江某大型电力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中获取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海陆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海陆风频率较高,但相当一部分环流较浅(尤其是春季);海风持续时间平均为9~10小时;白天的海风比夜间的陆风要强得多,高空回流层的气流强度远小于地面入流层的强度;海陆风环流结构比较特殊,其上下层风向间以及白天的海风风向和晚上的陆风风向间大多有较大夹角,不易形成重复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边界层气象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地区海陆风的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4
15
作者 张振州 蔡旭晖 +1 位作者 宋宇 康凌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0-280,共11页
根据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海南岛地区的海陆风现象和季节变化,并利用WRF模式对全岛海陆风环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海南岛四季代表月的月平均海陆风日为12.2d,月平均频率约为40%,夏季最高(约49%),冬、春季相当(约41%),秋... 根据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海南岛地区的海陆风现象和季节变化,并利用WRF模式对全岛海陆风环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海南岛四季代表月的月平均海陆风日为12.2d,月平均频率约为40%,夏季最高(约49%),冬、春季相当(约41%),秋季最少(约29%);中部山区周围海陆风出现频率较高,北部丘陵地区出现频率较低。海南岛夏季的海陆风环流最强,典型海陆风日的海风环流厚度达2.5km、陆风环流厚度约1.5km;白天海风向岛内伸展60-100km,在岛屿长轴附近形成强辐合带;冬季通常在岛屿中部形成偏南北向的海风辐合带;春季兼有夏季和冬季的特点;秋季海陆风的范围最小、强度最弱,主要出现在西南部山地边缘。各季陆风发展相对较弱,陆风辐合线偏向海上或在岸线附近,其范围和强度明显小于海风环流。海岛山体机械绕流作用明显,迎风面陆风时段易形成陆风锋,夏季常出现在凌晨至05-09时,弧形辐合带向海上推进约10-30km,冬季出现在东南部沿海且强度较弱;背风面海风锋可在北部.西部的平坦地区登陆并向岛内推进,海风发展旺盛时背风面与迎风面的海风在海岛中心汇合,形成覆盖全岛的强辐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海陆风 统计特征 WRF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风对天津市PM_(2.5)和O_3质量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30
16
作者 孟丽红 李英华 +1 位作者 韩素芹 郝天依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0-398,共9页
静稳天气下局地环流往往会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起重要作用.根据天津市地处渤海西岸,常年受到海陆风影响的特点,综合气象、环境资料及HYSPLIT模型,针对沿海、市区、城郊、山区等代表性站点,研究了海陆风对天津市ρ(PM_(2.5))和ρ(O_3)的影... 静稳天气下局地环流往往会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起重要作用.根据天津市地处渤海西岸,常年受到海陆风影响的特点,综合气象、环境资料及HYSPLIT模型,针对沿海、市区、城郊、山区等代表性站点,研究了海陆风对天津市ρ(PM_(2.5))和ρ(O_3)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5年天津市海陆风天数为78 d,占全年的22%;海陆风多集中于6—9月,其中,7月海陆风日最多、2月最少.②ρ(PM_(2.5))和ρ(O_3)季节性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不同.春、夏两季ρ(PM_(2.5))山区最高、城郊最低;秋、冬两季ρ(PM_(2.5))市区最高、山区最低.春、秋两季ρ(O_3)沿海最高、市区最低;夏季ρ(O_3)山区最高、沿海最低.③海陆风对ρ(PM_(2.5))有扩散作用,对ρ(O_3)有增加作用.海陆风对沿海ρ(PM_(2.5))扩散作用最为明显,致使冬、秋两季ρ(PM_(2.5))分别下降20. 2%和7. 9%;对城郊ρ(O_3)增加作用最为明显,致使秋、夏两季ρ(O_3)分别升高39. 8%和16. 2%.④个例研究表明,海风向内陆推进过程中垂直方向最高可达1 000m,受海风影响天津市ρ(PM_(2.5))下降,陆风使得ρ(PM_(2.5))小幅上升,海陆风总体起扩散作用;海陆风使天津市ρ(O_3)日变化出现3个峰值,日均值明显增大,其中,城郊增幅(68. 2%)最大.研究显示,海陆风对天津市ρ(PM_(2.5))有扩散的作用,但会增高ρ(O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PM2.5 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城市热岛环流与海风环流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东高红 尉英华 +2 位作者 解以扬 刘一玮 李英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47-1455,共9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TJ-WRF)模拟资料及天津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等,选取几个典型天气过程(城区附近局地强雷暴天气过程、受海风影响明显的无天气过程)个例,分析研究天津城市热岛环流与海风环流的空间结构特征及相互作用;重点对城市热岛...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TJ-WRF)模拟资料及天津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等,选取几个典型天气过程(城区附近局地强雷暴天气过程、受海风影响明显的无天气过程)个例,分析研究天津城市热岛环流与海风环流的空间结构特征及相互作用;重点对城市热岛环流与海风环流相互作用触发局地强雷暴的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热岛环流的伸展高度基本在800 hPa附近、空间范围约为20 km、环流内有弱的辐合上升;海风环流的伸展高度在800~750 hPa、空间范围40~60 km,海风环流前沿海风锋的伸展高度为950~900 hPa,垂直上升速度平均为0.2 m·s^(-1),略强于城市热岛环流。海风环流对城市热岛环流有明显消弱作用,城市热岛环流对海风环流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其阻挡的程度与城市热岛环流强度有关。随海风环流向内陆推进,海风环流与城市热岛环流相遇出现叠加,叠加后的辐合上升运动明显加强,最大上升速度可达0.6 m·s^(-1),并在不稳定天气形势条件下能触发局地强雷暴天气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环流 海风环流 相互作用 中尺度数值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观测的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与自动站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3
18
作者 卢焕珍 赵玉洁 +1 位作者 俞小鼎 冯金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7-64,I0002,共9页
为了研究渤海西岸海陆风的演变规律,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实时资料,统计分析2007年晴空环境下,雷达监测到的由渤海湾海陆风导致的28次边界层辐合线的生消、演变规律,并研究雷达观测的海陆风辐合线与自动站观测的渤... 为了研究渤海西岸海陆风的演变规律,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实时资料,统计分析2007年晴空环境下,雷达监测到的由渤海湾海陆风导致的28次边界层辐合线的生消、演变规律,并研究雷达观测的海陆风辐合线与自动站观测的渤海湾海陆风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雷达探测的沿海岸线形成的边界层辐合线对应的就是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2)海陆风辐合线只有在每年的5—9月才能在雷达上观测到,而且主要集中在6—9月;(3)晴空环境下,当较强的一条海陆风辐合线沿海岸线或在海上生成后移过雷达站,或直接生成在雷达站西北侧时,自动站观测显示陆风转为海风;(4)雷达探测的海陆风辐合线强度越强,且其垂直伸展高度越高,对应的自动站观测的海风风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 自动气象站 自动站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地区海陆风系的研究 被引量:40
19
作者 张立凤 张铭 林宏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81-589,共9页
选取香港、澳门、广州三站为珠江口地区的指标站, 对三站多年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了珠江口地区海陆风现象的一些特征。并用细网格 Mass 模式对该地区的海陆风风系作诊断研究, 得到了该地区海陆风风系的细致分布特征,... 选取香港、澳门、广州三站为珠江口地区的指标站, 对三站多年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了珠江口地区海陆风现象的一些特征。并用细网格 Mass 模式对该地区的海陆风风系作诊断研究, 得到了该地区海陆风风系的细致分布特征, 在指标站该诊断结果与观测资料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观测观察 细网格模式 珠江口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干季海陆风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影响的观测 被引量:39
20
作者 吴蒙 罗云 +1 位作者 吴兑 范绍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63-3272,共10页
通过2004年10月在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开展大气边界层观测试验得到的垂直风温资料和逐时PM2.5浓度资料,利用局地环流指数(RF)等方法研究了珠三角海陆风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局地环流指数是表征局地大气输送能... 通过2004年10月在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开展大气边界层观测试验得到的垂直风温资料和逐时PM2.5浓度资料,利用局地环流指数(RF)等方法研究了珠三角海陆风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局地环流指数是表征局地大气输送能力的有效指标;冷暖气团对峙导致珠三角污染日背景风场较弱,沿海海陆风活动活跃,空气质量指数与RF系数相关性颇高,珠三角沿海100~400m处RF系数值主要分布在0.5~0.8之间;在海陆风影响下低层风场的有效输送能力较弱,不利于污染物的输送扩散.而随着冷空气全面控制珠三角,垂直风场RF系数值高达0.9以上,海陆风难以发展,风场输送能力强,能够持续的将污染物输送出去.观测发现沿海观测点试验期间海陆风发生频率约为47.8%,其中72.7%的海陆风日出现了污染天气,海陆风日地面风向呈现出明显的随时间顺时针偏转特征,海风约从16:00时开始出现,并在20:00达到最大影响高度约为600~800m.夜间海风将污染物输送回内陆观测点,导致内陆PM2.5浓度在19:00~21:00时出现浓度峰值,呈现出明显的双峰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局地回流指数 空气质量 珠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