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科交叉研究的范例——美国科学和技术中心(STC)的学科交叉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樊春良 佟明 朱蔚彤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9-76,共8页
学科交叉研究是解决复杂性科学问题和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科交叉发展需要合适的组织形式。国际经验表明,研究中心是促进学科发展一种成功的组织形式。本文选择美国科学和技术中心(STC)作为研究案例,考察STC的目标、运行... 学科交叉研究是解决复杂性科学问题和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科交叉发展需要合适的组织形式。国际经验表明,研究中心是促进学科发展一种成功的组织形式。本文选择美国科学和技术中心(STC)作为研究案例,考察STC的目标、运行特点、组织与管理模式和成就,提出对我国学科交叉研究发展有借鉴意义的几点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交叉 研究中心 美国科学和技术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核心内涵、发展逻辑与建设路径 被引量:6
2
作者 孙雨洁 闫淑敏 +1 位作者 孙锐 董俊婕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重点探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核心内涵、发展逻辑与建设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基本内涵表现为人才与创新基于各类互动链接...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重点探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核心内涵、发展逻辑与建设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基本内涵表现为人才与创新基于各类互动链接的密集交换互动,显现为单兵推进向系统集成的转变;②发展逻辑呈现为“顶层战略维→核心支撑维→基础行动维”的架构体系,展现出双轮驱动、三位一体、雁阵格局的渐进性跨越;③建设路径体现为“聚点→铺线→推面→建体”的动态框架,凸显“高能级平台→高效能链条→高质量集群→高品质生态”的梯次联动和纵深布局。研究结论可为系统设计迈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决策参考,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提供理论洞见和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高地 科技中心 发展逻辑 建设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科创中心建设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彭愉 胡茂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6期235-238,共4页
深入考察了绵阳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科创中心建设在自然资源、科研、产业及人文环境方面的优势;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并从创新与高质量双轮驱动顶层设计、建设种业强市保障农产品供给、政策激励促进成果转化以及内部人才... 深入考察了绵阳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科创中心建设在自然资源、科研、产业及人文环境方面的优势;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并从创新与高质量双轮驱动顶层设计、建设种业强市保障农产品供给、政策激励促进成果转化以及内部人才培育外部人才引进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创中心 现代农业带 成渝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疾控机构纵向型伦理审查委员会建设重要性、可行性与建设思路
4
作者 吴悦 杨青 +3 位作者 袁政安 祖平 肖萍 周瑶涵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3-907,共5页
上海疾控机构纵向型伦理审查委员会建设将是公共卫生伦理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重要探索,能够为强化疾控系统公共卫生伦理规范和管理、提升从业人员公共卫生伦理认知提供实践场域,对疾控机构开展现代化公共卫生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研究... 上海疾控机构纵向型伦理审查委员会建设将是公共卫生伦理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重要探索,能够为强化疾控系统公共卫生伦理规范和管理、提升从业人员公共卫生伦理认知提供实践场域,对疾控机构开展现代化公共卫生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研究从公共卫生的概念、学科范畴和治理实践等三方面论证出建设的重要性,即纵向型伦理审查委员会是公共卫生治理遵循公共卫生伦理约束和规范的有形手段和工具,是践行公共卫生伦理人群健康价值取向的约束型载体和集中体现。随后,阐明疾控机构的紧密型关系提供纵向型伦理审查委员会建设的社会环境可行性,疾控机构实践和科研的同质性特点促成工作场景与场域可行性。进而,从管理学视角,论证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等建设原理,从建设目标、主体、客体和规范等方面提出建设框架,为区域公共卫生伦理委员会建设设想提供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公共卫生伦理 伦理审查 科技伦理 公共卫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赋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机理、风险解构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4
5
作者 陈亮 袁满 陈泽寅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7,共12页
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区域或国际创新要素频繁交融与可持续发展的轴心地带,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高等教育以自主知识体系为起点,以人才培养实践为中介,以主动服务社会发展为终点,形成赋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耦合逻辑。高等... 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区域或国际创新要素频繁交融与可持续发展的轴心地带,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高等教育以自主知识体系为起点,以人才培养实践为中介,以主动服务社会发展为终点,形成赋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耦合逻辑。高等教育基于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基础,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发展智慧,组织跨界合作的发展框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善治系统,勾勒出其赋能科技创新中心的机理。在实践中,面对教条主义办学体制、优绩主义教育模式、知识社会不确定风险等限制,我国应搭建超学科创新联结框架,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构筑战略人才力量孵化器,持续打造有组织创新高地;淬炼多螺旋知识生产链,颠覆式创新科教融汇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中心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等教育 新质生产力 拔尖创新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如何促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基于日本政府科学技术发展相关政策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涛 高慧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7,共10页
日本建成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其高等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全面而系统的科学技术政策,引导和支持高等教育促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根据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阶段划分,其高等教育促进世界重要... 日本建成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其高等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全面而系统的科学技术政策,引导和支持高等教育促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根据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阶段划分,其高等教育促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进程可以划分为国立大学领衔引进和移植国外科技制度、高等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凸显、大学成为科技发展和创新的主阵地三个阶段。在政策指引下,日本高等教育主要通过推进产学官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提高教育和人才国际化水平等路径促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两级分化趋势加剧、功利主义盛行等问题。有鉴于此,完善顶层设计,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科研环境和人才待遇,警惕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高校两级分化趋势加剧、功利主义盛行等问题,是日本高等教育促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高等教育 人才中心 创新高地 科学技术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科技伦理治理的实践经验、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
7
作者 杨锐 刘兰英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0-35,共6页
科技伦理治理已成为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治理理论,通过座谈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四川省的治理主体开展科技伦理治理的情况进行摸排,同时向湖南科技伦理主管部门借鉴经验,形成华西医院临床医学伦理治理经验,总结了... 科技伦理治理已成为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治理理论,通过座谈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四川省的治理主体开展科技伦理治理的情况进行摸排,同时向湖南科技伦理主管部门借鉴经验,形成华西医院临床医学伦理治理经验,总结了湖南省科技伦理治理典型做法,针对科技伦理治理的普遍性问题和伦理审查的突出问题,提出三条科技伦理治理的可行措施:即推进单位主体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做好伦理治理第一责任人;加快地方科技伦理治理监管部门机制、制度和抓手建设,促进科技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探索建设区域科技伦理审查中心,作为地区科技伦理治理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治理 临床医学伦理审查 区域科技伦理审查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路径探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涂粤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1,共6页
研究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运营实施路径与创新突破路径可以极大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运营成效。通过政策研究、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2015年开始的优化整合后,自身定位越来越聚焦;... 研究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运营实施路径与创新突破路径可以极大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运营成效。通过政策研究、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2015年开始的优化整合后,自身定位越来越聚焦;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例,在建设运营过程中,更应该结合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考核指标要求,以满足国家战略亟需为目标,同时发挥所依托的建设单位特点,汇聚智力和技术优势,集中攻关“卡脖子技术”。此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纽带,要从对接国家战略要求、做好创新链承前启后工作出发,依托标准和机制建设,打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态与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建设运营实施路径 创新突破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型城市构建全球知识管道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9
作者 王亮 项欢欢 胡晓辉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2,共5页
随着全球创新网络的浮现,创新研发活动日渐统合。作为网络组织中创新资本最为集聚的地方,节点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网络构建的主要支撑载体,创新型城市应如何探索出一条能够集聚创新资源、参与国际创新活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的有效路径,... 随着全球创新网络的浮现,创新研发活动日渐统合。作为网络组织中创新资本最为集聚的地方,节点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网络构建的主要支撑载体,创新型城市应如何探索出一条能够集聚创新资源、参与国际创新活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的有效路径,显得至关重要也迫在眉睫。文章以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基于全球管道一本地蜂鸣理论,通过梳理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的现状和挑战,探索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及其运作方式对于构建以地方为中心、由点及面的全球知识管道的价值体现。通过国内外两端的实体机构协同,搭建“哑铃式”资源平台,打造“多中心一基地”的模式,可实现全球创新网络中创新资源的“全球管道”和“本地蜂鸣”的最佳汇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国际科技合作 全球管道 本地蜂鸣 科技创新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选取与相关建议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冬梅 陈钰 玄兆辉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8-105,共8页
以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引领重大区域战略深入实施,对于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1个省区194个地级市的科技指标数据,深入分析长江、黄河流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科技创新发展基础... 以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引领重大区域战略深入实施,对于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1个省区194个地级市的科技指标数据,深入分析长江、黄河流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建议依次以武汉、郑州、西安、沈阳为核心城市,推动建设4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地。鼓励和支持太原、呼和浩特、银川、贵阳、昆明、福州建设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地区新经济增长级,辐射带动相关省域和周边地区发展。相应提出加快制定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建设总体方案,优化国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水平,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区域布局 科技指标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协同路径探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韩海波 刘欢喜 +2 位作者 王斌 金隼 徐兵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7-177,共11页
大学作为人类知识创新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催化剂和动力源。我国明确推动若干区域率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时期一流大学建设赋予了重要使命和机遇。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大学与区域创新互动的理论发展和... 大学作为人类知识创新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催化剂和动力源。我国明确推动若干区域率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时期一流大学建设赋予了重要使命和机遇。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大学与区域创新互动的理论发展和案例,总结了相关模式和经验,关注了大学与区域创新体系如何实现系统性协同的具体路径。通过剖析上海交通大学服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实践案例,从战略路径匹配、组织机构重构、基础原创策源、产学研开放融合、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阐述了大学在对接提升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过程中协同路径的选择与思考、设计与实施、特色与成效。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新时期区域创新和一流大学建设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并对政府和大学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区域 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链研究——面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付丙海 谢富纪 +2 位作者 韩雨卿 贾友 柳咏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8-142,148,共6页
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离不开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大学生、研究生、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创业者等的调查,深入分析了上海市在创新教育、科技创新体制、创业政策环境等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各阶段青... 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离不开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大学生、研究生、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创业者等的调查,深入分析了上海市在创新教育、科技创新体制、创业政策环境等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各阶段青年人才在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首次提出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链的思路,希望能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供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科技人才 培养链 科创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64
13
作者 叶玉瑶 王景诗 +4 位作者 吴康敏 杜志威 王洋 何淑仪 刘郑倩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9,共13页
基于对全球创新格局与趋势的探讨,以及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涵与特性的解读,剖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具备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并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几点战略性的思考。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整体迈进知识经... 基于对全球创新格局与趋势的探讨,以及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涵与特性的解读,剖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具备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并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几点战略性的思考。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整体迈进知识经济时期,创新要素在地理空间上高度集聚,创新生态条件不断完善,创新全球化的影响在区域内初显,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极为可观,基本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粤港澳一体化的制度障碍以及巨大的区域内部差距,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还存在创新要素聚而不联、创新要素流动不畅、体制机制转换对接困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现实挑战。在充分发挥粤港澳互补优势、补齐短板的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应立足源头创新,将建设国际产业创新策源地作为立区之本;实施产业驱动,将建设国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核心功能;推进制度创新,将建设协同创新示范区作为关键突破。以源头创新促产业创新,以制度改革推协同创新,最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同与一体化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创新 协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路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韩子睿 魏晶 +1 位作者 张雯 宋艳红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5-128,共4页
文章在综合借鉴全球各类创新中心提法的基础上,阐述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辨析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异同,对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等世界知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归纳,凝练... 文章在综合借鉴全球各类创新中心提法的基础上,阐述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辨析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异同,对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等世界知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归纳,凝练出它们共同的做法和举措,并通过梳理这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对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顶层设计,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系统提出了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四个战略路径,为江苏突破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更多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科技 创新中心 创新发展 创新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被引量:12
15
作者 蔺万煌 苏益 +1 位作者 张学文 卢向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在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湖南农业大学国家级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通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判标准,... 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在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湖南农业大学国家级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通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判标准,积极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室建设 农业科技 创新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38
16
作者 袁红英 石晓艳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134-140,共7页
知识化与全球化两大趋势正在重塑世界城市功能,重构全球科技和经济版图,加速形成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正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综合实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 知识化与全球化两大趋势正在重塑世界城市功能,重构全球科技和经济版图,加速形成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正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综合实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其意义十分深远。在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提炼了世界范围内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主要模式及特点,最后对培育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给出了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中心 理论实践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核磁共振中心建设与成效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黎伟 周勇义 +4 位作者 黄凯 李小寒 张新祥 夏斌 金长文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12,33,共5页
北京核磁共振中心是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总后卫生部等四部委共同投资,依托北京大学建立的国家大型仪器公用开放平台,是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该文对核磁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成... 北京核磁共振中心是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总后卫生部等四部委共同投资,依托北京大学建立的国家大型仪器公用开放平台,是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该文对核磁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成效进行了详细阐述,中心建设和运营所取得的经验将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的搭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中心 大型仪器 国家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加强阿尔茨海默病防控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耿红冉 李苏宁 +2 位作者 尹军祥 陈书安 范玲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6-388,共3页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我国亟需梳理发达国家AD防控经验,系统部署我国AD防控研究体系,为积极有效应对AD提供科技支撑,为战胜人类社会共同的疾病挑战贡献智慧。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国家科技计划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照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媒体研究未来趋势:促进学习者中心设计——第14届教育媒体国际大会(ICoME 2016)综述 被引量:16
19
作者 胡航 村上正行 +1 位作者 董玉琦 李瑶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6年第6期11-17,38,共8页
第14届教育媒体国际大会(ICoME 2016)于2016年8月在日本京都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发展共同体",彰显出新媒体与新技术对促进学习者中心设计的核心价值。概览会议所收录的153篇论文发现,研究主题... 第14届教育媒体国际大会(ICoME 2016)于2016年8月在日本京都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发展共同体",彰显出新媒体与新技术对促进学习者中心设计的核心价值。概览会议所收录的153篇论文发现,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信息化评价、学生能力发展、教学设计、资源开发、系统应用、教师专业化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这些研究本质上都是围绕"促进学习者中心设计"来开展的,是"学习者中心设计"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延伸和拓展。在典型案例研究方面,社会性学习技术、合成式学习环境、基于脑科学的教学技术和基于AI的深度学习开始进入实证研究现场。此次会议还折射出教育媒体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教育研究正在走向"学习者中心";教育技术的研究正从关注"技术"与"模式"转向关注"策略"、"有效性"和"人的发展";教育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跨学科的合作研究趋势开始凸显,已经成为推动学习技术深入发展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媒体研究 学习者中心设计 社会性学习 合成式学习环境 脑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发展类型及演化趋势 被引量:92
20
作者 杜德斌 段德忠 《上海城市规划》 2015年第1期76-81,共6页
首先基于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评选出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对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揭示,其次依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创新热图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路径和类型进行了阐述,发现区位是影响全球科... 首先基于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评选出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对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揭示,其次依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创新热图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路径和类型进行了阐述,发现区位是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后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转移和演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指出在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加速向亚太板块转移的趋势下,亚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更具备孕育科技创新中心所需的资源丰度和市场深度,且随着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功能,以科技创新推动全球城市发展将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空间格局 发展类型 演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