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合成施氏矿物对Sb(Ⅲ)的吸附特性
1
作者 宋文杰 都达古拉 +3 位作者 谢志磊 李浩 李智超 何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5-1377,共13页
为探究不同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施氏矿物(Schwertmannite,SCH)对Sb(Ⅲ)的吸附性能差异,本实验制备了两种SCH(H2O_(2)法制备的H-SCH和KMnO4法制备的M-SCH),以两种SCH对Sb(Ⅲ)的吸附性能研究为主线,开展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并结合铁还... 为探究不同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施氏矿物(Schwertmannite,SCH)对Sb(Ⅲ)的吸附性能差异,本实验制备了两种SCH(H2O_(2)法制备的H-SCH和KMnO4法制备的M-SCH),以两种SCH对Sb(Ⅲ)的吸附性能研究为主线,开展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并结合铁还原菌(Iron-reducing bacteria,FeRB)、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以及共存As、Cr、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SCH吸附Sb(Ⅲ)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不同化学法合成的SCH对Sb(Ⅲ)吸附的差异性机制。结果表明,KMnO4法主要是通过增加比表面积和孔隙度的方式增强了SCH对Sb(Ⅲ)的物理吸附能力。本实验认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均在H-SCH和M-SCH吸附Sb(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两种SCH吸附Sb(Ⅲ)的过程中,部分Sb(Ⅲ)会在SCH表面被Fe(Ⅲ)氧化为Sb(Ⅴ),SCH主要通过表面OH络合的方式吸附Sb(Ⅲ),通过表面OH络合及SO^(2-)_(4)离子交换的方式吸附Sb(Ⅴ)。富里酸(Fulvic acid,FA)、FeRB和SRB的存在均会抑制两种SCH对Sb(Ⅲ)的吸附,FA和FeRB还原产生的Fe(Ⅱ)以及SRB还原产生的S2-均会抑制Sb(Ⅲ)在SCH表面的氧化,从而使得两种SCH对Sb(Ⅲ)的吸附能力下降。共存As(Ⅲ)和Cr(Ⅵ)会抑制两种SCH对Sb(Ⅲ)的吸附,As(Ⅲ)和Cr(Ⅵ)会与Sb(Ⅲ)竞争SCH中的吸附位点。但随着Cr(Ⅵ)浓度升高,更多的Sb(Ⅲ)被Cr(Ⅵ)氧化成Sb(Ⅴ),相较于Sb(Ⅲ),Sb(Ⅴ)更易被SCH吸附,从而使得Cr(Ⅵ)对SCH吸附Sb(Ⅲ)的抑制作用不升反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矿物 sb() 吸附特性 环境因子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合成施氏矿物对Sb(Ⅲ)的吸附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志磊 莘嘉静 +2 位作者 李智超 吕昌伟 何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82-4194,共13页
施氏矿物具有结晶度低、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对环境中锑的界面行为有显著影响.本文合成了3种施氏矿物(过氧化氢氧化法施氏矿物H-SCH、高锰酸钾氧化法施氏矿物M-SCH和乙醇改性法施氏矿物Y-SCH),以3种施氏矿物对Sb(Ⅲ)的吸附性能研究为主线... 施氏矿物具有结晶度低、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对环境中锑的界面行为有显著影响.本文合成了3种施氏矿物(过氧化氢氧化法施氏矿物H-SCH、高锰酸钾氧化法施氏矿物M-SCH和乙醇改性法施氏矿物Y-SCH),以3种施氏矿物对Sb(Ⅲ)的吸附性能研究为主线,开展了吸附动力学实验研究,结合动力学全过程动态表征监测,揭示了不同化学法合成的施氏矿物对Sb(Ⅲ)吸附的差异性机制.结果表明,H-SCH在合成过程中结合了更多的Fe,具有更稳定的骨架结构;M-SCH与Y-SCH拥有比H-SCH更多的结构态SO_(4)^(2−);Y-SCH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以及丰富的表面活性羟基;同时与H-SCH相比,M-SCH和Y-SCH的矿物结晶度均有所下降.吸附动力学过程揭示,3种施氏矿物对Sb(Ⅲ)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颗粒内扩散模型,均以化学吸附为主,属于非均相扩散过程.XRD等矿物表征分析表明,在3种施氏矿物吸附Sb(Ⅲ)的过程中,Y-SCH未发生矿相转化,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H-SCH和M-SCH在吸附中后期出现了水铁矿的特征峰,由于水铁矿对Sb(Ⅲ)也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两种矿物对Sb(Ⅲ)的吸附.3种施氏矿物主要通过外表面羟基官能团的络合作用对Sb(Ⅲ)进行吸附,在吸附过程中Sb(Ⅲ)会被Fe(Ⅲ)氧化为Sb(Ⅴ),形成的Sb(OH)_(6)^(−)进一步与施氏矿物表面可交换态SO_(4)^(2−)进行离子交换,促进了施氏矿物对锑的吸附,为施氏矿物在含锑废水处理领域的实际应用积累了理论和实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矿物 吸附 动力学机制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吸附剂对Sb(Ⅲ)的生物吸附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孙福红 扈学文 +1 位作者 郭飞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57-1864,共8页
为去除锑矿山废水中Sb(Ⅲ)污染,采用静态吸附试验,调查了湖泊水华主要藻种——微囊藻(Microcystis)对Sb(Ⅲ)的生物吸附特征及机理,并推断其反应方程式.结果表明:微囊藻吸附剂对Sb(Ⅲ)的吸附作用受生物量、pH、离子强度和吸附时间影响.... 为去除锑矿山废水中Sb(Ⅲ)污染,采用静态吸附试验,调查了湖泊水华主要藻种——微囊藻(Microcystis)对Sb(Ⅲ)的生物吸附特征及机理,并推断其反应方程式.结果表明:微囊藻吸附剂对Sb(Ⅲ)的吸附作用受生物量、pH、离子强度和吸附时间影响.最佳微囊藻吸附剂投加量为0.50 g,pH为4.0,吸附时间为60 min,室温条件,此时Sb(Ⅲ)的吸附量最大,为5.67 mg/g;微囊藻吸附剂对Sb(Ⅲ)的吸附速率非常快,遵循假二级动力学模型;pH对Sb(Ⅲ)吸附的影响与Sb形态以及吸附剂表面官能团质子化作用密切相关.阳离子(Na+和Ca2+)对Sb(Ⅲ)生物吸附效率的抑制作用随离子强度增加而加强,阴离子(NO_3^-、Cl^-和SO_4^(2-))未对其吸附产生影响.研究显示,微囊藻吸附剂对Sb(Ⅲ)的生物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羧基和羟基为主要吸附位点,通过表面络合作用与Sb(OH)_3相结合形成内源络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 微囊藻 吸附 络合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Ⅲ)在蒙脱土、高岭土和针铁矿表面的吸附:pH值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席建红 何孟常 +2 位作者 林春野 张平 呼丽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7,共4页
研究蒙脱土、高岭土和针铁矿在不同pH值与离子强度的条件下对Sb(Ⅲ)的吸附及解吸行为.结果表明,随pH值的升高,Sb(Ⅲ)的吸附减弱,离子强度对Sb(Ⅲ)在三种矿物表面的吸附影响较弱,而矿物表面吸附的Sb(Ⅲ)不易解吸.三种矿物对Sb(Ⅲ)的吸附... 研究蒙脱土、高岭土和针铁矿在不同pH值与离子强度的条件下对Sb(Ⅲ)的吸附及解吸行为.结果表明,随pH值的升高,Sb(Ⅲ)的吸附减弱,离子强度对Sb(Ⅲ)在三种矿物表面的吸附影响较弱,而矿物表面吸附的Sb(Ⅲ)不易解吸.三种矿物对Sb(Ⅲ)的吸附能力差别较大,蒙脱土的吸附量远大于针铁矿和高岭土,针铁矿的吸附量稍高于高岭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 吸附 高岭土 蒙脱土 针铁矿 PH值 离子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锰酸钾改性活性炭对水中Sb(Ⅲ)的吸附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晓卉 俞亭超 +1 位作者 李聪 叶苗苗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28-2034,2067,共8页
为了提高活性炭对锑的去除效果,以颗粒活性炭为基础,采用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对颗料活性炭进行冷凝回流,并利用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仪、全自动比表面、孔隙分析仪(BET)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改性前后的物化性能进行表征.通... 为了提高活性炭对锑的去除效果,以颗粒活性炭为基础,采用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对颗料活性炭进行冷凝回流,并利用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仪、全自动比表面、孔隙分析仪(BET)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改性前后的物化性能进行表征.通过对水中Sb(Ⅲ)的静态吸附试验,考察pH值、原溶液中锑的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和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b(Ⅲ)初始质量浓度为1.5mg/L、吸附剂投加量为1.5g/L、温度为298K、pH值为3.00的条件下,用0.01、0.05和0.1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改性的活性炭对锑的去除率分别为87.38%、97.85%和99.04%,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在实验中,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锰酸钾改性活性炭 吸附 s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测定西湖水中的痕量Sb(Ⅴ)和Sb(Ⅲ)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旭 徐子刚 +2 位作者 朱敏 姚琪 朱岩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0-422,共3页
建立了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IC-ICP-MS)测定西湖水中的痕量Sb(Ⅴ)和Sb(Ⅲ)的方法。采用Dionex IonPacAS14(4.6 mm×250 mm id)色谱柱,流速1 mL/min,3 mg/L EDTA和0.2mg/L邻苯二甲酸氢钾(KHP)(pH4.7)混合溶液为淋... 建立了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IC-ICP-MS)测定西湖水中的痕量Sb(Ⅴ)和Sb(Ⅲ)的方法。采用Dionex IonPacAS14(4.6 mm×250 mm id)色谱柱,流速1 mL/min,3 mg/L EDTA和0.2mg/L邻苯二甲酸氢钾(KHP)(pH4.7)混合溶液为淋洗液。50μL的进样量时,Sb(Ⅴ)的检出限为0.36μg/L,Sb(Ⅲ)的检出限为1.62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Ⅴ) sb() 离子色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改性凹凸棒土(IMA)吸附去除Sb(Ⅲ)性能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爱平 黄阳 +1 位作者 王维清 刘璟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8-183,共6页
锑是一种有毒元素,对生物有机体有致癌性。我国锑矿区周围水体中锑含量远高于生活饮用水标准中规定的限定值。为寻求低成本处理含Sb(Ⅲ)废水的有效方法,采用FeCl3·6H2O溶液改性后的凹凸棒土为吸附剂,以K(SbO)C4H4O6·1/2H2O为... 锑是一种有毒元素,对生物有机体有致癌性。我国锑矿区周围水体中锑含量远高于生活饮用水标准中规定的限定值。为寻求低成本处理含Sb(Ⅲ)废水的有效方法,采用FeCl3·6H2O溶液改性后的凹凸棒土为吸附剂,以K(SbO)C4H4O6·1/2H2O为Sb(Ⅲ)锑源,进行锑吸附试验,考察IMA载铁量、吸附时间和Sb(Ⅲ)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凹凸棒土的XRD图谱中出现了羟基氧化铁(FeOOH)的特征峰;改性后凹凸棒土表面更加粗糙,比表面积增加了17%;凹凸棒土是FeOOH的优良载体;在Sb(Ⅲ)初始浓度为150 mg/L、吸附时间为720 min的条件下,IMA50对Sb(Ⅲ)的吸附量为18.51 mg/g,是天然凹凸棒土对Sb(Ⅲ)吸附量的14.9倍;IMA对Sb(Ⅲ)的吸附量随着载铁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大幅度逐渐变小;Elovich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吸附动力学过程;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最大吸附量可达20.19 mg/g。对IMA50吸附Sb(Ⅲ)前后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FeOOH特征吸收峰和Fe—O振动峰均向高波数方向偏移,Sb(Ⅲ)与羟基氧化铁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试验结果对低成本处理含Sb(Ⅲ)废水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土 sb() 吸附量 羟基氧化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Ⅳ)-Sb(Ⅲ)-NH_3-NH_4Cl-H_2O体系热力学分析及其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建广 唐谟堂 +2 位作者 杨声海 唐超波 陈永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2-586,共5页
应用同时平衡原理和电中性原理对Sn(Ⅳ)-Sb(Ⅲ)-NH3-NH4Cl-H2O体系进行热力学分析,得到标准状态下该体系的[Sn4+]T和[Sb3+]T与pH值之间的关系曲线,以此为基础对该体系的沉淀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系pH值决定沉淀反应的可行性和... 应用同时平衡原理和电中性原理对Sn(Ⅳ)-Sb(Ⅲ)-NH3-NH4Cl-H2O体系进行热力学分析,得到标准状态下该体系的[Sn4+]T和[Sb3+]T与pH值之间的关系曲线,以此为基础对该体系的沉淀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系pH值决定沉淀反应的可行性和反应进行的方向;采用常规共沉淀方法制得的锑掺杂二氧化锡前驱体为Sn(OH)4和Sb4O5Cl22种沉淀的不均匀混合物;添加缓释剂进行均相沉淀、采用并流沉淀或在沉淀反应前使用适当的配位剂可获得锑掺杂均匀的二氧化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Ⅳ)-sb()-NH3-NH4Cl-H2O体系 锑掺杂二氧化锡 热力学分析 共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Ⅲ)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及氧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席建红 何孟常 +1 位作者 门彬 张素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6-99,共4页
研究了Sb(Ⅲ)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及氧化.研究结果表明Sb(Ⅲ)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反应为快速反应.吸附在高岭土表面的Sb(Ⅲ)易被氧化为Sb(V),一部分Sb(V)会从高岭土表面解吸进入溶液中.溶液的pH值对Sb(V)的解吸有显著的影响,且pH越高,Sb(V... 研究了Sb(Ⅲ)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及氧化.研究结果表明Sb(Ⅲ)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反应为快速反应.吸附在高岭土表面的Sb(Ⅲ)易被氧化为Sb(V),一部分Sb(V)会从高岭土表面解吸进入溶液中.溶液的pH值对Sb(V)的解吸有显著的影响,且pH越高,Sb(V)越容易从高岭土表面解吸.吸附前后高岭土样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分析表明,高岭土表面的≡Al—OH、≡Mg—OH及≡Si—OH基团参与了Sb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 sb(V) 高岭土 吸附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Ⅲ)和Sb(Ⅴ)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莹雪 胥思勤 李佳霜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9-147,共9页
以氢氧化铁、氢氧化铝、高岭土和蛭石4种材料为吸附剂,探究Sb(Ⅲ)和Sb(Ⅴ)的吸附效果,以类比土壤中主要矿物对Sb的吸附作用并进行对比。研究内容包括吸附动力学试验、等温吸附试验及不同背景溶液pH变化下的吸附解吸效应。结果表明:4种... 以氢氧化铁、氢氧化铝、高岭土和蛭石4种材料为吸附剂,探究Sb(Ⅲ)和Sb(Ⅴ)的吸附效果,以类比土壤中主要矿物对Sb的吸附作用并进行对比。研究内容包括吸附动力学试验、等温吸附试验及不同背景溶液pH变化下的吸附解吸效应。结果表明:4种吸附剂对Sb(Ⅲ)和Sb(Ⅴ)的吸附在振荡24 h后逐渐趋于平稳,蛭石和氢氧化铁对Sb(Ⅲ)的吸附量在6 h达到峰值后出现下降,如氢氧化铁在6 h时对Sb(Ⅲ)的吸附量为23.19μg/g,72 h后降为19.75μg/g,并测定出该悬浮液中Sb(Ⅴ)浓度上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两种价态Sb的等温吸附曲线进行拟合,两种模型拟合优度均在0.7以上。蛭石和氢氧化铁对Sb(Ⅲ)的吸附效果好于另两种吸附剂,而蛭石对Sb(Ⅴ)的吸附能力较弱;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对Sb(Ⅴ)的吸附效果较好,而氢氧化铝对Sb(Ⅲ)吸附效果不理想。随着pH的增加,Sb(Ⅲ)和Sb(Ⅴ)的吸附出现明显下降,并且解吸率增加,表现出pH对吸附的显著影响,如高岭土对Sb(Ⅲ)的吸附量由平衡液pH为4.82时的10.12μg/g增加到pH为2.12时的37.89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 sb(Ⅴ) 吸附 土壤矿物 铁/铝氢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直接测定土壤水溶态Sb(Ⅲ)和Sb(Ⅴ) 被引量:5
11
作者 于兆水 张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405-3408,共4页
在HCl介质中,Sb(Ⅲ)和Sb(Ⅴ)在氢化物发生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效率不同,通过测定经还原剂还原后和还原前Sb的荧光强度,求解联立方程计算出Sb(Ⅲ)和Sb(Ⅴ)的含量,据此建立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直接测定土壤水溶态Sb(Ⅲ)和Sb(Ⅴ)方法... 在HCl介质中,Sb(Ⅲ)和Sb(Ⅴ)在氢化物发生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效率不同,通过测定经还原剂还原后和还原前Sb的荧光强度,求解联立方程计算出Sb(Ⅲ)和Sb(Ⅴ)的含量,据此建立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直接测定土壤水溶态Sb(Ⅲ)和Sb(Ⅴ)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性强。考察了HCl浓度和KBH4浓度对Sb(Ⅲ)和Sb(Ⅴ)测定灵敏度的影响以及共存元素的干扰情况,并比较了两种还原剂对Sb(Ⅴ)的还原效果。方法检出限为Sb(Ⅲ)1.11ng.g-1,Sb(Ⅴ)1.57ng.g-1。加标回收试验表明方法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谱法 sb() sb(Ⅴ)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Ⅲ)和Sb(Ⅴ)在蒙脱土表面的吸附与解吸 被引量:2
12
作者 席建红 王鲲鹏 +1 位作者 李雪梅 李艳花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2-385,共4页
采取批实验方法研究不同pH值条件下,Sb(Ⅲ)和Sb(Ⅴ)在蒙脱土表面的吸附与解吸行为,以及离子强度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Sb(Ⅲ)和Sb(Ⅴ)在蒙脱土表面的吸附行为影响显著,pH值在3~10时,随介质pH值的升高,Sb(Ⅲ)和Sb(Ⅴ)的吸... 采取批实验方法研究不同pH值条件下,Sb(Ⅲ)和Sb(Ⅴ)在蒙脱土表面的吸附与解吸行为,以及离子强度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Sb(Ⅲ)和Sb(Ⅴ)在蒙脱土表面的吸附行为影响显著,pH值在3~10时,随介质pH值的升高,Sb(Ⅲ)和Sb(Ⅴ)的吸附均减弱;离子强度对吸附影响不显著,Sb(Ⅴ)的解吸量随吸附介质pH值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锑离子 五价锑离子 吸附 解吸 蒙脱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Ⅲ)在不同形态MnO2表面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季海冰 何孟常 +1 位作者 潘荷芳 黄苇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6-60,72,共6页
研究比较了Sb(Ⅲ)在δ态、α态和β态MnO2表面的吸附行为,深入探讨了pH、MnO2浓度、Sb(Ⅲ)初始浓度和离子强度对MnO2吸附Sb(Ⅲ)的影响。结果表明,δ态、α态MnO2对Sb(Ⅲ)的吸附等温线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β态MnO2对Sb(Ⅲ)的... 研究比较了Sb(Ⅲ)在δ态、α态和β态MnO2表面的吸附行为,深入探讨了pH、MnO2浓度、Sb(Ⅲ)初始浓度和离子强度对MnO2吸附Sb(Ⅲ)的影响。结果表明,δ态、α态MnO2对Sb(Ⅲ)的吸附等温线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β态MnO2对Sb(Ⅲ)的吸附等温线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Sb(Ⅲ)在δ态、α态MnO2表面的吸附速率较快,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曲线,而在β态MnO2表面的吸附速率较慢,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曲线;pH对3种形态MnO2的吸附活性影响很大,适当的MnO2浓度有利于对Sb(Ⅲ)的吸附,离子强度对MnO2的吸附活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MNO2 sb() 表面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AN-3螯合纤维富集分离微量Sb(Ⅲ)和Sb(Ⅴ)的ICP光谱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常希俊 罗兴寅 +2 位作者 詹光耀 苏致兴 孙国祥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5-39,共5页
本文建立了利用 PAN-3螯合纤维富集分离微量 Sb(Ⅱ)和 Sb(V)的 ICP-AES 分析法,研究了 PAN-3对 Sb(Ⅲ)和 Sb(Ⅴ)的定量富集酸度、洗脱酸度、富集介质用量和共存离子的干扰及消除.进行了低浓度 Sb(Ⅲ)和 Sb(Ⅴ)的富集、误差统计和样品分... 本文建立了利用 PAN-3螯合纤维富集分离微量 Sb(Ⅱ)和 Sb(V)的 ICP-AES 分析法,研究了 PAN-3对 Sb(Ⅲ)和 Sb(Ⅴ)的定量富集酸度、洗脱酸度、富集介质用量和共存离子的干扰及消除.进行了低浓度 Sb(Ⅲ)和 Sb(Ⅴ)的富集、误差统计和样品分析,获得了满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P-AES sb 螯合纤维 富集-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O-(Fe_(3)O_(4))_(x)复合吸附剂吸附去除Sb(Ⅲ)和Sb(Ⅴ)的差异及机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仁健 陈依琳 +3 位作者 张俊 任伯帜 周赛军 解付兵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30-1443,共14页
采用共沉淀法将Fe_(3)O_(4)掺杂在富含铈研磨抛光污泥(Hydrous cericoxide,HCO)中制备出一种新型HCO-(Fe_(3)O_(4))_(x)复合吸附剂,分别以Sb(Ⅲ)和Sb(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Ce和Fe的摩尔比、pH、投加量和时间对HCO-(Fe_(3)O_(4))_(x)吸... 采用共沉淀法将Fe_(3)O_(4)掺杂在富含铈研磨抛光污泥(Hydrous cericoxide,HCO)中制备出一种新型HCO-(Fe_(3)O_(4))_(x)复合吸附剂,分别以Sb(Ⅲ)和Sb(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Ce和Fe的摩尔比、pH、投加量和时间对HCO-(Fe_(3)O_(4))_(x)吸附除锑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n(Ce)/n(Fe)时的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n(Ce)/n(Fe)为1:0.67和1:1、pH为3和2、温度为35℃条件下,HCO-(Fe_(3)O_(4))_(x)对Sb(Ⅲ)和Sb(Ⅴ)的最大吸附量分别可以达到46.00 mg/g和58.34 mg/g,能有效去除水中的锑离子;HCO-(Fe_(3)O_(4))_(x)吸附Sb(Ⅲ)和Sb(Ⅴ)过程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EDS、XRD和XPS等表征结果显示:HCO与Fe_(3)O_(4)的复合制备提高了比表面积并形成了FeCe_(2)O_(4)、FeOOH、Fe_(3)O_(4)和Fe2O3等无定型铁氧化物,为吸附过程中Fe-O-Sb和Ce-O-Sb络合物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从而促进了Sb(Ⅲ)和Sb(Ⅴ)的吸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O-(Fe_(3)O_(4))_(x)吸附剂 sb() sb(Ⅴ)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b-As电极上Mn(Ⅱ)电解生成Mn(Ⅲ)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淑芹 闫雷 周定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41-344,共4页
以Pb-Sb-As合金为电极,进行电解Mn(Ⅱ)生成/Mn(Ⅲ)的研究.探讨了温度、电流密度、电解时间、阴阳极面积比等对电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下电流密度45~60 mA/cm2,电解时间为45~60 min,阴阳面积比为1∶1.5时,Mn(Ⅱ)电解生成/Mn(Ⅲ)... 以Pb-Sb-As合金为电极,进行电解Mn(Ⅱ)生成/Mn(Ⅲ)的研究.探讨了温度、电流密度、电解时间、阴阳极面积比等对电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下电流密度45~60 mA/cm2,电解时间为45~60 min,阴阳面积比为1∶1.5时,Mn(Ⅱ)电解生成/Mn(Ⅲ)的电流效率可达85%以上.为进一步利用Mn(Ⅲ)/Mn(Ⅱ)循环媒质间接电合成芳香醛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sb-As电极 温度 电流密度 电解时间 电解生成 M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铁锰泥从废水中吸附去除Sb(Ⅲ)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雅姝 张丽伟 +3 位作者 曹鹏宇 王薇 何欢 王东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6-232,共7页
研究了采用热处理后的铁锰泥从废水中吸附去除Sb(Ⅲ)。结果表明:废水pH对铁锰泥吸附去除Sb(Ⅲ)影响较大,酸性条件有利于吸附去除;在铁锰泥投加量0.3 g/L、废水pH=3.0、25℃条件下,Sb(Ⅲ)去除率可达9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 研究了采用热处理后的铁锰泥从废水中吸附去除Sb(Ⅲ)。结果表明:废水pH对铁锰泥吸附去除Sb(Ⅲ)影响较大,酸性条件有利于吸附去除;在铁锰泥投加量0.3 g/L、废水pH=3.0、25℃条件下,Sb(Ⅲ)去除率可达9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吸附过程;吸附反应吸热,可自发进行。SEM和BET分析结果表明:铁锰泥有丰富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为198.3627 m2/g。结合FT-IR分析、动力学和热力学推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泥 热处理 锑() 去除 化学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对Sb(Ⅲ)的吸附再生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飞 李勇超 +2 位作者 郑师梅 吴继鑫 任伯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19,共6页
将铁盐与铜盐在碱性条件下共沉淀后,经低温干燥制备了铁铜双金属氧化物。考察投加量、初始浓度、共存阴离子对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吸附Sb(Ⅲ)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特征和热力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在24 h后达... 将铁盐与铜盐在碱性条件下共沉淀后,经低温干燥制备了铁铜双金属氧化物。考察投加量、初始浓度、共存阴离子对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吸附Sb(Ⅲ)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特征和热力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在24 h后达到平衡,在p H为5.0,温度为25℃,0.03 g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对40 mg/L Sb(Ⅲ)的去除率为81.30%,去除能力达到108.41 mg/g。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ΔG<0,为自发反应。机理分析表明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去除溶液中Sb(Ⅲ)主要以物理吸附为主,吸附剂经过4次吸附、解析再生后,对Sb(Ⅲ)去除效果不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铜双金属氧化物 sb() 吸附 再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果壳遗态Fe2O3/Fe3O4/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Sb(Ⅲ)的去除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桂凤 莫超 +3 位作者 朱宗强 朱义年 高莹莹 张立浩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192,共11页
以白果壳为植物模板、稀氨水为浸煮剂、硝酸铁为前驱体溶液,制备了一种多孔白果壳遗态结构Fe/C复合材料(Fe/C-G),通过XRD、SEM、FT-IR、XPS和BET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溶液pH、温度、时间、初始浓度、粒径等对去除Sb(Ⅲ)效果的影响,... 以白果壳为植物模板、稀氨水为浸煮剂、硝酸铁为前驱体溶液,制备了一种多孔白果壳遗态结构Fe/C复合材料(Fe/C-G),通过XRD、SEM、FT-IR、XPS和BET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溶液pH、温度、时间、初始浓度、粒径等对去除Sb(Ⅲ)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吸附机制。结果表明:Fe/C-G由α-Fe2O3、Fe3O4和C组成,同时很好地保留了白果壳的多孔结构,其比表面积和平均介孔孔径分别为46.42 m2/g和40.2 nm;升高温度和减小吸附剂粒径有利于吸附。Fe/C-G对Sb(Ⅲ)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初始Sb(Ⅲ)浓度为5、10和50 mg/L时,其吸附量分别达1.23、2.41和9.23 mg/g;用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属于快速的单分子层吸附,主要发生配位交换和表面络合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果壳 改性 遗态结构 氧化铁 三价锑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对Sb(Ⅲ)的吸附行为及机理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佳霜 冒国龙 +1 位作者 赵松炎 胥思勤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6-551,共6页
采用氯化铝和高锰酸钾对生物炭进行改性,研究生物炭表面Sb(Ⅲ)的吸附规律及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固液比为2.5 g/L、pH为4、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240 min、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BC、Al-BC和KMnO_4-BC对Sb(Ⅲ)的平... 采用氯化铝和高锰酸钾对生物炭进行改性,研究生物炭表面Sb(Ⅲ)的吸附规律及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固液比为2.5 g/L、pH为4、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240 min、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BC、Al-BC和KMnO_4-BC对Sb(Ⅲ)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13,2.12,2.98 mg/g。KMnO_4-BC和Al-BC的吸附机理不同,KMnO_4-BC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吸附动力学过程遵循拟二级动力学方程;Freundlich模型和拟一级动力学方程更适合描述Al-BC对Sb(Ⅲ)的吸附。3种生物炭的吸附过程都以物理吸附为主,同时有化学吸附的参与。BET比表面积与FTIR分析结果表明,Al-BC吸附量大主要得益于比表面积及孔体积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 氯化铝 高锰酸钾 改性 生物炭 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