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缙云山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天然居群结实特征的变异性研究
1
作者 乔元宝 何平 +1 位作者 石章田 张敏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1-346,共6页
对缙云山草珊瑚8个天然居群结实特征的20项表型性状的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表型性状在居群内与居群间都存在很大的变异性,其中种实产量、果序数和果序分枝的变异程度较高,而果实和种子的特征指数变异程度较低,同类性状果实的变... 对缙云山草珊瑚8个天然居群结实特征的20项表型性状的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表型性状在居群内与居群间都存在很大的变异性,其中种实产量、果序数和果序分枝的变异程度较高,而果实和种子的特征指数变异程度较低,同类性状果实的变异程度要大于种子;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四分枝果序百分比(1.477),最小的是种子长宽比(0.041);变异程度最大的居群是居群6(0.564),最小的是居群4(0.292);各居群间除果序分枝总数差异不显著、果序数和二分枝果序百分比差异显著外,其它17项表型指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缙云山草珊瑚各居群间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分化;居群内和居群间变异分别占总变异的60.7%和39.3%,说明居群内变异是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但居群间变异也不容忽视;欧氏距离聚类将所有居群划归为两大类群,主要与居群的群落类型与干扰程度有关;表型性状的Pearson相关性聚类显示草珊瑚同类性状在表型分化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 天然居群 果实 种子 表型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珊瑚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
作者 丘卓秋 蒋妮 +3 位作者 詹鑫婕 宋利沙 李林轩 黄琦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9-93,244,共6页
探明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挥发油对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圆斑病病原菌(Didymella glomerata)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理。通过测定菌落直径及菌丝体质量,研究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通... 探明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挥发油对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圆斑病病原菌(Didymella glomerata)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理。通过测定菌落直径及菌丝体质量,研究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还原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初步探讨挥发油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草珊瑚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具有显著抑菌活性,EC_(50)为271.00 mg/L;挥发油质量浓度2 000 mg/L、作用72 h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菌落扩展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95.00%;处理的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挥发油质量浓度2 000 mg/L、处理72 h的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54倍和4.74倍;MDA含量在处理96 h达到最大值,是对照的3.11倍;处理还原糖含量变化不大,对照还原糖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比处理72 h降低了52.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 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 挥发油 圆斑病病原菌(Didymella glomerata)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节风总黄酮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促进巨核细胞分化的作用及机制
3
作者 刘慧珍 卢晓南 +4 位作者 柳歌 蔡关庆 李平安 曾英坚 尚广彬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618-1626,共9页
目的 探索肿节风总黄酮(TFFSG)影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状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其外泌体(BMSCs-Exos)促进巨核细胞分化成熟的效应及机制。方法 SD大鼠BMSCs为研究对象,分为空白对照组、ITP-BMSCs模型组、肿节风总黄酮低(1.95... 目的 探索肿节风总黄酮(TFFSG)影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状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其外泌体(BMSCs-Exos)促进巨核细胞分化成熟的效应及机制。方法 SD大鼠BMSCs为研究对象,分为空白对照组、ITP-BMSCs模型组、肿节风总黄酮低(1.95μg/mL)、中(3.90μg/mL)、高(7.80μg/mL)剂量干预组。分别检测各组BMSCs细胞凋亡率及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和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情况。提取空白对照组外泌体(NC-BMSCs-Exos)、ITPBMSCs模型组外泌体(APS-BMSCs-Exos),肿节风总黄酮中剂量组的外泌体(TFFSG-BMSCs-Exos),各组外泌体5μg/mL与巨核系Dami细胞共培养96 h,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巨核系分化标志分子(CD41a、CD42b、CD61)表达和多倍体细胞(≥4 N)比例,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MEK1/2、MEK1/2和p-ERK1/2、ERK1/2的表达。结果 与ITP-BMSCs模型组相比,肿节风总黄酮低、中、高3个剂量组BMSCs凋亡率均显著下降(P <0.01),肿节风总黄酮的中、高剂量组BAX和Caspase-3的表达显著下调,而Bcl-2的表达则显著上调(P <0.05,P <0.01)。与ITP-BMSCs-Exos组比较,TFFSG-BMSCs-Exos组的Dami细胞巨核系分化标志分子CD41a^(+)、CD42b^(+)、CD61^(+)和多倍体细胞(≥4 N)比例显著增加(P <0.05),p-MEK1/2/MEK1/2和p-ERK1/2/ERK1/2表达明显上调(P <0.05)。结论 肿节风总黄酮能抑制体外ITP状态BMSCs凋亡,同时可以通过BMSCs-Exos上调MEK1/2/ERK1/2信号通路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和多倍体化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肿节风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林下草珊瑚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林熙 于耀泓 +5 位作者 盘李进 李晓垠 莫彦逊 邱权 苏艳 何茜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
为探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林下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高、中、低3个种植密度水平(分别为25.00、11.11、6.25 m^(-2)),不施肥及低和高3个施肥量水平(分别为每株0、5和10 g),通... 为探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林下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高、中、低3个种植密度水平(分别为25.00、11.11、6.25 m^(-2)),不施肥及低和高3个施肥量水平(分别为每株0、5和10 g),通过测定草珊瑚的生长指标和主要药用成分含量及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筛选最优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组合并明晰影响草珊瑚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在不施肥和低施肥量下,单株干质量随种植密度降低而增加;在中种植密度-高施肥量下,单株干质量最高。低种植密度下的折合产量显著(P<0.05)低于中和高种植密度;在高种植密度-高施肥量下,折合产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最高;叶长、叶宽、叶周长和叶面积整体在中和低种植密度下较高。整体上看,总黄酮、迷迭香酸和异嗪皮啶单株产量在中种植密度-高施肥量下较高。土壤有机碳、全磷、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均在低种植密度-高施肥量下最高,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在低种植密度-低施肥量下最高。主成分分析得出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4.38%,综合评价得出高种植密度-高施肥量和高种植密度-低施肥量为较优组合。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种植密度是直接影响草珊瑚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子。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考虑,生产上种植草珊瑚宜采用种植密度25.00 m^(-2)配施每株5 g复合肥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 种植密度 施肥量 产量 主要药用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下草珊瑚种植关键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奕坤 陈铭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7期87-90,共4页
为保护草珊瑚资源,提高杉木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在杉木林分间伐后仿野生种植草珊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杉木林下草珊瑚种植关键技术体系,包括适生条件、种苗培育、林地准备、林下栽植、栽后管理和采收等环节。适生条件方面,草... 为保护草珊瑚资源,提高杉木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在杉木林分间伐后仿野生种植草珊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杉木林下草珊瑚种植关键技术体系,包括适生条件、种苗培育、林地准备、林下栽植、栽后管理和采收等环节。适生条件方面,草珊瑚喜温暖湿润环境、忌强光直射,喜林内漫射光。种苗培育方面,生产上多用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进行种苗培育,种子繁殖过程包括种子采集与处理、苗床准备、播种和苗圃管理;扦插繁殖包括扦插前准备、扦插和扦插后管理等环节。林地准备和林下栽植方面,草珊瑚林下套种宜选择土壤肥沃,微酸性或中性,靠近水源的林地,郁闭度以0.5~0.6为宜;在春季2—4月,选择阴天或雨后土壤湿润时种植。栽后管理方面,包括补植、松土除草、追肥和合理控光等田间管理环节,通过加强管理、施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防治病害,采取人工捕捉或利用灯光诱捕虫害。采收环节,该植物选择在晴天露水干后采收,采收后及时洗净晒干或烘干,置于通风干燥处储藏。该种植技术为相关地区林下种植草珊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 杉木 林下经济 农林复合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下种植多花黄精和草珊瑚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
作者 甘澍 司澳 +2 位作者 杨修贤 刘梦丹 刘奉勇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11-118,共8页
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罗过铺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中进行多花黄精和草珊瑚林下种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多花黄精、草珊瑚种植区及杉木纯林对照区,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含水率、pH值、有机碳(SOC)、全氮(TN)、铵态... 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罗过铺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中进行多花黄精和草珊瑚林下种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多花黄精、草珊瑚种植区及杉木纯林对照区,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含水率、pH值、有机碳(SOC)、全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全磷(TP)、速效磷(AP)、全钾(TK)和速效钾(AK)含量。结果表明:杉木林下种植多花黄精和草珊瑚显著提高了SOC和TN含量,增幅分别为29.94%、22.63%和51.16%、36.7%,且林下种植多花黄精对SOC和TN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杉木林下种植多花黄精和草珊瑚均显著提高了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增幅分别为38.87%、51.25%和29.50%、16.14%;杉木林下种植多花黄精和草珊瑚还提高了土壤TK和AK含量,增幅分别为7.56%、9.45%和36.12%、21.50%。但杉木林下种植多花黄精和草珊瑚有降低土壤含水率、TP和AP含量的趋势。综上所述,杉木林下种植多花黄精和草珊瑚总体上提高了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多花黄精 草珊瑚 林下种植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珊瑚内生真菌SgG4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物质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韦坚芬 邓志勇 +5 位作者 邓业成 骆海玉 蒙思妤 徐紫薇 施瑶 梁文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2,共8页
对草珊瑚内生真菌卷曲木霉Trichoderma spirale SgG4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物质进行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SgG4发酵产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并结合活性追踪对发酵产物的活性萃取物进行活性物质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 对草珊瑚内生真菌卷曲木霉Trichoderma spirale SgG4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物质进行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SgG4发酵产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并结合活性追踪对发酵产物的活性萃取物进行活性物质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谱和质谱技术对活性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抗菌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该萃取物对13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活性,EC 50值为0.0002~2.4757 g/L,其中对甘蔗凤梨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好。从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出1个抑菌活性化合物,鉴定为木霉酸(trichoderma acid)。木霉酸在0.1 g/L时,对13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茶轮斑病菌、烟草黑胫病菌、甘蔗凤梨病菌和白绢病菌的抑菌率为100%,对其余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率为21.43%~85.71%。可见,木霉酸的抑菌活性较好且抗菌谱广,在微生物源杀菌剂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 内生真菌 卷曲木霉 抗菌活性 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土壤酚酸物质对草珊瑚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桐 陆艳武 +3 位作者 徐圆圆 钟连香 韦庆林 杨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61,共13页
【目的】探究杉木人工林土壤中含量较高的4种酚酸物质对草珊瑚生长和品质的化感效应,为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利用其化感效应指导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3个月生草珊瑚为试验材料,分别施加20,40,60,80 mg/L的对羟基... 【目的】探究杉木人工林土壤中含量较高的4种酚酸物质对草珊瑚生长和品质的化感效应,为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利用其化感效应指导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3个月生草珊瑚为试验材料,分别施加20,40,60,80 mg/L的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香草酸和没食子酸处理液,以清水处理为对照,探究其对草珊瑚幼苗生长(苗高增量、地径增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光合生理(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药用成分(异嗪皮啶、绿原酸、迷迭香酸、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利用平均敏感指数、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与对照相比,20~60 mg/L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和没食子酸总体上对草珊瑚的苗高增量、地径增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异嗪皮啶、绿原酸、迷迭香酸和总黄酮单株含量表现出促进作用,而香草酸则仅在质量浓度为20~40 mg/L时表现出促进作用。②与对照相比,4种酚酸在质量浓度为20~40 mg/L时对草珊瑚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20~60 mg/L时对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提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质量浓度为80 mg/L时对胞间CO_(2)浓度表现为促进作用。③综合分析可知,酚酸处理下草珊瑚的光合生理指标与生长指标、药用成分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在一定阈值内酚酸物质可通过增强草珊瑚植株的光合作用,进而促进草珊瑚生长及其体内药用成分的累积。【结论】4种杉木土壤酚酸物质对草珊瑚生长和品质整体呈现出低中质量浓度(20~60 mg/L)促进、高质量浓度(80 mg/L)抑制的化感效应,且20 mg/L阿魏酸、60 mg/L对羟基苯甲酸、40 mg/L的香草酸和没食子酸在促进草珊瑚生长和品质提升方面表现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酚酸物质 草珊瑚 药用成分 林药复合经营模式 化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珊瑚中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内源激素调控机制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吴迪 游小凤 +3 位作者 郑亦铮 林楠 张燕燕 魏艺聪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3-214,共12页
【目的】为了探究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不同器官中内源激素对类胡萝卜素差异积累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通过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草珊瑚中内源激素和类胡萝卜素代谢物在不同器官间的差异分布情况,结合转录组学技术挖掘... 【目的】为了探究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不同器官中内源激素对类胡萝卜素差异积累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通过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草珊瑚中内源激素和类胡萝卜素代谢物在不同器官间的差异分布情况,结合转录组学技术挖掘草珊瑚类胡萝卜素相关差异酶基因,进一步预测参与调控差异酶基因的转录因子及其激素相关顺式响应元件,从而分析内源激素对类胡萝卜素差异积累的可能调控作用。【结果】吲哚-3-羧酸(indole-3-carboxylic acid)、反式茉莉酸[(-)-jasmonic acid]、二氢茉莉酮酸甲酯(ethyl dihydrojasmonate)、油菜素甾酮(castasterone)、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等7种内源激素在叶中的含量更高,与角黄素(canthaxanthin)、海胆酮(echinenone)、新黄质(neoxanthin)和念珠藻黄素(nostoxanthin)等8种差异代谢物等富集部位一致;而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赤霉素4,5-甲氧基水杨酸(gibberellin 4,5-methoxysalicylic acid)、二氢茉莉酸(dihydrojasmonic acid)和5,6-二羟基吲哚(5,6-dihydroxyindole)在根中的含量更高,与脱落酸醛(abscisic aldehyde)、4,4'-二聚戊烯(4,4'-aiapolycopenedial)、花药黄质(antheraxanthin)这3种差异代谢物富集部位一致;关键转录因子MYB106、SPL1、NAC015、ERF064、WRKY44、BHLH116可通过响应AUX、SA、GA、ABA、Me_JA等植物激素的刺激,参与调控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的DXS、VDE、ABA2、AOG、ZEP、CYP97C1、DWARF27、CRTISO、LCYB、PSY这10种代谢酶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结果表明,随机选取的8个差异基因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筛选出草珊瑚叶和根与类胡萝卜素相关的15 种差异内源激素与 11 种差异代谢物,预测了6种转录因子参与调控10 种代谢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 类胡萝卜素 转录组 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珊瑚地上部分倍半萜苷类成分研究
10
作者 李倩倩 王楠 罗俊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9-644,共6页
为探究金粟兰科草珊瑚属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Thunb.) Nakai]中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从新鲜的草珊瑚地上部分的水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包括2个榄香烷倍... 为探究金粟兰科草珊瑚属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Thunb.) Nakai]中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从新鲜的草珊瑚地上部分的水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包括2个榄香烷倍半萜糖苷类化合物,6个紫罗兰酮类倍半萜糖苷以及2个酚酸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数据,以上化合物被鉴定为sarcaglabosideC(1)、 sarcaglabosideD(2)、 byzantionosideB(3)、 laurosideE(4)、(4Z)-4-[(3S)-3-(β-Dglucopyranosyloxy)butylidene]-3,5,5-trimethyl-2-cyclohexen-1-one(5)、 dihydrovomifoliol-O-β-D-glucopyranoside(6)、(+)-abscisyl-β-D-glucopyranoside (7)、9ξ-O-β-D-glucopyranosyloxy-5-megastigmen-4-one (8)、rosmarinic acid methyl ester (9)、methyl isorinate (10)。其中,化合物3~5,8~9首次从草珊瑚中分离得到。这些化合物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草珊瑚植物中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并为后续药理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粟兰科 草珊瑚 糖苷类 酚酸类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溪县肿节风不同部位药效成分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
11
作者 赖志成 《福建农业科技》 2024年第12期48-52,共5页
为优化肿节风的栽培技术、探索新的药用部位以替代传统全株入药方式,选取福建省明溪县不同乡镇野生和种植的肿节风,通过对其药效成分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各部位药效成分含量差异,并进一步探讨药效成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为优化肿节风的栽培技术、探索新的药用部位以替代传统全株入药方式,选取福建省明溪县不同乡镇野生和种植的肿节风,通过对其药效成分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各部位药效成分含量差异,并进一步探讨药效成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明溪县不同乡镇肿节风全株药材的异嗪皮啶、迷迭香酸含量远超2020年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标准限值,其中迷迭香酸含量更是达到药典标准限值的10倍之多。在不同乡镇中,枫溪乡(野生)肿节风的异嗪皮啶含量最高,为0.110%,枫溪乡(种植)肿节风的迷迭香酸含量最高,为0.253%,两者均显著高于其他乡镇的样品。肿节风的异嗪皮啶主要集中于根部,其含量顺序为根>茎>叶;迷迭香酸主要集中于茎部,其含量顺序为茎>根>叶。肿节风药效成分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异嗪皮啶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迷迭香酸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研究结果对于指导肿节风的种植和栽培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调节土壤有机质和钾含量等理化性质,来提高肿节风的药效成分含量,并筛选出明溪县适宜肿节风生长的理想乡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节风 迷迭香酸 异嗪皮啶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林套种草珊瑚后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变化
12
作者 徐向阳 陈则栋 +3 位作者 张小平 高贵宾 黄志远 吴志庄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2期42-49,共8页
【目的】研究毛竹林下套种草珊瑚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以期明确复合经营对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扰动程度,为制定可持续性、高综合效益的毛竹林经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毛竹林下套种草珊瑚的表层土(0~20 ... 【目的】研究毛竹林下套种草珊瑚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以期明确复合经营对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扰动程度,为制定可持续性、高综合效益的毛竹林经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毛竹林下套种草珊瑚的表层土(0~20 cm)为研究对象(SG),以毗邻的毛竹纯林为对照(CK),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铁铝结合态有机碳(Fe(Al)-SOC)和钙结合态有机碳(Ca-SOC)含量,并量化了碳库管理指数。【结果】与毛竹纯林相比,套种草珊瑚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了51.3%,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EOC、MBC、DOC)的含量及其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显著上升,土壤稳定态有机碳组分(Fe(Al)-SOC、Ca-SOC)的含量显著提升,但其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显著下降。此外,与毛竹纯林相比,套种草珊瑚土壤碳库活度(L)与碳库管理指数(CPMI)显著增加,氧化稳定系数(Kos)显著下降。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容重(BD)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关键环境因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容重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呈显著负相关,速效氮(AN)、速效磷(AP)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毛竹林下套种草珊瑚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提高了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相对含量,降低了稳定态有机碳组分的相对含量,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利于土壤碳库的更新与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林下套种 毛竹林 草珊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套种模式下草珊瑚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3
作者 徐雪蕾 卢妮妮 +2 位作者 王新杰 王廷蓉 张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1-64,共4页
以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套种草珊瑚杉木林和不套种草珊瑚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位套种与不套种草珊瑚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及草珊瑚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良作用,套种草珊瑚后土壤含... 以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套种草珊瑚杉木林和不套种草珊瑚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位套种与不套种草珊瑚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及草珊瑚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良作用,套种草珊瑚后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孔隙度分别提高了76.32%和62.41%,土壤密度降低了11.1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27.19%、14.78%、8.91%、23.11%、29.45%、11.33%,全钾质量分数降低了2.69%。2下坡位土壤含水率、密度和孔隙度分别比上坡位增加了17.41%、1.87%、4.29%;下坡位有机质、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比上坡位增加了4.74%、4.43%、9.07%、6.80%,全氮、全钾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分别比上坡位降低了8.07%、0.17%、31.28%。3下坡位草珊瑚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大于上坡位,分别增加了27.48%、53.16%、35.39%。4土壤密度、碱解氮和速效钾质量分数与草珊瑚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全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与草珊瑚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草珊瑚 套种 土壤理化性质 生物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珊瑚的无菌播种和丛生芽诱导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淑颖 杨帆 +1 位作者 姜叶琴 张海洋 《种子》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2-36,共5页
以去除果肉的草珊瑚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无菌播种方式培育出种子苗,并以此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来源,诱导出丛生芽,为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种子的最佳消毒方法为先用75%酒精消毒30s,无菌水冲洗3~4次,再用0.1%升汞消毒3m... 以去除果肉的草珊瑚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无菌播种方式培育出种子苗,并以此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来源,诱导出丛生芽,为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种子的最佳消毒方法为先用75%酒精消毒30s,无菌水冲洗3~4次,再用0.1%升汞消毒3min,无菌水冲洗3~4次;最佳播种培养基为1/4MS+NAA 0.05mg/L,温度25℃,每天光照12h,种子发芽率可达68.89%;切取种子苗的顶芽接种于MS+6-BA 4.0mg/L培养基上可诱导出丛生芽,且丛生芽易于增殖和生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 无菌播种 丛生芽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逆境胁迫条件对草珊瑚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苏虎 周春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7995-7996,共2页
[目的]研究高温、盐、紫外等逆境胁迫及SNP处理对草珊瑚愈伤组织总黄酮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的胁迫条件处理愈伤组织,定期取样监测总黄酮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30℃下总黄酮含量峰值为45.6μg/ml;501、00 mmol/L盐胁迫下总黄酮... [目的]研究高温、盐、紫外等逆境胁迫及SNP处理对草珊瑚愈伤组织总黄酮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的胁迫条件处理愈伤组织,定期取样监测总黄酮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30℃下总黄酮含量峰值为45.6μg/ml;501、00 mmol/L盐胁迫下总黄酮含量峰值分别为62.1和50.4μg/ml;紫外胁迫处理后,总黄酮含量为40.2μg/ml,是对照组的3.94倍;15、mmol/L SNP处理后总黄酮含量分别达55.1和78.2μg/ml。[结论]在一定胁迫程度下,高温、盐、紫外等逆境及SNP处理均能显著提高草珊瑚愈伤组织总黄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境胁迫 草珊瑚 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珊瑚水溶性粗多糖提取及抗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5
16
作者 邵佳 郁建平 胡美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83-286,共4页
研究了草珊瑚水溶性粗多糖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性能。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提取温度、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水杨酸法考察草珊瑚粗多糖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粗多糖提取的... 研究了草珊瑚水溶性粗多糖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性能。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提取温度、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水杨酸法考察草珊瑚粗多糖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粗多糖提取的重要因素。优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5℃、提取时间4h、料液比1:20、提取三次。抗氧化实验表明草珊瑚粗多糖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 多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缙云山草珊瑚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志勇 何平 +4 位作者 冀花存 罗涛 龚传秀 张益锋 张春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6-90,共5页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将缙云山草珊瑚生存群落分为7个群丛,并论述了各类型的特征.采用样方法统计分析其多样性,应用丰富度指数(R1)、Shanna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1)研究7个群丛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群丛植物物种多...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将缙云山草珊瑚生存群落分为7个群丛,并论述了各类型的特征.采用样方法统计分析其多样性,应用丰富度指数(R1)、Shanna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1)研究7个群丛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群丛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大小受立地生境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群丛间植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表明7个群丛对缙云山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相似的适应性;2)依据草珊瑚生存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大小对7个群丛进行排序后发现立地条件好,人为干扰小的群丛其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3)用H′指数、λ指数和E1指数描述群丛性质时存在较好的一致性,λ指数和H′指数可较好地测度优势种在群丛中作用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 群落 多样性指数 缙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节风炭疽病病原学研究及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蒋妮 唐美琼 +3 位作者 蓝祖栽 黄永才 林杨 白隆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88,共6页
为明确肿节风炭疽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病害发生后对药材质量的影响,采用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致病性,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鉴定;参照2010年《中国药典》HPLC方法测定肿节风主要活性成分异嗪皮啶的含量。... 为明确肿节风炭疽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病害发生后对药材质量的影响,采用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致病性,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鉴定;参照2010年《中国药典》HPLC方法测定肿节风主要活性成分异嗪皮啶的含量。结果表明:肿节风炭疽病的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dematium,肿节风为其新记录寄主。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生孢子的适宜温度为24~28℃,pH值为5~9;肿节风炭疽病病情指数达到50~60时植株鲜重显著降低,当病情指数达到60~70时异嗪皮啶含量开始显著下降;表明肿节风炭疽病发生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药材质量下降,田间病害病情指数大于60时,药材不适宜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节风 炭疽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药材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草珊瑚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3
19
作者 唐美琼 姚绍嫦 +2 位作者 李林轩 蓝祖栽 凌征柱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3879-3881,共3页
从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的幼嫩叶片中提取基因组DNA,建立草珊瑚AFLP反应体系,对AFLP反应体系中模板DNA的浓度、基因组DNA的双酶切时间、预扩增产物的稀释倍数和引物组合的筛选等关键因素进行摸索。优化的草珊瑚AFLP反应体系为模板DN... 从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的幼嫩叶片中提取基因组DNA,建立草珊瑚AFLP反应体系,对AFLP反应体系中模板DNA的浓度、基因组DNA的双酶切时间、预扩增产物的稀释倍数和引物组合的筛选等关键因素进行摸索。优化的草珊瑚AFLP反应体系为模板DNA的用量20 ng/μL、酶切反应时间4 h、预扩增产物稀释15倍,初步筛选出8对较为适合草珊瑚AFLP分析的引物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AFLP反应体系 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郑学芳 刘海洋 钟惠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21-1224,1284,共5页
采用硅胶、SephadexLH-20、MCI等方法从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全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鉴定为Chlorajapolide C(1),Shizukanolide H(2),Chloranthalactone E(3),Istanbulin B(4),Istanbulin A... 采用硅胶、SephadexLH-20、MCI等方法从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全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鉴定为Chlorajapolide C(1),Shizukanolide H(2),Chloranthalactone E(3),Istanbulin B(4),Istanbulin A(5),4-Hydroxy-4,7-dimethyl-1-tetralone(6),4α,7α-Epoxyguaiane-10α,11-diol(7),(+)-Hydroxydihydroneocurueol(8),3β-Hydroxystigmast-5-en-7-one(9),3β-Hydroxystigmast-5,22-dien-7-one(10)。其中6∽10这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得到,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 化学成分 倍半萜 三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