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期习得的语言范畴使成人大脑右半球颜色范畴知觉转为左半球颜色范畴知觉 被引量:9
1
作者 钟伟芳 李悠 +2 位作者 徐贵平 秦凯鑫 莫雷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0-458,共9页
本研究探讨了色词与颜色重组训练能否让被试习得与真实情境相似的色词与颜色范畴联结,并引起相应的偏侧化颜色范畴知觉,从而进一步揭示语言编码对颜色范畴知觉的影响。采用六种蓝色作为材料。B1与B2为先前研究的两种蓝色。B11和B12,B21... 本研究探讨了色词与颜色重组训练能否让被试习得与真实情境相似的色词与颜色范畴联结,并引起相应的偏侧化颜色范畴知觉,从而进一步揭示语言编码对颜色范畴知觉的影响。采用六种蓝色作为材料。B1与B2为先前研究的两种蓝色。B11和B12,B21和B22分别为使B1,B2变浅和变深所得,四者是连续的蓝色。训练被试分别用"duān"和"kěn"命名B1和B2。由于被试可能习得色词与颜色范畴的联结,因此B12与B21为可能变范畴间颜色,B11和B12,B21和B22为可能变范畴内颜色。训练前后分别让被试完成一个视觉搜索测验。结果发现:前测中可能变范畴间颜色的辨别优于可能变范畴内颜色,且在左视野呈现时更显著;后测中可能变范畴间颜色的辨别同样优于可能变范畴内颜色,但在右视野呈现时更显著。这提示:(1)人们在知觉同一语言范畴的不同颜色时可能会区分深浅范畴,并因此引发右半球颜色范畴知觉;(2)短期习得的语言范畴能引起偏左半球颜色范畴知觉,且使右半球颜色范畴知觉转为左半球颜色范畴知觉;(3)被试在训练中习得了色词与颜色范畴的联结;(4)范畴学习可以在仅学习一个样例的条件下自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夫假设 语言范畴 范畴学习 颜色范畴知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色范畴知觉效应发生在大脑两半球:来自纳西族和汉族的证据 被引量:5
2
作者 谢书书 张积家 朱君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29-1243,共15页
采用色环搜索单任务和双任务范式,考察语言中区分蓝、绿的汉族和语言中蓝、绿混用的纳西族对蓝色和绿色的辨别是否存在颜色范畴知觉效应(Categorical perception,以下简称为CP效应)。结果发现:(1)纳西族对蓝色和绿色的区分比汉族困难,... 采用色环搜索单任务和双任务范式,考察语言中区分蓝、绿的汉族和语言中蓝、绿混用的纳西族对蓝色和绿色的辨别是否存在颜色范畴知觉效应(Categorical perception,以下简称为CP效应)。结果发现:(1)纳西族对蓝色和绿色的区分比汉族困难,体现了语言的作用;(2)语言中蓝、绿混用的纳西族与语言中区分蓝、绿的汉族都出现显著的蓝绿CP效应;(3)两个民族被试的左视野的CP效应受到图形记忆次任务的显著干扰,说明左视野的CP效应与右脑激活有关。整个研究表明,颜色CP效应既存在普遍的知觉机制,也存在语言驱动机制,语言的作用存在直接效应。研究结果支持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相互作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范畴知觉效应 双侧化 whorf假设 纳西族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思维·认知——再论沃尔夫假说 被引量:29
3
作者 施光 辛斌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影响甚至决定思维,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而“认知”假说则认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但它们并非同源,而是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认识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影响甚至决定思维,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而“认知”假说则认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但它们并非同源,而是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认识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存在无需语言外壳的思维。本文在对比上述两种语言思维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夫假说 语言 思维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色类别知觉效应的机制:语言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谢书书 张积家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84-1393,共10页
颜色类别知觉效应(Category Perception, CP 效应)表明,在颜色之间物理差异距离相等的前提下,个体区分不同类别的颜色比区分同一类别的颜色更快、更准确。这一效应产生的机制成为普遍进化理论和Sapir-Whorf 假设之间争论的重要证据。支... 颜色类别知觉效应(Category Perception, CP 效应)表明,在颜色之间物理差异距离相等的前提下,个体区分不同类别的颜色比区分同一类别的颜色更快、更准确。这一效应产生的机制成为普遍进化理论和Sapir-Whorf 假设之间争论的重要证据。支持CP 效应由语言驱动的学者提出了CP 效应单侧化、受语言即时任务影响、跨语言研究和神经生理机制等证据,以表明语言在CP 效应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支持CP 效应具有普遍性的学者以CP 效应双侧化、婴儿的CP 效应、跨语言的反证等证据提出了质疑。近年来,出现了第三种观点,认为在颜色CP 效应中语言驱动机制和普遍机制并存,这种理论是普遍进化理论和Whorf 假设的折衷观点。从支持CP 效应由语言驱动的证据、支持CP 效应独立于语言的证据以及支持两种机制并存的观点等三个方面入手,可分析颜色CP 效应的产生机制及语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未来研究可从概念系统渗入知觉系统的角度进行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知觉类别效应 语言驱动机制 whorf假设 普遍进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桂英 冯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5-178,共4页
以往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反对者大多是就假说的内在论证过程及方法的不足进行批评,本文拟从一个外在角度对假说加以驳斥。通过对英汉"时空"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揭示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概念隐喻化方面表现出巨大的相似性,表... 以往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反对者大多是就假说的内在论证过程及方法的不足进行批评,本文拟从一个外在角度对假说加以驳斥。通过对英汉"时空"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揭示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概念隐喻化方面表现出巨大的相似性,表明在抽象概念隐喻化的背后存在某种共性的东西使人们具有相似的抽象思维,即体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根据体验哲学的观点可以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或决定不同的隐喻化思维,而是思维影响或决定语言。因此,体验哲学理论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否定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概念隐喻 体验哲学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温“语言相对论” 被引量:17
6
作者 蔡永良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73-76,共4页
“语言相对论”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 ,即不同文化的语言具有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 ,人类的思维行为与这些差异有关 ,程度不同地受其影响和制约。该理论最杰出代表是 2 0世纪上半叶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语言相对论”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 ,即不同文化的语言具有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 ,人类的思维行为与这些差异有关 ,程度不同地受其影响和制约。该理论最杰出代表是 2 0世纪上半叶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由于该“假设”局限于语法结构的差异 ,所以曾一度遭受到批判和冷遇。然而 ,随着语言使用研究的深入 ,它的理论基础及其活力得到加强 ,理论意义也得以进一步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相对论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语言普遍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述评 被引量:6
7
作者 刘燕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9-92,共4页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涉及语言和思维的发生学顺序,两者的本性对比,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在两者的关系方面,有的学者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有的认为思维决定语言。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中,语言对于思维过程的功与过是不能被忽略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语言 思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语与外语思维 被引量:3
8
作者 倪传斌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36,112,共11页
本文基于外语思维研究近两百年历程的回顾,探讨了其定义、特性和四大对立关系,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外语思维可定义为“基于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间接规律性联系的概括,外语使用者用外语构建概念、做出判断和完成推理的过程”;(2)外语... 本文基于外语思维研究近两百年历程的回顾,探讨了其定义、特性和四大对立关系,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外语思维可定义为“基于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间接规律性联系的概括,外语使用者用外语构建概念、做出判断和完成推理的过程”;(2)外语思维除了语言思维应具备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之外,还具备语言的主体融合性、客体依赖性和载体辅助性;(3)外语效应的应用可较好地解决外语思维研究中“母语与外语”“个性与共性”“能力与运用”和“形式与内容”等四大关系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思维 外语效应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透过手语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润楠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4,共4页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个古老而迷人的话题,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参与了它的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语言和思维是否可分,如果可分,是谁决定谁。在众多观点中,针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争议颇多。但以往对萨丕尔-沃尔夫...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个古老而迷人的话题,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参与了它的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语言和思维是否可分,如果可分,是谁决定谁。在众多观点中,针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争议颇多。但以往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讨论虽然不少,绝大部分研究都显得实证不足。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手语研究的角度再次探讨这一假说,希望能够通过大量的手语实证研究,包括手语失语症研究、手语者视觉感知实验和手语者大脑电势实验等证实这一假说,即语言能够塑造思维,影响思维的发展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思维 手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侧化颜色范畴知觉不依赖于语言?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伟芳 郭永兴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3-589,共7页
本研究探讨了偏左脑颜色范畴知觉依赖于语言还是范畴。三组被试分别完成无干扰、语言加工干扰和范畴加工干扰视觉搜索任务。结果发现:无干扰组、语言加工干扰组和范畴加工干扰组的视觉搜索任务中分别出现了偏左脑颜色范畴知觉、左脑劣... 本研究探讨了偏左脑颜色范畴知觉依赖于语言还是范畴。三组被试分别完成无干扰、语言加工干扰和范畴加工干扰视觉搜索任务。结果发现:无干扰组、语言加工干扰组和范畴加工干扰组的视觉搜索任务中分别出现了偏左脑颜色范畴知觉、左脑劣势颜色范畴知觉和无偏侧化颜色范畴知觉。此结果表明,偏左脑颜色范畴知觉可能主要是语言范畴作为一种范畴对颜色知觉的影响效应,但语言范畴的语言属性也会对颜色知觉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夫假说 偏侧化颜色范畴知觉 范畴 语言 大脑左半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概念隐喻哲学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11
作者 赵桂英 冯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自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被提出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就一直受到学界热议,对"假说"的争议颇多。自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假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新的认识,进入了"新沃尔夫主义"时期。新的认识支持"假说... 自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被提出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就一直受到学界热议,对"假说"的争议颇多。自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假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新的认识,进入了"新沃尔夫主义"时期。新的认识支持"假说"关于语言范畴影响思维范畴的理论,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概念框架是各不相同的,并因此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而我们通过对英汉情感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发现该概念隐喻化在英汉两种不同语言中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表明在抽象概念隐喻化的背后存在某种共性的东西使人们具有相似的抽象思维,即体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根据体验哲学的观点可以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不同的隐喻化思维。因此体验哲学理论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否定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概念隐喻 体验哲学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世界观的哲学批评
12
作者 柴奕 阳志清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8-152,共5页
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与现实是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中的重要论题。语言世界观是一个民族凭借语言构筑认识世界图景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其主要内容是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语言固化思维;不同语言的民族认识世界的图景和方式不同。... 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与现实是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中的重要论题。语言世界观是一个民族凭借语言构筑认识世界图景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其主要内容是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语言固化思维;不同语言的民族认识世界的图景和方式不同。从哲学角度来看,政治、宗教、哲学和社会结构等民族文化和观念并不能解释跨语言差异,感知和认识并不能根本制约和决定语言本质,语言符号或语法标记与外部客观世界也并不必然存在映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世界观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哲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熟练度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来自行为和ERP的证据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杰 何虎 +3 位作者 吴柏周 侯友 曹亢 阿如罕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59-1268,共10页
为研究语言对知觉的影响作用,行为实验采用视觉搜索范式研究蒙汉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为进一步考察语言影响知觉的脑机制,脑电实验采用Oddball范式研究蒙汉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行为实验和脑电研究结果都发现,在区分蒙古语中... 为研究语言对知觉的影响作用,行为实验采用视觉搜索范式研究蒙汉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为进一步考察语言影响知觉的脑机制,脑电实验采用Oddball范式研究蒙汉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行为实验和脑电研究结果都发现,在区分蒙古语中qinker和huhe色时,低汉语水平的蒙汉双语者比高汉语水平者产生更强的颜色范畴效应,蒙汉双语者的汉语水平影响颜色范畴知觉,双语者所习得的第二语言范畴可以改变双语者母语的范畴,语言能影响知觉的前注意阶段,本研究支持了Spair-Whorf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范畴知觉 蒙古语 双语者 失匹配负波 Spair-whorf假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国外“沃尔夫-萨丕尔假说”研究评介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振江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19,共5页
20世纪初期,沃尔夫等人在继承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沃尔夫-萨丕尔假说",深入讨论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这个假说具有广泛的意义,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不同解读。当代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新的研究,试... 20世纪初期,沃尔夫等人在继承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沃尔夫-萨丕尔假说",深入讨论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这个假说具有广泛的意义,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不同解读。当代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新的研究,试图对这个假说进行证实或者证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夫-萨丕尔假说” 研究评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