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6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Different Halophytes on Soil Microflora and Enzyme Acti-vities of Saline-alkali Soil
1
作者 Wang Xue-qin Zhang Feng-ju +1 位作者 Xu Xing Lu An-qiao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2年第3期28-36,共9页
In the pot experiment,seven varieties of halophytes were grown in saline-alkali soil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s of microflora and soil enzymes in the rhizosphe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the control,the p... In the pot experiment,seven varieties of halophytes were grown in saline-alkali soil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s of microflora and soil enzymes in the rhizosphe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the control,the population of bacterial colony(84.8%-95.6%),actinomycetes colony(12.0%-14.5%)and fungi colony(0.5%-1.1%)in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The population of ammonia bacteria,aerobic cellulose decomposition bacteria in the soil of Vicia sativa L.(201.99%and 395.49%),Medicago sativa(152.43%and 319.90%)and Sesbania cannabina(Retz.)Pori(193.14%and 396.08%)were higher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of Panicum virgatum L.(49%and 60%),Sorghum bicolor(L.)Moench(99%and 210%),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 L.(75%and 36%)and Aneurotepidimu chinense(75%and 77%)(P<0.05).However,Sorghum bicolor(L.)Moench was evidently higher than Panicum virgatum L.,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 L.and Aneurotepidimu chinense(P<0.05)in the soil.The population of ammonia bacteria and aerobic cellulose-decomposing bacteria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five enzymes(P<0.05),which could improve the microenvironment in saline-alkali soil to accelerate the element cycling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rough cultivating Medicago sativa,Vicia sativa L.,Sesbania cannabina(Retz.)Pori and Sorghum bicolor(L.)Moen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ine-alkali soil HALOPHYTES MICROFLORA soil enzyme functional microbial pop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Biochar and Wood Vinegar on Labile Phosphorus Pool in Soda Saline-Alkaline Soil
2
作者 Zhao Wei Liang Ying +1 位作者 Liang Fang-yuan Wang Hong-ya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3年第2期68-77,共10页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research the effect of biochar and wood vinegar on labile phosphorus fractions in saline-alkali soil.There were eight treatments,including CK(0 kg•hm-2 biochar+0 kg•hm-2 wood vinegar)...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research the effect of biochar and wood vinegar on labile phosphorus fractions in saline-alkali soil.There were eight treatments,including CK(0 kg•hm-2 biochar+0 kg•hm-2 wood vinegar),C1(0.6 t•hm-2 biochar),C2(0.6 t•hm-2 wood vinegar),C3(1.2 t•hm-2 wood vinegar),C4(1.8 t•hm-2 wood vinegar),C5(0.6 t•hm-2 biochar+0.6 t•hm-2 wood vinegar),C6(0.6 t•hm-2 biochar+1.2 t•hm-2 wood vinegar),and C7(0.6 t•hm-2 biochar+1.8 t•hm-2 wood vinega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iochar without wood vinegar and the co-application of biochar and wood vinega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Meanwhile,compared with CK,all of treatments increased resin phosphorus and sodium bicarbonate-extracted inorganic phosphorus(NaHCO3-Pi)contents in saline-alkali soil.Especially,the contents of resin phosphorus and NaHCO3-Pi under C5,C6,and C7 treatm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2,C3,and C4 treatments,respectively,indicating that the increases of labile phosphorus contents under the co-application of biochar and wood vinegar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alone application of biochar and wood vinegar.Each treatment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labile phosphorus pool in saline-alkali soil and the proportion of labile phosphorus poo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mount of wood vinegar.In addition,the application of biochar and wood vinegar increased the 100-grain weight of rice,and C6 treatment had the best effect,increasing the 100-grain weight by 134.35%.Therefore,the application of biochar and wood vinegar in saline-alkali soil could improve the soil phosphorus availability,increase the weight of rice grains,thereby realizing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wast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R wood vinegar labile phosphorus fractions saline-alkali s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尾矿基矿山复垦基质土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分析
3
作者 谷守玉 赵漫茹 +6 位作者 侯翠红 王孟来 杜令攀 郭永杰 肖亚楠 苗俊艳 关红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3-192,共10页
昆阳磷矿地处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水质保护流域,矿山复垦及生态修复对滇池水域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以昆阳磷矿浮选产生的大量磷尾矿进行矿山复垦基质土改良,通过土柱淋溶试验提出有效生态修复方法,并在中试试验中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昆阳磷矿地处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水质保护流域,矿山复垦及生态修复对滇池水域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以昆阳磷矿浮选产生的大量磷尾矿进行矿山复垦基质土改良,通过土柱淋溶试验提出有效生态修复方法,并在中试试验中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流域矿山复垦提供新思路与方向。在实验室研究阶段,以磷尾矿为基质,选取黑页岩、填料、堆肥、固磷剂、团粒剂为改良剂,探究改良剂对基质土入渗率、pH值、容重及饱和含水量等性质的影响因素,明确各改良剂不同添加量与基质土上述性质变化的关联;设计土柱淋溶试验模拟降雨环境,探究改良剂对磷尾矿磷含量的改良效果。经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当填料SZ添加量为15%、堆肥为12%、固磷剂FP-1为0.15%、团粒剂为0.02%时,淋滤液磷酸盐含量仅为0.18 mg/L(以P计),相较于对照处理CK,磷含量大幅下降97.8%,入渗率从7.464 mm/h提升至8.508 mm/h,pH值从6.87调整为7.23,EC值从2.625 mS/cm降低至0.961 mS/cm。中试试验深入实施阶段,对基质土进行物化性质分析,包括pH值、EC值、有机质、养分、重金属等检测指标,均达到《绿化种植土壤》(CJ/T 340—2016)行业标准;渗滤液水质分析表明,pH值、EC值、磷酸盐、氟化物、重金属等重要检测指标均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国家标准;各试验区内植物生长态势良好,验证了磷尾矿基矿山复垦基质土与种植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尾矿 基质土 生态修复 矿山复垦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岩土层重构的发展过程、原理与适配技术
4
作者 胡振琪 张子璇 孙煌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38-3351,共14页
岩土层是生态环境的基础,露天开采彻底破坏了煤层上覆原始岩土层系统并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露天矿的生态修复是对岩土层全新的人工重构过程,岩土层重构是矿山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提升的关键。在揭示露天煤矿岩土层重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 岩土层是生态环境的基础,露天开采彻底破坏了煤层上覆原始岩土层系统并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露天矿的生态修复是对岩土层全新的人工重构过程,岩土层重构是矿山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提升的关键。在揭示露天煤矿岩土层重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革新岩土层重构原理与方法,并探究重构岩土层剖面中关键层的适配性重构技术,以期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提供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支撑。系统梳理了露天煤矿开采对原始岩土层系统(地层)的破坏及其环境影响机制,阐明了岩土层与土壤重构、地球关键带和地球圈层系统的关系,定义了岩土层重构概念和内涵,明确了岩土层重构是对包括土壤层和岩石层整个岩土层系统功能的重建。认为广义的土壤重构与岩土层重构是一致的,狭义的土壤重构专指土壤层的重构。将露天煤矿岩土层重构研究的发展归纳为4个发展阶段,阐明了岩土层重构从1.0到4.0各发展阶段的背景、特征和研究重点,揭示了人们对岩土层功能认知不断提升、矿山修复技术不断完善的演变过程,同时得到了矿山土壤改良与重构工程在经济投入上呈显著负相关的关键结论。依据生物生态位原理和地质成土理论,创新性提出了岩土层“生态位”与“关键层”新理念与新认知,提出了露天煤矿岩土层重构的两大原理及其实施方法。“生态位原理”就是依据分层生态位特性的定量分析,尤其是生态位适宜度和竞争重叠性,确定各自的位置和相互关系,解决了是否层次合并、分几层和空间关系,形成基础剖面构型;“关键层重构”原理就是通过生态功能分析和提升措施实现关键层识别与功能提升,达到关键层功能最优和岩土层剖面构型最佳。基于上述原理与方法,以我国东部草原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为例,详细介绍了适宜于地质环境和气候等条件的适配性关键层重构技术,明确了重构剖面构型优化和表土关键层重构的具体方法,取得显著的实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复垦 露天矿 岩土层重构 土壤重构 生态位 关键层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复合基材试验下排土场土壤改良效果与影响
5
作者 赵洪宝 李岳 +1 位作者 陈超男 杨帆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3-304,共12页
煤炭露天开采导致土地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加剧人地矛盾,排土场复垦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利用良性发展。以河曲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有机复合基材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改良效果与影响。根据不同比例的有机鸡粪肥、玉米秸秆... 煤炭露天开采导致土地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加剧人地矛盾,排土场复垦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利用良性发展。以河曲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有机复合基材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改良效果与影响。根据不同比例的有机鸡粪肥、玉米秸秆和混排土设置了15组紫花苜蓿盆栽试验,通过发芽率、株高、叶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土壤改良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有机复合基材方案的植株发芽率、株高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不同方案间叶片数、叶片长并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N10方案(70%混排土+20%有机肥+10%玉米秸秆)提升土壤肥力效果最佳,可显著促进紫花苜蓿生长,尤其对植株的发芽率、株高促进效果最好且能使pH长期保持在适宜范围内。有机肥比例大于或等于30%时会有抑制作用,使土壤酸化进而影响种子活性。通过统计学分析得知,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总体趋势随时间的推移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有效磷含量的总体趋势则持续下降,N10方案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最终分别提升了43.10%、71.52%、9.17%,有效增加了土壤营养物质,极大地提升了土壤肥力。伴随时间的推移,在施加的有机肥比例一定时,秸秆的增加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现场试验发现N10方案对玉米叶片数量变化影响较小,但处理后玉米整体株高可达未处理前的1.34倍且种子成活率提高60%,SPAD值提高了40.62%,叶绿素含量相比于未处理的大幅增加。与施用单一有机肥相比,有机肥与秸秆的联合配施在长期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缓土壤碱化等方面更为有效。本研究提出了改善河曲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质量的有效方案,并为黄河流域类似露天煤矿排土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复垦 土壤改良 有机生物肥 玉米秸秆 肥力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土壤有机碳库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玉霞 杜灵通 +4 位作者 易志远 罗霄 苏丽 乔成龙 薛斌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53,共13页
干旱荒漠草原区垦殖葡萄园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的潜在价值。本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为对象,基于2023年5-7月在0~100 cm土壤剖面每20 cm深度采集的土壤样品,不仅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总碳含量,还... 干旱荒漠草原区垦殖葡萄园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的潜在价值。本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为对象,基于2023年5-7月在0~100 cm土壤剖面每20 cm深度采集的土壤样品,不仅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总碳含量,还测定耕作干扰较强的表层土壤(0~40 cm)中SOC的活性、中性和惰性组分含量,采用地理空间插值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开展不同土壤类型区和典型葡萄园的SOC库特征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该产区0~100 cm剖面的SOC含量为3.0~11.1 g·kg^(-1),土壤养分缺乏,平均SOC密度为52.85 t·hm^(-2),具有中等变异程度;其中0~40 cm表层土壤的SOC富集系数大于1,即表层土壤碳固持能力更强;2)受葡萄垦殖活动的碳输入影响,整个葡萄产区表层0~40 cm的土壤总碳、SOC、活性SOC和惰性SOC含量呈西高东低的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特点;3)产区土壤碳库稳定性较强,不仅无机碳占总碳比例高达74.8%,而且SOC中的惰性组分含量达50%,土壤碳库活度较低;4)受制于土壤发育背景差异,不同土壤类型对SOC特征的影响较大,虽然风沙土的SOC密度高于灰钙土,但风沙土的SOC含量低于灰钙土,且风沙土的碳库活度也最大,其SOC的稳定性较差。以上认识可为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园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东麓 葡萄园 垦殖活动 土壤有机碳 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基多孔材料对黄河流域矿区复垦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慧平 柴春镜 +3 位作者 杨永刚 冯政君 魏健 程芳琴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1-779,共9页
为解决单独利用煤矸石作为矿区复垦土壤存在的孔隙度低、保肥性差等问题,研究了煤矸石基多孔材料对煤矸石粉中Cl^(-)和K^(+)运移的影响,揭示了多孔材料对煤矸石孔隙分布和溶质运移的影响规律,并使用对流-弥散方程(CDE)对K^(+)和Cl^(-)... 为解决单独利用煤矸石作为矿区复垦土壤存在的孔隙度低、保肥性差等问题,研究了煤矸石基多孔材料对煤矸石粉中Cl^(-)和K^(+)运移的影响,揭示了多孔材料对煤矸石孔隙分布和溶质运移的影响规律,并使用对流-弥散方程(CDE)对K^(+)和Cl^(-)的穿透曲线(BTCs)进行拟合,求其运移参数。向煤矸石粉中添加0%、10%、20%、25%、30%5种不同含量的多孔材料,通过静态批试验和垂直土柱易混置换试验,获得Cl^(-)作为惰性非吸附示踪剂和K^(+)作为吸附示踪剂的穿透曲线。静态批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多孔材料使K+分配系数(K_(d))提高19.40%~45.97%。通过垂直土柱易混置换试验可知,掺入10%~25%的多孔材料,可以通过降低饱和导水率(Ks)延缓Cl^(-)的运移速率,通过降低K_(s)、提高吸附能力延缓K^(+)的穿透时间。施用25%多孔材料能够使出流液中的Cl^(-)浓度降低0.34%~47.64%、K^(+)浓度降低11.86%~92.43%。CDE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Cl^(-)和K^(+)的穿透曲线。煤矸石和多孔材料以7.5∶2.5(体积比)混合的复配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溶质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复垦土壤 多孔材料 溶质运移 穿透曲线 CD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围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8
作者 刘君恬 邹维娜 +3 位作者 袁琳 王栋 王崚力 褚向乾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213-4222,共10页
受海岸圈围的影响,海岸带湿地土壤理化环境发生剧烈改变,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固碳功能。为了揭示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上海崇明岛东部海岸带区域为典型研究... 受海岸圈围的影响,海岸带湿地土壤理化环境发生剧烈改变,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固碳功能。为了揭示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上海崇明岛东部海岸带区域为典型研究区,比较了海岸带区域受潮汐影响的滨海湿地及不同圈围历史内陆湿地土壤理化因子、SOC含量及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的含量变化,分析了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SOC及其活性组分变化的影响规律,并提出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湿地保护与管理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海岸圈围后,土壤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黏粒等理化因子均降低,随着圈围年限的增加,EC逐渐降低,而TN含量和黏粒则先下降再上升;(2)海岸圈围后,湿地SOC、DOC含量降低,且随圈围年限增加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MBC和EOC随圈围年限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SOC、DOC、MBC和E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海岸带内陆湿地土壤的MBC/SOC、DOC/SOC和EOC/SOC均显著高于滨海湿地,且随圈围年限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圈围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为陆海统筹下的海岸带湿地碳汇功能提升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服务我国的“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湿地 圈围 土壤有机碳 活性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垦区土壤重(类)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9
作者 刘靖宇 尹芳 +3 位作者 钱涵 蒋磊 武婷婷 刘磊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2,共11页
为查明塔里木河下游垦区土壤重(类)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25件,测定其As、Hg、Ni、Cr、Cu、Zn、Cd和Pb 8种元素含量和pH值大小,基于地统计学、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Nemerow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Index,... 为查明塔里木河下游垦区土壤重(类)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25件,测定其As、Hg、Ni、Cr、Cu、Zn、Cd和Pb 8种元素含量和pH值大小,基于地统计学、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Nemerow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Index,Pn)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RI)对土壤重(类)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利用正定矩阵模型(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对重(类)金属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所有重(类)金属元素的含量均值未超过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筛查值,含量整体处于正常水平。(2)研究区RI指数的变化范围为50.75~179.07,生态风险轻微、中等、较强的样点分别占29.37%、63.63%和7%,说明研究区整体处于中等生态风险等级。(3)PMF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类)金属主要来自于自然因素(48.88%),其含量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其次为农业生产(31.63%),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耕地区重(类)金属含量较高;煤炭燃烧(12.20%)和交通运输(7.29%)对重(类)金属元素累积也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塔里木河下游 垦区 地球化学特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石河子垦区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袁裕山 吕德生 +2 位作者 王振华 李海强 马占利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1,共10页
探究石河子垦区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可为该地区盐碱地改良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石河子垦区为基础,通过均匀布点及样本采集,利用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评估石河子垦区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并分析... 探究石河子垦区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可为该地区盐碱地改良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石河子垦区为基础,通过均匀布点及样本采集,利用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评估石河子垦区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并分析海拔、坡度、岩性、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石河子垦区0~20、20~40、40~60 cm土层含盐量均值分别为2.14、3.89、5.00 g·kg^(-1),其中0~20 cm土层主要为非盐化土,20~60 cm土层呈现轻度盐渍化,各土层盐分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中到强的变异性,并与结构性和随机性的因素都有关;三层土壤都为中等强度变异,在0~20 cm土层土壤具有中等程度相关性,由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20~60 cm土层土壤具有强空间相关性,由结构性因素主导。(2) 0~20 cm土层盐分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垦区北部,20~40、40~60 cm土层盐分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垦区北部和西部;从空间分布上看,盐渍化土壤主要在20~40、40~60 cm土层,且以轻度盐化土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69.14%、58.34%,中度和重度盐化土则以条带状和斑状镶嵌于轻度盐化土内。(3)不同环境因子与各土层盐分的关联度关系为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海拔>岩性>坡度,研究区西北方向的土壤盐渍化程度较东南方向的严重;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海拔是影响土壤盐分的主控因子,裸地、海拔较低区域以及土壤类型为草甸土、潮土、盐土和沼泽土的地区是未来土壤盐渍化预防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河子垦区 土壤盐分 空间变异性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露天煤矿不同复垦修复方式对土壤环境及其微生物功能性状的影响
11
作者 赵磊 刘梓莹 +3 位作者 高志伟 胡雪峰 贾美清 张国刚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29,共7页
为了探究露天煤矿中复垦修复对土壤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内蒙古荒漠草原黑岱沟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选取未受干扰的原生植被区作为对照,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从土壤理化性质、肥力水平、... 为了探究露天煤矿中复垦修复对土壤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内蒙古荒漠草原黑岱沟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选取未受干扰的原生植被区作为对照,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从土壤理化性质、肥力水平、微生物功能特性等多维度系统评价了绿化间作修复和矿坑覆土自然修复的生态效应.结果显示:(1)绿化间作修复在提升土壤肥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综合肥力指数显著高于矿坑覆土自然修复的数值,绿化间作修复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方面效果更为突出;(2)两种复垦方式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趋势,Nitrososphaera、Thermoleophilum、Novosphingobium和Polaromonas是影响修复效果的关键差异属;(3)土壤铵态氮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是限制露天煤矿复垦修复效果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之,绿化间作修复和矿坑覆土自然修复方式均改善了矿区土壤理化性质、肥力水平以及微生物功能特性,达到了预期修复目标,其中绿化间作修复的综合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露天煤矿 复垦修复 土壤微生物 宏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潘一矿区煤矸石山复垦区不同重构层次基质大孔隙特征
12
作者 孙宏杰 陈永春 +5 位作者 李兵 李浩 徐燕飞 胡林 苗伟 芮成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132,共11页
煤矿复垦区在施工过程中受机械碾压和扰动影响,土壤原有结构和剖面层次遭到破坏,重构土壤生产力难以恢复至原状土壤水平,常出现植被恢复初期良好而后期退化的问题。大孔隙是土壤水分和空气流通的重要通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煤矿复垦区在施工过程中受机械碾压和扰动影响,土壤原有结构和剖面层次遭到破坏,重构土壤生产力难以恢复至原状土壤水平,常出现植被恢复初期良好而后期退化的问题。大孔隙是土壤水分和空气流通的重要通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复垦区不同重构层次基质大孔隙特征,有助于识别重构土壤关键层,优化复垦工艺设计。本研究采用工业CT扫描技术,对潘一矿不同重构层次土壤样品进行三维成像,以原状土壤为对照,结合VG Studio Max软件开展数字图像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重构层中大孔隙的主要分布范围较为一致,但在?>10 mm的孔径范围内,覆土和煤矸石层的孔隙贡献率分别达90.83%和97.80%,显著高于原状土和泥矸混合土。覆土层在植被根系和外界环境作用下形成孔隙-裂隙网络,入渗条件改善,但比表面积降低使得持水与固土效应受限。泥矸混合土层孔隙结构分布均匀、比表面积适中,具备良好的蓄水能力,是复垦剖面中的典型蓄水功能层;煤矸石层因含有大量碎块物质,孔隙集中分布,连通性强但比表面积较小,整体蓄水性能较差。建议煤矸石充填前应充分破碎,提高孔隙结构均匀性;在表层优先种植浅根型草本植物增强稳固性,并避开汛期开展种植作业,降低水蚀风险。研究成果可为煤矸石复垦区土壤结构优化与施工工艺改进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复垦 大孔隙结构 CT扫描 煤矸石充填 土壤功能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促进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碳氮功能恢复
13
作者 李建华 李子旭 +6 位作者 朱悦 牛毅恒 李小针 卢晋晶 郜春花 张强 徐明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85-1296,共12页
【目的】解析不同培肥措施下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功能的差异特征,明确促进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恢复的最优培肥措施。【方法】基于山西采煤塌陷复垦地的长期定位试验,采集复垦10年后的不同培肥处理土壤:不施肥(CK)、化... 【目的】解析不同培肥措施下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功能的差异特征,明确促进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恢复的最优培肥措施。【方法】基于山西采煤塌陷复垦地的长期定位试验,采集复垦10年后的不同培肥处理土壤:不施肥(CK)、化肥(NPK)、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和未塌陷正常农田(NL),采用宏基因组测序、分子生态网络和功能基因注释等方法,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组成、生态网络与功能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1)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ACE、Chao1)由高到低的顺序为NL>NPKM>NPK>CK(P<0.05),而对应的两个真菌丰富度指数的顺序则相反,NPK>NPKM>NL>CK(P<0.05);NPK和NPKM处理提高了细菌和真菌多样性(Shannon)指数,其中真菌多样性顺序为NL>NPKM>NPK>CK(P<0.05),细菌则表现为NL最高,NPK和NPKM处理差异不显著;NPKM处理的细菌、真菌群落与NL聚类在一个区域,NPK与CK聚类在一个区域,说明NPKM处理的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与正常农田没有显著差异,而NPK处理显著不同于正常农田。2)与CK相比,NPKM处理显著增加了细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降低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丰度;NPKM和NPK处理均增加了真菌被孢霉纲(Mortierellomycetes)的丰度,降低了真菌子囊菌纲(Sordariomycetes)的丰度。3)与CK相比,NPKM处理降低微生物生态网络的模块性和网络内的正/负链接比,表明物种间的竞争性和网络复杂性增强。4)基于KEGG和CAZy数据库分析,与CK相比,NPKM和NPK处理均提高了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质和核苷酸代谢相关功能基因丰度,NPKM处理在提升复垦土壤微生物功能潜力方面显著高于NPK处理,但与NL处理在多数功能通路中仍存在一定差距。【结论】复垦10年后,有机无机肥配施在提升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稳定性及代谢功能方面显著优于单施化肥,其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未塌陷正常农田无显著差异,而微生物功能仍低于正常农田的水平,需要有机无机肥的持续投入。因此,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化肥更有效促进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同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复垦土壤 微生物群落 群落功能 长期施肥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驱动土壤多功能性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静 华子宜 +3 位作者 尤云楠 朱燕峰 张琦 陈浮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8-542,共15页
土地复垦是高潜水位矿区土壤生产力恢复的重要手段,但多数复垦土壤肥力等功能低下,复垦土壤多功能性形成与恢复的微生物学机制缺少深入认知。为此,本研究选取山东省邹城市东滩矿区复垦9年、12年、15年和18年等4个复垦年限和1个对照样,... 土地复垦是高潜水位矿区土壤生产力恢复的重要手段,但多数复垦土壤肥力等功能低下,复垦土壤多功能性形成与恢复的微生物学机制缺少深入认知。为此,本研究选取山东省邹城市东滩矿区复垦9年、12年、15年和18年等4个复垦年限和1个对照样,共采集75个0~20 cm表层土样,测定有机碳等18个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指标,探究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多功能性之间互作关系及多功能性变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结果表明:(1)土地复垦显著改善了矿区土壤多功能性,复垦18年土壤多功能性几乎达到对照样水平,其中土壤有机碳、pH、有效磷和大多数酶活性是多功能性的重要影响因子;(2)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复垦年限增加呈现显著增长,但丰富度表现迥异,细菌丰富度在复垦12年后增长率趋于平缓,真菌丰富度仅复垦18年有显著增加。(3)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正向作用于网络复杂程度,增强了物种之间关联,从而提高多功能性。相比真菌,细菌网络复杂程度对复垦土壤多功能性恢复的影响更大。本研究揭示了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土壤多功能性恢复的驱动机制,对深入理解复垦土壤微生物区系发育与功能演替及质量管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微生物群落 共现网络 土壤多功能性 高潜水位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瑞平原土壤含钾矿物与供钾能力随围垦利用时间的演变
15
作者 杨剑 章明奎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5期62-68,共7页
采集不同围垦利用时间的系列土壤剖面样品,分析了土壤各粒组(粗砂、细砂、粉砂和黏粒)中含钾矿物类型与含量以及全钾、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随围垦利用时间推移的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粒组中含钾矿物对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温... 采集不同围垦利用时间的系列土壤剖面样品,分析了土壤各粒组(粗砂、细砂、粉砂和黏粒)中含钾矿物类型与含量以及全钾、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随围垦利用时间推移的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粒组中含钾矿物对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温瑞平原土壤质地主要属于黏土,黏粒和粉砂含量较高,其含钾矿物主要由伊利石、云母和长石组成;各粒组中全钾、缓效钾、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均表现为黏粒>粉砂>细砂>粗砂。(2)土壤和各粒组中全钾、缓效钾含量及含钾矿物随围垦利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各土层深度的全钾含量降幅表现为0~20 cm>20~40 cm>40~60 cm。(3)土壤全钾、缓效钾含量随围垦利用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主要与黏粒、粉砂中云母类矿物含量下降有关;云母类矿物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明显大于长石类矿物,黏粒中的含钾矿物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明显大于粗砂、细砂。(4)温瑞平原土壤钾含量高主要与其黏粒和粉砂含量高有关;黏粒和粉砂对提高土壤缓效钾、速效钾含量的贡献度明显高于细砂与粗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瑞平原 土壤钾 含钾矿物 供钾能力 围垦利用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围垦年限滨海垦区盐渍土碳库及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特征
16
作者 路迅 勾泽清 +5 位作者 王涛 董天望 朱倩倩 左希爱 徐璐 李建国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21,139,共12页
[目的]探究滨海盐渍土随着围垦年限增加变化特征,为滨海盐渍土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不同围垦时期田地,以围垦0 a(Y_(1))、20 a左右(Y_(2))、40 a左右(Y_(3))、60 a左右(Y_(4))、100 a左右(Y5)下滨海表层(0—2... [目的]探究滨海盐渍土随着围垦年限增加变化特征,为滨海盐渍土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不同围垦时期田地,以围垦0 a(Y_(1))、20 a左右(Y_(2))、40 a左右(Y_(3))、60 a左右(Y_(4))、100 a左右(Y5)下滨海表层(0—20 cm)、亚表层(20—40 cm)盐渍土中各有机碳组分、碳库指标、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随不同围垦时期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表层土壤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及亚表层土壤HLOC(高活性有机碳)、LOC(活性有机碳)基本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拐点在Y_(4)处,其中亚表层土壤中MLOC(中活性有机碳)未随围垦年限增加而出现显著性变化,LLOC(低活性有机碳)呈现先增加后稳定趋势,拐点在Y_(3)处。(2)随着围垦年限增加,表层土壤R_(0.25)(>0.25 mm团聚体含量)、GWD(几何平均直径)与亚表层土壤MWD(平均重量直径)呈现先上升后降低趋势,表层土壤MWD呈现先上升后稳定趋势,拐点均在Y_(4)处;亚表层土壤R_(0.25),GWD呈现下降—增加—下降趋势,拐点分别在Y_(2),Y_(4)处。(3)相关性分析表明,表层土壤中,RY(围垦年限)对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均起到重要促进作用,除NO_(3)^(-)和Ca^(2+)外其他离子,EC(电导率),SAR(钠吸附比),UW(容重),pH值均对团聚体稳定性起到重要阻碍作用;亚表层土壤中,UW,除NO_(3)^(-)和Ca^(2+)外其他离子,EC,SAR是破坏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4)除亚表层土壤中A(碳库活度),AI(碳库活度指数),团聚体稳定性指标是促进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碳库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除NO_(3)^(-)和Ca^(2+)外其他离子,EC,UW是阻碍碳库增加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围垦活动降低了土滨海盐渍土表层和亚表层壤盐分离子含量,提高了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稳定性、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碳库相关指标,但大于60 a围垦需注意土地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渍土 围垦年限 团聚体 碳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和风险指数的秦岭复垦区土壤健康评价
17
作者 张乐 李春越 +2 位作者 高川宇 郭欢 李艺凡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8-356,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秦岭复垦土壤健康的影响,评估地上植物与土壤健康的关联,并构建土壤健康评价模型。[方法]选取杨树林(RY)、松树林(RP)、混合树种林(RM)、女贞林(RL)和葡萄园(CK)5种植被类型,采集不同土层(0~20、20~40 cm)的土...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秦岭复垦土壤健康的影响,评估地上植物与土壤健康的关联,并构建土壤健康评价模型。[方法]选取杨树林(RY)、松树林(RP)、混合树种林(RM)、女贞林(RL)和葡萄园(CK)5种植被类型,采集不同土层(0~20、20~40 cm)的土壤样品,利用最小数据集(MDS)法结合35项土壤理化和生物指标及4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1)构建最小数据集(MDS)进行土壤肥力评价,包含田间持水量(FMC)、物理性黏粒、pH、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总PLFA、真核微生物PLFA、氮获取酶(NAG)和微生物量氮(MBN)等8个生物指标和非生物指标。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计算4种重金属污染风险,并进行土壤环境风险评价,同时结合MDS和RI进行土壤健康评价。2)RY土壤肥力显著高于RP和RM,较低的SOC、NAG、FMC和Eukaryote PLFA显著限制土壤肥力,对于CK较高的重金属污染风险严重限制其土壤健康的评级。3)不同深度的土壤健康差异明显,表征地表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增加土壤肥力和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健康有显著影响。[结论]合理的复垦措施和增加地表植被多样性可显著改善土壤健康,复垦植被恢复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并减少重金属污染。建议未来复垦过程中加强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并增加施肥,以提升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健康 复垦 土壤微生物群落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施荧光假单胞菌对采煤区复垦土壤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洪坚平 武欣 +2 位作者 孟会生 张杰 王向英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为探讨无机肥、有机肥配施荧光假单胞菌对采煤区复垦土壤化学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复垦5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单施无机肥(CF)、荧光假单胞菌剂配施无机肥(CFB)、单施有机肥(M)、荧光假单胞菌剂配施有机肥(MB)、不施肥(CK)共5个处理。... 为探讨无机肥、有机肥配施荧光假单胞菌对采煤区复垦土壤化学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复垦5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单施无机肥(CF)、荧光假单胞菌剂配施无机肥(CFB)、单施有机肥(M)、荧光假单胞菌剂配施有机肥(MB)、不施肥(CK)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MB处理较M处理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增加了5.57%~21.30%,碱性磷酸酶、脲酶、转化酶活性显著增加了15.44%~18.68%;而CFB处理较CF处理仅碱解氮含量、脲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4.77%、12.62%,表明荧光假单胞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复垦土壤化学生物指标。复垦土壤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拟杆菌门,优势菌属为节杆菌属、芽生球菌属、KD4-96、芽单胞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类诺卡氏菌属、Vicinamibacterales、Vicinamibacteraceae、JG30-KF-CM45。施加荧光假单胞菌对复垦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和优势菌门、菌属组成无显著影响,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细菌属水平相对丰度。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碱解氮对复垦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程度较高,脲酶、碱性磷酸酶、转化酶对复垦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程度较低。主成分分析表明,与M处理相比,MB处理的综合得分增加了2.92;与CF处理相比,CFB处理的综合得分增加了1.82。综上,荧光假单胞菌的施用有利于采煤复垦区土壤的熟化,且荧光假单胞菌与有机肥配施效果优于荧光假单胞菌与无机肥配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假单胞菌 采煤复垦区 土壤化学特性 土壤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类型对煤矿区复垦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厚春 李君剑 +3 位作者 张红 张秀娟 宁岳伟 刘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5-1465,共11页
煤矿开采改变了矿区土壤条件、地表植被覆盖和微生物生存环境。植被由于生长条件和根际分泌物的不同,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以山西省晋华宫煤矿复垦区侧柏、云杉、樟子松、油松、桧柏5种复垦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理... 煤矿开采改变了矿区土壤条件、地表植被覆盖和微生物生存环境。植被由于生长条件和根际分泌物的不同,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以山西省晋华宫煤矿复垦区侧柏、云杉、樟子松、油松、桧柏5种复垦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并计算综合土壤肥力指数以反映不同复垦植被的生态恢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樟子松林具有最高的全碳、全氮含量,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碳氮等养分,导致其具有显著高的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不同植被类型间微生物群落差异性显著,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是优势菌门,全硫、容重和碱性蛋白酶是影响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表明樟子松林和云杉林优于其他植被。综上,不同植被对矿区生态恢复的效果具有一定差异,樟子松林和云杉林有助于提高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研究可为半干旱区煤矿复垦区生态恢复的植被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复垦 复垦植被类型 土壤酶活性 根际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矿复垦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底明晓 翁晓东 +4 位作者 周博 严思明 姜颖 陆远鸿 卢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61-270,共10页
江西德兴铜矿一处废石场根据平地、边坡2种地形,分别采用客土法和喷播法2种方式恢复植被,至今复垦15年。该文为调查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 江西德兴铜矿一处废石场根据平地、边坡2种地形,分别采用客土法和喷播法2种方式恢复植被,至今复垦15年。该文为调查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Cu、Zn、Pb、Cr、Ni、Hg、As、Cd等8种重金属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地质累积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废石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整体呈平地高于边坡的趋势,平地土壤Cu、Pb、Cr、Ni、Hg、Cd和边坡土壤Cu、Cr、Ni、Cd含量均不同程度超出江西省土壤背景值。重金属风险评价分析表明,平地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高于边坡,与重金属空间分布趋势吻合,其中Cd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平地与边坡的重金属在0.0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存在共同的人为和自然污染源。污染最严重的Cd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可能主要来自复垦前期农业活动中的化肥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区 土壤重金属 空间分布 地形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