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增量学习相关向量机的锂离子电池SOC预测方法 被引量:21
1
作者 范兴明 王超 +2 位作者 张鑫 高琳琳 刘华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700-2708,共9页
针对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SOC)预测精度不高以及在线适应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增量学习相关向量机模型对锂离子电池SOC 进行在线预测。选择锂离子电池电压、充放电电流和表面温度作为模型的输入,SOC 作为模型的输出,构造模型的训练... 针对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SOC)预测精度不高以及在线适应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增量学习相关向量机模型对锂离子电池SOC 进行在线预测。选择锂离子电池电压、充放电电流和表面温度作为模型的输入,SOC 作为模型的输出,构造模型的训练集。选用快速序列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进行训练,并结合增量学习法建立增量学习相关向量机模型进行锂离子电池SOC在线预测方法研究。研究发现,通过自动调整核参数的方法,可以保证有较高的预测精度。算法验证实验表明,核参数可以控制算法的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该算法预测精度高、计算速度快、通用性强,可为锂离子电池SOC 的预测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向量机 增量学习法 核参数 计算效率 锂离子电池 soc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安时法结合神经网络估算锂离子电池SOC 被引量:16
2
作者 吴海东 任晓明 +1 位作者 那伟 黄超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19,共4页
采用BP神经网络对库仑效率进行训练并预测,将预测得到的库仑效率代入改进安时(AH)算法,再基于Moto Hawk进行设计,应用于地铁应急牵引电池组管理系统。以952国产A车为试验对象,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对荷电状态(SOC)进行估算和分析。试验结果... 采用BP神经网络对库仑效率进行训练并预测,将预测得到的库仑效率代入改进安时(AH)算法,再基于Moto Hawk进行设计,应用于地铁应急牵引电池组管理系统。以952国产A车为试验对象,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对荷电状态(SOC)进行估算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方法比传统AH法估算精度误差提高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电状态(soc) 电池组管理系统 改进安时(AH)算法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ystemC的SoC行为级软硬件协同设计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奇 曹阳 +1 位作者 李栋娜 马秦生 《计算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217-219,共3页
针对目前SoC设计中存在的软硬件协同验证的时间瓶颈问题,提出了一种使用系统建模语言SystemC对SoC进行总线周期精确行为级建模的方法,采用该方法构建SoC芯片总线周期精确行为级模型进行前期验证。该模型基于32位RISC构建,并可配置其它... 针对目前SoC设计中存在的软硬件协同验证的时间瓶颈问题,提出了一种使用系统建模语言SystemC对SoC进行总线周期精确行为级建模的方法,采用该方法构建SoC芯片总线周期精确行为级模型进行前期验证。该模型基于32位RISC构建,并可配置其它硬件模块。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完全仿真实际硬件电路,所有的接口信号在系统时钟的任一时刻被监测和分析,很大程度地提高了仿真速度,并且可以在前期作系统的软硬件协同仿真和验证,有效地缩短了目前SoC芯片设计中在RTL级作软硬件协同仿真验证时的时间开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C 总线周期精确行为级 片上系统 精简指令集处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高灵敏人机交互手势控制算法与SOC芯片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宇航 李琛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1-166,共6页
阐述了一种应用于人机交互领域的手势控制算法和片上系统(SOC)芯片设计。手势控制系统基于单摄像头与主动式红外补光方法,通过目标区域提取和特定姿势识别等核心算法,实现了对各类人机交互手势的高效识别。采用目标区域提取算法与主... 阐述了一种应用于人机交互领域的手势控制算法和片上系统(SOC)芯片设计。手势控制系统基于单摄像头与主动式红外补光方法,通过目标区域提取和特定姿势识别等核心算法,实现了对各类人机交互手势的高效识别。采用目标区域提取算法与主动式红外投影,通过伽马变换、干扰去除等操作实现输入图像的预处理,从而确定手掌所在位置。为了高效判别手势,该手势识别算法采用自适应的采样线方案,根据手掌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自动确定采样线的位置、距离、数目等信息。该SOC芯片全集成所有功能模块,通过55 nm低功率(LP)工艺流片,芯片面积为4 148μm×5148μm,总体功耗88 mW,可以实现视场范围大于600 mm×600 mm×600 mm、判别精度不大于1 mm、分辨率不大于1 mm/像素,适用于人机交互手势控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势控制 人机交互 主动式红外补光 全集成 片上系统(s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波技术在蓄电池SOC估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邓正宏 周岩 高向阳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9-182,共4页
文章针对蓄电池SOC估计精度不高且实时显示效果不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技术的SOC估计方法。首先建立了蓄电池等效电路模型,该模型具有建模蓄电池容量和伏安特性功能,其次基于等效电路模型建立了蓄电池状态方程,选取SOC作为... 文章针对蓄电池SOC估计精度不高且实时显示效果不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技术的SOC估计方法。首先建立了蓄电池等效电路模型,该模型具有建模蓄电池容量和伏安特性功能,其次基于等效电路模型建立了蓄电池状态方程,选取SOC作为内部状态变量,通过测量终端电压和滤波技术求出SOC的最真递归解。最后选择蓄电池的真实放电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估计精度高,实时显示效果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电池 荷电状态 等效电路模型 滤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ISC-V处理器的卷积加速SoC系统设计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坤宁 赵烁 +2 位作者 何虎 邓宁 杨旭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3-157,共5页
为提高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计算效率和能效,以8 bit定点数据作为输入,设计一个支持激活、批标准化以及池化等CNN网络中常见计算类型的卷积加速器,优化循环计算顺序并将其与数据复用技术相结合,以提高卷积计算的效率。基于软硬件协同设... 为提高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计算效率和能效,以8 bit定点数据作为输入,设计一个支持激活、批标准化以及池化等CNN网络中常见计算类型的卷积加速器,优化循环计算顺序并将其与数据复用技术相结合,以提高卷积计算的效率。基于软硬件协同设计思想,构建包含RISC-V处理器和卷积加速器的SoC系统,RISC-V处理器基于开源的指令集标准,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扩展指令功能。将该SoC系统部署在Xilinx ZCU102开发板上,RISC-V处理器和卷积加速器分别工作在100 MHz和300 MHz频率下,测试结果表明,该加速器的算力达到153.6 GOP/s,运行VGG16网络进行图片推理计算时加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加速 循环计算优化 数据复用 RISC-V处理器 soc系统 软硬件协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C FPGA硬件并行化计算的配电网电压控制技术 被引量:5
7
作者 党皓天 刘东 +3 位作者 陈飞 赵现平 刘斯扬 王宏宇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47,91,共10页
随着主动配电网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无功设备的接入呈现复杂化和边缘化趋势,电压控制的相关计算也向边缘计算发展。由于算力受限,边缘终端纯软件式的计算所需时间较长,无法满足控制的实时性要求。针对此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片上系... 随着主动配电网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无功设备的接入呈现复杂化和边缘化趋势,电压控制的相关计算也向边缘计算发展。由于算力受限,边缘终端纯软件式的计算所需时间较长,无法满足控制的实时性要求。针对此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片上系统现场可编程门阵列(SoC FPGA)硬件并行化计算的配电网电压控制策略。首先,设计基于SoC FPGA的软硬件计算框架;然后,对配电网电压控制模型及遗传算法求解方法做出适用于FPGA计算的针对性改进;最后,分模块设计FPGA硬件求解结构。算例场景验证表明,相比于边缘终端纯软件式的求解方式,文中所提策略在电压越下限、电压越上限场景的平均求解效率分别提高了2.41倍和2.15倍,可有效提升电压控制的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配电网 电压控制 边缘计算 片上系统现场可编程门阵列(soc FPGA) 并行计算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重构计算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19
8
作者 段然 樊晓桠 +1 位作者 高德远 沈戈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4-17,共4页
可重构计算技术结合了通用处理器和ASIC两者的优点 ,能够提供硬件功能的效率和软件的可编程性。对可重构计算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特征分类概要介绍的基础上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目前的一些典型研究成果 。
关键词 可重构计算 FPGA 粗(细)粒度 s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式语音识别系统的研究和实现 被引量:19
9
作者 方敏 浦剑涛 +1 位作者 李成荣 台宪青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3-78,共6页
本文首先给出了一种适合于在嵌入式平台上实现的可变命令集的非特定人语音识别系统 ,同传统的基于PC的非特定人语音识别系统相比 ,该系统具备内存消耗小 ,运算速度快的优点。然后给出了该语音识别系统在多种嵌入式平台上的实现和评估结... 本文首先给出了一种适合于在嵌入式平台上实现的可变命令集的非特定人语音识别系统 ,同传统的基于PC的非特定人语音识别系统相比 ,该系统具备内存消耗小 ,运算速度快的优点。然后给出了该语音识别系统在多种嵌入式平台上的实现和评估结果 ,论证了非特定人语音识别系统在嵌入式平台上实现的可行性及其对硬件的最低配置要求 ,在技术层次上分析了目前实现高性能语音识别SOC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 嵌入式平台 非特定人语音识别 语音识别SO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信息栅格与服务计算 被引量:4
10
作者 廖军 刘锦德 秦志光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41-1244,共4页
在探索全球信息栅格的概念及其组成的基础上,研究了服务计算的概念、原则及其不同于面向对象计算的方面,服务计算在全球信息栅格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服务计算应用于全球信息栅格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全球信息栅格 服务计算 网络中心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点分离在计算思维和软件工程中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40
11
作者 何明昕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63,共4页
关注点分离可追溯到柏拉图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思考。作为基本的系统化计算思维原则,关注点分离体现在问题求解、算法设计、软件设计、软件架构描述、软件开发过程等诸多方面。简要归纳了软件和计算的本质特点;重点分析关注点分离作为重... 关注点分离可追溯到柏拉图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思考。作为基本的系统化计算思维原则,关注点分离体现在问题求解、算法设计、软件设计、软件架构描述、软件开发过程等诸多方面。简要归纳了软件和计算的本质特点;重点分析关注点分离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在软件工程中的主要作用和体现形式;介绍了近期有关关注点高级分离的研究,包括关注点的多维分离和面向方面软件开发;最后阐述了关注点分离原则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策略相结合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注点分离 计算思维 软件工程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与或图的Web服务自动组合 被引量:3
12
作者 叶恒舟 罗晓娟 牛秦洲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45-2647,2653,共4页
为快速、灵活、高效地组合Web服务,通过论证与或图的重要性质及归约算法的有效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与或图的Web服务自动组合方法。该方法针对Web服务请求的每一个输出对象实时构造与或图,再通过归约算法获取该输出对象的合成路径。与已有... 为快速、灵活、高效地组合Web服务,通过论证与或图的重要性质及归约算法的有效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与或图的Web服务自动组合方法。该方法针对Web服务请求的每一个输出对象实时构造与或图,再通过归约算法获取该输出对象的合成路径。与已有方法相比,该方法实现简单,搜索空间小,避免了重复搜索和循环搜索。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时间复杂度较好,能够在大规模的服务集中进行灵活、快速的服务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或图 WEB服务 服务组合 归约算法 面向服务的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利用继承关系的业务服务实例化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鹏 韩燕波 +3 位作者 王菁 陈旺虎 丁维龙 高晶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7-141,共5页
随着面向服务计算技术的日渐普及,通过互联网提供的科研领域的Web服务也越来越多,目前仅在生物信息领域可统计到的Web服务数量就超过3000个。然而,怎样在业务层上将最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实例化到具体的Web服务,成为很多专业工作者... 随着面向服务计算技术的日渐普及,通过互联网提供的科研领域的Web服务也越来越多,目前仅在生物信息领域可统计到的Web服务数量就超过3000个。然而,怎样在业务层上将最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实例化到具体的Web服务,成为很多专业工作者关心的问题,生物信息领域尤其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种利用继承关系的业务服务实例化方法,该方法基于我们前期工作中提出的抽象服务形式——业务服务,通过对基类业务服务的继承操作构建表达最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子类业务服务,同时建立了两个业务服务之间的继承关系,并且利用这种继承关系将最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实例化到具体的Web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服务计算 业务服务 继承关系 实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台的可配置计算及其在自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巨红 陈曾平 张银福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22-1229,共8页
可配置计算思想的提出已有40多年的历史,国外学者在近十年来取得了实质性的研究成果,但该技术在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介绍了可配置计算技术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两种主要的研究思路—基于专用芯片和基于平台的研究思路... 可配置计算思想的提出已有40多年的历史,国外学者在近十年来取得了实质性的研究成果,但该技术在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介绍了可配置计算技术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两种主要的研究思路—基于专用芯片和基于平台的研究思路,并对比了两种研究思路各自的优势。我们重点关注基于平台的研究思路,介绍了可配置计算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可配置计算系统的结构模型与计算模型,并提出未来基于平台的可配置计算结构应该是多个带有嵌入式处理器的FPGA以高速串行接口互联的拓扑结构。最后我们着重介绍了可配置计算在国内外自动目标识别(ATR)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并指出未来可配置计算技术在ATR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配置计算 自动目标识别 片上系统 基于平台的设计 基于FPGA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层逻辑的VIA设计
15
作者 朱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5,共4页
在此提出了基于三层逻辑构架模式设计HVIA(硬件VIA),并给出了HVIA的2个核心组成部分KernelAgent和Queue的HDL描述,旨在设计具有高性能的HVIA通道.
关键词 计算机系统结构 三层逻辑 片上系统 虚拟接口构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聚体大小分布对孔隙结构和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30
16
作者 荣慧 房焕 +6 位作者 张中彬 蒋瑀霁 赵旭 单军 彭新华 孙波 周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6-485,共10页
土壤团聚体在外部和内部因素影响下发生团聚和破碎过程,形成不同大小分布的团聚体。团聚体大小分布的变化会改变土壤孔隙结构,影响各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的周转。选择三种长期施用不同量有机肥的红壤... 土壤团聚体在外部和内部因素影响下发生团聚和破碎过程,形成不同大小分布的团聚体。团聚体大小分布的变化会改变土壤孔隙结构,影响各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的周转。选择三种长期施用不同量有机肥的红壤(不施肥,CK;施低量有机肥,LM;施高量有机肥,HM),过不同大小孔径筛(5 mm,S_(5);2 mm,S_(2);0.5 mm,S_(0.5))改变团聚体的大小分布,然后填装土柱(直径2.9 cm、高度4 cm),填装容重为1.3 g·cm^(-3)。利用X射线显微CT(Computed Tomography)成像技术分析土壤的孔隙结构,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结果表明,团聚体大小对孔隙结构有极显著的影响。相较于S_(5)和S_(2)处理,S_(0.5)处理土壤的大孔隙度(>16μm)降低了83.0%~93.9%,孔隙连通性降低了95%以上。而S_(5)和S_(2)处理的大孔隙度和孔隙连通性只在HM土壤中有显著差异,在CK和LM土壤中无显著差异。团聚体大小分布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有显著影响。团聚体破碎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在CK土壤中,S_(0.5)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S_(5)和S_(2)分别高64.2%和79.1%;在HM土壤中,S_(0.5)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S_(5)和S_(2)分别高19.3%和14.1%。与之不同的是,在LM土壤中,S_(0.5)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S_(5)无显著差异,可能是受到孔隙结构的影响。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16~30μm孔隙的孔隙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团聚体大小分布的变化改变了土壤的孔隙结构,大团聚体破碎降低了填装土柱的大孔隙度。团聚体破碎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一部分原因是释放出了被保护的有机碳。此外,团聚体大小改变导致的孔隙结构变化可能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土壤团聚体 孔隙结构 土壤有机碳矿化 X射线显微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散土样和填装土柱及紧实程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荣慧 房焕 +4 位作者 蒋瑀霁 赵旭 彭新华 孙波 周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51-1560,共10页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一般通过培养松散土样来测定,但是松散土样与原状土的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二者之间SOC矿化的关系尚不明确;通过填装土柱可以获得接近田间状态的土壤样品,但填装的紧实程度会改变土壤孔隙结构,因此可能影响SOC矿化。本...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一般通过培养松散土样来测定,但是松散土样与原状土的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二者之间SOC矿化的关系尚不明确;通过填装土柱可以获得接近田间状态的土壤样品,但填装的紧实程度会改变土壤孔隙结构,因此可能影响SOC矿化。本研究首先以施用不同量有机肥的红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松散土样和填装土柱两个处理,采用室内培养法比较二者之间SOC矿化的差异;然后选择其中一种土壤填装土柱,设置BD_(1.1)、BD_(1.3)、BD_(1.5)、BD_(1.7)四个紧实程度处理,容重分别为1.1、1.3、1.5和1.7g·cm^(–3),利用X射线显微CT(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技术分析土壤孔隙结构,分析紧实程度对土壤孔隙结构及SOC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散土样与填装土柱的SOC矿化量有显著差异,培养结束时(第57天),松散土样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约是填装土柱的4倍。紧实程度增加较大程度地降低了土壤的总孔隙度和大孔隙度(>16μm),降低比例分别为12.9%~17.4%和18.7%~88.5%;并且使充气孔隙度从63.6%降至8.2%,而充水孔隙度从36.4%增至91.8%。填装土柱的SOC矿化量随紧实程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培养结束时(第28天),BD_(1.5)的SOC矿化量最高。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SOC矿化量与总孔隙度、大孔隙度(>16μm)、充水孔隙度(Water-filled pore space,WFPS)或充气孔隙度(Air-filled pore space,AFPS)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当总孔隙度或大孔隙度低于46%或3.7%时,SOC矿化量随孔隙度增加而增加;反之,SOC矿化量随孔隙度增加而降低。SOC矿化量与WFPS或APFS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类似的规律,当WFPS为66%或AFPS为34%时,SOC矿化量最高。以上结果说明,通过培养松散土样测定SOC矿化将会高估田间SOC的矿化潜力;紧实程度的变化会改变土壤的孔隙结构进而影响填装土柱的SOC矿化;SOC矿化量与孔隙度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孔隙 X射线显微CT 充水孔隙度 土壤通气性 紧实程度 土壤有机碳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式可重构信号处理计算机设计技术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谦 邓豹 刘婷婷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289-3293,共5页
为提高嵌入式信号处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利用率,减小体积、重量和功耗(size,weight and power,SWaP)开销,基于嵌入式SOC下的动态可重构技术,提出一种可重构信号处理计算机系统架构,探讨可重构信号处理计算机原型的系统架构、重构方式和... 为提高嵌入式信号处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利用率,减小体积、重量和功耗(size,weight and power,SWaP)开销,基于嵌入式SOC下的动态可重构技术,提出一种可重构信号处理计算机系统架构,探讨可重构信号处理计算机原型的系统架构、重构方式和控制方法。通过典型算法对原型系统进行功能验证和性能评估(对实时性和资源利用率提升比进行量化分析),其结果表明,可重构信号处理计算机满足嵌入式信号处理系统的实时性要求,能有效提高硬件资源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式计算机 信号处理 嵌入式soc 动态可重构 资源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计算机模型验证土壤有机碳周转负反馈作用现象与机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瑞琪 蔡媛媛 +3 位作者 王丽丽 杨殿林 刘惠芬 谭炳昌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9-397,共9页
有机物料腐殖化系数(h)与有机碳降解系数(k)是控制土壤有机碳周转过程的两个关键参数,为研究有机碳含量对该两参数的影响,应用计算机模型探讨有机碳含量对自身周转作用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机理。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不能反映有... 有机物料腐殖化系数(h)与有机碳降解系数(k)是控制土壤有机碳周转过程的两个关键参数,为研究有机碳含量对该两参数的影响,应用计算机模型探讨有机碳含量对自身周转作用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机理。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不能反映有机碳含量是否对自身周转造成影响,但有机碳含量与碳输入水平的关系可以反映有机碳含量的作用:即不管该两参数是否与有机碳含量有关,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时间延长而渐近线增加或降低至平衡值;当假设两参数与有机碳含量无关,则有机碳含量随碳输入水平增加呈直线增加;但当假设有机碳含量通过有机碳周转负反馈作用影响该两参数,即h随有机碳含量增加而降低,且k同时增加,则有机碳含量随碳输入水平增加而渐近线增加。进一步验证该负反馈作用机理分析也发现,当考虑负反馈作用的机理时,有机碳含量随着碳输入水平增加而渐近线增加。因此有机碳周转负反馈作用合理,在计算机模型构建中考虑该影响因素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饱和值 腐殖化 降解 周转 负反馈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