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otation separation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of sphalerite from pyrite by Fe^(3+)-Cu^(2+)-BX process
1
作者 LIU Jun ZHANG Zhi-yong +3 位作者 SHI Jun-yang LIU Sheng HU Fang LIU Guang-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6期2183-2194,共12页
The lime-Cu^(2+)-xanthate process is commonly used for th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sphalerite from pyrite.In this process,lime is added to the pulp to inhibit the floatability of pyrite.However,the excessive use of li... The lime-Cu^(2+)-xanthate process is commonly used for th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sphalerite from pyrite.In this process,lime is added to the pulp to inhibit the floatability of pyrite.However,the excessive use of lime can result in pipeline blockage and inadequate recovery of associated precious metal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new flotation process that minimizes or eliminates the use of lime.In this paper,a novel Fe^(3+)-Cu^(2+)-butyl xanthate process was developed as an alternative to lime for separating of sphalerite from pyrite.The flot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the artificially-mixed minerals,the flotation recovery of pyrite was lower than 16%and that of sphalerite was higher than 47%at pH 5.0−10.0.The zeta potential measurements revealed that ferric ion preferred to adsorb on pyrite,and copper ion displaced with zinc ion from the lattice at the interface of sphalerite.The wettability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hydrophobicity of sphalerite surface increased apparently after being treated with Fe^(3+)-Cu^(2+)-BX,while the hydrophobicity of pyrite surface remained nearly unchanged.With XPS analysis,Cu-S bond and hydrophilic ferric hydroxide were detected separately on the surface of sphalerite and pyrite after conditioning with Fe^(3+)-Cu^(2+)-BX,which facilitated th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sphalerite from pyrite with butyl xanthate colle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tation separation SPHALERITE PYRITE Fe^(3+)-Cu^(2+)-butyl xanth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Fe_(3)O_(4)/PDMS@MF泡沫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2
作者 戴先芝 黄浩然 +2 位作者 谢红霞 陈思谕 赵春霞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7-280,共4页
采用共沉淀法在三聚氰胺泡沫(MF)骨架上原位生长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颗粒,以构筑粗糙界面;再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对其低表面能修饰,制备出具有磁性响应的超疏水Fe_(3)O_(4)/PDMS@MF泡沫。结果表明:Fe_(3)O_(4)/PDMS@MF水... 采用共沉淀法在三聚氰胺泡沫(MF)骨架上原位生长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颗粒,以构筑粗糙界面;再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对其低表面能修饰,制备出具有磁性响应的超疏水Fe_(3)O_(4)/PDMS@MF泡沫。结果表明:Fe_(3)O_(4)/PDMS@MF水静态接触角高达152.0°,饱和吸油量达51.9g/g。Fe_(3)O_(4)/PDMS@MF可通过重力过滤实现油水混合物分离,且可通过外加磁场驱动吸收水上浮油。采用简单、环保方法制备的超疏水Fe_(3)O_(4)/PDMS@MF泡沫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聚二甲基硅氧烷 超疏水 三聚氰胺泡沫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 NO over SnS_(2)/g-C_(3)N_(4): A mechanistic study
3
作者 WANG Haocun ZHANG Qixin +2 位作者 YANG Yifan BIAN Junjie LI Chunhu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335,共13页
This study aims to enhance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2D/2D heterojunctions for NO removal from marine vessel effluents.SnS_(2)/g-C_(3)N_(4) composites wer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via a facile solvothermal me... This study aims to enhance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2D/2D heterojunctions for NO removal from marine vessel effluents.SnS_(2)/g-C_(3)N_(4) composites wer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via a facile solvothermal method,demonstrating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photocatalytic NO removal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For high-flux simulated flue gas,the composite with 10%SnS_(2)(denoted as SNCN-10)showed exceptional NO removal efficiency,reaching up to 66.8%,along with excellent reusability over five consecutive cycles.Detailed band structure and density of states(DOS)calculations confirmed the formation of a characteristic heterojunction.Spin-trapping ESR spectroscopy identified·O_(2)^(-)−as the key reactive species driving NO oxidation.Additionally,in situ DRIFT spectroscopy revealed that SNCN-10 facilitated the conversion of NO to nitrate through intermediate species,including bridging nitrite and cis-nitrite(N_(2)O_(2)^(2-)).Kinetic studies further indicated that NO oxidation followed the Langmuir-Hinshelwood(L-H)mechanism.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 of free energy changes,a comprehensive reaction pathway for NO oxidation was proposed.These finding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strategies for NO remo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ic g-C_(3)N_(4) charge separation PHOTOCATALYSIS NO removal DFT calcula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WO_(4)/WO_(3)异质结的制备及其降解含油污水的性能研究
4
作者 陈楚晓 郝京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5,共8页
光催化技术在处理含油工业污水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采用浸渍、焙烧法成功合成CoWO_(4)/WO_(3)异质结光催化剂样品,采用XRD、SEM、EDS、TEM和BET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通过能带结构分析证明CoWO_(4)和WO_(3)的能带结构符合... 光催化技术在处理含油工业污水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采用浸渍、焙烧法成功合成CoWO_(4)/WO_(3)异质结光催化剂样品,采用XRD、SEM、EDS、TEM和BET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通过能带结构分析证明CoWO_(4)和WO_(3)的能带结构符合异质结型光催化剂的能带结构,PL和光电流表征证明CoWO_(4)/WO_(3)异质结能够提高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效率进而提高光催化降解活性。在光催化降解含油工业污水实验中,光生电子和空穴分离效率最高的为CoWO_(4)/WO_(3)-3%异质结样品,其含油污水的降解率达到了93.0%,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468 h^(-1),分别为WO_(3)纯样的3.0倍和5.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CoWO_(4)/WO_(3)异质结 含油工业污水 分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酸钙对nano-CaCO_(3)/PES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玉周 陈增 +3 位作者 曹东鑫 周杰辉 安旭 马天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310-6316,共7页
为深入了解nano-CaCO_(3)/PES复合膜的形态结构、力学性能、亲水性、分离性能和抗污染性能,通过非溶剂诱导相分离(NIPS)技术制备了nano-CaCO_(3)/PES复合膜。对复合膜的形态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分离性能进行了表征,重点考察了nano-Ca... 为深入了解nano-CaCO_(3)/PES复合膜的形态结构、力学性能、亲水性、分离性能和抗污染性能,通过非溶剂诱导相分离(NIPS)技术制备了nano-CaCO_(3)/PES复合膜。对复合膜的形态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分离性能进行了表征,重点考察了nano-CaCO_(3)质量分数对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说明了nano-CaCO_(3)在膜中均匀分散时,可有效优化膜结构,并同步提升膜的物理化学性能,提高分离效率。当nano-CaCO_(3)质量分数为0.3%时,所得到的复合膜机械强度为3.8MPa;对比纯PES材料,其机械强度增加了65%;亲水性也有效改善,纯水渗透性为450L/(m^(2)·h·bar)(1bar=105Pa),提高了1.7倍,同时保持99%以上的BSA截留率;对BSA抗污性能从48.8%显著提高至77.1%,具有良好的抗污染效果。本项研究为优化膜结构、提升膜性能方面提供了一个高效、简便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酸钙 分散性 复合滤膜 力学性能 分离性能 抗污染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MXene@Ag多功能膜制备及其水净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于帆 王俊怡 +3 位作者 赵瑞琪 骆春佳 晁敏 颜录科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09-6018,共10页
通过真空辅助组装构建g-C_(3)N_(4)/MXene@Ag(CNMA)分离膜。研究表明,银纳米粒子的引入可以增强表面润湿性并优化传质通道,复合膜最高分离通量(对水包1,2-二氯乙烷乳液)为(6812.7±106)L m^(-2)h^(-1)bar^(-1),最大效率可达99.7%。... 通过真空辅助组装构建g-C_(3)N_(4)/MXene@Ag(CNMA)分离膜。研究表明,银纳米粒子的引入可以增强表面润湿性并优化传质通道,复合膜最高分离通量(对水包1,2-二氯乙烷乳液)为(6812.7±106)L m^(-2)h^(-1)bar^(-1),最大效率可达99.7%。值得注意的是,CNMA复合膜具有显著的抗污能力,在连续使用10次后仍保持稳定的分离性能。此外,MXene@Ag材料能够优化复合膜体系的能带结构,促进电子-空穴(e^(-)-h^(+))的有效空间分离,从而改善光电性能,实现对有机污染物(染料、抗生素)的高效去除,其中对亚甲基蓝染料的降解效率为98%。CNMA分离膜适用于有机污染物场景下的水环境修复,满足实际污水处理要求,具有十足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多功能膜 油水分离 光催化 水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C_(3)H_(6)/N_(2)分离的PDA@PEBA2533膜的制备
7
作者 杜翠花 张茜 +2 位作者 王晓东 黄伟 周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7-446,共10页
为回收聚丙烯制备尾气中的丙烯,采用本实验室独创的浸渍-旋转法在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膜表面沉积聚多巴胺(PDA)膜层制备出对C3H6具有更强亲和性的PDA@PEBA2533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PDA颗粒和膜进行表... 为回收聚丙烯制备尾气中的丙烯,采用本实验室独创的浸渍-旋转法在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膜表面沉积聚多巴胺(PDA)膜层制备出对C3H6具有更强亲和性的PDA@PEBA2533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PDA颗粒和膜进行表征。考察了PDA沉积时间对膜形貌、结构以及分离性能的影响,也考察了温度和压力等操作条件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探索了PDA@PEBA2533膜对不同C3H6浓度的C_(3)H_(6)/N_(2)混合气的分离效果以及膜的长时间分离稳定性。结果表明,沉积PDA于PEBA2533膜表面有效提高了膜的分离性能。当沉积时间不小于24h时,可得到连续的PDA膜层,随沉积时间的增加,膜层逐渐增厚,气体渗透速率先增大后减小,选择性持续上升,沉积24h所制备的膜分离性能最佳。增大操作温度和压力,膜对C3H6和N2的渗透速率均增大,C_(3)H_(6)/N_(2)选择性则降低。增大混合气中C3H6浓度,膜对C3H6的渗透速率和选择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所制备的分离性能最好的PDA@PEBA2533膜上,0.2MPa时,对C3H6体积分数为20%的混合气,温度从0℃提高到50℃,C3H6渗透速率从8.25GPU增加到71.42GPU,C_(3)H_(6)/N_(2)选择性从22.92降低至10.14。在130h的气体分离实验中,该膜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该膜与其他分离C_(3)H_(6)/N_(2)混合气膜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3)H_(6)/N_(2)混合气 分离 浸渍-旋转法 聚多巴胺@聚醚嵌段共聚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3年山东地区13株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VP1基因序列分析
8
作者 邹志强 马芹 +10 位作者 汪建华 王胜 孟超 许明清 赵杰 张中波 石艳红 刘子涵 魏书强 马元元 李玉峰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66,共7页
为研究2020—2023年山东地区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的流行变异情况,试验采集了山东地区13份疑似鸭肝炎病毒感染的病料,通过病毒分离、RT-PCR扩增鉴定,并进行VP1基因测序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到13株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均属于GⅠa... 为研究2020—2023年山东地区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的流行变异情况,试验采集了山东地区13份疑似鸭肝炎病毒感染的病料,通过病毒分离、RT-PCR扩增鉴定,并进行VP1基因测序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到13株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均属于GⅠa分支,且分属于GⅠa分支不同小分支,其中2020年分离株(20148、20149)与2021年商品肉鸭分离株(SP21042)核苷酸相似性在98.8%~100%;2023年商品鸭分离株(SP23012、SP23014、SP-2、SP-3、SP23009)核苷酸相似性在99.7%~100%;2021年种鸭分离株(21083)与2022年、2023年种鸭分离株(22443、22468、BL23028)、2023年商品鸭分离株(SP23010)核苷酸相似性在98.8%~99.4%,小分支内相似性均高于98.8%,不同小分支间相似性在96.9%~98.2%;2023年部分3型DHAV分离株VP1基因出现了个别氨基酸位点的突变。研究表明,山东地区分离的13株GⅠa分支鸭甲型肝炎病毒VP1基因出现了变异,需要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 分离鉴定 VP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镜蛇毒细胞毒素-1的分离纯化及其对HSC-LX2细胞PI3K/AKT 信号通路的影响
9
作者 孔露平 王秀男 +4 位作者 廖明 张学荣 周怡 张昊 罗小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9-600,共2页
肝纤维化是多种刺激诱导的肝脏反复损伤的一种病理再生反应[1],其主要表征是肝脏中沉积着过量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ECM产生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被大量激活分化,磷脂酰肌醇-3-... 肝纤维化是多种刺激诱导的肝脏反复损伤的一种病理再生反应[1],其主要表征是肝脏中沉积着过量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ECM产生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被大量激活分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是一条重要的细胞内信号通路,能通过影响HSC的增殖和凋亡来调节肝纤维化[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素-1 分离纯化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HSC-LX2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itu grown Ti_(3)C_(2)@TiO_(2) heterostructure enables high-performanc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with polysulfides capture and catalytic conversion mechanism
10
作者 ZHOU Fang YUAN Xin-ye +2 位作者 XIONG Xiang WANG Li-chang HAN Ka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2期4397-4410,共14页
The sluggish kinetics of the sulfur redox reaction(SRR)and the shuttling effect of lithium polysulfides(LiPSs)both restric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lithium-sulfur(Li-S)batteries.Heterostructures,with their pronou... The sluggish kinetics of the sulfur redox reaction(SRR)and the shuttling effect of lithium polysulfides(LiPSs)both restric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lithium-sulfur(Li-S)batteries.Heterostructures,with their pronounced electroactivity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showcase their potential as electrodes/functional separators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Herein,we proposed a bifunctional catalyst exhibiting strong adsorption and rapid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LiPSs through in situ UV photocatalytic synthesis of Ti_(3)C_(2)@TiO_(2)heterostructure.The TiO_(2)nanoparticles act as the anchoring center for LiPSs,while the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Ti_(3)C_(2)ensures the rapid diffusion of these LiPSs from TiO_(2)to the catalytically active Ti_(3)C_(2)layer across heterogeneous interfaces.The Li-S batteries with Ti_(3)C_(2)@TiO_(2)-40 min-PP separator delivered a high initial capacity of 1283 mA∙h/g,which decreased slightly to 691 mA∙h/g after 200 cycles at 1C.This work advanc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polysulfide adsorbents and conductive agents in inhibiting shuttle effects,and offers a method for designing polysulfide barriers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3)C_(2)@TiO_(2) heterostructure bifunctional catalyst separATOR lithium-sulfur batt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QDs/C_(3)N_(5)复合催化剂光催化氧化去除NO
11
作者 叶杞宏 黄汉源 杨婧羚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9-867,共9页
以碳量子点(CQDs)和C_(3)N_(5)为原料,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QDs/C_(3)N_(5)复合光催化剂,采用多种手段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CQDs/C_(3)N_(5)对NO的光催化氧化效果及其反应机理。表征结果显示:CQDs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C_(3)N_(5)的表面,且未... 以碳量子点(CQDs)和C_(3)N_(5)为原料,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QDs/C_(3)N_(5)复合光催化剂,采用多种手段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CQDs/C_(3)N_(5)对NO的光催化氧化效果及其反应机理。表征结果显示:CQDs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C_(3)N_(5)的表面,且未出现团聚;与C_(3)N_(5)相比,CQDs/C_(3)N_(5)的带隙结构发生了变化,表现出更强的光响应能力和更高的载流子利用效率。在质量空速(WHSV)为1.2×10^(6)mL/(g·h)、光反应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经CQDs-8/C_(3)N_(5)(CQDs与C_(3)N_(5)的质量比为8%)光催化氧化处理后,NO去除率为77.9%;CQDs-8/C_(3)N_(5)具有良好的耐湿性、重复使用性和运行稳定性;CQDs-8/C_(3)N_(5)光催化氧化NO的主要活性物种为·O_(2)^(-)、·OH、光生电子和空穴。反应机理为:在光照条件下,CQDs/C_(3)N_(5)被激发产生电子和空穴;电子转移至导带与O_(2)分子结合产生·O_(2)^(-),或还原NO_(2)为NO_(2)^(-);空穴转移至价带,促进·OH的产生,进而将NO氧化为NO_(2);NO和NO_(2)^(-)与·O_(2)^(-)反应产生NO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3)N_(5) 碳量子点 光催化 NO 载流子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离子凝胶膜的制备及其在C_(3)H_(6)/C_(3)H_(8)分离中的应用
12
作者 高云硕 孙玉绣 +3 位作者 刘丽娟 耿晨旭 张政清 乔志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8,共10页
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合成出3种不同颗粒大小金属-有机骨架(ZIF-8),并将其与离子液体1-丙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PmimTf_(2)N)和聚醚共聚酰胺(Pebax 1657)混合制得ZIF-8/IL/Pebax离子凝胶膜,用于对丙烯/丙烷混气体系的分离.通过ZI... 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合成出3种不同颗粒大小金属-有机骨架(ZIF-8),并将其与离子液体1-丙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PmimTf_(2)N)和聚醚共聚酰胺(Pebax 1657)混合制得ZIF-8/IL/Pebax离子凝胶膜,用于对丙烯/丙烷混气体系的分离.通过ZIF-8颗粒与离子液体在Pebax膜中的协同作用,实现了金属-有机骨架(MOF)填料在聚合物基质中高达70%的质量掺杂量,C_(3)H_(6)/C_(3)H_(8)体系的气体分离性能也得到明显提升.研究表明,ZIF-8/IL/Pebax离子凝胶膜相比于Pebax纯膜,C_(3)H_(6)渗透通量提高了385%,达到了227.1 Barrer;同时,C_(3)H_(6)/C_(3)H_(8)的选择性也从3.04提高到了25.11.此外,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10~40℃,0.15~0.3 MPa),ZIF-8/IL/Pebax离子凝胶膜均表现出优异的气体分离性能,并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混合基质膜 离子凝胶 高掺杂量 C_(3)H_(6)/C_(3)H_(8)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电效应增强BaTiO_(3)@TiO_(2)光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13
作者 李明通 周建华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0-796,共7页
光催化产氢受到催化剂光吸收范围窄和催化剂活性低等技术瓶颈的制约。采用简单水热法合成了光催化压电复合材料BaTiO_(3)@TiO_(2)纳米花。通过XRD、SEM、TEM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以搅拌作为外在压力,深入研究了不同... 光催化产氢受到催化剂光吸收范围窄和催化剂活性低等技术瓶颈的制约。采用简单水热法合成了光催化压电复合材料BaTiO_(3)@TiO_(2)纳米花。通过XRD、SEM、TEM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以搅拌作为外在压力,深入研究了不同搅拌转速对复合材料光催化析氢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iO_(2)在BaTiO_(3)纳米球表面被紧密修饰,建立了紧密接触的Ⅱ型能带结构。BaTiO_(3)@TiO_(2)-1.2在搅拌转速为900 r·min^(-1)时的析氢速率高达45.48μmol·g^(-1)·h^(-1),是低转速300 r·min^(-1)时的7.19倍。该优异的光催化析氢性能可归因于压电场的反复变化促进光生载流子转移和电荷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TiO_(3)@TiO_(2)异质结 压电辅助光催化 析氢反应 Ⅱ型异质结 载流子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发夫酵母中3R,3’R-虾青素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孙伟红 林洪 +2 位作者 翟毓秀 冷凯良 邢丽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9-82,共4页
研究红发夫酵母中3R,3’R-虾青素的分离纯化工艺条件,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HPLCAPCI-MS)、核磁共振(nucl... 研究红发夫酵母中3R,3’R-虾青素的分离纯化工艺条件,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HPLCAPCI-MS)、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ltra violet,HPLC-UV)对纯化得到的虾青素结构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利用细胞玻璃研磨器进行研磨提取、硅胶柱层析分离和结晶提纯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反式虾青素的异构化,得到的虾青素纯度高于9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超导核磁共振谱仪(1H和13C NMR)以及Chiralpak IC手性固定化纤维柱分析,显示制备的反式虾青素几乎都以3R,3’R结构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发夫酵母 3R 3’R-虾青素 分离 纯化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铁矿硫酸浸出液中Cr^(3+)与Fe^(3+)的分离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波 杨达朋 +3 位作者 赵青 史培阳 刘承军 姜茂发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10,共4页
分别通过水解法和黄钠铁矾法进行酸性溶液中铁的析出分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解法铬铁分离效果不佳。采用黄钠铁矾法可有效脱除铬铁矿硫酸浸出液中的铁,在溶液pH=-0.87、165℃加入适量晶种后,铁的脱除率接近100%,铬的损失率低于7%,铬... 分别通过水解法和黄钠铁矾法进行酸性溶液中铁的析出分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解法铬铁分离效果不佳。采用黄钠铁矾法可有效脱除铬铁矿硫酸浸出液中的铁,在溶液pH=-0.87、165℃加入适量晶种后,铁的脱除率接近100%,铬的损失率低于7%,铬铁分离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铁矿 CR^3+ FE^3+ 分离 酸性溶液 黄钠铁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铵-3,5-二溴水杨基荧光酮-乙醇体系萃取分离钼 被引量:34
16
作者 吴艳平 孙志武 梁舒萍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8-260,共3页
在含有一定浓度硫酸铵的条件下,乙醇水溶液能形成盐水与乙醇液-液两相,研究了Mo(Ⅵ)与3,5二溴水杨基荧光酮(DBSAF)形成的配合物在乙醇盐水萃取体系液-液两相中的分配行为。试验表明,在pH1~6范围内,硫酸铵浓度为350g·L^-... 在含有一定浓度硫酸铵的条件下,乙醇水溶液能形成盐水与乙醇液-液两相,研究了Mo(Ⅵ)与3,5二溴水杨基荧光酮(DBSAF)形成的配合物在乙醇盐水萃取体系液-液两相中的分配行为。试验表明,在pH1~6范围内,硫酸铵浓度为350g·L^-1,试液中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3比7,1×10^-4m01.L^-1DBSAF溶液加入量为2mL及试液总体积为10mL的条件下,Mo(Ⅵ)均保持很高的萃取率,用控制酸度的方法实现了Mo(Ⅵ)与常见过渡元素离子Co(Ⅱ)、Zn(Ⅱ)、Ni(Ⅱ)、Cu(Ⅱ)、Mn(Ⅱ)、Fe(Ⅲ)、W(Ⅵ)的定量分离,试验了钼(Ⅵ)与上述各共存离子的分离,钼(Ⅵ)的萃取率均大于97%,而其他共存离子的萃取率均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分离 Mo(Ⅵ) 3 5-二溴水杨基荧光酮 硫酸铵 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苯基乳酸的手性毛细管电泳拆分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德茂 李从发 +1 位作者 刘四新 陈利梅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1-283,共3页
考察了环糊精种类、环糊精浓度、缓冲溶液pH、分离电压、温度等因素对3 苯基乳酸手性分离的影响,并对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区带毛细管电泳技术,以0 03mol/L的羟丙基 β 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0 1mol/L的磷酸缓冲溶液(pH5 5)... 考察了环糊精种类、环糊精浓度、缓冲溶液pH、分离电压、温度等因素对3 苯基乳酸手性分离的影响,并对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区带毛细管电泳技术,以0 03mol/L的羟丙基 β 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0 1mol/L的磷酸缓冲溶液(pH5 5)为电泳缓冲溶液,26kV的分离电压,在25℃下可使3 苯基乳酸对映体达到基线分离,分离度为1 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3-苯基乳酸 羟丙基-Β-环糊精 手性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液中1,3-丙二醇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谢小莉 王崇辉 佟明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126-2130,共5页
1,3-丙二醇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工中间体,主要用于合成新型聚酯PTT。从发酵液中分离回收产物是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的技术关键和难点之一,本文对1,3-丙二醇的分离方法及技术研究进展作了概述,较详细地比较了蒸发精馏、溶剂萃取、反... 1,3-丙二醇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工中间体,主要用于合成新型聚酯PTT。从发酵液中分离回收产物是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的技术关键和难点之一,本文对1,3-丙二醇的分离方法及技术研究进展作了概述,较详细地比较了蒸发精馏、溶剂萃取、反应萃取、分子筛吸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等分离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展望了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的工业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丙二醇 发酵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液中1,3-丙二醇分离提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启梅 王领民 +1 位作者 王崇辉 高大成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706-3711,3724,共7页
1,3-丙二醇是合成聚乳酸的主要原料,以甘油为底物的生物法制备1,3-丙二醇是以绿色化学为特征的技术。但1,3-丙二醇极性很强、微生物发酵液成分较复杂,产品收率偏低,质量难符合制备高性能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要求,故1,3-丙二醇的分离... 1,3-丙二醇是合成聚乳酸的主要原料,以甘油为底物的生物法制备1,3-丙二醇是以绿色化学为特征的技术。但1,3-丙二醇极性很强、微生物发酵液成分较复杂,产品收率偏低,质量难符合制备高性能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要求,故1,3-丙二醇的分离提纯成为了生物法合成技术的关键。对于1,3-丙二醇发酵液,提纯过程包括发酵液预处理、脱盐和浓缩提纯。本文讨论了用于1,3-丙二醇提纯的主要技术,包括采用离心、过滤、絮凝脱大分子物质,用离子交换、电渗析、双水相萃取或有机溶剂沉淀等方法脱盐类,及通过精馏、萃取、吸附对发酵液浓缩提纯,或是以上某几个分离工艺的组合。提出整个分离工艺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各工艺路线不断进行优化,开发新的经济高效的分离提取工艺路线,是目前实现规模化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的技术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丙二醇 分离/提取 发酵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3对铜铋硫化矿分选分离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熊立 叶雪均 +2 位作者 胡城 刘子帅 邱振忠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1年第6期83-85,共3页
利用单矿物试验研究了SA-3对辉铋矿和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SA-3对辉铋矿的抑制能力极弱;当SA-3用量为50 mg/L时,黄铜矿受到强烈抑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SA-3是一种包含-SH、-OH、-COOH的多官能团抑制剂,文中对SA-3在黄铜矿表... 利用单矿物试验研究了SA-3对辉铋矿和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SA-3对辉铋矿的抑制能力极弱;当SA-3用量为50 mg/L时,黄铜矿受到强烈抑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SA-3是一种包含-SH、-OH、-COOH的多官能团抑制剂,文中对SA-3在黄铜矿表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铋分离 SA-3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