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评董仲舒与司马迁的义利观
1
作者 晋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34,共8页
对董仲舒和司马迁的义利观,学界还存在诸多争议或误解。概而言之,董仲舒的义利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重义兴利,既强调义大于利,又主张物质利益不可或缺,圣人也要“为天下兴利”。二是“宜在我者”,把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物质利益... 对董仲舒和司马迁的义利观,学界还存在诸多争议或误解。概而言之,董仲舒的义利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重义兴利,既强调义大于利,又主张物质利益不可或缺,圣人也要“为天下兴利”。二是“宜在我者”,把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物质利益都纳入“义”的范畴,而将不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物质利益均视为“利”的范畴,并引申出反对盐铁官营和官吏经商的“与民争利”主张。司马迁的义利观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利大于义,公开宣称求利或争利是人的天性,所谓仁义亦只是“富”的附属物。二是国家和个人均可以“兴利”,也应该倡导“兴利”。至于“兴利”能否成功,其结果是好是坏,则应当看具体效果,而不能一概否定。尽管他们的义利观都存在明显的局限,并相互对立,但无论是董仲舒的义利观,还是司马迁的义利观,实际都有着针砭现实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司马迁 义利观 重义兴利 利大于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谈作史”说质疑 被引量:5
2
作者 易宁 易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5,共9页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他广、平原君子俱与“余”有交往,而此数人行辈“远在司马迁之前”,推测文中的“余”是司马谈。以顾颉刚为代表,后世学者据此认定司马谈作史,并不断推衍,持论也更加肯定。其实,此说立论的文献依据有问题:其一,《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其中的“先人”所指并非司马谈,而是世为史官的司马氏先祖和孔子。其二,“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只能是司马氏先祖和孔子“所次旧闻”,并非司马谈作史之断限,更非《史记》著述的目标。其三,即使《刺客列传》等赞中的“余”就是司马谈,也不能证实司马谈作史,而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父语入赞,班固著《汉书》即依此例。总之,“司马谈作史”说,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谈 司马迁 《史记》 王国维 顾颉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比较研究的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余斌 李嘉玮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29,共7页
比较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从纵向这一维度看,人们对它的运用已具有久远的历史;从横向这一维度看,它已深入到了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当中去。这也决定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的学科范畴对于比较研究方法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比较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从纵向这一维度看,人们对它的运用已具有久远的历史;从横向这一维度看,它已深入到了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当中去。这也决定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的学科范畴对于比较研究方法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比较研究时,要在最丰富的具体发展的场合去把握最一般的抽象,考察产生它的历史条件,进而根据要比较研究的对象的历史条件去考察其所处的发展阶段,这样才能进行有意义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司马迁 孟德斯鸠 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 假说 客观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易学管窥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银昌 张新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4-108,共5页
《史记》作为一部实录性历史巨著,记载了一些与《周易》相关的资料,这些记载既可以窥见中国易学发展的概况,又与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及情感体验相关,理解这些,对于全面把握《史记》的意蕴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周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的民族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谱系建构述论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文光 江也川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共7页
司马迁的民族思想是在汉朝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大一统”国家观念是司马迁民族思想的基础,也是汉武帝“中国一统”民族思想在《史记》中的表达。司马迁第一次系统建构了“五帝世系”,“五帝”是一脉相承具有血亲关系的... 司马迁的民族思想是在汉朝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大一统”国家观念是司马迁民族思想的基础,也是汉武帝“中国一统”民族思想在《史记》中的表达。司马迁第一次系统建构了“五帝世系”,“五帝”是一脉相承具有血亲关系的中华人文初祖,也是汉朝疆域内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即“华夷共祖”于黄帝。在上述前提下,“华夷”子孙经过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一个有内在历史文化联系的民族共同体。以此为逻辑起点,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五帝本纪》之外,还为6个边疆民族列传记述,对汉代的民族共同体进行了系统的记述,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谱系。这是司马迁留给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非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民族思想 “华夷共祖” 中华民族共同体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五帝本纪》与西汉文化的建构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新科 王晓玲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115,共6页
《五帝本纪》是《史记》最为重要的篇目之一。它是司马迁站在汉代历史的制高点上,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深广渊博的才识,对上古三千年历史的总结,也是史公为人类社会所构建的理想国。《五帝本纪》所包含的"大一统"、仁德与祥瑞... 《五帝本纪》是《史记》最为重要的篇目之一。它是司马迁站在汉代历史的制高点上,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深广渊博的才识,对上古三千年历史的总结,也是史公为人类社会所构建的理想国。《五帝本纪》所包含的"大一统"、仁德与祥瑞、天下为公与禅让等观念是历史性、当下性、未来性的结合,对西汉文化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帝本纪》 西汉文化 司马迁 《史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马迁史学思想中的变与常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家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6-32,共7页
司马迁著《史记》,力求“通古今之变”。作为一位古代史家而能重视历史上的变化和发展,他自然地受到了许多近代学者的赞赏。司马迁不仅重视历史上的变,而且重视历史上的常,尤为重要的是,他也重视历史上变与常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 司马迁 史学思想 "变" "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的市场经济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冯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2-104,共3页
司马迁的市场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史记》中 ,肯定人的好利本性和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是其逻辑起点 ,农工商并重、保护和发展工商业是其重点内容 ,经济自由主义是其必然结论。司马迁的市场经济思想有其理论渊源和社会基础 。
关键词 司马迁 市场经济思想 好利 现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与春秋公羊学 被引量:7
9
作者 陈桐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57,共5页
《史记》的学术渊源来自六经异传和诸子百家之学 ,其中以春秋公羊学对《史记》的影响最为深刻。“孔子作《春秋》说”是一部《史记》的理论基石 ,“纪异而说不书说”影响到司马迁的天人观 ,《史记》的政治观也主要来自于春秋公羊学的政... 《史记》的学术渊源来自六经异传和诸子百家之学 ,其中以春秋公羊学对《史记》的影响最为深刻。“孔子作《春秋》说”是一部《史记》的理论基石 ,“纪异而说不书说”影响到司马迁的天人观 ,《史记》的政治观也主要来自于春秋公羊学的政治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春秋》 《春秋公羊传》 董仲舒 司马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与班固眼中的司马相如——两汉文人的价值观演化之管窥 被引量:6
10
作者 蒋方 张忠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0-53,共4页
从《史记》与《汉书》中关于司马相如的记载来看,班固作《司马相如传》虽然基本上是《史记》的照录,但他对相如的评价与司马迁并不相同。司马迁认为相如赋虽多虚辞滥说,但功在讽谏,合于《诗》道;班固则否认相如赋的讽谏功用,尽管如此,... 从《史记》与《汉书》中关于司马相如的记载来看,班固作《司马相如传》虽然基本上是《史记》的照录,但他对相如的评价与司马迁并不相同。司马迁认为相如赋虽多虚辞滥说,但功在讽谏,合于《诗》道;班固则否认相如赋的讽谏功用,尽管如此,他却认为靡丽文章也有传名后世的价值。两人对相如的不同评价反映了两汉文人价值观念的演化。《史记·司马相如传》是第一篇以辞赋作品为主体的史传,而将司马相如视为文学家而立传者则是班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班固 司马相如 文人价值观 汉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迁笔法:寓论断于序事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洲良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5-109,共5页
如果说孔子“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一字定褒贬”的修辞层面上,那么史迁笔法则将其扩大为篇章的叙事结构上,人物形象的描写上,乃至《史记》全书的整体布局上。寓论断于序事作为史迁笔法之一,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述而不作,借史料之取... 如果说孔子“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一字定褒贬”的修辞层面上,那么史迁笔法则将其扩大为篇章的叙事结构上,人物形象的描写上,乃至《史记》全书的整体布局上。寓论断于序事作为史迁笔法之一,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述而不作,借史料之取舍传心中之隐曲;据事直书,词不迫切而意独至;侧笔旁议,托他人之口代作者之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史迁笔法 寓论断于序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一统视域下的司马迁炎黄共同体理论 被引量:6
12
作者 武沐 陈晓晓 王盼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5,共10页
司马迁大一统民族观指导下的炎黄共同体理论背后隐含着三重内在逻辑,即大一统的王朝观,通过探讨大一统王朝的民族分布格局来证明汉王朝的大一统源自“华夷一体”“天下一体”;“华夷共祖异族”观,“共祖”与“异族”辩证统一,凸显“天... 司马迁大一统民族观指导下的炎黄共同体理论背后隐含着三重内在逻辑,即大一统的王朝观,通过探讨大一统王朝的民族分布格局来证明汉王朝的大一统源自“华夷一体”“天下一体”;“华夷共祖异族”观,“共祖”与“异族”辩证统一,凸显“天下一家”的“华夷之辨”;以华统夷的“汉为天下宗”,在炎黄共同体内“华夷有别”,“以华统夷”不是由血缘决定的,乃民族文化差异所致,刘汉王朝是唯一具备合法统一“华夷”的“天下宗”。它们还是炎黄共同体理论的终极目标,昭示出“华夷之辩”是如何从战国时的“华夏一统”发展成为司马迁的“华夷一统”。司马迁大一统思想主导下的炎黄共同体理论可视作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进程中迈出的第一步,对后世的民族观、历史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发展贡献了丰富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华夷共祖 炎黄共同体 大一统 《史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马异同评》研究三题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晓鹃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6-75,共10页
《班马异同》是南宋倪思所撰,宋末元初刘辰翁评语与之合刻,题为《班马异同评》。此书有明嘉靖十六年李元阳刻本和明万历韩敬序刻本两种版本系统。《班马异同评》通过比较《史记》《汉书》两书对应的篇目,考其字句异同,以观二书得失,从... 《班马异同》是南宋倪思所撰,宋末元初刘辰翁评语与之合刻,题为《班马异同评》。此书有明嘉靖十六年李元阳刻本和明万历韩敬序刻本两种版本系统。《班马异同评》通过比较《史记》《汉书》两书对应的篇目,考其字句异同,以观二书得失,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的史书研究体例与模式。刘辰翁的点评有三个倾向:一是十分注重文学特征,尤其注重字词的评析;二是关注《史记》《汉书》二书的句法、文法等写作特点;三是能够运用评价小说的方法来点评历史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思 刘辰翁 版本 《史记》 《汉书》 《班马异同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马迁的游侠观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飞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106,共6页
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为游侠树碑立传,并对自己的游侠观作了系统阐发。他将游侠的精神特质概括为"侠客之义",其内涵包括一言九鼎、诚实守信的人格,急人之难、舍生取义的精神和逡逡退让、不居功自傲的品质。同时,他还提出&... 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为游侠树碑立传,并对自己的游侠观作了系统阐发。他将游侠的精神特质概括为"侠客之义",其内涵包括一言九鼎、诚实守信的人格,急人之难、舍生取义的精神和逡逡退让、不居功自傲的品质。同时,他还提出"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匹夫之侠"、"卿相之侠"等几个不同概念,对游侠进行类别划分,以明确其外延。司马迁游侠观念中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表面看来,是对个人身世遭遇的沉痛感慨,实则是其入世心理在强烈冲击下的现世宣泄,思想范畴属于儒家。司马迁游侠观的阐发具有里程碑意义,影响极其深远。分析其游侠观,对于认识游侠现象、游侠文学乃至于我们民族的意识形态均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游侠观 抒情性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的生命意识与《史记》悲剧精神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兴林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年第6期62-66,共5页
司马迁的生命意识由先秦时期的儒、道思想融合而形成: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以道家的朴素唯物主义为主体,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则以儒家的“三不朽”精神为主体。这种生命意识与其身遭宫刑之辱的特殊经历相结合,形成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念:超... 司马迁的生命意识由先秦时期的儒、道思想融合而形成: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以道家的朴素唯物主义为主体,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则以儒家的“三不朽”精神为主体。这种生命意识与其身遭宫刑之辱的特殊经历相结合,形成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念:超越生死荣辱,充分实现自我,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成一家之言,留百世之名。司马迁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史记》的悲剧精神,《史记》悲剧精神有四大特点:抗争具有目的性,生存具有坚韧性,死亡具有超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生命意识 悲剧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者祛疑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培峰 赵望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101,共5页
汪春泓先生在《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献疑》一文中提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作者是刘向,这一观点不能成立。汪文在论证过程中对很多文献资料的分析有误,从司马迁等人的"君臣观"、宣帝时代崇"文"贬"武&qu... 汪春泓先生在《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献疑》一文中提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作者是刘向,这一观点不能成立。汪文在论证过程中对很多文献资料的分析有误,从司马迁等人的"君臣观"、宣帝时代崇"文"贬"武"的思潮背景等内外因素进行的论证,也不足以证实刘向是《屈贾列传》的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屈原 司马迁 刘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尚书》学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士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7-122,共6页
司马迁曾遍览中祕所藏,且具有敏锐的史家眼光,其《史记》特重采摘《尚书》,其采摘去取要远胜于当时的《尚书》学大师,方式十分灵活。其诠解《尚书》及《书序》资料,不限今、古文说义。特别是《太史公自序》篇,从多个层面对《书序》有所... 司马迁曾遍览中祕所藏,且具有敏锐的史家眼光,其《史记》特重采摘《尚书》,其采摘去取要远胜于当时的《尚书》学大师,方式十分灵活。其诠解《尚书》及《书序》资料,不限今、古文说义。特别是《太史公自序》篇,从多个层面对《书序》有所模仿。《史记》所述孔子"序《书传》"、"序《尚书》"、"论次"《书》,等等,并不等于言孔子作《书序》,其义均谓孔子曾"编次"过《尚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尚书》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评商鞅探微——兼论《史记》“太史公曰”的独立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玲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20,共7页
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为先秦法家的商鞅、韩非、李斯列传并作评价。对韩非和李斯,司马迁在批判的同时还表现出了一定的同情。而对商鞅,司马迁则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本纪》和《商君列传》正传中对其历史功... 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为先秦法家的商鞅、韩非、李斯列传并作评价。对韩非和李斯,司马迁在批判的同时还表现出了一定的同情。而对商鞅,司马迁则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本纪》和《商君列传》正传中对其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却是《商君列传》的"太史公日"中不能抑制的苛责和怒斥。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李陵事件对司马迁身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史记》"太史公曰"独立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儒法两家思想在司马迁身上合而未融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商鞅 《商君列传》 “太史公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书·律历志》与秦汉天人思想的终极形态--以音乐思想为中心 被引量:5
19
作者 章启群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5,共8页
《汉书·律历志》以音乐为本体,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天人思想体系。它把宇宙、自然世界以及人类整个世界,从社会制度(礼)到精神情感(乐)、从外在世界到内在身体,都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像人的个体生命一样鲜活灵动的整体,而这个整... 《汉书·律历志》以音乐为本体,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天人思想体系。它把宇宙、自然世界以及人类整个世界,从社会制度(礼)到精神情感(乐)、从外在世界到内在身体,都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像人的个体生命一样鲜活灵动的整体,而这个整体中跃动的心脏,则是音乐。这既是一个完全艺术化的形而上学,也是一个可以落实到实用法则的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史记》 秦汉时期 司马迁 班固 天人思想 阴阳五行 占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雄评司马迁之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施丁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8-134,共7页
扬雄作为汉代思想家,他对司马迁评价甚高,将其与孔子相提并论,但他并非完全赞同司马迁的观点。扬雄评价司马迁的意义在于:其一,扬雄标举司马迁在史学上的突出地位,实际上是公认其在史学的独立性,将史学与儒学并列起来;其二,他评司马迁&q... 扬雄作为汉代思想家,他对司马迁评价甚高,将其与孔子相提并论,但他并非完全赞同司马迁的观点。扬雄评价司马迁的意义在于:其一,扬雄标举司马迁在史学上的突出地位,实际上是公认其在史学的独立性,将史学与儒学并列起来;其二,他评司马迁"爱奇"、"多知"而"杂",首先是抓史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批评的标尺,在传统史学领域具有代表性,也反映了司马迁史学的丰富性及其思想的特异性;其三,他评司马迁《史记》"实录",注意史学之记事行文的最基本问题是很重要的。但仅以"实录"而称"良史之才"失之片面,应当加上史学思想;只有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好,才可谓"良史之才"。扬雄的看法与评论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法言 司马迁 史记 “实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