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银粒子对[Ru(bpy)_3]^(2+)光谱学性质的影响及电解质效应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悦辉 王婷 周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07-1616,共10页
研究了[Ru(bpy)3]2+溶液中引入纳米银粒子的光谱学性质变化规律以及[Ru(bpy)3]2+与纳米银粒子所构成的溶液体系([Ru(bpy)3]2+-Ag)的电解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Ru(bpy)3]2+吸附在纳米银粒子表面使纳米银粒子相互桥连形成规则的类链状网... 研究了[Ru(bpy)3]2+溶液中引入纳米银粒子的光谱学性质变化规律以及[Ru(bpy)3]2+与纳米银粒子所构成的溶液体系([Ru(bpy)3]2+-Ag)的电解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Ru(bpy)3]2+吸附在纳米银粒子表面使纳米银粒子相互桥连形成规则的类链状网络聚集体.纳米银粒子造成[Ru(bpy)3]2+溶液荧光猝灭,且大尺寸的纳米银粒子引起的荧光猝灭程度较大.在[Ru(bpy)3]2+-Ag体系中引入电解质造成纳米银粒子不同程度的聚集和生长.电解质对纳米银聚集影响为:CaCl2>MgCl2>Ca(NO3)2>KCl>KNO3.随着[Ru(bpy)3]2+-Ag体系中引入电解质含量的增加,溶液的荧光强度先降低而后又逐渐增强,直至达到定值,表明一定量的电解质可产生荧光猝灭释放效应.电解质对荧光强度影响顺序为:Ca(NO3)2>CaCl2>MgCl2>KCl>KNO3.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手段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能量传输等方面初步探讨了纳米银粒子对表面吸附[Ru(bpy)3]2+溶液光谱学性质的影响机制以及电解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ru(bpy)3]2+ 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局域场增强 荧光增强 荧光猝灭 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bpy)_3^(2+)在MCM-48中的组装及其发光性质 被引量:4
2
作者 房铭 张萍 +2 位作者 李守贵 王悦 徐如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1016-1017,共2页
Tris(bipyridine)ruthenium(Ⅱ)(Ru(bpy) 2+ 3) was incorporated into mesoporous silicate MCM 48. X ray diffraction and emission spectroscopy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ducts, Ru(bpy) 2+ 3/MCM 48. The emission spectr... Tris(bipyridine)ruthenium(Ⅱ)(Ru(bpy) 2+ 3) was incorporated into mesoporous silicate MCM 48. X ray diffraction and emission spectroscopy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ducts, Ru(bpy) 2+ 3/MCM 48. The emission spectra show that the wavelength of maximum intensity( λ max ) for Ru(bpy) 2+ 3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Ru(bpy) 2+ 3 loading level in MCM 48. The photoluminescent property of Ru(bpy) 2+ 3/MCM 48 was investigated.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wavelength maximum intensity( λ max ) for Ru(bpy) 2+ 3/MCM 48 was red shifted when acetone vapor was introduced. [WT5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py)^2+3 组装 发光性质 MCM-4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盐酸苯海索-Ru(bpy)_3^(2+)体系的电化学发光行为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利军 邓春燕 +4 位作者 高文燕 吴美艳 胡大春 黄文艺 李彦清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6-220,共5页
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存在下,考察了盐酸苯海索(BH)-Ru(bpy)32+体系的电化学及其发光行为。结果表明,BH对Ru(bpy)32+体系的电化学发光具有增敏效应;在SDBS存在下,BH对Ru(bpy)32+体系电化学发光的增敏效应显著增强,发光强度提高约16... 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存在下,考察了盐酸苯海索(BH)-Ru(bpy)32+体系的电化学及其发光行为。结果表明,BH对Ru(bpy)32+体系的电化学发光具有增敏效应;在SDBS存在下,BH对Ru(bpy)32+体系电化学发光的增敏效应显著增强,发光强度提高约16倍。据此建立了一种高效、简便的BH电化学发光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BH的浓度在4.0×10-7~1.0×10-4 mol/L范围内与相对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r=0.995 5),检出限(S/N=3)为1.11×10-9 mol/L;连续平行测定1.0×10-5 mol/L BH溶液10次,发光强度的RSD为3.2%。样品的回收率为96%~108%,RSD为4.3%。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用于实际样品中BH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苯海索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联吡啶钌 电化学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bpy)_3^(2+)固相电致化学发光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晓英 张相依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0-727,共8页
联吡啶钌(Ru(bpy)2+3)是应用最广泛的电致化学发光(ECL)活性物。将可电化学再生的Ru(bpy)2+3及其类衍生物固定于电极表面,获得固相ECL传感器是ECL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综述了Ru(bpy)2+3及其衍生物固相ECL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 联吡啶钌(Ru(bpy)2+3)是应用最广泛的电致化学发光(ECL)活性物。将可电化学再生的Ru(bpy)2+3及其类衍生物固定于电极表面,获得固相ECL传感器是ECL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综述了Ru(bpy)2+3及其衍生物固相ECL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不同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py)2+3 固相电致化学发光 固定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bpy)_3^(2+)印刷电极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制
5
作者 林振宇 陈金花 +1 位作者 孙建军 陈国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996-1999,共4页
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制备了基于Ru(bpy)23+(钌联吡啶)的印刷电极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重现性好、对草酸盐的响应范围宽、检测限低等优点。详细研究了电极的制作方法以及发光试剂的固定化。在最优条件下,在p... 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制备了基于Ru(bpy)23+(钌联吡啶)的印刷电极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重现性好、对草酸盐的响应范围宽、检测限低等优点。详细研究了电极的制作方法以及发光试剂的固定化。在最优条件下,在pH 6.0的0.2 mol.L-1磷酸盐缓冲液中,利用所研制的ECL传感器测定C2O24-,线性响应范围为3.0×10-7~1.0×0-5mol.L-1,检测限为1.2×10-7mol.L-1(S/N=3)。根据同样的原理也可以用来测定其他的成分,如氨基酸,TprA(三丙胺),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等物质。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使用丝网印刷机器进行印刷的话,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电极(SPE) 电致化学发光 ^ru(bpy)3^2+ ^C2O4^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Cl对含有纳米银的[Ru(bpy)_3]^(2+)荧光性能影响
6
作者 王悦辉 周济 石士考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77-1380,共4页
通过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了KCl对含有纳米银的金属钌联吡啶配合物([Ru(bpy)3]2+)的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Cl与纳米银粒子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的相互作用破坏了[Ru(bpy)3]2+与纳米银粒子间的链状网络结构,形成大... 通过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了KCl对含有纳米银的金属钌联吡啶配合物([Ru(bpy)3]2+)的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Cl与纳米银粒子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的相互作用破坏了[Ru(bpy)3]2+与纳米银粒子间的链状网络结构,形成大颗粒和团聚体。同时,在吸收光谱的长波段处观察到明显的新的吸收带,随着KCl量的增加,新吸收带峰值逐渐红移并展宽。随着KCl量的增加,[Ru(bpy)3]2+荧光强度先猝灭而后逐渐增强,直至达到一个定值。文章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量传递等方面探讨了KCl对含有纳米银的[Ru(bpy)3]2+荧光性能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CL 纳米银 ^[ru(bpy)3]^2+ 荧光增强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石墨烯/SiO_2@Ru(bpy)_3^(2+)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测定敌草隆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慧 谭学才 +7 位作者 严军 刘敏 李晓宇 陈晓 冯德芬 岑建梅 陈全友 魏耀秘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16-1621,共6页
利用敌草隆对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ECL)的增敏作用,以3D石墨烯和二氧化硅固定三联吡啶钌纳米复合材料(Si O2@Ru(bpy)2+3)修饰的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建立了一种直接快速检测敌草隆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3D石墨烯以... 利用敌草隆对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ECL)的增敏作用,以3D石墨烯和二氧化硅固定三联吡啶钌纳米复合材料(Si O2@Ru(bpy)2+3)修饰的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建立了一种直接快速检测敌草隆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3D石墨烯以促进电子传递,油包水微乳液法合成Si O2@Ru(bpy)2+3以提高发光效率。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敌草隆浓度的对数在9.08×10-11~9.08×10-7mol/L范围内与其相对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 9),检出限(S/N=3)为1.18×10-12mol/L。连续测定2.00×10-8mol/L敌草隆10次,发光强度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2%,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用该方法对青菜进行检测,回收率为99.3%~110.8%,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敌草隆 3D石墨烯 Si O2@ru(bpy2+3 修饰电极
全文增补中
基于Ru(bpy)_3^(2+)ECL的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8
作者 王君 李芬 +1 位作者 韩鹤友 徐国财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3年第6期45-47,共3页
对Ru(bpy)32+ECL的机理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对基于Ru(bpy)32+ECL的酶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和DNA探针的检测原理及应用作了综述。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电致化学发光 ^ru(bpy)3^2+ 原理 酶传感器 免疫传感器 DNA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zyme聚乙烯吡咯烷酮/Ru(bpy)3^2+/SiO2纳米粒子相互作用及铅(Ⅱ)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付文 蔡林芳 +1 位作者 郭志慧 郑行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55,共7页
合成了一种对单、双链DNA具有不同亲和能力的纳米粒子PVP/Silica/Ru(bpy)_3^(2+)。实验结果发现,Pb(Ⅱ)能够诱导DNAzyme结构的变化,纳米粒子PVP/Silica/Ru(bpy)_3^(2+)在Nafion/碳纳米管修饰电极表面具有电化学发光特性,据此建立了一种... 合成了一种对单、双链DNA具有不同亲和能力的纳米粒子PVP/Silica/Ru(bpy)_3^(2+)。实验结果发现,Pb(Ⅱ)能够诱导DNAzyme结构的变化,纳米粒子PVP/Silica/Ru(bpy)_3^(2+)在Nafion/碳纳米管修饰电极表面具有电化学发光特性,据此建立了一种检测铅离子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免标记DNA探针、无需固定化DNAzyme、灵敏度高等特点。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方法对铅离子的检测限达0.5nmol/L,实现了水样中Pb(Ⅱ)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DNA酶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联吡啶钌 Pb(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fion掺杂多壁碳纳米管固定Ru(bpy)_3^(2+)的电致化学发光法检测壮观霉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童颖 郑洁 +1 位作者 孙境翊 卫伟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2年第1期89-91,94,共4页
利用Nafion掺杂多壁碳纳米管形成复合膜将Ru(bpy)32+固定于玻碳电极表面形成Ru(bpy)32+-N-C。基于壮观霉素对该电极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增强作用,建立了一种新的壮观霉素电致化学发光检测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5~2.0×1... 利用Nafion掺杂多壁碳纳米管形成复合膜将Ru(bpy)32+固定于玻碳电极表面形成Ru(bpy)32+-N-C。基于壮观霉素对该电极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增强作用,建立了一种新的壮观霉素电致化学发光检测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5~2.0×10-4 mol.L-1,检测限为2.5×10-6 mol.L-1。该方法用于尿样中壮观霉素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87.1%~120.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FION 多壁碳纳米管 ru(bpy)32+ 电致化学发光 壮观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Ru(bpy)3^2+体系电致化学发光法检测邻苯二酚 被引量:2
11
作者 罗祥瑞 吴芳辉 +3 位作者 董天涯 孙文斌 余爱民 周东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4-368,共5页
采用简单的方法合成了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G QDs),并分别用荧光光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了表征。研究了NG QDs对Ru(bpy)3^2+电致化学发光(ECL)体系的增敏作用。实验优化了体系pH、Ru(bpy)3^2+用量、NG QDs用量以及扫速等条件。在最... 采用简单的方法合成了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G QDs),并分别用荧光光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了表征。研究了NG QDs对Ru(bpy)3^2+电致化学发光(ECL)体系的增敏作用。实验优化了体系pH、Ru(bpy)3^2+用量、NG QDs用量以及扫速等条件。在最优条件下,根据邻苯二酚对NG QDs/Ru(bpy)3^2+耦合ECL体系信号的猝灭作用,建立了测定邻苯二酚的新方法。邻苯二酚浓度(1.0×10-8~1.0×10-5 mol/L)的对数值与ECL信号强度差之间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低至5.0×10-9 mol/L,而且选择性和重现性好,实际样品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 联吡啶钌 电致化学发光 邻苯二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钌卟啉[Ru(bpy)_2(MPyTPP)Cl]^+与DNA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梅文杰 刘杰 +2 位作者 李安兴 黄绮雯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049-2051,共3页
The interaction of ruthenated porphyrin [Ru(bpy) 2(MPyTPP)Cl] + with CT-DNA was investigated with UV-Vis and fluorescent spectrum. It is found that [Ru(bpy) 2(MPyTPP)Cl] + binds to CT-DNA with a high affinity.
关键词 钌卟啉 ^[ru(bpy)2(MPyTPP)Cl]^+ 小牛胸腺DNA 相互作用 分子间亲和作用 生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勒烯配合物η^2—C60[Ru(NO)(PPh3)]2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董振荣 程大典 +3 位作者 吴振奕 李建霖 詹梦熊 郑兰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07-1009,共3页
The fullerene complex, η 2 C 60 [Ru(NO)(PPh 3)] 2, has been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C 60 with Ru(NO) 2(PPh 3) 2 under a nitrogen atmosphere and refluxing. The new complex was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elemental a... The fullerene complex, η 2 C 60 [Ru(NO)(PPh 3)] 2, has been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C 60 with Ru(NO) 2(PPh 3) 2 under a nitrogen atmosphere and refluxing. The new complex was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elemental analysis, IR, XPS, electronic spectra and 31 P NM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lex of η 2 form can be formed by C 60 bonding to Ru(NO) 2(PPh 3) 2 in the σ π way and there is hyperconjugation effect in the molecule. So electrons will flow easier and photoelectric effect for this new compound is expected. In addi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lex has been supposed. The ruthenium is 4 coordinate in the complex, bonding to two carbon atoms, to one PPh 3 and to one 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勒烯配合物 ^η^2-C60[ru(NO)(PPh3)]2 合成 表征 碳6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勒烯配合物η^2—C70[Ru(NO)(PPh3)]2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振荣 程大典 +3 位作者 吴振奕 林永生 杨森根 詹梦熊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8-200,共3页
合成了新的富勒烯配合物η2 C70[Ru(NO)(PPh3)]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核磁共振以及光电子能谱等手段进行表征,并根据表征结果推测了该配合物的结构.
关键词 富勒烯配合物 ^η^2—C70[ru(NO)(PPh3)]2 合成 结构表征 元素分析 核磁共振谱 光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bpy)32+掺杂SiO2/漆酚复合物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厚朴酚的检测
15
作者 曾磊 曹宇 +1 位作者 雷福厚 史伯安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30,共6页
构建一种基于Ru(bpy)3^2+掺杂SiO2/漆酚复合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利用厚朴酚对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对厚朴酚进行检测。对影响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的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优化了反应条件和各项测定参数。在最佳实验... 构建一种基于Ru(bpy)3^2+掺杂SiO2/漆酚复合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利用厚朴酚对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对厚朴酚进行检测。对影响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的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优化了反应条件和各项测定参数。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在8×10^-8~8×10^-5 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发光强度增量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3.7×10^-8 g/L;对浓度为8×10^-6 g/L厚朴酚进行8次平行测定的RSD为3.5%。对合成样品中厚朴酚测定的回收率为99.8%~103%,表明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py)3^2+掺杂SiO2 漆酚 厚朴酚 修饰电极 电化学发光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TiO_(2)/Pt NPs/RuSi NPs的去氧肾上腺素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构建和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韦富存 欧盼盼 +4 位作者 吴叶宇 吴佳雯 林瑜 杜方凯 谭学才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96-1003,共8页
该文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高度有序的花状分级二氧化钛微/纳米粒子(fl-TiO_(2)),以(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做偶联剂,采用简单的合成后接枝方法制备氨基功能化的fl-TiO_(2)(fl-TiO_(2)-NH_2)。随后,通过静电作用将铂纳米粒子(Pt N... 该文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高度有序的花状分级二氧化钛微/纳米粒子(fl-TiO_(2)),以(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做偶联剂,采用简单的合成后接枝方法制备氨基功能化的fl-TiO_(2)(fl-TiO_(2)-NH_2)。随后,通过静电作用将铂纳米粒子(Pt NPs)组装在fl-TiO_(2)-NH_2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fl-TiO_(2)/Pt NPs复合材料。最后,将fl-TiO_(2)/Pt NPs与RuSi NPs混合形成均匀的分散溶液,并将其固定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发光(ECL)传感器(fl-TiO_(2)/Pt NPs/RuSi NPs/GCE)。采用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和能谱等技术对不同材料的形貌、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和ECL法对所研制ECL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和ECL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t NPs优异的电催化活性显著提高了RuSi NPs-三丙胺(TPrA)体系的ECL信号强度。而fl-TiO_(2)的巨大比表面积为Pt NPs和RuSi NPs提供了丰富的结合位点。因此,fl-TiO_(2)/Pt NPs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共反应剂加速器和ECL信号放大器,用于提高RuSi NPs-TPrA体系的ECL发射效率。在优化实验条件下,fl-TiO_(2)/Pt NPs/RuSi NPs的ECL强度分别为fl-TiO_(2)/RuSi NPs和RuSi NPs的1.5倍和1.8倍。在去氧肾上腺素(PHE)存在下,fl-TiO_(2)/Pt NPs/RuSi NPs-TPrA体系的ECL信号发生猝灭,且ECL猝灭信号与PHE浓度的对数在1.0×10^(-7)~8.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 4),检出限(S/N=3)为2.5×10^(-8)mol/L。该方法用于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注射液中PHE的测定,回收率为99.2%~108%。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较高的选择性。该研究为ECL传感平台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ECL信号放大策略,并拓宽了ECL传感器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状二氧化钛 Pt NPs ^ru(bpy)_3^(2+) 电化学发光(ECL) 去氧肾上腺素 信号放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TiO_2-SiO_2为载体的联吡啶钌对氧敏感性的研究
17
作者 高尚芬 舒晓红 +2 位作者 熊小莉 袁红雁 肖丹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8-810,共3页
In this paper,the nanometer TiO2-SiO2 composite oxide,which has a higher surface area,was prepared by sol-gel.The surface area and structural property of composite oxide were examin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anome... In this paper,the nanometer TiO2-SiO2 composite oxide,which has a higher surface area,was prepared by sol-gel.The surface area and structural property of composite oxide were examin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anometer particles of the composite oxide were obtained.When nSi∶nTi ratio was equal to 4.6,the surface area was larger comparing with pure TiO2 and pure SiO2.Tris(2,2’-bipyridine) ruthenium(Ⅱ) absorbed on TiO2-SiO2 composite oxide was sensitive to oxyg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SiO2复合氧化物 联吡啶钌 氧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2-CdTe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利巴韦林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可心 田利 +2 位作者 胡玥 王月 陆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00-1004,共5页
将碲化镉量子点(CdTe)与二氧化钛(TiO2)的复合物修饰至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TiO2-CdTe/GCE电化学发光传感平台,并对其电化学发光性质进行研究。在含有联吡啶钌和三正丙胺的碱性缓冲溶液中,TiO2-CdTe/GCE产生很强的电化学发光信号,随着利... 将碲化镉量子点(CdTe)与二氧化钛(TiO2)的复合物修饰至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TiO2-CdTe/GCE电化学发光传感平台,并对其电化学发光性质进行研究。在含有联吡啶钌和三正丙胺的碱性缓冲溶液中,TiO2-CdTe/GCE产生很强的电化学发光信号,随着利巴韦林的加入,该体系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发生明显猝灭,据此建立了一种新的利巴韦林含量的检测方法。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利巴韦林在3.9×10-4~3.9μmol·L-1范围内,其浓度的对数与相对电化学发光强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3×10-10mol·L-1。对注射液中利巴韦林含量进行测定,回收率为96.6%~101%,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CdTe复合物 联吡啶钌 电化学发光 利巴韦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溶胶-纳米金修饰金电极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苦参碱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罗应 李利军 +3 位作者 邓春燕 程昊 孙科 李彦青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4-78,共5页
基于苦参碱对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利用溶胶-凝胶固定化稳定的优点和纳米金对苦参碱的电催化作用,建立了硅溶胶-纳米金修饰金电极电化学发光检测苦参碱的新方法,考察了苦参碱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及其发光行为。结果表明,此... 基于苦参碱对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利用溶胶-凝胶固定化稳定的优点和纳米金对苦参碱的电催化作用,建立了硅溶胶-纳米金修饰金电极电化学发光检测苦参碱的新方法,考察了苦参碱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及其发光行为。结果表明,此修饰电极表现出很好的电化学活性和电化学发光(ECL)响应,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苦参碱浓度在1.5×10-7~1.5×10-4mol/L范围内与相对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r2=0.998 4),检出限(S/N=3)为7.3×10-9mol/L。连续平行测定1.5×10-5mol/L的苦参碱溶液8次,发光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1.4%。样品回收实验得到苦参碱的加标回收率为98%~102%,RSD(n=5)为1.8%。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样品处理简单快速,用于苦参碱栓中苦参碱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联吡啶钌 硅溶胶 纳米金 苦参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凹凸棒土固定联吡啶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行为 被引量:5
20
作者 仲慧 张莉莉 +3 位作者 徐继明 张维光 赵宜江 李康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3-126,共4页
以壳聚糖/凹凸棒土用离子交换将联吡啶钌成功地固定于玻碳电极表面。研究了固定化钌联吡啶的电化学以及电化学发光性质。电化学研究表明,被固定的联吡啶钌保持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壳聚糖/凹凸棒土固定Ru(bpy)32+的循环伏安曲线在1187 mV和... 以壳聚糖/凹凸棒土用离子交换将联吡啶钌成功地固定于玻碳电极表面。研究了固定化钌联吡啶的电化学以及电化学发光性质。电化学研究表明,被固定的联吡啶钌保持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壳聚糖/凹凸棒土固定Ru(bpy)32+的循环伏安曲线在1187 mV和1043 mV出现一对氧化还原峰。研究了固定化联吡啶钌的电化学发光行为,此修饰电极对草酸电化学发光响应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联吡啶钌 壳聚糖 修饰电极 凹凸棒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