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地区狍的相对多度、集群模式及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明慧 黄莘钧 +3 位作者 常劲 莫志民 万冬梅 蒋一婷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6-367,共12页
狍(Capreolus pygargus)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食草动物,是辽西地区的优势兽类之一。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辽宁西部选择4个调查样地,采用红外相机法对狍进行调查和研究。以2 km×2 km样方法共设置116个相机位点,获得5799... 狍(Capreolus pygargus)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食草动物,是辽西地区的优势兽类之一。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辽宁西部选择4个调查样地,采用红外相机法对狍进行调查和研究。以2 km×2 km样方法共设置116个相机位点,获得57995个相机工作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拍摄记录到狍的相机位点97个,获得狍的独立有效照片5254张,个体性别可以被识别的有5058张。利用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RAI)衡量当地狍种群的相对多度及其集群模式的季节变化,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狍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1)林型、海拔和人为干扰强度显著影响了狍的RAI;(2)研究地区的狍存在5种集群模式,以独居个体为主,占全部独立探测的92.84%,其次是雌性群,占比为4.05%,各集群模式存在规律的季节变化并与胚胎滞育等繁殖状态的变化吻合;(3)不同性别或季节狍的晨昏活动习性存在显著差异,雌狍的晨昏活动双峰较雄狍更凸显,冷季的活动高峰时间较暖季延后,且季节对雌性的影响更大。总之,本文探讨了辽西地区狍的时空活动规律以及林型、海拔和人为干扰强度对其相对多度的影响,集群模式和日活动节律在不同性别或季节上的差异,并提出了针对性保护建议。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狍的基础生态学数据,为研究狍的种群结构、发育机理等提供支撑,为辽西地区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监测 相对多度 集群模式 日活动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两处自然保护区狍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
2
作者 台保倩 张梓琪 +7 位作者 房新民 张鑫 赵建喜 伊德英 马志红 韩莹莹 高福利 鲍伟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320,共9页
肠道寄生虫病是人兽共患病,不仅危害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健康,影响野生动物种群发展,还能通过多种途径向人类传播。为了解北京市野生有蹄类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集北京市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Capreolus pygargus)粪便样品... 肠道寄生虫病是人兽共患病,不仅危害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健康,影响野生动物种群发展,还能通过多种途径向人类传播。为了解北京市野生有蹄类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集北京市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Capreolus pygargus)粪便样品,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进行肠道寄生虫检测。结果显示: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测到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肠道寄生虫阳性感染率分别为61.29%和85.71%,共检测到球虫(Coccidia sp.)、吸虫(Trematoda sp.)、细颈线虫(Nematodirus sp.)和鞭虫(Trichuris sp.)4种肠道寄生虫虫卵、卵囊或包囊,云蒙山狍感染率分别为61.29%、22.58%、12.90%和0,雾灵山狍感染率分别为76.19%、9.52%、4.76%和4.76%。感染强度分析结果显示,雾灵山狍粪便样品中肠道寄生虫虫卵、卵囊或包囊的感染强度较高。对有蹄类动物4种常见肠道寄生虫的分子鉴定显示,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肠道寄生虫阳性总感染率分别为22.58%和19.05%,云蒙山狍普通圆线虫(Strongylus vulgaris)、毛圆属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和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的感染率分别为3.23%、16.13%、3.23%和0,雾灵山狍感染率分别为9.52%、0、0和9.52%。调查显示,北京市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控,研究结果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寄生虫 饱和食盐水漂浮法 分子生物学鉴定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同域分布鹿科动物种群密度与生境利用的影响
3
作者 祁远轴 黄保祥 +3 位作者 翟鹏辉 李洋 包衡 姜广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535-10544,共10页
火对森林生态系统中大型食草动物的生境利用和种间相互作用的驱动,可能受到时空尺度变化和火干扰后植被群落演替的影响。为了揭示火干扰对同域鹿科动物的生境利用与种间互作的影响,于2018—2022年在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干扰... 火对森林生态系统中大型食草动物的生境利用和种间相互作用的驱动,可能受到时空尺度变化和火干扰后植被群落演替的影响。为了揭示火干扰对同域鹿科动物的生境利用与种间互作的影响,于2018—2022年在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干扰区与非火干扰区域,通过网格化布设的红外相机收集狍和驼鹿活动情况,通过随机相遇停留时间模型(Random Encounter and Staying Time REST)分析火干扰与非火干扰区狍和驼鹿的种群密度的差异;基于单变量最优尺度选择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 LMM)分析狍和驼鹿生境选择策略,并运用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评估火干扰在时间尺度上对狍和驼鹿种间的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狍与驼鹿的生境利用存在一定的差异,狍主要利用低海拔、缓坡的白桦林区域,而驼鹿主要利用靠近河流区域,但距火干扰区的距离是狍与驼鹿生境利用差异的重要因素;在火干扰区内,演替时间对狍没有明显影响,而驼鹿则偏爱火干扰后的区域,但随着距火干扰时间间隔的延长,植被演替的进行,狍和驼鹿的种间生态位重叠逐渐降低,生态位重叠指数趋于稳定,在火干扰区域中,驼鹿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显著低于狍,物种间的生态位分化更明显。火干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狍与驼鹿的种间竞争,进而保证它们的稳定共存,该结果将为未来开展野生有蹄类生境的林火管理与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 驼鹿 生境利用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完达山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现状及动态趋势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常智 张明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6481-6487,共7页
猎物种群丰度是限制虎分布和数量的关键因子,因此猎物种群密度监测和估算是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采用大样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黑龙江东完达山东部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马鹿、狍子和野猪)现状及动态变化趋... 猎物种群丰度是限制虎分布和数量的关键因子,因此猎物种群密度监测和估算是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采用大样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黑龙江东完达山东部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马鹿、狍子和野猪)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马鹿的种群平均密度为(0.2010±0.0270)只/km2、狍子的平均种群密度为(0.4980±0.0436)只/km2、野猪的平均种群密度为(0.3423±0.0275)只/km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相同生境下,3种有蹄类密度在在阔叶混交林中和杂木林中差异极为显著;不同的生境,3种猎物的猎物的密度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马鹿密度和野猪密度程正相关,而马鹿密度和狍子密度、狍子密度和野猪密度则不相关。同1989年该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相比:1989—2002年的13 a时间内马鹿的年平均递减率为13.48%、狍子的年平均递减率为12.69%、野猪的年平均递减率为1.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虎 马鹿 狍子 野猪 种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对冬季卧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1
5
作者 滕丽微 刘知奇 +2 位作者 马建章 孙云龙 王磊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6-88,共3页
2009年1—3月,对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并与1999年对该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以期了解经过10a的保护,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对卧息地选择是否存在差异。与1999年在此保护区的研... 2009年1—3月,对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并与1999年对该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以期了解经过10a的保护,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对卧息地选择是否存在差异。与1999年在此保护区的研究结果相比,2009年冬季狍的卧息地主要为农田、隐蔽程度较低、距离水源较远、雪较浅、距离人为干扰较近、卧息地较短、窄和浅。1999年狍冬季卧息地的Fisher线性逐步判别函数F(1999)=4.063×雪深+0.644×卧息地宽+2.026×卧息地深-125.585,2009年狍冬季卧息地的Fisher线性逐步判别函数F(2009)=1.144×雪深+0.354×卧息地宽+0.294×卧息地深-14.218。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影响冬季狍卧息地选择的因子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雪深、卧息地宽和卧息地深,判别正确率为97.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息地选择 逐步判别分析 典则判别函数 冬季 三江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岭林区马鹿和狍冬季营养对策的比较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化鹏 萧前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49-354,共6页
马鹿和狍冬季取食的植物种类基本相同,但采食各种植物的比例明显不同。马鹿的主要食物为杨、桦、柳、紫椴,狍为桦、紫椴、杨,与抱相比,马鹿对木本植物有更强的选择性。马鹿对植物的选择性和植物中半纤维素的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 马鹿和狍冬季取食的植物种类基本相同,但采食各种植物的比例明显不同。马鹿的主要食物为杨、桦、柳、紫椴,狍为桦、紫椴、杨,与抱相比,马鹿对木本植物有更强的选择性。马鹿对植物的选择性和植物中半纤维素的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狍则不存在这种关系。马鹿食物中粗蛋白和酸性洗涤木质素的含量低于狍,可消化干物质的含量高于狍。两种动物食物生态位有一定重叠,马鹿食物生态位的宽度在整个冬季大于狍。狍在冬季可能通过不同于传统理论预测的途径来获取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营养对策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鹿类动物的数量估计和资源保护与利用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江廷安 郭方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19-126,共8页
通过74个样方共55.17km2,分别对陕西分布的4种鹿类动物中的3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借助数理统计学方法,对其资源贮存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林麝(Muschusberezovski)1985年的密度是2.49&... 通过74个样方共55.17km2,分别对陕西分布的4种鹿类动物中的3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借助数理统计学方法,对其资源贮存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林麝(Muschusberezovski)1985年的密度是2.49±0.37只/km2,秦巴山区的资源估计贮存量为85200±10400只;1983~1984年黄麂(Muntiacusrevesi)的密度为9.80±0.75只/km2,安康地区10县黄麂资源存量为64700±4900只,年种群自然增长率为35%,适宜猎取量为13000~14000只;陕北黄土高原狍(Capreoluscapre-olus)1976年的密度为6.02±0.83只/km2,资源贮存量为81200±11200只.1981年狍的密度为5.09±0.61只/km2,资源存量为68700±8200只,狍的年种群自然增长率为38%,适宜猎取量为12000~15000只.文中对陕西省鹿类动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黄麂 毛冠鹿 分布 种群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爷岭南部狍冬季移动、卧息生境选择及其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刘艳华 牛莹莹 +4 位作者 周绍春 张子栋 梁卓 杨娇 鞠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913-6923,共11页
在动物生境研究中,移动生境和卧息生境是生境研究的焦点。开展移动生境和卧息生境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境评价,有利于深入了解动物对移动和卧息生境条件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栖息地保护计划。以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的... 在动物生境研究中,移动生境和卧息生境是生境研究的焦点。开展移动生境和卧息生境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境评价,有利于深入了解动物对移动和卧息生境条件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栖息地保护计划。以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的主要猎物物种之一——狍(Capreolus pygargus)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9年冬季积雪覆盖期在老爷岭南部通过随机布设28个大样方和84条用于足迹链跟踪的样线收集狍的移动点和卧息点信息,再结合近年来收集的东北虎出现点,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和最大熵模型(MaxEnt)进行狍移动、卧息生境选择及评价研究。移动生境选择研究表明,狍在移动的过程中偏好选择坡度小、距农田距离>500 m、远离道路、居民点和低海拔或较高海拔的区域;移动生境评价分析表明,移动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之和为1318.16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51.28%,当加入虎活动点影响因子后,狍移动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之和为901.52 km^(2),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之和减少了31.61%。狍卧息生境选择研究表明,水源、农田、道路和雪深是影响狍卧息的关键因素,其中雪深对狍卧息生境选择的贡献率达到70.13%;卧息生境评价表明,卧息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之和为1243.77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8.39%,当加入虎出现点因子后,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之和减少了61.00%,仅为485.02 km^(2)。研究认为,虎的出现对狍移动和卧息生境选择均产生影响,虎的活动及捕食行为可能会减少狍的活动范围和频次,狍远离虎活动区域卧息休息,压缩了狍适宜卧息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狍(capreolus pygargus)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 广义可加模型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选择 生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八仙山自然保护区狍春季的卧息地利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覃雪波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79-1183,共5页
2007年春季,在天津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对狍卧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共发现52个狍的卧息地,同时设置93个对照地。资源选择指数结果表明,狍偏好阔叶林,利用中上坡位,喜欢阳坡和半阴半阳坡,选择水源距离适中,偏爱远离人为干扰的卧息地。逐步... 2007年春季,在天津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对狍卧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共发现52个狍的卧息地,同时设置93个对照地。资源选择指数结果表明,狍偏好阔叶林,利用中上坡位,喜欢阳坡和半阴半阳坡,选择水源距离适中,偏爱远离人为干扰的卧息地。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灌木盖度、隐蔽度、灌木高度、郁闭度、灌木距离和坡度是判别卧息地和对照地的关键因子,即为影响其卧息地利用的主要因子,判别正确率为98.1%。作为生性胆怯易惊的偶蹄类,具有隐蔽条件较好[灌木盖度适中(转换后为16.77±1.07°)、隐蔽度高(29.54±1.47m)、灌木高度稍高(1.22±0.05m)]的地点是狍适宜的卧息地,以逃避捕食者;与此同时,卧息地较舒适[郁闭度低(转换后为5.48±0.31°)、灌木距离较远(2.99±0.13m)、坡度小(2.11±0.09°)],以利于怀孕母狍呼吸与活动,反映其繁殖期生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息地利用 八仙山自然保护区 春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因素对狍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10
作者 刘艳华 贾竟波 张明海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1期70-74,共5页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分析测定了6个狍(Capreolus Pygargus)种群的分子遗传特征。遗传分析表明:狍迎春种群具有较低的单倍型多样性(H=0.622±0.138)和核苷酸多样性(π=0.386±0.00383),图强种群具有较高...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分析测定了6个狍(Capreolus Pygargus)种群的分子遗传特征。遗传分析表明:狍迎春种群具有较低的单倍型多样性(H=0.622±0.138)和核苷酸多样性(π=0.386±0.00383),图强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857±0.044)和核苷酸多样(π=2.580±0.01914),Taiima’sD和FuandLi’sD值检测结果表明这6个狍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P〉0.1):相关性分析表明:狍遗传多样性与纬度(r=0.770)和海拔(r=0.719)呈著正相关,与年平均气温(r=-0.519)和无霜期(r=-0.652)呈显著负相关,与经度(r=-0.258)和年平均降水量(r=.0.205)呈显著的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狍(capreolus pygargus) 粪便DNA 遗传多样性 生态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春季狍取食营养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齐琦 包衡 姜广顺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5,共10页
为了对比分析冬季和春季狍(Capreolus pygargus)取食营养策略及其影响因素,2020年11月—2021年5月,在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共收集狍粪便38份,其中冬季26份,春季12份;植物样本953份,其中冬季542... 为了对比分析冬季和春季狍(Capreolus pygargus)取食营养策略及其影响因素,2020年11月—2021年5月,在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共收集狍粪便38份,其中冬季26份,春季12份;植物样本953份,其中冬季542份,春季411份。通过分析狍食性,测定可食植物宏营养和微营养含量,以及定量环境中食物获得性和可食植物的营养含量,对比分析冬春季狍的食物组成和营养策略。结果表明:冬春季狍食物组成和食物可获得性存在差异,且环境中的食物可获得性并不是决定其食物组成比例的主要因素;冬季狍从植物中摄取的脂肪、总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SC)、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NC)、总能(GE)、Na、P和Ca含量均显著高于春季。通过对比冬春季环境中狍取食植物营养供应、取食植物归一化后可供应营养与狍摄取营养,发现其在蛋白质、脂肪、TSC、TNC、GE和Ca含量上的变化均一致,说明冬春季环境中狍取食植物营养的供应对其营养的摄取存在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春季 食物组成 营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