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3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grated design of brushless motor drive and control system for robot joints 被引量:5
1
作者 MO Shuai LI Xu +4 位作者 YANG Zhen-ning ZHOU Chang-peng GAO Han-jun CEN Guo-jian HUANG Yun-s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3818-3828,共11页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 performance, low cost, and easy operation of the robot, a brushless motor drive and control system for the robot joint is designed, including CAN bus, WPF upper host computer developm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 performance, low cost, and easy operation of the robot, a brushless motor drive and control system for the robot joint is designed, including CAN bus, WPF upper host computer development, and magnetic encoders, and other sensors, in which the STM32 F103 chip is used as the main control chip, and the DRV8323 is a brushless motor drive chip. The principle of field-oriented control(FOC) brushless motor drive is elaborated.Meanwhile, the drive and control system design is completed from both hardware and software aspects. Finally, the PID algorithm is used for the closed-loop speed test of the robot joi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signed robot joints and control system run smoothly and reliabl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ularization and miniaturization, and are suitable for the control of micro-service robots and manipul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bot joint brushless motor control system upper compu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surface control-backstepping based impedance control for 5-DOF flexible joint robots 被引量:5
2
作者 熊根良 谢宗武 +3 位作者 黄剑斌 刘宏 蒋再男 孙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4期807-815,共9页
A new impedance controller based on the dynamic surface control-backstepping technique to actualize the anticipant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tion of end-effector and the external torques was presented. Compar... A new impedance controller based on the dynamic surface control-backstepping technique to actualize the anticipant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tion of end-effector and the external torques was presented. Compar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backstepping method that has "explosion of terms" problem, the new proposed control system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technique and the backstepping. The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DSC) technique can resolve the "explosion of terms" problem that is caused by differential coefficient calculation in the model, and the problem can bring a complexity that will cause the backstepping method hardly to be applied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especially to the multi-joint robot. Finally, the validity of the method was proved in the laboratory environment that was set up on the 5-DOF (degree of freedom) flexible joint robot. Tracking errors of DSC-backstepping impedance control that were 2.0 and 1.5 mm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backstepping impedance control which were 3.5 and 2.5 mm in directions X, Y in free space, respectively. And the anticipant Cartesian impedance behavior and compliant behavior were nchieved successfully as depicted theoret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esian impedance control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BACKSTEPPING PPSeCo flexible joint robo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al-time accurate hand path tracking and joint trajectory planning for industrial robots(Ⅰ) 被引量:2
3
作者 TAN Guan-zheng(谭冠政) +3 位作者 LIANG Feng(梁丰) WANG Yue-chao(王越超)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2年第3期191-196,共6页
Previously, researchers raised the accuracy for a robot′s hand to track a specified path in Car-tesian space mainly through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knots on the path and the number of the path′s segments, which res... Previously, researchers raised the accuracy for a robot′s hand to track a specified path in Car-tesian space mainly through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knots on the path and the number of the path′s segments, which results in the heavier online computational burden for the robot controller. Aiming at overcoming this drawback, the authors propose a new kind of real-time accurate hand path tracking and joint trajectory planning method. Through selecting some extra knots on the specified hand path by a certain rule and introducing a sinusoidal function to the joint displacement equation of each segment, this method can greatly raise the path tracking accuracy of robot′s hand and does not change the number of the path′s segments. It also does not increase markedly the computational burden of robot controller. The result of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is method is very effective, and has important value in increas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robo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ial robots REAL-TIME ACCURATE HAND path tracking joint trajectory PLANNING EXTRA KN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al-time accurate hand path tracking and joint trajectory planning for industrial robots(Ⅱ)
4
作者 谭冠政 胡生员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2年第4期273-278,共6页
Previously, researchers raised the accuracy for a robot′s hand to track a specified path in Cartesian space mainly through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knots on the path and the segments of the path. But, this method res... Previously, researchers raised the accuracy for a robot′s hand to track a specified path in Cartesian space mainly through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knots on the path and the segments of the path. But, this method resulted in the heavier on line computational burden for the robot controller. In this paper, aiming at this drawback, the authors propose a new kind of real time accurate hand path tracking and joint trajectory planning method for robots. Through selecting some extra knots on the specified hand path by a certain rule, which enables the number of knots on each segment to increase from two to four, and through introducing a sinusoidal function and a cosinoidal function to the joint displacement equation of each segment, this method can raise the path tracking accuracy of robot′s hand greatly but does not increase the computational burden of robot controller marked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ial robot REAL-TIME ACCURATE HAND path tracking joint trajectory planning extra KNOT sinusoidal FUNCTION cosinoidal FUN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强 张吉雄 +5 位作者 宗庭成 杨康 金子山 吕浩南 白雨 邓攀博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6-1392,共17页
固体充填开采技术已日臻成熟,但存在自主作业程度低、自适调控能力不足等瓶颈,智能化水平偏低,影响其应用效果与推广范围。煤矿大型装备机器人化是行业发展必然趋势,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的研究及其关键技术的突破势在必行。定义... 固体充填开采技术已日臻成熟,但存在自主作业程度低、自适调控能力不足等瓶颈,智能化水平偏低,影响其应用效果与推广范围。煤矿大型装备机器人化是行业发展必然趋势,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的研究及其关键技术的突破势在必行。定义了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的概念并设计了其系统构成,揭示了其工序自驱作业机制与运行逻辑;构建了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全工况状态感知、运动学建模与控制方法;构建了全类别参数指标集,形成了全类别参数感知方法;对全工况场景类别进行了划分,建立了位姿精确表征与实时输出方法;形成了全工况场景运行状态判别与机械臂组自调控方法;构建了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虚拟样机仿真试验平台,设置了“俯采仰充”“水平采充”“仰采俯充”3种工况进行工序自驱仿真,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充填支护机器人可精准判别干涉并解算出调控目标参数,系统整体运行及工序自驱执行等智能功能得到验证。针对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研发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初步构建了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框架、研发思路与技术路线,为深度升级充填开采技术、研发我国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装备产品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支护机器人 位姿表征 自主调控 工序自驱作业 联合仿真 固体充填开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四足机器人单腿越障轨迹规划
6
作者 李敏 张森 +5 位作者 曾祥光 王刚 张童伟 谢地杰 任文哲 张滔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5-909,共15页
针对四足机器人在越障行走过程中存在关节振动、能耗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SAC算法的四足机器人越障轨迹规划方法。基于机器人运动学和蒙特卡罗法分析了四足机器人单腿足端的运动空间;规划了一种复合七次多项式四足机器... 针对四足机器人在越障行走过程中存在关节振动、能耗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SAC算法的四足机器人越障轨迹规划方法。基于机器人运动学和蒙特卡罗法分析了四足机器人单腿足端的运动空间;规划了一种复合七次多项式四足机器人越障运动轨迹;利用SAC算法训练并得到了四足机器人单腿在不同障碍物环境下的低能耗越障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复合七次多项式轨迹规划能有效减少四足机器人腿部在越障时产生的关节振动及足端接触力,在经过SAC算法训练后,机器人能够得到理想的轨迹规划参数,实现低能耗越障稳定行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足机器人 轨迹规划 深度强化学习 越障行走 关节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观测器的微创机器人从操作臂零力控制方法
7
作者 桑宏强 路炜 +1 位作者 刘芬 黄芳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5-1073,共9页
针对现有的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因从操作臂关节内部阻力和其自身重力而导致医生术前调整困难,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柔性关节动力学模型和龙伯格状态观测器的零力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包括摩擦和关节柔性在内的从操... 针对现有的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因从操作臂关节内部阻力和其自身重力而导致医生术前调整困难,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柔性关节动力学模型和龙伯格状态观测器的零力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包括摩擦和关节柔性在内的从操作臂动力学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辨识了动力学模型参数。其次,为快速准确获得关节速度和加速度,建立了柔性关节等效状态空间模型,并设计了龙伯格观测器。最后,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和零力控制助力调整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零力控制方法有效,能够补偿调整过程中的大部分阻力,提高了术前调整效率,并保障了术前操作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机器人 龙伯格观测器 柔性关节 零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关节角加速度约束的移动机器人模糊控制方法研究
8
作者 商巍 孟祥祥 张道德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5-148,共4页
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过程中,关节角加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其可以确保机器人在执行各种任务时始终保持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避免机器人因运动过快或不稳定而出现损坏或执行任务失败的情况。基于此,提出一种考虑关节角加速度约... 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过程中,关节角加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其可以确保机器人在执行各种任务时始终保持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避免机器人因运动过快或不稳定而出现损坏或执行任务失败的情况。基于此,提出一种考虑关节角加速度约束的移动机器人模糊控制方法。依据移动机器人运动学方程计算移动机器人关节角加速度,同时以关节角加速度计算结果和期望关节角加速度之间的误差为约束,结合模糊算法设计模糊自适应增益调整的模糊控制器,结合自适应控制律实现移动机器人模糊控制。实验结果证明,所提方法可精准计算移动机器人关节角加速度,并确保移动机器人运行轨迹能精准跟踪目标运行轨迹,令运行速度快速稳定至设定值附近,控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关节角加速度 模糊控制 运动轨迹 自适应控制律 模糊增益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关节机器人自适应模糊跟踪控制算法研究
9
作者 路晓亚 万莉 马玉芳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57-362,共6页
现有自适应型的机器人模糊控制器在每一个控制步中都要对规则库中的所有规则进行调整,增加了计算负担和复杂性,对此,提出一种多关节机器人自适应模糊跟踪控制算法。首先,对多关节机器人模型展开离散化获取一系列网格点,更新网格参数,同... 现有自适应型的机器人模糊控制器在每一个控制步中都要对规则库中的所有规则进行调整,增加了计算负担和复杂性,对此,提出一种多关节机器人自适应模糊跟踪控制算法。首先,对多关节机器人模型展开离散化获取一系列网格点,更新网格参数,同时优化贝塞尔曲线的弧长。然后,对由短线段拼接组成的路径展开曲线拟合,获取最优几何路径。并经过计算获取各个粗网格点对应的最佳速度和求解时长,通过迭代方法求解正向和反向的最大速度限制,以搜索出路径上最优速度曲线,实现多关节机器人轨迹规划。最后,根据多关节机器人的状态量和控制量构建目标函数,利用模糊控制器通过多关节机器人横向误差、航向误差以及路径曲率变化自适应调整多关节机器人自适应模糊跟踪控制器中目标函数的权重系数,最终实现跟踪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对多关节机器人的自适应模糊跟踪控制是有效且可行的,可以获取更加理想的跟踪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关节机器人 自适应 模糊跟踪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机器人轮毂抛光的关节运动规划控制策略
10
作者 雷红华 吴何畏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6-104,共9页
针对车辆轮毂表面的抛光,设计六自由度机器人用于轮毂抛光,提出机器人的自动关节运动规划策略,以实现最短的加工时间。将轮毂表面分为冗余区域和非冗余区域,采用离线编程的方法自动生成轮毂复杂曲面的冗余加工路径。为了减少轮毂表面上... 针对车辆轮毂表面的抛光,设计六自由度机器人用于轮毂抛光,提出机器人的自动关节运动规划策略,以实现最短的加工时间。将轮毂表面分为冗余区域和非冗余区域,采用离线编程的方法自动生成轮毂复杂曲面的冗余加工路径。为了减少轮毂表面上的加工路径点,提出一种改进的Douglas-Peucker(DP)算法,该算法考虑路径点姿态的变化,在曲率变化较小区域压缩路径点,同时在曲率变化较大区域保留足够的路径点以减少对机器人位姿变化的影响。其次,将贪婪最优优先搜索(GBFS)和正弦余弦算法(SCA)相结合,以寻找最优关节运动路径。对SCA-GBFS联合算法进行仿真,并与SC-SCA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SCA-GBFS算法可以有效地优化关节运动,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最后在轮毂表面开展机器人抛光试验,结果表明轮毂抛光非常光滑平整,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抛光 轮毂加工 关节运动规划 运动冗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电线巡检机器人越障工况下基座旋转关节性能分析
11
作者 李小彭 刘海龙 +1 位作者 樊星 石冰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0,共9页
影响机器人越障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行走臂基座旋转关节.为了提升机器人在越障工况下的行走性能,提出了一种基座旋转关节主动调节方法.首先建立了机器人基座旋转关节的双惯量动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采用线性二次调节器(linearquadraticr... 影响机器人越障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行走臂基座旋转关节.为了提升机器人在越障工况下的行走性能,提出了一种基座旋转关节主动调节方法.首先建立了机器人基座旋转关节的双惯量动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采用线性二次调节器(linearquadraticregulator,LQR)控制理论设计了关节控制器.对比发现基座旋转关节性能主要由权系数矩阵Qc与Rc决定,使用遗传算法对关节控制器系数矩阵中的参数进行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优化效果,找到最佳方案来提升机器人在越障工况下的行走性能.最后进行了多关节双臂巡检机器人的越障实验,结果表明,经优化参数后的关节控制器能更好地控制机器人完成越障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臂巡检机器人 动力学模型 关节控制 遗传算法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Bouc-Wen模型结构的柔性关节复杂迟滞特性建模方法
12
作者 党选举 肖康旭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5-30,共6页
针对协作机器人柔性关节的强非线性、非对称性及非光滑复杂迟滞特性高精度建模问题,提出基于双Bouc-Wen模型结构的柔性关节迟滞特性建模方法。在第一个基于非线性递推最小二乘法参数辨识的Bouc-Wen模型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增... 针对协作机器人柔性关节的强非线性、非对称性及非光滑复杂迟滞特性高精度建模问题,提出基于双Bouc-Wen模型结构的柔性关节迟滞特性建模方法。在第一个基于非线性递推最小二乘法参数辨识的Bouc-Wen模型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增加第二个Bouc-Wen模型用于描述第一个模型的输出误差。将两个模型串联,构建一个混合结构的关节迟滞模型,用于描述柔性关节强非线性、非对称性及非光滑复杂迟滞特性。基于Franka协作机器人平台,采集关节数据,验证所迟滞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经典PI迟滞模型和独立Bouc-Wen迟滞模型,所构建的双Bouc-Wen模型结构的柔性关节复杂迟滞特性模型MAE分别降低了83.2%和74.8%,RMSE分别降低了81.8%和81.1%,具有较高的模型精度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作机器人 柔性关节 迟滞建模 BOUC-WEN模型 非线性递推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PSU并联机器人动力学模型辩识及其驱动力矩估计新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兴彪 张晓旭 +1 位作者 孙秀婷 徐鉴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98,共16页
并联机器人运动奇异常常会导致电机驱动力矩过载甚至损坏.为降低驱动电机的故障率,以6-PSU型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动力学建模及其参数辨识的解决方案,能够根据预设轨迹提前精确估计驱动力矩以便用于安全性校核.首先,结合凯... 并联机器人运动奇异常常会导致电机驱动力矩过载甚至损坏.为降低驱动电机的故障率,以6-PSU型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动力学建模及其参数辨识的解决方案,能够根据预设轨迹提前精确估计驱动力矩以便用于安全性校核.首先,结合凯恩方法和虚功原理,建立了包含滚珠丝杠模组摩擦、伺服电机摩擦和惯性的逆动力学精细化模型;其次,利用QR分解获得了最小可辨识参数集,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了连杆截面的对称性特点,发现了可忽略的连杆惯量,得到了简化的线性化模型;此外,利用统计的方法,验证了激励轨迹优化时考虑摩擦的必要性;然后,利用Simulink/Multibody搭建机器人物理仿真模型进行了参数辨识与驱动力矩估计仿真实验,针对最小可辨识参数集模型和简化模型分别定量分析了两者的参数辨识精度、驱动力估计精度以及抗噪能力;最后,在6-PSU型并联机器人平台上开展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简化模型在保证相同驱动力矩估计精度的前提下,有效简化了模型复杂度,具有明确的工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凯恩方法 关节摩擦 激励轨迹优化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望动力学结合输入整形的机器人关节抑振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涛 肖正明 +1 位作者 余世科 段俊杰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9,共8页
针对工业机器人关节运动启停阶段,减速器柔性作用下连杆侧振动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期望动力学与输入整形相结合的抑振控制方法,基于双惯量模型建立了机器人柔性关节系统动力学方程,以零振动为目标推导了输入整形器的计算公式,同时根... 针对工业机器人关节运动启停阶段,减速器柔性作用下连杆侧振动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期望动力学与输入整形相结合的抑振控制方法,基于双惯量模型建立了机器人柔性关节系统动力学方程,以零振动为目标推导了输入整形器的计算公式,同时根据系统期望参数设计了控制器力矩环和位置环的控制律,将期望动力学控制器与输入整形器相结合,探究了两者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与传统方法对比,验证了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期望动力学与输入整形相结合的抑振控制方法,有效简化了输入整形器的设计过程,得到了更好的残余振动抑制效果;同时,该控制方法可以稳定柔性关节系统模态参数,使输入整形器在不同负载条件下均能保持较高的抑振性能,极大地提高了抑振控制方法的鲁棒性;所提抑振控制方法能提高机器人运行精度,增加关节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柔性关节 残余振动控制 输入整形 期望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端位置表达下机器人执行器抓取力控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褚含冰 张娴静 贾更新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2-307,共6页
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通常由多个关节和连杆组成,其位置和姿态涉及复杂的运动学。由于机器人工作空间的非线性特性、关节间的耦合效应等因素,精确计算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变得非常复杂,导致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执行抓取动作时抓取力控制难度... 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通常由多个关节和连杆组成,其位置和姿态涉及复杂的运动学。由于机器人工作空间的非线性特性、关节间的耦合效应等因素,精确计算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变得非常复杂,导致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执行抓取动作时抓取力控制难度极大。为此,提出了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抓取力控制。确定驱动关节参数,引入机器人的D-H参数,建立相邻关节坐标系的齐次变换矩阵,获得末端执行器位置,清晰描述机器人连杆和关节之间的相对几何关系;基于此,建立相机、图像、像素和末端执行器位置坐标系映射关系,得到内、外参数矩阵,提取虚拟位姿。通过阻抗算法与PD控制算法求解虚拟位姿期望的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加速度,结合逆动力学获取各关节的驱动力,并将接触力与关节角度、关节角速度等数据输入到控制器内,完成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抓取力控制。通过实验结果可知,研究方法控制下,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关节的角度在(-0.10~0.09)rad之间波动,波动范围非常小,证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抓取力,实现稳定且准确地抓取物体,避免了滑落或损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位姿提取 抓取力控制 机器人末端执行器 接触力矩 关节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胞混联机械手臂构型设计与刚度特性分析
16
作者 王翘楚 张静 +3 位作者 史创 寇子明 郭宏伟 刘荣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149,共10页
针对工业转运机器人普遍存在的末端轨迹误差大,多种转运需求难以适应等问题,基于混联机构和变胞机构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具有两种运动模式的可变胞混联机械手臂,并对腕部、肩部空间机构进行了刚度特性分析与优化。基于螺旋理论,根据自由... 针对工业转运机器人普遍存在的末端轨迹误差大,多种转运需求难以适应等问题,基于混联机构和变胞机构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具有两种运动模式的可变胞混联机械手臂,并对腕部、肩部空间机构进行了刚度特性分析与优化。基于螺旋理论,根据自由度需求完成腕部和肩部机构的拓扑构型综合设计,继而通过变胞设计,实现运动模式切换。基于并联机构刚度叠加原理,建立了腕部、肩部机构的关节刚度模型,并以补偿误差为目的,提出腕部和肩部机构的刚度设计目标。以拓扑尺寸为设计变量,将刚度模型与刚度设计目标进行匹配,分析设计变量对刚度特性的影响,从而确定拓扑尺寸的设计方向。利用ANSYS软件对腕部和肩部机构进行静力学仿真,得到各个机构的关节最大变形量。仿真结果表明:在恒定载荷下,腕部机构拓扑尺寸调整后关节最大变形量增幅达2.85%~121.21%;肩部机构拓扑参数变化后各最大变形量降幅达3.18%~19.75%,验证了拓扑尺寸设计方向与机构的刚度设计方向一致。该研究为机构多目标优化以及误差补偿方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联机构 螺旋理论 变胞机构 关节刚度模型 误差补偿 拓扑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关节基元可重构多绕组变刚度执行器设计及分析
17
作者 黄云峰 合烨 +3 位作者 邓大建 刘中根 张前图 仁善良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34,共10页
针对传统可变刚度执行器(variable stiffness actuator,VSA)存在的结构笨重、扭转刚度调节范围受限及能耗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元可重构式多绕组变刚度执行器(reconfigurable element multi-winding variable stiffness actuator,ReMWVSA... 针对传统可变刚度执行器(variable stiffness actuator,VSA)存在的结构笨重、扭转刚度调节范围受限及能耗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元可重构式多绕组变刚度执行器(reconfigurable element multi-winding variable stiffness actuator,ReMWVSA)。通过动态调节弹性元件预紧力与多滑轮组重构,实现输出扭转刚度的主动调控。理论分析表明,系统等效扭转刚度由弹性元件刚度K1与预紧力贡献刚度K_(2)共同作用,且两者均随分支单元数N的增加而显著提升。试验表明,ReMWVSA的扭转刚度调节范围达0~732.29N·m/rad,调节时间仅0.085s,储能效率提升18%。与现有VSA相比,其质量减轻至1.7 kg,体积减小至7.8×10^(5)mm^(3),同时兼具高动态响应与低能耗特性,为机器人关节安全柔顺控制提供了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构基元 主动变刚度 执行器 机器人关节 刚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关节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18
作者 蹇秋伟 马庆禄 +1 位作者 王欣宇 邹政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8-126,共9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执行器已无法满足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对轻量化和柔顺性的高要求。气动关节作为一种仿生柔性执行器,正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尤其在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研究中,气动关节展现出了更好的柔顺性和安全性,为机器人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执行器已无法满足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对轻量化和柔顺性的高要求。气动关节作为一种仿生柔性执行器,正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尤其在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研究中,气动关节展现出了更好的柔顺性和安全性,为机器人适应复杂工作环境、完成多样化任务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然而,由于气动关节固有的迟滞性和非线性等特性,在实际稳定控制中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克服这些难题,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和改进控制策略。基于此,简要介绍气动关节的基本原理,重点论述近些年来气动关节驱动控制策略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根据当前的研究现状与未解决的问题,简要分析展望了气动关节控制策略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关节 柔性机器人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柔性关节变刚度技术研究进展
19
作者 王国平 刘吉轩 +3 位作者 贾谦 门静 张欣昱 张琛 《现代制造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9-159,共11页
随着我国国防、医疗等重要领域智能装备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机器人高精度、高灵活性、复杂运动能力及高人机共融能力成为现实急需,其关节的主、被动柔顺自适应能力成为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以关节的柔性实现形式为主线,从... 随着我国国防、医疗等重要领域智能装备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机器人高精度、高灵活性、复杂运动能力及高人机共融能力成为现实急需,其关节的主、被动柔顺自适应能力成为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以关节的柔性实现形式为主线,从利用弹性体实现柔性、黏弹性体实现柔性、磁性材料实现柔性、驱动技术实现柔性及混合技术实现柔性等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机器人柔性关节变刚度技术的研究现状,就当前各类型的柔性关节致柔技术原理、典型设计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综述,为机器人柔性关节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技术 柔性关节 变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考虑弱刚性关节传动链结构和柔性杆结构的机器人刚度辨识方法
20
作者 郭万金 李儒 +3 位作者 王利斌 郝钦磊 曹雏清 赵立军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4-985,共12页
为解决含有弱刚性关节传动链结构和柔性杆结构的3T2R型高灵巧性机器人的刚度辨识问题,提出一种机器人刚度辨识方法。分析机器人紧凑性和经济性复合式构型设计的结构特点及作业姿态调整高灵巧性的运动特点,构建机器人雅可比矩阵,并建立... 为解决含有弱刚性关节传动链结构和柔性杆结构的3T2R型高灵巧性机器人的刚度辨识问题,提出一种机器人刚度辨识方法。分析机器人紧凑性和经济性复合式构型设计的结构特点及作业姿态调整高灵巧性的运动特点,构建机器人雅可比矩阵,并建立机器人末端变形模型,分析机器人弱刚性关节传动链结构和柔性杆结构对机器人末端变形的影响;考虑机器人弱刚性关节传动链结构和柔性杆结构的共同作用影响及机器人弱刚性大变形的结构特征,进行机器人关节刚度辨识,并对移动关节3进行变刚度建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比常规刚度辨识方法辨识出的机器人关节3、关节4和关节5的刚度分别增大了146.59%、30.18%和36.07%;在所选6组机器人位姿处末端综合变形实测值和理论计算值的误差率为4%~6%,验证了所提刚度辨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度辨识 弱刚性关节传动链 柔性杆 机器人末端变形 高灵巧性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