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申强 包忠武 +2 位作者 艾庆 周俊 朱永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5-257,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急性期及慢性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3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RVS组行RVS起搏,RVA组行RVA起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急性期及慢性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3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RVS组行RVS起搏,RVA组行RVA起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术后随访起搏器心室起搏率、心电图QRS波宽度、心脏功能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以及术中电压阈值、阻抗、感知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急性期心搏出量、心指数、每搏量及平均肺动脉楔入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缩短分数、左房室瓣口E峰血流速度与左房室瓣口A峰血流速度的比值、QRS波宽度及6 m 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更好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效应,长期起搏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也较少,是一种更理想的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血流动力学 右心室心尖部 右心室间隔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心脏功能与室间隔厚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何萍 张玉奇 +2 位作者 陆彧 徐惠英 洪向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71-774,779,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胎儿心脏功能的改变与室间隔厚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以39例GDM胎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室间隔肥厚分为室间隔肥厚组(MH组)和无室间隔肥厚组(NMH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胎儿心脏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胎儿心脏功能的改变与室间隔厚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以39例GDM胎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室间隔肥厚分为室间隔肥厚组(MH组)和无室间隔肥厚组(NMH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胎儿心脏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右心室短轴缩短率(RVFS),二尖瓣E、A峰值速度比值(E/AMV),三尖瓣E、A峰值速度比值(E/ATV),主动脉瓣血流峰值速度(VPAO),肺动脉瓣血流峰值速度(VPPA),左心室心肌工作指数(LV MPI)右心室心肌工作指数(RV MPI),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NMH组VPAO、VPPA、LVEF、LVFS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组VPAO、VPPA、LVEF、LVFS、RVF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E/AMV、E/ATV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组LVEF、LVFS、RVFS明显高于NMH组,E/AMV、E/ATV明显低于NM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组、NMH组LV MPI、RV MP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组LV MPI、RV MPI均高于NM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LVFS、RVFS、VPAO、VPPA与IVSd呈正相关(r=0.48,0.51,0.45,0.30,0.30,P<0.05)。结论 GDM胎儿心脏功能改变可能与心脏室间隔肥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妊娠 超声检查 产前 胎儿 心室功能 心室功能 室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损伤电流、起搏参数和电极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艾民 颜昌福 +2 位作者 贺剑 夏福纯 江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415-3417,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和被植入电极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主动电极RVS起搏患者82例,术中或术后根据电极是否发生脱位分为A组(无脱位组)76例和B组(脱位组)6例,分别测... 目的探讨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和被植入电极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主动电极RVS起搏患者82例,术中或术后根据电极是否发生脱位分为A组(无脱位组)76例和B组(脱位组)6例,分别测试电极固定即刻损伤电流(COI0 min)和10 min后损伤电流(COI10 min),测试电极固定术后10 min和3个月后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和电极阻抗。结果术中A组COI0 min、COI10 min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电极固定10 min后测试A组起搏阈值低于B组,A组R波感知阈值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主动电极RVS起搏植入术中损伤电流大、起搏阈值低、R波感知阈值高提示主动电极固定的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主动电极 损伤电流 起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群右心室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白明 庞军 +9 位作者 李强 汪涛 邓爱云 陈长源 赵存瑞 王世杰 药素毓 葛均波 杨跃进 张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6-770,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群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H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5-01。纳入有关中国人群RVS与RVA的临床试验,根据Cochr...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群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H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5-01。纳入有关中国人群RVS与RVA的临床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0.2质量评价标准评纳入研究质量。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6篇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献共包括1 199例患者,RVS起搏患者602例(RVS组),RVA起搏患者597例(RVA组)。两组疗效判断指标Meta分析结果: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均数差(MD)=1.90,95%CI:0.75~3.05,P=0.001]、每搏输出量(SV)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7.08,95%CI:2.39~11.76,P=0.003)、QRS波宽度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9.13,95%CI:5.71~52.54,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04,95%CI:-4.22~8.31,P<0.0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64,95%CI:1.80~3.49,P<0.00001)、B型利钠肽(BNP)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68.00,95%CI:57.57~78.43,P<0.00001)、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延迟时限(SPWMD)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2.68,95%CI:16.91~28.45,P<0.00001)、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合并值MD=0.49,95%CI:0.41~0.57,P<0.00001)、左右心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14.06,95%CI:12.36~15.75,P<0.00001)、电极阻抗(合并值MD=-67.02,95%CI:-119.96^-14.08,P=0.01)、起搏阈值(合并值MD=0.09,95%CI:0.00~0.18,P=0.04)方面RVS组优于RVA组。手术时间RVS组相对于RVA组更长(合并值MD=-11.76,95%CI:-14.69^-8.82,P<0.00001)。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术后与术前差值、Tei指数和X线曝光时间方面RVS组与RVA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S起搏相对于RVA起搏可更佳改善中国人群LVEF、SV、QRS波宽度、LVESV、LVEDV、B型利钠肽(BNP)等指标,RVS组LVEDD、Tei指数和X线曝光时间与RVA组相似,手术时间长于RVA组。综合考虑,RVS起搏是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起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 右心室心尖部 起搏 中国人群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起搏器植入部位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清珍 刘刚 +3 位作者 刘超 段立楠 李立卓 郑明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197-2200,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起搏器植入部位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以期引起医生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重视患者情绪状态的变化。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因高度或完全房室传... 目的观察不同起搏器植入部位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以期引起医生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重视患者情绪状态的变化。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因高度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型号或DDDR型号起搏器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部(RVA)组(38例)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组(4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4周QRS波群时限,术前、术后1周、术后4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 RVA组术后4周QRS波群时限长于RVOTs组(P<0.05)。两组术后4周QRS波群时限均长于术前(P<0.05)。起搏器植入部位与时间在SAS、SDS评分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起搏器植入部位在SAS、SDS评分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在SAS、SD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两组术后4周SAS、SDS评分均低于术前、术后1周(P<0.05)。结论 RVA起搏及RVOTs起搏均可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且两者间无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焦虑 抑郁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右心室心尖部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崔俊友 张华 +4 位作者 殷泉忠 易桂斌 陆叶 王东升 徐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图的QRS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S组手术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19.8±6.4 vs 10.3±4.8,P<0.01);术中心室的起搏阈值RVOTS组高于RVA组(0.61±0.23 vs 0.48±0.17,P<0.05),但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阻抗、感知在术中及术后无统计学差异,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心脏起搏 主动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周宁 陈曼华 +1 位作者 罗洪波 王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参照,评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20例患者植入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随机分组,一组10例行间隔部起搏(RVS组),一组行心尖部起搏(RVA组);分析两组有效起搏及1、3个月随访时... 目的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参照,评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20例患者植入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随机分组,一组10例行间隔部起搏(RVS组),一组行心尖部起搏(RVA组);分析两组有效起搏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差异。结果RVS组和RVA组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RVA组为(203.0±127.3)s,RVS组为(581.0±124.7)s(P<0.05)。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RVA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RVS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P<0.05),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术前2组LVEF、E/A比值无明显差异。与术前相比,RVA组6个月随访的LV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无明显变化(P>0.05)。6个月随访RVS组LVEF、E/A均明显高于RVA组(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起搏参数 心室电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生理性起搏临床技术及血流动力学临床应用初步经验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志辉 曹宇 +5 位作者 欧阳茂 蒋卫红 江凤林 王建刚 张梦熙 杨侃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索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的临床操作技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62.6±20.3(32~83)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室率,均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固... 目的:探索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的临床操作技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62.6±20.3(32~83)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室率,均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固定。术前、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同一起搏频率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起搏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结果:心室起搏参数在电极导线植入15 min后可达到理想值,与植入即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起搏参数比较没有差异,没有出现电极穿孔致心包压塞的并发症,电极脱位率0%。所有病例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RVITS起搏时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与植入前相应参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指引钢丝的合理塑形及结合多个体位的心脏影像和起搏心电图的综合判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期随访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 主动同定电极导线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安全性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血浆IL-6、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文华 李勇 +6 位作者 季建国 徐波 蔡高军 周惠芬 黄艳红 何国平 邹建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54-1258,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mid-RVS)两种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探讨IL-6、ANP水平与无症状左心收缩功能(ALVD)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将42例植... 目的: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mid-RVS)两种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探讨IL-6、ANP水平与无症状左心收缩功能(ALVD)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将42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RVA起搏组、mid-RVS起搏组,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血浆IL-6、ANP水平、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电图QRS波时限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LVEF等均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RVA起搏组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较mid-RVS起搏组显著升高(P<0.01);RVA起搏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IL-6、ANP水平和LAD、LVEDD等明显升高(P<0.05),LVEF有降低趋势。术后mid-RVS起搏组QRS波时限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01)。结论:右室中间隔起搏有助于避免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血浆IL-6和ANP水平增高以及左房、左室的扩大,可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心尖部 右室中位室间隔 白细胞介素-6 心房利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小卫 黄志文 +2 位作者 田丽红 吴铿 袁岩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2期40-43,共4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中位室间隔部(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OTS起搏组和MIVS起搏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中位室间隔部(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OTS起搏组和MIVS起搏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QRS波群宽度、术前和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中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和电极导线阻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各起搏参数与术中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自主和起搏QRS波宽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起搏QRS波群均较自主QRS波群明显增宽,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LVEDD和LVEF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DD、LVEF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RVOTS和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相似,二者均可作为临床首选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右室中位室间隔部 起搏参数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右室依赖冠状动脉循环胎儿超声心动图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江 耿斌 +2 位作者 崇梅 李文秀 张桂珍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合并右室依赖冠状动脉循环(RVDCC)胎儿超声心动图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儿童心血管病中心就诊,经超声心动... 目的探讨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合并右室依赖冠状动脉循环(RVDCC)胎儿超声心动图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儿童心血管病中心就诊,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4例PA/IVS合并RVDCC的胎儿超声心动图特征,并与PA/IVS未合并RVDCC的胎儿和正常胎心胎儿超声心动图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4例PA/IVS合并RVDCC胎儿中,3例引产后经尸解证实,1例出生后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与PA/IVS未合并RVDCC胎儿及正常胎心胎儿超声心动图表现比较,PA/IVS合并RVDCC胎儿超声心动图除了具有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膜性闭锁的一般超声影像学特征(室间隔完整、肺动脉膜性闭锁和动脉导管逆灌等)外,还具有:①右心室显著发育不良、右室壁多显著肥厚、三尖瓣口(环)径明显缩小和Z值﹤-3;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右室心肌内冠状窦隙开放,形成右心室与冠状动脉的异常血流交通;③异常血流方向为从右心室至冠状动脉灌注为主的双期双向血流信号。结论胎儿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诊断PA/IVS合并RVDCC,一经确诊,应尽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心脏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 右室依赖冠状动脉循环 三尖瓣Z值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骏 王鸣和 +10 位作者 张代富 严铭玉 杨钢 王海 周赟 张雁 孙育民 陈德 唐琦 季瑛 吴雯静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6期405-407,共3页
目的本文旨在对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以确立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地位。方法本研究通过射频消融房室结建立Ⅲ°房室传导阻滞模型,结合影像学及心电图定位方法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置入螺旋电极导线... 目的本文旨在对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以确立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地位。方法本研究通过射频消融房室结建立Ⅲ°房室传导阻滞模型,结合影像学及心电图定位方法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置入螺旋电极导线,并分别比较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及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后急性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随访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2周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即刻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较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心排血量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较低(P<0.05),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前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变化。结论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可作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替代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起搏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的心血管造影诊断 被引量:1
13
作者 支爱华 蒋世良 +6 位作者 凌坚 黄连军 赵世华 张岩 张戈军 王云 戴汝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8期1214-1216,共3页
目的 研究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 (PA/IVS)心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16例PA/IVS的心血管造影表现 ,结合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电子束CT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6例行心血管造影均明确诊断 ;行X线胸片 16例初步定性诊... 目的 研究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 (PA/IVS)心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16例PA/IVS的心血管造影表现 ,结合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电子束CT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6例行心血管造影均明确诊断 ;行X线胸片 16例初步定性诊断 ;超声心动图检查 16例 ,明确诊断 15例 ,误诊 1例 ;电子束CT检查 2例 ,清楚显示肺动脉发育。结论 PA/IVS诊断主要依靠心血管造影。造影中应重点注意右室、肺动脉发育情况 ,体肺侧支及是否伴有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闭锁 室间隔完整 右心室发育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和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患儿的右心室发育分级及术式选择 被引量:3
14
作者 孟红 李慧 +3 位作者 王剑鹏 李慕子 高一鸣 王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1-1106,共6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和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患儿的右心室发育分级和术式选择。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215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患儿和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患儿,根据三尖瓣瓣环直径Z值和右心室与左心室上... 目的:探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和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患儿的右心室发育分级和术式选择。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215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患儿和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患儿,根据三尖瓣瓣环直径Z值和右心室与左心室上下径比值,将右心室发育情况分为6级(1~6级依次为右心室增大、右心室大致正常、轻度发育不良、中度发育不良、中重度发育不良、极重度发育不良),总结并对比不同右心室发育分级患儿接受的手术方式。结果:在右心室增大(n=44)和右心室大致正常(n=88)的患儿中,99.2%(131/132)接受双心室矫治;在右心室轻度发育不良的患儿(n=32)中,21.9%(7/32)接受双心室矫治及体肺动脉分流术;在右心室中度(n=13)、中重度(n=13)、极重度(n=25)发育不良患儿中,39.2%(20/51)接受单心室矫治,29.4%(15/51)接受一个半心室矫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右心室发育分级(OR=0.639,95%CI:0.491~0.831,P=0.001)、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和右心室依赖型冠状动脉循环,OR=0.016,95%CI:0.001~0.204,P=0.001)、男性(OR=0.287,95%CI:0.092~0.897,P=0.032)是影响患儿接受双心室矫治的因素。结论:术前测量并计算三尖瓣瓣环直径Z值和右心室与左心室上下径比值,综合评估右心室发育情况,并按照右心室发育分级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有助于获得较满意的术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肺动脉瓣狭窄 右心室 三尖瓣瓣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北玉 陈延军 +3 位作者 孙爽 刘惠明 邵海峰 刘海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2-284,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主动电极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用螺旋电极行RVOTS起搏(主动电极组),32例用... 目的:对比研究主动电极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用螺旋电极行RVOTS起搏(主动电极组),32例用被动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远期心功能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即刻参数比较:与被动电极组比较,主动电极组导线阻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电极组植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组偏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电极穿孔致心包压塞的并发症、电极导线脱位、囊袋感染和严重心脏事件。随访6个月两组各参数比较:与被动电极组比较,主动电极组QRS波时限、左心室重量均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P<0.01或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6min步行试验均增加(P<0.01或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心脏事件。结论: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S起搏不但安全可靠,而且可改善患者远期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 室间隔 主动电极 起搏参数 远期心功能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手术前后右心功能变化和治疗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卫华 黄先玫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目的 了解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导致的重度肺动脉高压对右心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矫治后右 心功能的恢复状态。方法 对室间隔缺损(室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全肺循环阻力增加)的40例患儿,用心导管 的方法进行术前、术后5-7年右心功能、... 目的 了解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导致的重度肺动脉高压对右心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矫治后右 心功能的恢复状态。方法 对室间隔缺损(室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全肺循环阻力增加)的40例患儿,用心导管 的方法进行术前、术后5-7年右心功能、肺循环的血流动力学随访测定。结果 术前右心心搏指数、作功指数、心排 指数显著高于术后;术前右房压、右室收缩压及舒张压、肺动脉压力和阻力均增高,缺损修补后右室舒张压恢复正 常,收缩压的降低与肺动脉压力下降有关;大型室缺左向右分流重度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系继发性右室高排出 量心力衰竭,且伴有舒张功能障碍。结论 治疗心力衰竭不宜首选正性心肌收缩药物;降低肺动脉压力、减少左向右 分流、根治心内畸形是合理的选择;术后右室收缩压持续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继发性肺血管梗阻性病变存 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手术 右心功能 治疗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数据的心室隔膜形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耀楠 朱江源 +1 位作者 徐钰 康雁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12-1116,共5页
利用医学图像分割、形态学图像处理等算法在心脏核磁共振图像中提取心室壁骨架线、心室内膜边界.在分割提取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可以描述心室隔膜形态的关键参数自动分析心室内膜形态.提出自动计算心室隔膜骨架线曲率的算法,并针对曲率描... 利用医学图像分割、形态学图像处理等算法在心脏核磁共振图像中提取心室壁骨架线、心室内膜边界.在分割提取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可以描述心室隔膜形态的关键参数自动分析心室内膜形态.提出自动计算心室隔膜骨架线曲率的算法,并针对曲率描述心室隔膜形态的不足,提出心室隔膜偏移量的概念,完善了基于影像数据评价心室隔膜形态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曲率、偏移量、心室内膜边界和变化量是评价心室隔膜形态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隔膜 图像分割 形态分析 右心室 医学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和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胎儿的分型、评估及其出生后随访 被引量:6
18
作者 邹鹏 孙善权 +4 位作者 刘琴 饶姣 黄景思 许伟滨 李虹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2-196,共5页
背景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PA/IVS)和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CPS)是一类较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对PA/IVS和CPS胎儿进行详细的超声心动图评估并预测出生后的心脏情况,对于生育咨询非常重要。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对PA/IVS和CPS胎儿、新... 背景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PA/IVS)和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CPS)是一类较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对PA/IVS和CPS胎儿进行详细的超声心动图评估并预测出生后的心脏情况,对于生育咨询非常重要。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对PA/IVS和CPS胎儿、新生儿、手术后病例进行分型与评估。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对超声心动图诊断PA/IVS和CPS的胎儿、新生儿、手术后病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胎儿期、新生儿期及治疗随访后的超声心动图特征。主要结局指标胎儿期、新生儿期及治疗随访后右心室的发育及肺动脉瓣开放的进展及相关性。结果100例PA/IVS和CPS胎儿中,Ⅰ、Ⅱ和Ⅲ型分别为69、19和12例。Ⅰ和Ⅱ型伴有中度至重度的三尖瓣关闭不全(TR),Ⅲ型未发现TR。Ⅲ型均为PA/IVS,其中有7例出现心室冠状动脉交通。在PA/IVS中,11例胎儿出现肺动脉的明显发育不良。生后接受治疗的23例新生儿中,15例为PA/IVS,8例为CPS,Ⅰ和Ⅱ型分别为21和2例。2例分别由胎儿期的中度和重度肺动脉狭窄(PS),至出生时进展为PA/IVS。新生儿期的右室长径与左室长径的比值(RV/LV长径比值)较胎儿期变小。胎儿与新生儿期的中至重度TR均有22例。在镶嵌治疗后,1例PA/IVS患儿在术后7 d死亡,22例门诊随访,三尖瓣Z值、TV/MV比值和RV/LV长径比值与术前相比显著性增加,手术前与随访后的中至重度TR由22例减少至1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对PA/IVS和CPS胎儿进行分型与评估,TR的程度轻而右室发育不良较重,胎儿期部分中至重度PS可至出生时进展为PA/IVS,胎儿右室发育不良程度呈加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 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 右心室发育不良 三尖瓣关闭不全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帕尔哈提.吐尔逊 祖丽皮亚.米吉提 +2 位作者 姜述斌 张保俭 许力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5-518,共4页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评估RVOT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置入适应证的患者75例。根据术者建议和患者意愿分为RVOT组(40例)和RVA组(35例)。所有房室传...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评估RVOT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置入适应证的患者75例。根据术者建议和患者意愿分为RVOT组(40例)和RVA组(35例)。所有房室传导阻滞及病窦综合征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用双腔起搏双腔感知触发抑制型起搏模式,心房颤动伴长间歇患者采用抑制型心室按需起搏模式。比较2组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RVOT组的QRS波宽度较RVA组缩窄(23.2±28.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RVA组比较,RVOT组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升高,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明显下降(P<0.05,P<0.01)。与术前比较,RVA组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下降,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RVOT起搏可行且较为安全。RVOT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R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流出道阻塞 心室功能 心室功能 心间隔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房颤动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闭锁伴完整室间隔五例尸检报告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崇厚 朱清於 +5 位作者 吴波 肖紫安 武海燕 李凤山 武卫平 汪国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2年第3期274-276,I009,共4页
本文5例肺动脉闭锁伴完整室间隔,对其心脏解剖形态作了详细的描述。此症为右心室发育不良最多见的一种类型。通过文献复习,对其手术的适应证作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 肺动脉闭锁 伴完整室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