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2−2022长三角地区粳稻品质发展状况和地域差异性分析
1
作者 邵雅芳 朱大伟 +3 位作者 郑欣 牟仁祥 章林平 陈铭学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6,共13页
【目的】分析并了解我国长三角地区粳稻品质发展状况及其在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三个地区间的差异性。【方法】收集了2002−2022年种植于江苏省、安徽省和浙江省的粳稻样品共计11,310份,检测并分析了稻米的粒长、长宽比、糙米率、精米... 【目的】分析并了解我国长三角地区粳稻品质发展状况及其在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三个地区间的差异性。【方法】收集了2002−2022年种植于江苏省、安徽省和浙江省的粳稻样品共计11,310份,检测并分析了稻米的粒长、长宽比、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透明度、表观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挖掘了不同地区粳稻的品质特点。【结果】江苏省粳稻粒型和整精米率在2002−2022年间的变化比较稳定;垩白度在2002−2019年在3.06%~4.93%范围内波动,其平均值和波动范围均在2020−2022年大幅减少;年平均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在2012和2013年较上年下降了约2%,最后稳定在13.2%~14.8%。浙江省粳稻的粒型从2012年开始逐渐向长粒粳稻的方向发展;整精米率呈锯齿形变化,年平均值在2011−2014年较高,2018−2022年较低;垩白度在2002−2006年呈锯齿状波动,2007−2015年达到高位后,于2016−2018年和2019−2022年逐步下降;除2013−2017年外,年平均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在15.3%~16.8%范围内波动,并于2016年开始出现一批低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粳稻品种。安徽省粳稻的粒型从2020年开始向长粒型方向发展;整精米率的下降可明显划分为三个阶段(2003−2009年、2010−2014年、2018−2022年);垩白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并进一步降低的趋势,2008−2014年较高;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12年的大幅波动阶段,第二阶段为2013−2022年的小幅波动并趋于稳定的阶段。三个省份透明度的达标率在大多数年份均达到80%。蛋白质含量、糙米率、精米率、碱消值和胶稠度等指标在长三角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间差异较小。【结论】长三角地区的粳稻品质逐渐朝着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优良的方向发展。江苏省的粳稻粒长较短,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好,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胶稠度较长;浙江省的粳稻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欠佳,粒型逐渐变长,胶稠度和碱消值偏小;安徽省的粳稻粒型及其他各项品质指标介于江苏省和浙江省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粳稻 粒型 整精米率 垩白度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真核翻译起始因子OseIF6.2调控粒型的功能研究
2
作者 马顺婷 胡运高 +8 位作者 高方远 刘利平 牟昌铃 吕建群 苏相文 刘松 梁毓玉 任光俊 郭鸿鸣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1-342,共12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反向遗传学策略,深入探究水稻真核翻译起始因子OseIF6.2在水稻生长发育中的具体功能,以期为OseIF6.2功能的进一步解析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及进化树的构建,以分析OseIF6.2...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反向遗传学策略,深入探究水稻真核翻译起始因子OseIF6.2在水稻生长发育中的具体功能,以期为OseIF6.2功能的进一步解析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及进化树的构建,以分析OseIF6.2与其他真核生物中eIF6蛋白的系统发育关系;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水稻(日本晴)中的OseIF6.2基因进行精准编辑。其次,通过qRT-PCR技术,检测OseIF6.2在水稻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OseIF6.2在细胞内的精确定位。然后对野生型与oseif6.2突变体的粒长、粒宽、粒厚及千粒重等关键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通过酵母双杂交(Y2H)及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验证OseIF6.2与其潜在互作蛋白OseIF6.1的相互作用。【结果】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OseIF6.2与其他真核生物中的eIF6蛋白具有高度保守性,凸显了其在真核生物翻译调控中的普遍重要性。qRT-PCR结果显示,OseIF6.2在水稻茎中的表达水平较高。通过将OseIF6.2蛋白与GFP融合后注入本氏烟叶片细胞,并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OseIF6.2在细胞核及细胞质区域均有荧光信号分布,明确了其亚细胞定位。此外,与野生型相比,oseif6.2突变体在粒长、粒厚及千粒重等性状上均表现为显著降低。Y2H及BiFC实验均成功验证了OseIF6.2与OseIF6.1蛋白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结论】综上所述,OseIF6.2作为水稻真核翻译起始因子,其功能异常显著影响水稻的粒型特征,进一步揭示了该因子在水稻生长发育及粒型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 OseIF6.2 水稻 粒型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特大粒材料lg1和lg2粒形基因的功能变异位点分析
3
作者 汪欲鹏 杜一帆 +4 位作者 陈慧珍 王智权 李昕雨 邓梓阳 吴自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水稻的粒长、粒宽和千粒质量是重要的品质与产量性状,特殊粒形材料的研究可为水稻品种粒形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方法】以常规粳稻品种日本晴和籼稻品种黄华占为参考,对2个水稻特大粒材料lg1和lg2基因组中9个粒形主... 【目的】水稻的粒长、粒宽和千粒质量是重要的品质与产量性状,特殊粒形材料的研究可为水稻品种粒形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方法】以常规粳稻品种日本晴和籼稻品种黄华占为参考,对2个水稻特大粒材料lg1和lg2基因组中9个粒形主效基因(qGL3、GS3、qLGY3、GS9、GW2、GW5、GW8、TGW3、TGW6)的功能变异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与日本晴相比,lg1和lg2中粒长基因GS3和粒宽基因GW2分别在编码区第165位和第382位发生单碱基替换,其中突变分别导致了GS3翻译提前终止和GW2功能减弱,而GW8在5'非翻译区存在10 bp的插入,导致其功能减弱;此外,lg2中qLGY3发生了31 bp的缺失,导致其编码区发生了移码,其他粒形基因没有检测到功能发生明显变化的变异。与黄华占相比,在lg1和lg2中除检测到GW2和qLGY3的功能变异位点外,还在2个材料的GW5编码区上游检测到了950 bp的片段缺失。【结论】lg1基因组聚合了GS3、GW2、GW5、GW8的功能缺失或减弱的变异位点,lg2基因组中聚合了GS3、GW2、GW5、GW8、qLGY3的功能缺失或减弱的变异位点,研究结果为粒形基因的遗传互作及特大粒材料lg1和lg2粒形形成的机制解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千粒质量 大粒材料 粒形基因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稻大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255的粒型相关性状QTL定位及次级代换系选育
4
作者 张记超 母建妍 +9 位作者 陈文博 王雨昕 莫芸嫣 郑中意 莫倩 朱小燕 张长伟 何光华 赵芳明 张婷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共16页
粒型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是由多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在高产优质稻的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粳稻日本晴为受体亲本,籼稻R225为供体亲本,筛选获得水稻大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255,共携带18个代换片段,总代换长度为59.9 Mb,平均长度为3.3... 粒型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是由多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在高产优质稻的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粳稻日本晴为受体亲本,籼稻R225为供体亲本,筛选获得水稻大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255,共携带18个代换片段,总代换长度为59.9 Mb,平均长度为3.33 Mb。扫描电镜观察和细胞学分析发现:相较于受体亲本日本睛,Z255籽粒增大与颖壳细胞分裂和伸长相关。RT-qPCR结果显示:粒型相关基因在Z255幼穗中的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QTL鉴定结果共检测到11个粒型相关QTL,其中粒长4个、粒宽2个、长宽比3个、千粒质量2个,贡献率为2.34%~32.65%。利用MAS法在F 3代群体中选育出了21个包含以上粒型相关QTL的次级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即2个单片段代换系、9个双片段代换系、8个三片段代换系、1个四片段代换系和1个五片段代换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QTL定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新品系中粒形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5
作者 钱禄巧 张红 +4 位作者 陈伟 赵其兵 金彦刚 夏中华 王歆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3,共7页
【目的】选取54份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的水稻新品系作为试验材料,明确新品系中粒形基因分布类型及频率,为粒形基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新品系采用3个粒长基因GS3、GS9、GL7和1个粒宽基因GW... 【目的】选取54份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的水稻新品系作为试验材料,明确新品系中粒形基因分布类型及频率,为粒形基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新品系采用3个粒长基因GS3、GS9、GL7和1个粒宽基因GW5进行了基因型检测与分析。【结果】材料编号为C1和C3新品系中扩增出粒长基因GS9;材料编号C12、C13、C14新品系中扩增出粒长基因GS3;材料编号为Q11新品系中扩增出粒长基因GL7;材料编号Q36、C1、C2、C9、C10、C11、C12、C13、C14新品系中扩增出含有粒宽基因GW5,且新品系中籽粒长度达到9.7 mm,均值为3.17 mm;宽度达到3.8 mm,均值为3.17 mm;长宽比均值为2.46 mm。【结论】不仅对现有优质的新品系粒形基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为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系和供体亲本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基因 分子标记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对籽粒形态和充实的影响及其与粒重的关系
6
作者 王梦宁 谢可冉 +6 位作者 高逖 王飞 任孝俭 熊栋梁 黄见良 彭少兵 崔克辉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47-1362,共16页
以热敏感型品种两优培九(LYPJ)和晶两优华占(JLYHZ)、耐热型品种汕优63(SY63)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常温和高温2种温度处理,探究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对穗分化期颖花和籽粒大小、灌浆期籽粒充实的影响及其与粒重... 以热敏感型品种两优培九(LYPJ)和晶两优华占(JLYHZ)、耐热型品种汕优63(SY63)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常温和高温2种温度处理,探究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对穗分化期颖花和籽粒大小、灌浆期籽粒充实的影响及其与粒重的关系及内在机制。与常温处理相比,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导致LYPJ和JLYHZ的千粒重、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产量显著降低,但对SY63无显著影响。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显著降低LYPJ和JLYHZ颖花和籽粒大小(长度、宽度和厚度), SY63的降幅低于热敏感品种。高温导致LYPJ颖花OsLOGL2基因表达降低、JLYHZ颖花OsCKX5基因表达增加,并显著降低两品种颖花活性细胞分裂素含量。高温对2个热敏感品种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收获指数,降低抽穗期至成熟期单粒增重和平均灌浆速率,对SY63则无显著影响。高温显著降低了LYPJ和JLYHZ籽粒灌浆相关基因(OsFLO2、OsFLO4和OsGIF2)表达和籽粒酸性/中性转化酶、蔗糖合成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以及LYPJ籽粒淀粉分支酶活性,对SY63无显著影响。本研究表明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降低了收获指数,降低了颖花内源活性细胞分裂素含量从而降低颖花和籽粒大小,也抑制了籽粒灌浆相关基因表达和相关酶活性;因此,高温导致粒重和产量下降可能是由于同化物向籽粒分配减少和库活性受到抑制,表现出高温处理的后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幼穗分化期-抽穗期高温 粒重 籽粒形态 籽粒充实 颖花细胞分裂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籼粳中间型杂交组合若干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忠金 付思远 +4 位作者 陈萍萍 游月华 戴展峰 黄水明 彭玉林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2-531,共10页
【目的】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已成为当前水稻育种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为籼粳交水稻育种实践以及水稻关键性状的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NC-II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选择14个亲本材料并配组48个杂交组合,采... 【目的】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已成为当前水稻育种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为籼粳交水稻育种实践以及水稻关键性状的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NC-II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选择14个亲本材料并配组48个杂交组合,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生育期、株高与粒形相关性状等共计5个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杂种优势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生育期、株高、粒长、粒宽及长宽比等的加性方差分量占遗传主效应比率(V_(A)/V_(P))比值分别为69.2%、 74.2%、 58.9%、66.0%和63.5%。广义遗传率(H^(2)B)和狭义遗传率(H^(2)N)的变幅分别为59.0%~99.6%和69.2%~98.9%,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且受环境影响小,在育种上早期选择有效。大多数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的生育期、株高和粒形性状均呈负向中亲优势和负向超亲优势,杂交后代的生育期缩短、株高降低,长宽比介于双亲之间。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生育期是一个独立遗传的品种特性,株高与粒形具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籼粳交育种上应关注生育期、株高,粒形等性状间的协调,有效利用杂种优势,培育强优势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交 生育期 株高 粒形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稻大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29的鉴定及QTL定位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金艳 张朔语 +10 位作者 宗涵颖 陈文博 韦秘 吴如会 母建妍 张记超 凌英华 张长伟 何光华 赵芳明 张婷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3,共11页
千粒质量作为水稻产量的三要素之一,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中千粒质量主要受水稻粒型的影响,因此挖掘新的粒型基因在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选育到1个以日本晴为受体亲本、自育优良籼稻恢复系R225为供体亲本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 千粒质量作为水稻产量的三要素之一,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中千粒质量主要受水稻粒型的影响,因此挖掘新的粒型基因在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选育到1个以日本晴为受体亲本、自育优良籼稻恢复系R225为供体亲本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Z29. Z29含有来自R225的10个代换片段,平均代换长度2.90 Mb. Z29粒长和粒宽均极显著增加,表现为大粒表型,且其籽粒变大是由颖壳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多、增大引起.利用日本晴与Z29杂交构建的次级F2群体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8个粒型相关QTL.进一步利用MAS法在F3群体中选育出14个次级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包括4个单片段代换系、 5个双片段代换系、 2个三片段代换系和3个四片段代换系.结果可为目的粒型相关QTL克隆和分子机制解析奠定基础,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粒型 QTL定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 OsRhoGDI1 过表达影响粒型及种子活力
9
作者 戚旺 毕一凡 +7 位作者 轩强兵 张新 周慧岗 聂圆情 程彪彪 张禹舜 王俊杰 梁卫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161,共10页
【目的】水稻OsRhoGDI1是前期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幼穗中分离的一个与Rho/Rop蛋白OsRac5相互作用蛋白的编码基因,预期编码一种功能未知的Rho GDP解离抑制因子,采用转基因技术鉴定该基因的功能,为后续研究OsRhoGDI1与OsRac5在水稻生长... 【目的】水稻OsRhoGDI1是前期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幼穗中分离的一个与Rho/Rop蛋白OsRac5相互作用蛋白的编码基因,预期编码一种功能未知的Rho GDP解离抑制因子,采用转基因技术鉴定该基因的功能,为后续研究OsRhoGDI1与OsRac5在水稻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构建OsRhoGDI1过表达载体,转化水稻筛选阳性植株,对转基因水稻粒型和萌发特征开展分析,通过RT-qPCR分析粒型调控基因在籽粒发育中的表达,采用扫描电镜检测颖壳细胞特征;比较转基因水稻和对照水稻的萌发特征,并采用RT-qPCR检测GA和ABA合成、分解相关基因,以及α-淀粉酶基因在萌发种子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开展α-淀粉酶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水稻相比,OsRhoGDI1过表达水稻的粒长极显著增加,粒宽、粒厚和千粒重均极显著降低,粒型调控基因GS2、GS5、GS6与GLW7在水稻幼穗中的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地降低,而GW2表达水平提高;转基因水稻外颖壳细胞的长度增加、宽度降低。转基因水稻种子萌发早于对照,且GA合成基因、ABA分解基因及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提高,而GA分解基因与ABA合成基因表达水平降低;α-淀粉酶活性在转基因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显著提高。【结论】OsRhoGDI1过表达通过改变粒型调控基因表达水平,导致颖壳表皮细胞伸长,引起粒长变长,粒宽变窄;同时该基因过表达还通过改变萌发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提高α-淀粉酶活性,促进种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OsRhoGDI1 粒型 萌发 激素 Α-淀粉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因芯片的嘉禾系列长粒优质食味粳稻综合评价与比较
10
作者 丁正权 潘月云 +1 位作者 施扬 黄海祥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7-408,共12页
【目的】嘉禾系列长粒粳稻粒型(细)长,外观品质突出,食味优良,丰产性与主栽品种相近,抗病性较好。本研究旨在明确嘉禾系列长粒粳稻品种的特点与存在问题,解析嘉禾系列长粒粳稻品种优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为长粒粳稻品种创新利用提供依... 【目的】嘉禾系列长粒粳稻粒型(细)长,外观品质突出,食味优良,丰产性与主栽品种相近,抗病性较好。本研究旨在明确嘉禾系列长粒粳稻品种的特点与存在问题,解析嘉禾系列长粒粳稻品种优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为长粒粳稻品种创新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5份嘉禾系列长粒粳稻品种(系)为材料,利用GSR40K水稻高密度芯片分析品种籼粳属性、相似度,鉴定育种相关功能基因,同时比较嘉禾系列长粒粳稻品种(系)与东北长粒粳稻稻花香2号遗传基础差异。【结果】嘉禾系列长粒粳稻品种(系)和稻花香2号基因组中,粳稻区段数占比84.20%~88.38%,均为典型粳稻类型;嘉禾系列长粒粳稻品种(系)间遗传相似度超过92%,基因组相似度为77.59%~91.73%,与稻花香2号遗传相似度为84.55%,基因组相似度为49.52%~53.68%;嘉禾系列长粒粳稻含有长粒优势功能基因gs3和GW7,嘉禾香1号还含有大粒型基因qSW5/GW5和多穗粒数基因LAX1;嘉禾系列品种的品质性状形成主要是ALK^(c)/Wx^(b)/OsAAP6等优势功能基因组合所致,嘉禾香1号香味是由Badh2第2外显子突变所致;嘉禾系列长粒粳稻品种(系)含有较多的抗稻瘟病基因,如抗病基因组合Pizt+Pii/HIT7/pi5-1、Pizt+Pi-ta、Pizt+Pii/HIT7/pi5-1+Pi-d2/Pid2+Pid3+Pi-ta,抗白叶枯基因只有Xa26/Xa3。【结论】嘉禾系列长粒粳稻食味优、丰产稳产、抗病抗逆的突出优点,是品种含有较多的产量、品质、抗性、株型、生育期等优势等位基因变异综合影响的结果,但也存在品种相似度较高、白叶枯抗性基因单一的不足。本研究结果也为后续嘉禾系列长粒粳稻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粒粳稻 粒型 功能基因 单倍型 籼粳属性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谷粒形与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134
11
作者 徐正进 陈温福 +3 位作者 马殿荣 吕英娜 周淑清 刘丽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94-900,共7页
以包括籼粳、新老不同的类型 92个水稻品种为试材 ,研究了稻谷粒形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 ,谷粒长与谷粒宽和谷粒厚呈极显著负相关 ,千粒重与谷粒长、谷粒宽和谷粒厚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千粒重主要由谷粒宽和谷粒厚决定... 以包括籼粳、新老不同的类型 92个水稻品种为试材 ,研究了稻谷粒形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 ,谷粒长与谷粒宽和谷粒厚呈极显著负相关 ,千粒重与谷粒长、谷粒宽和谷粒厚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千粒重主要由谷粒宽和谷粒厚决定。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谷粒长、谷粒长宽比和谷粒长厚比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谷粒宽、谷粒厚和谷粒宽厚比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稻米相应指标的关系表现相同趋势 ,减小谷粒长而增大谷粒宽和谷粒厚有利于改善碾磨品质。垩白粒率与千粒重、谷粒宽、谷粒厚和谷粒宽厚比呈极显著正相关 ,谷粒长与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外观品质与稻米粒形的关系也表现相同趋势 ,稻谷粒形不是决定稻米外观品质的主要因素。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与谷粒长、长宽比和长厚比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谷粒宽、谷粒厚和宽厚比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 ,还讨论了稻谷粒形与品质关系及其遗传改良研究中的几个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谷粒形 稻米粒形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粒形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2
作者 高志强 占小登 +2 位作者 梁永书 程式华 曹立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4-321,共8页
作物育种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产量。水稻粒形是与水稻产量性状直接相关,与品质性状存在着密切关系的数量性状,其评价指标主要是粒长、粒宽、粒厚、长/宽和长/厚。近年来,水稻粒形的数量遗传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成功定位克隆了一批控制水... 作物育种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产量。水稻粒形是与水稻产量性状直接相关,与品质性状存在着密切关系的数量性状,其评价指标主要是粒长、粒宽、粒厚、长/宽和长/厚。近年来,水稻粒形的数量遗传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成功定位克隆了一批控制水稻粒形的基因。文章综述了水稻粒形的经典遗传研究、QTL定位、粒形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以及在水稻超高产育种中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QTL定位 基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旱栽培条件下稻谷粒型和粒重的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 被引量:25
13
作者 郭咏梅 穆平 +2 位作者 刘家富 李自超 卢义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6,共7页
为了解水、旱栽培条件下水稻粒形和粒重的表型及QTL变化,以陆稻品种IRAT109和水稻品种越富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粒重及长宽比在水、旱栽培条件下的相关性,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结果... 为了解水、旱栽培条件下水稻粒形和粒重的表型及QTL变化,以陆稻品种IRAT109和水稻品种越富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粒重及长宽比在水、旱栽培条件下的相关性,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结果表明,水、旱条件下,粒长与长宽比和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宽与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粒重极显著正相关,4个性状在水、旱条件间相关性都达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粒长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817,粒宽的相关系数最低,为0.457。表明粒长受水分影响最小而粒宽受水分影响较大。粒重、长宽比介于二者之间。两种条件下共检测到14个QTLs,分布于水稻1、5、6、7、10和12染色体上,其中控制粒长的5个,LOD值为1.93—5.11,贡献率为5.97%-28.85%;控制粒宽的1个,LOD值为2.39,贡献率为12.76%;控制长宽比的3个,LOD值为2.08-4.60。贡献率为7.78%。21.89%;控制粒重的5个,LOD值为2.68—9.45,贡献率为4.1%-14.8%。其中控制粒长的qGL-5及控制粒重的qGWt-1a和qGWt-1b在水、旱条件下均能检测到,在抗旱育种中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籽粒性状。QTL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表型分析结果,粒宽相对易受土壤水分影响,粒长、粒重和长宽比,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遗传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粒重 加倍单倍体群体(DH系)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 水、旱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米粒形和垩白度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雷东阳 谢放鸣 +1 位作者 徐建龙 陈立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5-260,共6页
利用由181个家系组成的Lemont/特青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以及由161个RFLP、SSR标记和3个形态标记构建的全长为1916.5cM、覆盖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的连锁图,采用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方法(QTLMapper V1.0),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垩... 利用由181个家系组成的Lemont/特青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以及由161个RFLP、SSR标记和3个形态标记构建的全长为1916.5cM、覆盖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的连锁图,采用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方法(QTLMapper V1.0),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垩白度等4个稻米品质性状的数量性状座位(QTL)进行了分析。在水稻的所有12条染色体上共定位到7个加性主效QTL和19对上位性QTL,其中控制粒长、粒宽、长宽比的主效QTL各2个,控制垩白度的QTL 1个,分别解释12.8%、40.0%、26.0%和42.1%的表型变异;共检测到6对影响垩白度、6对影响粒长、7对影响长宽比的上位性QTL,分别解释52.2%、31.3%和38.2%的表型变异。结果表明,上位性QTL和主效QTL一样在稻米粒形和垩白度的遗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垩白度 数量性状座位 上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籼稻骨干保持系岗46B稻谷粒形及垩白的QTL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高方远 邱玲 +4 位作者 陆贤军 任鄄胜 吴贤婷 任光俊 曾礼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5-242,共8页
利用籼稻保持系骨干亲本岗46B与美国水稻品种Lemont多次回交培育的低垩白、窄粒株系K1075与岗46B构建F2群体,对稻谷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百粒重和垩白粒率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6个性状在F2群体中均呈正态连续分布,属于典... 利用籼稻保持系骨干亲本岗46B与美国水稻品种Lemont多次回交培育的低垩白、窄粒株系K1075与岗46B构建F2群体,对稻谷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百粒重和垩白粒率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6个性状在F2群体中均呈正态连续分布,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除粒长与百粒重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外,其他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采用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4个控制稻谷粒形和垩白的QTL,包括2个控制粒长的QTL(qGL2和qGL5),2个控制粒宽的QTL(qGW5和qGW8),5个控制长宽比的QTL(qLWR2、qLWR5、qLWR6、qLWR8和qLWR12),1个控制粒厚的QTL(qGT5),1个控制百粒重的QTL(qHGW5)和3个控制垩白粒率的QTL(qPGWC5、qPGWC6和qPGWC8)。在这些位点中,岗46B等位基因增加粒宽、粒厚、粒重和垩白粒率,减小粒长和长宽比。控制粒宽、粒厚、粒重、垩白粒率和长宽比的主效QTL均位于第5染色体RM17990-RM18004-RM18068区间,这一结果与仅选择极端表型单株,采用连锁及连锁不平衡方法(LD)获得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垩白 数量性状位点 连锁及连锁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水稻籼粳重组自交系群体研究粒型性状与千粒重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颖慧 谢永楚 +8 位作者 董少玲 张亚东 陈涛 赵庆勇 朱镇 周丽慧 姚姝 赵凌 王才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1-235,共5页
以240个株系组成的TD70(粳稻)/Kasalath(籼稻)F7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其千粒重按≤25.0g、25.1~30.0 g、30.1~35.0 g、35.1~40.0 g、≥40.1 g进行分组,并对各组进行粒型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个RIL群体中,粒长、粒宽、粒... 以240个株系组成的TD70(粳稻)/Kasalath(籼稻)F7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其千粒重按≤25.0g、25.1~30.0 g、30.1~35.0 g、35.1~40.0 g、≥40.1 g进行分组,并对各组进行粒型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个RIL群体中,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4个性状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在不同的千粒重范围内,粒型性状对千粒重作用的大小顺序不同。当千粒重≤25.0 g时,粒重的增加主要是靠增加粒长和粒厚,随着粒重的增加,粒长对粒重的作用逐渐变小,而粒宽和粒厚的作用逐渐增大,尤其当千粒重在35.1 g以上时,粒重的增加主要依靠粒宽和粒厚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粒重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粒形与稻米品质间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7
作者 杨联松 白一松 +2 位作者 许传万 胡兴明 王伍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3期312-316,共5页
对水稻粒形与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营养品质相关性研究进行了概述 ;对水稻稻米品质 (碾米品质性状、外观品质性状、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外观品质性状与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碾米品质性状与蒸煮食味品质性状、蒸煮食味品质性状与营养品... 对水稻粒形与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营养品质相关性研究进行了概述 ;对水稻稻米品质 (碾米品质性状、外观品质性状、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外观品质性状与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碾米品质性状与蒸煮食味品质性状、蒸煮食味品质性状与营养品质性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相关性 稻米品质 品质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境条件下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重组自交系群体粒形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占烈 戴高兴 +4 位作者 翟荣荣 林泽川 王会民 曹立勇 程式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82-490,共9页
利用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建立的遗传连锁图谱,在3个环境条件下对粒长(GL)、粒宽(GW)、粒厚(GT)、籽粒体积(GV)和籽粒长宽比(GI。WR)等5个粒形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3个环境... 利用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建立的遗传连锁图谱,在3个环境条件下对粒长(GL)、粒宽(GW)、粒厚(GT)、籽粒体积(GV)和籽粒长宽比(GI。WR)等5个粒形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26个QTL,分布在第1、2、3、4、6、7、8、10、11和12染色体上,其中粒长相关QTI。4个,贡献率为3.98%~54.58%;粒宽相关QTI.4个,贡献率为6.98%~9.88%;粒厚相关QTL8个,贡献率为4.91%~11.92%;籽粒体积相关QTI。5个,贡献率为5.07%~22.35%;籽粒长宽比相关QTL5个,贡献率为5.17%~47.81%。6个QTI。在两个以上环境被检测到,其中qGL3.1、qGW3.2、qGV3.1和qGLWR3.j在3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说明这4个QTI.受环境影响较小,能稳定表达。第3染色体RM6283一RM7370区间同时稳定检测到控制粒长、粒厚、体积和长宽比等4个性状的QTL。存在一因多效性。共检测到包括粒宽、粒厚和籽粒体积3个性状的5对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qTL,但贡献率都较小,介于1.08%~3.oo%。联合检测发现,粒形性状qTI,与环境存在互作,但单个QTL与环境互作效应低,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都较小,说明粒形性状遗传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性状 多环境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魔王谷粒形、剑叶性状和株高QTL定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彭伟业 孙平勇 +2 位作者 潘素君 李魏 戴良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73-1680,共8页
以粳稻魔王谷和籼稻CO39配组衍生的280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 2015年和2016年对其粒形、剑叶形态、株高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QTL检测。剑叶长分别与粒厚和株高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剑叶宽与粒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检测到17个粒形Q... 以粳稻魔王谷和籼稻CO39配组衍生的280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 2015年和2016年对其粒形、剑叶形态、株高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QTL检测。剑叶长分别与粒厚和株高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剑叶宽与粒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检测到17个粒形QTL,分布于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9和第10染色体上,贡献率为3.51%~48.65%;其中,第3染色体RM6080-RM6283区间对粒长和千粒重兼具显著作用,第5染色体RM8211-RM3381区间同时影响粒宽和粒厚。检测到12个控制剑叶形态性状的QTL,分布于第1、第3、第4、第6、第7和第9染色体上,贡献率为4.26%~38.40%;有5个多效QTL区间,其中,第4染色体RM252-SFP4_6区间同时控制剑叶长、剑叶宽、剑叶面积和粒长,第9染色体RM257-RM3909区间同时影响剑叶面积和粒长。只检测到一个控制株高的QTL,位于第1染色体的RM6333-RM5536区间,是一个主效QTL,贡献率为28.76%。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粒形、剑叶形态、株高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和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剑叶 株高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胚稻胚重与糙米粒形的关系 被引量:18
20
作者 章清杞 陈健勇 +3 位作者 张书标 黄荣华 李毓 杨仁崔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分别选取57个粒形差异较大的籼型巨胚稻品系和籼型非巨胚品系,对其糙米的绝对胚重和相对胚重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粒重诸粒形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巨胚稻相对胚重与粒长、粒宽、粒厚和粒重有显著关系,选择粒重较小... 分别选取57个粒形差异较大的籼型巨胚稻品系和籼型非巨胚品系,对其糙米的绝对胚重和相对胚重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粒重诸粒形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巨胚稻相对胚重与粒长、粒宽、粒厚和粒重有显著关系,选择粒重较小、粒长较短而粒厚适中的粒形可提高巨胚稻胚的相对重量;对非巨胚稻的相对胚重起显著作用的是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对巨胚稻,粒重的作用极显著,长宽比的作用不显著;而对非巨胚稻,粒重的作用则不显著,长宽比的作用极显著.本文还就巨胚稻及小胚稻的遗传改良及育种应用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胚稻 胚重 糙米粒形 遗传力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