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现代诗歌现代性变迁的三个层面
1
作者 罗璠 李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2,共6页
中国近现代(1840—1919)诗歌,在时代变革的滚滚洪流中不断发展,密切呼应“理性”“批判”“自由”和“变革”等现代性观念,最终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近代文学形态。中国近现代诗歌在启蒙现代性层面,出现了从“有我之诗”到“时代之诗”的... 中国近现代(1840—1919)诗歌,在时代变革的滚滚洪流中不断发展,密切呼应“理性”“批判”“自由”和“变革”等现代性观念,最终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近代文学形态。中国近现代诗歌在启蒙现代性层面,出现了从“有我之诗”到“时代之诗”的递进式转变;在审美现代性层面,从“古体新词诗”跨越到现代“白话诗”“诗界革命”奠定了近代诗歌变革的基本要件;在政治现代性层面,诗歌主题实现了从“改良”向“革命”的根本性转变。中国近现代诗歌的现代性变迁为“五四”及后续诗歌的进一步转向奠定了必备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中国近现代诗歌 认知变迁 诗界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派诗”到诗界革命:中日诗学交流与晚清诗歌转型
2
作者 张惠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43,共10页
中国近代诗歌从“新派诗”发展到诗学革命,是一个内外激荡的过程。以黄遵宪、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接触到明治时期的多元诗学革新路径,通过对日本诗坛近代化过程的探察,意识到诗歌创作图求新变、走向通俗化,既向域外学习,又延续... 中国近代诗歌从“新派诗”发展到诗学革命,是一个内外激荡的过程。以黄遵宪、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接触到明治时期的多元诗学革新路径,通过对日本诗坛近代化过程的探察,意识到诗歌创作图求新变、走向通俗化,既向域外学习,又延续旧风格的必要性,选择性地吸纳现实题材、民间语言、“和制汉语”等多重诗学资源,形成创作实践,推动了近代诗歌转型,最终实现由“革新”向“革命”的跨越。值得注意的是,在批判传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因素的同时,他们力求“破旧”“立新”“守根”的辩证统一,以此探索出一条以传统为根基、以现代为方向的诗体革新道路。这一文化实践的意义,远超一时之文体变革,彰显出中华文化在跨文明交流中所具备的延展性和包容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派诗” 和译西诗 黄遵宪 诗界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清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之滥觞 被引量:5
3
作者 曹万生 尹海燕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9-125,130,共8页
晚清以"诗界革命"为肇始的诗歌改革冲击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言说符号和形式,自此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的滥觞期开始。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理论首先松动了古典诗歌言说机制:主张以"言文一致"为出发点的诗歌革新,"... 晚清以"诗界革命"为肇始的诗歌改革冲击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言说符号和形式,自此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的滥觞期开始。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理论首先松动了古典诗歌言说机制:主张以"言文一致"为出发点的诗歌革新,"新语句"与"旧风格"的冲突与调合。其次体现为"饮冰室诗话"时期对现代诗歌音乐性理论的各种探索:包括对"旧风格"的坚持,诗歌的音乐性与启蒙主义的调合,对诗歌简谱化、谱曲式尝试。最后体现为"杂歌谣"的尝试:一是"新粤讴",这是方言与音乐性的尝试;二是"歌体诗"音乐性实践,它已经实现了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尝试;并已经产生了达到胡适"八事"要求的早于"胡适体"十五年的早期的白话诗,是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诗歌 音乐性 诗界革命 晚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序的建构与清代词坛的经典化进程 被引量:10
4
作者 曹明升 沙先一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9-138,共10页
浙西、常州两派都以宋代典范词人为核心来建构统序,这些典范词人在支撑清人流派之正统性与理论渊源之深厚性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在清代词坛上的经典化建构。而在流派博弈和理论交锋中,这些经典词人又会随着统序的调整发生变更,显示出流... 浙西、常州两派都以宋代典范词人为核心来建构统序,这些典范词人在支撑清人流派之正统性与理论渊源之深厚性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在清代词坛上的经典化建构。而在流派博弈和理论交锋中,这些经典词人又会随着统序的调整发生变更,显示出流派的选择与排斥在经典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两派后人还都以本派的优秀词人来续接宋词统序或者新建本朝词统,以此来显示流派的延续性与生命力。这是在尝试性地进行清词经典化的建构。可见,统序的建构与典范词人的经典化进程之间存在着互为表里、同步进行的密切关系。通过历代经典词人来建构统序,清人不仅继承了唐宋词的艺术传统,还发掘了本朝词的高妙与创新,并用这些经典来为学词者指示门径,从而有效推动了清词艺术的发展与清词中兴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序建构 典范词人 经典化 清代词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诗二次革命论 被引量:6
5
作者 骆寒超 陈玉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6-140,共5页
中国新诗86年的创作成绩实在让人无法高估。为免新诗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之虞,须整顿诗坛风气,重建新诗秩序,通过改善诗歌世界、调整情理关系、规范诗体原则这三个方面,对新诗进行"二次革命"。
关键词 新诗 二次革命 诗歌世界 情理关系 诗体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及其意义——兼论梁启超《新史学》的局限性 被引量:7
6
作者 杨艳秋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39,共8页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史学》等著述,高呼"史界革命",随即兴起"新史学"思潮,推动中国史学向近代化转型,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新史学"思潮形成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背景下,以历史进化论为思想基础...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史学》等著述,高呼"史界革命",随即兴起"新史学"思潮,推动中国史学向近代化转型,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新史学"思潮形成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背景下,以历史进化论为思想基础,以批判传统史学而破旧立新,不可避免地带有理念上的局限性,对传统旧史学的批判也有偏激的一面,但不应据此加以全盘否定,更不能因此一味攻击《新史学》的理论基础——历史进化论,从而否定近代新史学取得的超越古代的进步成就。评析梁启超及其《新史学》,是关系到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学的大问题,应当引起学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界革命” 梁启超 “新史学” 进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顺鼎与清末民初诗歌演变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松青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0-105,共6页
作为清末民初旧派诗人,易顺鼎在其时诗歌的演变中处于微妙地位。他一方面遵循传统路数,另一方面表现出突破传统的冲动,从而形成与"诗界革命"既对立又呼应的格局,也由此见出"诗界革命"与传统的关联,及其理论上的深... 作为清末民初旧派诗人,易顺鼎在其时诗歌的演变中处于微妙地位。他一方面遵循传统路数,另一方面表现出突破传统的冲动,从而形成与"诗界革命"既对立又呼应的格局,也由此见出"诗界革命"与传统的关联,及其理论上的深刻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顺鼎 黄遵宪 梁启超 “诗界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来“小说界革命”研究述评 被引量:3
8
作者 谢飘云 张松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47-56,共10页
近百年来学术界对"小说界革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从"小说界革命"是否是一场革命、梁启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态度、梁启超倡导的政治小说、"小说界革命"理论及其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看,学界在纵向研究上取... 近百年来学术界对"小说界革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从"小说界革命"是否是一场革命、梁启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态度、梁启超倡导的政治小说、"小说界革命"理论及其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看,学界在纵向研究上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存在成果差异,横向研究上则既有不足也有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小说界革命”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理念支配下的《新民丛报》诗人群的聚合与分化——以梁启超、宗仰上人为中心 被引量:2
9
作者 焦宝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6期69-77,共9页
《新民丛报》“诗界潮音集”栏目,是梁启超倡导“诗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阵地。比较“诗界潮音集”与《清议报》“诗文辞随录”栏目的作者群体,可以看出在短短数年间,梁启超的政治与诗学取向转变以及整个诗人群体的聚合与分化。在《新... 《新民丛报》“诗界潮音集”栏目,是梁启超倡导“诗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阵地。比较“诗界潮音集”与《清议报》“诗文辞随录”栏目的作者群体,可以看出在短短数年间,梁启超的政治与诗学取向转变以及整个诗人群体的聚合与分化。在《新民丛报》“诗界潮音集”诗人群中,著名诗僧宗仰上人的前后态度变化,可以说是此一时期知识阶层中文化和政治取向转型与变化的一个典型。舍弃《清议报》而新办《新民丛报》,正是梁启超思想剧烈变动的时期,而宗仰在诗词中表露的态度也日趋激烈。宗仰的渐趋革命与梁启超的思想波动,直接影响了他们之后的诗学取向。考察与分析梁启超以及宗仰的诗学选择、文化态度与政治理念的转变,是理解清末民初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知识阶层的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丛报》 梁启超 宗仰上人 诗歌 革命 诗界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邦航船及其舵手——古希腊早期诗歌中的政治哲学举隅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小枫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2,共9页
古希腊早期抒情诗并非仅仅谈情说爱,通过对梭伦、阿尔凯奥斯、忒奥格尼斯三位早期诗人的扼要论析,本文力图揭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诗歌对革命时代的反应,以及雅典政制从贵族政制向民主政制过渡时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 古希腊诗歌 梭伦 阿尔凯奥斯 忒奥格尼斯 贵族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宋入金诗人的生存状态和金初诗歌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晓彩 查洪德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90,共11页
学界认为,金初诗坛的代表诗人是由宋入金的宇文虚中、吴激等,他们诗中浓重的故国之思和漂泊之感,被认为是金初诗的基调。但当我们着眼金初总体诗作,就会发现那类诗只是南宋使金被留诗人的部分作品。其他大量诗人诗作,多因个人遭际而发,... 学界认为,金初诗坛的代表诗人是由宋入金的宇文虚中、吴激等,他们诗中浓重的故国之思和漂泊之感,被认为是金初诗的基调。但当我们着眼金初总体诗作,就会发现那类诗只是南宋使金被留诗人的部分作品。其他大量诗人诗作,多因个人遭际而发,更多关乎诗人个体的生存状况,与宋金易代、故国旧君无关。把宇文虚中等人表现故国之思的作品作为金初诗的代表,可以说是以偏概全。这寥寥数人的作品,不足以反映一个时代文人的心灵情绪。大量的金初诗人诗作,都是抒写自己的人生感受:或描写生活场景,或关注四时花草,或歌咏饮酒和归隐。金初诗整体的面貌,是个人化和生活化的白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初诗坛 生存状态 宇文虚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旗诗人毛泽东——评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意象 被引量:3
12
作者 蒲度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56-60,共5页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批评方法,通过对毛泽东诗词中“红旗”意象的细致的文本解读,来剖析其成因和美学蕴涵,然后得出结论:因为“红旗”意象映照出毛泽东的政治意识、革命信念和战斗生涯,是他对革命生活和斗争...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批评方法,通过对毛泽东诗词中“红旗”意象的细致的文本解读,来剖析其成因和美学蕴涵,然后得出结论:因为“红旗”意象映照出毛泽东的政治意识、革命信念和战斗生涯,是他对革命生活和斗争的诗化的认识和反映,具备了象征内涵和审美价值,形成了象征美、色彩美、动态美和力量美的统一,所以,毛泽东堪称“红旗”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红旗 意象 象征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传统的形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达敏 胡焕龙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76,共8页
在中国文学现代传统谱系中,大众化传统是重要的传统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传统的形成及其演变,一方面经历了19世纪后期民族语文革新思潮、世纪之交的"三界革命"和"五四"新文学运动历史发展三步曲,同时也经历了由... 在中国文学现代传统谱系中,大众化传统是重要的传统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传统的形成及其演变,一方面经历了19世纪后期民族语文革新思潮、世纪之交的"三界革命"和"五四"新文学运动历史发展三步曲,同时也经历了由"白话文学"文体形式层面向"平民文学"美学精神层面的逐步深入与升华过程。"平民文学"观念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和新文学创作实践中的形成,标志着大众化文学传统核心价值观念的最终确立,显示出它凝结过程的"历史完成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化传统 三界革命 白话文学 平民文学 工农兵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诗文合一”到“诗文划界”——论文学革命发生后新诗语言调整与文体发展的互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玮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0-136,共7页
文学革命后,口语入诗、诗歌散文化的追求曾导致"诗文合一"、诗文不分的倾向。随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诗歌和散文文体界限不清的问题引起了创作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对诗歌文体独特性的追求促使作家们对新诗语言进行调整和加工。... 文学革命后,口语入诗、诗歌散文化的追求曾导致"诗文合一"、诗文不分的倾向。随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诗歌和散文文体界限不清的问题引起了创作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对诗歌文体独特性的追求促使作家们对新诗语言进行调整和加工。通过对诗歌语言"形象的加工"和"声音的加工"的自觉追求,新诗语言逐渐与口语拉开了距离,这有力地推动了新诗文体的完善。从"诗文合一"到"诗文划界",这一现象揭示了文学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形式发展的关系,这也包括现代文学的文体发展对文学语言变革的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革命 新诗 语言调整 文体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散文诗文体形态的基本生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珂 代绪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75-77,共3页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抒情文学文体中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在五四自由诗运动时期受到很多作家和诗人的喜爱,迅速完成了散文诗文体由西方向中国的译介和被中国化的文体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的文体成熟进程。20...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抒情文学文体中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在五四自由诗运动时期受到很多作家和诗人的喜爱,迅速完成了散文诗文体由西方向中国的译介和被中国化的文体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的文体成熟进程。20年代初中期是中国散文诗进入自觉状态后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一些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还形成了比较粗略的艺术流派,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散文诗的文体特征和文体风格。偏重于散文的西方散文诗在中国被严重诗化,更偏重于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散文诗 中国自由诗运动 文体建设 文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清诗歌的文体建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周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3,共5页
晚清时期,黄遵宪、梁启超等提倡"诗界革命",中国诗歌开始由旧体诗向新体诗转型。"新名词"入诗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而且导致中国旧体诗严密的文体体系出现松动、崩溃的趋势;对言文合一与民谣的大力提倡,... 晚清时期,黄遵宪、梁启超等提倡"诗界革命",中国诗歌开始由旧体诗向新体诗转型。"新名词"入诗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而且导致中国旧体诗严密的文体体系出现松动、崩溃的趋势;对言文合一与民谣的大力提倡,使白话进入诗歌,打破了传统的言文分离、文言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大批的通俗体诗歌;"以文为诗"的方法打破了传统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明晰界限,赋予诗歌以散文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诗界革命 旧体诗 新体诗 文体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之际的比兴诗学——以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四家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卓颖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62,共11页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诗坛上,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等人由于不满意前代七子诗学与竟陵派诗学师古与师心的偏颇,通过一系列诗学批评和反思之后,开始以"学古人用心之路"为号召,以比兴思维为理论核心,在调和与平衡师古与师心关...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诗坛上,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等人由于不满意前代七子诗学与竟陵派诗学师古与师心的偏颇,通过一系列诗学批评和反思之后,开始以"学古人用心之路"为号召,以比兴思维为理论核心,在调和与平衡师古与师心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新型的比兴诗学。这套诗学,以追求结构的多重性、审美的内向性、格调的正统性以及诠释的比附性为典型特征。经由诗学争鸣与师友传播等途径,迅速影响清初的诗坛,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诗学批评中有关政教美刺精神、唐宋诗优劣、李商隐诗学地位的重新界定以及诗重比兴等重要问题的大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诗学 七子派 竟陵派 江南诗坛 清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情”理论的可能与限度——以王德威《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为中心的透视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88,共8页
作为“抒情”理论应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王德威的近著《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对抒情谱系的爬梳颇见匠心和功力。相比于经典抒情论述,王氏虽强调抒情的古典渊源,但主要还是受普实克的影响。然而他并不认同普氏对“史诗... 作为“抒情”理论应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王德威的近著《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对抒情谱系的爬梳颇见匠心和功力。相比于经典抒情论述,王氏虽强调抒情的古典渊源,但主要还是受普实克的影响。然而他并不认同普氏对“史诗”的看重,实际上,其转向抒情的原因即在于不满启蒙、革命话语的单一化范式,而希图以“抒情”为参数,将二元论述三角化,关注三者间的联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王氏将抒情与史诗的互动窄化地置换为抒情与革命的博弈,有意无意地模糊抒情与启蒙以及启蒙与革命的异同。这就隐隐透露出王德威抒情论中的诗学政治,他在很大程度上把“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直接理解成了“诗史”,这也正解决了抒情如何介入的问题,而他的思考便是对于“诗史”的现代意义的重新发明,即“朝向史诗时代的批判抒情主义”。不过,王氏的抒情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所谓单一化史诗模式的批判之上的,其论调似又陷入了某种多元论的话语霸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 史诗 启蒙 革命 诗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锦新样:清末民初马君武诗歌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全章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7-142,共6页
在清末民初诗坛,马君武是置身时代主潮的不可轻忽的新派诗人,其诗歌创作贯穿20世纪初年先后兴起的诗界革命、革命诗潮及随后形成的革命文学社团南社兴衰的全过程,"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是其主旋律,"须从旧锦翻新样... 在清末民初诗坛,马君武是置身时代主潮的不可轻忽的新派诗人,其诗歌创作贯穿20世纪初年先后兴起的诗界革命、革命诗潮及随后形成的革命文学社团南社兴衰的全过程,"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是其主旋律,"须从旧锦翻新样"是其诗学宗趣。清末民初马君武诗歌是透视近代诗歌新变脉络中从诗界革命到革命诗潮之间的历史关联的典型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马君武 诗界革命 革命诗潮 南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为诗”与诗界革命的诗学追求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7-140,共4页
晚清诗界革命采取"以文为诗"的诗学策略,解构传统格律诗体,重建自由的新诗体。通过口语、新名词介入诗歌,消解格律诗的节律及文体形式,实现诗歌结构的嬗变与功能的转换。这一诗学策略启发了胡适等白话新诗人对现代诗歌自由体... 晚清诗界革命采取"以文为诗"的诗学策略,解构传统格律诗体,重建自由的新诗体。通过口语、新名词介入诗歌,消解格律诗的节律及文体形式,实现诗歌结构的嬗变与功能的转换。这一诗学策略启发了胡适等白话新诗人对现代诗歌自由体式的建设与发扬,进而形成了20世纪以降占据诗坛主流地位的"现代自由体"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为诗 诗界革命 诗学追求 现代新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