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藤黄微球菌rpf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结构预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秀敏 景凤霞 +2 位作者 王海强 赵若玮 张艳芬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2-411,共10页
为了了解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Rpf)的性质,用自行设计的引物,以藤黄微球菌ACCC41016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rpf基因.随后,构建pET-28a(+)-rpf表达载体,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 为了了解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Rpf)的性质,用自行设计的引物,以藤黄微球菌ACCC41016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rpf基因.随后,构建pET-28a(+)-rpf表达载体,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并以克隆测得的rpf基因核酸序列为基础,对Rpf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疏水性、信号肽、磷酸化位点、三级结构以及结构功能域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rpf基因与文献报道的藤黄微球菌IAM 14879 rpf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69.72%;该rpf基因所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文献报道的Rpf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63.44%.在E.coli BL21(DE3)中成功表达了Rpf目的蛋白.初步了解了Rpf蛋白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功能.解释了Rpf蛋白能够使细菌复苏并促进其生长的理论,为进一步探讨Rpf蛋白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黄微球菌 复苏促进因子(rpf) 克隆 表达 结构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色放线动孢菌DSM 45114^(T)rpf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结构预测
2
作者 张宇帆 刘菁菁 +3 位作者 曹敏 刘彤彤 陈雪 张秀敏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1-420,共10页
复苏促进因子(Rpf)广泛存在于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中,与休眠细胞的复苏有关,且不同细菌Rpf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为了解不同物种中rpf基因的差别,对白色放线动孢菌(Actinokineospora alba)DSM 45114 T的3个Rpf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复苏促进因子(Rpf)广泛存在于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中,与休眠细胞的复苏有关,且不同细菌Rpf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为了解不同物种中rpf基因的差别,对白色放线动孢菌(Actinokineospora alba)DSM 45114 T的3个Rpf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疏水性、信号肽、磷酸化位点、三级结构以及结构功能域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设计了白色放线动孢菌(A.alba)DSM 45114^(T)rpf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从其基因组中扩增出了3个不同的rpf基因,随后构建pET-28a(+)-rpf表达载体,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成功表达了Rpf-2蛋白.将重组Rpf-2蛋白加入到活的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 culturable,VBNC)状态的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和滨海红球菌(Rhodococcus marinonascens)中,结果表明,重组Rpf-2蛋白可以促进其复苏,添加量在体积分数为10%时复苏效果最好.本研究为后续探讨白色放线动孢菌(A.alba)Rpf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放线动孢菌 复苏促进因子 异源表达 结构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菌群产絮凝剂MAC37的特征及其在黏合剂废水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苏晓梅 张慧芳 +2 位作者 申秀英 丁林贤 横田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0-345,共6页
以利用复活促进因子(Rpf)从土壤和污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得到的菌种作为筛选絮凝剂产生菌的菌源,采用高岭土悬浊液为活性评价体系,筛选出4株絮凝率高于50%的菌株.经两两菌株复配,构建出产高效絮凝剂的复合菌群M3+M7,该菌群经优化培养后,絮... 以利用复活促进因子(Rpf)从土壤和污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得到的菌种作为筛选絮凝剂产生菌的菌源,采用高岭土悬浊液为活性评价体系,筛选出4株絮凝率高于50%的菌株.经两两菌株复配,构建出产高效絮凝剂的复合菌群M3+M7,该菌群经优化培养后,絮凝率达96.27%.将其产生的絮凝剂进行提纯固化得絮凝剂粗品MAC37,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将复合菌群的发酵液应用于黏合剂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MAC37的主要成分为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74.5%和20.4%;黏合剂废水经复合菌群发酵液絮凝处理后,浊度、色度及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2.57%、94.73%和92.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活促进因子 复合菌群 MAC37 主要成分 黏合剂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絮凝剂复合菌群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苏晓梅 张慧芳 +2 位作者 丁林贤 申秀英 横田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0-455,共6页
以利用复活促进因子(Rpf)从土壤和污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得到的菌种作为筛选絮凝剂产生菌的菌源,构建出产絮凝剂的复合菌群M3和M7.通过单因素实验,以絮凝率(FE)和菌体生长(OD660)为评价指标,对培养基的组成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 以利用复活促进因子(Rpf)从土壤和污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得到的菌种作为筛选絮凝剂产生菌的菌源,构建出产絮凝剂的复合菌群M3和M7.通过单因素实验,以絮凝率(FE)和菌体生长(OD660)为评价指标,对培养基的组成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菌群M3和M7在组分为淀粉1.5%,(NH4)2SO40.3%,FeCl20.1%,pH 7.0的发酵培养基上,经预发酵,以复配比(M3∶M7)为0.6∶0.4,6%(V/V)的总接种量,28℃,160r/min发酵培养72h后,其产生的高效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96.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复合菌群 复活促进因子 培养基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非可培养状态复苏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马晓茜 张旭光 +1 位作者 封永辉 产正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3期5644-5645,5652,共3页
细菌在不良环境胁迫下仍保持新陈代谢活性和毒性,但会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力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sable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处于VBNC状态下的细菌,包括很多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复苏并重新获得可培养能力... 细菌在不良环境胁迫下仍保持新陈代谢活性和毒性,但会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力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sable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处于VBNC状态下的细菌,包括很多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复苏并重新获得可培养能力。这为人类对未知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对公共健康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监督与防控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文中综述了VBNC细菌的复苏方法,并分析了其潜在的复苏机制,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可培养状态 复苏 细胞复苏促进因子(rp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消毒过程中活的不可培养细菌的形成与复苏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桂英 刘建莹 安太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33-1343,共11页
在传统水体消毒技术刺激下,细菌会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来提高自身存活率。在撤去外部压力时,未被消毒技术完全去除的VBNC细菌可在水储存和分配期间发生一定程度的复苏,而这些复苏的细菌很可能进入人体... 在传统水体消毒技术刺激下,细菌会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来提高自身存活率。在撤去外部压力时,未被消毒技术完全去除的VBNC细菌可在水储存和分配期间发生一定程度的复苏,而这些复苏的细菌很可能进入人体并导致严重疾病。然而,目前仍不清楚水体消毒过程中活的不可培养细菌的形成与复苏机制。该文通过检索了95篇相关文献并结合课题组在抗生素耐药菌方面的消毒控制和细菌休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介绍了在不同水消毒技术下VBNC细菌的形成并阐述了其潜在的形成机制,其主要包括了严谨反应、能量代谢、一般应激反应系统和毒素-抗毒素系统。其次,介绍了VBNC致病菌复苏的风险和总结了13种复苏方法。该文还综述了自然复苏、复苏促进因子(Rpf)与自诱导剂复苏等3种复苏机制的不同。在修复了细胞损伤并恢复氧化还原平衡和代谢活性之后,VBNC细菌才能发生自然复苏。Rpf能够帮助VBNC细菌重塑细胞壁,这有助于VBNC细菌恢复可培养能力。自诱导剂-2能够促进微生物种群中的细胞间通讯并增加katG的表达来降低过氧化氢毒性,从而促进VBNC细菌的复苏。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介绍了微流控技术、稳定同位素示踪代谢活性分析方法、单细胞重水标记拉曼光谱方法和荧光能量共振转移技术等可以用于研究VBNC细菌复苏机制的前沿技术。该综述能为回答“多大剂量的消毒技术能够灭活VBNC细菌并避免其复苏”和“复苏的VBNC细菌生理特性是否都恢复到正常水平”等问题提供参考,为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安全性评估和制定更有效的消毒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耐药菌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 复苏机制 复苏促进因子 群体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苏促进因子增效PACT处理印染废水
7
作者 战晓慧 周高燕 +3 位作者 周尚平 章静 方荣业 史惠祥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1-248,共8页
利用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Rpf)促进活的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的细菌复苏和生长的特性,通过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实验,探究用Rpf增效粉末活性炭活性污泥工艺(powder activated carbon... 利用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Rpf)促进活的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的细菌复苏和生长的特性,通过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实验,探究用Rpf增效粉末活性炭活性污泥工艺(powder activated carbon treatmeat,PACT)处理印染废水的最佳工况,同时研究了Rpf对活性污泥的强化机理和对微生物的影响。实验选用302型木质粉末活性炭(PAC),得到最佳投加条件为PAC 30 mg·L^(-1)·d^(-1),Rpf 6 mg·L^(-1)·(3 d)^(-1)。实验表明,PAC和Rpf具有协同作用,可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增强传统PACT的生化处理能力,提高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大种群丰度,使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活性炭 复苏促进因子 复合投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