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瓦氏马尾藻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韩军军
张建伟
+6 位作者
刘媛媛
柴召阳
韦章良
吴海龙
霍元子
于克峰
何培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30,共8页
研究了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规模化育苗及海区养殖技术。采集海区成熟藻体,室内催熟放散受精卵,收集并喷洒于水泥板、棕绳、木板3种附着基,进行受精卵附着、萌发及苗体生长等实验,发现棕绳育苗效果最佳。受精卵喷洒10d后,...
研究了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规模化育苗及海区养殖技术。采集海区成熟藻体,室内催熟放散受精卵,收集并喷洒于水泥板、棕绳、木板3种附着基,进行受精卵附着、萌发及苗体生长等实验,发现棕绳育苗效果最佳。受精卵喷洒10d后,3种附着基的出苗率分别为85.5%、80.2%和91.3%,平均株高约1.3 mm。前20天木板幼苗密度最高,达8.2株/cm^2,但幼苗均生长缓慢。第30天,幼苗出现明显分枝,生长率增大到前20天的1.6倍,其中棕绳幼苗株高最大,幼苗存活率分别为83.6%、79.7%和75.6%。第60天棕绳幼苗密度及平均株高均最大。将附有幼苗的水泥板(藻礁)、棕绳放入海区进行养殖,发现幼苗在浪大流急海区生长较快,4周后平均株高分别达98.7和103.1 mm,是对照组的1.5倍,但棕绳脱苗严重。藻礁较适合海区规模化投放养殖,是藻场修复和重建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马尾藻
育苗
附着基
养殖
藻场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亚洲
毕远新
+5 位作者
王伟定
隋宥珍
卢衎尔
丰美萍
梁君
周珊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4-1121,共8页
为探明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的空间分布格局,于2016年5月底至6月初,分别采用走航观察和水下样方法,对按离岸距离远近的3条岛礁带上12个岛礁瓦氏马尾藻成藻时期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不同空间尺度比...
为探明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的空间分布格局,于2016年5月底至6月初,分别采用走航观察和水下样方法,对按离岸距离远近的3条岛礁带上12个岛礁瓦氏马尾藻成藻时期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不同空间尺度比较分析了3条岛礁带上瓦氏马尾藻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地区尺度上,高浊度和高波浪能的水域环境限制了瓦氏马尾藻的分布与生长,导致浙北近岸的瓦氏马尾藻仅分布在第二条岛礁带这一狭窄的分布带上。依据瓦氏马尾藻最低适宜生长水温要高于10℃的特性,我们可以推断出舟山群岛的绿华岛可能是我国特有种瓦氏马尾藻分布的最北部端线。(2)在站点尺度上,岛礁东南向瓦氏马尾藻定生密度明显低于西北向,这与调查站位所受风浪影响的方位和强度相一致。在第二岛礁带上的4个岛礁北向瓦氏马尾藻的平均株高仅为26.3 cm,说明瓦氏马尾藻不适宜在高波浪能生境中生存。(3)在站点尺度内,第二岛礁带上浊度最低的北渔山岛瓦氏马尾藻有较大的垂直分布范围,且定生深度达到了6.4 m,而浊度高的近岸岛礁瓦氏马尾藻垂直分布范围较小。瓦氏马尾藻株高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由此推测,瓦氏马尾藻虽不能耐受强光,但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的分布生长起重要作用。与同海区铜藻的垂直分布格局相比,瓦氏马尾藻具有一定适应高浊度、高沉积物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浙北近岸海域瓦氏马尾藻是较适合进行生态移植修复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场
瓦氏马尾藻
尺度
分布格局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渔山列岛海藻场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
9
3
作者
毕远新
张亚洲
+3 位作者
丰美萍
梁君
王洋
王伟定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5期373-378,共6页
为探明渔山列岛海域海藻场的空间分布格局,解析海藻场退化机制,提出海藻场生态修复策略,于2015年6月,采用水下样方法对北渔山岛海藻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比较分析了海藻场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北渔山岛海藻...
为探明渔山列岛海域海藻场的空间分布格局,解析海藻场退化机制,提出海藻场生态修复策略,于2015年6月,采用水下样方法对北渔山岛海藻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比较分析了海藻场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北渔山岛海藻场的支撑物种为瓦氏马尾藻和铜藻,且瓦氏马尾藻的平均密度达到了250 ind/m^2,远高于铜藻的密度,是海藻场中的优势种,反映了渔山列岛的生态保护效果较好,瓦氏马尾藻海藻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2)在水平分布上,瓦氏马尾藻在岛礁东南向分布稀少、而在西北向分布密集,这与岛礁不同方位受风浪影响的强度有关;在垂直分布上,瓦氏马尾藻垂直分布范围较宽,且最大分布水深为6.35 m,这也是在我国瓦氏马尾藻目前记录到的最大分布水深,而2~4 m的水深范围成为瓦氏马尾藻最适宜的栖息水深,但平均株高仅0.38 m,且生物量较低,说明近岸岛礁海域的瓦氏马尾藻藻场也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研究结果表明,多年生瓦氏马尾藻的营养繁殖方式比一年生铜藻的有性繁殖方式更能适应现今的海洋生态环境,而一旦瓦氏马尾藻资源在外界干扰下受损将很难恢复,因此,我们可通过人工移植多年生瓦氏马尾藻的方法修复近岸海域的海藻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场
瓦氏马尾藻
铜藻
分布格局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瓦氏马尾藻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韩军军
张建伟
刘媛媛
柴召阳
韦章良
吴海龙
霍元子
于克峰
何培民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出处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30,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C07B03)资助~~
文摘
研究了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规模化育苗及海区养殖技术。采集海区成熟藻体,室内催熟放散受精卵,收集并喷洒于水泥板、棕绳、木板3种附着基,进行受精卵附着、萌发及苗体生长等实验,发现棕绳育苗效果最佳。受精卵喷洒10d后,3种附着基的出苗率分别为85.5%、80.2%和91.3%,平均株高约1.3 mm。前20天木板幼苗密度最高,达8.2株/cm^2,但幼苗均生长缓慢。第30天,幼苗出现明显分枝,生长率增大到前20天的1.6倍,其中棕绳幼苗株高最大,幼苗存活率分别为83.6%、79.7%和75.6%。第60天棕绳幼苗密度及平均株高均最大。将附有幼苗的水泥板(藻礁)、棕绳放入海区进行养殖,发现幼苗在浪大流急海区生长较快,4周后平均株高分别达98.7和103.1 mm,是对照组的1.5倍,但棕绳脱苗严重。藻礁较适合海区规模化投放养殖,是藻场修复和重建的理想材料。
关键词
瓦氏马尾藻
育苗
附着基
养殖
藻场修复
Keywords
Sargassum
vachellianum
Breeding
Substrate
Cultivation
restoration ofs. vachellianum bed
分类号
S968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亚洲
毕远新
王伟定
隋宥珍
卢衎尔
丰美萍
梁君
周珊珊
机构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4-1121,共8页
基金
浙江省科技厅项目(LGN18C030003和2017F50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02346)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7C190006)资助~~
文摘
为探明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的空间分布格局,于2016年5月底至6月初,分别采用走航观察和水下样方法,对按离岸距离远近的3条岛礁带上12个岛礁瓦氏马尾藻成藻时期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不同空间尺度比较分析了3条岛礁带上瓦氏马尾藻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地区尺度上,高浊度和高波浪能的水域环境限制了瓦氏马尾藻的分布与生长,导致浙北近岸的瓦氏马尾藻仅分布在第二条岛礁带这一狭窄的分布带上。依据瓦氏马尾藻最低适宜生长水温要高于10℃的特性,我们可以推断出舟山群岛的绿华岛可能是我国特有种瓦氏马尾藻分布的最北部端线。(2)在站点尺度上,岛礁东南向瓦氏马尾藻定生密度明显低于西北向,这与调查站位所受风浪影响的方位和强度相一致。在第二岛礁带上的4个岛礁北向瓦氏马尾藻的平均株高仅为26.3 cm,说明瓦氏马尾藻不适宜在高波浪能生境中生存。(3)在站点尺度内,第二岛礁带上浊度最低的北渔山岛瓦氏马尾藻有较大的垂直分布范围,且定生深度达到了6.4 m,而浊度高的近岸岛礁瓦氏马尾藻垂直分布范围较小。瓦氏马尾藻株高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由此推测,瓦氏马尾藻虽不能耐受强光,但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的分布生长起重要作用。与同海区铜藻的垂直分布格局相比,瓦氏马尾藻具有一定适应高浊度、高沉积物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浙北近岸海域瓦氏马尾藻是较适合进行生态移植修复的种类。
关键词
海藻场
瓦氏马尾藻
尺度
分布格局
生态修复
Keywords
Seaweed
bed
Sargassum
vachellianum
Scale
Distribution patter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分类号
Q178.1 [生物学—水生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渔山列岛海藻场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
9
3
作者
毕远新
张亚洲
丰美萍
梁君
王洋
王伟定
机构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5期373-378,共6页
基金
浙江省科技厅项目(LGN18C030003
2017F50017)
+1 种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7C190006)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博士启动基金项目(201501)
文摘
为探明渔山列岛海域海藻场的空间分布格局,解析海藻场退化机制,提出海藻场生态修复策略,于2015年6月,采用水下样方法对北渔山岛海藻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比较分析了海藻场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北渔山岛海藻场的支撑物种为瓦氏马尾藻和铜藻,且瓦氏马尾藻的平均密度达到了250 ind/m^2,远高于铜藻的密度,是海藻场中的优势种,反映了渔山列岛的生态保护效果较好,瓦氏马尾藻海藻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2)在水平分布上,瓦氏马尾藻在岛礁东南向分布稀少、而在西北向分布密集,这与岛礁不同方位受风浪影响的强度有关;在垂直分布上,瓦氏马尾藻垂直分布范围较宽,且最大分布水深为6.35 m,这也是在我国瓦氏马尾藻目前记录到的最大分布水深,而2~4 m的水深范围成为瓦氏马尾藻最适宜的栖息水深,但平均株高仅0.38 m,且生物量较低,说明近岸岛礁海域的瓦氏马尾藻藻场也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研究结果表明,多年生瓦氏马尾藻的营养繁殖方式比一年生铜藻的有性繁殖方式更能适应现今的海洋生态环境,而一旦瓦氏马尾藻资源在外界干扰下受损将很难恢复,因此,我们可通过人工移植多年生瓦氏马尾藻的方法修复近岸海域的海藻场资源。
关键词
海藻场
瓦氏马尾藻
铜藻
分布格局
生态修复
Keywords
seaweed
bed
Sargassum
vachellianum
Sargassum horneri
distribution patter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分类号
S931.1 [农业科学—渔业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瓦氏马尾藻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
韩军军
张建伟
刘媛媛
柴召阳
韦章良
吴海龙
霍元子
于克峰
何培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张亚洲
毕远新
王伟定
隋宥珍
卢衎尔
丰美萍
梁君
周珊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渔山列岛海藻场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分析
毕远新
张亚洲
丰美萍
梁君
王洋
王伟定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