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峰电价与可中断负荷联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集光 刘俊勇 +1 位作者 牛怀平 杨可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9-63,共5页
在分析传统调峰方式基础上,提出一种调峰交易模式,即调度机构将所有参与调峰的负荷停止用电或减少用电的容量当作一种“电力资源”买入,参与调峰的负荷具有可中断负荷的特性,因此明确提出参与调峰的负荷被认为是可中断负荷,把可中断负... 在分析传统调峰方式基础上,提出一种调峰交易模式,即调度机构将所有参与调峰的负荷停止用电或减少用电的容量当作一种“电力资源”买入,参与调峰的负荷具有可中断负荷的特性,因此明确提出参与调峰的负荷被认为是可中断负荷,把可中断负荷补偿费视为该“电源”的购电成本,引入一个可中断负荷补偿机制,实现了“电源”买入。在该模式下,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重点提出了分区调峰电价和统一调峰电价2种调峰定价方法,抓住调峰定价的实质,实现了调峰电价调节供需关系,使市场有限资源优化再分配,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该算法适用于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初期,利用调峰电价调节供需关系,缓解缺电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峰电价 电力市场 供需关系 可中断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水/PPG体系的搅拌功率与气含率实验测定 被引量:1
2
作者 程群群 陈迁乔 +1 位作者 戚莉 钟秦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4-709,共6页
在直径为0.28 m三层组合桨椭圆底圆柱形搅拌釜内,研究了搅拌转速、通气流量及温度对不同体系(空气-水、空气-聚醚多元醇)通气功率特性及气含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通气流量和搅拌转速的增大,两种体系的气含率均升... 在直径为0.28 m三层组合桨椭圆底圆柱形搅拌釜内,研究了搅拌转速、通气流量及温度对不同体系(空气-水、空气-聚醚多元醇)通气功率特性及气含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通气流量和搅拌转速的增大,两种体系的气含率均升高,相对功率消耗(Pg/P0)均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体系的气含率均减小,空气-水体系中相对功率消耗增加,但空气-聚醚多元醇体系中相对功率消耗却减小。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到气含率和相对功率消耗经验关联式,为高温条件下不同气-液体系搅拌釜的设计和放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多元醇 气液两相 相对功率消耗 气含率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通气的沸腾汽-液-固三相搅拌槽中的汽液分散和固体悬浮 被引量:1
3
作者 白丁 包雨云 高正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3-759,共7页
在直径为0.476m的椭圆底搅拌槽中,采用直径为0.238m的单层六叶深凹叶盘式涡轮桨(HEDT),在液位为0.5m的全挡板条件下研究了沸腾状态下,蒸汽、去离子水和玻璃珠组成的汽-液-固体系中搅拌功率、气含率及固体颗粒完全离底悬浮特性,并与常温... 在直径为0.476m的椭圆底搅拌槽中,采用直径为0.238m的单层六叶深凹叶盘式涡轮桨(HEDT),在液位为0.5m的全挡板条件下研究了沸腾状态下,蒸汽、去离子水和玻璃珠组成的汽-液-固体系中搅拌功率、气含率及固体颗粒完全离底悬浮特性,并与常温通空气三相体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沸腾条件下的流体动力学性能与常温通气体系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在沸腾条件下,搅拌功率消耗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加有所下降,但HEDT桨具有较高的载气能力,即使在高叶端线速度下,相对功率消耗(RPD)仍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沸腾体系的气含率随单位质量流体输入功率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规律,即存在气含率的极大值,蒸汽成核位置和固体颗粒悬浮特性随搅拌功率增加而改变是造成上述行为的主要原因;沸腾体系中的气含率远远低于常温通空气体系。临界悬浮搅拌转速(NJSG)随固相体积分率的增加略有增加;沸腾体系中蒸汽量的变化对NJSG影响远小于常温通气体系。研究结果对于工业沸腾态三相搅拌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态搅拌槽 汽-液-固三相体系 气含率 临界悬浮 相对功率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综述 被引量:92
4
作者 王震 孔盈皓 李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4-202,共9页
中国政府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的确立,给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为了对上述目标下的中国天然气全产业链形成综合性认识,梳理了近期... 中国政府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的确立,给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为了对上述目标下的中国天然气全产业链形成综合性认识,梳理了近期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与其他低碳或无碳能源相比,我国天然气大规模稳定供应的基础最为扎实,是替代煤炭、实现“低碳化”最现实的选择;②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天然气在不同阶段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进而针对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①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应急调峰能力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②市场化管容分配、两部制定价将是天然气管网运营模式的改革方向,但需要根据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程度逐步、适时地推进;③在“碳中和”目标下,天然气发电尤其是气电调峰的发展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④要充分抓住产业发展的机遇期、窗口期,上中下游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中国天然气产业 发展前景 供需关系 天然气发电 输气管网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